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hly Archive — May 2009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人狂汗(41)
我家的房子在卖,下午有人来看房子。我不在,是苹果接待的。结果貌似看房子的人认识我。据苹果给我发的短信所述:“女的,不认识,对着你的照片大喊了一声你的名字”。
走到哪,吃到哪
过去两三年,或是自己休假,或是公事出差,先后去了越南,泰国,印度。现在回想起来,当地的景色人物印象不深了,能清楚得记得的,是嘴里的味道。
从越南印度回来,就对上海的越南餐馆失去了兴趣。在当地那么便宜的春卷,在上海的馆子里卖的死贵死贵的。而且上海的越南馆子的味道都变掉了,没有一家的粉能做出西贡露天拍档的味道。更不要说会安的Cao Lau了,甚至没有任何一家馆子有卖。
旅行的诸多乐趣里,吃一定是前三名。常常后悔胃口不够大,消化得不够快。吃,一定要去当地吃,在当地吃便宜。12盎司的肉眼或14盎司的T骨牛排,在美国,高速公路旁随便找一家Denny's,十几美元搞定,而且吃得人心满意足,而在上海,花一百块钱吃到的牛排总让人觉得欠三分,肉头软叭叭,切一块放嘴里,肉香不足。一块150克的奶酪,那种红皮黄心的,在法国的Auchen只卖一欧元,在上海的家乐福或城市超市,估计起码二三十。樱桃、风干火腿等就更不用说了。
只有在当地吃,口味才正宗。中餐满世界都有,但只有国内的正宗。Redmond的老四川的毛血旺没有猪血,也没有黄鳝,用豆腐代替猪血,风味大损。巴黎的中餐馆,宫爆鸡丁里放的是胡萝卜。虽然渝信川菜做的好,还是不及成都小馆子的味道,那种一针见血的辣和麻。苹果同志在上海吃辣多年无事,跑到成都刚在一家盆盆虾吃了顿午饭,第二天就发了一脸豆豆,直到最近才褪干净。
有时候怀念在印度吃的那些糊糊的咖喱鸡、咖喱羊、咖喱蔬菜,就从家乐福买了小包装的印度菜辅料回家自己做。但自己做出来的Chicken Tikka Masala总是觉得没有在Hydrebad吃的味道浓郁。桔到淮北为枳,是也。
塞翁失马之屋漏偏逢连夜雨
从巴黎开出来不到一个小时,还没到Orlean,GPS报告说low battery了。靠边停车一查,原来是点烟器坏了,不供电。当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只能挣扎着往前开,终于开到一个还算有点人气的小镇。小镇名字叫Patay。进了一个面包店,比划着跟店里的两个法国中年妇女讲了一遍情况。
中年妇女倒很热心,先送了我一张地图,又帮我打了电话给Avis,一阵唧唧咕咕,挂了电话跟我说Avis说离那儿十几公里有一个garage,可以修车,或者另一个选择是到了Tours找Avis。她们看我一眼的迷茫,索性说她们开车带着我去那个garage,让我在后面跟着。当时狂感动,深感当地民风纯朴。
跟她们一路到了那个garage,一看,没人。原来那天是星期天。法国人商店星期天不开张,除了一些个别的(比如餐馆,面包店,等等)。星期天连家乐福超市和香榭丽舍大街的LV都不开的。没办法,谢过两个法国中年妇女,拿着他们送的地图硬着头皮上路了。一路看着路牌,总算摸到了Chambord。
从Chambord出来,还是跟着路牌走,奔着Tours的方向去。真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有GPS,只能凭着感觉开,开到了D951和D952上。这两条路都是贴着卢瓦河修的,一条在河的南岸,一条在北岸,一路上一边是卢瓦河,一边是各个小town,要是放在美国,地图上绝对会标着”scenic drive”。
开到Tours,把车靠边停下,那出电脑看地图,找旅馆的具体位置。心里想,幸亏之前没把MapPoint和地图从电脑上删掉。结果电脑起不起来了,死活说有硬件故障。这下惨了,屋漏偏逢连夜雨,GPS没了,电脑也坏了。
