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看似主宰

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想起以前在美罗的电梯里面,一位老兄的轶事。

当时电梯里面挤满了人,我们两个躲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电梯到一层楼停下,这位老兄小声嘟囔了一句

“给我把门开开”。

门开了。

过了一会儿,人全上完了,他又小声不屑地说,“给我把门关上”。

如他所愿,门立马关上了。

我在旁边偷着乐,没出声。

到了一楼,电梯门开了,他又胸有成竹的说了一句:

”你们全都给我出去“,

一电梯的人就一个接一个的出去了。我当时觉得这个人特逗。

后注:这情形和《小王子》里面的一个关于国王让太阳落山的故事很像,我记得上一次我举这个例子是在两年半前的一次演讲技巧培训里面了,怎么今天又想起来了。

被围墙保护还是被法律保护

这是我第四次长时间的呆在湾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近距离观察和思考美国的社会结构。比如最近,我就在研究的一个在美国到处可见,而我却在以前根本不认识的单词 — Trespassing(侵入)。

什么叫Trespassing

Carroll和Tim夫妇是我在Cupertino的好朋友。这是一个普通的美国家庭,他们的最小的儿子和我差不多一样大。我们认识是因为他们是我的英文blog 4年来的读者。每次来到湾区,我都会到他们家里去做客,聊聊天,更深入的理解一下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眼中的美国社会。上一次,我们谈起这个让我疑惑不解的词。Jim是这样解释的:(请注意,这是一个普通的居民对这个词的解释。我很惊讶于他对法律的了解)

私有的土地

美国所有的土地都是个人私有的或者或者集体所有的。在一个人的私有土地(Private Property)上面,不经过这个人的同意而进入他拥有的土地,就构成了Trespassing。比方说,如果有人溜达进入了他们家的地域,而没有事先征得他们的同意就是入侵行为,他有权利让这个人离开。Trespassing是一项犯罪 。比如在德克萨斯州,直到现在土地的主人依然有权开枪打死天黑以后的Trespasser。曾进看到过这样一个超强的警示:“No Trespassing. Violators will be shot; Survivors will be shot again”。(严禁入侵。违者开枪。幸存者补射。)

好在仅仅在德州,在加州,土地的主人的权利是被有所限制的,比如不能伤害入侵的人,只可以打电话报警,并且起诉Trespasser等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的硅谷高科技公司一日游,其实都是Trespassing的行为。当我知道了以后,至少下一次不会再这么大摇大摆,理直气壮的在其他公司里面转悠了。当时我还奇怪呢,为什么所有的公司都没有围墙,大家可以随便进出,而且这些公司门口的停车场空荡荡。(按我的思维,如果我住在附近,我就把我的车停到对面公司的停车场里,反正没有任何的围墙)。其实,这些公司入口的”No Trespassing”的牌子,功能上面就相当如围墙。没有受到邀请,或者没有正当的商业的理由,是不可以进入的。

Jim还提到,如果来问路,邮递员投递,或者警察执法的过程中(他们被称为Invitee),或者明确表达了允许进入的意愿,是可以进入的。这让我想到很多的公司在访客进门以后都要发一个“访客”的牌子,从根深层的法律意义上说,拿到了这个牌子,就是书面的承认了这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合法进入的身份。

进一步讲,这些高科技公司的土地不归某个个人或者家庭拥有,而作为公司的财产,是由公司的股东拥有的。政府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公司,代表全体居住者拥有城市里的道路,公园,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联邦政府拥有的部分,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拥有的部分,也是明确的界定的。美国的怪现象之一就是,警察追逃犯,如果逃犯一旦进入了州际公路的入口(Freeway Entrance),警察就不能追了,因为这已经是另外一家公司(联邦政府)的私有领地,而不是自己可以执法的地方了。

围墙保护还是法律保护

在中国,所有的土地都归国家所有,事实上的保护(围墙圈起来)是最重要的保护;而在美国,土地是被法律保护的,就是说别人不是不能进入,而是不允许进入自己的土地。

从一个Trespassing的定义,以及一个普通居民对它的理解上面,让我更加容易理解很多的美国人在中国做的“傻事”。比方说,知识产品保护在美国仅仅是土地保护和私有财产保护的一个自然的延伸,而在现在的中国还不是一个老百姓可以接受的概念。关于规则,在美国是”必须“的概念,而中国就是“最好‘的概念。在我们要求美国更多的了解中国的时候,我们也要花些时间去了解美国。当我们以一个一个的案例,了解了美国式思考的背景,跨文化和跨社会结构的沟通才变得更容易。

