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本站隐私政策

很多人问我如何看待隐私的问题。甚至有媒体的朋友把最近的陈冠希的照片事件和以前中国流行的几个blogger的行为拿来让我评论。作为5年半的blogger,必定无法避免的就是对于隐私的界定和处理的准则。

我把在我的blog上面提及的信息分为两种。一种是我自己的,一种是他人的。

对于自己的隐私,我的定义式:隐私是“不被知道的权利”。这个权利属于本人。自己的信息,从公开信息,到电话号码,到家里的装饰,甚至自己的全部照片,在不损害公共利益或者触及公共道德领域的范围里,公开什么,公开对少,这完全是信息涉及的当事人的权力。每个人对于自己的隐私界限很不一样。我有我自己的准则,也就是大家在我的blog里面看到内容所涉及的不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个世界上唯一有权利决定公开我的什么信息的,只有我一个人(同样的,在一定的社会约定的限度内。)

而对于任何除我以外的人的信息,他们本人拥有决定什么公开或者不公开的权力,就像我拥有自己定义的隐私权利一样。所以当我的blog上面明确的涉及到我的朋友的时候,我一定会确认他们的许可,才会公布他们的许可范围内的信息。

还有两个特别的声明:

  • 对于blogger,我基本上相对宽松,常常直接引用我们的谈话,因为blogger对于隐私的要求基本上保持一致。
  • 所有给我写邮件的人 – 我有专门的隐私条款:除非在邮件里面特别声明,我有权利发布写给我的邮件内容;但是除非特别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我不会发布发信者邮件地址。

这就是我在自己的中英文两个blog上面的隐私政策。

师北宸翻译:中国的户口制度

译言师北宸先生帮忙把我一年半以前写的篇关于户口制度的英文blog翻译成了中文,发表在译言上面,还专门写信告知。非常感谢,也顺便把译文转载过来。

值得说明的是,这篇blog的很多的细节在自己人看来就不是那么准确,因为本文原意是为了向对中国一窍不通的外国人介绍一下中国的情况,所以这个精度倒也应该够用了。还有,自己些点英文的破文章还让人翻译成中文,真是汗颜,非常不好意思。

原作者: 王建硕 译者: 师北宸 (Blog) 发表时间:11小时57分钟前 原文链接

译者:因为看到未来三到五年内可能取消户口制度,我在网上找相关的资料,搜到王建硕先生的这篇文章,结合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中国的户口制度,也算是对户口制度的一个简单介绍。现在翻译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能再翻译一些老外对户口制度的亲身经历的文章发上来就更好了。希望这些信息能引起大家的关注,进而推动户籍制度的改革。哪怕力量微小,也值得一做。
update:本文已经获得王建硕先生的授权。

原文请见:HukouSystem in China

当身处现有体制之内的时候,你很难认识到体制有什么奇怪的,但是当你有机会与其他国家的人讨论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其中的巨大差距了。

今晚我和好朋友一起聊天,聊得很尽兴,我们也谈到了中国的居住许可制度(户口制度)。说实话,在我亲口解释之前我并不觉得这有什么奇怪的。但是说完之后,我觉得户口制度根本毫无道理,而且从我自己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我也很吃惊。那下面我来说说什么是户口制度。

什么是户口制度?

从根本上说,户口是政府给提供给公民的居住许可。它的发放以家庭为基础。每一个家庭都有一个记录着家庭成员信息的户口本,这些信息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相互间的亲缘关系、婚姻状况(如果已婚,要注明配偶是谁)、地址和你所在的单位…

在中国,每个人都有一个户口。

1980年以前的户口状况

在1980年以前,户口极其重要。人们被限制在出生的一小块地方(户口所在地),直到死亡,他们也不能迁徙。他们可以出行,但是在外地他们没有办法得到工作,不能享受公共服务、教育甚至买不到粮食。这就像带着B-1签证(商业)[注] 去其他地方旅行——你可以参观,但是不能在那里工作(这是非法的),不能去学校(没有学校会接收),不能去医院(没有户口,医院不会对你进行治疗)。至于粮食,在那个年代,无论你有多少钱都买不到粮食。你需要用粮票(兑换粮食的货币)和钱一起使用才能买到粮食。粮票只在你的户口所在地的政府发行,所以,基本上如果有粮票的话,你可以生活一段时间,但不会不长(尤其是考虑到那些由某个省或某个市发行的粮票,不能在其他省份或者城市使用)。

因此,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户口的话,人们基本上不能迁徙。有极少数的人会在国内迁徙,但是他们的生存状况几乎就像美国的非法移民一样。

把户口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外一个地方是非常困难的——就像获得美国绿卡一样难。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甚至更加困难——户口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农村户口,另一种是城镇户口。从农村迁移到农村容易,但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很难——需要花费数年时间。而且仅在非常少的情况下可以“农转非”:1)你考上一所在某个城市的大学,或者2)你的配偶是城里人。这两种方式,你都要等很长时间。每年户口发放都有名额限制,所以你得和别人抢才能拿到户口名额。

1980年以后的户口状况

1980年以后,很多事情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际上,户口的强制性没有以前那么强了。变化开始于不再需要凭票购粮——有钱就行。对工作来说,有没有户口还是有巨大的差别(到今天依然如此),但是已经可以迁徙了。