第二天找到Tours的Avis,他们说他们那里既不能修车,也不能换车,让我去勒芒,找那里的Avis。我想想,算了,这次就彻底忘记GPS吧,车我也懒得换了,就靠地图和看路牌吧。十几年前,GPS和google map还没普及的时候,那时的人也总得开车吧,不也就靠地图活下来了么。
一定要学好法语
在Tours的麦当劳上网,听到边上一桌三个人在说话,操着一口纯正的美国英语。当下那感觉,就像那年在新疆,顿顿新疆菜,大盘鸡、烤羊排、手抓饭,一直到第八天晚上在克拉玛依投宿,在街上吃了一份汉人的猪肉白菜水饺,当时感觉心里有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和安全感。
等回到上海,我要好好学好法语,把中学里的法语教材和笔记再找出来,把前几年在alliance francaise学的reflect的笔记也找出来。争取下次到法国南部玩的时候,可以看懂所有的菜单,可以看懂路标,可以用法语点菜。
那是不是还要学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呢?估计英语吃不开的顶多也就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这几个国家了。世界上其余的国家,至少会在菜单上用英语注一下,公共场所也会搭配一下英语的翻译。不像法国这鬼地方,跑到警察局里办点事情,就为了敲一个图章,从这个门跑到那个门,门牌上没有一处标英语的,也没有一个人说英语,真不知道他们是不会说英语还是死要面子不肯说。我们泱泱中华大国,好歹还在地铁报站的时候用英语说一句“next stop is heng shan road”呢。
反正据胡祖忻说,她老公到欧盟开会,人家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的官员一发言都是英文的,只有轮到法国人发言的时候是用法语,大家只能戴上耳机听同声翻译。她老公说,那是他们上方的意思,只许说法语。
sourviner
前天在卢浮宫里面的纪念品商店被一个营业员拉住做调查,一个中国小姑娘。她问我觉得她们店怎么样,装修如何,纪念品如何,价位如何。我说装修Ok,东西有点少。她们店里有很多的明信片,卡片,还有小幅的名画复制品。但这些都不能让人有购买冲动。唯一看上去有意思的是一系列铅笔盒,是木乃伊造型的。不过没法买了送给国内的小孩子,不吉利,木乃伊就是棺材,哪有送人棺材的。
她们店里的T-shirt也少了点,设计也很简单。巴黎街头有很多旅游纪念品小店,很多卖T-shirt,但都不好看,没设计感,纯粹的在黑色白色或红色的汗衫上堆砌着印一些标志性的图案。这样子的T-shirt买了回到上海,基本是不会想再穿的。去年在费城的Liberty Bell买了件汗衫倒很有特色,胸前是Benjamin Franklin的头像,以及他的一句话:"Beer is proof that God loves us and wants us to be happy",我现在经常穿了它去上班。不过去年在DC时想找一件有设计感一点的Obama的汗衫,最后也没找到,大部分的图案里都有一些画蛇添足的东西,让人很扫兴。
大部分的纪念品商店的货色都差不多,主打产品基本都是:衣服(帽子,汗衫和套头衫),杯子(马克杯,玻璃杯,one shot的小杯子),冰箱贴,著名景点的小模型(比如小型的爱菲尔铁塔),书签,开瓶器,拆信刀,钥匙环,还有钟表。每次进入一个纪念品商店,这些基本上都直接被我忽略。每个纪念品商店多多少少有些有特色的东西夹杂在这些大路货里面。比如昨天在5区的一个店里买了一张印了巴黎地铁图的餐垫,今天在凡尔赛买了两把很精致的火枪,三个火枪手的那种火枪,一把39欧,两把59欧,虽然背在包里有点重,但满心的喜欢。
旅行的过程中随时留心给朋友带精致有特色的纪念品是一件开心的事情。男的,女的,不同爱好的,单身的,结婚了但没孩子的,有孩子的,适合送不同的礼物。要一路时时留意,才能在回程的时候满载而归,否则等到最后一天在采购纪念品,基本只能买些极大路的了。最糟糕的是不得不等到在飞机场等登机的时候再买,那就只能算是亡羊补牢了。
带着书上路
