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很久了。朋友告诉我,我们“与世界同步”,或者顶多有半年的时差。而我却隐隐约约的感到,在中国,好似正上演着美国互联网的1995 – 1998年的历史,我所看到越来越多的现象指向这个结论。其实,这种对应一类话题提出的本身就很不严密的,如此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此不均衡的分布,如此多不同的声音和状态,做出统一的结论不可能,所以没有必要和大家讨论出一个结论。但是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注意到的。

概念同步,应用紧跟,商业模式迅速复制,但是用户呢?

大家讲互联网是一个中国和美国保持同步的一次的机会。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有了一种同步的假象:美国大会,小会,blog,媒体上的概念,当天就可以在中国被关注;硅谷新兴的应用,要不了一个月,我们就有了复制的本土版本;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出不了半年,就被迅速复制到中国。。。最近的blog, SNS, audioblog, podcast等等的火热,就是又一次的翻版。

看似一切具备,只欠东风。

而这最最重要的东风呢?恰恰是中美互联网的差距,又恰恰是等也等不来的,着急也着急不来的。这东风就是用户。

互联网用户数量

2005年的CNNIC报告,中国一周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网民有9400万,占总人口的10%以下。美国的互联网用户,经过了15年的发展,总算稳定在了70%左右。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的上网用户的绝对的数量还算不错。这数量对门户以及流量驱动的网站的贡献或许和美国一致,门户网站和美国的同步崛起是个例子,但是更多新兴的网络应用,互联网相对总人口比例就更重要了。比如,社会性软件,如果周围的朋友都不上网,一个人加了朋友,又有什么用处呢?IT圈子里这个比例高很多,所以看一看blog的兴起,大家谈论的话题最热的,还是blog本身。刘勇所说的例子说,在blog和SNS里面的用户,关注的都是Yahoo推出这样360的IT消息,而利物浦捧得冠军杯这样的体育新闻却寻不到踪迹,我们的应用使用人群的狭小,关注范围的单一就可见一斑了。

新增用户

我的朋友开发了网站,问我意见。我说现在的用户基数太小,不足以形成规模。他们告诉我,“我们等。等到中国用户达到3个亿的时候,我的网站也就成功了。”我却说:千万不要等,在过去的6个月里,中国互联网民新增了700万。这迅速增长,新用户超越老用户的时段,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稍纵即逝的黄金时代,是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的确立自己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时期,这一点,很像美国95年到98年的互联网历史。

举例:1996年,网景占据浏览器市场份额90%以上,微软的IE策略就是,我根本不去抢占Netscape已经占据的稳固的地盘,从不去想如何让老的网景用户转为IE,而去主攻美国每年新增的互联网用户。新增的用户怎么上网?先注册AOL的接入服务。IE出来不久,就成功地作为AOL的默认浏览器就入千家万户;无论Netscape在已有用户的口碑如何好,不到3年,IE已经远远在市场占有率上把网景抛到了后面。

在中国,这样的神话也在上演。PCHOME.NET的李钟伟知道这个诀窍。从2000年开始(未确认)他和电信合作,在上海安装ADSL,安装人员都要当着新用户的面访问一下PCHOME,以表明网络连接通畅。出不了两年,PCHOME已经成为上海第一大IT网站。这抓住新用户的策略,在美国用过了,而在中国,依然适用。在中国,这一招或许还能再用3年。你说,中国现在像不像美国的1995到1998年?

忘了本的IT圈内人士,比如我

我上网将近十年了。看到很多人看着互联网无助的样子,我已经没有最初几年的热情去解释的冲动了,因为上网就像走路一样,成为本能的一部分,就很难和不会走路的小孩子分享如何平衡的感觉了。我更热衷于更新,更酷,更代表互联网潮流的东西。

忽然发现,我是不是“忘。。。了。。。本。。。了。。。”

第一次上网的记忆,你还有吗?

还记不记得第一次上网的样子?还记不记得你到知道后退按钮需要多长时间?右键打开新窗口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网几个月后经高人指点才学会的?Google是什么时候听说的?最终搞清楚服务器是什么概念,服务器如何把本地的文件系统转化为URL的地址,又花了几年?做过个人主页吗?是在第一年就会的吗?这些,就是我们的本,也是每年新增的上千万互联网用户的现实。

现在每年上千万的新网民,你觉得他们眼睛中的互联网还是我们眼睛中的那一个互联网吗?

是笑话,更是现实

新用户的涌入导致互联网的设计要考虑到新的用户,才能有真正大的发展空间。有些事情讲起来像是笑话,更是现实。

MSN Messenger的易用性研究报告中的十大问题的第一名,从我进微软到离开,六年了,一直没有改观:就是用户找不到如何安装MSN Messenger。用户好不容易看到了下载的大按钮,按了以后,弹出一个对话框:打开还是保存?缺省是保存。保存了以后,超过1/3的用户就再也找不到MSN Messenger了。他们惊讶的问:下载了呀,为什么不能用呢?别笑。还有更搞笑的。

1995年Jakob Neilson做的互联网用户调查,美国的用户在1994年的时候,只有10%的用户会拖动浏览器右边的滚动条,而绝大多数,90%的用户,打开一个网站,只看浏览第一屏看到的内容,就以为看到了全部,而不会向下滚动。这1994年美国的互联网的现实,从宏观上来说,和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很接近,在中国,在我们现在所处的2005年,这个比例不见得比1995年的美国高太多(没有数据支持,我隐约觉得)。

