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洪晃聊天的那个文艺青年

每个礼拜五都能收到Jessica寄给我的快递,里面是前一天周四出的《外滩画报》。盖因北京买不到《外滩画报》,但我又喜欢看。

不过好在其他我喜欢看的书报杂志北京都能买到:

  • 《经济观察报》,我们简称为“小黄报”。据说这个黄黄的纸是跟某某美国财经报纸学的,但不妨碍它在质量上超过国内其他同类报纸,如《21世纪经济报道》等;小黄报的主笔叫许知远,北大计算机系毕业的,1976年生人。先前只一直看到那三个铅字印的大名,直到最近才发现,原来那个经常在旅游卫视的“大人在说话”里和洪晃掺和着聊天的那个做文艺青年状的家伙就是许知远,眼前所见斯人之形象和原先想像中一个戴着眼睛抽着中南海常年穿“的确凉”衬衫露出背心每天骑着旧自行车到一个大院里上班的“报社主笔”相去甚远,顿时感觉意识形态上自己变成了那只被两匹马试图往两边强行撕开的马德堡半球,行将分裂。

  • 《周末画报》,以前我一直以为它真的是如其名曰般以图片为主的读物——如果是那样,我断然是不会有兴趣的。我想来是要靠有趣且流利的大量汉字来满足我的阅读欲的,靠图片撑场面的那种杂志只是专门给酒吧和理发店准备的。《周末画报》的特色是每一刀都用钉书钉装订,这样很便于翻页。早年《上海壹周》将要创刊前,我去掺和了一个他们的座谈会,我就提出说最好能用钉书钉把中缝钉起来便于翻阅,何敏跟我说报纸按规定是不可以装订的,装订了就要用杂志的刊号了——杂志和报纸的刊号是不可混用的。不知道为什么《周末画报》既是报纸刊号,又可以装订。有机会要去问问何敏,伊现在在上海做《Mangazine名牌》,也是不错的读物,但太厚了,在北京的报亭里行销也不多见。

  • 《三联生活周刊》,我1996年就开始看了,那时侯总是等汤迪逊看完后问他借来看。这么多年来质量下降不多,价格涨得不多,而且现在真正是每周出版了,在北京也容易买。六月份中旬那期做了一个Web 2.0的专题,还刊登了老王的Blog文章“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其实老王也就是六月初刚写的,我是在丽江的时候在客栈里看的,过了两个礼拜就印出来卖出来了,动作满快的。

  • 《商业周刊(中文版)》,每月一期,而在北美是每周一期的。北美的《商业周刊》老王也上过,当时是作为著名blogger被引用一段话。中文版的文章大部分以翻译的为主,文章质量大体比国产的管理类杂志高。国产的《IT经理世界》之类的也就偶尔翻翻,没有太好的印象。HBR虽然也有中文版,但太贵,要70块钱一本,所以就直接在单位电脑上看公司掏钱买的电子版了。

  • 《新周刊》,还凑合吧。年头也很长了,厚度比《三联生活周刊》厚,但貌似“可阅读物”反而少,就好像一个很大的糖水菠萝罐头里面全是水而已。当然,《新周刊》比《城市画报》还稍有读头些。

  • 《瞭望东方周刊》,各方面都和《三联生活周刊》很像:定位、内容、取向、版式,以及两者所用纸张。三联的正文第一页是“环球要刊速览”,瞭望的是“周刊选萃”;三联和瞭望的“读者来信”栏目的左上角都是对上一期杂志的一封读者来信;两者正文的最后都有一篇一整页的专栏文章;唯一的明显不同恐怕仅限于三联有朱德庸的漫画而瞭望没有。

  • 《书城》和《读书》,好处是内容很杂,可以在很多人的文章里面读到他们读的很多书的要义和精华,这样可以弥补一己之力无法遍读群书的遗憾。理论上来说,《读者》(早年叫《读者文摘》的那个甘肃杂志,曾经卖的还贼火)也算是同类,只不过所取内容是另一种定位,我现在不太喜欢的定位。

  • 《男人装》,啥也别说了。如果放在国内的各种杂志里比,简体中文版的FHM算是很出挑的,有够无厘头,有够特别。但和其他版本的FHM相比(例如英国版的,或者台湾的国际中文版),简体中文版的尺度就实在是太平庸了,照片太保守,露得太少,搔到痒处的文章也都没有了,代之以驾车穿越大沙漠之类的“卫生”文章。考虑从下个月开始不买了。

