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他

我知道我有一个毛病,就是经常进入“忘他”的境地。“忘他”是和“忘我”相对的。在我迷恋于一个想法的时候,常常会忽略听众的想法而进入一种没有自己,没有他人的状态,以至于别人是不是听懂,是不是有小担心,都直接忽略了,所以被投诉也是经常的。

但出了坏处,“忘他”也不完全是坏事。演讲,绘画,编程,作曲,建筑等等仅仅在思维世界里面需要完成的事情,就需要进入“忘他”的境界。

尤其是演讲。好的演讲者,应该尽量的忽略直接的观众的反馈,而仅仅把这些反馈作为背景信息那样,延时的,用余光去注视,而不象面对面聊天那样随时反馈。如果每说一句话都需要理解对方的想法和反应,当观众超过200的时候,就有些手足无措了。因为这种反馈后调整内容的方式,常常使演讲越来越慢。

作为领导力培训的一部分,我在几年前学习了一点点指挥。面对一只小型乐队,我开始指挥他们。虽然我不懂指挥,但是拍子还是会打的。但结果,这个乐队越来越慢,越来越慢。

指挥家告诉我们,指挥是需要有半拍的提前量的。就是说,指挥者头脑中的音乐,比实际上演奏出来的音乐,要稍微超前一点,因为如果耳朵听到一个音节发出再进入下一个音节,音乐一定会慢下来,因为从头脑的音乐,到指挥的动作,到乐队的演奏,最后到音乐的发出,是有延迟的。所以严格意义上,指挥家并不在听,而仅仅按照忘他的方式在工作。

好的领导者也需要有限度提供这种提前量,不断的和跟随者之间保持一个小小的提前量,这个小小的提前量,保证了整个团队不断前进。就好似只有和孩子玩抓人游戏一样,只有不断的奔跑,并且保持和孩子之间一点的提前量,这个游戏才可以进行下去。当自己和孩子的提前量不见了,当孩子抓到自己的时候,也是游戏结束的时候。

与百姓网王建硕谈分类网站:下一家市值十亿美金的公司

感谢《福布斯》杂志的汤维维同学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听我唠唠叨叨的聊百姓网的业务。如下是发表在网站上的文章。借此和大家沟通baixingwang在做什么事情。

---------------

 最近我有机会与百姓网创始人王建硕聊聊他的创业经历。数年前我曾经采访过他,当时他还是在做客齐集,一家eBay旗下的中国分类公司。8年来,这家公司经历了2006年中国分类网站的疯狂,竞争对手一度达到2000多家,其中不乏微软,Google这样的大佬;也经历了2008年分类网站的衰退期,中国分类网站减少到20几家,直到2009年它和另外2家网站形成了很明显的第一梯队。

  客齐集也更名为百姓网,从当年eBay的全资子公司,转变为eBay,金沙江创投,标杆资本(Benchmark Capital),特纳亚资本(Tenaya Capital)等国际顶尖资本机构投资的创业公司。

  这家公司与竞争对手有着完全不同的行事风格,在竞争对手纷纷成立子品类事业部,深挖行业商机,广招人才的时候,他拒绝开设事业部。对手公司已经扩张至近万人,他的公司至今才只有52个人的精英小团队。三家网站表面上的功能相似,背后是效率和成本的巨大差异。

  最近他刚刚做了件看上去挺疯狂的事儿,一手砍掉了一项利润丰厚的新业务。原因是他认为那个业务“不够平台”,不符合整体方向。

  王建硕心目中百姓网的未来是什么样的?

  问:你现在是在拒绝赚钱?

  王建硕:我们没有拒绝赚钱,我们是在拒绝赚小钱。

  百姓网的梦想是连接所有生活需求。我们是一个信息发布的平台。我们只做生活服务的信息:二手买卖,二手车,房产租售,工作,生活服务,交友,同城活动,宠物等。我们只是在这个领域内连接需求。

  你把他想象成一个公告栏,这个公告栏的生意就是我们的生意。一个数字化时代的公告栏。

  问:那你们的盈利模式是?

  王建硕:首先,百姓网是给老百姓服务的,为个人用户服务的。所以所有的用户每个月可以在所有类目下免费发送两条信息。

  这个限制很合理,对于个人而言,一个月可以卖两个沙发,卖两个二手车,租两个房子,招聘两个员工,找两份工作,或者找两个女朋友。我认为这对个人而言是足够了。但这对商家而言是不够的,他们如果想获得更多的资源,就需要付费。我们通过提供付费发布、付费刷新、置顶的服务来收费。付费发布解决多发信息的需求,付费刷新和置顶都是让信息往前排,让更多人看到。

  但是如果付费的人比较多怎么办呢,我们就会通过竞价来控制,直到供需平衡,这样也能保证商家效果和用户体验。买的人少就便宜,买的人多就贵,百姓网不参与定价。付费发布和刷新都是一毛钱起,最热门的二手车等类目可以竞价到20几块刷新一次。

  问:这其实是一种媒体的收费形态?

  王建硕:公告栏本来就是一种媒体形态。在美国,中小报纸主要的营收全是靠分类广告,只有《纽约时报》之类的大报纸才会有品牌广告。所以当Craigslist出来,这些传统媒体一年丢失了几十亿美金的广告收入。

  你说的没错,我们就是一种媒体商业模式,但这个模式和媒体品牌广告不一样,百姓网上全是交易信息,所有用户上来就是看这些信息的。

  问:为什么抵制把商户引入到百姓网中来呢?

