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李开复的一件往事

最近方舟子和李开复关于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的问题吵得挺凶的。这倒让我想起了另一件关于李开复的往事。

事情要从2007年的一则题为Microsoft loses top executive in China的新闻说起。那则新闻主要说得是宫力离开微软的事情,但其中有一段颇为耐人寻味:

Gong's name came up in the case over Kai-Fu Lee, the top Microsoft executive whose hiring by Google sparked a multistate legal battle. In Microsoft legal documents, the software maker said that Lee recommended Gong be hired quickly, in part because he may have already been approached by Google.

Lee e-mailed colleagues about Gong on May 6, 2005: "There was some indirect suggestion that he may have talked to Google about starting a China operations (sic). So we should move quickly."

According to court papers, the next day Lee e-mailed Google CEO Eric Schmidt, saying he heard that Google was starting a China effort.

Google announced in July 2005 that it was hiring Lee. Microsoft immediately filed suit in Washington state court. Google later countersued in California court. Microsoft settled with Google in December 2005, without releasing terms of the pact.


如果这段是真的,那李老师的手段实在是太高了:发现宫力可能会和自己争夺未来Google中国老大的位子,就先把宫力推荐给自己当前的雇主,还不忘记加上一句“we should move quickly”。等他达到目的,假借微软之力除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后,就一脚把微软踢开,投入Google的怀抱。

好一个借刀杀人!

房价过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些年来,说到国内房价过高的原因,经常被拿出来说的不外乎这么几个:政府压制土地供应,抬高土地价格搞土地财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没跟上,供应不足;黑心房地产开发商抬高价格牟取暴利;住房分配制度取消、城市化进程以及刚需拉动了住房消费 ;国内其他投资渠道缺乏,老百姓只能把钱都投到房地产里面;大量非自住需求者投资性买房、炒房;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预期和热钱涌入;等等。

其实,这诸般原因里面,除了通胀和资金过剩,其他都是瞎掰,纯粹是为了找原因而找原因,找几个抬出来当枪靶子而已。房价过高,就跟全球变暖一样,压根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便网上搜一下就能发现有房价过高的问题的国家比比皆是:

如果国内舆论说的那些国内房价过高的原因真的是真凶,那难不成上面这些国家政府都在搞土地财政?难道这些国家都缺乏其他投资渠道?难道这些国家都刚搞过住房分配制度改革?难道这些国家的开发商都是暴利?难道这些国家的人民都跟中国人民似的喜欢屯法房子?话说回来,如果那些国家也缺乏其他好的投资渠道,那就只能说明房地产就是放诸四海皆准的优秀投资项目。如果那些国家的人民都跟中国人民似的喜欢屯房子,那就只能说明屯房子是人类的天性,那中国人民喜欢投资房产就更加无可厚非了。

所以,研究中国国内的社会问题,眼光同时要往全世界范围放,否则容易得出有局限性的结论。

这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最近看到一篇题为《中国正在堕入“下流社会”》的帖子。文章的主要意思说的是,现在的中国社会,社会利益格局基本固定,机会变得少而不均等。上升通道越来越窄,底层青年上升没有空间。文章描述的问题的确真真切切的存在于中国社会中,不过这样的社会问题恐怕并非中国一家独有。十一月十四日的《Time》美国版的封面文章"Can You Still Move Up in America",说的就是类似的问题发生在美国社会中:靠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越来越难,低收入家庭的孩子进入更高一级的社会阶层的比例逐年降低,社会财富进一步向最富有的少数人集中,不平等(inequality)越来越严重。这样的问题之所以很多国家都有,原因也很简单:除了少数国家(比如苏联),这个世界已经六十几年没有过大的社会动荡了,社会结构已经趋于稳定,底层青年上升空间越来越少是必然的,中国自然也不能例外。

2011感恩节总结

今年是第一次在美国过感恩节。去年虽然已经来了美国,但是感恩节假期我们跑到古巴去玩了,一整个礼拜都不在,而且感恩节当天和黑色星期五我们正好在Vinales Valley,压根就找不到可以上网的地方。今年本来想星期四半夜里去凑热闹的,就算不买也可以看看热闹,但后来想想还是乖乖的呆在家里网上买买算了,带着这么小的小孩半夜里出去实在不太方便。好在大部分的deal网上都有,前提是网络给力,眼明手快,从星期四的下午开始就要连续监视techbargains.comdealmoon.comdealam.com等打折信息汇总网站。

下面这些都是这两天在网上买的:

另外有几个大件是一个多礼拜前就已经在Sears实体店里买好了的,当时看到价格实在是不错就买下来了:

其实要说省了很多钱吧,其实也没省太多,这些加在一起也只不过省了一千多。主要是那种贪图到了小便宜的快感,就好像舒淇还会去襄阳路,并不是舒淇买不起衣服或是要省那些钱,其实就是去享受砍价的乐趣的。真的要省钱,王道是不买,不买就一分钱都不会花。美国商家都很邪恶的,都很喜欢鼓吹“The more you buy, the more you save”,打着省钱的旗号让你多花钱,尤其是感恩节期间各种折扣铺天盖地的,让你觉得不占一点便宜对不起自己,结果一冲动,头脑一发热,就买了不是那么诚心如意的东西,或者是买了不是那么需要的东西。

Initiative 1183

最近华盛顿州正在投票,电视和广播里面每天都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有时候发现正反方都满有道理的。比如Initiative 1183,主张把酒类销售私有化,关闭现在所有的州营的酒类专卖店,颁发酒类经营执照给私人企业,州政府退出酒类的批发和零售,仅仅根据销售量向执照持有人收取税费。

反对Initiative 1183的人的理由是:开放酒类零售给私人,会使得酒类(尤其是烈酒)更容易获取,会使得酗酒以及因酗酒所产生的事故、犯罪等社会问题增多。他们还引用了其他州的数据来实证他们的观点。

支持Initiative 1183的人的理由是:政府应该是小政府,卖酒并不应该是政府的职能,我们的州政府应该更专注于其他的事务。另外,酒类由州政府专卖导致了垄断,使得酒类价格过高,消费者因此更倾向去其他价格较低的地方买酒,有些甚至跑到加拿大去买,因此导致本地零售行业的工作机会就减少了,不利于发展就业。

好像两方听上去都挺有道理的。很难预测最终结果会怎样。去年其实已经就相同的议题投过一次票了(Initiative 1100),结果是没有通过,仍然维持酒类零售州营。无论这次的结果怎样,不同的观点都被得到充分的论述,民众可以充分了解到各种利弊,这样子的环境本身就是非常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