虽然这些周刊、周报、月刊我几乎每期不拉都会在报亭买了看,但我肯定不会去订阅。我喜欢走在路上随手买一份,一路看完,等出了地铁或下了公交车,管它是两块一份的小黄报、八块一份的《三联生活周刊》还是十五块一份的《新潮电子》,一律卷起来往垃圾桶一扔。

Comments on “和洪晃聊天的那个文艺青年

  1. marrisa July 15, 2005 01:13 AM

    最近很喜欢《ok》,大概是八卦本质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2. flora July 15, 2005 09:09 AM

    《经观》的blog我几乎每日必看(mindmeters)

  3. Derek July 15, 2005 10:57 AM

    强烈推荐8周刊

  4. cs July 15, 2005 12:54 PM

    博览群刊,pfpf。

  5. jerryymjin July 15, 2005 02:01 PM

    《三联》感觉还是质量有所下降,也许是现在同类杂志太多了。《城市画报》有时候的专题还是不错的,感觉《新周刊》也越来越不行了。
    《读书》还真不是一般人都能看的,或者说是在路上随手可以看看的杂志,《书城》确实不错。
    《男人装》确实不值得再买,我是买了4期后不买的,花钱买的花还真不如买台湾版的。
    感觉现在国内的财经管理类杂志质量都有待提高。
    评点完毕,纯属个人意见。

  6. goliath July 15, 2005 02:08 PM

    《读者》和《书城》、《读书》属同一类型是瞎扯吧。我印象里《读者》比较适合涉世不深,喜欢幻想,又易于感动的初高中生看看。

  7. louisa July 15, 2005 02:33 PM

    看着不觉有点佩服
    除了最后一句

    其实报纸之类大可留在地铁或公车座位上
    让下一位继续看

    丢了多可惜啊

  8. Derek July 15, 2005 03:49 PM

    @Louisa

    卖报的不容易,让他们多卖几分吧

  9. bingfeng July 15, 2005 06:30 PM

    报纸杂志读完就塞进垃圾桶是外国人的习惯,一般我是叠的整整齐齐的,等过年的时候送给小朋友当压岁钱,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当然,不是让他们运回家,而是就地卖给收废品的,多的能卖到100多元,给近一些的小朋友可以送旧手表、旧电视什么的

  10. bingfeng July 15, 2005 06:32 PM

    多罗嗦一句,《经济观察报》是学英国《金融时报》的,学的不象,不过国人爱读就行了

  11. a.l.e.x July 15, 2005 07:25 PM

    >>一律卷起来往垃圾桶一扔<<
    呵呵,我也是这样的习惯,被我那牵手的说了好多次

  12. mvm July 15, 2005 07:29 PM

    @louisa,

    其实,即便我留在地铁座位上,别人也未必会看。就拿我自己为例子,我是不会看的。心理总觉得那份被遗弃在那里的报纸上有细菌。

  13. 清水蝈蝈 July 15, 2005 07:52 PM

    冲上来想说浪费两个字的。看到已经有人说了,忍住...
    书非借,不读也。
    下次摆在桌子旁,一定会有人过来借的,何必扔掉

  14. may July 16, 2005 12:17 AM

    4a4a,可以借给别人滴~~这样比较环保吧~~
    不过,你这样也有助于普及底层人民(拾荒者)的文化素养~~
    毕竟要他们自己花钱买这些报刊杂志是不可能的,但是从垃圾桶里翻出来的,无聊的时候倒也可以打发时间顺便扫盲~~
    hoho~~
    随便说说~~~

  15. geneus July 16, 2005 01:41 AM

    和我喜欢的阅读物有不少重合呢

    《经济观察报》还不错的,和《21世纪经济报道》定位类似,看了两三年,隔几期偶尔买份看。看多了感觉上面的财经新闻报道一方面集中在几个行业或者少数企业,缺乏宏观经济和社会报道(这也是商业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缺乏微观的企业管理及可操作性建议。总体感觉是非理性大于理性,非建设性多余建设性,非其所声称之“理性,建设性(Constructive)”。其实记者也就是普通人,发掘新闻,吸引读者,又有社会影响力。就像先前MVM批判的blogchina里面的,也类似于记者,只不过他们报道侧重点是计算机行业和网络服务产品,并且批评多了点。
    要看更Live、更理性的中国经济新闻,我觉得北京青年报/文汇新民/南方日报合办的《第一财经日报》(http://dycj.ynet.com/)挺好的。
    要看更具建设性的,就是有助于企业管理和行业发展的,推荐《哈佛商业评论》,操作性非常强,读了之后就会发现它提供给读者的是解决身边商业文体的方法,而不是看着报纸上用醒目的以亿和千亿美元这样的数字来刺激读者。
    还有http://www.bloomberg.com 也不错,很好的商业新闻。