  王建硕:我想要做的百姓网是为老百姓网服务的,我期望让个人用户直接面对面交易,过多的商家信息会影响到百姓网的用户体验,甚至对商家本身的效果也产生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平衡普通用户和商家之间的关系。

  问:你对百姓网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王建硕:百姓网在我看来,我们在做的是中国未来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你能想象一个国家没有电么?你也不能想象中国没有通信设施,中国没有搜索。同样未来,我觉得也无法想象,中国没有一个基础设施可以让个人和另外一个个人交易。

  在全球任何一个国家top10 的网站都有一家是做分类广告的。比如Caigslist是全美第七大网站,Marktplaats是荷兰最大的网站。

  我无法想象当我孩子二十岁的时候,他家里的东西还是通过收破烂这种低效的,人力密集型的,摧毁的方式来处理二手货。我觉得分类网站是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问:这会不会和中国人的心态有关系?中国人可能就不喜欢买二手货,或者卖出不用的东西?

  王建硕:过去二十年有太多的东西都是纠结于中国人的心态。当时邵亦波在做易趣的时候,很多人说,中国人就不可能在网上买卖东西。后来变了。中国人就不用信用卡,后来变了。中国人就不喜欢开车,后来变了。中国就不喜欢开二手车,中国人就不买二手东西,这些预设,再过十年往回看的时候,会觉得是非常可笑的东西。

  在十年前,你能想象到中国人,二十五岁以上的成年人会喜欢在网上买东西?这个世界不可以想象。

  但是1999年的时候,你可不可以预料,中国未来有一个大的B2C的网站,你无法确定是淘宝,易趣还是当当等等,但是你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未来一定有一个大的网上销售平台。这是在1999年你一定可以预测到的事情。第一,它合理。第二,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这样子的。所以我现在无法想象,中国未来会没有一个巨大的分类网站。

  问:这个市场有多大?

  王建硕:这是一个像百度一样大的商业。

  我举几个例子:荷兰最大的分类网站Marktplaats,他去年已经有几亿美金的收入,但荷兰的人口只有1,600万。互联网用户只有1,400万。丹麦人口只有800万,但最大的分类网站也是亿级别美金的收入。类似法国,德国,英国,最大的分类网站,它的人均贡献收入都是10-30美金之间,而谷歌在这些市场要远远小于这个数字。

  我不知道中国如何,但在欧美,分类网站的利润都高于搜索。但为什么全球范围没有大的类似于谷歌这样的公司呢?欧洲因为语言的问题,切得很碎,但你假设他们都一个公司的话,它的规模远远大于谷歌。

  在全球范围内,可以实现这样大的规模的市场已经不多了,一个是美国,中国和印度。

  而美国已经被Craigslist占领了,一个非盈利组织就算不赚钱,他们一年也收2-3亿美金。

  问:但国内的竞争对手你有了58,赶集等等。你们和竞争对手的区别在哪里?

  王建硕:在我的视角来看,百姓是分类的模式,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宣称自己是在线交易平台。

  我对分类的看法,第一,分类网站的特点是水平的。百姓网不是一个二手网站,也不是二手车或者租房网站,所以百姓网与垂直网站不竞争的,百姓网就是个发帖框。它其实是一个水平的,跨越所有城市和类目的通用信息发布平台。这个特点清晰地标注了百姓网和其他垂直网站的区别。这种特色叫分类网站。

  如果有单独的事业部,定制的产品去深挖,我认为这不是分类网站,比如安居客,就是一个房产的垂直网站。我们的竞争对手都是事业部的模式,而我们的做法是各类目都是一样的界面,做得“不专业”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千万不能做得专业。否则违背了分类带来的所有便利,便利包括我们维护的成本以及用户在切换不同类目时的使用成本。

  水平是分类的特征,百姓是国内目前唯一这么做的网站。

  第二,百姓网的优势还在于低成本。分类的特点是以极低的成本来提供一个社会必需的服务,并且迅速占领整个市场。百姓目前员工数52个,我们的竞争对手的员工数少的上千,多的近万。但是从最终的网站用户的感受,这些网站表面是很相似的。但是在表面的相似背后,是巨大的效率差异。

  第三,我们的竞争对手是为在线商户提供服务的,所以商家是他们的上帝,而在我们这里,所有用户都是我们的上帝。

  问:百姓网最大的瓶颈是什么?

  王建硕:百姓网最大的瓶颈是时间。

  因为我们所有的假设都在于中国人的习惯会改变。而百姓网不是一个改变中国人习惯的公司,因为那要花很多钱。但是我们希望在中国人习惯改变的时候,百姓网是最好用的一个网站。

  问:当年eBay做中国市场也花费了巨大的时间,而马云很快通过市场营销的战术巧取市场。你不担心这种等待会错过时机么?

  王建硕:当时eBay花了4亿美金投广告,马云的广告投放量远不及。所以不是谁花的钱最多谁就能赢。而是他是不是花对了地方,以及是不是真的产生了效果。这个例子不适合。

  整个社会的改变是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有耐心,但不会什么都不做,百姓网每天做大量的事情,我们每天在做优化。

  对中国未来的改变,我们认为我们能预期。去年中国的二手车交易量是400万量,而新车的交易量是1,400万辆,在中国4-5年是个换车周期,所以2018年,中国二手车的交易量一定是1,400万辆,这中间有三倍的增长。这个变化无法改变,只能等待到2017年。

  但是到2017年,百姓网是最大的个人二手车交易平台就行。现在全国有近20%的二手车交易是在百姓网成交,所以我们只要等到那个时候,我相信40%的交易在百姓网上成交。

  找工作也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而进行的,所有的人都是从农村到城镇,要找工作,要租房子,要找女朋友。这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越是大趋势,来得越缓慢而无法阻挡。

  问:你怎么应对专业交易网站的竞争?

