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看来女人从来都是这样的啊,一千多年前就是如此了:男人天天陪着自己的时候嫌男人没钱没出息,男人天天加班努力赚钱升职的时候又怨男人不陪自己。
其实,选择权在每个女人自己的手上:要么就要感情,要么就要钱。最最要不得的就是两样都想要,或者一会儿想要钱,一会儿想要感情。别指望自己能遇到一个又有钱又有才又有趣又体贴的男人——就算有这样的男人,凭什么轮到你头上啊。
今天读到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看来女人从来都是这样的啊,一千多年前就是如此了:男人天天陪着自己的时候嫌男人没钱没出息,男人天天加班努力赚钱升职的时候又怨男人不陪自己。
其实,选择权在每个女人自己的手上:要么就要感情,要么就要钱。最最要不得的就是两样都想要,或者一会儿想要钱,一会儿想要感情。别指望自己能遇到一个又有钱又有才又有趣又体贴的男人——就算有这样的男人,凭什么轮到你头上啊。
最近上海的复旦大学一百周年校庆,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是现在,以前复旦好像都是五月份庆祝校庆的,我边上那个今年刚从复旦毕业的小伙子也是这么告诉我的。复旦大学官方网站上找找,1997年的时候,庆祝复旦大学建校92周年大会是在当年的5月27日开的,去年的99周年庆祝大会好像也是五月底开的。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又把校庆日放在九月份了,难道在这短短一年时间里,校史上有了重大的发现?反正我不是复旦的校友,与我无关。我只知道交通大学的校庆日是每年的4月8日,无论校方还是民间,每年都在这前后搞庆祝。
无论如何,复旦的校庆看上去搞的很盛大的样子,让人好生羡慕:发行了纪念邮票,好像造了个什么大楼,从报纸上看到说还请到了多少多少所世界著名大学的校长来庆贺,包括耶鲁大学的校长等等,搞的有点像令狐冲就任恒山派掌门,少林方丈方正大师和武当冲虚道长都来祝贺的味道。相比之下,交通大学百年校庆简朴多了,只是在万体馆开了个万人大会,江核心讲讲话而已。而人家复旦大学,庆祝大会自不消说了,上电视直播的,而且晚上还有专门的一场歌舞晚会,献唱的有羽泉,还有刘欢,舞台也是很气派的。不过这些歌星貌似并不是复旦校友——刘欢是北京国际关系学院的,羽泉二人不详。既然不是校友,自然没有义务劳动的道理,那出场费自然也就是学校的经费里出了。
不知道这么一场晚会对于一个大学的校庆有何必要。惠普中国二十周年,到“同一首歌”搞个专场,没得说:人家是盈利性组织,钱是人家自己的,人家自己掏钱自己have fun。复旦是非盈利性的,复旦的钱,要么是国家的,要么是校友的,要么是学生的,要么是老师的。搞晚会,完全无助于提升复旦大学的形象。大学的形象来自于培养了多少人才,来自于对国家社会人类有多少经济文化科学道德上的卓越贡献,来自于有多少个院士和名教授——有得过诺贝尔奖的就更好了。
搞晚会的那点钱,还不如留着分一点给贫困学生们。
包括华尔街英语和好记星在内,自从恢复高考国人开始大面积学习英语以来,一直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号称可以轻轻松松学习英语,或是号称有特别的记忆方法帮助记忆英语单词,或者是号称能帮助迅速提高口语水平,等等。而且,总是不断地有人愿意相信这些方法并去尝试——当然,尝试是要花钱的。
他们中的很多人,在付掉不菲的学费拿到学生证的那一刻,眼前憧憬着自己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的情景,憧憬着自己能够顺利的看完一整张英文报纸的情景。带着这样的憧憬,他们开始了第一次课,然后是第二次,第三次,...很快,他们发现学习的过程并不像自己曾经憧憬的那么轻松,于是打了退堂鼓(尽管剩下的学费已经退不回来了),开始寻找下一个能够轻松提高英语的捷径或神奇工具。
我小时候看过一篇童话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小学生,他发现一家神奇的饼干店,每块饼干上就是一个英语单词或者一个数学公式。只要把饼干吃下去,就能把英语单词或者数学公式。他就吃啊吃,吃到肚子撑得饱饱,终于把考试要考的内容都背下来了。很多人都在期待着这样的饼干店的出现,有些人号称自己就是这样的饼干店,以投其所好。
有些人写email给我问我怎么提高英语水平,我很挠头——一则我的英语水平比起我姐姐或者王建硕、刘润、史为夷等人还有很清晰的差距,二则我知道他们很想让我介绍一家好一点的饼干店,但我并不知道哪里有。
提高词汇量的最好方法是什么?去把GRE单词背下来。有很多外企员工始终无法摆脱对金山词霸的依赖,但我从来不用金山词霸,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先对付着,实在不行就用www.m-w.com查一下。我打赌,离不开金山词霸的人里面有九成以上的人没有考过GRE。背GRE单词的确是*异常*辛苦的,但收获也是持久且甜蜜的。
提高听说能力的最好方法是什么?Hmmm......先看DVD吧,看那些美国电视剧:Sex and the City、Desperate Housewives或者The L Word。如果还想继续大幅度提高,但不想去国外工作求学只想呆在国内,终极方案是pillow lesson:找个老外当伴儿。
李敖说,神话有三种:盘古开天地,台湾独立,台湾反攻大陆。我再加一种:华尔街英语说,学习英语可以变得简单、有趣。
华尔街英语还说:
事实上,华尔街英语的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英语水平远远谈不上“流利”。例如,今天我去徐家汇的华尔街英语办学生证,那个前台小姐见到我以后说的第一句话“Welcome to Wall Street English, may I help you?”还算利索,但当她后来把我带到一个service manager那里,要说明来由时,一开始还尝试着用英语,但没说上半句就说不下去了,只能改用中文:“郑先生是从北京转来的,上礼拜已经来过了,是Helen接待的,...”。就这英语水平,还敢号称“您进门那一刻,就象一脚跨进了美国或加拿大”?