这里是我拍到的一些关于Trespassing的照片。

硅谷的中文地名

Mountain View可能是因为Google才变得出名,但是作为硅谷核心地带的一个小城,一直就有很多公司入住。在城市里面的中心街道Castro St上面,看到很多Mountain View的中文名字:山景城。这翻译倒也称得上信,达,雅,比英文直译的芒廷维尤好很多。

旁边的Sunnyvale,就是Yahoo!和Intel的所在地,正式译名是桑尼维尔,还有人直接叫做阳光谷,更有甚者,听到Yin提到,有人称其为阳谷县,倒也同样贴切。

Santa Clara只有一个译名:圣克拉拉。好像玩具的名字。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就是San Jose。在加入eBay之前,还真的没有发对过这个音。我问了很多在上海的朋友这个单词看起来应该怎么发音,回答都是“三-旧-斯”。后来发现,它的正确发音是:三-侯-塞。Jo居然发音为Ho,按西班牙方式发音,中文译为:圣何塞,或者比较少听到的文雅译名:山河城

不用说San Francisco虽然也被称为圣弗朗西斯科,而更通用的叫法还是旧金山

整个硅谷区域是一个华人的智慧凝结的地方,华人高科技社团和参与的公司比比皆是。就连地名里面,也融进了很多中文中优美的翻译。

不同的分工的贡献

我是个技术背景出身的人。在微软的六年不到的时间里面,我总相信技术改变世界。现在依然相信,但是也开始相信,不仅仅技术,很多的行业都在改变着这个世界。关于一家公司到底技术重要还是市场重要,是资本重要,还是管理团队重要,这样的问题已经没有研究的兴趣了,因为我的观点是,可以有很多的因素都很重要,而争论的时候,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多样性的答案,认为一定有一种最重要的观点。

那天我们在谈市场。我们都知道很多行业里面,市场费用在成本中占了超过一半的比例。比如说化妆品,再比如说奢侈品。而日用消费品中市场经费的费用也至少有1/3之多。老百姓有一种朴素的观点说,为什么不能把市场经费统统砍掉,这样产品不就可以便宜至少1/3吗?显而易见的结论不见得总是正确的结论。我的答案是,世界上省掉这1/3的广告费用的质量更好的产品多的是,问题就是,你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而已。

不同的分工只要存在的都是有贡献的,我们仅仅是还没有认知它的贡献。

硅谷高科技公司一日游

在美国旧金山南边广阔的峡谷里面,沿着US-101公路,散落着数不清的高科技公司。这就是传说中的硅谷。

这里像交大的闵行校区一样,远离市区,平静而无聊;这里汇集了自然能够给与的最好的风景,有山,有海,有湾,有湖,有森林,甚至也有沙漠。这一切都在开车一两个小时可以到达的区域里面呈现。

不过,对于2006年6月10号这个周末,最吸引我的,还是硅谷的标志,就是数也数不清的高科技公司。我花了一天的时间,列了一个列表,然后一个又一个的驱车访问。

我感兴趣的公司

从众多的公司里面,挑出几家来,并不容易。硅谷著名的公司(如果著名的定义是我有所耳闻的话)起码超过一百家。我拍着脑袋,拽着头发,啃着铅笔,总算列出了下面这30家。硅谷“公司资源”的丰富,可见一斑。

AMD, Adobe, Apple, Cisco, Electronic Arts, Google, HP, Intel, Oracle, Yahoo!, BEA, Borland, eBay, Maxtor, McAfee, NVIDIA, Palm, PayPal, Silicon Graphics, SUN, Symantec, Tivo, Verisign, WebEx, Netscape, Agilent, DreamWorks, Sibel, Netscape, 3Com…

后来,把所有公司的地址在Google里面都查出来,标在纸质的地图上,确定访问的路线,然后用Google Earth把开车路线找到,用笔在纸上画出草图来,最后拿着几张标满密密麻麻的道路的草图就上路了。我觉得自己就像是《越狱》里面的Michael Scofield。