  王建硕:我用两种维度来解决,一个是事实,一个是道理。

  我有一个水晶球:欧洲和美国。如果所有的国家都是这样,我就认为是趋势。这些国家,水平的网站将越来越挤掉垂直网站。

  美国最大的二手车交易网站不是Auto Trader,而是Craigslist。美国最大的招聘网站,不是monster,而是Craigslist,它的招聘类目的pv是monster的10多倍。

  中国目前最大的二手车网站的日均pv是100多万,百姓网的二手车类目每天是1,400万。我们已经偷偷地成为中国最大的二手车交易平台,而且是第二名十倍大。而且我们还在快速增长。在美国,最大的交友租房和宠物的平台都是Craigslist。

  由此推论,我不认为中国会有特例。

  另一个角度,专业网站在市场推广上会有天然的劣势。中国最大的宠物网站是什么?中国最大的租房网站是什么?当你知道这些专业网站时,你已经是半个专业人士了。

  从用户使用的角度而言,百姓网可能更简单容易,比如你卖个二手车,上专业网站,会要你填写各种各样的属性,里程啊,保险啊,与车相关的细节都要什么的,这才专业。车商喜欢,效率很高。但是百姓网就是给个框,你写点描述,发个照片,啪就卖掉了,对于卖家是很好的体验,简单性比专业网站好很多。

  最重要的是,百姓网有着庞大的卖家基础。而这个市场的核心是最多的卖家会带来最多的买家。现在这个差距只会变大不会变小。

  租房也是一样,将来中介只会做买卖房。租房将来将形成一马平川的分类垄断的局面。我不相信未来租房还会有中介存在?在美国,欧洲,非洲都没有了,为什么中国会有?

  百姓网每天的招聘量很大,职位数很少,招的人很多。一个职位,每天几十万的工人,收银员,保姆在流通招聘。

  百姓网从2009年开始盈利,人力成本很低,几乎从来不做市场推广,网站流量中购买的份额不到5%。这是一个巨大的王国,且在自发地生长,且将来每个人都会用,每年以几倍的速度增长。我们就是这么一家网站。

  据我估计,百姓网的交易额将很快超过淘宝。

  在我的规划中上海一定有2亿美金的市场,再加上北京广州,百姓网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十亿美金市值的公司,中国能成长为十亿美金市值的公司不多,但百姓会成为其中的一家。

  接下来就是时间了,一家百度级别的公司已经在地平线上了。

  问:下面一段时间,你的工作专注点是什么?

  王建硕:移动。我们在移动上是落后的玩家。我们会花很大的力量把移动应用做好。这是我作为CEO将要做的事情。

  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没看明白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现在需要好的人才,大量的资金,这是我们现在需要的东西。全公司里,我们会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人去全球各大行业论坛。所有工资的4%用在培训上。要让每个人都亲眼看到欧洲市场是什么样的,有了这样切身的体验才能明白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所以百姓网为什么笃定,是我们坚信正在实现“连接所有生活需求”的梦想。

  现在离开百姓,就好像比尔盖茨在1975年创立了微软,然后在2008年离开了微软,这是巨大的损失,他花了30年才把整个PC浪潮走完。八年对整个分类市场还很少,分类走的是中国社会的革新。一旦行为习惯发生改变,他是不可逆转的,对不对?

  问:这八年里,你对于创业的方向有过改变么?

  王建硕:一直没有。一方面我有水晶球,我知道我是对的,我不会错。创业最恐怖的事情是你在中间的时候,你不知道你是对还是错,不知道是往前走,前面是深渊还是金矿?还是往后走?但已经走了这么远了,不想回头。前后为难。

  我们幸运的是,一直有北极星在那里。

  另外也和我的个人性格有关。你想一个写blog,每天写一篇,写了十年的人,八年算什么?写blog的价值还远不及做这个事业的价值大,但我就可以做这么久。

  我觉得我的性格和分类的匹配程度很高。如果让我去做一些快速发展,赌博式发展的公司,我是做不来的,我比别人胆小。但我比绝大多数人有耐心。

  转自《福布斯》中文网

百姓网滨江音乐会

一个好的社群一定是一个多样的社群。一群优秀的人一定从各个维度来看都有惊人的表现。这次的音乐会冒出来好多多才多艺的同事,相信下一次运动会也会这样,相信在业务里面,在技术领域,一个好的制度都会产生一群这个维度优秀的人。

音乐会是个好形式。建议各个公司都搞一搞。

创造者和实施者的差别

和一位好朋友共进晚餐。期间谈及很有趣的人的细致的差别。

话题的开端是从给作家做经纪人和给演员做经纪人的不同开始的。好似给演员做经纪人容易一些,他们的可塑性比较强,比较容易根据外界的要求柔软的变化;而作家是很固定和坚硬的,他们有他们自己的世界,和外界打交道时有些困难。

作家和演员是不同的。作家在努力的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有一种忘他的精神。他的所有的创造都在自己的大脑里面,那个世界是在脑子里面第一次被创造,在书面上体现的东西。这是一种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崭新的世界。

演员不是。演员是努力的把别人创造的一个世界表现出来。他们更加关注于具体把一件事情做好。

同样道理,记者和作家也完全不同。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作家的世界相对稳定,没有太强的时间维度,无论是鲁迅的鲁镇,还是川端康成的雪国,都是一个虽然有现实世界的影子,却仅仅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记者不是。记者的世界就是现实世界。记者需要了解的是现实世界里的人的思考。记者观察的都是有时效性的现实的世界。

这个区别好似开发工程师和支持工程师的区别。开发工程师是先创造一个完美世界,然后用代码把它表达出来,并且放在电脑上运行。支持工程师有很多的能力,能够处理电脑死机的问题,能够处理文档损坏的问题,但这些能力,是解决问题。当外界的刺激一旦消失,支持工程师会陷入一段时间的无所事事。演员,记者也有类似的情况。

