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圣诞节我在纽约玩的时候很惊喜的发现那里的出租车都支持Apple Pay了。每辆yellow cab的前座背后都安了一个Apple Pay的"读卡器",到了目的地以后,坐在后座的我只需要把iPhone靠上去,大拇指放在Home键上把指纹识别出来,支付就完成了。不需要把手机解锁,不需要打开任何app,也不需要扫码什么的,很方便。
不过美国的移动支付总的来说还是比国内发展的慢很多的。正如前阵子朋友圈里有人在说的,现在在上海出门基本上都能用手机支付搞定了,可以不用带信用卡了。美国的手机支付发展的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信用卡太发达了。而且这两年有了Square以后,连卖几块钱一份冰沙的小摊都可以刷信用卡了。信用卡那么方便,自然就没有动力、没有需求去拼命搞拼命推手机支付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功是失败之母。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市场,某个阶段发展得太好太成功,会增加它向下一个阶段发展的阻力。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等到那时候回头看今天,或许我们也会看到在互联网和高科技的一些其他方面,中国今天获得的成功变成了今后十年二十年发展的阻力。
美国由于地广人稀,人力成本很高,所以最近几年非常积极的在往robotic和无人化上面靠:已经在很多超市普及的self checkout;Amazon的无人机送货;Boston Dynamics的机器狗;很多人家里的iRobot扫地机器人。在今年的国情咨文里,总统还宣布要支持和加快self-driving cars的开发和应用。Newark机场航站楼里的餐厅基本都没有服务员了,每张桌上都有一个tablet,吃饭的人坐下后在tablet上点单,吃完以后直接在tablet上刷卡买单。整个用餐过程中需要服务员的地方仅仅是把菜从厨房端出来。
中国的人力成本相对低很多: 钟点工小时工又多又便宜,骑着电瓶车的快递员满大街的跑,超市雇几个收银员也不算难事,连马路边上只有两个坑位的公共厕所亭都有个人专门负责收钱。罗振宇说,中国的电商比美国发达太多,是因为中国人多、人便宜。这话没错。但这可能也会导致中国的公司和用户缺乏动力和旺盛的需求去搞扫地机器人、无人机送货、self checkout、serverless restaurant和driverless car。梁建章在他的书里说,中国人口资源丰富是好事,但也可能导致"资源的诅咒"。我觉得他说得是有点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