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独立却互联的东西

多谢Keso在《东拉西扯:依赖自己还是依赖合作》中两次提到“王建硕说”,给出的链接是我们一个邀请制的讨论组,很多人想知道我说了些什么。这里是其中提到的两段话,稍加修改后放在这里。原本的意思是抛砖引玉,供大家随便看看之用的。

第一封:

我的想法是,当一件事情有赖于多于一个人的努力才能成功的话,他成功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写blog,就算全世界都不写,我也可以写,并且感染别人,所以blog能火爆。

做Ping,需要发的人要支持,收的人也要支持,这就形成了网络外部性-就像一个对讲机没有用,多个才有用处。

网络外部性的东西(email, TCP/IP协议,MSN Messenger,电话)必然需要强大的外因(或者极好的运气),才可形成,一旦形成,会病毒性复制。

这个就像核反应堆。谁有能力击破第一个原子,以后的事情就不用你管了。

这种分布的方式的唯一问题是,你需要很多人的协作。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协作的,圣经里的通天塔Babel就是一种努力。

所以,搜索引擎不需要被爬的网站的配合,就可以工作,所以成功。如果依赖于别人的ping, 就像C2C的平台,却没有巨大的市场经费或者万里挑一的自然选择来轰击原子核,很难达到Critical mass。这个和技术无关。

后注:当然,也正因为看到巨大的投入以后,核反应一样的巨大回报,才会有很多人进入这种门槛很高的生意里。

第二封:

我亲身参与的很多这样的标准,感触颇多。

曾经有一个叫做ebXML的东东,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xxXML,现在都无疾而终。

还参与过UDDI的声势浩大的推广,当时觉得一个全球化的通用的Ping + Database的结构可以改变世界商务的结构,结果,刚刚去看UDDI.org的首页,最新消息2005年一条,2004年两条,2003年一条,2002年两条 – 这个项目的进展可见一斑,显然这个最新消息中间还忘了推荐一下微软2006年一月12号关闭运行了5年的UDDI数据库的消息。

这种全球化统一的,一致的,需要多方参与的项目,多半是Babel的下场。结果,大家发现,互联网上,唯有简单的东西,才能为王。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 希望能统一文档格式,结果未果。然后只好简化,成为著名的 HTML,才得以流行。当年的SMTP协议所规定的someone@domain.com的方式,就是比X.400规定的简单。如果大家想联系我,不妨也可以用那种统一的,严格的,学术界喜欢的X.400来找到我: “X400:c=CN;a=;p=Kijiji;o=Kijiji;s=Wang;g=Jian Shuo”。

简单的,独立却互联的东西才能流行,这是这一代互联网教给我们的。当然,这个经验,也时刻阻止我们进入下一代互联网。

这个讨论的原始话题是由Isaac提出来的:

昨天没有时间多谈Tag:bbcc和edgeio.com,实际上昨天已经有人提到了类似的思路。如果只从颠覆现有市场的心态来思考,也至多做出一些拷贝现有模式的微小竞争,要想颠覆现有结构,就要撕裂模式。Edgeio简单地采用了tag:listing作为收集分类信息的基准,过于泛泛,不但会把“性感”、“浪漫“收录进去,还会把很多无用的东西加以收录。更加分散和特殊定义的Tag则让人们有更好的针对性,把权力彻底交给个人。真正Mashup 起来个人Blog+ Tag:bbcc+ Micro-Payment和其他Social Software的尝试还刚刚开始,期待中。

http://isaacmao.blogbus.com/logs/2005/09/1471987.html

注:我和Keso讨论从来就没有过急霍霍的论战,只有观点的不断深入(就像上一次的叫板一样),是件大好事。(Keso现在人在旧金山,发回很多养眼的照片,也是大好事情。)

唯有讨论,唯有冲撞,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揭示
同一件事的不同方面,
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的不同表现,或者
同一件事在同一时间的同一表现在不同人之间的不同观感。。。
(估计大家都看晕了吗?)

世界本来就是乱七八糟,我们的观点越乱,才越有可能接近真实的世界。在认真的做事的人的眼里,不常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就正应了尼采在《快乐的科学》里《思想家》一节用嘲讽的语气写的一句话:“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地---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我们都不想当“思想家”。

唯一有些不爽的是看到原文下面的一条很长的评论,让我想起来尼采在同一本书里的另外一句话:“要破坏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歪理为它辩护。” 抱歉,我也从不需要辩护

SES大会中Google印象总结

Google这次算是正式大亮相,来了25名员工。还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Google大派对(Google Dance)。几点感觉,和大家分享。

1. Google的员工总体上非常优秀(对交谈过的40%的人印象深刻,也有我觉得不是很优秀的)。

2. Google中国化的进程依然坎坷。Google很好的继承了硅谷创业公司的风格,自信(高傲),有激情。大量来自硅谷的工程师混合了本土的大学毕业生,是有闯劲的一群人。但明显还不愿意去了解去面对中国的互联网以及竞争的现实。这种“精英”改变中国的气势,这种让人感觉“我们的东西最先进,你们如果不喜欢是因为不懂(包括不懂英文),我们一定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让我清楚地看到了2003年时候的eBay中国,或者是98年的微软中国。Google到底要重走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路,还是自己能迅速的明白过来,走自己的路,这是个未知的谜。这条中国的路,Yahoo!走了七年,eBay走了三年,才开始慢慢学会怎么走。Google要走几年?我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个人都(盲目)自信的告诉我,Google要走Google自己的路。显然,大家都还没有开始了解到作为跨国互联网公司的中国公司,她所要遇到的种种冲突和必须要做的变化。忽略规律性的东西,忽略历史,就无法学习。

3. Google Dance的布置,和微软的活动惊人相似。劲爆的音乐,迪斯科舞步,挂起来的大显示屏,五颜六色的Logo。一个让人眩晕的Google王国。如果把Logo换成微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区别(不过微软最近已经很少搞这样的活动了)

4. 王怀南是Google的一个宝,是我看到的Google中国的重要希望。我非常喜欢和他聊天。(回答陈俊的问题:能把创业的激情带进大公司,把中国的元素融进全球化公司,理解现实和理想的差异, 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时候能够认可中国文化的价值,这几点,因为难能,所以可贵。 )

衷心希望Google能够走好。毕竟,这是个有梦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