同样的道理,程序员和工程师也有本质的不同。Developer,是把别人脑子里的世界翻译成代码的人。别人,有时是产品经理(产品经理写功能说明书,程序员写出来),有时是客户(外包中心的开发),有时是业务人员,但无论哪种情况,这个世界是需求提出者的世界,而不是程序员的世界。工程师就不同。工程师脑子里面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清晰,层次清晰,边界不断扩展的完美世界。以这个世界为出发点,不断的代码,并不断的勾勒出这个世界。虽然工程师需要具备一些开发者的技能,比如写代码,但从根本上,工程师的能力,和代码无关,而是创造一个脑子中的世界的能力。当然,这种划分并非完全分开,每个人每天都会同时做一些工程师和程序员的工作。

画家,作曲家,作家,建筑师,工程师,企业家,甚至一些精神领袖,都像创造者。对于精神世界里面创造一些东西,他们游刃有余。对于现实世界里面的实现,他们却未必擅长。

所以我认为,画家,作曲家,作家,hacker,企业家,他们如此相近,都是创造者阵营的。同时,演奏家,记者,支持工程师,开发者,经理等等,他们又如此相似,是实施者阵营的。

我坚信一个企业家和一个作家在性格中的共同点远大于他和他们的同一领域的经理或者记者。

世界需要那些在思维世界不受现实羁绊而翱翔的人,也需要把这些想法变成现实的人。或许我们并没有如此幸运在自己一个人身上在两种能力都无比优秀,或许他们的思维方式本身就是互斥的。理解这种差异,才能知道自己最强的领域,并且和自己互补的人相互欣赏,组成团队达成合作,一起拼出一幅图景。

无比好看的晚霞

如上是去年在海上拍到的一幅晚霞的照片。

前天晚上在嘉兴也拍到了一缕晚霞。

如下在马尔代夫:

看到这样的图景,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空,仅仅有一个英文单词可以形容:Mystical… Mystical…

抽象一步是理想和现实之间一座坚实的桥梁

抽象一步是我相当喜欢的一种工作态度。

抽象

什么叫抽象?抽象就是在有一件事情出现的时候,稍微跳脱一点,用一种更加通用化,更加根本的方式解决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磨刀不误砍柴工”,“釜底抽薪”,“治标治本”等等所描绘的场景都是一种抽象。

对于技术领域,如果需求是改一个文案,并且可以预见这样的需求会是比较频繁,一定要对这样的需求进行抽象,抽象为一个方便的内容管理工具,而不仅仅做体力活。若是没有这个能力,今天拿到需求写了个A,明天改成B,后天再改成C,改了一个月以后就会吐槽产品经理需求变化多,吐槽业务没想明白。这些都是抽象的功力不够。

外界的需求,遇到的问题如同大海表面的波浪,一味跟随会晕船,稍微抽象一点就下沉了一些,波动就少了。需求一直在变,而他背后的抽象的意图相对稳定;技术的方案中这一点体现得更加明显,越通用,越抽象的东西越稳定。

我在看很多百姓网同事的工作,都会问一句话:这里有没有抽象一步的可能性。单单这一个问题常常开启更高效更深层解决问题的道路。

抽象一步

抽象其实并不难理解,很多人也在做,而我发现真正的关键的是抽象到什么程度。

我认为最好的抽象是仅仅抽象一步。既不能不抽象也不能抽象超过一步,走到两步三步去。不能从一个需求出发,然后就进入深邃的思想世界,不断的抽象,思考到问题的终极情况并且根据这个终极情况做事情。

比如刚才提到的改文案的例子,显然一次抽象就是做一个可以很快改文案的工具。但是聪明的工程师灵机一动,仅仅是改文案还不够抽象,应该把改banner也一起考虑进来,变成一个更加通用的内容管理系统,这叫抽象两步;进一步抽象下去,这不仅仅是可以管理内容,更加通用的解题方法是一个系统里面所有资源的编辑系统等等。。。沿着这个思路不断进行下去就是多次抽象。

多次抽象的问题

多次抽象的问题在于:

第一:它需要的资源过多。每多抽象一步,所需要的资源常常大幅增加一次,复杂性也是大幅增加。很有可能所需要的时间比较明显的超过了一次抽象的时间,更是远远的超出了最初需求的时间。持有这种想法的实施者尝尝会面对想做没有时间的困境,常常梦想等什么时候空下来,需求少一点的时候再来做这个终极大杀器,然后,常常就是没有然后了。

第二:它无法获得支持和理解。对于合作方(包括需求方,包括团队成员,包括支持方),一步的抽象清楚干脆,所有的人很容易理解,很容易达成一致并且获得支持。对于多于一步的抽象,整个思考过程就变得晦涩,不稳定,达成共识的可能性降低,因为那是一个完全在自己脑子里面的世界,是基于现实构建出来一层抽象,在这个还没有被大家认知的一次抽象上构建二层抽象,就如同《盗墓空间》里面的第二层梦和第三层梦一样,非常的不稳定。没有可见的事实摆在所有人的面前,沟通成本和说服工作明显提升。持这个想法的人常常会苦恼于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工作,无法预见自己所预见的未来。然后,也是没有然后了。

一步抽象的好处

与多步抽象相比,一步抽象的好处恰恰就是在这里:

第一:它所需要的资源较少,可能仅仅比头疼医头的方法多了可以接受的一些资源。磨刀不误砍柴功,我觉得就是比较好的一步抽象,若是临时做一把刀,一定要耽误开柴功了,要是开柴先从炼铁开始,估计这个时间成本没有人能够接受。

第二:它容易达成共识。因为“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步抽象方案比来什么做什么方案更容易被大家看到好处,但同时因为只抽象了一步,这个好处是看得见的,摸得到的,立刻就是有成效的,所有的人都会把帽子扔向天上大呼万岁。在所有人的期待中做事情总比在不理解中做事情要幸福得多。

一步抽象是通向多次抽象的必由之路

那这里就会有很多聪明人感觉到一步抽象过于简单,虚伪,妥协。但我反而认为,一步抽象是走向最终的多次抽象的必由之路。

人不能没有宏大的终极的目标,但把这个目标拆解成一步一步是一种能力,在实现了一步以后所有人自然的会看到下一步抽象的机会。我们看到的社会的推动者大多都是这样的实用主义者。他们的过人之处就是想到了最终的宏大目标,却把它们隐藏起来,而用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对于现实的一步改造开始,慢慢的积累动量,越改越快。

