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一点点差别

有人说:blog有什么新的东西吗?不就是BBS吗?
有人说:blog有什么新的东西吗?不就是个人主页吗?

这。。。。

成就一个东西常常有几十个的因素,但最重要的,常常就是那一点点的差别。

blog和BBS,就差一点点

我说,blog就是分了BBS的田,搞起了包产到户。原来的BBS是大家的BBS,blog也是BBS,但是“”的地盘。“”有义务维护它,宣传它,拉朋友过来,回别人的留言。于是,虽然每天有几万的人停止写blog,但一定有更多的人开始写,像野火燎原一样。如果不了解这一个细微的差别,想想小岗村的包产到户就明白了。田还是那个田,人还是那个人,结果就很不一样了。

blog和个人主页,就差一点点

blog和个人主页很像,但有些小小的区别。可能就是因为blog减少了命名文件的过程。再简单的个人主页,Yahoo! GeoCities那种的,也要写好了一个网页,要命一个文件名,叫做abc.htm,然后在主页更新链接等等。更复杂的,可能还要用FrontPage + FTP… 别小看这一个小小的细节,不知道难倒了多少英雄汉。blog一个题目(有的不要题目),一个内容,按个保存,搞定。在最简单的地方简单了一点点,把门槛降低了,岂止十倍以上人能够用起来?

很多的新东西,流行起来,被更多人接受,常常是很老的东西,不细心,看不出差别,但差别,常常就在最细小的地方。超级女声的火爆,其中的细节又有多少呢?

生活的感悟

郑子颖在《去互联网化》中说:

网络是一个吞噬时间的东西。以前家里有ADSL的时候,经常搞到晚上两点钟再睡觉,尽管早上八点又要起来上班。搞那么晚其实也不干什么,并不是在打网游或者搞网恋,只是在Hi-PDA看看帖子然后有一句没一句的和MSN上还没睡觉的人说两句。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精神特别好,不困,不想睡觉。
。。。
去年南丹路新家刚刚装修好的时候,曾经过过几个礼拜家中无电视、无网络的日子。当家里没有电视和宽带的时候,会发现晚上的时间特别多,人也容易特别早就犯困想睡觉。没有电视和宽带,会发现其实晚上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可以和家人多说说话,可以多看一些报纸杂志和书,可以听听广播,可以多收拾收拾屋子,可以把买了但不听的唱片都听几遍,可以把一直挂在晾衣架上的衣服收拾下来叠好。听广播、收拾房间、叠衣服的时候还可以神游天外,就可以多一些想点事情的时间,可以想想自己最近待人接物的得失,也可以整理整理对一些问题的思路。看电视太多只会让人习惯于不动脑子。

Wendy在《学会开心

在这个物质和挑剔的世界上,所有的杂志所有的媒体都再告诉你什么更好,什么更奢华,什么更优雅,什么更值得购买和享受,但是却永远没有人告诉你你已经足够好,你已经足够漂亮和聪明,你已经足够幸福,所以,只有我们自己告诉自己 – 你有足够的理由开心。

对生活,需要有这样的感悟,才是生活的真谛。

接过Keso“怪癖”游戏的火种

昨天早上看到Keso的留言,正在迷惑是不是真的Keso贴过来的,顺着链接过去,确认了,只好硬着头皮接过Keso“怪癖”游戏的火种,并把它传递出去。游戏规则:

开始游戏的人出一个题目,在自己的blog上写下答案,然后把题目丢给另外五个人,在文末附上这五个人的连结,并且到这些人的留言版上留下:“哈哈!你被贴了。”(哈哈是我自己加的)。这五个被tag到的人,在自己的blog注明(并附上连结)是从哪一个blogger那里传来的题目(这时候“引用”功能就很好用),然后写下答案,再去贴另外五个人。如此继续下去。