我的路线

在开始访问的时候,我还是把名单压缩到我最感兴趣的10家里面。顺序是:从酒店先延San Jose第一大街到PayPal,BEA,之后到达Cisco,在附近的中餐馆吃午餐,然后折回来,途经Maxtor,转到Montague大街,到Sun,然后访问同一条街上面的Intel,再到附近Sunneyvale第七大街的Yahoo!,之后是Palm,AMD和苹果,最后沿280公路到达eBay。可惜风景秀丽的Oracle和旁边的硅谷发源地惠普因为稍微往北了一点,决定以后再去。

BEA Systems, Inc.
2315 North First Street
San Jose, CA 95131

BEA的门牌倒是很有特色,有水毕竟是不一样。

Cisco,
170 W Tasman Dr,
San Jose, CA 95134

Cisco很大。对于我这种习惯了新兴的互联网公司的人来说,已经很难想象老牌的硬件制造厂商为什么需要这么多的人和房子。一个趣闻,Cisco的名字和logo的来源,是因为他们在注册公司之前,开车经过金门大桥。他们觉得旧金山好漂亮,所以就把金门大桥作为logo,并且把San Francisco的最后五个字母,cisco作为公司名称。直到最近几年,他们才把正式名字中的c有小写改称大写。想必Cisco华人很多,在总部附近我发现了我在硅谷见过的中餐馆最集中的区域。

Sun Microsystem,
4150 Network Cir,
Santa Clara, CA 95054

Sun的总部和斯坦福大学很像,是那种西班牙风格的房子以及广阔的空地。SUN最早是“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s“的缩写,无怪乎处处都有斯坦福计算机中心的影子。

Intel,
2200 Mission College Blvd,
Santa Clara, CA 95054

Intel的总部,不像我想象的一样是一个工厂。他更像一个研究所。这里什么都是天蓝色的。楼是蓝的,牌子是蓝的,连凳子都是蓝的。

参观了这么多美国的公司,从西雅图到湾区,有大门有围墙的倒真不多见。Intel就有围墙,还有一个象征意义的大门。如果大门关闭,你就无法进入。如此戒备森严的公司,半个小时以后我又看到了一家,就是它的死对头,AMD。

Yahoo!
701 1st Ave,
Sunnyvale, CA 94089

Yahoo!的总部,和Google很像。平心而论,Yahoo!的总部对于我来说,比Google还好,有更多的空间,有更多的体育设施,还有在楼里面就看到的旧金山湾的水景。比起Google出门就是一个大山包,一路上坡的感觉还是好很多。如果风水先生来看的话,一定是Yahoo!的风水好。只不过现在,Googleplex比Yahoo! Campus更著名,更吸引钦羡的目光。

Yahoo!总部最突出的就是那些匪夷所思的,把人的想象带到未来的现代雕塑。

Palm,
950 W Maude Ave,
Sunnyvale, CA 94085

Palm一般,除了几幢楼以外,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让我隐约有一种感觉,仅仅是互联网公司,才把总部建得无比张扬,传统的无论是硬件公司,还是软件公司,大都偏于朴实和保守。

AMD
1 AMD Pl,
Sunnyvale, CA 94085

AMD彻底不得门而入。他不但有围墙,有门,而且大门紧闭。道路到此结束,就见路上用白油漆夸张的刷出,“Prviate Propety”。我撤。。。

Apple Computer
1 Infinite Loop,
Cupertino, CA 95014

终于到了Apple,位于Cupertino的Apple,位于无限循环路一号的Apple。据说,这个街道的名字来源于一个Apple内部的传说。据说,1980年,当苹果买了一个Cray X-MP的超级计算机的时候,大家纷纷传言说,“Cray快得连无限循环语句都可以在2秒钟内执行完毕。”于是,苹果总部的几幢楼就分别被命名为无限循环路一号到七号。甚至连写苹果历史的书都叫做:《Infinite Loop

eBay
2054 Hamilton Ave,
San Jose, CA

eBay的总部,倒是没有任何的新奇的地方。就像eBay朴实的商业运作原则一样,除了几幢庞大的三层楼以外,没有球场,也没有雕塑。虽然eBay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其实却并不应该放在高科技公司的队伍里面。eBay的成功是对商务的理解,不是对技术的掌握。(更多图片。其中有些是前一次去硅谷的时候拍的。)