“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

中国计算机报的任续烨小姐给我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企业老总认真地向网站设计人员讲述,他希望看到的网页正面是什么样子的,反面是什么样子的;另外一个老总听说要给他们公司分配三个邮箱很是疑惑:我只有两个办公室,一间放一个邮箱,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

“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这是笑话,但绝对代表了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对于上网超过两年的网民,这是笑话;对于每年新增的上千万网民,这是他们学到的第一堂课;但对于90%的非网民,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觉得那两个问题很可笑,他们只会追问答案:“那你说放到哪里去?”。对于这个现状,hao123这样的网站懂得,反而是老网民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网址站会如此流行?为什么高科技,新创意的网站流量老是少得可怜,而最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的网站来个每天百万访问稀松平常?就是因为用户的需求在低端而不是美国现在流行的概念。其实,这就是中国互联网的现实。

我要问,中国的互联网,我们的倒地是为美国人设计的互联网,做给美国投资者看的互联网,还是在中国,做给中国人用的互联网?

输入?你是让我敲键盘吗?

有人告诉我,中国会输短消息的人远远大于会用键盘的人。我没有核实数据,但觉得很有可能。3.6亿的手机用户远大于与9400万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就大得多。手机上面ABC在一个按键上,而电脑键盘上A为什么和B隔那么远?光在键盘上找到一个字母已经不易,就不要说敲出一个单词;更不要说,中国年纪稍微大些会用拼音的也不是全部。中国的互联网是鼠标用户远远大于键盘用户。Hao123和百度点一个链接弹出一个新窗口就是方便了中国的网民,门户网站定义的密密麻麻的中文链接加上长达10屏的滚动,就是中国门户网站的标准。这才是中国的标准,拿到美国行不通的标准。

我习惯了盲打,写字反而不习惯了,我认为我很正常,而真正的互联网的用户会觉得我很不正常。这正应了一句话:做IT的,已经不是正常的人了。更要命的是,我们周围的人都不是正常的人,我们以为世界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脑子里的想法,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给不正常的人用的。。。这是很危险的。很多非IT出身,甚至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商人,反而能把软件做得很成功。这不是技术的力量,而是对用户和市场了解的力量。

这个世界很奇妙

我已经决定,在今后的几周,挪到网吧里面办公了。只有网吧,才是互联网真正的终端。我是要做互联网的人,我要亲眼看到中国的互联网长的是什么样子。

琐事一二

第一

《三联生活周刊》还是在23日出版的杂志上转载了我的《喜欢有之,还是喜欢用之》,题目选为《你用手机看电视? 》,挺酷的,多谢undersound等留言告诉我。美中不足的是,我的名字被印成了王硕。谁让微软拼音缺省Jian Shuo Wang用的写法就是这样。我并不惊讶,但要努力看到一处,指出一处,以免以讹传讹,让写对的朋友也转了过去,从而不可收拾。感谢写对了的所有的朋友,你们是花了额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来写对我的名字的!

第二

庞小伟先生带领的edushi.com位于杭州,上一次在客齐集小聚上相会。他们做的地图很有新意,是下了功夫的,而这人力密集型的一幢楼一幢楼的描绘工作,优势一旦形成,不容易超越的。
screen-edushi-copy.PNG
图片为edushi.com所有

我非常开心能在上一次的小聚上,请庞先生向参加小聚的其他客齐集用户介绍了他们的地图应用。这倒是给了我新的启发,我们周围的小公司就需要这样的论坛(客齐集也是小公司),哪怕就是十几分钟,来展示自己的产品。COMDEX在美国高科技界的影响力已经不比以前了。因为这个展览的费用越来越高,展出的内容却越来越没有新意。那些已经成为超大型公司的巨头花巨资在这个展览上,反而没有小公司的空间。同时,像e-Tech这种专为小公司设立的展览,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注意。del.icio.usflickrWikipedia等都是在e-tech上走红的。或许,过几年,当e-tech的活跃者都成为巨头以后,小公司们还会组织新的讲坛,叫f-tech,g-tech什么的。我很遗憾错过了2005年在旧金山的e-tech,因为很多在硅谷的朋友都向我推荐过,说“建硕,你是一定会喜欢这种会议的”所以我一定要参加明年的。那天和老冒横戈,张伟曾经准备筹划这样的小型展示,开玩笑叫做“后泡沫的互联网”。至于泡沫之后是新的春天,还是又一轮泡沫,我们就没有这个能力判断了。初步计划在7月底在上海举办。

第三

24号,客齐集的大学活动在复旦,华师大,上海大学和上海商学院同步进行。反馈看起来不错,多谢各位同学和嘉宾。

后面几场,会同样精彩:

时间:2005/05/26 19:00~20:30
地点:同济大学电信楼51
主讲人:微软全球技术中心合作伙伴支持部经理,刘润
主题:从入学准备毕业

还有唐震先生,花旗银行客户关系管理部经理 原交大最佳辩手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也将在近日举行。

关于更多大学活动,请参看近期的活动以及为什么做大学活动?