游戏的题目是:怪癖。写下五个自己的怪癖、奇怪的嗜好、异于常人的习惯。

刚想提及“不爱贴发票报销”什么的“坏习惯”,但一看题目,一定要是“怪癖”。癖:爱好。怪:不同于人的。所以,只要重新想过,说好了只说真话,所以。。。

  1. 喜欢洗杯子。从小到大,最得意的莫过于把玻璃杯用洗洁精洗得如试管一般,有雾状的细小水珠在上面。
  2. 着迷于飞机起飞时窗外的景致。虽然虹桥机场周边的鸟瞰图几乎都画得出来了,每次坐飞机还是固执的一定要靠窗的座位,而且在飞机起飞的时候睁大眼睛向外张望,头死死的顶在窗户上的那种。
  3. 爱在城市里走路。爱走路,爱走长路,爱极为变态的走超长的路。喜欢徒步穿越城市。最早在洛阳,后来在上海,就用一夜从共青森林公园走回徐家汇,或者步行访问所有上海的星巴克,并如此在北京做过一次,从长安街一头走到另外一头。。。只要有时间,穿合适的鞋,地方足够有趣,就上路,走。。。
  4. 吃速冻饺子。这条是Wendy提及的,她说从来没有见过我这么爱吃速冻饺子的,其实,只是不想做饭而已。
  5. 长时间睡觉。爱睡觉的人多,这么爱睡觉的不太多。如果没有人打搅,周末自然睡醒必然是下午两点,而且八成是被饿醒的。我相信这个遗传有关,我哥哥曾经在多伦多的睡眠研究所义务睡觉,配合科学家们研究他为什么这么爱睡,估计我去,也会说到同样的欢迎。

这题目真不容易。既然写了,总的好好想想,别不痛不痒的让Keso和看官们失望。接下来嘛。。。哈哈。该我恶作剧了。点名:

  1. Wendy。首当其冲,要说我对Wendy已经非常了解了,不过还是很想知道她自己列出来的是哪五条。
  2. 郑子颖。如此小资细腻的mvm有什么怪僻?如果我说,估计不下十五条。。。
  3. 刘润。我敬仰的刘老师,我相信所有的怪癖,经刘老师自己说出来,必然是无比高大的形象了。
  4. 王微。这个年长我四岁的大土豆。
  5. 老冒。忽然发现他已经写好了,不过还是要点名。

上面三个都是微软的,这两个都是blog圈里的。

注:最近太忙,不能经常更新。本来,我订的更新频度就是每几天更新。。。
注二:任何好的想法,只有付诸实施,才有意义,比如:跨公司的技术交流。上周五,客齐集团队请到了VeryCD的两位站长来客齐集做客,讲述从个人站到现在日访问量将近六百万的故事。记住两条VeryCD成功的因素:用户贡献内容,网站+客户端。很有收获的讲座。这周五的讲座也筹备好了。

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这是接着客齐集测试版和Podcast这篇文章的评论部分写的。

前天扔出来两个东西来,一个鲜花掌声(Xena的Podcast),一个鸡蛋遍体(大杂烩Portal )。。。。如果算成功率,是50%,失败率也是50%,还好,还好。

先谢谢大家的鸡蛋或鲜花。大家会反对新版,倒是预料之中,但没想到这么强烈,Colorjd 一个“JIANSHUO兄三思!”,言辞之切立刻扑面而来。真开心有这么多真实地反馈。

因为时间太匆忙,原来的帖子还没有来得及写清楚,就贴上来了。这里解释一下那个页面。

关于新的版本

第一,这不会是以后的首页,它会放在http://info.kijiji.com.cn上面,是额外提供的一个迅速的看到所有新内容的地方,它有它自己的用途,但不是首页。

第二:颜色还没有调,图片还没有加,美工还没有开始,如果看到登甲设计的最终版本,估计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反应。这叫做“纯从技术的角度作出了一个版本”,只能说是个毛培房。同时Firefox下面什么效果还没有试过,估计是一个小小的strong tag没有关上,就全是黑体字了,四个字:惨不忍睹。

于是得出经验:“在没有做好之前,丑点没关系,但先不要扔到大街上,吓到人是不好的。” :-D 大家不要冤枉我们的美工登甲,他的美工装修队还没有进场呢。类目调一下,以后图片加一些,大家再看看。

关于易用性

易用性永远是针对特定的用户的,没有对所有人都一样易用的产品。我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MSN.COM的一次改版,新版把很多的东西都罗列到了首页上面,叶面变得臃肿了很多。微软内部做了一个调查,看多少人反对,反对人数高达70%,因为首页加了太多的内容,不符合易用性理论(理论一:用户的注意力是稀缺资源;理论二:就是在增加一个新的内容就是在用户看到另外的一部分内容的路上加了绊脚石等等)。而外部测试的反应截然不同,支持率高达80%。用户说,以前我必须知道买东西要先进入”shopping”,现在,在首页上面就可以了,少了一次点击。