硅谷印象

  • 硅谷是个合适静下心来做事情的地方。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拥挤的交通,甚至没有什么可口的吃的,剩下的就是浓浓的学术气氛。
  • 高科技公司扎堆儿。无论是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在这里都找得到。在eBay里面有三个来自纽约的同事,实在不习惯San Jose的清静的生活,不约而同的把家安在旧金山,又懒得每天开车往返100公里左右的路程,于是就坐火车(CalTrain)。每天在San Jose站,就上去一批带着eBay Logo的人,下一站Sunnyvale,就会有很多Yahoo!的上来,参杂其中。到了Mountain View,上来的就是Google。大家在接下来的半个多小时的行程中,说话都非常小心。。。
  • 硅谷大饼。公司其实还很分散,都藏在树的后面。不知道为什么,以前我的印象中,硅谷就是一条大街,这条街从惠普的车库开始,延续到山上。大街两旁都是二层到四层的门面房,每个门面房上面就挂着”HP”, “Intel”, “Yahoo!”的牌子。。。显然现实是不是这样的。

洋算命

昨天Wendy培训回来,就高兴得告诉我,我是只海豚。搞得我一头雾水。

今天Henry在MSN上送过话来,“据说你是ENFP”。眼疾手快,Google一把,就知道ENFP跟昨天他们一起参加的培训有关。

我问:“这是什么东东?”

Henry答道:“洋算命”。

哈哈。

交大小胖蛋饼网

韩定一一篇文章看到这个叫做小胖蛋饼网的网站。看得我乐了一阵又一阵。


屏幕拷贝来自小胖蛋饼网

你看:

  • 慎重点击,一旦购买,概不反悔
  • 【请网友自觉尊重我们的劳动,鄙视欺骗性订购!】
  • 4.5,南区正式开始营业夜宵档!4.7东1区开始中午盖浇饭!
  • [ ]放辣 [ ]香菜

而且生意看起来相当不错。我简单一看,从4月11号晚上八点到八点半30分钟里面,就有了18单生意,定购蛋饼7个,土家烧饼13个。订单来自9幢楼里的12个寝室。今天还有3个小时,就已经有88但生意了。

这真是个好生意。显然这个网站只是同学们学习ASP.NET的初步尝试,一个一个的页面都用WebForm1.aspx,WebForm2.aspx命名,但丝毫不掩盖脚踏实地的作实事的灵气。我觉得,这个网站比很多Web 2.0网站都有看头。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东西,不过,那个时候的电子商务纯属务虚,估计那个时候可以上网的电脑都不如他们一个网站一晚上订的蛋饼多。。10年过去了,同样的东西,现在可以做了。我绝对看好这样的应用。

看,他们正在搞市场推广活动呢。

发信人: mikexy(小麦·丙戌是关键的一年·<我有罪>·8nT), 信区: F04
标 题: 写博客,送蛋饼(转载)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6年04月05日20:20:22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天上会掉馅饼吗?不会,不过蛋饼还是有可能的。^_^

从即日起小胖蛋饼网与饱蠹楼联合推出”写博客,送蛋饼”活动。现在注册饱蠹楼就有机会获得由小胖蛋饼网提供的蛋饼或土家烧饼(用户任选),天天都有机会吃到蛋饼喔~

活动细则:
1、小胖蛋饼网是以勤工助学为目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个人网站
2、饱蠹(du)楼 全球大学华人,精英网络社区
3、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小胖蛋饼网与饱蠹楼所有
5、在饱蠹上抽中蛋饼的同学会得到一个认证码,每个认证码可使用一次,七天内有效
6、直接在小胖蛋饼网上定购蛋饼(或土家烧饼),付款时向配送人员出示认证码,并在 配送人员指导下在指定页面提交,即可免费获得蛋饼(或土家烧饼)

SES大会中Google印象总结

Google这次算是正式大亮相,来了25名员工。还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Google大派对(Google Dance)。几点感觉,和大家分享。

