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破喇叭

昨天晚上到保利剧院听了场音乐会。有很久没听现场了,最近一次听距今快有三年了。那次是一个从科隆来的室内乐团,和交大BBS古典音乐板的gould和mad一起去的,在上海大剧院中剧场。那次演的是巴赫的小协。非常棒,那是我第一次听巴赫的小协,就喜欢上了,现在我硬盘里还有所有三部小协的MP3。乐团里有个拉大提琴的MM非常PP,完场后我们还溜到后台去看她。我们还说,如果板主anty在,一定会冲上去要签名,而且他自己也是拉大提琴的。在此之后,我就没听过现场,只有罗斯特罗波维奇来上海那次,我去上音听了他的大师课

昨天的是巴黎管弦乐团(L'Orchestre de Paris),指挥是Christoph Eschenbach。主菜,也就是下半场的曲子,是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我很熟,高中里就听磁带了,还是DG原版的铬带呢(俗称金属带)。昨天的效果,只能说很一般,有负盛名。有一处,经过一番酝酿,乐队应该齐奏出主题,有决心的,有爆发力的。但我听到的却是软棉棉的,一点都不干脆,心理甭提有多不痛快了,就好象毛宁唱的“我心依旧”的高潮部分一般拖沓无力,又好象意淫了很久的一个网友,终于见到面了,却是个恐龙。还有,管乐部分里有一只小喇叭是破的,一只大喇叭声音放得太大。我是眉头皱着听完的。

十一月四日、五日,他们还要在广州演两场,接下去还会去香港演。广州那边的介绍材料上说巴黎管弦乐团是“世界十大交响乐团之一”,我不太认同。至于还有媒体说指挥Eschenbach是世界排名第五,更只能一笑了之了。

观众照例是个问题。多亏保利剧院内部屏蔽了手机信号,所以手机铃声和低头接电话者算是绝迹了。但乐章之间,还是有很心虚的零星鼓掌声。

Lisa: My View over Interest Rate Hikes

本文为Lisa Jiang对这次升息所谈体会,此处独家发表。

Impact on the market

It's a quick response for the long-time rumor. Therefore, the psychological effect is larger than it's actual impact.

Impact on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 most beneficiaries from interest rate rearrange is banking, it leaves larger room for competition.

It seems that policy alleviates properties and auto finances. That is absolutely true, while I suppose it helps to rearrange the interest rate structure and adjust the economy as a whole. And the impact on properties or auto are limited and would be in a short term. Since there are other effects that strongly, if not to larger extent, influence the above industries. Landing policies and the overall financial environment play a serious rule on properties, and the competitors overseas brings about unprecedented pressure over the market.

To the fund companies like the one I am in, it's tougher for us since the investors would invest in the increasing treasuries instead of our Money Market products for the sake of higher safety. More seriously, we would encounter a larger redemption for the same reason.

Forwarding

Moreover, the interest rate hikes provides the government attitude towards 'soft-landing'. Three approaches of monetary policies : open market purchase, reserve rate inter banks and interest rate. PBOC stick to the former two approaches for over nine years, however, the most effective one would the latter, with an adjustment over construction, like this time. Hence, considering the interest rate increases in the U.S., we would expect a ' growing interest rate session' over the following year,

In conclusion I'm afraid to say that your mortgage may burden you further.

想不起来是一种痛苦的感觉

人认识世界并不一定要靠亲身体验。我们没有生活在古代,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各种线索了解历史。我没有去过南极,但可以在纪录片里面对那里的自然环境有所体会。今天我试图说服某人接受这个道理。心里想到一个非常强有力的佐证:三十年代的清华哲学系有个名教授,与冯友兰、梁漱溟等齐名的,从来没有留过洋,却以研究西学立身。他与胡适等人就中西论战时,胡适就抓住他没有去过西方作为把柄。不过这不妨碍他成为西学大家。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用来佐证“了解一件事情_未必_要亲身经历”。可我一下子脑路阻塞,绞尽脑汁也想不出这个人是谁了。辜鸿铭,去过英国;张岱年,好像也不是。Google里面拼命找也没找到什么线索。阿波说是不是贺麟,一查,去美国留学过。

明明知道自己在哪里看到过,但就是想不起具体的来,痛苦。老了老了,以后要开始勤做笔记了。

抽屉原理应用一则

碰巧看到Princeton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名单,发现总共102个学生里面,有25个华人——姓氏是典型中文姓氏。真的很多,四分之一了。根据抽屉原理,几乎可以断定,在普林斯顿大学计算机系研究生里面,华人至少是排名第二多前三名的。

其中有一个是我同一中学的,比我高一届,叫做庞若鸣 (PANG, Ruoming)。

==

下午有同事从上海来北京出差。每次有同事来,都是很让我们高兴的。因为出差的伙食标准颇高,一天300大洋。我们这些在北京的就可以一尽地主之宜,当然,买单由上海来出差的同事负责了。今天下班后,我直奔同事住的酒店,一起吃晚饭。路上心里抑制不住可以大吃一顿的喜悦,但又告诫自己,见面开口三句话以内千万不可以赤裸裸的问“今天的budget还有多少”。终于,到了酒店。敲开房门,四手相握,我面带笑容的问:

“一路上还顺利么”?

:)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人狂汗(5)·外一则

"Way to go!"是很多做Manager的喜欢用来表扬下属的话,意思大概就是“做得好,继续”。润润就对我说过:)。昨天收到我这个项目的Test Manager发给我们的信,说我们干得不错,末尾一句他也说:“Way to go!”。

我看了后真的有一种想冲动回他一封:“Which way?”