这使许多人离开自己的土地到城市去寻找工作——劳动密集型工作——成为了可能。最典型的就是纺织厂的工人、建筑(原文为consitruction,查无此词,据此判断有可能是作者笔误,将construction写成了consitruction,因此译为“建筑”——译者注)工人和保姆。但是,这些农民工的子女的教育问题仍旧是一个大问题。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教育,因此在某些地方,专门为这些没有户口的孩子建立了学校(民工子弟小学)。从个人感情上讲,我觉得这甚至比当年将“黑人和白人分别对待”的政策还要令人难以接受。

现状

现在,户口不再扮演像以前那样重要的角色了,但是有户口和没户口的人还是有一些差别。我举几个方面为例:

1)医疗保险。比如说,住在上海但没有上海户口的外地人不能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如果生病了,他/她得自掏腰包付医疗费。不过这倒不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因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业保险可以保障他们得到医疗保险。

2)工作。许多工作要求有上海户口。这其实是一种歧视,但是因为政策上的原因很多公司老板必须得这么做。

3)安全。广州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几年前去了一趟广州,朋友跟我说一定要随时随身携带身份证。警察可以随时在街上拦下一个人来检查他/她的身份证。如果他们身份证上的地址不是广州,而且他/她又没有临时居住许可(即“暂住证”—译者注)的话,警察有权把他/她扣押并遣返原住地。很多城市都是这么干的。这个政策直到2003年才被取消,因为那时一个叫孙志刚的人在扣押期间被打死了。

户口和我的故事

户口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从没上过幼儿园,因为在我5岁的时候我搬到城市去,但是没有得到户口。为了拿到户口花了很长时间,所以幼儿园拒绝接收我。一直到7岁拿到户口之前我只能呆在家里。如果那时候我没有拿到户口的话,我甚至不能上小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从小学到高中毕业(1982-1995),我的户口在洛阳。当我考上上海交通大学之后,我的户口也临时性的迁到了上海交大,户口在学校放了四年。我毕业的时候,我的户口又有了危险,我必须找一个当地的高科技工作,并能在有限的户口名额中拿到一个名额才行。标准非常高——你必须在特定的专业上,有好的档案记录,在特定的地区被雇佣。这完全跟加拿大或美国的移民一样。再回到我的故事,最后我拿到了上海户口。就这样,我把户口从学校转到了上海的另一个地方(我甚至都忘了那地方叫什么了)。直到三年后我买了自己的公寓,才得以将户口从那个地方转到我的公寓地址。这是一段很长的故事,我现在的居住许可是在上海,在我自己的公寓里。

如果我去北京,也会有一些麻烦。根据相关政策,我得拿到北京的暂住证。“暂住证”制度是原有户籍制度的一个大进步,至少我可以有材料证明我是合法的呆在这个城市。(相比于以前,是没办法做到这点的)。尽管如此,这仍是恶法。人们也不禁要问:“我为什么要‘暂时’的住在我自己的国家里”?

户口制度带来的挑战

虽然现在的户口制度被普遍认为是一项不公平和不人道的制度,但我也能看到如果取消这项制度,将带来很大的挑战。政府给人们不同的户口,人们享受的权益也不同,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之间更明显。如果取消户口制度,我相信在短时期内会产生混乱——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涌入城市,以及从小城市涌向大城市。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很大的问题。这就像如果世界上所有的国界都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夜之内自由的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外一个国家,你可以想象一下会出现什么情况。

如何解决这个历史问题将是这一代中国人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P.S. 当我们讨论商业的时候,在历史上,中国人并不像美国人一样那么频繁的迁徙,所以买房卖房的需求并没有那么大。可能大家会问:“为什么?为什么人们不会迁徙”。我说:“哎,那就说来话长了。”你看这一整段历史,非常长,不是吗?:-)
P.S.2. 我今晚会开车到住在圣弗朗西斯科的朋友的家里,有51英里远。这在中国难以想象——到82公里远的地方吃顿晚饭然后当晚再回来?太疯狂了。

—————-
顺便帮老冒做个广告,他正准备找到一些中国最优秀的程序员到都柏林的微软去工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里。不过注意,可是最优秀的。。。

《色,戒》真不错

和范范一起看完《色,戒》,我说“很久没有看到的好电影”。她也同意。我喜欢的最主要的原因,它是比较少的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来看这个世界的电影,而不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或者表达一种愿望的电影。

人的感受是真实的,而道理和理想都是空洞的。这个世界里有很多的说教,很多的“正确”,很多的“美德”,而最美丽的人性,却经常被牺牲。我们一定要警惕。

我理解戏里的那个女孩子。爱情就是出于人性的一个感受。爱就是爱,即使爱上的人是一个“汉奸”。至于汪精卫政府是不是卖国,老冒以前专门写了研究的文章。世界上本没有“你选择A)爱国,B)卖国”这样的二选一的选择题(如果是那该多好!),而会有上万道每道题都有几十种选择。这个世界远不是黑和白两种颜色。

我们总用喜欢比世界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因为喜欢简单,大家甚至不相信一个人可以既是爱国的,又是卖国的,他也可以因为爱国而卖国,或者原想爱国却最终卖国。现实中的复杂度,却又远多于我能想到的这几种。)

在片子里,女主角出在两个势力的中间,我喜欢原著里面对于这两种势力都是没有感情,没有偏好的方式描述。因为,这种斗争的本身,就是两个缺乏理性的势力的对抗,而片子关心的是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面一个小小的个体的感受,以及她的选择。

这是一个悲剧。就因为有很多人为了一些所谓的“理想”去伤害个人的尊严,伤害人性,让人变得渺小,而很多年轻的人信了(女主角还是一个不是很相信的人)。“为了某某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这是近代史上几次灾难的起源。没有什么理想或者原则,有权利伤害到人性的尊严。没有什么事情,可以让一个人放弃那么多。

美国的几个片断

每次的美国之行,我都执意要和更多的本地人聊天,来听一听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看法。在我整理上周六天的行程的时候,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

“我们要告他们!”