平时工作忙,忙到没时间看书。只好在出门旅行的时候带着,在飞机上看,在卢森堡公园晒太阳的时候看,在去凡尔赛的地铁上看。
上个月去北京带的是《日本饮食文化:历史与现实》。吃日本料理那么多次,这是第一次系统了解之。作者是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中国学者,去过各种高档餐馆和平民小食肆。书里一边讲历史,一边讲各种日本食物的演变。原来日本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禁止肉食的,牛肉寿喜锅是明治时才开始有的。我是在去北京的 飞机上开始看的,晚上8点的飞机,10点到的北京,每一页上都有各种食物的名字,作者的文笔也颇不错,一路越看越饿,看的口水乱流。到了酒店后放下包就出门找日本料理店,可惜人生地不熟,胡乱在手机上从点评网找了一家,冲过去已经十一点多了,早关门了。
去年去美国东部玩,带的是两本讲华尔街的书:《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诚信的背后-摩根士丹利圈钱游戏黑幕》。都是袁贝莉推荐的,证券从业人员的推荐,总归是要认真看看的。一本是讲华尔街的历史,一本是讲一个摩根史丹利的交易员的亲身经历。在去美国的飞机上就把两本是都看完了,看了以后的体会就是:真黑啊。那个交易员在书里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投行是怎么帮日本公司“做”出利润来的:手里有10元买入的半公斤假黄金,用90元买入半公斤真黄金,帐面上就持有1公斤的货,帐面成本是50元每半公斤。再以50元的价格把那半公斤真黄金卖掉,但在帐上不区分真假黄金,因此余下半公斤的假黄金在帐面上的价值就变成了50元。很聪明,很黑。看了这两本书以后,我就再也不考虑任何投资理财产品了,我坚信那些美丽的名称和令人激动的说明书的背后全都是同样丑陋和阴险的。我宁愿自己买卖股票,自己存银行,自己决定把钱投在什么地方,决不相信任何涉及“年化收益”或”年收益”计算的产品。马多夫尚且骗人,有什么理由相信基金公司。他们拿着别人的钱买进卖出玩真人大富翁,自然不心疼。
那两本书后来留在纽约的青年旅社了。很多青年旅社都有一个小图书馆,有各种文字的书,都是世界各地的旅行者们留下的。不过我不准备留书给这次这个青年旅社,HI Paris, Jules Ferry。热水是坏的,厨房只有微波炉没有灶头没有烤箱,冰箱巨小,休息室没有无线网,还会把房间搞错。仅有的优点是地段好,24小时都有面包供应。难怪在HI France的小册子上这间旅社的评分只有两棵树(两分), 而其他三间在巴黎的青年旅社都有三棵树或四棵树。
这趟带了三本书来法国: 《你不可不知道的欧洲艺术》,欧阳应霁《半饱》,林达的《西班牙旅行笔记》。我家的书架里有一格专门是没看过的书,出门前好费思量,不知道带哪基本好。有本《卡斯特罗传》,太厚了;有两本冯象的书,《木腿正义》和《摩西五经》,不够轻松,不适合旅途看;杨绛的《洗澡》是小说,恐怕不适合小段小段时间分开看。
《你不可不知道的欧洲艺术》已经看完了。正巧,昨天在化妆师家里也看到了这本书,不过是繁体版,估计我看的简体版是从台湾引进的。谈不上什么收获,补补课罢了,小补而已,免得面对这些宫殿教堂博物馆纯粹只是看热闹。我亦并不太热衷于欧式风格的建筑雕塑绘画,我止喜欢他们的音乐而已。在巴黎地铁里,拉手风琴卖艺的人拉的是巴赫,在圆拱形长长的地铁走廊里,手风琴变得非常有管风琴的味道。地铁车厢里也有卖艺的,拉小提琴的,是一个穿着很普通的中年男子,琴有点点破音,拉的什么曲子不详。巴黎地铁里拉小提琴的中年人,纽约地铁里的打鼓的黑人,北京地铁里抱着吉他唱许巍的青年,各自都是那些城市的鲜活的面孔。
十块欧元一瓶农夫山泉
上个月在北京和老王吃饭, 在京城俱乐部吃的。服务员给我们加冰水, 用的都是依云, 直接拿了瓶装的依云往杯子里倒的, 喝掉了加, 再喝再加。京城俱乐部似乎是一个比较高级的地方, 我穿了牛仔裤去还给我围了个围裙才让我进去。所以估计用依云也是为了配合其定位。
