成功是失败之母

去年圣诞节我在纽约玩的时候很惊喜的发现那里的出租车都支持Apple Pay了。每辆yellow cab的前座背后都安了一个Apple Pay的"读卡器",到了目的地以后,坐在后座的我只需要把iPhone靠上去,大拇指放在Home键上把指纹识别出来,支付就完成了。不需要把手机解锁,不需要打开任何app,也不需要扫码什么的,很方便。

2016-01-30-blog-newyork-taxi

不过美国的移动支付总的来说还是比国内发展的慢很多的。正如前阵子朋友圈里有人在说的,现在在上海出门基本上都能用手机支付搞定了,可以不用带信用卡了。美国的手机支付发展的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用卡太发达了。而且这两年有了Square以后,连卖几块钱一份冰沙的小摊都可以刷信用卡了。信用卡那么方便,自然就没有动力、没有需求去拼命搞拼命推手机支付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市场,某个阶段发展得太好太成功,会增加它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阻力。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等到那时候回头看今天,或许我们也会看到在互联网和高科技的一些其他方面,中国今天获得的成功变成了今后十年二十年发展的阻力。

美国由于地广人稀,人力成本很高,所以最近几年非常积极的在往robotic和无人化上面靠:已经在很多超市普及的self checkout;Amazon的无人机送货;Boston Dynamics的机器狗;很多人家里的iRobot扫地机器人。在今年的国情咨文里,总统还宣布要支持和加快self-driving cars的开发和应用。Newark机场航站楼里的餐厅基本都没有服务员了,每张桌上都有一个tablet,吃饭的人坐下后在tablet上点单,吃完以后直接在tablet上刷卡买单。整个用餐过程中需要服务员的地方仅仅是把菜从厨房端出来。

中国的人力成本相对低很多: 钟点工小时工又多又便宜,骑着电瓶车的快递员满大街的跑,超市雇几个收银员也不算难事,连马路边上只有两个坑位的公共厕所亭都有个人专门负责收钱。罗振宇说,中国的电商比美国发达太多,是因为中国人多、人便宜。这话没错。但这可能也会导致中国的公司和用户缺乏动力和旺盛的需求去搞扫地机器人、无人机送货、self checkout、serverless restaurant和driverless car。梁建章在他的书里说,中国人口资源丰富是好事,但也可能导致"资源的诅咒"。我觉得他说得是有点道理的。

Do You Have A Reservation?

2015年的最后一天,吃完午饭我去配眼镜。

在美国配眼镜和在国内很不一样。在美国配眼镜,比如近视眼的眼镜,是要有医生的处方(prescription)的。像我这种近视眼的人,要先去看眼科医生(OD,Doctor of Optometry)做eye exam,根据检查结果,眼科医生会开一张处方单,上面写了我这个人应该戴多少多少度数的眼镜。而且这个处方单还区分普通眼镜和隐形眼镜的,有些处方单上写清楚了是只能用于普通眼镜的。然后我拿着处方单去眼镜店,自己选好镜框,眼镜店按照医生的处方帮我把眼镜给做了。眼科医生的处方有效期只有一年。一年以后如果还要再配眼镜,就要重新做eye exam拿处方。

这个过程听上去相当的繁琐。不像国内,哪要什么处方啊。我自己在国内那么多年配眼镜,除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配第一幅眼镜的时候去的是大医院验光,当时还滴了一天眼药水扩散瞳孔,之后基本上就都是"电脑验光"这样子搞搞就好了。不过好在美国很多的眼镜店都是有"坐堂医生"的,至少我去过的几家都有。一个眼科医生就把自己的诊所开在这家眼镜店里,平时的业务主要就是帮来配眼镜的客人验光开处方。比如我去的那家眼镜店,那个眼科医生叫Dana Kindberg,她的小诊所也是五脏俱全:有个前台负责接待和billing(包括insurance),有两个助手帮着做一些常规的检查,再加上她自己。拿了处方以后出来到店堂里面就可以直接配眼镜,付好钱等一个小时就能拿到配好的新眼镜了。所以其实是挺方便快捷的。

不过因为是2015年的最后一天,眼镜店里人特别多。因为很多医疗保险每年都有一两百块的额度可以报销配眼镜的费用,不用白不用,配一副备用的眼镜放家里也是好的。所以每年最后一两天眼镜店都特别忙。我去的时候是下午两点,眼科医生的前台说他们只有四点二十分还有一个空,而且是另外一个人cancel了以后空出来的。于是我就约了四点二十分的eye exam,回去继续上了会儿班,然后去幼儿园接了郑轶嘉,等到了四点二十回到眼镜店,验光、配了眼镜。

很多像我这样在国内生活了几十年后才来美国的人一开始都不太喜欢、不太习惯美国这种到处要预约的做法。我自己原来也不是很喜欢,不是很习惯。车子servicing要预约(oil change可以直接去),看病要预约,拍B超拍X光片要预约(也不是绝对的,我的家庭医生的诊所自带X光,上次背伤了就是当场拍的片子),国家公园里的campground要预约,去San Juan岛的车渡要预约,去Apple Store修手机要预约,帮郑轶嘉理发也要预约。不预约直接walk in的话八成是理不到发的,倒不是因为理发店都坐满了,而是因为当天来上班的理发师一整天都已经排满了。去很多地方,前台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往往都是"Do you have a reservation?"

2016-01-24-blog-yijia-haircut

习惯了这种到处都要make reservation的社会以后,觉得这种做法其实挺高效的。从客户的角度来说,容易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用担心白跑一趟,也不用操心估算要花多少时间排队。否则,排队的时间是一个未知数,未知数一多,时间就很难安排。排太紧了,万一一件事情上因为花了很多时间排队而delay了,余下的每一件事情就都要往后推,也许还会浪费别人的时间。在一个大量实行预约制度的社会里,每个人的时间都有比较好的可预见性(predictability)。

大量实行预约制度对商家也是有益处的,能帮助商家很有效的安排资源,减少浪费,不会出现很多技师、服务员、销售员无所事事坐在店堂里的情况。预约制度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既帮助客户避开高峰时间,也帮助商家对客流和需求进行"削峰填谷"。"削峰填谷"的好处是很显而易见的:国家通过分时电价将一部分用电需求引导到晚上非高峰时间;很多旅游区的配套资源在五一、国庆长假期间大大超载,但在平时大部分时间又大量过剩,因此有很多人提议减少长达一周的长假,增加3-day weekend之类的小长假,增加带薪休假,对游客量进行"削峰填谷"。

Better predictability,more 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less waste,所以总的来说我还是比较赞成广泛的实行预约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