周日一大早从San Jose开车到Berkeley,和几个月前认识的一对夫妇吃早餐。妻子 Manulea 是 Berkeley 的 City Attorney(城市的律师);丈夫Chris是加州城市联合会的主席。在我们走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校园的时候,Manulea说加大伯克利分校在建体育场的时候,砍掉了当地的几棵橡树。Berkeley这座10万人的小城市的人们曾经集体立法保护这个区域的每一株橡树,而加大Berkeley分校居然砍了橡树,Manuela就开始告他们,估计有巨额的赔偿要求,虽然他们答应每一棵橡树都会补种三棵,但胜诉的可能性不大。

以前一个blog的读者提及如果把美国的政府当作中国的物业管理公司,很多事情会容易理解很多。而这件有关橡树的事情,就是物业管理公司代表业主对不遵守业主公约的情况的诉讼。

“我的全职工作,就是不让他们这么做”

在Berkeley靠近San Francisco的水边,是有上百个泊位的城市船坞,泊位的收费作为Berkeley每年两千万美元的城市收入的一部分。我们在船坞边讨论城市预算和税收。Chris提到:“现在州政府居然想要告诉我们城市怎么花我们的钱,甚至还动了念头来那我们的钱”, “我的全职工作就是不让他们这么做”。

在美国,城市收什么样税,州收什么税,联邦收什么税是泾渭分明的。比如联邦仅仅收个人所得税和公司营业税,而州可以决定是不是收销售税(买钻戒一定要到Oregen,那里免销售税),而更多的税,像物业管理费一样,交给市政府,市政府用这笔钱来做公共的事情,比如交通和环保。

Chris要做的就是我听到得很多的一个词,Check and Balance。Check: 所有的权利都需要有人去检查,确保使用正确;Balance: 所有的权利也需要其他人或者团体的权利来与之平衡,确保不会无限扩大。

城市政府和州政府的对抗和权利均衡,形成了最终的人民的权利的保证。

修桥期间,公交免费

Chris和Manuela给我指去旧金山的路的时候高兴的祝贺我,说海湾大桥在几天前刚刚修好通车,我可以走这座大桥了。

从Berkeley到旧金山的唯一的跨旧金山湾的大桥,就是湾区大桥。这座桥需要彻底关闭,换掉一截再向公众开放,而这会影响到Berkeley的居民。为此,市政府(我还是把它理解成我们的物业管理公司)提前半年就做广告(花去了2千万美元中间的一百万作为广告费)告诉大家政府要利用劳动节的三天修桥,并且在此期间地铁和所有公共交通免费。对此,居民们还算基本满意,虽然抱怨之声依然不断。

对于公家的,还是私有的,这个概念在美国分的真是清晰无比。公家的东西,真的是自己的东西了。地铁当然可以免费几天,公共交通当然可以为了公共的利益有所调整,因为归根到底,每个市民是交了税的,出了钱的。政府仅仅是用来管理这部分钱,在不同的部分之间分配的机制,而不是用来把钱从大多数人手里放到少数人手里的工具。对于任何公共的东西的涨价,当让要问一问它的主人,就是城市的所有人民再说。

修改城市规划

在Campbell这个人口只有3万8的小镇,我和美国的Carroll, Jim一家吃晚饭,一起加入的还有Shiloh,就是以前曾经花很长时间给我解释美国城市规划是怎么样的那个女孩子。

Shiloh最近在做一件事情,就是和城市里的其他36个人一起,重新修订San Jose的城市规划。这个规划详细的规定了城市的方方面面,从人口规划,到建筑风格等等。这些规划最终由这个城市的所有有投票权的人通过。规划每十年修正一次,修正计划为期两年。

Shiloh很高兴地说,如果两年以后,新的城市规划通过,大家都认为更快的交通可以帮助San Jose的经济发展,说不定在未来的十年到二十年内,旧金山的地铁就可以通到San Jose了。美国做决定的过程很慢,但它确保不要有大的错误,不会在历史上留下巨大的Z字形震荡。

Jim和小额法院

吃饭的时候,Jim跑题到了几天前的经历。他把衣服送到干洗店,结果被洗坏了。于是他要索赔,对方说按照干洗协会的条例,他们只能赔干洗费用的一倍。Jim和干洗店主一起到了Small Claims Court,就是小额争议法庭,双方讲过过程,法官说:干洗店的行业条款无效,应该照价赔偿。于是当庭Jim得到了300美金的赔偿。