好多人,尤其是工程师会面临一个两难的苦恼:现实被迫做着重复工作,因为时间所限写着不够优雅的代码,而且在一个泥潭里面挣扎;同时心里有着美好的梦想,希望做些很厉害的大产品。这个时候,几种自然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就会产生:

幻想一:啥时候能够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我好把以前的东西理一理;

幻想二:啥时候能有一个靠谱的产品经理/业务经理/公司/高管等等;

幻想三:啥时候需求能够稳定下来,啥时候有人能告诉我一年以后我们要到哪里我好提前准备。。。

死结

现实就是有很多死结。有影响力的人是去解这些死结人。解绳结,需要这根绳抽一点点,腾出一点点空隙,然后给另外一根绳一点点的空隙,让它也挪动一点点,这个空隙反过来让这根绳有了更大的空隙;就这样一步一步,很多的死结都是这样通过这样的迂回和迭代产生的。

历史上的大的死结也是这样子去解的:中美对抗的死结,先打个乒乓球吧,打了球再让球队访美,一来二去最终建交了;二战后欧洲德法冲突的死结,先成立个管理两国煤炭和钢铁资源的委员会吧,建了这个委员会以后发现可以干比煤炭钢铁更多一点的事情,一来二去,煤炭钢铁委员会最终改名叫欧盟了;新加坡的经济困境,先去做鱼钩吧,这个能做,鱼钩能做了,自然的下一步就是更多的产业,一来二去成了今天的强国。我曾经着迷于莫奈,李光耀这些人的愿景,但最近我更加钦佩的是他们在一个充满无解的死结的世界里面,通过优化一步的方法让事情发生的能力。

一步抽象就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非常坚实的一个桥梁。既不能在泥潭里面破罐子破摔,也不能愤然离去在一个远远的地方自己建城堡,而是永远怀着正面的意图,做一些比现实高,但是只高一步的东西,并且持续去做,时间长了,每个人都会惊讶于这一次一次迭代带来的显著效果。

谨以此文和那些努力创造着一些东西的同学共勉。

题图:Sonomo, CA, 2011

如何开会 - 百姓网的开会模版(拿去不谢)

如下是百姓网如何开会的一个总结。我把这个总结分享给大家。若是能够启发更多的组织开更好的会,我们将无比开心。


一个公司的创造过程基本上可以分成两种基本形式:其一,一个人的独自思考,独自工作;其二,两个或以上的人共同思考,共同工作。鉴于后者的成本高于前者,所以更加需要规范保证其高效。

在百姓网,我要求所有的会议必须按照如下规则进行。

我们认可一大类会议是随机发生的。这种会议我们从来都没有意识到是一种会议形式。比如有些人在阳台或者楼梯间抽烟的时候随机的聊一聊;座位相邻的人互相问一个简单的问题;每天晚上大家一起出去聚餐席间的闲聊;公司赞助的各种体育活动,或者早餐晚餐中的闲聊;或者每个季度各个团队的国内或者国外大敖小敖。。。所有这些会议我们不做要求。必须明确的是,我们非常的鼓励这样的沟通。我们认为这样的非正式,个人对个人的沟通的效率远高于正式的会议。它们对于建立信任,互通有无,相互理解的作用也远远超过正式的会议。公司里面常说的:“座位表远重要过组织架构表”并不是玩笑。坐得近的人这样的非正式的沟通远超过坐得远的人。对于这种非正式沟通的认可和鼓励是我们组织非常鲜明的个性。

而本篇文章所着重讲述的是另外一个大类的会议的组织形式:就是正式的会议。

从2016年7月份开始,我们强制要求所有百姓网的正式会议按照本文所要求的形式进行。

会议形式:

每一个会议必须明确一名主持人。主持人负责在会议开始前明确如下内容:

  1. 目的

  2. 限制条件

  3. 议程

  4. 会前准备

  5. 角色

分述如下:

目的

所有的会议都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我理解大家会觉得有些会议的目的比较难定,但我们要求,所有的会议必须有目的。本文就是帮助大家确定会议的目的。

目的里面基本上规定了这个会议的类型。如果实在没有办法确定,如下是一些备选的类型。在这些类型的基础上再加上一些定语就很容易形成一个会议的目的。当大家选择了一个会议形式(这个形式常常做为目的的最后一个词)之后,再加上这个会议的具体的目标就形成正式的会议的目的。

  1. 决定会议。这个会议是需要做决定的。决议会议必须明确角色,谁是做决定的那个/那些人。不见得是层级最高的,但是一定要在开会之前明确。这是最主要的会议类型。不准确的直觉评判大约70%的公司会议应该是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会前工作就很重要。最好是有材料支持大多数参与者在会前可以做出决定,然后在会上讨论,而不是当场做个体的决定。决定会议是阐述个人决定并且达到一致的过程而不是个人决定过程。

  2. Workshop。Workshop的类型是一定要有练习的。通过练习让大家实际上体会到一些东西。没有练习或者小组实战的,或者没有期待大家齐心合力解决问题的,就叫培训好了,不要叫Workshop。

  3. 培训。这个简单,列出明确的培训目标,越实在越好。哪怕培训目标是知道“公司有三个会议室并且可以说出名称”也是比没有目标好的。

  4. Pizza会。英文把这个会议叫做”brown bag”会,原来的意思就是一种每个人自己的带饭的午餐会,会议的主题就是分享任何大家愿意分享的,无论是自己组上线的新的东西,到刚刚休假去的一个美丽的海岛,到如何带孩子,什么都可以。要求就是不可以有任何的决定,不允许有任何的必须参加的人员,完全是一种信息分享。在百姓网的Pizza会议规定必须是中午12点到13点。Pizza 会议会提供2个Piazza,对吃饭的种类和剂量没有要求就来分享Pizza,有要求的自己带饭就可。