==

[外一则]

以前吕佳乐常喜欢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的速度...。今天又偶得一则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谓“恬不知耻而后勇”。不知道汉语里面像这样两个成语首尾相叠还能找出几例。

可拍照手机的里程碑

这是一个数码相机:

这是一个手机:

其实这两个是一个:

这是三星发布的SPH-2300照相手机,支持300万像素和3倍光学变焦,以Mini-SD作为存储介质。这绝对又是一个里程碑:在可以接受的体积、重量和成本范围内,可拍照手机在照相功能上已经追赶上了超便携式数码相机。拍照功能不再是玩具,不再是鸡肋。回想距今只有短短两年的Nokia 7650,这两者相比较,实在令人感叹科技进步的速度如此之快。紧随其后的一定是用户的使用习惯的改变,从而带来新的潜在的商机。(我该怎么想办法从中赚点钱呢?)

==

[Important] My blog may take offline till Nov.1st due to bandwidth depletion. For more information, see "Reserve Every Byte" by Wang Jianshuo, the owner of the Web server where my blog is hosted.

看画展

下午去看了“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规格颇高,都是名家名作。当家花旦是《吹短笛的男孩》(The Fifer),还有莫奈(Monet)、塞尚(Cézanne)、雷诺阿(Renoir)等的画,都是赫赫有名的。蛮好的,很灵的。只是大部分的画感觉不太明亮。就算有些是表现乡间强烈的阳光的感觉的画,看在眼里也觉得有点暗兮兮的。不知道是年代旧了颜料褪色了的缘故,还是展厅的灯光和环境色的缘故。另外我还注意到,和展览有关的所有文字都只有中文和法文两种语言,看不到英文,包括所有的介绍性文字。

这次在北京展完以后,还会去上海和香港展出。上海的时间是2004年12月08日-2005年1月25日,地点是上海美术馆。估计在上海展出的时候如果我也在上海,我还会去一次,很值得去。画,在画展上看的感觉,远非在画册上或者网上看的可以比。而且,画印在画册上,色彩多多少少有些失真。比如《吹短笛的男孩》,真迹上那个男孩的裤子的颜色是很稳重的红色,但印到门票上、海报上,就都成了褐色。

这个画展是可以拍照的,只是严禁用闪光灯,因为会损害到画。但展厅里面仍然间或有亮光一闪,真让人失望。很多人都忙不迭的用自己的数码相机或者拍照手机把一幅幅画作都拍下来,也有人用的是胶卷。他们想带回去再反复欣赏么?那为什么不买一本画册?或许他们只是想以后向别人证明自己到过这个画展、亲眼看过这些名作。我觉得他们有点像普遍存在于各个旅游景点的某些人,那些人总是忙不迭的与刻有景点名称的石碑合影留念,而不是去充分享受眼前的美景。

主办方在中国美术馆外面的空地上立了一道很长的空白展板,用来给观众随意留下自己看了画展后的感想("J'ECRIS L'IMPRESSIONNISME")。有那么好一个涂鸦的机会,咱同胞们怎能放过?上面写什么的都有,有些人留了自己的QQ号征友,有人留言“想上美院找我”及联系方式,有些人抱怨画册卖太贵,有人抱怨人太多了...。还有一些:


点评:这句话真实在。其实我也是外行,95%的人都是外行,来就是看个感觉而已。


点评:真有志气


点评:这才是成熟的看画展的态度。就好像我第二次去黄山就没带相机,只把美景留在眼里和心中。


点评:纯粹涂鸦,而且太粗俗,低级趣味。


点评:就算没有真正的感悟,说些不痛不痒的例如“中法友谊地久天长”也好啊。

另外,今天的一个意外收获是还在边上的展厅看到了梅兰芳先生所藏书画展,展出的藏品中包括有张大千、齐白石、吴昌硕等的手笔。相邻的两个展厅分别挂着代表中国画和西洋油画最高水平的画作,连着看,视觉感受对比明显、冲突强烈。

看图说话:霜叶红于二月花之游香山 (2004.10.23)

重阳节登高、秋天看红叶、从来没去过、恰逢周末,多多理由让我今天一早起来决定去香山。终于一了心愿,也看到了红叶,也爬了山,还去了卧佛寺。

1. 今天香山人山人海,用上海话说,叫做“宁昂涅昂是”。人太多了,上山的台阶山路上的人的密度和高峰时段西直门地铁西北出口相当,根本迈不开步子。所以我下山的时候索性走的是没有台阶的野山。据新闻称,今天香山有超过五万人,而出租司机说有七万人,太可怕了。

2. 山上的叶子已经红了。今天几万个人里面,起码有95%的人是冲着香山红叶的名声去的。所谓的香山红叶,并不是通常我们以为的枫叶(Maple),而主要是一种叫做黄栌的植物。

黄栌

学名 Cotinus coggygria
英名 Common Smoketree
别名 红叶树、烟树
科名 漆树科

[形态特征] 落叶灌木或乔木。树冠圆形或伞形,小枝紫褐色有白粉。单叶互生,宽卵圆形至肾脏形,叶柄细长,紫红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单性与两性共存而同株,花瓣黄色,不孕花有紫红色羽毛状花柄宿存。核果小,肾形。

[繁栽要点] 用播种、扦插繁殖。种子成熟后要及时采种,宜在播种床上作条播或撒播,播种前种子要经过70天~90天沙藏处理,或用80摄氏度温水浸种催芽。种植地应选高燥不积水、温差较大的地方。扦插主要用根插,也可分株繁殖。