    《周末画报》前几个月几乎都买的,后来发现它逐步沦为所谓奢侈品的广告册。后来更发现这种所谓前卫、先锋和精英的氛围有点faked,就是从一期关于在金贸大厦Tom新视线/某银行/还有周末画报三方举办的某个活动,所选的照片和描述的文字及尽对金贸等logo所代表的品味的推崇。因为自己也在金贸同样的地点参加过4天的会议和活动,回想自己的体会和《周末画报》所增加的对这样地点的“修饰和推崇”,顿时感到这份报纸所代表的风格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符合读者口味而“营造”出来的时候,我就再也不买了。
    《上海一周》还好,但是有创意的新闻月来越少了,感觉被阉割了,以前还有对社会报道的。
    《新周刊》经常有新鲜感,偶尔看。《城市画报》的主题和自己比较接近,并且帅哥靓妹多,所以还是比较喜欢的。

    《三联生活周刊》比较特立独行,自身质量比较高,看久了也觉得有些知识分子的酸味。
    《瞭望东方周刊》兼具新华社的特点,也有自由报道的方向,总觉着少了些什么。
    要说体现国家和执政党的政策性,以前的《瞭望周刊》我还是很喜欢的,现在中国新闻社的《中国新闻周刊》我非常喜欢。
    类似的新闻类周刊《新民周刊》创刊时抱有很大希望,后来失望大于希望。《深圳周刊》纯粹是娱乐性质的了。

    《读书》还是比较喜欢的,尤其是丁聪陈四益的话和画,不过话题稍窄。《书城》简直是以为自己就是中国的《New Yorker》,其实什么也不是,做作至极。但它封面的画倒是非常出众的。

    至于《男人装》倒没看过,分不清楚和Men's Uno这类杂志有什么区别。

    其他常看的还有《建筑世界》这类建筑设计和图片,不觉着是一种享受么?还有《互联网周刊》、《中国计算机世界》水平也很高的。

    不过现在有网络, bbs, blog, forum, news site,之前所有的都靠后站了。

  16. hanyujane July 16, 2005 06:34 PM

    《经济观察报》的主笔是许知远....广告太多。
    之前都看的《视觉》因为错的拼写太多已经让我无法忍受了。
    《新发现》还算有趣。
    您能有这样大的杂志阅读量还坚持看书的习惯真令人佩服。

  17. matt July 17, 2005 03:07 AM

    啊,我就很喜欢捡别人剩下的报纸看。不过搬来西雅图之后就不坐地铁没得捡了。有很多人买报就抽出分类广告,其他的都扔掉。

    读书还是蛮经看的,至少可以了解一下国内思想界的动态,似乎不属于下车就可以扔掉的那种。不过自从tigercool要收handling fee之后就不订了。

    Business Week现在拿来最多看看后面的Wine部分。Economist只翻关于中国的文章。
    Time内容越来越少,不如Newsweek。

    米国买杂志很不格算,订的话至少可以便宜50%,比如Economist零售5刀一本,订的话只要2刀。

    Anyway,现在订的杂志都不八卦,很不适合在Pro club看,下半年打算换成Fobes,Trump跟Vanity Fair,呵呵。

  18. octsky July 17, 2005 09:49 PM

    现在国内杂志太多了,我是弄不清楚了,所以还是多看三联和城市画报。在现在这非英语国家,最常读的还是Newsweek,Economist,个人喜欢New Scientist,然后就是消遣的Fashion Magazine,Image,InStyle, etc.

  19. 露西 July 26, 2005 03:05 PM

    强烈推荐《财经》杂志。这是我唯一订的一本杂志,唯一坚持看了十年的杂志,也是唯一能让我有一拿到手就翻一遍的冲动的杂志。 同样适合IT背景人士增加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层次了解。其记者的专业水平绝对是中国顶级,其文章的质量高过报纸太多。 www.caijing.com.cn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