第四

我现在在北京,第二次的北京客齐集小聚的详细信息:

时间:2005年5月27日星期五下午12点半到2点半
地点:国航万丽星巴克(三元桥附近,霄云路上)
题目:信息的产业链(关于通过构建渠道,形成信息的产业链的想法)

欢迎各位光临,无需注册,开放给所有关心客齐集的朋友。

明天下午,我会参加在北京天鸿科园大酒店二层聊吧举办的2005 客齐集SNS高层沙龙

注:今天见到了我一直想见到的方兴东方博士,卢亮,搜索之家车东及夫人,还有方刚,非常高兴,更坚信北京的IT圈子,有思想的人很多,应该多来。

给咖啡豆计划的学生的信

冬天,在哈佛。看到一个图书馆,名叫Harry Elkins Widener纪念图书馆。哈佛大学的法律系二年级学生,一个帅哥,讲了这个图书馆的故事。

王建硕摄于哈佛书店面向图书馆.更多哈佛照片

Harry Elkins Widener毕业于哈佛。此人酷爱读书。他去欧洲四年,收集大量书籍,带回纽约。不幸的他登上了一艘叫做Tantanic的船,并和它一起沉到了大西洋底。他的妈妈,一个坚强的女人,非常伤心,把她所有的财产捐给了他儿子毕业的哈佛大学,建立了这座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图书馆,和全球第三大图书馆。哈佛大学接受了这笔捐赠,也接受了这位妈妈的三个铁规矩,并写入了捐赠合同:

  1. 在图书馆西翼永久的设立一个书房,该书房按照她儿子Harry在家里的书房一模一样的方式布置,并每天打扫,有鲜花,就像他儿子生前一样。这条原则从1914年执行到今日。
  2. 图书馆的一砖一瓦不准挪动,保存这座纪念碑的完整。为了保证符合这位妈妈的愿望,在哈佛图书馆扩建的时候,扩建部分进入该图书馆的走廊是从窗户进去的。
  3. 相信孩子是因为不会游泳才遇难的,这位妈妈要所有哈佛学生都必须证明可以游100米才能达到学位。这条原则在强制执行10年以后,才在家属允许下取消。

注:因为英文听力以及口口相授的关系,很多细节未经核实,可能有些出入

这个故事让我很受启发。如果谁接受了我的捐赠,可以和哈佛一样尊重我的意愿,我也会更安心的做公益。没有了这种“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捐赠的项目将步履维艰。人都有私心,只有满足了这种私心,才可以让公益的事情做得更好。

这是我发给我现有的咖啡豆俱乐部学生成员的信,愿意分享在这里。这个计划,有它自己的目标,但更重要的是在实践那个图书馆启发我的“商业化运作”和“充分尊重捐赠者”这两个理念是否行得通。我的愿望不仅仅是一个这样的实验项目,更大的愿望是给我周围的人们一个启发:突破自我设限,不一定要自己成为百万富翁才可以做慈善事业,作回报社会的事业。从100元开始,就可以产生些影响。“做全国最好的慈善项目”的志向好立,低下头立刻开始行动从细微处开始做反而很难。

各位好!

感谢大家对咖啡豆计划的参与.我对这个计划最大的愿望是在2005年,试验这样一种新的捐赠模式是否行得通.我把所有运作的事情交给我们的同学,来完成所有的组织.我的工作主要是邀请聚会主讲人,为它做宣传,并作为大家的顾问.我希望这个项目本身也提升大家的组织能力有所帮助.

看了大家的计划,基本同意.以下几点建议,望参考:

1. 咖啡豆计划学生成员2005年为十个,是可以参加聚会的同学.我们将公布该名单.如果其他人想参与聚会,可以联系已经取得该成员资格的会员,转让其中的某次聚会资格==我想让这个名额本身有升值的潜力(虽然不是金钱上的升值),这是咖啡豆计划”商业运作原则”的体现.

2. 咖啡豆的资金捐助的对象,完全由捐赠者的意愿决定.比如,我同意捐赠所有与咖啡豆聚会,摄影展,绘画展,个人音乐会等项目,咖啡豆计划的实体(10个人)的工作是为了帮助捐赠者按照他的意愿完成捐赠,被捐赠者不限于这个小圈子,可以是任何捐赠者在捐赠时规定的人选,这是咖啡豆计划”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地体现.

3. 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是咖啡豆计划的最精华的原则和主旨.请想一切可能的办法让捐赠者感到方便,并时刻得到款项的用途.捐赠的款项至少3%,最多5%一定要被用于捐赠者服务.服务内容包括:上门收取捐赠款(如果转账不方便),每次账户的钱的变化,每月的帐务明细通知,捐赠证书,当面面谈确认捐款用途,我甚至不想让捐赠者花太多时间填写我们的表格,如果我们有可能,打电话过去帮助他们填写.这方面的心思要多下些.同时,所有的服务,我们可以由义工(或者现有成员)完成,我们支付工资(不可以不接受,原因参看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的故事)。

4. 咖啡豆聚会和捐赠者完全是分开的,不一定要捐赠才可以来讲,反之一样。

5. 我同意新成员必须经过所有现有成员的同意才可以加入。我对大家的期望值非常高,我希望在10年后,这个计划里一定会出现业界的领袖。我坚信这一点。

jiyan,请公布一下三月,四月的财务明细。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上面是公开的(对于捐款金额,根据捐赠的意愿公布或不公布)。

关于捐赠者,捐赠的访谈还没有 – 明确的关于捐赠的用途,范围以及要求。在这份文档里面,可能要以下内容:

1.一次性捐款还是重复,如果是重复,频率如何?
2。是否愿意公开个人名下资金的明细?
3。捐赠对象的范围?
4。捐赠的项目要求?
5。对于超出此范围的项目是否同时感兴趣?
6。委托咖啡豆俱乐部帮助选取/决定被捐赠者,还是每个被捐赠者需要自己面谈?
7。其他任何的要求:(只要低于捐赠总金额等值的任何其他的要求)

比如说,我刚刚完成了第一笔捐款,我应该有:
1。捐赠证书
2。感谢信
3。每个月的账单

所有的工作,应该由捐赠人的捐款的5%支付成本。基本原则是:找能坚持的义工很难,有钱找人做事情容易,捐赠人看中的不是钱,而是得到的服务,以及确保该笔资金的大部分(除去管理费用)都被用在了他所希望的部分。

现在我们的资金不断增加,当时捐赠对象一直没有找到,这是最大的问题。帮助捐赠者完成的捐赠金额是我们这个运作的实体的重要业务指标。

Jian Shuo Wang
mailto:jianshuo@hotmail.com
http://www.wangjianshuo.com

为什么做大学活动?