[应用价值] 黄栌深秋满树通红,艳丽无比,北京著名的西郊香山红叶即为本种,是北方秋季重要的观叶树种。常植于山坡上或常绿树丛前。木材鲜黄,可作家具、器具及建筑装饰、雕刻用材。枝叶可入花,有清热、解毒、消炎之功能。

3. 当然,香山红叶也包括一些其他灌木。很多植物的叶子都会在秋天变红的。

4. 很多人不明就里,以为红叶就是枫叶,还在拼命找枫叶。有人就投其所好,在山路边上摆摊卖“红叶”。那些买的人也真好笑。有点像以前那个相声,说一个人夸口会钓鱼,结果跑到河边蹲了三天一条没钓到,最后一天回家怕丢面子,跑到菜市场买了“四斤高高的,还饶一个”鱼带回去冒充钓到的。买叶子者,买鱼者,都何必呢。

5. 香山并不只有红叶。香山也是一个皇家园林,像北海那样的,从元朝就开始建了,修缮至今,留有很多明清建筑,毛泽东在解放前夕也在香山的双清别墅办公过。只是今天下山匆忙了,没有来得及细看,以后倒是可以趁红叶潮过去后,去慢慢看。我特别喜欢这个牌楼,镂花琉璃瓦非常漂亮,不输给故宫内廷乾清宫门口影壁墙上的琉璃瓦花样。

下山后顺便还去了卧佛寺。因“卧佛”谐音“Offer”,卧佛寺便成为清华北大等校欲申请出国留学的学子们必去求拜的地方,传言拜了卧佛寺,就能拿到Offer了。此等事,信则有,不信则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让人狂汗(4)

晚上一边听音乐一边加班。有人从MSN上传了一个mp3给我,收下来后我double click这个文件,但很奇怪,明明播放器已经在放这个mp3了,耳朵里面却仍然是原来放的曲子。想了两秒钟才发现,原来刚才一直是在听iPod,耳机是连到iPod上的,压根就没连到电脑上。汗,看来我真的是加班加糊涂了。

晚上一直在加班,到现在还没吃晚饭。我跟人说,因为没吃晚饭,“我把公司冰箱里面的酸奶喝光了”。听者狂汗。其实,我去拿的时候,公司冰箱里面的酸奶也就只剩两罐了。

==

[注] 历史上的狂汗:(1), (2), (3)

图片新闻 (2004.10.22)

1. 北京天气相当好。昨天来过冷空气以后今天就放晴了,是北京最让人喜欢的响晴白日的天气。天气冷了,有些叶子黄了,色彩特别好看,金黄金黄的。

2. 表妹来北京出差,中午请她去亚运村全聚德吃烤鸭。其实也是我自己嘴馋了,想了好几天了。

明天就是周末啦,迫不及待了。

年轻,是财富,也是敌人

前两天和以前的一个同学通电话,她在一家杂志社做,这家杂志社出的杂志总是沉甸甸的,纸张很好,文字也不少,有一定的可读性。她跟我说她前两天去做唐骏专访了,然后想再从我这里获得一些其他的视角。我们就聊着,后来就扯开了。她说到她的同事们,很多比她还年轻——她也只不过二十六七,与我同年。她的同事很多本科毕业也才一两年,就要去采访那些三四十岁或者更年资长的对象了。她说,她觉得在做专访的时候,她和被采访者之间并不能站在同一个高度上交谈。我说这也是很正常的,高度是需要靠年纪来积累的,不到这个年纪,活活的就是到不了这个高度,就算装老也装不出。个例特例除外。

昨天和小妈吃饭,也聊到这个问题。小妈说,那些刚刚毕业的小姑娘,任凭你再聪明、再强,也是无法胜任她现在的工作的。她说她现在工作中打交道的都是28岁到35岁的人,有男有女,对方都愿意信任她,因为大家都处在同一个年龄段中。如果换了一个二十三四岁的小姑娘,人家多少都会觉得你是在靠脸蛋、靠身段吃饭——即使你自己不承认、不愿意。这样的小姑娘,遇到对方是女的,对方会心存些许嫉妒;如果对方是男的,对方会有占便宜的念头。就算单子做成了,也总有些味道不好的地方。仍然是一个年龄的问题,一个只能靠年龄来根本解决的问题。

又想起我以前做软件开发管理培训的时候。那时候来听我们讲课的都是比我年纪大的,那时候我才二十四五岁。老板对此的观点是:虽然我们年轻,但是我们比很多人少走了许多弯路,我们直接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和观念,而且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传递给他们的知识是微软公司那么多人总结出来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充满自信的去面对那些从业时间比我们翻番的人。老板这么说当然是对的,但多少有点自己给自己壮胆的味道,有点靠公司的光环来撑腰的感觉。这个问题只能交给时间去解决,等到我三十岁或者三十五岁的时候,会更容易从一开始就让学员信任我。

赵彦,以前我们做WebRAID时候的team member,一个很聪明很强的小伙子,今年在找工作了。他的志向是做咨询公司。我对他说:你这个志向好,如果我有机会,我也希望我能够在BCG开始我的职业生涯,这是一条金色的道路。我想他会如愿的。但有时候我也在想,这些刚刚毕业的小伙子们和姑娘们,就算他们再聪明,即使他们可以利用咨询公司内部积累的知识库、案例库、成套的方法论,但他们仍然只是一批初次踏上社会的新人。让他们去给一个企业指点方向,靠谱么?