简单的不可思议的一个故事。而实际上,也就是这么样的简单。几天以后谈及分类网站的面对面交易的时候,另外一个美国朋友问:“中国有小额争议法庭吗?”这。。。

一个地方真正重要的,倒不是有一个无比正确的政府,而是一套真正行得通的司法体系,一个可以在两个个体之间解决争端,保证权利的机制。这个机制,是自由经济发展的根本。

玉米地

Jin带我去看硅谷的一个奇观,就是在寸土寸金的Sunnyvale有一大片玉米地。

这片地旁边的就算一幢房子,也是百万美金的价钱,何况这广阔的土地。土地的主人特有个性,就是不卖。在美国是没有钉子户的概念的。这个天价的土地,对于他的拥有者Joe来说,就是用来种的,而不是用来卖的。他把新鲜的南瓜玉米在他大的棚子里面卖。

这块玉米地,不仅仅是Joe愿意保留,更重要的是他可以保留。

“所谓的爱国主义或者民族主义”

我在美国的最后一个晚上是和Six Apart 的 Ginger一起看了一场美国典型的棒球比赛。地点是旧金山AT&T Park球场,双方式旧金山巨人队和亚利桑那Diamondbacks队。适逢那一天是九月十一日。开场的时候,旧金山警察局长唱了一首“God Bless American,my sweet home”。我问旁边的人,这在美国是一首很流行的歌吗?出乎我的意料,回答大意就是:“这是以前那个时期的所谓的爱国主义(patriotism) 或者民族主义(nationalism) 流行的时候的产物。。。”

在美国,更基本的信仰是保证每个人的基本权利,而不是用打着集体或者国家的名义剥夺任何一个人的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人对于美国这个表面概念的不屑和对于自己在的这个制度和自己的权利的保障的那种自信和自豪这两种冲突的概念却可以并存。

美国的几个片断

我每次出差的白天完全由工作会议占据,留给我的时间只有晚上和周末的部分时间。在非常少的时间里面,和非常有限的一些美国人的接触,给我留下的几个记忆的片段拼在一起,让我更多一点了解这个国家是如何运行的。这些片段让我在回答KQED广播电台对于美国印象的时候,我说,“美国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找到了很多人共同决定公共事物的办法,而很多国家还在努力的寻求这种方案”。

就是那一点点差别 – 第二部分

前面提到,就是那一点点差别,把blog和BBS区分开啦,把blog和个人主页区分开来,更进一步说,在最简单的地方有些小的改变区分了不同的行业。

就像以前举的例子,blog省略了个人主页时期输入文件名的部分,只剩下一个输入框,一个保存按钮(早期的blogger.com是不需要标题的,标题要自己用正文的<b>标记来自己设置的),这是1/3的工作量的减少或说是33%的改变,就把blog和个人主页两个领域区分开来。

那天我在设想,如果在这个最最简单的应用上面接着简化,有可能完全成为另外一样东西。比如:

其一,在blog基础上,把保存按钮也省略,只留下一个输入框,只要回车或者定期自动保存,这叫什么呢?或许可以叫做Caogaoer(我们也造一个拼音的新名词)?这也可以牵强的说是个新的东西,它和blog一定是不同的。

其一,把输入框给省略了,只剩下一个按钮,一个人过一阵子点一下按钮,这个应用有意义吗?先不用太早下这个结论。如果按钮可以作成实物的,可以表达些什么信息到互联网上,这个应用或许在起个有趣的名字,叫做。。。Anniuer

其一,限定输入框里面只能输入一句短句,不可以回车,并且仅仅回答“你现在干什么”,这个应用有了,叫做twitter.

其一,两个人都各有一个输入框,一个按钮,一个人写的东西按钮以后立刻传给另外一个人,这个应用叫做即时通信(MSN,或QQ)。如果显示在多于一个人的屏幕上,这个就有改称为IRC。

其一,如果上面的即时通信软件放在手机里面,并且进一步限制只能发70个字,这个叫做短消息。

其一,如果回到比较复杂的BBS系统里面,如果按照最后回复时间排序,这个叫做BBS。如果忽略回复,仅仅严格按照发布时间倒序排列,这个叫做分类信息。如果按照一个人的发布倒序排列,这个叫做blog。

其一,如果把所有的都去掉,仅仅在一些文章上面加一个大大的按钮,上面就可以写一个英文,叫”Digg”,或者写一个中文,叫做“我挖”。

其一,。。。。。。

互联网上面纷繁复杂的各种趋势,其实就是在最简单的地方做很多中排列组合,给它们起各种不同的名字。有趣的地方就是,在一个有十到二十种元素的应用上,加一个,减一个,或者变一个,都不会影响什么,而在少到只有两个(blog)或者三个元素(个人首页)的应用上面,做一简单的改动,就会形成一个新的类型的应用,甚至形成一个行业。

我们既要看到两种新应用的同质性(不至于大叫:新东西又来了!新东西!),也要看到虽然是和老东西有很小很小的差异,但这个差异就导致了一个新的应用种类的诞生。

微软失去的机会

看到最近一年里面Google目不暇接的产品,有的时候会暗暗的微软惋惜。

现在Google的很多成型的产品,都在微软雄心勃勃的规划中出现些身影,却最终随着一些产品部门的解散而烟消云散。

Hailstorm

2001年三月19号,微软.NET发布后的一年后,一个秘密的项目浮出水面,内部代号叫做Hailstorm(冰雹),大名应该是叫做Microsoft .NET My Services(好像没有多少人知道的)。