了解了一个站点的结构的人对新的改版常常会反对,因为这时经常忘记自己还不了解这个站点时候的想法。所以,唯一的办法是找到合适的用户群体做一下易用性试验。如果我们进入网吧或者信息苑的话,我想很有可能会用这样一种把信息尽量多地放在首页的方法,避免用户点击,一目了然(当然我同意现在的版本还远没到一目了然的状态),对于刚刚进入互联网的用户或许是一个很好的台阶。CNNIC的数据,前六个月中国网民新增900万,这是个很大的数据。当然,这里面又有很多的细节,导致这个数据不可直接采用,不在这里分析了。这个页面显然不是设计给能够找到我的blog的朋友的。至于新网民是不是喜欢,也只有到他们中间去,观察他们的使用习惯才知道了,这是以后等作好这个页面以后才知道的。如果他们说不好,那就真的认了。

关于尝试

鸡蛋多砸一些没有关系,客齐集做的傻事挺多的,还要接着做。我们的一条原则是:在最初的一年,如果没有犯足够多的错误,说明我们尝试得不够努力。这就是初创企业的本钱。

当客齐集过了两年以后,这种可以随时失败的本钱就不是现在这样足了,常常就经不起大的改变了。比如说,一个5年的网站,一个小小的改动,即便是对于新用户是很好的改动,都会影响到已经用习惯了用户,从而不得不迁就老用户,结果改动越来越难,越来越慢。客齐集既然小,就可以变,能变多变,早错比晚错好。

大家看到的只是众多尝试的一个大家知道的,那天忽然心血来潮“泄漏”了出来;试了,发现错了,改了,但大家不知道的,还多着呢。哈哈。

关于用户群体

客齐集的用户群体,从大的方面分,一直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前卫的群体,所谓“技术乐观派”(黄伟的说法),相信技术改变生活。这部分人群包括IT圈,学生,“小白领”等等,是关心IT,随时紧跟潮流,尝试新鲜事物的一群。一个新的网站,最先,也最容易触及的就是这一部分人群。是用最低成本可以服务到的群体。客齐集从最容易的获取到的用户开始,MSN, QQ, Podcast, 学校活动,小聚,线下活动等等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群体的。还有些Web 2.0相关的进行中的研究项目(Elfe在做)都是在这一部分的。同时,更广阔的群体,在大城市以外的,城市里在家属楼里面的,新上网的用户,低学历群体,这是更加重要部分,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是改变他们的习惯,急不得,需要耐心的去做,只有思考+坚持+时间才见效,又必须从现在开始有所准备。电话,短消息,报纸,超市的客齐集收集卡,包括这个“泄露”出来的页面,是在这条路上的一步。

只看到前一部分用户,起步容易,但潜力没有后者大;而反过来,只盯着后面一部分用户,揠苗助长,会事倍功半,活不到市场成熟的那一天。。。 至于两条腿走路是不是分散精力,它们的比例怎样,如何平衡长期的影响和短期的影响,如何平衡立竿见影的努力还是长期资产的建设,这些问题,还真没有现成的答案,真的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需要不断的调整。。。。好在,还是那句话,还年轻,允许犯错。

注:Xena的客齐集之声第二期已经新选出炉:第一期 第二期

客齐集测试版和Podcast

欢迎大家看一下测试版,这个版本还没有完成,是毛培房,还没有“装修”,大家提提意见。

还有,我们每两天会推出一期Podcast,请我们的播音员Xena帮大家播报客齐集每两天最精彩的内容。大家耳朵闲着的时候可以来用来消磨时间。

我想客齐集会一直很Cool。

注:祝贺方刚喜得千金小生命的诞生总让人觉得温暖,尤其有方刚这样一个可爱的爸爸。

8月5日台风夜小龙虾聚会

周五下午,早早的收到了关于上海台风警报的消息,号称将是8年来最大的一次。六点多,天黑了,风已经刮了起来。查询叶子,说聚会照旧举行,于是和袁子上路。路上风大,加上周末下班高峰,出租车是要抢得,一路过去,就像打一场战争。晚上的台风什么样子,天知道。

这次聚会,王微真选了个好地方,我不知到上海现在还有这样的大排档。自己在学生的时候常去的那种地方,现在就好像忽然一个都找不到了,厌倦了常去的饭馆,总觉得不够随意。原来这些餐馆一直在那里,不是上海变了,而是自己变了。刚刚看了E时代周刊关于王微和土豆的文章,才了解到土豆更多的故事。他们的公司就在万体馆旁边,我尤其喜欢他们办公室墙上的那些画