人再勤奋也不可能把需要十年才能积累的经验用一年积累完。一个女人生一个孩子要十个月,但十个女人一个月生不出一个孩子。人的经验、能力、见解、资历、自信、关系,都要靠时间来积累。年轻,是财富,也是敌人。我现在经常对自己说,你才26岁,太年轻。

洗衣服凑不够数

早上起来,对着洗衣机里面的三件穿过待洗的T-Shirt一筹莫展:一件白色的,一件嫩黄色的,一件皂色的。没有洗的衣服就这三件,洗吧,其中任何两件都不能放在一起洗,否则一定染得一塌糊涂;不洗吧,都放了好几天了,有一件还是上个礼拜的,就是因为凑不到一批接近颜色的衣服一起洗。估计还得继续放几天,等着凑同色的。偏偏我这人穿衣服还特别挑剔,穿衣服喜欢换花样、换颜色,几乎从来不连续三天都穿红色系的或者白色系的。所以,洗衣服不够数倒成了问题了。一件件单独洗倒也算是一个办法,但这样太浪费水,而且会多用不少肥皂粉,很不环保。

看来这也算是单身生活的一个小烦恼。一个人过,洗衣服也好,做饭也好,都不方便。有时候想自己做点东西改改口味吧,一做就是两人份的,再少都没法做,原料都不按这么小单位卖。所以,还是有家室的人好啊,如果有女朋友或者妻子在一起,那么两个人的衣服就会相对多一些,也就容易凑够数及时洗掉。

==

btw,看到小朱在她的blog上说道:“blog好象是我自己的一个小窝,每天会很乐意去打理,希望她变的温馨有趣,期待更多的朋友来串门”。觉得这个提法有些许新意。

只为那大闸蟹...

看到bryan留言提到了大闸蟹,也看到Wendy姐姐的Blog也提到了大闸蟹,就想起我自己在国庆和上周末回了两次上海,吃了N顿大闸蟹,加起来至少有二十个,大部分是雄的,少数雌的。今年的蟹便宜,一斤三个的雄蟹也只要十块钱一个,而且质量都不错,蟹眉毛白白净净的,壳硬,肉甜,膏满,吃的非常畅快,终于有一种满足的感觉。

早在今年上半年看《魔幻厨房》的时候,看到里面说Maggie Q吃大闸蟹如何优雅的一场,“一蟹在手之后,每个人都在分秒间急不可耐又丑态百出地与大闸蟹建立了不可入侵的二人世界。只有傅薇(Maggie Q饰)独树一帜,淡然处之,柔情万种。作为一只大闸蟹,先受她唇齿撕磨,然后义无返顾地深深葬身于她的腹中,真可谓做蟹鬼也风流了”。当时看得我口水直流,当时只能吃吃小毛蟹解馋,直盼着赶紧过了国庆可以有大闸蟹吃。

放两张图片上来,馋馋那些在美国、欧洲、大洋洲的朋友,尤其是吴玢、吕佳乐和季迪英。莫说是在那些外国,即便如我在北京,也是经常思念上海的种种好吃的,不单单是大闸蟹,还有腌笃鲜,还有酒香草头。哪一天要是我也留洋了,我一定每年年底回上海,只为那大闸蟹...

回到北京·三个母亲·出游计划

回到北京了,熟悉的火车车厢,熟悉的北京站,熟悉的地铁。树叶已经黄了,开始掉了,天气开始冷了。七点Z14次到北京,坐了二十分钟地铁从北京站站到积水潭站,回家了洗了个澡,换了一身干净衣服,精神焕发的打的去上班。觉得思路特别清晰,清清楚楚地能够知道自己要做的几件事情:努力工作、学打网球、学跳拉丁舞。感觉自己很有海子诗里的感觉:“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陆蓉在Blog里面写了三位不同的母亲,非常好,堪为满分作文。

==

打算在这个周末出去玩。或许是去司马台,或许去承德,或许就去颐和园或者香山。香山应该是到了漫山红叶的时候了。承德是近水楼台,而且若等到明年开春,又未必有时间了。世事难料,谁又能预料到了明年四五月间我是不是还有空闲和money去承德呢。有句话最近很流行,____就像是环法自行车赛,你站着不动,它就从你面前过去了。空格里面填什么都行,缘分、爱情、机遇。或许也可以填大闸蟹。

男生的衣橱

前两天终于把上海带过来的箱子给整理完了,衣服都整出来进柜子了。居然发现自己有整整一柜子的衬衫,于是就拍了个照放在Hi-PDA上,大家评价还不错,心里美滋滋的。

这些衬衫基本上都是我工作以后买的,才一两年的事情。大学里面穿的那些衬衫都被我扔了,因为觉得已经不符合我现在的审美观了。这些衬衫有些是带Microsoft Logo的,质地都不错;大部分是复兴路、巨鹿路、长乐路的外贸店买的。我不去襄阳路,那里衬衫都是A货,而且因为是A货所以料不好。我特别偏爱色彩鲜艳的,各种深浅和调子的红色、蓝色、黄色,觉得穿着人特别亮堂。今天(10/14)我穿的就是both左起and右起第七件。一橱的衬衫,基本上一天一件也够穿两个礼拜,要当心的就是穿的时候相似颜色的在时间上要靠近着穿,这样可以一起洗,不会串色。唯一不方便就是洗完了还要自己烫,其实说心里话,还是希望烫衬衫这种事情能够由老婆/女朋友来做的。

另外,有人说大学毕业以后就不应该叫“男生”。我无所谓,自己叫自己“男人”觉得怪怪的,或许是因为有一些年幼时候的心理阴影——根据Freud的童年阴影理论,童年经历会对人格造成任何持久的影响。

“某子某”

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喜欢用“子”作为自己的孩子名字的中间那个字呢?例如:

  • 尹子睿尹靖的儿子,去年生的

  • 张子瑞,张甦的儿子,前个月生的

  • 王子轩,王翰波的儿子,刚生

归根结底,这股风潮是从一个叫做“伍子胥”的人身上开始的...

