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逸凡见世面

私下里和Wendy聊起才注意到逸凡至今为止去过的最繁华的地方,不过是南阳老家的一条叫梅溪路的自由市场,在上海反而一直呆在平静开阔的浦东郊区,在他的印象中,上海一定是一个小地方,而南阳才是见过的最大的城市。于是今天带逸凡到人民广场去见世面。

逸凡显然很喜欢人民广场,虽然对草坪上成群的散步的鸽子没有表现出我们期望的兴趣,却兴奋的观察到了大量的公交车和几个行人拖着的拉杆箱,每一个都让他表现出莫大的兴趣,一定要探着身子盯着它消失在视野之外。并且喜欢趴在来福士广场六楼的落地玻璃窗前看上海的繁华的的夜景,高兴的啊啊大叫。

晚上8点半,回家的路上,逸凡依然保持这兴奋头,面朝车后窗,咚咚的不停敲着后面的挡板。当发现他的“噪音”引起妈妈的注意以后,他就高兴得直打滚,笑得上气不接下气。在上海的夜里,在世纪大道上,从后视镜里看到小宝欢快的样子,听他精力充沛的“打鼓”,这个场景,一定会和逸凡出生3天后,全家离开妇幼保健院回家的那次旅程一样,长久的印在我的脑子里。幸福两字,已经融化在空气里,把我们一家浸在其中了。

晚上小宝回家后很快就沉入梦乡。他很累了。我估计他在梦里也会想起今天全家在一起,玩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世面的情形,而自己就是画面里那个幸福的小家伙了。

商业化市场化的公益组织

最近的地震中,中国自己的公益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一次集体亮相,让人意识到,公益组织开始在中国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阶段。

今天和晓洁聊起中国公益组织的未来。

我觉得还是以前我在微笑图书室3年的顾问工作中体会到的。

第一点,商业运作的原则。

公益组织首先也是个组织,也和一个公司,或者任何团体一样,将会面临共同的问题。就像有崇高理想的人首先也是人,不能不吃饭,不睡觉一样,公益组织首先也是个组织。公司所面对的资金问题,人事问题,财务问题,效率问题,沟通问题,绩效考核问题,资产利用率问题,战略问题,执行效率问题,审计问题等等,一个公益组织也会面临。

我参与或者看到的很多公益组织,一个比较普遍的特点,就是坚信,只要以公益为目标,只要是一群一心想做好事的人,聚在一起,自然能做出好事来,效率自然比商业公司高,获得的外部支持一定比任何人都要大,这是一个误区。

我一直认为,公益组织要商业化运作,这一点和公司没有什么区别:它要招聘,要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工资给自己的员工;它要理清楚自己的财务流程,建立比普通公司更加专业,透明和高效的财务体系;也要做市场,让自己有资金或者人员的支持;也要专注做内部治理的改进等等。这些和公司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而区别仅仅在于,公司是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营业额和成本的差额(就是利润)归股东所有;而公益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的目标是特定的公共利益,营业额(获得捐款或其他方式挣到的钱)和成本(比如建立小学付出的钱)之间的差额很小,或者保留为未来的公益目使用,而非股东占有。

第二点,充分尊重捐赠者的原则,或者说市场化的原则。

就是说,公益组织也要回答捐赠者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要把钱捐给你”的问题。而不是一厢情愿的以为,只要我放一个捐款箱,或者有个捐赠账户,大家就会给钱,“如果你不给,一定是你的道德问题,或者至少是公益的意识不够的问题,而不是我的问题。”现在之所以有这种现象,仅仅是公益组织的竞争还没有开始。

公益组织的未来,一定是百花放,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在公益的基金会这个“行业”,可以说还是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以前设立咖啡豆俱乐部的时候,就面临个人小额无法设立“基金会”的困境。个人要捐款,除了耳熟能详的几个某某会,某某工程以外还没有足够的选择。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诞生,并且在不久的将来解决他们的合法化问题和监管问题,会有非常多的公益组织,为各种各样的公益目标筹集资金,那个时候,每个捐款人就会有更多的选择,可以在组织目标,执行结果,资金使用效率,透明度,甚至小到“捐赠者服务”水平等等方面做出选择。

公益组织,毕竟是为社会提供了一种社会服务,帮助捐赠者间接地完成某些公益的目标。从这个角度上面,仅仅从事公益本身,并不直接代表着道义上的特殊性,而是那些捐赠者,才是真正这个社会的“好人”。在一个市场化的,开放的公益行业,每天有很多的公益组织诞生,也有很多公益组织在竞争中消失,这样社会的资源才会更加高效的流到需要他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