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 Cost (1970-1999)

逛书店的时候看到架子上有一排小册子,从1950年到1999年每年一本,每本里面都是当年的一些时髦的东西,比如广告、杂志封面、海报、等等。看起来是用来给人怀旧用的,类似用某人生日那天的《人民日报》作为生日礼物的道理。有意思的是,每一本里面都有一页是当年的一些living cost的数据,部分摘抄如下:

1970 1980 1990 1999
New House $23,400 $68,714 $123,000 $131,710
Average Income (per year) $9,357 $19,173 $28,906 $40,816
New Car $3,979 $7,201 $16,012 $21,022
Average Rent (per month) $140 $300 $465 $645
Tuition to Harvard University (per year) $2,400 $5,300 $13,545 $31,132
Movie Ticket $1.50 $2.25 $4.00 $5.06
Gasoline (per gallon) $0.36 $1.19 $1.34 $1.22
United States Postage Stamp $0.06 $0.15 $0.25 $0.33


不知道这些数据的来源是哪里,不过用网上可以查到的官方数据比对了一下,这些小册子里面的数据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可惜这批小册子到1999年就没有了。如果能够拿到2010年的数据放在一起,相信过去十年仍然是延续之前三十年的趋势的。

那么过去三四十年里的通货膨胀会不会在未来三四十年里重复呢?没人可以准确预言,大家都只能猜测,用过去的经验去预见未来,有时候是可行的,有时候是不可行的。我选择相信会重复。

从个人主页到微博

四年多前,我写了一篇博客,题目叫做《唱衰PodCast》(链接 1链接 2)。 现在看起来,我当时是说对了。别说是播客了,现如今Facebook和微博当道,连博客都没人写了,MSN Space都关掉了。

当年博客刚刚火起来的时候,人人都在宣布要开博。写博客的确比弄个人主页轻松多了,一门心思码字儿就可以了,不用自己写HTML,不用自己维护网站。但很快大家就发现,其实写博客也挺辛苦的,每篇都要好好写,要起承转合,要言之有物,否则只有三言两语自己都不好意思往上放。

所以微博就火起来了。比起一篇儿一篇儿码博客,写微博岂止轻松百倍。三言两语也可以正大光明得往上放,发条短信就上去了,一天可以发上十条二十条的。

让创建自己的内容、寻找和消费别人创建的内容变得更容易,正是当年博客取代个人主页的原因,也是如今微博和Facebook取代了博客的原因,也是DV和PodCast注定只能停留在小众和玩家的圈子里的原因。

一辈子一次的事情

几个月前,政府说,买第一套房子可以少付一点首付款,贷款利息也可以低一点;以前买过房的,只要曾经问银行借过钱,就算已经还清了,哪怕房子已经卖掉了,再买的时候,也要多付很多首付,付很高的利息。政府说,这样可以抑制炒房,稳定房价。另一边,又有专家说,年轻人买房不要一步到位,可以先买套小房子,以后再换大的。

如果我是年轻人,我到底要不要听专家的呢?为什么不在首付低利息也低的时候尽量多买几平方多借几十万,却要等到首付高利息也高的时候再买更大的房子呢?不过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因为前几天政府又说,从今以后,每家只能买一套房子。这下就不存在什么先买小房子再买大房子的说法了。第一套就是唯一的一套,买的时候可得想想好了,要是买小了,以后不够住了,可没机会再买更大的房子了。

政府说,每家限购一套可以抑制房价。我没想明白是为什么。我只知道人们对于一辈子一次的事情,都出手很大方。比如旅游,欧洲七国八日游,吃住行该花就要花,几十欧的门票也一定要买,因为估计回去了就也不会再来了,不能留下遗憾。又比如结婚,借了钱也要摆酒,一辈子就一次,不能留下遗憾;拍婚纱,一辈子就一次,不能省;钻戒,一辈子就一次,不能省;原本打算订两千块一桌的,一咬牙一狠心,订了两千五的;酒席,原本打算订四千一桌的,一咬牙一狠心,订了四千八的了。

买房子也一定不能省,原本打算买一百万的,一咬牙一狠心,决定买一百二十万的了;原本打算买五百万的,一咬牙一狠心,决定买五百五十万的了。买房也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不能留下遗憾,除非每家限购一套的规定两三年后就取消掉了。

脖子上的绳子

北朝鲜开大会,会后合影,照片上除了军人、两个女人、金正日和他儿子,其余的文官们,黑压压齐刷刷的一色儿的西装领带。

亚非拉的那些前殖民地国家,他们的人愿意跟着主子穿衣服,也罢。中国日本朝鲜,竟也一一沦陷。日本人战败,跟着美国人走,没办法。中国最近三十年,崇洋媚外,先前至少邓小平还穿着中山装访美,搞到后来连国家主席都整天西装笔挺了。原来还以为北朝鲜是最后的净土,如今也归化了。

看来西服真的是彻底的统治世界了,大概除了海湾国家的阿拉伯人还穿白袍子白头巾作为正装,其余的有点影响力的大国小国,都把西装领带当官方的正装了。真不可思议啊,就像刘瑜说的,"人类为了装正经,连脖子上绑一根绳子这种事情都想得出来,还染成各种颜色和花纹,真是有两把刷子"。

离开GPS的日子里

很多不久以前还很日常的一些生活技能正在迅速的变成稀罕的东西。

估计这一辈的美国青年,会开手动的,都可以作为一项技能写简历里了。我们这些国内就考了驾照的,当时挥汗如雨的努力和贿赂考官的钱,算是都扔水里了。当年不知道有多少人是栽在坡上起步和熄火上的,可这些技能,都像是中学里学的几何一样,考试考好就一辈子都不会再用了。如今美国路上开的十辆车里估计起码有九辆是自动档的。再过十年二十年,美国就可以彻底不要卖手排挡的车了,因为没人会开了。

与开手排车的能力一起迅速绝迹的是follow the signs的能力。回到十几年前,GPS还没有普及,连Google Map都没有,要去一个新地方,只能事先把地图仔仔细细的看熟,不但要记住来回路线,还要记住路线周边的一些道路,以防万一开错路还能back on track。上路以后,就要留心看路上的各种指示牌,还要留心各种标志物,比如加油站、麦当劳、便利店。还要注意看milestone和自己车上的odometer,知道自己开了多远,还有多远需要转弯。

如今,有了GPS,懒惰的人什么准备工作都不用做了,只要把地址输入GPS,跟着走就可以了。就算开错路,GPS也会重新计算。可离开了GPS,就哪儿也去不来了,只认识每天上下班的路,以及去离家最近的超市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