好了,我关心的是下一个“某子某”会是谁呢?大家有创意一点会死啊!

我就是那坐小汽车的命

好伤,早上出门发现已经8:20了,来不及9:00赶到单位了,只好打的。如果走路去积水潭地铁站坐地铁换城铁到知春路,铁打的45分钟。如果换了平时就坐城铁去了,顺便买张《新京报》路上看完。但今天九点钟有con-call,迟到很不好,所以只能打的了。坐地铁花费是铁打的五块钱,打的走六公里通常是十四块,今天三环上连续两处出了状况,结果小堵了一把,十五块...小堵怡情...咳咳。

好伤,一大早到单位就和一个红头阿三con-call了半个小时。和印度人一对一打con-call这还是头一回。我不得不比做托福听力时还要专注的去听。阿三的英语哦...先前还有香港的那个Anand,和他聊天好费力,三句话有两句需要重复一下。

好伤,要不是新买的自行车骑了刚第三天就被偷掉了,我才不用花钱打的呢。这已经是今年在我手上被偷掉的第*五*辆自行车了!妈妈的,而且一辆比一辆丢得快:

  • No.1和No.2已经不记得了,No.3是一辆银色的Giant变速山地车,五百多,骑了也就两个月的样子,七月头上的某一天上午我把它停在江苏路地铁口,前后轮都锁了,但没锁栏杆上,结果晚上十一点多去取,找不到了;


  • No.4,也就是倒数第二辆,我记得是Aug.1st买的,一辆深色的Giant内变速城市车,五百多,才过一个礼拜,那天上班骑去停在单位楼下天钥桥路边上的寄放点,前轮锁在栏杆上了,结果等到七点多下班去找,没有了,那些只知道收钱的保管员早就下班走人了;


  • No.5,就是在北京买的这辆,上星期六买的,三百块,跑车,但是很烂的牌子,我的算盘是骑车上下班骑一个月就能把车钱骑回来了,周末还可以骑着四处晃悠找找卖衣服和卖唱片的小店。结果头天晚上买的,第二天骑车上班,到北航那里后胎破了,还没法补,只能花30块钱换了一个新内胎。第三天骑到单位楼下,前轮锁在路边栏杆上,结果晚上十一点下班去找,没有了。

都邪了。

看来我命里不该骑自行车,该坐小汽车,最好是别人开车我坐着......(出租 or 专用司机 or 买了车让老婆开?//thinking)。

We Are Computer Professionals!

这两天MSN上出了病毒,Worm.Msn.Funny。如果有好友从MSN上发了一个叫做funny.exe的文件给你,顺便还说一句什么“鄙视尤文图斯”或者“bsVirus”或其他乱七八糟的话,那么说明他/她中这个病毒了,这个文件和这句话都是病毒发过来的,而不是你好友发的。如果你打开了这个funny.exe,那么你也就中毒了。

昨天有三四个人从MSN上给我发这个,其中有MVP,也有其他一些搞软件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会中毒。反正我第一眼看到有人发funny.exe给我,第一反应就是病毒,然后马上Decline。为什么他们会accept,然后open呢?如果是我妈,那还情有可原,但作为搞软件搞技术的,不应该啊。

我现在的老板今天在给那些中毒的同事的email里面这么写道:

Why are you opening .exe? Isn't it common sense not to open any executable attachments? We are computer professionals and it's a shame to be infected by these *low tech* virus.

说的好,正是我想说的话。直率。振聋发聩。

-
ps. 本来这个话题应该在博课堂讨论的,但有些敏感,所以就放在这自家后院里了。

换个发型

看到Zhuyi说她把头发剪短了

这年头,换女朋友太痛心,换房子要搬家,换工作前前后后要拖上半年。而且,搞不好越换越差,等到后悔了才发现“我已不能回头”。看来,能任由自己换的也真只有头发了,只有换发型既能带来新鲜感,代价又小,而且就算不喜欢,大不了等上三五个月就能roll-back回来了。

关于要数量还是要质量·辩证法

今天在一个坛子上,有人谈到现在大学生好过分,宿舍里面别人在通宵打牌,边上两个人兀自就在床上嘿咻起来。有人说这叫做性解放。于是又有人评价说:“性解放和性泛滥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强调质量,后者是强调数量”。

我回了一贴:
酒量是喝出来的
胆量是吓出来的
气量是气出来的
肚量是吃出来的
肺活量是练出来的
没有数量,便没有质量

回头想想,不单此例,但凡世事,凡涉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的,都是这个道理。所谓广种薄收是也。往往著作等身者,精华也就只占一小半,李杜也有许多诗作并非脍炙人口,钱钟书先生为普通世人记住的也就《围城》一部而已。

我觉得我这样去看到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大概是受到了小时候所学的辩证法的潜移默化。还有个例子:那天和另外一个朋友在msn上聊天,谈到关于“人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问题。我朋友说,你要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然后做事情就有优先级了,但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我说,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是很困难的。难并不难在人无法认识自己,而难在问题的答案是会变的,而且一定会变的。例如,我们知道自己需要赚钱,做好工作,住大房子,有自由,可以四处旅游,等等,whatever。但是如果当下肚子很饿,那么就先要解决肚子的问题,那些人生目标可以暂且搁置一两个小时。这就是毛主席说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会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次要矛盾会变成主要矛盾,主要矛盾会变成次要矛盾,这就是毛主席的矛盾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