依云嘛, 贵就一个字。一般超市里, 小小瓶的十几块, 小瓶的二十几, 大瓶一升的四五十都有的。要是在宾馆房间里, 大瓶的能标价八十。谈到依云, 电视里报纸上, 也都是狠狠的吹, 说什么埃维昂当地水质如何如何, 含什么什么矿物质, 基本上就是在讲某种仙水了。
事实证明, 依云是又一个大泡泡, 被一群别有用心的人和一大批无知且喜欢装B的人吹出来的大泡泡, 和哈根达斯属于同一类, 是老牌帝国主义用来愚弄中国人民的, 在他们国家司空见惯的家常货, 搬来中国就变成高档货了。类似身价徒增的还有以前的皮尔卡丹。
真相是: 依云就是法国当地的农夫山泉。无论是在地铁里的小店, 依云基本都是最便宜的饮料, 比果汁和碳酸饮料都便宜。随便拐进一家中小型超市, 货架上1升的依云, 都只要不到1欧元。最便宜的一个地方, 只要0.49欧, 折合人民币4元5角。
等以后中国强盛了, 等人民币取代了美元和欧元, 我们也把农夫山泉运到法国, 也狠狠的吹一通, 让法国人民知道一下千岛湖的水有多好, 然后每瓶农夫山泉卖他个八块十块欧元, 顺便再装点在铝罐子里, 名曰农夫山泉喷雾剂。
刚需
今天的USA Today上面有一组有趣的数据: 2009年2月, 美国购房者中首次购房的比例超过50%, 达到了51%; 3月, 这一比例上升到53%。而过去的5年里, 这一比例的年平均都在40%上下。大量的被没收房屋(foreclosed home)是这一趋势背后的主要原因, 这类房屋平均比市场价便宜20%。根据NAR的数据, 当前45%的购房属于这类房屋. 报纸还举例说, 有一对28岁的年轻夫妇花了21万3千美元买了他们的第一套房子, 这个价格比前房东买入时候的价格低了7万6千美元。哇哦, 降了足足25%!
这篇文章的标题叫first time buyers could help perk up house sales。这不是和国内的一个调调么: 刚性需求释放形成楼市小阳春。太阳底下无新事, 中国有刚需, 美国也有。要是上海房价下跌, 无需等到20%, 跌个8%或10%什么的, 买的人就如潮涌了, 其中包括我自己。
这篇文章的同一版上还有一组数据: 根据2008年8月NAR对一万个买房和卖方人的调查, 首次购房者的年龄中位数是30岁, 收入中位数是6.06万美元, 典型价格是16万5千美元。有趣的数据。这个收入和房价的比例看上去比上海的健康, 虽然美国和中国的首付、利率、退税等都很不一样。
代沟要多宽
一个人和自己的子女之间的代沟有多宽,其实是自己可以选的。要代沟小一点,就早点生。
Gossip Girl里面,一个个父亲母亲都年轻得很。孩子都18岁要上大学了,父亲母亲都看上去也就四十出头。尤其是Dan Humphrey的爸爸和Serena的妈妈。Ugly Betty里面Hilda三十岁,她儿子十岁。Desperate Housewives里面Susan才四十来岁,女儿也已经十七了,已经在考虑上大学了。这些电视剧里,年轻父母们和子女没什么代沟,子女可以父母们的感情问题出谋划策,可以一起逛街。
要有这么一个贴心的女儿或者儿子是有代价的:年纪轻轻,二十多岁,就要结婚生子,承担当父母的责任,不能再大手大脚的花钱,不能想辞职就辞职、想跳槽就跳槽,不能随随便便就到美国去念书,在大多数人还在不断换男朋友和女朋友的时候,在大多数人还可以拎上箱子就能周游世界的时候,就不得不每天陪着妻儿,开始操心学区房,操心奶粉,操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上。多少乐趣都牺牲掉了。
香港的那些明星基本上就都顾着自己享乐、自己事业发展了,都搞得老大老大的才生儿育女:张智霖37岁生的儿子,李克勤40岁当的爸爸,任达华更离谱,50岁才有第一个女儿。等到他们的儿女长到十几岁,他们自己往边上一站,怎么看怎么不像爸爸,怎么看都像爷爷。还有些连生的迹象都没有,例如43岁的黎明,44岁的郭富城,47岁的梁朝伟——不过说不定梁朝伟今年就可以当上爸爸了。
当然,香港的这些男明星也有生得早的,比如谢霆锋同学,27岁就生了第一个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