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应用的七年之痒

从新技术的诞生,到对大众的普及,是不是都有一个六年到七年的延迟呢?

又是坐在颠簸的飞机上面,我喜欢的6A座位,开始写些东西。这次到北京出差,我第一次从公司票务代理那里拿到了电子客票。这两张电子客票是和三天前,也就是2006年10月16日中国民航总局的一条新闻分不开的,就是从那一天起,纸质机票将开始退出历史舞台,而逐渐由电子客票代替。这虽然距离我第一次使用电子客票已经过去四年了,不过还是让我感觉到了极大的兴奋。从2000年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推出中国的第一张电子客票,到电子客票在2006年真正普及,一晃六年就过去了。

无独有偶。我太太上个礼拜去医院看病,回来后不停地向我描述她去的医院有多么先进。现在很多医院都开始用起了磁卡,但是大多还要用纸来记录病历,化验和拿药。而她去的医院,却已经更先进了。拿着医保卡挂号以后,什么都不用拿,直接到门诊室,电子显示屏上就已经自动排好队,显示了姓名和等待时间。等到了自己,按照上面显示的房间号码,进入一个单独的格间,和医生交谈。医生要她化验,什么也没给,她就拿着磁卡,在化验室的窗口一划,化验师就知道要化验的项目,让她伸出手来……。之后让她回到医生那里(这里没有化验单这样的东西),医生的电脑里面就已经有了她的化验结果。

看来没有人比她对此更感兴趣了。倒不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原因恰恰相反。整整六年前,就是2000年太太还在读交大计算机系的研究生的时候,她的研究课题就是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医院信息系统),并且主持为上海某一中心医院开发了一套这样的系统。“我们当时脑子里面设想的,就和今天我看到的医院一模一样!”她开心地对我说。显然,她们当时的那套系统虽然是这样想的,但实际实施出来,因为“具体实施环境限制”就变成现在大家在众多医院看到的那样,老医生还是用龙飞凤舞的字迹写着谁也看不懂的病历,药剂师依然找着处方拿药……,唯独这些动作前刷磁卡的步骤显得有些多余。

这倒是一件很有讽刺意味的事情。我太太这位六年前推广HIS系统的先锋六年后却开始惊讶于科技的进步了。其实,进步的不是科技,而是使用科技的人。

六年中能有多少变化呀!以前不会打字的护士开始用起了QQ和MSN;原来不会用鼠标的老大夫现在已经退休;原来的Windows 98配组装电脑动不动就死机,到现在也用上清一色的品牌机了;而原来习惯了一定要人工排队的病人经过了各大商业银行的训练,也知道拿号排队了。六年中,医院信息系统的概念还是那个概念,但是实施的土壤不知不觉地成熟了。

这件事情倒让我想起了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从新技术的诞生,到对大众的普及,是不是都有一个六年到七年的延迟呢?  

随便举些例子。从1999年上海第一张公共交通卡的诞生,到2006年世纪大道站全面启用无人售票:七年。从1998年GSM网络诞生,也就是短消息的诞生,到大众开始广泛使用短消息的2004年:六年。从搜索引擎作为单独的公司出现,到成为大众的互联网使用习惯,大约也是六年(Google从 1998年诞生到2004年上市,百度从1999年诞生,到2005年上市)。六到七年,真的是一个巧合吗?  

对于在2000年开始就推广电子机票和医疗信息系统的公司和先行者,我们应该有足够的敬意,他们承担了用户教育的工作,虽然六年间可能倒掉了很多公司,赔了很多的钱,做了很多没有结果的项目,但这些钱和时间没有白花,他们都固化在建成的基础设施和改变的用户习惯里面,变成滋养后来者的养料。

如果从理论上分析,新技术和用户习惯,总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博弈。如果没有大量的信用卡终端,就没有大量信用卡用户;反之亦然。科技就是在不断的左脚走一小步,右脚再走一小步,然后左脚才能再走一步的小步快跑中不断走向更广泛的应用。

从科技的诞生到应用的这六年到七年,不但需要我们努力推动,更要耐心等待。

P.S. 首发在《互联网周刊》第37期(10月30日)

一传十,十传百

上周一,和桑勇同志商量,在中文网志年会的前一天晚上,约我们的诗人创业者小伟喝茶。周四的时候敲定时间,就在西湖边北山路33号的欧陆风情。

火车晚点,到了就已经是晚上9点钟了。我们一路过去的晓娣,Allan, Kevin, York, Ryun, Jack到达的时候,,发现桑勇和小伟以及几位以前就认识的朋友已经在山上的露台上了。时间在9点半的时候,人数大约15人。小伟盛情提出他来买单。

小伟说,还有两个人会来,一个是Keso,一个是Isaac。这时候庆胜和老冒打电话过来,我就告诉了地址,说过来吧。

我点的中式套餐和绿茶刚上来,Keso以及几位出版业的朋友就来了。然后就是Isaac和十个朋友兴高采烈的到了。从那个时候起,山下的台阶就源源不断的有朋友上来,好久不见的袁子,薛颖等等都成群结队的来了。到了晚上11点,台湾的大约十个blogger集体出现,露台上的人就多得数不过来了。我估计视野里面的就有40多人。

聚会到12点多结束,我已经不知道看到了多少人,总之不少。小伟依然非常慷慨的为大家买单,于是组委会非常高兴的授予edushi赞助商地位。

这就叫做一传十,十传百,社会关系传播的力量。

借用在上一次网志年会组织过程中Isaac说的两句话,来总结这个有趣的聚会。

第一回合:

我问:“网志年会为什么不做宣传呢?”
Isaac答:“不用着急,消息自然会走路的,该知道的人,自然会知道的。”

看,晚上的聚会,不用宣传,不就大家都知道了吗?

第二回合:

我问:“还有一个月怎么还没有任何会务组织呀?”
Isaac说,“当大海涌上沙滩,自然会呈现出美丽的图案的”。

赫赫。昨天晚上的图案就很不错呢。两次中文网志大会我最欣赏的就是这种自组织,一切自助的形式。

在此谢谢小伟款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