所以,人到底要什么,也一定是会变来变去的。人也不必为自己心中目标的不确定而烦恼。一个人怕孤独,两个人了又相互辜负,就是因为避免孤独和追求自由轮流的成为主要矛盾。可以理解。

王家卫和皇帝的新装

这两天看见各种网站和报章上的言论,似乎觉得王家卫和《2046》有了点皇帝的新装的味道。有些人争着说自己看懂了,然后诠释一番,以示自己对艺术的领悟力;有些人说那是扯淡,说《2046》本来就是拿来唬唬人的,你们还真的当真了想去理解它,其实它就是一部普通片子而已。两边的争论听上去好象以前也发生在对于鲁迅、对于现代派艺术、对无标题的古典音乐等身上。总有人会以看破皇帝的新装的小孩的姿态站出来说话:你们别傻了,人家随便堆一堆废铁,你还真以为是现代派了,被人耍了还觉得是艺术,自欺欺人。

到底是说自己看懂的人在自欺欺人,还是说别人自欺欺人的人在自我安慰,就不可知了。但至少对于无标题的古典音乐来说(例如第几第几交响乐,或者第几第几某某协奏曲,或者斯拉夫舞曲第几号),我是反对用“理解”作为谓语动词的。那种音乐,听的就是一种内心感觉。如果有人一定要说听到《田园》就会在脑海里面浮现出田园风光,听到《1812》就在脑海里面看到了战争场面,那还勉强靠谱。但如果有乐评人一定要说听到《英雄》就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拿破仑,听到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就想到什么什么,那肯定是自欺欺人,还是别说出来好,更别把这种“理解”作为标准答案来*教*初学者怎么听古典音乐。

高帮的套鞋

我妈妈有一次跟我说我小时候有三大愿望,但我好像只记得一件了。小时候我一直想有一双高帮的套鞋(上海的叫法,就是下雨天穿的胶鞋)。一到下雨天看到其他小朋友穿我就很羡慕,羡慕他们可以穿着高帮的套鞋在积水里面很happy的淌来淌去,而且还觉得穿着高帮的套鞋很帅气,有一种穿着皮靴子的感觉。但我妈妈一直没有给我买,不知道是因为家境尚不富裕,还是因为考虑到我小时候还在长身体,脚一年一个码,今年买的明年就不能穿了。所以,到了下雨天我一直还是穿低帮的胶鞋。后来长大了,大概到高中或是大学的时候,我妈妈终于给我买了一双黑色的高帮套鞋,那天我妈妈还提起我小时候是多么渴望有这么一双鞋子。但我当时已经不怎么兴奋了,那双高帮套鞋也没穿几次,就扔家里了。以后遇到下雨,我也照样穿皮鞋、运动鞋、登山鞋或者凉鞋,一度我还喜欢不带伞,淋雨,以示潇洒。再以后,就有很多年没穿过胶鞋了,因为胶鞋太不透气,穿着非常闷。而且,经常是打的出入,脚不沾土,也就不需要胶鞋了。

11:30的飞机

离11:30的飞机还有两个小时。今天它会带我回到北京。简单、纯粹的新生活会在那里开始,不再为了一个人魂不守舍,不再一个人徘徊在什刹海边顾影自怜。虽然当聚会的喧闹过去时会觉得一丝失落、虽然当一个人到周末时里仍然会觉得一丝孤单,但当清晨的太阳升起,照在德胜门上的时候,我会微笑。

==

赤名莉香最终还是离开了完治。她告诉完治她会等他等到五点,但最后她并没有等到五点,而是坐早一班火车走了。莉香希望完治会来,但她又害怕面对另一种可能,所以她宁可主动的割舍掉这份刻骨铭心的感情,虽然她仍然爱他,虽然她在火车上哭得一塌糊涂。

她说,“让我考虑一下”。他说,“我走了”,他不敢面对她考虑的结果,他害怕再一次听到“我们还是做朋友吧”。于是他就走了,不再犹豫。在机场,他发了一条消息给她,他说他喜欢了她十年,好像做了一场梦,而今天梦醒了。他接到她的电话,她说“我想你”。但这太晚了。他泪流满面。“该来的来,该去的就让它过去,我不想,终日为爱憔悴”。

mvm的注册商标

好友刘晨波今天在他的Blog上记载了我的一件事情,谈到了他对我的印象:

MVM的注册商标

今天和MVM以及另外几个本科同学在避风塘打牌。有一个绰号叫“小二”的同学和MVM在说话,忘记说了什么,只是MVM不断的在说“好的”。然后小二问,那么我偷看你的牌好吗?

MVM说,从前有个人,在坐飞机去美国的途中,他的母国发生政变。结果,他的护照作废,到了美国之后不能入境,就呆在机场旁边的小房间里面。时间一长,机场管理员觉得很不舒服,就找了个机会和他说,入境的地方虽然是有人值守的,但是每天中午12点换班的时候有那么五分钟是没有人的,另外,你在这里也没有人监视你,那么接下来你怎么干自己应该清楚了吧。