2. “在我们的小班课中...决不会多于4人...(因此)您讲话的时间...可能是15或20分钟之久”
事实上,华尔街的小班课(他们的官方叫法是"Encounter")虽然的确只容纳不超过4个人,虽然的确是看上去挺professional的老外,但每次一个小时的Encounter里,每个学员开口说话的时间平均也就是五分钟上下,最多不超过10分钟。剩下的时间,要么就是老外在讲,要么就是大家在看材料。
更重要的是,这种小班课的频率很低。按照正常的学习速度——华尔街英语推荐两个月完成一个"Level",每个"level"有四个unit,每个unit有且只有一次Encounter。换句话说,每个月也就只有两个小时的外教课时间,甚至比有些大学里的还少。
至于“在小班上,您不会浪费时间来听教师纠正其他学生的错误”的说法,就更荒谬了:如果老师不纠正其它学生的错,那老师也同样不会来纠正你的错。这种外教课还有啥屁用?
事实上,所谓的私人学习顾问(course consultant)并不是“私人”的。一个course consultant要对应至少数个学员或更多。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事实:随便走进一个华尔街的学习中心,数一数course consultant的办公室数量,再数一数进出的学生数量,或者看一眼机房里面正在使用所谓“交互式多媒体技术”进行学习的学生数量,就知道了。
华尔街英语的私人学习顾问所作的工作,主要也就是帮你预约一下Encounter,或者当我很久没有去上课的时候发个email催一下——email让人感觉是用模板套出来的。
4. “多媒体学习采用录象和语音识别技术”,“在教室中模拟的社交和专业环境”
事实上,那无非就是一套运行在Windows 98上的教学软件而已:有声音,有画面,可以点鼠标前往下一步或者完成一些小测验。至于“语音识别技术”,其实就是那个教学软件会让你跟着一句句念,然后判断念得像不像而已——而它用的语音识别方法显然很粗糙。至于“在教室中模拟的社交和专业环境”,和其他采用“情景英语教学法”的对多媒体教材(例如《走遍美国》)大同小异。
In an internal distribution list, one of my ex-colleagues in ATC is inquiring whether there is any project inside ATC using .NET primarily since a friend of him, who wants to join ATC, is proficient in C# but weak in C++.
One replies: "Microsoft shouldn't (and doesn't) hire people that have specific skills; instead we hire based on that person's growth potential". Personally, I don't agree with him. Hiring by growth potential is only applicable to campus hire. Not applies to industry hire.
In "Monday Morning Leadership" (Chinese version), the book I just finished yesterday, it emphasized that we should only hire right people. After being employed for 3+ years, I realized that it's very true.
In this case, if C# is the working language and C++ is rarely used, why we hire a C++ expert and let him study C#? It doesn't make sense to shareholders. We should hire a right people (who is a C# expert and has a little C++ basis though).
In another book, titled "Now, Discover Your Strength" (Chinese version), it also emphasized that company should have employees do what they are good at and it's waste of money and ridiculous to hire an expert on Stuff A and training him/her to be an expert on Stuff B.
Steve Ballmer在给全体员工的email里面说:
|
ZDNet的新闻变成:
|
|
这就是新闻,把因变成了果,或者至少把原本不直接有关的两个事情联系成因果。照这样写法,新浪上出现类似“微软全球大换血 鲍尔默逼走老臣”的标题也不足为奇。
早晨7:57,当我踏进公司电梯的那一刻,我收到同事的一个短消息,只有六个字:“今天会议取消”。
跑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情就是看email,那个生活在GMT-08:00的家伙在北京时间今天早上3:18AM发了一封信出来,说要cancel meeting。我怒啊,为什么总是发生这种事情?他们能不能有一点time zone的概念?