  5. 1:1。团队成员和直属经理对于职业发展,工作难题的私人的会议。这种会议公司倡导的方向是关注个人发展而非项目或者目标。项目与目标自然有其他的类型来承担。

  6. 群英会。跨团队协作的2个小时的会议。不可以多一分钟也不可以少一分钟,一种增强团队间信任和信息共享的会议形式。

  7. 记者招待会。这是当一个团队对于另外一个团队有明显和集中的的问题的时候可以发起一种会议。这种会议通常是邀请相关团队最有发言权的一个人(常常是另外一个团队的负责人)参加,由本团队成员直接无拘束的提问,嘉宾进行回答的一种会议形式。

  8. 其他。当然百姓网还会有其他很多种会议形式,比如《乐高》,《第四象限日》,《Case Review》,《Case Triage》等等方式,大家可以自己翻看Tower 上的文档。当然未来还会有层出不穷的新的形势。我们期待新的会议形式如同代码层面心得class一样被创造出来,然后遵照适者生存的原则优胜劣汰。若有其他大家觉得非常需要的类型,请发邮件到ceo@baixing.com,或者直接起个名字用起来就好。

限制条件

限制条件是比会议目的更加强有力的一个约束条件。会议只有在限制条件达到的前提上,再考虑会议目的达成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会议。限制条件可以由发起人随意设置,任何发起人认为必须设置的边界都可以被列为限制条件。如下是公司常用的限制条件,。

  1. 时间。通常每个会议必须的一个限制条件就是时间。常用的有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几种选择。若是超时,无论目的是否达成都可以判定会议失败(在百姓网特定的会议失败组织者是会需要向参会者群发红包的,提请特别注意)

  2. 讨论规范。根据不同的会议类型,大家可以从如下的规范中间选取(我都被自己的服务精神感动了)。大家会发现如下的规范是互斥的。这就是代表着这个公司的一个追求:具体是什么规范不重要,我们把规范授权给回忆的召集者根据具体的会议随意定制,且我们作为一个组织承诺我们只要参会就依据召集者的规范进行会议。

    1. 同时只能有一个对话。一个时间只能一个人讲话

    2. 一次抽象原则

    3. 最终一定有定稿,无论质量 vs 质量优先,大家全票通过的放进阶结论,其他不能达成全员通过的放弃。

    4. 讨论不可以涉及xxxxx,超过即被判为越界

    5. 必须有阶结论,必须有明确的下一步

    6. 不进入具体讨论,仅仅对最大的方向达成共识

    7. 本会议的形式是头脑风暴,具体限制条件参见头脑风暴准则

    8. 最终一定要有一个初稿;所有人非常同意的就写,没有感觉的就不写。

    9. 等等等等。只要是会议组织者认为帮助这个会议更好的进行的规则都可以写到限制条件里面去。

总结一下,限制条件是会议成功的必要条件,结局只会有达到和失败两种状态。当限制条件失败后会议就失败了,而不论目的是否达到。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限制条件是比目的更加强的一个约束。希望各位会议组织者能够善用这个机会,让会议更加的有效。

日程

日程是第三大重要的需要明确的事情。日程是把30分钟,或者60分钟,或者两个小时的会议时间按照讨论的合理逻辑进行划分的工作。时间本来就是如流水一样连续的东西,上一分钟和下一分钟没有区别,但是正是因为日程的存在让时间有了一些分割线。而这些分割线把时间无中生有的划分为不同的主题,从而把参会者的注意力协调一致的分割成了整齐划一的阶段。这些都有助于在会议限制条件下达成最终的会议目的。

会议的议程必须在开会前确认。正因为会议的讨论还没有开始,所以更有助于组织者以上帝的视野来通观全局来决定什么议题应该话费多少时间 。典型的会议日程包括如下内容:

  1. 明确会议目标限制条件以及会议日程。这个部分通常需要5分钟。千万不要试图把这部分压缩到少于5分钟,因为你会发现对于今天的回忆的目的的阐述,限制条件的重申,尤其是什么时间我们期待每个角色做什么事情的阐述和一致认知,对于会议的成功与否有决定性的作用。按照经验,除非你有特别的原因,准备5分钟来做这件事情总归没错的。

  2. 讨论议题陈述。常常需要5分钟的时间交给最熟悉讨论的议题的人进行陈述。这个陈述绝不应该是第一次,应该在会议之前的阅读材料就应该让大多数人从自己的角度有所了解,但是这个现场的陈述一定可以帮助大家获得一致的背景资料用来帮助大家讨论。经验之谈,这部分不应该超过5分钟。

  3. 讨论。这部分是自由讨论时间。对于5个人的讨论应该在15分钟到20分钟之间,根据参与讨论的人员还可也能够有增减。这是最关键的部分。如果时间允许可以适当延长。

  4. 结论和下一步。这部分也被纳入模版,是没有更好的理由则不可改变的部分。在会议结束的时候一定需要5分钟的时间确认下一步的工作,负责人以及截止时间。缺省情况下会在下一次同种类会议前画10分钟进行回顾。

  5. 一个可选的环节是5分钟的对于会议本身的回顾:如何可以把类似的会议开得更加高效?什么是做得好需要继续保持的?什么是做的不好需要改进的?这属于会议本身的挖坟的一部分,若有时间,且会议刚刚开启的时候可以加入。

如上是一个大纲,会议组织者需要在开始之前把会议的日程发出,并且在开始前用5分钟的方式陈述。如果在这五分钟里面收集到任何可以改动日程的建议,那是非常得体且珍贵的,望大家重视。没有比确认日程更加能够系统性的提高会议效率的事情了。