我喜欢搞大学活动。

在中学大学时幸运的可以近距离接触到很多有成就的人,他们对我的影响持续到今天。还记得在1996年的时候,Netscape和IE的仗还没打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办讲座,讲Marc Andreessen, Jim Clark这些硅谷的的传奇故事了。我虽然从来没有在硅谷工作过,但使血液里还是有着创业的激情,与此有关。一种思想,一门科学,不在年轻的时候就有所接触,长大了在这个领域发挥的难度很大。牛顿的定律,不是经过几代的人从小的接触,就很难生成冒出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土壤。JA的口号我非常喜欢:Let Their Success be Your Inspiration。刘润说过:“很多成功的人,站在学生面前,一句话不说,这本身已经对他有启发了”昨天在《金融时报》的慈善晚宴上见到了靳羽西,没说话,就已经对她所在的行业感兴趣了。这就是启发。

我原来在微软还负责了一年的微软技术俱乐部的活动,多次学校跟学生交流。虽然大学讲学有自不量力的嫌疑,但总以这句话给自己打气:“大学本来就是兼容并收、海纳百川的;多样性,多种声音,才是大学的精华。”

我的朋友都在做这样的事业。刘润是其中的典型。他的《从入学准备就业》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讲过以后,一时洛阳纸贵,引起广泛关注;开复的网站上面也有推荐。他现在和开复一起合作的JA标准课程的第八门课,估计会有更大的关注。(他下周四会在同济)我只是众多做这件事情的一员。而开复,除了讲课,更写了给大学生四封信,都很让我敬佩。

客齐集的推广

现在,正好客齐集刚刚起步,需要推广,就和我的大学的想法合二为一了。此事,对客齐集有利(因为当同一系列的活动在大学里受到欢迎的时候,客齐集的名字也就进入了大学),对学生有利,对演讲者有利,所以,我乐此不疲。曾有过顾虑,是否因为对客齐集有利就不做此事,唯恐有商业作秀的嫌疑。这时正巧一次在出租车上,师傅好意的送我一本佛经,上面有“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的故事。我觉得可以拿来说服我自己,理直气壮的去做这件事情。我宁可这件事一直持续下去,而不是因为顾虑而不做这件事情。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咖啡豆的嘉宾自己出钱而不接受50元钱参加聚会,他会看起来像子贡一样高尚,但下回就再也就请不到了;UUZone赞助了我的摄影展,我在所有的场合替他们宣传他们对我的帮助,直到50个blog上提及UUZone的名字。如果UUZone谢绝了我为了感谢而做的宣传,那么,下一次再有摄影展,估计再也拉不到他们的赞助;对待“阿姨”,捐款看似更高尚,而雇她们做家务好似占了他们的便宜,其实,帮助她们找到工作远胜于施舍。微笑图书室拒绝商业赞助,拒绝为大额捐赠人建冠名的图书室,我认为是不对的。公益的事情,过高的期待于所有人过度的无私,大多虎头蛇尾。

注:Iceshow看到了最近客齐集的大学活动以及我自己的咖啡豆聚会,问道:“可不可以写写讲座的目的和影响”?此文是回答Iceshow的。

近期的活动

最近我参与的活动

  • 2005年5月13日 客齐集小聚(北京)8人参加
  • 2005年5月14日 客齐集小聚(上海)30人参加
  • 2005年5月16日《突破自我设限》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上海理工大学
    王建硕

  • 2005年5月17日《从社团领袖到社会栋梁》客齐集/优友地带职业发展论坛 上海财经大学
    冒志鸿 UUZone CEO

  • 2005年5月20日 咖啡豆计划学生小聚 – 项目讨论(仅限邀请)
  • 2005年5月21日 社会性软件在线论坛 – 王建硕 晚上8:15 – 9:00
  • 2005年5月24日《知道你需要什么吗》上海大学
    刘志健 微软亚太社区 项目经理

  • 2005年5月24日《我的那四年》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上海商学院
    尹靖 微软亚太社区区域经理

  • 2005年5月24日《从社团领袖到社会栋梁》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华东师范大学
    冒志鸿 UUZone CEO

  • 2005年5月26日《从入学开始准备毕业》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同济大学
    刘润 微软全球技术中心 合作伙伴支持部 经理

  • 2005年5月24日 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复旦大学
    王建硕

  • 2005年5月31日 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
    唐震 花旗银行客户关系管理部经理 原交大最佳辩手

  • 20045年5月26日 客齐集社会性软件研讨会(北京)
  • 20045年5月27日 客齐集小聚(北京)地点待定
  • 2005年5月28日 咖啡豆聚会 – 横戈 BlogBus CEO
  • 2005年6月2日 客齐集职业发展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 (未确定)
    王建硕

  • 2005年6月10日 咖啡豆聚会 – 罗颖 《每日经济新闻》广告部总监
  • 2005年6月24日 咖啡豆聚会 – 冒志鸿 UUZone CEO
  • 2005年7月 咖啡豆聚会 – 张樟 《将爱情进行到底》制片人,话剧《单身公寓》主演