王微(Gary)的土豆播客(http://www.toodou.com)在外体馆附近的一幢居民楼里。几间大屋子,七口人,吃住睡、干活都在那儿了,不像一个公司,更像是家庭作坊。当然有些凌乱,几台电脑,到处都是数据线,墙上贴满了土豆的Logo,就连房东的冰箱也没放过。原文

我太喜欢这种创业精神了。

《E时代周刊》是一份有个性的杂志,是我看到的最网络化的一个。自从和叶子,戴维联系,到今天见到王佩和忍痒大哥,也就明白为什么这个杂志不一样了的原因了。他们是从网络出身去做杂志,是对待生活很随意的人。我现在的很多朋友都对生活有同样的态度,关心的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强加给我们的事情。叶子也是这样有生活的感觉的女孩子,从 Tickwang 听到的故事:“她曾经为了了解乞丐的生活,在上海观察了他们一个晚上,又拍了照。她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这点如同我”,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态度 – 做自己要做的事情,而不是被生活和工作所迫做事情。

最近看了电影《导盲犬小Q》,就是讲述一个温馨的小狗的生活的好片子,它把人们的视角转换到一只小狗身上。设想用动物的眼光看看这个世界,并辗转切换与人类和自然界的视角,会给人带来快乐。《旅行的艺术》中在《乡村和城市》一节中转述说:

我相信,如果这个国家的地方消息、每日新闻或一周大事不仅记载这块领土上伯爵、尊贵女士、国会议员和大人物的启程和返程,而且也记录鸟儿的抵达和离去,必定会给公众带来乐趣。

昨晚上,我开始担心自己院子里的那棵橘子树不知道在台风中如何了。2004年秋天满树的橘子是非常有乐趣的一件事情,这些细节会让人快乐,就像睡觉和他的那只小熊可以让小Q快乐一样。

很高兴见到了很多人,韩猛,Tick,小没,晶晶鱼,钱木。。。晚上喝了很多啤酒,很开心,是大排挡的气氛好。估计今天很多人都会迷迷糊糊的。

管理上的时空错乱

在微软的时候,有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启发我在动手建立复杂的IT系统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要完成的目标是什么”,而不是“自己要建立的系统是什么”。这件事就是“英文润色”服务的流程。

可靠的英文润色服务

事情是这样的。微软在上海的全球技术中心同时服务微软美洲和欧洲的客户。为了保证所有工程师写出的英文的邮件不会有太多的语法和使用习惯错误,技术中心建立了“英文润色”团队,全是由英文是母语的人员组成,来帮助工程师修改发出的每一封电子邮件。任何人如果对一份英文的邮件不是很有信心的时候,发信到一个email地址(Distribution List),就可以保证在30分钟以内,得到修改的结果和避免此类错误的建议。每次回复的可能不是同一个人。

这是个不错的服务,我就经常用,对提高英文写作大有帮助。团队保证的30分钟回复的“服务质量”几年来没有有过差错。那个团队对于用户就是一个黑匣子,当一封邮件过去,必然会有一个人(且只有一个人)在指定的时间里回复。

支撑的IT系统?

我一直以为,他们应该有一个IT系统,把所有发到那个email地址里的信件放在一个队列里面,所有的老外到那里去“接”邮件,并把这个邮件的“所有人”的状态改成自己,之后完成审阅,回信,并把状态改成“完成”。。。“一定是这样子的”,我拍着胸脯说“要不然,将近十个人看同一个邮箱的信,岂不乱死了?更不要说保证每一封信都30分钟回复了”。

大家想想,如果你来设计这个系统,会怎么做呢?

神奇的规则

真实的情况出乎我的意料。其实,根本没有任何的IT系统,所有人用的是同一个email账户加上一个规则。规则是这样的:所有的人同时收到所有要阅读的信,从上班开始每5分钟为一个时间段,分配不同的人来值班。比如,9点到9点05是Tom,9点05到9点10分是Jack,依此类推。。。每个人只处理自己邮箱里落入这个5分钟的时间段的信件,其他的都忽略。接到以后,后面的25分钟里面回复前5分钟的信。25分钟之后,进入下一个自己收信的5分钟。理论上,6个人一班,每半个小时一个轮回。而5分钟里面的信件,每个人自己安排,保证在下一个5分钟到来前的25分钟内回复完毕就好了。