以前单机的操作系统提供像file.open(“c:\\test.txt”)这样的API来存取本地文档,而Hailstorm希望成为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它提供的API让应用程序可以存取互联网上的数据。它提供身份验证,提供个人存储,提供支付等等各种各样叫做building block的服务。

就好像从文件,到网络,从图形,到声音,凡是个人电脑提供的功能,Windows都提供了API给第三方开发一样,Hailstorm这个宏达的计划就是把互联网上的基础服务做好,提供给予SOAP的接口,让大家对互联网编程。

直到现在,这个想法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瑰丽的构想,是一个有前途的方向,不过老实说,当2001年看了具体的接口的时候,还是很有些失望。微软渐渐失去了在DOS时期的简洁高效的作风,变得臃肿和难于理解。

(想想吧,一个可爱的int21居然涵盖了DOS的几乎全部功能!这种风格,我最近在Google Map API身上反而看到了影子)

Hailstorm团队最终被解散,无数没有完工的API和没有正式发布的规范也就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而以用户数据为中心的应用和轻量级API在此之后的5年里面,不断由Google发布。

NetDoc

Google最近推出的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是一个和微软Office竞争的产品。其实按照微软的内部达尔文主义的安排,微软内部和Office竞争的产品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成型,代码名是NetDoc(好像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当时上千人的团队的目标,就是和Office团队争分夺秒的竞争,提供一种可以在线的,用浏览器就可以编辑文档,编辑Excel的新型的应用,最终可以击败Office。结果,一年以后,NetDoc没有在内部打败Office,Office团队发布了Office XP,而NetDoc团队没有来得及发布他们的产品而被取消。一个就在指头尖的产品就这样流产了。5年以后的2006年,Google收购了Writely,推出了这样的产品。

重要的是做出来

市场上的竞争就是这么残酷,主意不值钱,产品值钱,获得市场认可的产品最值钱的。

微软在2000年的时候,资源已经太多了,多到可以组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软件开发团队,而用“工程”的方式投入很多人,共同开发大型软件项目;而Google却可以用微软曾经用过的“艺术”的方法来,用很少的人来做出产品。前几天,和大学的一个朋友在北京吃饭。他离开微软去了Google,做出了一个产品,叫做Google Calendar,他们组,7个人。嗨。这种小团队作风曾经是微软的一贯作风,现在却不是了。

面对互联网,微软失去了太多的机会。

对于损失一个胳膊或者1000块钱的看法

人们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不同,而最近发现,这也是要看话题的。比如,对待砍掉一条胳膊的痛苦就惊人的相似,而对于损失1000块钱的看法,就千差万别。

任何人对于损失一条胳膊的痛苦,无论他是一贫如洗还是腰缠万贯,无论他是无名小辈还是鼎鼎大名,都是大同小异。不因为这个人的年龄,种族,财富,声名而有所不同。追其根源,就是每个人在身体的结构上面,都很相似,没有谁多几条胳膊腿什么的。因为基数一致,大家对此的看法也常常一致。

而对于损失一千块钱的痛苦,却显然不同。有的人耿耿于怀,有的人不屑一顾。如果把每个人拥有的财富比作身体的大小的话,有的人可能像蚂蚁一样大,有的却像大象一样。以为人们对待钱的态度天经地义的应该相同,这是幻觉。

协同推荐在控制信息质量上的应用

抓贴一下在Ideafactorychina里面的一些关于协同推荐的讨论。

王建硕:

最近在社区里面尝试了协同推荐的应用,通过”群众的智慧”来促进信息质量,初步成效不错,和大家分享。

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自由发布的信息(无论是分类,BBS,Wiki,还是现在”用户生成内容”),信息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审核发布等办法工作量太大,对于非时效性信息(比如豆瓣),可以用鲜花、鸡蛋等定量的方式让最好的信息浮在上面;对于BBS这样的讨论相关的,可以用按最后回复时间倒序排列话题,让最”热”的(不见得是最好的)排在最上面;而对于分类等时效性非常高(1小时内的最重要),审核及时性要求非常高(希望在5分钟内判断),而且帖子的质量只有(发布/删除 )两种状态的网站,需要在以前的协同推荐基础上有些创新。

我们用了这样一个机制,大家看看有没有需要改进的。

1. 选取社区里面的一部分可信赖的成员成为大众评审。
2. 大众评审对于12个小时以内发布的信息独立的判断是垃圾信息,删除,还是优秀信息,保留
3. 当多于n名大众评审的结论一致(都是好,或者都是坏),按照大众评审的结果处理;出现不一致,版主介入选择。
4. 一致的评审每人可以获得积分。

低于以上设计的几个解释:

1. 不选取所有用户的原因。第一,这个系统的弱点在于,如果任何帐户都可以,同一个多帐户占更多投票权,不合理;第二, Wikipedia和Digg经验表明,贡献内容的永远是少数,少数核心成员贡献的内容,供成百万人使用。我们希望通过奖励核心的人员,得到信息质量很高的效果。
2. 只有12小时内可以评审的原因。越少的可供评审,评审越集中,越有效果。时间过长,超过一个评审选择的几率大大降低 。
3. 独立判断的原因。因为不知道和你同时判断的是那一个人,他的想法,每个人判断的时候为了得到积分,要尝试用最大多数人的想法作为依据,效果更好。
4. 获得积分的原因。对于评审的对于社区的贡献,我们不觉得事项当然的,理所应当的,虽然很多评审是为了社区的质量牺牲自己的时间,我们觉得应该有所奖励,同时,积分区分出和心中的核心,积分越高的评审,将拥有更多的权限。

大家看看这个模型是不是可行?对了,还有一个原则是简单实用。毕竟这不是实验室项目,是每天都有百万访问量的真是场景,实用是主要的考虑。

(不做广告,隐去网址,仅供大家抽象的讨论这个想法)

Binghui Yin

这个机制很棒。
其中的第三点尤其好。
补充几点,根据我所了解的Google Ads Rater工作,需要一个好的高级管理员(版主)处理发生审核不一致的情况,还有要有一个匿名的共同小平台,当出现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各个审核员互相沟通,最好能够通过沟通来自行达到一致。
关键的一点是,审核员之间必须匿名。

Yang CJ:

Jianshuo的这个管理模型,类似于”大法官 + 陪审团”模式。

1、大法官有最后的决定权
2、陪审团是民间的、多数人意见代表组成的少数人
3、模式既考虑到了大众声音的平衡,又考虑到了时效性

模式不错的。几个问题:
1、选择”陪审团”,是从活跃成员、意见领袖,还是赞助人圈子中选择?
2、陪审团成员资格是固定不变的,还是每隔一段时间会更替一批人?
3、如果选择固定不变,可能会造成”老龄化”。老龄化的好处,是大家处理问题的方式已经固定、熟练,效率可能会更高;坏处是思维定势,导致社区的主题越来越趋同,也可能会导致资历化,讨论问题不是看论证的内容,而是看谁的资历更老
4、选择陪审团成员固定,还可能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利益代言”,有宣判权的就那么几个人,有什么事先找他们,一定会推到头条……

王建硕:

回答Yang CJ的问题

1、选择”陪审团”,是从活跃成员、意见领袖,还是赞助人圈子中选择?

原则是,社区信任的人。比如初步第一批的加入条件是,铜币在2000个以上的人。在我们社区里面,发帖都是扣铜币的,铜币数目比初始的2000分高的,已经说明绝对高质量的。这个铜币的金融系统,是另外的话题,不展开讲了。还有就是有精华贴的用户,还有其他申请并且给版主”印象”是好人的用户。好在最初的选择不是绝对的,如果有坏人进来,多次选择和其他人不一致会立刻取消资格。

2、陪审团成员资格是固定不变的,还是每隔一段时间会更替一批人?

成功的和活跃的陪审团成员积分会越来越高,有评审资格但是不评审的,积分不变或减少,我们会保持一个比例,使好的陪审团成员留下,不活跃或者不好的淘汰。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出来一批真正代表社区的陪审团成员,对于社区也是一笔财富。

3、如果选择固定不变,可能会造成”老龄化”。

三的老龄化可能性会出现,好在这不是一个话题讨论性质的BBS,而是有着明确的”好/坏”的规则。规则相对稳定。不过你说的老龄化问题的确要引起注意,这个等出现的时候再想办法。

4.选择陪审团成员固定,还可能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利益代言”

这个还不是特别担心,因为陪审团的人太多了(上千个),多到被自己的代言人评审到的机会,可能跟中彩票差不多了。

回答 Zhou Hao的问题:

Q: “审核及时性要求非常高(希望在5分钟内判断)”怎么保证?

不能保证。只能说,这是一个观察到的值,理论上,如果评审足够够多,足够积极,这是有可能的。我们现在才4天,已经比较接近了,因为大家有很多人都在盯着同一个论坛。但是,这是没有保证的。

因为有12个小时的限制,未被评审的帖子相对于评审来说比较少,是稀缺资源(我们可以调节12小时到2个小时,是它更加稀缺)。有一个经济学的原理,哪里有更容易获取的资源,哪里就有人去追逐。比如深夜,对于想获得积分的评审,是一个好时机,如果在深夜评审,获得积分的可能性更大。那么就会平衡更多的人在深夜评审。。。。总的说来,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回答JimmyHuang :

Q:还有一个问题,如果12个小时以后没有评价的内容怎么办?放在那里随他去么?:D

对于评审的数量,我们没有公式,靠感觉。我们可以看这个数字:一个新的帖子平均多长时间被评审。通过这个数字,我们大概的知道评审太多了,还是太少了。这不是一个数学问题,而是社会问题,或者一个感觉问题。

12个小时没有人反对,就是好的信息喽。

Binghui,我们最终的设计还是简单,再简单。我有种感觉,工程问题越复杂的解决方案越精确,社会问题越简单的解决方案越实用,不知对否。

Young:

(1) 如何保留这些评审员的积极性? 当然积分是一种措施

积分。但同时是成就感。

(2) 权利如何保证不被滥用?

发现一个,取消资格和积分一个。在这个涉及诚信的事情上,不用和我讲道理,简单粗暴,最容易震慑坏人。

(3) 如何降低评审员的随意性,就是如何合理安排这些人的时间?

