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订报的理由

刚才做了一件让自己感觉很好的事情:把书架上十几本没看完的TIME和The Economist给扔掉了,然后在Amazon把subscription给cancel了。那些被扔掉的,大部分都是上半年的了,或者至少是两三个月前的了。换作别人或许会觉得过期的杂志也好歹是自己花钱订的,虽然订订也要不了几个钱(TIME平均下来只要六毛钱一本,The Economist也只要一块多),但好歹是钱啊,于是就一直留着。但留着的感觉很差,每次看见他们在那儿待在书架上,都让自己有一种说不出的内疚,觉得自己在浪费钱,花了钱订了杂志却不看。还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做完功课的差生,而且老的功课没做完,新的功课又来了,看不到个头。既然花了钱还让自己心情沮丧,那还不如就不要订了。况且TIME和The Economist这种杂志,如果当下不看,过了几个月就没看的必要的:现在还有什么必要看那种长篇大论关于Rick Santorum到底是不是有当总统的命的文章。

出于同样的原因,我一直都没有订Seattle Times。虽然Seattle Times还蛮好看的,虽然我隔三差五的在超市和星巴克里面一份份单买的钱加在一起说不定也快要赶上订一整年的钱了。虽然有些时候会觉得早上起来端一杯热乎乎的咖啡看看当天早上新出炉的报纸会感觉很不错,但基本上可以肯定我大部分的时候不会那么得闲,多半是要赶着去公司开会或者面试,要么就是回些隔夜的邮件一回就回掉半个钟头。基本上可以预见,如果真的订了一整年的Seattle Times,最终的结果也会像那些杂志那样,没看过的堆成一堆,无形中给自己很大的压力:一定要把每天送来的报纸看完,不可以偷懒,不可以浪费。那样的话就失去了所有的乐趣了。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人狂汗(52)

我们家总是把牙膏用到完全挤不出来了才扔掉。但凡是用上了吃奶的力气,边边角角都压榨出来,只要还能挂到那么一点,就还会继续用。不了解我们家的人一定觉得我们家非常的会过日子,勤俭节约。其实呢,只不过是我们两个人都很懒惰,谁都不愿意去橱里拿一罐新的牙膏出来。。。

* * * 外一则 * * *

前两天朱苹果买了个小电子秤,用它做了几次蛋塔。刚才我想做蛋糕,就问朱苹果要那个电子秤。朱苹果从包装盒里拿了电子秤给我,我就挑战苹果说:“为什么用过了的电子秤还要放回包装盒呢?为什么不把包装盒扔掉呢?”说着,我打开垃圾桶就要扔包装盒,结果发现垃圾桶已经满了,纸盒子用力塞也已经塞不进去了。这时候,就听到朱苹果在边上冷冷的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我没有把它扔掉了吧”

改变2012

港汇一楼的金店变成Gucci了,Coach变成Tiffany了;B1的快乐柠檬不见了,二楼新开了鲜芋仙,一小碗加了芋头和珍珠的红豆冰卖二十块,外卖单子上赫然写着“一百元起送”。

电视里的东方购物开始卖Ferragamo的包包了,八千块一个。《新闻晨报》上居然也有LV广告了,整版的。商场里的促销已经不再是“买两百送一百”,变成了“买三千送一千”。

《外滩画报》变成小开本长得像杂志了,糍饭糕变成一块五一块了,吃顿早饭花了六块钱。《演艺圈》还在,还是五块钱一本,但正式名称变成了《南腔北调》。《上海壹周》也还在,就是内容越来越水,两块钱一份报,连一碗咸豆浆的功夫都撑不到。

医学院路的早饭铺子还都在,卖蟹的朱老板也还在,就是菜更贵了,吃了个早饭逛了一圈菜场,三四张一百块就不见了。

六问

谁会是下一个大众情人?

曾经是Google,后来取代Google的是Facebook。当他们是大众情人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他们。他们的IPO万众瞩目,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他们一两件小事情被外界津津乐道,被当做他们成功的独门秘籍反复反复的说,比如Google的20%时间,比如Facebook的Hackathon。 所有的人都把为这家公司工作作为最高的荣耀,大家也把人才流失到这家公司视作上一个大佬衰落的标志:04/05前后那几年,报纸新闻都在谈论又有某某离开了微软加入了Google, 而08/09前后那几年,大家又在谈论某某某离开了Google加入了Facebook,而那时候,谁谁谁离开了微软反而不再是新闻了,更没人关心谁谁谁离开了IBM了。历史正在有趣的重复,报纸和新闻已经开始谈论谁谁谁离开Facebook了。谁,什么时候,会因为什么而取代Facebook呢?

接下去什么样子的手机会流行?

曾经一度大家都在谈超薄机,曾经一度大家都在谈超长待机,曾经一度流行的是翻盖机,满大街都是。如今,满大街都是大大的屏幕的手机,就连二三线城市的大卖场里卖的手机也一水的大屏幕。这个大屏幕的潮流早晚会过去的,那下一个手机样式的潮流会是什么呢?

做startup的,下一个一哄而上的热点是什么?

曾经是LBS (Location Based Service), 后来取代LBS的是团购。曾经一度是百团大战,但潮水来得快退得也快;曾经一度人人都在搞LBS,附近的饭店,附近的折扣,附近的朋友,附近的停车位,凡是附近有的东西都有人拿来讲故事。有些点子做成了,做的还挺大的,比如找附近的朋友(或陌生人)。就是很少再听到有人纯拿LBS忽悠讲故事的了。故事总是要讲的,不讲故事忽悠不到钱。下一个故事是什么呢?

搜索以后再怎么搞?

最早的时候是catalog,后来搞链接分析,再后来搞基于位置的搜索(优先返回我家附近的),还有社交搜索(优先返回我的朋友点过的),还有各种垂直搜索:找论文,找机票,找折扣。想想曾经发生在电子邮箱上的那些事:你放唱罢我登场,一会儿是1G,一会儿是免费,一会儿是无限容量,而如今都归于平淡,每天在用,不再有那么多的戏码。搜索再搞下去,还能翻出什么花样来?会不会也像电子邮件一样,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Google会变成像诺基亚那样的公司么?

诺基亚以前是家橡胶公司,做轮胎、鞋子、电线、防毒面具。后来居然变成一家通讯公司了,做手机,做网络器材,跟以前做的东西基本上扯不上什么关系。Google以前和现在是一家搜索公司和卖广告的公司,以后会变成眼镜公司和汽车公司么?未必不可能。无人汽车绝对是the next big thing,区别只不过是Google会成为先烈还是先驱。说不定等郑轶嘉能拿驾照的时候,需要人驾驶的汽车就已经变成像今天的手动档汽车那样快成历史的一部分了,会开车人会变得像今天会开手排车的一样稀少。

通用汽车的今天,是不是就是微软的明天?

今天的微软和IT行业,多么像五十年代中国的钢铁厂,能进钢铁厂是何等风光的事情,待遇也好,钢铁工人一个月能拿一百块,比普通大学生的工资多一倍,姑娘们也都愿意嫁钢厂的工人。今天的西雅图,多么像曾经的底特律。底特律,因为几家汽车厂的兴起而兴起,也因为这几家汽车厂的衰落而衰落。今天的西雅图,随便跑到哪里,都能遇到正在或曾经在微软工作的人,随便哪个小区都有一两家是在微软或Amazon工作的。虽然西雅图还有波音和星巴克,二三十年后,当我们这一代快要退休的时候,当公司电梯里面进进出出的都是头发灰白的中年人,微软会变成今天的通用汽车么?西雅图会变成今天的底特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