就这样一个简单的规则,省去了IT系统的成本,省去了沟通需求,以及维护的成本。一个简单的规则,运行到现在5年了,它就那样简单而可靠的运行着。

这种不用IT系统的方式,在参与的人员少于20个人员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是非常合适的。随着邮件量的增多和人员的增加,大不了把时间间隔由5分钟便成4分钟,或者3分钟就好了。在可以预料的将来,这种方式对于这一种特定的需求还是可行的。

这是聪明的做法。

专业的解决方案不见得是最佳方案

这样我想到之前听过的几个故事,同样讲了专业的解决方案不见得是最佳方案的道理。

一个城市建了一个容纳几万人的体育场,而周边的道路还是以前的小路,散场的时候潮水般的人流,导致周围交通瘫痪,不能迅速疏导。专业的市政规划的人员,会给出大规模拆迁,投入巨资拓宽道路的建议,而后来采取的方案居然是在每次比赛结束后,都接上一个小时的文艺表演,这样人流就会分散,缓慢的离开,道路不变,却不会堵塞。而城市里的艺术家就有了一个新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双赢,多赢。。。

同样聪明的做法是宝钢解决千年虫问题。专业作法是更换所有设备,保证它们都是两千年兼容,而实际的做法是,把所有系统的时间统一向前调了50年,然后改变一下和显示以及打印相关的系统就好了。

注:真不想提这个吓唬人的千年虫问题了,现在想起来,很多事情非常可笑。当时微软最戏剧性的一幕是,我的师傅等一行来自各种产品组的20多人在1999年12月30日,坐火车到了北京,以保证万万万分之一的机会,上海因为千年虫问题通信中断,停电,停水,在北京还有帮助亚洲其他国家应付服务器灾难的人员,而我们则守在美罗大厦里,等着太阳从爱尔兰开始一个时区一个时区的向上海扫过来。。。时刻等着那可能的“灾难“。那真是一场疯狂的全球party。

“专业”的解决问题,往往会花费比实际要高,因为专业人士的视角不够广阔,会忘记了自己所在的时间和空间,忘记了“借力”和“过犹不及”。

上亿的服务事件?

我经历过一个反面例子。2003年在建立微软全国的服务渠道的时候,我们建了个系统,记录所有客户提交的问题。这个系统的第一版建的非常的正规,所有的表都用大学课本里教的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直到Boyce-Codd范式规划。内键外键齐全。但改动起来非常困难。我问道“这个地方为什么不能这样做?”答曰:“为了性能考虑,我做了限制。你想想,如果这张表里的记录数超过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时候。。。。”我惊讶的说:“从业务的角度考虑,这可能吗?如果真得到你说的量,说不定要付的钱都超过上海的国民生产总值了。。。”后来证明在当时的环境下,还是一个对性能没有要求,但是简单明了,随时可以更改的系统用起来顺手。软件系统应该是有生命周期的,用牛刀杀鸡,常常是把鸡假想成牛了。

管理上的时空错乱

最近管理的书很多,大多都是美国大公司的宝典。我看,可以参考,但不要全搬。美国的大企业是骆驼,个头大,掉头慢,耐俄,七天不吃不喝也熬得过去。中国的小公司,尤其是创业性公司是兔子,灵活,调头快,但一天不吃估计就没有机会活到吃下顿的那天了。所以书店里讲战略,讲“专业精神”,讲“系统思维”等等的书,是为骆驼在它所在的环境准备的,不见得会对兔子有指导作用。CMM好,但不见的在中国软件企业里有用,就是这个道理。以前走访的每个软件园,讲到微软的开发流程的时候,大家都会问一个问题:能讲讲微软还是小公司的时候是怎么做的吗?现在想来,问这些问题的企业老总都是头脑清楚的,知到什么东西可用,什么东西只能借鉴。

把管理成熟公司的做法拿来管理创业公司,这就是时间的错乱;把管理美国企业的方式拿来管理中国的企业,这就是空间的错乱。

注:晚上接待来自《互联网周刊》的记者陈琼,地点还是滨江星巴克,陈琼走到了正大广场下面新开的那一家。估计从地铁里出来以后,大家八成会以为那里就是滨江店,以后要讲清楚才好。
注二:周末开车在杭州度了周末。杭州是个让人心静下来,脚步慢下来的城市。我惊讶的发现杭州的创业家精神在某些程度胜过上海。这是个值得经常来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