社区成员的时间不需要安排,本来现在的”用户”主导的社区都不是结构化的,就像Isaac说的,当海水涌上沙滩,自然呈现出美丽的图案。每个水珠怎么摆,不是我们需要设计的,又不是北京的亚运会开幕式,我们只要设计沙滩就好了。我的意思就是说,设计好系统,就不用设计每个玩家了。

Zola, 对于你的观点,我想加些补充:

1. 制度应当能保证每一个故意SPAM或作弊的人都不可能成为大众评审,

我来补充,不是说不能成为,而是不能长期成为。事先有罪假设,通过不断升级的严格审查方式,这是美国边境检查干的,劳民伤财。现假设人是好的,加入送一些,发现问题,立刻纠正。

2. 制度应当能保证每一个独立判断、认真付出的人都能成为大众评审,

不需要。社区毕竟是1000人的辛勤工作(评审)带来一百万人的幸福生活(干净整洁的信息)。不需要每个人都来当警察。不是警察不代表这不是好人。

3. 制度应当能保证每一个认真付出的大众评审都能成为版主,

不需要。原因同上。

4. 制度应当能保证每一个认真付出的版主都能有回报(积分),

鼓励”认真付出的代表”,也就是最好的有限数量的人,”每一个”难度太大,每个人都好了,等于不好。

5. 制度应当能保证每一个滥用权力的人都能得到惩办。

同上,我喜欢”绝大多数”这个词,因为绝大多数的滥用被惩戒的成本远远低于”每一个”,没有任何一个社会问题可以解决到”每一个”的层面。

好了,回答问题结束。因为是学术讨论,观点比较直接,为了简洁,语言也比较没有顾及,希望大家扔砖头过来,帮助我们更好的完善系统,我也会把更新的心得分享给大家。

Yang CJ:

非常赞同Jianshuo的两个观点,1)我们设计的是沙滩,不设计每粒水珠的摆放;2)但是原则、底线不可违,如有触底,马上公开惩罚。

我挺喜欢ideafactorychina的气氛。大家还是认真的读,认真的思考,并且认真的回复的。这一点在现在的互联网里面很难得。

谁是规则的制定者

前言:对于中国和美国的差异,是我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关于中国社会的未来,哪一种方式最适应中国,我一直在思索,却没有什么结果。有的时候就写点东西,记录下零星的想法,只存在自己的笔记本里,偶尔翻出来看看。现在觉得不如把其中的一些贴出来。毕竟我没有任何的社会学或者政治学的常识,,请大家指正一些可能是幼稚的想法;我也没有在美国居住过,道听途说的一些事实估计也会和事实有些出入。如果大家有更有趣的事实,或者纠正其中的一些说法,还请不吝赐教,不胜感激。

当前一段在讨论中美的差异的时候,对待规则的态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差异。一些人活在规则里面,规则是必须遵守的,另外一些人活在规则外面,规则是最好遵守的。这个差异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是最近几次在美国一直思考的问题。最近的几次观察的对话,似乎让我找到了其中的一些原因,核心原因可能就是:谁是规则的制定者。

说不的权利

以前曾经考虑过私有财产,发现每个人在自己所有的土地上面,拥有很大的制定规则的权利。比方说,在美国,我见到的”NO”比任何地方都多,无论是”No Parking”,“No Trespassing”, “No Smoking”, “No Entrance”,各种各样的No。在小学的时候,就曾经考虑过自由到底是什么,显然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是,想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还叫自由么?后来发现,在美国自由权利的限制比在国内还严重,但有一点不一样的就是,贴出这些牌子限制别人的自由的人,不是政府,不是有特权的人,恰恰就是这些私有财产的主人。

在一个普通的商业街道上溜达,发现每间商铺都有各种各样的牌子,有的写着”No Pet Beyond this Point”,而可能隔壁就写着”Pets welcome”,随着所处的位置的转移,规则的制定者在转移,规则也在变化。在自己的家里,你可以贴出牌子,在我的地盘上不允许戴眼镜;无论多古怪的规则,别人如果进入这个领地就必须遵守。每个人有不进入其他人的私有地盘的权利,但是一旦进入,就必须按照主人的规则办。(当然,有一些基本权利,所谓的基本人权,比如生命权,是随着人走的,在任何地方都必须被尊重的)。在上周三的一个晚餐会上,我和朋友谈起这件事情,得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就是如果你的私有土地大得足够修一条路,你是可以规定在这这条路上左行的,并且你的孩子在这条自家的路上开车,是可以没有驾驶执照的。这些,好像都是我的这些普通的老百姓朋友都熟知的常识。

自由,或许就是在自己的底盘能上说不的权利。

公共土地的规则

说完了私有土地,那么公共的土地呢?比如一个城市,决策的过程是什么样呢?