角色

角色也是在会议筹划中必须体现规划的。若没有任何的规划,会议的所有参与者都会像参加所有的会议一样安静的,舒适的,没有什么紧迫感的窝在会议室的一角,看似勤奋实则是休息的好时机。我们对这种现象坚决说不。通过角色的设定,可以让每个人的肾上腺素足够分泌到全情投入。如下是百姓网历史上常用的角色:

  1. 主持人(必须)这是任何会议必须的。主持人缺省就是发起者。主持人的角色是,明确会议目标,限制条件,日程和角色(就是会议的前5分钟的工作),在讨论的时候确保讨论按照会议的限制条件,角色,和目标进行。好消息是,主持人可以不参与讨论。只有当讨论跑偏的时候才需要干预。

  2. 动议者。大多数的会议,尤其是决策会议,需要一个动议者。这个动议者负责提供动议以及支撑的资料。之所以成为动议,就是行动的建议。对于决策会议,决策人的任务根本上就是给出同意或者反对二选一的选择而不需要给出更多的结论。

  3. 参与者/决策者。若是明确需要一个人或者多个人决策,则明确的在会议的邀请中给出。若是没有,则是所有参与者共同决策。会议召集者需要明确在后者的情况下如何决策(全票还是多数,还是2/3等)。明确的决策流程帮助大家做更高效的决策。

  4. 旁观席。任何的会议都可以设置旁观席。旁观席的作用是为了培训和传承。为了会议效率考量,旁观席的要求是,从会议开始到结束,旁观席必须如壁纸一样的安静。只有听的权利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的权利。旁观席的设立是为了让相关团队,团队除了参会代表以外的梯队成员熟悉决策流程,获取信息,准备下一次参与会议的培训环节。旁观席的设立保证了组织的传承。当旁观一定次数之后可以考虑在会议组织者的安排下正式参与会议。

  5. 记录员。记录员负责做会议记录,并且在会议的当天(百姓网规定是会议发生日的24:00分之前)向与会者发出会议记录且在Tower系统中归档会议记录。会议记录,尤其是其中的下一步环节将作为下一次同一种类会议开会前10分钟回顾的标准环节。超过2400的情况会需要向与会者发不少于100块的红包。

  6. 计时员。在会议时间敏感的情况下可以指定计时员。通过把主持人的一部分工作外包可以让主持人专注在内容上,同时提高参会者的参与度。

会前准备

还有一些会议,可以通过会前准备的方式令会议更加高效。会前准备包括:

  1. 阅读材料。有的时候一篇论文,一篇管理学的论述,一些背景资料,一些报表,都可以帮助与会者提前获得类似的视野,从而节省会议的时间。基于文本的对话是很多的机构证明行之有效的讨论方式。基于一个(哪怕是错误的)文本的讨论,更容易让大家对于基本概念达成一致,不至于离题过远,或者花费宝贵的会议时间达成概念和定义上的一致。

  2. 议题和材料。若有动议,建议把动议和支持材料会前发出,以便于参会者在参会之前就可以根据材料做出同意或反对的决定。如此,会议的讨论环节会更加高效。

  3. 其他功课。还有任何其他的功课,比如了解某话题的具体细节,某人提前对于某种状况的总结和陈述等,都可以在会前提出。

会前准备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少数人,或全部参会者会前的准备,可以大幅的减少开会这样的非常耗时的活动中的时间损耗,从而提高参会效率。

为了强制会前准备,百姓网常用的办法是在正式会议中加入3分钟的考试环节。虽然现在还没有公司级别的惩罚措施,但是考试环节的确极大的促进了会前准备的完成率。

备注

如上就是百姓网开会的基本方式,包括了目的,限制条件,日程,角色,和会前准备。百姓网的同事,若是没有思路,可以从此获得灵感。若是觉得任何部分可以改进,增加,或者忽略,非常欢迎。就如公司的大多数的机制一样,我们反对固化的流程。如上列举的是按照尽可能完善的角度进行的。即便是我召开的会议也不见得所有的部分都俱全。公司应该鼓励规范,这样一群人的知识才可以积累和传承,更需要鼓励改变,这样才能不守旧,可以不断改进。所以除了公司的核心理念和核心目的之外,没有什么是不能变的,如果有任何好的原因,任何规范,包括这个,都是可以被任何人随意更改的,更不用说公司外面的读者了。

本会议指南将随着公司的发展,经过每个实习生在内的参与者的贡献不断的改进,本文档受到罗伯特议事法则,Scram,Agile,以及Facebook的会议模版启发而成,一并感谢。若是本文档能帮助更多组织开更好的会,我们将无比荣幸。

题图:日本北海道二世谷,2016

合理性假设是一条的分界线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喜欢拉着大家做一个假设:“如果我们假设,我们面临的现状是100%合理的,正确的,你会怎么办?”

一旦我们把我们当下无法控制的事情假定为合理,我大概的估计可以减少30%的无用的理性思考,和50%的负面情绪。比如:

  1. 看到不合理的需求:假设这个需求是100%合理的,正确的,你会怎么准备技术架构和实施?

  2. 堵车了:假设我们还要堵车30分钟,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你可以做些什么?

  3. 对待社会问题:假设所有你看到的社会现象都是不变的,在这个前提下,你可以做些什么?

  4. 人际关系:假设这个让你头疼的人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合理的,而且这一辈子都会这样而且你们分不开,你可以做些什么?

