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和Mayfield的Richard聊天,最大的收获,就是他对于每个企业都为特定的事情优化的理论。我觉得很有道理,分享给大家。
每个企业,如果成功了,尤其在一个高度竞争的市场上面取得惊人的成功,必然是这个企业的全部都为做这一件事情优化到了最好。换句话说,也就是如果它开始做除此之外的事情,就注定了它的一切行为,就有可能都是对另外一件事情样样都不是最优的,就容易失败。
比如说,Google就是做搜索技术的,微软就是做平台的,eBay围绕着拍卖,Yahoo!就是做媒体的。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经过了十年到30年的优化。这种优化,体现在这个企业的方方面面,从招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样的方法招人),到提供什么样的培训,从到工资制度,激励制度,到判断成功的标准,甚至到创始人的性格等等这些因素,这些都注定了一个企业在它擅长的领域的成功。因为决定因素太多了,我们经常笼而统之的称之为一个企业的DNA。
不幸的是,当一个企业注定要扩张的时候,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环境的改变。当把一个领域的DNA移植到另外一个领域,或许还可以成功,但和原来一样成功就比较困难。
Google是做技术的,从创始人,到招的人,到公司崇尚技术的文化,造就了它混合了近乎学术的核心技术和远远不断的创新的DNA,这的确让互联网领域的其他技术公司望尘莫及。而如果进军媒体性质的服务,它的Geek特质就不是那么受人欢迎,做Google Video不成,收购YouTube,也不被看好,blogger,Picasa虽然不能说坏,但的确和他在技术方面的成就不太相称。
微软也是做技术,做软件的,更准确地说,它是做平台的。你看Windows很强,IE也是用作平台的思路做出来的,都不错,但当它进军游戏,XBOX虽然营业额不错,但就是打不过PlayStation,而且终究不像Windows + Office那样占据半壁江山的收入,同时Zune打不过iPod,超长的产品线从歼灭战进入了一对一的肉搏战,就算是微软已经非常强的企业级应用,比起专门从事这些行当的公司,虽也不能差,但却再也无法达到他在平台上面的成就。
如果用《创业公司的欲望》里所说的适者生存,精确匹配的理论来讲,就是只有对于一个环境精确的匹配,才能在这个环境生存和成功,而在另外的环境,同样的DNA即使是不灭绝,也活得一般。
我们看到在美国越成功的公司,在中国反而失去了那种光环,而在美国不是行业最领先的公司,在中国反而有了超越对手的机会,比如麦当劳和肯德基这对冤家就是。可能麦当劳的暂处下风,就是应为他太适应美国,就不如不那么适应美国的肯德基敢于破釜沉舟的改菜单,做尝试,所以没有那样成功了。
对于进入新的领域的公司,分开是一条路。安达信讲究一丝不苟的会计和讲究高瞻远瞩的咨询在两个领域搏杀,最终分出了Accenture;专注于仪器的安捷伦也改变了自己的DNA,从惠普杀出。历史上的合并,分拆,都是为了更是应这个变化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