希望大家捧场。

注:最近MSN Messenger上面有些问候,没有能及时回复,见谅!
注二:以上活动,以校园海报或通知为准,有可能会有变化。

咖啡豆计划

2005年初,我希望在2005年做几件有意义的事情。在办摄影展之前,咖啡豆计划其实已经筹划好了,这是一个简单的计划,希望大家指正。

解决的问题:

  1. 在大学的时候有时间,但是没有钱,有很多想法,但是没有途径可以得到小额捐助;毕业以后,进入大公司,有钱了,但是没有时间。
  2. 在大学的时候想和在著名公司里的师兄师姐请教发展方向;在公司做的时间久了,想和在校的学生交流最新的想法。
  3. 在大学找在著名公司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很难;在大公司里,招聘到优秀的实习生和新员工更难。

资金:

  1. 在邀请的小圈子内由个人捐赠作为协会基金。
  2. 协会会员可以申请借用基金,作为咖啡豆小聚,书籍,建立网站,旅游,艺术,参加研讨会等费用。
  3. 借用者保证在毕业一年后归还所借款项,并在毕业后三年内为协会基金捐赠,数额不限。

活动

  1. 咖啡豆聚会。聘请捐赠者和同学见面,畅谈关心的所有话题;捐赠者负责招待咖啡等饮料,参加同学缴纳50元人民币每人的活动费用。该费用由捐赠者收取,并开具手写收据。参加者凭收据到协会报销。每次聚会,学生通常5人,以8人为最高上限。
  2. 基金赞助。任何学生会员可以申请使用协会资金,经协会批准,发放资金;受捐助者有义务公开使用情况。

组织

  1. 设财务一名,基金利息部分作为财务收入。财务负责发放资金,兑现发票,记录财务活动,并对所有成员有汇报义务。
  2. 设主席一人,由捐助者产生,负责协会方向,批准赞助项目。
  3. 义工若干。提供网站,美工,处理,邮寄,联络等任务,根据工作时间,由协会资金发放工资。

理念

  1. 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捐赠者有权设定所捐赠款项的使用范围,以及附加要求。受捐赠者在接受附加要求后获得资金。每笔资金,捐赠者知道自己的钱用于什么项目及结果。受捐赠者了解资金由谁捐赠,并可以与之联系。
  2. 商业运作的理念。该项目以良好意愿开始,以商业的智慧,严谨,公平,民主的方式运作。

问题集锦

问题:这个项目的性质是什么?
回答:因为民间基金或者非政府组织现在还在探讨阶段,不能作为基金运作,我们把它定位为一个帮助个人互助的中介组织。

问题:什么样的项目可以申请资助?
回答:初步定为:背包旅游,域名,网站建设,参观艺术展,与捐助者人交流,书籍,图书馆等的会员费。更多的范围可以由捐赠者的意愿设立。捐赠者可以指定自己的捐赠的用途。

问题:这是一个助学金或者风险投资吗?
答案:都不是。这不是一个以帮助贫困学生为目的的项目,已经有很多这样的资助渠道。相反的,这是为了已经在经济上比较独立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项目的机会。同样,它也不是一个风险投资。它不以经济回报为目的,它更多的是提供小额资助1500元以下,并建立沟通的渠道,通过项目连接起在学校的学生和已经走出校园的专业人员。

问题:协会的服务对象是谁?
回答:主要服务对象是捐赠者。与其他所有的捐赠项目不同的是,这是一个帮助捐赠者完成捐赠过程的组织;只有以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运作,才可能又不断发展的可能。基金并不像其他的任何基金会一样,将每一个捐赠者的钱组成的大的池子提供协助,而是会向捐赠者和被捐赠者提供连接,审核,转帐,汇集,分割,合并,报告,公正,追踪等服务的组织,并从捐赠者处获取管理费用。

问题:我如何可以捐赠?
回答:联系财务,2005年度为蔡佶燕 (cai_jy1105@hotmail.com)获取捐赠意愿表。

问题:作为捐赠者可以获得哪些服务?
回答:捐赠者有以下权利(例子): • 获取正式的捐赠证书 • 索取捐赠款项的使用情况,使用人以及项目的进展及结果。 • 指定捐赠的用途,并获得报告以上服务由捐赠中的一定的比例(约50元)支付成本以及义工。

问题:退出机制是什么?
回答:一个合理的组织必须有合理的退出机制。如果在必要的情况下(如法律,管理,或合并等)需要该项目取消,剩余所有的资金将按捐赠额的比例返还给退出当年的捐赠者,之前的捐赠资金不予返还。所有对基金有债务关系的个人的所有债务自动取消。

问题:为什么名字取”Coffee Bean”呢?有什么含义吗?
回答:其实,我只需要一个名字就好。因为第一次聚会是在星巴克请大家喝咖啡,以后的很多次活动都在咖啡馆,所以想用咖啡纪念我们开始的地方,并象征交流。加个”豆”,只是觉得在变成香浓的咖啡之前,我们的年轻人都是咖啡豆。