我们听完这个故事,继续用期待的眼光看着MVM。他说,小二,你要看我的牌,直接看就行了,不用说出来,自己怎么干自己心里清楚。

此例是典型的MVM风格,为其注册商标。

啰里啰唆,喜欢用例子,而且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的确是我的一个特点(先姑且不论好坏)。我喜欢用类比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虽然有时候用的类比可能不是最贴切的。我另外一个说话习惯是喜欢用多个句子来表明一个意思,例如我不会简单的说“我喜欢王小波”,而是会说“...而且王小波本人,他是一个很伟大的作家, 我认为王小波的造诣,在杂文方面,仅仅次于鲁迅...(我)被他的文风所吸引:毫无华丽的词藻,非常平实的口气,就好像是在和你谈话,但话语中带着浓郁的诙谐和黑色幽默...(《一头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黑色幽默风格的典型体现:他在板着脸给你讲一些以前发生过的事情,他好像并不觉得这些事情有什么有趣,但你听了就是会忍不住一边拍大腿一边狂笑不已...”。因为我觉的单一的一句话往往不能准确的表达意思,而用多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去说,就能基本上确保自己的意思能够大致准确的被传达到对方,且能被大致准确的被理解。这就好像做物理实验,如果只做一次,那么得到的结果往往是不准的。做多次,取平均,才能减少偶然误差。当然,这样做,也会带来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言多必失。

==

又及,今天在Claire的Blog上看到一句觉得很有道理的话:麦兜说,我还发现,火鸡的味道,在将要吃和吃第一口之间,已经是最高峰了。后来,只是开始吃了,也就吃下去了。觉得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包括谈恋爱,包括小时候春游,也包括...

建国55周年国庆节流水账

10/2,上午睡觉,下午唱歌,晚上搓麻将,赌场失意...
10/3,上午睡觉,中午吃大闸蟹三只,下午看《2046》,晚上吴江路小杨生煎
10/4,上午睡觉,中午吃大闸蟹五只,下午午睡两小时畅快无比,晚上避风塘给兄弟做感情问题顾问做到三点钟
10/5,上午打网球,中午用兜里仅剩的2.6元中的2.4元买了三个包子做午饭,期待晚上小高从成都回来带好吃的
10/6,计划上午交大踢球,大学同学聚会一整天

建国55周年国庆节假期,虽然没有到外地去旅游,但也满丰富多彩,而且没花多少钱。各个公共场合的人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拥挤。不知道北京会不会很拥挤,听说天安门东、天安门西和西直门地铁做了高峰时段临时关闭的预案。从来没有在祖国的首都过过国庆,也没有在祖国的首都过过春节。

《2046》不是A片

不同的电影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就拿最近一两年我看的电影来说,有些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演员,比如"Pay Check",纯粹就是Uma Thurman让我觉得非常养眼;有些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情节离奇,比如"Catch Me If You Can";有些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场面,比如《指环王》的三部,尤其是最后一部。不同的电影让人感觉不同,当然还有很多烂片子让人什么感觉都没有,所以就称为烂片子。还有一类片子,让人的感觉是隐讳、符号,总让人很强烈的感觉到导演有什么话想说,但导演却千方百计绕着弯子用讲另外一个与之毫无联系的故事的方式来隐喻他想表达的真实含义,要一边看、一边猜。《2046》就是这样子的一个电影,昨天下午看了以后我就喜欢上了。

我喜欢《2046》是因为它很复杂。结构复杂,电影不断的在多个时间、地点、人物或情节之间跳来跳去,看的时候需要打起一点精神。我从小喜欢复杂的东西。十几岁的时候,我还在念初中的时候,我就开始听古典音乐了。当时的想法是觉得Pop太简单了,简单的旋律,简单的歌词,然后按照ABABC的式样编排一下,太不耐听了。所以我就跑去听古典音乐,一个曲子的时间长、调子复杂、声部多,听着过瘾。看书看杂志也是,我喜欢看文字居多的,喜欢量大的,对图片太多的画报不太感兴趣,因为那种报纸杂志翻阅起来太快了,禁不起我看,无法产生“阅读感”。我总觉得太简单的东西不过瘾,无法让我达到所有脑细胞都开动起来的兴奋状态,太简单的东西缺乏挑战,就好像爱吃辣的人,需要靠辣味来让味蕾兴奋。《2046》这部片子也能让我的脑细胞兴奋起来,看着过瘾。

用演员的名字来说,《2046》前前后后讲了梁朝伟和刘嘉玲、梁朝伟和王菲、梁朝伟和章子怡、梁朝伟和巩俐、王菲和木村拓栽之间的感情故事。在讲故事的时候,总是这里跳跳,那里跳跳,看上去很杂乱。很有点以前老师说的“形散神不散”的感觉。其实,内容还是很清晰的,就是《花样年华》续集,从张曼玉走后开始讲起,讲梁朝伟追随她去了新加坡,结果遇到了巩俐,他开始把巩俐当成张曼玉的替身,但最后发现还是不一样的,于是又回到香港,寄住在一个旅店里面,遇到了在新加坡时候就认识的刘嘉玲,后来又先后喜欢上房东女儿王菲以及隔壁房客烟花女子章子怡。只是王菲心里喜欢的是以前的一个已经回到日本的日本房客木村拓栽,而章子怡虽然真心喜欢上了梁朝伟,但梁朝伟因为心里始终念着张曼玉,对所有身边的女子都只逢场作戏不谈感情,所以最后章子怡也只好很难受的跑掉了。

按照我对这个电影的理解,我觉得后来房东、木村拓栽、王菲和刘嘉玲演的角色都死掉了,因为这四个人都出现在了通往2046的列车上。片子里面并没有直说他们死掉了。但片子一开头就提到,“有一列神秘的列车直接开往2046,每一个搭乘火车的人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找回失去的记忆。据说在2046,一切都会改变,没有人知道那里的真相,是因为去了那里的人都没有回来过”,“那是个完整保存记忆的地方,所有曾经发生的美好,都化作记忆,永远不会改变”。如果用死亡来2046背后的隐喻,很多东西就都解释得通了:

(i) 刘嘉玲被做鼓手的男友杀了,所以她后来出现在了通往2046的列车上;
(ii) 木村拓栽也死了。因为王菲那做房东的父亲坚决不同意他们在一起,回了日本自杀了。所以片子里面梁朝伟会问王菲“他好像很久没写信来了”;
(iii) 王菲后来去了日本,再也没回来。因为她也殉情了;
(iv) 王菲做房东的爸爸后来有一天跟梁朝伟说,让梁朝伟以后把房租交给另一个人,而他要去日本了,因为女儿要结婚了,说他想通了,只要孩子高兴就好。但按照我的理解,这个房东并没有去日本,而是听说女儿自杀后也不想活了了。因为按照这种人的年纪和片子里面表现出来的性格,他是很父权的,不可能那么轻易的改变自己的看法的,只有女儿的死才可能让他如此震动。

2046=死亡,如果我的理解是正确的,这的确是《2046》里面最大的一个隐喻和符号。

又及,有很多人说“听说《2046》是一部A片”。我不以为然。虽然有不多的一些激情戏,也有很多很挑逗的情节、画面和言语,但都是为情节服务的。整个片子是严肃的。而且,讲述成年人的感情故事,这些是不应该刻意回避的,否则就不真实。

小心使得万年船

生活中总是有意外,专业术语叫做Risk,我们要进行Risk Management,而在生活中要防着点意外,用Steven Huang以前经常说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小心使得万年船”。生活中一定不能太托大,否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就遇上了,而且连着遇到,搞得我现在身边没有现金,没有手机,没有御寒衣物。

一切还是得从这次去香港说起。这次原来计划是9/30去香港,然后呆到10/6回北京的。结果没料到我10/1下午就起身回来了,而且回的是上海而不是北京。我离开北京的时候,以为南方还很暖和,所以只带了短袖T-Shirt。结果没想到上海现在的温度和我离开北京的时候的温度一样,也是晚上15、16度,白天24、25度,这种温度单穿短袖T-Shirt肯定冷的。更糟糕的是,北京也降温了,晚上只有9、10度了。所以,等我回到北京,天气比上海现在的天气更冷。我这次回到北京一定瞬间就被冻僵掉了。

除此之外,我还没有手机和现金可用。没有手机,是因为临走的时候觉得没什么用处,就把我国内的两个手机号码的SIM卡都扔在了北京,只带了香港CSL的SIM卡在电话机里面。没有现金,是我没有把北京的工资卡带在身边,只把原来上海公司的工资卡带着,结果没料到上海公司把我的九月份的一部分工资也统一打到北京的工资卡上去了,我身上所有的借记卡、信用卡里面都是空的。所以我现在很惨,是一个三无产品:无手机,无现金,无御寒衣物。作为经验总结,对我来说正确的做法是:把国内手机的SIM卡带上有备无患,把北京的工资卡带上有备无患,再带一件长袖衣服放在包里有备无患,因为即便是直接从香港回北京,从北京机场出来到家也是需要一件厚衣服的。总而言之吃一堑长一智,以后要经常想着“有备无患”。

不过这样也很好。很难的还能过上没有手机的生活,谁也找不到我,除非我想被他/她找到,或者除非我想找他/她。没有现金我就不会乱花钱。无御寒衣物也不错,俗话说,“春捂秋冻”,意思就是秋天降温的时候不要着急添衣服,要稍微冻一冻,这样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冬天不会感冒。

==

插播新闻一条:据称MSN Messenger 7.0已经有下载,未经证实,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这个网站 http://www.cnbeta.com/modules.php?name=News&file=article&sid=5295

换行

如题。在这里给生活画上一个换行符。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我会把我的爱给珍惜它的人,给值得我去爱的人。

(10.2晚) 又,

刚才晚上看到这么一句话:“No person deserves your tears, and who deserves them won't make you cry”(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你流泪的人是不会让你哭的)。

(10.3晨) 再又,

昨天下午和徒弟等三个人去唱歌,极尽兴,唱了十几首老爹,十几首陈升,还有《小雪》也唱得气息顺畅。其间有两首歌很不错,现在才发现,原来要有了生活的经历,情歌唱起来听起来才真的那么让人感动。

陈升《然而》

然而你永远不会知道 我有多么的喜欢
有个早晨我发现你在我身旁
然而你永远不会知道 我有多么的悲伤
每个夜晚再也不能陪伴你

然而你永远不会知道 我有多么的喜欢
因为有你等待也变得温暖
然而你永远不会知道 我有多么的悲伤
在你心中我还没有名字

当头发已斑白的时候 你是否还依然能牢记我
有一句话我一定要对你说
我会在遥远地方等你 知道你已经不再悲伤
i want you freedom like a bird

任贤齐《这样也好》 (下载)

当我发现温柔不再映在你的眼里
握你的手传来的却只是一丝丝寒意
我所有的努力你说只会带来压力
我才发现这段感情你早已放弃
这样也好让我自己好好看清自己
爱的路上我并不是你今生的唯一
这样也好让我自己重新整理
再来的日子我不再有你

没想到我们的爱情这么的短
我以为所有不完美的爱情
不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我错了

我小心翼翼讨你欢心对你死心蹋地
这个世上还有谁能够比我还爱你
我所有的努力现在已经没有意义
爱得太急没想到失去你这么容易
这样也好让我自己好好看清自己
爱的路上并不是每个人都甜甜蜜蜜
这样也好让我自己重新整理
再来的日子我不再有你
再来的日子教我怎么能够把你忘记
我的真心真意你的毫不在意
海誓山盟只剩下我还真的放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