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的不务正业

我对大学里面不务,因正业的学生总是有特殊的偏好的为我自己在大学里面就是这样的类型。保守的估计,我或许旷掉了一半的课,相当的愧对于险些拿不到的文凭。

在交大的日子,现在回忆起来,虽然缺了课堂上面打盹或看小说的记忆,却并不无聊。如下非正常的活动,反而无意插柳般的填充了课堂外面的空白。

  • 机房。机房粉红色的塑料上机票,两块钱一张,是我最大的投资。从投资回报率上来讲,是仅次于大学寝室合资180块钱一个月租的电脑。尤其是写程序,如果有些定期的强行打断(比如机房刺耳的下班铃声),反而更容易理清思路,不会掉到一个坑里太久。
  • 英语角。每周四晚上的包图门口的英语角,让我花费了很多个夜晚。想起来都是些无聊之极,天天重复的话题,但除了稍微提高了一些英语口语以外,也结交了不少可能在学校里面其他场合遇不到的人。
  • 实习。大四从12月4号得到微软的offer之后,整个人就从学校里面消失了,常常是熄灯了以后才像幽灵一样的摸回寝室的床,又在别人醒来之前云一样的飘走。我不知道这一年失去的是什么。或许有些时候聊到反馈环什么的东西的时候我的脑子就开始短路跟那段教育的缺失有关,但我很清楚得到了些什么。对我来说,那时的微软是更好的大学。
  • 自己的项目。没事找事的想干些什么是脑子里面里面一直都有的冲动。写过小游戏,写过网络聊天程序,参加过各种竞赛(仙童公司的那个印象深刻),还有在互联网刚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更新建在http://kaili.com.cn/~jianshuo的免费个人主页,总之只要不是老师要求的,都想去鼓捣一下。现在也就只有这些连很多细节的都记得清楚。
  • 参加各种组织。当过系辩论队“一朵绽放得不是很绚烂”的四辩(评委老师经典点评),和网友小光创办过火速,重开学校定义的非法组织“河南老乡会”,甚至莫名的不是很光彩的卷入了一场传销的骗局,这些经历,也填充了我的学校的大多数时间。

现在回想起来,我认识的很多我欣赏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甚至还有很多没有拿到毕业证。但这些人,是一种人。

我在想,现在在交大,还有这样的学生吗?是不是大三的重新划分专业,已经逼得大家把大一变成了高四?是不是就业的压力,已经让学生更加务实?很想知道。

在现在的交大,有和我当年类似的人吗?很像找到你们,一起聊聊。就像后来有些不了了之的咖啡豆计划那样的形式。如果你觉得我找的人就是你,给我写信吧:jianshuo at hotmail dot com.下一次去闵行校区,估计可以聊聊。

2011年注定是中国互联网第三春

我预测,2011年将会是中国互联网继1999年,2005年之后的第三个春天。这个推论不仅仅是用差数列推出来的,而是因为这些天,我真切的嗅到了一些春天的气味,这些气味,和2004年底如此相似。

人到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起,说最近两年的互联网沉闷得很,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我就觉得这正孕育着有趣的事情,就好像沉闷得2002和 2003年一个样。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让整个行业安静了整整3年。2004年底,新鲜的东西已经开始出现,蛰伏的创业者开始活动,因为让一个有创业冲动的人忍3年是有可能的,再长下去,鲜有忍得住的人。沉闷了三年的互联网,把大家憋坏了。想干些什么,却又不知道方向;有了方向,却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不想单独行动;想行动了,却又没有足够的诱惑临门一脚,促使自己心情澎湃,毅然决然的跳入创业的洪流中。。。就这样等呀等呀,直到另外两个条件成熟。

人是互联网这个行业最重要的部分。最近的几个月,我听说的离职的人比以前一年多多。就像《中国的硅谷在哪里》这篇文章里面分析的,一个人在一家大公司里面工作超过5年,就更可能思考去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让自己当螺丝钉时候学到的东西可以用在一台完整的机器上面。从概念上讲,创业的上一步就是大量优秀的人离职,不是吗?