问题:为什么学生每人要付50元钱?
回答:这是问及最多的问题.这个规则是根据"商业运作的"原则设立的.在参与微笑图书室2年的经验告诉我,愿意捐钱的人很多,愿意出力的志愿者很多,但同时出钱又要出力的志愿者大多没法坚持.我想通过50元钱的形式,达到三个目的:
1.对于咖啡豆聚会的嘉宾,他们可以得到50元钱,就可以请学生们在很好的地方(比如星巴克,或金茂大堂)喝咖啡,喝茶,基本上不用自己出钱,而且还有些剩余,可以负担来回车费等等.虽然没有人会非常在乎这些钱,但我希望他们贡献了思想和时间,就不要再同时出钱。其实,参加过聚会的嘉宾一般都会随后捐钱给这个计划,但那是另外的捐赠,和聚会无关。
2。对于学生,我希望建立一种暗示:这个机会,是非常有价值的,通过这个象征意义的“门票”,让他们了解到应该更加珍惜这些机会。他们最终还是拿发票全额报销,但我觉得,一点点组织上的变化对结果非常重要。
3。对于捐赠者。愿意捐赠的人很多,但是扼杀捐赠意愿的杀手是不知道钱被用到了哪里。通过一个财务对“门票”记录,我们可以为每个捐赠者给出一个清单,“您的钱,在某个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捐赠了哪些学生和某某某交流的机会”。这样会鼓励更多的人捐赠。

最近的活动:

  • 2005年5月28日 咖啡豆聚会 – 横戈 BlogBus CEO
  • 2005年6月10日 咖啡豆聚会 – 罗颖 《每日经济新闻》广告部总监
  • 2005年6月24日 咖啡豆聚会 – 冒志鸿 UUZone CEO
  • 2005年6月(时间未定)咖啡豆聚会 – 张樟 《将爱情进行到底》制片人,话剧《单身公寓》主演

感谢各位的时间。你们愿意分享,让我非常感动。感谢横戈小鱼近期的无私捐赠。

几点说明

  • 这个计划更多的是一种对捐赠机制的尝试。我深感于文化,教育,艺术,科学等繁荣,和完善的捐赠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公益活动,不是有激情就能做得好的事情,我就是在尝试这种机制。有可能会失败,但不自我设限,去试一试总可以吧。
  • 我没有考虑推广计划。眼高手低是大忌。我在2005年的目标就是影响到十个学生就足够了,只在上海。如果这个想法本身能够启发其他人,在其它地方搞同样的活动,这个咖啡豆计划的提出也就值得了。
  • 我借鉴了微笑图书室的经验和教训,非常喜欢Junior Archivement的专业的组织,也欣赏刘润孜孜不倦在他的捐献时间、分享幸运活动上的努力。咖啡豆聚会的提出,是建立一种小规模分享(8人以下)的尝试。

让我们吹捧出中国自己的产业来

看到一条留言,说:“让互相吹捧蔚然成风。这是时代最缺乏的精神”。我一般对留言不做辩解,因为,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不过这让我生成一个新的想法。

刘韧Keso登高聊起英雄和伟人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我的好友朱海军。以他从来不会谦逊的张狂个性和多少人也遮蔽不了的光芒,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在33岁的时候就离开了我们,他必定是当今的一颗巨星。他每天写作几万字(注意,是每天),累年不疲;如果他现在在世,必定把blog世界搞得天翻地覆。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对我说,“人们都不能接受身边的伟人”,此话本身已经张狂得可以,他指的伟人是他自己。《中国青年报》在他辞世时整版报道时说,“你寂静了,整个网络便寂寞了了”。

他说的有道理:为什么人不能接受身边的伟人呢?如烟的历史中的伟人,在他们身边的人,或许,根本感觉不到他们任何的光芒,就像我们周围的朋友一样。Keso说,当年在八一厂的时候,到处到电影明星,反而从没想过签名什么的。在中央台工作的朋友,看到的各位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主持人,不也是普通的同事吗?其实,名人不见的是伟人,伟人在朋友圈里,也未必混得上名人的份。

只有时间可以判断谁是伟人,但名人,我还是可以说两句的。

从上海这个地方上来到我们首都北京的我有种感觉,在北京之外,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勤勤恳恳,默默无闻,做大事,做实事的IT人岂止千万计?但是为什么媒体上出现的,我们的眼球关注的,老百姓谈论的那些被称为名人的,乃是数得过来的北京的几十位而已。在我拜见的大牛中,各个亲和有理,丝毫不觉得是名人。在硅谷的几位,不也是平常人吗?以至我说:“在近距离接触的时候,都觉得很熟悉,在他们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很多我周围的朋友的影子。”

百思终得其解:其实,本无名人。公众视线中的名人乃是靠媒体(包括blog)不断强化,包装出来的。产生一个名人很容易。像我这样为每个月总忘了贴发票报销而痛苦不已的凡人一个,被各位真正的大牛错爱,竟然也成了本周最有人气人物。淡然一笑,这名,来得容易的,去得也容易。

反观硅谷,乃至整个美国IT业之于中国及其他国家,不也有些像北京的IT圈之于中国全国么?以Heypix.com为例,波士顿三个人的小公司,一个想法,一个工具,经Robert Scoble等已经著名的人物,以及本地的,全美的各种媒体吹捧,迅速的四个月让大家看到了价值,被CNET买了去,又我们国内的网媒纷纷翻译过来,转载在重要位置,搞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而我看到的多少国内的好公司,东西比他们好很多,不就是我们的IT评论圈缺乏“吹捧”的习惯,不屑去注意,不屑去“吹捧”,甚至没有勇气去吹捧,才使他们默默无闻吗?

