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是古都,也是重工业城市的洛阳

上一篇:《龙门金刚》,勾起我的洛阳超级凡尔赛

上一篇写了我在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的点滴的凡尔赛时刻,而我所感知的洛阳,最大的印记,却不是古都,而是移民城市重工业城市。

毕竟历史离生活太远了。身边的历史痕迹,我们最经常用生活的方式去解读。

举个例子,比如“关林”。对于历史来说,那里是曹操厚葬关羽首级的地方,而对于生活,它是每天放学路上躲不过的最堵的一段。在书本中的自己更关心关公的忠义勇武,在生活中的我们更关心如何可以避开堵车尽早的回到家中。

洛阳自从宋代以后,就从来没有回归到全国中心的地位,地面上的建筑也被摧毁了不知道多少次。

而建国以后的洛阳,为了备战,大量重要设施从沿海西迁,而洛阳位于中国第二级地理阶梯的边缘,是在陇海铁路上,离东部最近的山区,于是历史又一次选择这个城市。

我在80年代末倒是赶上了这个洛阳近代短暂的辉煌时代的尾巴。

重工业城市

洛阳建国的时候定位为重工业城市,“一五计划“中156个全国重点项目,8个在洛阳,基本上都是苏联援建。

一个个大厂,职工人数都在万人以上,洛阳拖拉机厂,玻璃厂,轴承厂,单晶硅厂,耐火材料厂,矿山机械厂,热电厂等等,还有各种设计院,研究所,以及407, 612,613等等大量用代号命名的军工企业,纷纷迁往洛阳,或者在洛阳建立。

这些厂矿在涧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涧西区)这片如同早年蛇口或者浦东一样的空白的土地上,一个并着一个建设起来。北边是工厂,南边是对应的家属区,在50年代的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城市,更像一个整齐的大学校园,80%的居民可以步行上下班。整个城市以车间,工人,知识分子为主体,清一色的大中型国企,也就从此造就了一种工业文化。

在五六十年代,在一个大多数地区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度,这样规模的重工业城市是少见的。正是因为重工业的异军突起,洛阳这个几乎被废弃的古都,在一五计划期间,GDP全国排名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武汉。也因此,这个城市比其他城市更早的显得现代、洋气。

移民城市

这些厂矿,很多都是从上海,广州等地方整车间为建制的迁移过来,短短五年,一下就来了3倍于本地人口的移民。洛阳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标准的移民城市。

所有的移民城市,都有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并且偶尔可以听到各地方言。这样的城市,和周围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这样的城市我知道的有三个:深圳,洛阳和兰州。就像深圳并不是典型的广东城市,兰州不是典型的甘肃城市一样,洛阳似乎也一度不是典型的河南城市。

来自不同区域的移民聚集在一起生活。上海人聚集的区域叫做上海市场,广州人聚集的叫广州市场。涧西的道路,青岛路,太原路,天津路等等,透漏着原来的移民的来源。

我是到上海读书以后,再回到洛阳的上海市场,才忽然听明白大马路上还有人在说上海话,只不过以前并不敏感,并不能从嘈杂中捕捉到这些方言。

我和我很多的小学同学一样,都只会说普通话,并且因为我们父母工作的单位是从东北移民过来,所以东北人居多,所以我用的一些词汇,还微微的带有一点点东北口音。

厂矿的记忆

洛阳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就是厂矿的记忆。

玩的玻璃球,来自玻璃厂的废旧玻璃原料;家里的液化气,来自石化的炼油实验厂;钢珠,来自轴承厂。反正在那个玩具匮乏的年代,没有什么工业品不可以拿来玩的。

涧西区苏式的厂房,苏式的红顶住宅,带着浓浓的那个时代的印记。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俄罗斯大諾夫哥羅德的火车站,我看到大吃一惊,这像极了洛阳火车站原来出站的样子,如果在洛阳,对面的这条路应该叫金谷园路。。。

经济的先进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现在洛阳仅仅是一个三线城市,似乎存在感越来越低,但是我还是幸运的,在80年代末的时候,赶上了这个城市的最后的荣光。

那个时候,因为经济的发达,似乎文化也异常领先。

每当有什么新的电视剧,总能第一时间看到演员。在父母单位的工人俱乐部里面,就可以看到《西游记》剧组,还有《济公》剧组的演出,游本昌穿着破破的袈裟在舞台躺在舞台的边沿上晃来晃去的印象非常深刻。还有热气球,飞车走壁等等巡回嘉年华活动,也时常在家属区的操场上上演。在现在看起来,这些领先的文化活动,无论如何轮不到这样的一个小城市。

其中有件事情尤其令人恍如隔世,那就是1986年的洛阳长江漂流队。那年女排四连冠,正在冲击五连冠,全国激情澎湃,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首次漂流长江,几个洛阳小伙开始漂流长江。每天新闻联播时万人空巷,挤在电视前看洛漂队的进展,就跟前不久看女排决赛一样,而和女排不同的是,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名大家熟悉的队员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牺牲。每牺牲一个人,全国就掀起更高的爱国热潮,漂流队继续前行。最终洛漂队和科漂队七人死去,漂流完成。

这件事情放在今天的中国也是不可思议。直播死亡,却没有任何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要不是还有很多照片和新闻佐证,我都不敢相信我小时候经历过这样的中国。就像我们现在无法理解常年饥饿的人们对于食物的渴望一样,我们也幸运的再也不用理解,为了追求哪怕一点点的自豪感那个时候的人们愿意付出的代价。

随着国企改革和重工业的衰落,洛阳也跟着又一次停滞下来,GDP被郑州迅速赶超并且差距三倍之大。洛阳的城市的形象模糊起来。人才的高低随着一代人慢慢磨平,移民的痕迹也淡化了不少。

最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区的建设,还有地铁等项目,洛阳的速度又重新提了起来。我回到洛阳,遍地的高楼和高架路让我不再认识。尤其是洛阳并没有采用上海这样的容积率限制,所以有又高又密的住宅楼,整个城市,变得很大多数的城市一样,难以辨认。只有沿着中州西路一路向西,才可以看到这一段历史的痕迹。

我和我的家乡

最近开始梳理曾经经历的事件,再把它和历史对照来看,看到了更加宏大的场景。作为历史海洋里面沉浮的一叶扁舟,一个城市的兴废,背后永远有更大的叙事,不是一个城市本身的事情。

我自己和洛阳的关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从偶尔可以用来凡尔赛一下的谈资,变成了从曾经经历的事情中,理解背后的故事,最终把自己经历的那些点滴的珍珠,挂在了历史和中国的项链上,从而通过她来了解历史,了解中国。

正所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