Wendy JJ也有过同样的遭遇,其他需要半夜或者大清早con-call的想必也都有过。他们为虾米就不能早一点发通知?我最痛恨临时改变schedule或者agenda,最痛恨这种last minute notice的事情。
从报上看到,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西瓜有能替代“伟哥”的作用,因为西瓜中含有大量的瓜氨酸,具有与“伟哥”类似的药理作用,三个西瓜可以达到一粒“伟哥”的效力。
关于食品的新闻,更多的是负面的。比如,美国科学家最近发现炸薯条可能致癌。原因是淀粉高温油炸后会产生致癌物质。其实炸薯条炸薯片之类的东西,就算不致癌,也该少吃。
我还听说上海的水质不好,告诉我这个消息的人做神色凝重状,声言上海的水质已经被严重污染,还有超量的重金属,长期饮用会致癌,听上去让人想起以前日本的污染事件:猫因为喝了含有某种超标重金属的水,导致精神错乱,纷纷往海里跳。告诉我这个消息的人说她已经完全改喝桶装的水了,做饭烧菜冲咖啡都用桶装水。我也不想往自己肚子里灌毒水,我也买得起每天一桶的纯净水,但坚持了几天以后就又改回用自来水烧开了喝了。
和家里人出去吃饭,妈妈坚持不吃鱼头粉皮汤里面的粉皮。她说粉皮是用明矾做的,而明矾是铝的化合物,铝会导致老年痴呆症,所以我妈不吃粉丝。她说她也不吃粉丝,因为粉丝也是用明矾做的。我很怀疑这个理论的正确性,虽然说铝导致老年痴呆症,但明矾里面的铝是不是会被人体吸收,我还存疑。例如,人体需要铁,血小板需要铁来运输氧气,缺铁就会贫血,但是铁锈里面的铁是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用生了锈的铁锅炒菜并不能补铁。
我的理论是想吃就吃,吃饭这事情,是不能有洁癖的,否则就没味道了。况且,就算所有有问题的东西都不吃,也不等于吃到肚子里的东西都是安全的——说不定只是没发现而已。只要吃的自然,只要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就好:什么都可以吃,但是尽量多吃一点蔬菜水果;不要吃到饱,不饿就可以;吃的东西多样化一点,吃饭的地方多样化一点,买菜的地方多换几处,就算某个牌子有问题、某个店有问题、某个品种有问题,吃在自己的肚子里了的也没多少。
晚上去看话剧。七点十五分,离开场还有15分钟的样子,跑出来一个女人,拿个话筒,意思大概是说考虑到今天晚上来台风,有很多观众因为风雨大作无法及时赶到,所以推迟十分钟开演。推迟十分钟开演,看似是一种善举:让更多的观众能够看到完整的演出。但这真的就是“善”么?
一辆满载乘客的火车的司机发现前方不远处的铁轨上有一群小孩在玩,刹车将导致车毁人亡,唯一避免撞上小孩的方法是将火车开到一条早已废弃的叉道上去,但司机发现废弃的叉道上也有人,有一个小孩在玩。司机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撞死正常行车路线上的一群小孩,要么撞死废弃的叉道上的一个小孩。如果你是司机,你会怎么选择?选择废弃的叉道, 看似是一种善举:撞死一个小孩总比撞死一群好。但这真的就是“善”么?
一部分观众准时到达剧院却受到了惩罚:他们不得不多等上十分钟才能看到演出;迟到的观众反而受到了袒护:他们即使迟到了,也还是能看到了完整的演出。
那个在废弃铁轨上玩的小孩遵守秩序却受到了惩罚:他被撞死了;不遵守秩序在使用中的铁轨上玩的小孩反而受到了袒护:他们不该在那里玩,但被撞死的却不是他们。
什么是善举?什么是“善”?
我在宜家买了一盏落地灯和一只节能灯泡。回家装起来,开了几天,突然有一天晚上正亮着的时候,一下就黑了。
我开始用“替换法”来隔离故障。先把灯插到其他插座上,不亮,确信不是插座故障或者接触不良。然后,到底是灯坏了还是灯泡坏了呢?到楼下小店花了三块钱买了一个灯泡,那种最古老的式样的白炽灯泡,回家把宜家的节能灯泡换下来,一开,还是不亮。于是我很确信,是灯坏了。
于是,上周日,我把整个灯都扛去了宜家。我还特地把宜家的灯泡也安在上面一起带上了 。十二块钱打的打到宜家,客服一插电,果然不亮。客服说“会不会是灯泡坏了”,我很确信的说“灯坏了”。客服从桌子上正亮着的台灯上卸了一个灯泡,装上去, 靠!居然能点亮。
原来,我在楼下小店花三块钱买的那个灯泡是个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