美国的城市和中国还有些不一样,或者都不应该翻译成城市。比如Mountain View,2000年数据:70708人。现在随着Google迁入,应该大于这个数字,但应该也差别不大。斯坦福大学所在的Palo Alto是58598人(2000年数据)。这些数据都让人觉得美国的一个城市的大小,和上海的几个小区的总人口相当。

上一次在Carroll家里,和Sarah花了一个多小时探讨关于美国的市政规化。那时候天色已经很黑了。Carroll的家,在硅谷靠近海一边的山顶上,向东边望过去,硅谷从旧金山到San Jose连成一体的灯海让人觉得好似在科幻片里面,这是美国人口非常密集的区域。

Sarah指给看,就在这一片璀璨的灯光之中,有一片整齐的圆形的区域,却没有丝毫的灯光,我还以为这里是一个公园或者山头,Sarah告诉我,这是一个城市,名叫Saratoga。

Saratoga是个有个性的小城市。这个城市的居民投票决定,Saratoga应该是一个美丽的,田园式的小城市。在这个城市,他们禁止任何的商业,在城市规划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商业部分。没有商业,也就没有足够的税收可以支撑每天的路灯的消耗,于是大家决定,Saratoga不设置路灯。晚上,开车经过Saratoga,就恍然如进入了田野,倒也别有一番风味。Saratoga人口两万九千人,是个富人区。

像Saratoga这样的有个性的城市美国很多。当一户人家搬入这个城市的时候,就必须认可这个城市的规范。这种规范,其实就是这个城市的法律。每个城市的法律,看起来有很多鸡毛蒜皮的事情,本来就几万人,倒还真不至于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法律体系来,但就是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就构成了这个城市的规则,是每个人都必须,也愿意遵守的规则。不同的性格的城市吸引了不同性格的居民。美国有那么多州,每个州都有自己的不同的法律体系,每个人有选择在任意州居住的权利,但同时迁入一个州,城市或者小区(neighborhood)也就必须遵守这个地方的一些约定。这就是公有土地的规则。

规则的制定过程

Palo Alto也是个小城市,市长和9个市议员可以全职,也可以兼职,每一年换届一次。在听证会的时候,任何一个对议题感兴趣的市民都可以到场旁听,并且后面有一段发言时间,每位市民5分钟(不能超时),市议员必须听完,并作出反应,这些都会影响决策的结果。这是一天晚上,在Palo Alto的Coupa咖啡馆里,Tina将给我的故事。她也正好在这方面做研究。比如最近的一次就在讨论,Palo Alto是不是也要在全城安置无线网。在听证会上,有的市民动之以情,说自己家中的隐私会因为无线网络被邻居窥探;有的市民晓之以理,举例“Mountain View”就因为这件事情让它在全球多了很多的媒体曝光机会,带动了城市的繁荣。这样的讨论持续进行,也就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制定一个城市的法律。

Campbell也是这样的小城,在Saratoga和San Jose之间。那天和Sarah探讨城市规划的时候,就提到了当地居民和当地高科技公司的矛盾。居民在十年前的城市规划里面规定了不能有任何一幢新建的房子,当地的自然部分必须被保存,而几百家硅谷公司组成的商会在抱怨房价的不断上升,导致高科技公司的人力成本过高。规则就是在两种声音的冲突,讨论,妥协中达成。

城市和小区

上周五晚上,一个人在加州Monterey南部的一个小城市Carmel By the Sea溜达。这是个美得让人窒息的城市。天蓝的太平洋就和美丽的沙滩在小城身边伸展,美丽的西班牙式房子藏在绿树后面。总之,真的很漂亮。我刚刚查了一下,2005年的人口:4000人!估计全美一万九千个城市中的很多都像这个城市一样。我信步走到了City Hall旁边,看着布告栏里每周都有听证会,来决定这个小城市的事务。这个城市有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规则。我看到的正好是在2007年的住家车牌发放事宜,只要证明自己是这个城市的住户,或者房屋的拥有者,就可以花15美元获得一个2007年的住家停车证,可以有些特殊的权利,比如在城市里标着30分钟停车的地方停90分钟,在特殊的只给居民的地方停车处停车等等。

这让我想起,曾经有人在我的blog里面留言,就说美国的市政府,和中国的物业管理公司非常相似,只负责向租户提供物业管理服务。这种说法对我了解美国的城市很有有帮助。那天和朋友走在上海的一些新建成的大型小区里面,我就说,这些小区的感觉,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很像了 – 鲜亮崭新的黄色标明的不可停车道路,各种完善的标志,每半年就重新修缮一下的公共设施,没有人踩踏的草坪以及小区里幸福的遛狗的居民。我看起来,美国的城市管理模式很像小区模式,也就是什么事情都有“主”的模式。

规则是谁的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规则是自己制定的(比如在自己的土地上),或者自己参与指定的(比如说在自己的城市),对规则的尊重就比较容易达成。在中国,我们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说的就是上面的规则,而不是自己的规则;我们说“法不责众”, 如果众多的人都不以为然的法,那是谁的法?必然是少数人的法。

最后,想起来一个小插曲,就是在Santa Cruz我们开始5天的培训前,在房间里的二十几个人一起提议之后五天的行为规范,大家每个人都提一句:比如“一次只有一个人说话”,“准时”等等。当提到手机的使用的时候,却发生了分歧。有人提议“这是对每个人非常重要的一周,建议我们全程不使用手机”,而有人认为“我的两个孩子可能随时打我的电话,我答应他们我会随时接听”,结果,全体通过的规范是,“保持边门敞开,所有的人手机调到振动,并且有来电的时候,可以随时离开,但必须走出门外才可以接听。”大家都对这个结论表示满意。这个规则,在之后的五天中间,没有人打破。这让我又一次来思考,中国的未来到底如何制定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