1. Google的员工总体上非常优秀(对交谈过的40%的人印象深刻,也有我觉得不是很优秀的)。

2. Google中国化的进程依然坎坷。Google很好的继承了硅谷创业公司的风格,自信(高傲),有激情。大量来自硅谷的工程师混合了本土的大学毕业生,是有闯劲的一群人。但明显还不愿意去了解去面对中国的互联网以及竞争的现实。这种“精英”改变中国的气势,这种让人感觉“我们的东西最先进,你们如果不喜欢是因为不懂(包括不懂英文),我们一定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让我清楚地看到了2003年时候的eBay中国,或者是98年的微软中国。Google到底要重走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路,还是自己能迅速的明白过来,走自己的路,这是个未知的谜。这条中国的路,Yahoo!走了七年,eBay走了三年,才开始慢慢学会怎么走。Google要走几年?我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个人都(盲目)自信的告诉我,Google要走Google自己的路。显然,大家都还没有开始了解到作为跨国互联网公司的中国公司,她所要遇到的种种冲突和必须要做的变化。忽略规律性的东西,忽略历史,就无法学习。

3. Google Dance的布置,和微软的活动惊人相似。劲爆的音乐,迪斯科舞步,挂起来的大显示屏,五颜六色的Logo。一个让人眩晕的Google王国。如果把Logo换成微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区别(不过微软最近已经很少搞这样的活动了)

4. 王怀南是Google的一个宝,是我看到的Google中国的重要希望。我非常喜欢和他聊天。(回答陈俊的问题:能把创业的激情带进大公司,把中国的元素融进全球化公司,理解现实和理想的差异, 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时候能够认可中国文化的价值,这几点,因为难能,所以可贵。 )

衷心希望Google能够走好。毕竟,这是个有梦的团队。

关于《创业公司的欲望》的评论

在《创业公司的欲望]》写完,还没有发上来的时候,在老华的号召下,六个朋友在藏珑坊聚会,喝下午茶。大家聊了很多,都收获颇丰。我把我写的草稿发给大家,结果得到精彩百倍的回复,经允许,转贴在这里。

Jack Gu

  • 我觉得是创业前最需要考虑的是风险,10个公司能存活下1个这是客观规律,startup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减低这种风险。
  • 其次才是预测或战略,我很喜欢你关于ebay对战略重视的描述,大方向对了,风险就会减低。顺势而为总是容易许多。
  • 我很同意永远是”所在的环境选择了成功的公司”,而不是相反。在每个关键点做了正确的事并不是市场正好顺应了公司,而不是相反。但不断顺应市场调整改变的公司往往是更容易成功,我觉得Microsoft就是。
  • 合适的时间地点,”创业公司的欲望”也是重要的。我最欣赏盛大的一点是中国在五年前根本没有网络游戏这个产业,连美国都没有。而盛大活生生在中国创造出了这个产业。
  • 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最让人Exciting的一点,因为你知道你有可能去改变一些事情。

小丰

在硅谷,公司成长过程中的领导角色也是被细分了, 把vision变成产品或服务,然后把这它做成一个真正的Business,再把它带到$10M, $100M,$1B, $10B的公司,大多数情形这是若干个人完成的,像Bill Gates, Larry Ellison 一路到底是不多的。在admire 他们之余,我想我能把其中的一个phase做好了就不错了。只有在我做好了一个phase之后,我才能得到其他phase的入场券,有资格去试试我是否有能力做好两个,三个phases。

真的非常高兴认识大家,并且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

老华

  • 市场选择和环境选择的力量非常大。不仅仅是创业公司被选择的对象,大型公司在市场和环境的选择下,同样是非常渺小的。自然环境中,恐龙这类超级霸主都被自然选择掉了,所谓的大型跨国公司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我们经常听谁在说,XX公司离破产永远只有XX天,倒不一定是在做秀,这里的压力和苦衷只有自己才知道。
  • 对于大公司来说,战略确实比执行更重要。大公司就象火车,启动慢,但是一旦启动,速度和势能非常强大,但是如果经常要改变方向,或者走到了错误的轨道,要纠正的代价非常大。而对于小公司来说,执行比战略更重要,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市场很大,不论方向是否正确,总有各种空隙可以穿梭。也许你抱着非常远大的理想,可千万不要“出师未捷身先死”,否则只能“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 创业公司是一个弱势群体,没有钱,没有出色的人才,没有名气,没有了 reference case, 还要经常被别人BS,嘲笑,不理解,etc,能够苦苦支撑的很大的原因就是有那些“创业公司的欲望”。正因为有了这些“欲望”,整个社会就多了很多创新和变革的机会,也多了许多令人眼热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激励着许多人朝这个方向努力。