让我带个头,给出个例子。吕欣欣做的冬冬就是比我在硅谷见过的好得多的想法和团队,他们在六月份会出东西来,让我们大家来“吹捧”他,鼓励他,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一个新的本土的,中国自己的小公司的价值。这也就是我在硅谷的感想:让我们更多地把目光转向本土的小公司,都来做那可爱的授粉的小蜜蜂,关注着这些小公司的诞生,成长,新产品的发布,像小蜜蜂一样让想法和投资联姻,让产品和市场结合。

我会从我做起,我会一如既往的“吹捧”我见到的又思想的人,人为的造出些名人,“吹捧”需要帮助的公司,让他们更加成功。我就不信,我们放着我们如繁星一样的人才,非要去“吹捧”那大洋彼岸的公司,还抱怨中国没有创新的环境。没有环境,还不是拜我们自己所赐吗?。让我们一起“吹捧”出中国自己的产业来。

注:今天惊人发现:Yahoo起家的时候不就是一个网址站吗?哈哈。

删,还是不删,这是个问题

今天删除昨天的blog上留言一条,其中看到“缺失道德的调梁小丑而已”等字句,并且用了假名,假邮件地址。在此,重复我的原则,“批评,没问题;批评别人,不可以”。

我一贯的原则是,任何的留言,我都是欢迎并感谢的。只要内容可读,并促进有建设性的讨论,不同的意见,是blog中可以看到的最最珍贵的形态。但是,不允许人身攻击。有句俗语,不要提及别人的名字,除非是在赞扬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说你的观点,不必辛苦举证别人的人格的问题。

我在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中讲的被误解时的心态;而我们又何苦去误解别人呢?虽然很多观点很在理,如果带上了人身攻击的哪怕一个字,也就永久的关上了沟通的大门。

尼采还是有句话说得有道理的:“要破坏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歪理为它辩护”而这几字的人身攻击,便是那帮你辩护的歪理,让观点立刻站立不住。

张锐在Blog上删回复是不是道德踩线中说:

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是公器,是广场;BBS是社区,是宗族祠堂;blog却是每个blogger的私家花园,blogger辛勤除草施肥浇水,为的是自己有一个优美的环境,因此,对一些私人性的blog来说,删除那些恶意的、偏颇的甚至是无建设性的回复,不仅仅是技术现实,也是道德现实。

这样我想到客齐集上论坛开始的时候,各种充满谩骂的帖子出来,真让人沮丧。而更有以“不准删此贴,删了就是心虚”为标题的留言,对于论坛的管理者来说,倒还真是件棘手的事情。这是套用莎翁的一句话,很代表为难的心情:删,还是不删,这是个问题

我不是学法律的,但听说过所谓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差别。好似一种是以法律为准绳,有坏人钻了法律的空子,所有人都知道此人有罪,但是就是判不了罪。而英美法系用陪审团等制度,随便拉来些大家认为是中立的人,听过双方辩论,用公理心判断,觉得有罪就是有罪,没罪就是没罪,几乎没有明显的空子。

其实,对于BBS可能还更要倾向于用规则管辖,因为这是公众的场所。对于blog,我倒是更倾向于用主人的公理心来管辖:“不要给我讲道理,这里我说了算”。在人家的blog上留了言,被删了,可以到其他的BBS上抱怨,而不是在同一个blog上。这又是blog和BBS众多细微的差别中的一个。所以,我没有说过我不会删贴,我有我自己的原则,大家不要来试探,自有公论。

互联网安全真正的守卫神

keso在真王翌的blog上贴满了署名keso的留言,这事件把大家的注意力转到原本就不堪一击的匿名留言的问题上了。Blogger的成功,根基就是大胆的平衡了安全和成本:原本Trackback, 不注册的留言,乃至任何人都可以完整的拷贝整个站点内容的全文RSS,就是新一轮blog软件独特之处,实验证明,虽然spam问题日渐突出,整体上看,应用效果不错。关于Spam,我认为:

1. 提高spam的成本和降低spam的效果才是釜底抽薪。

垃圾电子邮件数量最多,乃是成本低(一个软件,一小时发个十几万不成问题),而效果好(其中链接直接促进网站流量)。手机效果数量其次,乃成本较低(一台机器,不到1毛一条),效果较好(尤其对于声讯电话,包月服务等)。骚扰电话数量再次,乃成本较高(要以专人扯着嗓子一个一个大过去),效果较差(除了被骂以外其它效果甚微)。

一日,一朋友,大叫:“我收到垃圾邮件了”。众人都笑他大惊小怪和没有见识。他补充说,“从英国寄过来的,好大一个包裹呢”。所有人都惊呼稀奇。电子垃圾邮件和平信的垃圾邮件数量悬殊的原因,可见一斑。

我曾放心的把手机号码放在我的网站上两年之久,从未收到过一次骚扰电话,倒是非常多有趣的采访和重要的朋友由此产生。在客齐集上,大家在问,如果把电话号码公开会不会有危险?真的想打电话骚扰的人,何需像邮件爬虫那样辛苦的爬,从任意号码开始,按连号一个一个试,不就有了所有的号吗了吗?何需到这里来找号码。真正对骚扰者重要的,不是号码本身,而是这个号码的主人的年龄段,关注点等信息和手机号码的匹配。做这件事情的成本就大得多了。

垃圾留言分两种。搜索引擎优化目的的居多,谓之“损人利己”。比起用复杂的给留言人制造麻烦的验证码(CAPTCHA技术),注册等,以打击垃圾留言制造者为目的,达到了更多人不愿意留言的效果,可谓扬汤止沸。
Google提倡的nofollow标签,才是釜底抽薪的办法。让其不利己,损人的就少些。对于另外一种,就是恶意冒充,所谓“损人不利己,白开心”,就算是用了验证码等技术,也不能避免。见了,删了;再见了,再删而已。好在白开心的人多没有持久地毅力和你开心下去。

