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金刚》,勾起我的洛阳超级凡尔赛

我在洛阳出生和长大。一旦提及洛阳,我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凡尔赛一把。

最近的《七夕奇妙游》的节目里面,《龙门金刚》一段里面惊艳的龙门石窟,让我有一种冲动,记录我小时候的一些片段。

先说石窟

我的小学,就在龙门的这座山的后面,从学校跑步就可以从山脊下到石窟。

80年代的石窟下面的那条路,是一条洛阳盆地通向南部的主干道,车水马龙,偶尔还会堵车。

石窟,只是伊阙西山上的一些历史久远的石像,并没有围栏保护。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时光,就是爬到卢舍那大佛左手边第二位金刚的大腿后面。凉风习习,有金刚遮阳,一边俯瞰着缓缓流淌的伊河,一边抱着金刚的大腿,嘴巴里面吃着火腿肠,好不惬意。

家里的小鱼,也基本上来自大佛脚下的小溪,一旦没有鱼苗了就会带着小桶去捞几条带回去。大大小小的石窟,够得着的,大都盘腿坐过。

孩子们的童年,就是和这些佛像一起亲密接触,石像千年未变,孩子们在他的膝下一茬茬的长大。

我很有佛缘,除了从小在龙门的佛像边长大以外,我出生的地方,旁边就是白马寺。那是中国第一个官办的寺院,也是中国佛教的起源。《四十二章经》等最早的佛经就是在那里翻译的。佛教从那里开始穿遍全国。

我曾经以为白马寺是为了纪念唐僧取经的白马,后来才知道,《西游记》里面的白龙马却是因为白马寺门口的白马,而这个白马又来自于用白马驮经送到洛阳的印度僧人。玄奘的故里也在白马寺附近,和我的老家不远 。

错过的遗憾

生在洛阳,有的时候会觉得有些遗憾,这座城市13个朝代,1500年的建都史,都没有赶上。

既没有出生在夏商周的建都的年代,也没有出生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甚至连曹操的魏国时期也没有赶上。

现在只能从石窟,寺院还有大大小小的陵墓坟冢隐约揣测洛阳曾经的样貌。不过,好处是,对于很多人的历史,对于自己来说就是生活。

但也不能算太遗憾。

我虽然错过了,但我即便早生一千年,也不见得会真的赶上。

按照我家的家谱记载,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我的20代的祖爷爷才从山西迁居洛阳邙山。即便是我随着祖先在那个年代出生,武则天都已经是距离他们600年前的古时候,周公定鼎更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他们也没有赶上。

历史,用一代代人的尺度去衡量,就会真切的感觉的比想象的更长远。自己拼尽洪荒之力往前一代一代的追溯,也依然是历史中的沧海一粟。

邙山、黄河和皇陵

我出生的地方,在洛阳市孟津县的邙山之巅。

邙山在我的记忆里有两个典型的场景。一个是黄河,一个是坟冢。

黄河

邙山正好是洛阳盆地的盆沿的北边缘处,我们家又正好是村子里是最北边的一家。

在我五岁离开老家之前,每天的例行活动,就像金刚坐在帝国大厦塔楼一样,坐在位于丘陵最高点的家中后院里,面对着悬崖下面一马平川的广阔平原,宽广的黄河缓缓流淌。在蓝天白云之下,极目远眺,黄河对面几乎看不到的远处,吉利炼油厂的白色油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古孟津,也就是我发呆的地方,正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黄河从源头奔流上千公里到这里,离开了左手边的山区,进入了右手边的广阔平原。这种变化,在我的院子里,尽收眼底。。。

不用什么风水的知识,任何人都会知道这里是风水超级好的地方,在高处俯瞰黄河以及东部的平原,绝无水灾旱灾的困扰。传说中河图洛书也是出自这里,之后形成了周易,风水等等,出自洛阳,更准确的说,就是出自黄河的这个区域。

坟冢

小时候的另外一个常常记起的场景,是层层叠叠的坟冢。

早晨,雾气还没有散尽,在村口眺望,能够看到大大小小的土堆,近处的大而清晰,远处的小而淡薄,一层层如同水墨山水画一样。大概数数,百个总归是有的。

“生在苏杭, 葬在北邙”。村子前后,就是中国皇陵最集中的区域,从东汉到盛唐,名人贵族,即便在长安做官,死后也要葬在邙山之上,已知的就有几十位皇帝和上千位大臣们埋葬在那里。

举个例子:老家的村子附近,沿着崎岖的山路下到平原上,有一个巨大的土堆,附近是我跟着大一点的孩子藏柿子的地方。把还有点青的柿子在土壁上挖一个洞,将柿子藏进去,过几天就熟了。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是光武帝刘秀的坟冢。不过,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后才知晓的,在我迷上田连元的评书《刘秀传》的时候,都还不知道那个村头的坟冢和刘秀的关系。

在我高考前压力有点大的时候,曾经自欺欺人的暗中向汉武帝祷告:看在小时候一起吃柿子的面上,保佑一下我考个好成绩。

现在这些坟冢消失了有九成,历代的盗墓者用一种专门的铲子去探测地下的陵墓。铲子前面有一个半圆柱型的铁头,插到土里,就可以带出地下的土层,从而发现是否有不一致的分层的土壤,这种铲子就叫洛阳铲。

洛阳只要建什么建筑,都会遇到地下的陵墓。老家的村子新拓展的宅基地,遇到了一个稍大的土包不能继续拓展,那个土包里面长眠着写过秦论的贾谊。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家属区要盖新的楼,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地底下两层楼那么深的大坑里面的墓穴清理干净。我们就趴在大墓的边上看下面品字形的几房几厅的构造。这些在洛阳人的生活中太平常了。

初中学中国历史,我还以为那是洛阳版的教科书,因为里面洛阳的内容太多了,提起的一些地方,也就是在周围。

洛阳的身上,除了古都的烙印,更明显的,是移民城市和重工业城市的烙印。我从小在设计院的子弟学校里面长大,在十几个超大型的重工厂矿之间游走,那是和古都完全不一样的那个年代的现代的感觉。

这个可以以后再专门写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洛阳。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