杨劲松

▲ 每个人都可能是别人的宝藏

陈安之说《自己就是一座宝藏》,没错,但我想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别人那里挖掘到宝藏。这些所谓的“宝藏”,可能对于别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可能对于自己就是价值连城的。所以,各位要做好准备,我要着手挖大家的“宝藏”了,呵呵,可能太直接,不过这样符合我的风格:)

▲ 自然规律的异化

自然选择在之前是一个客观规律,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但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异化,自然选择现在成为了“人化自然”的选择,一个物种可能并不是因为不能适应自然,而是因为人们的经济诉求、益害的价值判断而繁荣或灭绝,比如有的濒危灭绝的物种,又因为人们“保护濒危灭绝”思想指导下的行动而得以留存并反转。

有趣的是,假如大熊猫也探索自然规律,不知道它们可否理解这个“自然选择”规律的“客观”性。假如规律也如此“主观”的话,想到很多年争吵不清的UFO和外星文明。。。

▲ 创业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建硕:事情的真相是,创业公司是被选择的,而回顾的时候,看起来好象是创业公司的欲望使然。

的确是这样,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伪规律”,即一个结果表面上是被一个原因导致的,其实不然。

从社会经济到IT的发展变革,宏观来看应该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互联网在十年前就会预期到今天的发展,比如五年前可以预期到上海的房价会猛涨等等。但从微观上,究竟成功的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五;可能真相就是这样——是被选择的,因为不可测的因素实在太多了,甚至你对这个“不可测因素”的估测和判断,也会改变这个客观的结果。

但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我认为他一定需要有这个信念——成功是必然的。如果没有成功,那么一定是自己的哪些判断有问题,哪些决策有问题,哪些行动有问题,还缺乏哪些导向成功的要素,还缺乏哪些导向成功的资源,然后一项一项加以落实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他创业成功的必然性。因为除非停止创业,他一直都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虽然可能之前他一直处于失败状态。

同意Jean的这句话:不确定中有确定,确定中似乎有不确定

▲ 未来改变现在

Jack: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最让人Exciting的一点,因为 你知道你有可能去改变一些事情。

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现在是由过去和规律决定了的,即物理学家、数学家们已经在做的事情。惟独人性是面向未来的,在人的世界里,现在永远是烙着未来烙印的,差别在于,有些人的未来属性弱一点,而有些人几乎一生都生活在未来之中——为了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或者做成自己想做成的事情。

其实强的未来主义者不仅仅只有创业者和vc,还有NASDAQ和那些有趣的投资者们

▲ 上帝(或者形而上学)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XiaoFeng:人在处于宗教活动中,进入一种通常所没有的体验

假如所有证明上帝存在或者所有证明上帝不存在的活动都是徒劳的话,我现在反而不关注是否真正有一个外在于我们的上帝,而是关注人们所进入的这种体验状态,或许每个人并不完全相同,但这种状态是如何产生的,这种状态的生物学特征是什么,这种状态是否只有在宗教状态下才能获得等等。

▲ 选择的多样性

老华的Blog中谈到:有时候想想,这个世界可能最奇妙的就是多元化。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年龄的人对同样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路径选择;

XiaoFeng:有些人会选择从小做大直至NASDAQ,有些人则选择其中的一段,有些人选择卖掉,活得也很好。

康德认为有两样事情非常奇妙,一个是夜晚抬头看到的星空,一个是内心的道德律。我想还有两样事情更奇妙,一个是人的知性,一个是人的选择性。

有思想的朋友是自己的宝藏

有这些朋友在周围,聊聊现在,寥寥未来,开心。就像陈俊说的,这样的聚会在上海不多。春节后,毛向辉,冒志鸿,郑云深,建硕,Bruce Wang,我,还有另外一一个又一个”七人一天会”,就是讨论互联网的技术派和未来派的,很不错。不过那个聚会的原则是,不超过七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