2.互联网安全的守护神是人而不是程序。

整正的安全不是让坏人不能作某些事情,而是让坏人留下痕迹。举个例子,抢银行太简单,一把斧子也就干了;大街上的玻璃橱窗砸一个,随手一块石头就行。如果我们不建立警察的监督机制,而制造出火箭都打出穿的橱窗玻璃,乃是舍本逐末。现实世界的安全机制就是这样:做恶容易逃脱难。

关于客齐集的信息安全,大家都在为我捏一把汗。我的想法是,客齐集的梦想就是真实的互联网。Kijiji原本的意思就是“村庄”,村子里,在小村子里,大家互相认识,互通有无。虚假的东西,在虚拟的互联网里随处可见,而在一个泸沽湖边上40几户人家的叫落水的小乡村里就不那么明目张胆了。虚假的信息,我们首先会通过技术的手段甄别,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线下的方式,把坏人抓出来。

如果有人投诉客齐集上某消息不属实,甚至是诈骗,我会第一个拨110,第一个卷起袖子,协助用真实世界方式来处理,并将此事公布于众,让大家知道,在客齐集上发假消息容易,但是不被抓到难。如果没有这种震慑,这种教育,还是以前的那种,线下诈骗“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天下无贼中黎叔言)让人瞧不起,而线上发布虚假信息就因为“虚拟的”而好似不是诈骗一样,甚至还以为是“高人”,那我再强的技术,除了给绝大多数的好用户不断的增加麻烦以外,也只是成为“高人”练习诈骗技巧的靶子。

拜会北京大牛归来

回到上海了,立刻想北京的朋友了。

这是我往次在北京行程较紧的一次。其间49个小时50分钟,见到了许多慕名已久但一直未得见的大牛,还有很多常年未见好友。以我的原则,任何blogger的名字都可以放心的提及(并加链接作为礼物),想必被提及者更会当作礼物,而不是隐私的侵犯,而对于没有blog的诸君,在没有明确确认之前,暂且不提。(此处省去四次会面记录)。此次概括记述此次行程,关于其间谈及的内容,多给我醍醐灌顶的感觉,又有了写出几篇心得的冲动。等我赶紧补了我严重的食品,睡眠不足,返回生命线以上,再详细单独撰文描述。

当blogger遇到blogger,第一次见面,却又熟识,尤其当看惯了王翌的那性格鲜明的胖胖的照片后。刚提及一事,便同时联想到另一事,这默契倒是酣畅淋漓。12点走出东方广场地下“不见不散茶餐厅”的时候,尤其是迎着朝霞到酒店班入住手续的时候,我已经非常肯定地说,我的想法已经不是以前的我了。我特别欣赏王翌对这个中国互联网的草根用户的关注。“英雄常藏于草莽”,王翌就是关注草莽英雄的独一人!在现在的互联网评论圈中,有王翌是件幸事,他帮我们把视野从浪尖上跳动的小鱼,转向丰富而深邃的海底世界。作为探秘者,那里更有趣;作为渔夫,那里会有更多的收获。言而简之,和王翌以及他的神人朋友聊过后,让我形象的认识到,“会用浏览器的Back键的是高端用户,不知道浏览器工具栏左数第一个按钮是什么意思的,是普通用户”。这对于我是个颠覆性的互联网观的变化。

Keso不愧是牛人。直言不讳的说,我很喜欢keso的风格,乃一有艺术家的打扮,IT评论家的深度的动物保护主义者也。:-) Keso活得潇洒,看东西很准,工作,生活,爱好,朋友,结合得如此完美,真是难得。Keso所关心的,的确是互联网的高端,而且能孜孜不倦的把国际的视野带给大家,是做了很好的普及工作。就像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一样,唯一正确的是多样性。我会在所有场合维护Keso做现在做的事情:可能有太多的话题不在Keso的视野内,但只有有了个性鲜明的Keso告诉大家最新的东西,有个性鲜明的王翌关注真正的草根,还有更多的多样人的加入,我们看到的才是完整的图景。对了,能为了医治生病的小狗,开车冒倾盆大雨开车十几个小时从北京到上海,并当日返回的Keso,值得敬佩。

刘韧老大乃是江湖的老大。正如横戈在刘韧《有朋友自远方来》中的评论的:

其实印象中大学毕业的时候,开始看刘韧在计算机报的专栏——都是报道IT企业的长篇、看得痛快淋漓的那种文章。记得后来还送过一本《企业方法》给以前一位做IT的朋友...但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竟也混到这个“圈”里了,呵呵~~

我也有此感觉。当我看到刘老大风尘仆仆的感到阳光广场,我非常感动。生活就是这么有趣,从2002年办的那次微软社区聚会上一见,谁知下一次见面就是3年以后了。IT圈子里,一个明星照亮又一个明星,又启发了新的明星,直到成为浩瀚的银河。他推荐我在读《水浒》,我会照办。

第二天一早,在香格里拉高高的大堂里,见到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苗炜主编和鲁伊,尚进三位。谈及互联网的又一轮春天。当互联网遇到了真实的世界,当互联网变成和电话一样的沟通工具,而不仅仅是当作一个面具的时候,它的春天就真的来了。

其间免去了一顿午餐(由星巴克的三明治代替),和一夜的睡觉(以2个小时的小盹儿代替),倒也乐此不疲。回到上海,吃晚饭的时候,忽然想起,“咦?为什么很俄呢?”原来,今天的早饭忘记了,午饭也忘记吃了,竟在聊天时浑然不觉,直到晚饭的时候,才被我爱吃的西安哨子面的香味提醒。

注:在这个blog上面,倒是文章的质量更重要一些,望大家不用期待每日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