做了这个假设,我们会发现自己可以做的事情还挺多的。这个假设不是自欺欺人,因为我们腾出手来还要再推翻这个假设,在此基础上我们如何改变,只不过把一件事情分成两截分别解决而已。

分层是一种习惯

我很佩服意大利的建筑师。他们可以在完全不改变佛罗伦萨大教堂的骨架的情况下把内外的大理石都清洗或更换了一遍,然后在不改变外观和内饰的情况下把骨架换成了不锈钢。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教堂已经不是几百年前那个教堂了。把可变因素分层,固定一层改另外一层是工程师常用的分解问题的习惯。很难想象工程师把外观,内饰,骨架等一股脑的同时更换,工程的复杂度将会变成多大。合理性假设就是把问题分层,固定一些变量,集中精力解决一层的问题,然后再掉转枪头解决另外一层。

两个层次

合理性假设之下和之外,是两个层次。

合理性假设之下,是自己可以控制的部分(比如如何写代码),需要使用向内的力量,确定性高,不太需要外部的资源。常常可以专注势如破竹的解决一大片问题。

合理性假设之外,需要使用向外的力量。这部分常常比较生疏,挑战大,成功几率小,但对整体的影响更大。需要通过提高自己的影响力去改变的,需要专注很多力量做细小改动。

合理性假设不是逃避,而是把需要两种不同方向的精神力量的问题分在两层,在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把这两种性质完全不同,需要能力不同,需要资源不同,成功可能性不同的问题混在一起解决,就是一团乱麻。

做什么和怎么做

把自己可以控制的先做到最好是解决“怎么做”的问题,而“做什么”常常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很显然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的做事情更加重要。但我们常常忽略的事实是,这两种重要对于最终的成功缺一不可。切不可因为战略重要而忽视了执行能力,反过来也一样。

我在浦东的一个咖啡厅门口看到如下一个讽刺意味的海报:

喝咖啡(可以让人)更快,更有能量的做愚蠢的事情

会心的笑过以后,我想借用这幅海报来描述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既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做任何的事情(无论是正确的还是愚蠢的),又要保证我们决策做正确的事情。而“合理性假设”是划分这两部分工作的一条线。这幅画的正面解读是:若是没有咖啡,又怎能保证当我们选择做正确的事情的时候,我们的身体能够“更快,更有能量”的做出来呢?

合理性假设这条线也划出两个步骤。就像人的两条腿,先迈左腿,再迈右腿,同一时间里,迈且只迈一条腿,不断交替。这种走法一定比两条腿一起蹦,或者一直迈一条腿,要走得快,走得长远。

有人写文章就是为了促进思考

有的人写文章仅仅为了促进思考。我就属于这类人。

我把写东西完全当作自己的一个旅程,不是为了说服任何人,也不是为了传递什么信息。最主要是为了自己。我发现只有能优美、简洁、准确的把一个想法表达出来,我才敢说自己思考过了。否则落笔时,才发现有些概念依然模糊,或者答案还没有浮出水面。不写出来,自己就会浑然不知。

这和画画很像。只有当需要把看到的景物画出来的时候,我们才被迫去观察平时忽略的细节。比如树枝和树干是怎么连起来,光线来自何方阴影投在哪里。思维的细节之多不下于一幅画。一幅画完工,画家才会胸有成竹的说,我观察完毕;写文章也有这个效果。至于之后被更多人看到并且居然有一些帮助,这就属于意外的收获。

公开的写作给自己正向的压力

既然这类写作的过程重于结果,为什么写好了还要公开出来给别人看呢?因为公开带来正向压力。没有旁观者容易懈怠,写着写着,写不下去了,就烂在那里了;一个问题想不明白了,就用含糊的意识流一样的语句带过;事实部分并非完全确定却不去深究,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公开,让自己不太容易轻易放过自己。公开的压力,会变成一种稳定的动力,让自己跨过一些需要花费很多力气才能思考清楚的障碍。

每次写作像是一次探险

既然写作是一种思考的过程(出声的思考),我们常常以一个you挑战性的问题开始,而这个问题在写作的时候可能是没有答案的,这使得每次写一篇文章都变成一次探险。这种状态就好像开始攀登一座山峰,是否有道路可以登顶是未知的。写作的过程在尝试回答问题,会出现把自己千辛万苦仅仅到达一条死路的情况,这场景很像相声里,斗哏的演员一边想,一边说,直到说到自己都觉得说不过去了,而捧哏的还在旁边讽刺:“编呀,你倒是接着编。。。”。出现这个场景,就知道需要重新写过,或者换一个思路了。这个过程,就是因为有了文字在纸面上留下痕迹而让来龙去脉变得清晰。

了解我是属于写给自己的那类人,就知道如何阅读这个公众号的文章了,并且理解为什么从话题选择和写的内容都有些说不出的不同。这种不同最主要是和主要读者的设定不同。

既然是自己写给自己的,我都不太好意思点击“群发”按钮。若是打扰到任何人,我欢迎大家先无压力退订,什么时候想起来了再来看历史消息好了。这样的过程更贴合我写这些文章的初衷。

题图:夜间的徐家汇经过简单的水平镜像处理后形成的梦幻般的世界

画点画

那怕再忙,有几分钟的时候就想去画一幅画。这是很好的消遣方式。能画画,能写点东西,对于我就像狗鼻子湿湿的一样,是还算状态良好身体健康的标志。

原宿的咖啡馆

我从来没有学过画画,就是很多年前看到《旅行的艺术》里面关于《对美的拥有的》一章里面提到,到一个地方最佳的拥有这个地方的办法既不是拍照,也不是购买纪念品,更不是折一个树枝带回去,而是去仔细的观察。而达到观察的目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艺术。在所有我所能触及的几种形式(绘画,文字,音乐等)中,绘画好像是门槛最低的。画画的成品不重要,而是观察的过程。绘画只是帮助自己观察的一种工具。为了让自己至少有能量把一幅画画完,还要厚着脸皮敢于把最终作品公之于众。这个过程好像是学习任何技能的金玉良言:学画画如此,学跳舞如此,学唱歌如此,学语言也是如此。

威尼斯的教堂

尼斯酒店的小庭院

迪拜机场转机的时候用来杀掉一个小时的时间的候机厅

科罗缅斯克的教堂

戛纳的小餐馆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