钱到

每一轮的创业热潮,常常伴随着,或者跟随着一轮的投资热潮。绝大多数的 VC的投资周期在5年到7年之间。上一轮的投资,收获的已经收获,失败的已经失败,可以投入精力进新的一轮创业公司中去。当新的概念出现的时候,是VC和PE活跃的时候。最近这一个月,我看到的投资的活跃程度比以前一年都多。很多新的基金成立,很多大牌的VC正在进入中国。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风险极高的VC行业,这种乐观精神正是推动科技前进的动力。VC其实一直都在寻找机会,万事俱备,只欠一个概念和一个团队。

创业风险很高,但对于有投资的创业公司,最高的风险其实由投资者承担。当有人愿意为了高额回报承担风险的时候,创业者的决定就相对容易很多。

概念到

2005我一直想写却没写的文章题目为:《Web 2.0: 我们借你的名来聚会》,Web2.0在2005年仅仅是一个聚会的名义,在这个名字下,创业者,资本,媒体在这里聚集。名义说重要却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当每个人都有聚会的冲动,只要听说某时某地有乐子的时候,就会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了。

要说概念是最虚幻的东西,却在每一轮的投资热潮中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就像2005年的Web 2.0热潮一样。最近最众望所归的概念,当属“移动互联网”,期间穿插着“云计算”等小一点的概念。概念本身并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创造现在。未来是不是“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我们不得而知,但今天就已经确定是资本,创业者,大公司以及媒体对这个未来的期待,这种热情是实实在在。赐名给我,我就火了。

成功的诱惑

还有一些和2004年类似的,就是成功模式的诱惑。最近苹果从 iPhone的升级版本到iPad的红火,Andriod手机的热卖,AppStore和其他各种类似模式争奇斗艳,云计算从概念慢慢的变成现实,还参杂着Facebook,OpenTable,Twitter等的红火以及Groupon,Foursquare 这样的新秀。。。这些美国灰姑娘的例子实实在在的搔动着大洋此岸的梦想家,就和2004年一摸一样。

似曾相识

所有观察到的的现象,都在2004年底出现过。以我为例,2004年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开始和老冒,横戈,毛向辉聚会,思考新的模式,开始第一次认识VC的合伙人(他们也是刚刚到达中国),美国的媒体也刚刚连篇累牍的报道新的互联网,中国的媒体也开始把眼光重新放回到互联网领域。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新公司层出不穷,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及媒体报道的集中爆发。想法到创业,需要些时间,创建客齐集(现在的百姓网),是2005年的事情了。

前几天北京会议不断,云计算大会之后跟着CHINICT(全球高科技创新者峰会),之后就是移动互联网大会,而最后收场的第五届站长大会,以2500人到场的规模,吓坏了长城饭店的保安,也叫醒了昏昏欲睡的媒体:醒醒!醒醒!新一轮的互联网春天正在酝酿,中国互联网的第三轮春天,就要到来。

后注:这篇文章写于5月份,因为答应了《中国企业家》李岷同学的约稿,所以等到了创业家把《互联网告别 2005派》以及这篇文章《2011年注定是中国互联网第三春》刊登了以后的一个礼拜以后,我转发到这里。本文首发于《中国企业家》。
后注二:Keso同学之后发表了很有想法的文章:《东拉西扯:2005那年》,其中不同意我对于2011年的判断:

我不太同意王建硕的2011年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春的看法,2500人参加的站长大会,跟44万消失的网站相比,九牛一毛而已。

我相对比较乐观。互联网自身有一些野蛮生长的力量,创业公司本身也有相似的力量。阮一峰在今天的blog《未完成的革命》里面所描述的150年前的铁路展示的就是这种“这是一股巨大的、难以预测的力量”。新打败旧,小打败大,这是自然规律。我(近似于天真的)信奉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