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应该增加男性的带薪产假

因为增加男性的带薪产假,获益的将会是女性,而不是男性。因为增加男性的带薪产假,将会减少女性在职场上的劣势。

中国的很多公司都只给男性两周的带薪产假,但女员工可以有三个月产假,超过一定年龄满足晚婚晚育标准的可以拿到四个月带薪产假。美国的情况也一样。微软之前一直是男性四周、女性十二周。今年微软调整福利了,变成男性三个月,女性五个月。很多其他公司也类似,尽管产假长度各有不同,但总体上都是女性产假比男性产假多很多。再放眼世界上其他国家,情况也基本如此(参见:https://en.wikipedia.org/wiki/Parental_leave)。

如果一个社会普遍只给男性两周产假,但给女性三个月或四个月,那么生育后代对女性职业发展的影响会远远大于对男性的影响。

两周产假也就相当于一个普通的带薪休假,相当于去国外玩了两个礼拜,回来上班以后,一两天就能把过去两周里没有看的邮件给看完了,一两天时间里就能跟上工作节奏。休两周产假对工作的影响微乎其微。休三个月或四个月的产假就完全不一样了。离开工作三个月或四个月再回来,可能连自己生小孩前最后几周写的代码都已经看不懂了。这三四个月里面,可能发生了reorg,可能有新的项目已经开始了,可能换了老板了,可能原来的设计已经改掉了。每个人又都那么忙,谁有功夫跟你一点点都解释清楚啊。休完三四个月产假回来,状态其实很接近一个刚入职的新员工,至少还要再花几个礼拜才能完全进入工作状态。

很多公司都是每年做一次绩效考评的。如果这三四个月的产假发生在那一财年的上半年,那还好,回来以后catch up了以后还有半年才到考评的时间。这半年好好努力,这一年受的影响可能还不算太大。但如果不巧不巧,这三四个月的产假发生在年中或更晚,那休完产假回来上班时,已经离考评不剩多少时间了。这么一点点剩下的时间里也做不出什么能够大书特书的事情来。那么那一年的考评就算是打了水漂了,基本上就拿个平均分,升职什么的等下一年吧。很多情况下,浪费的可能不止一年。很多老板知道手下女员工怀孕了以后就不给她们分派很关键的岗位了,因为怕她们哪天突然就进产房了,工作交接都没做完。如果再加上怀孕期间身体状态不好,再加上花在产检上的时间,很多时候生一个小孩会耽搁掉两年

大部分的人生小孩的时候是在二十多岁或三十岁出头一点,工作的时间少则三五年,多的也就是十年上下。工作到这个阶段,耽搁掉一年两年的话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损失。这个阶段的人基本上面临着职业发展上一个不大不小的坎:比如要升Senior或Staff了,或者要从IC升Lead了,或者是要从一线升二线了。如果到了那个时间点那个坎没过去,接下去可能就要再等好多年。比如,一个女员工,如果那时还没升成Senior或Staff,等生完小孩,能够花在工作上的时间肯定是多多少少要减少的,之后她们在和那些还没生小孩、比她们年轻三四岁的同事竞争的时候,就要吃很大的亏。

相比之下,同龄的男性就没有这么大的劣势。他们基本上不会浪费掉什么时间。男性不会有孕期不适,不需要产检,产假也只休两周,家里还有父母帮着做家务,还可以请月嫂或钟点工帮忙,基本上工作上一切可以照旧,该加班加班,该出差出差。这就是为什么在较低层级的职位上,女性和男性的比例还不算太不平衡,但在很多公司很多行业,到了中高级经理层往上,女性的比例就大大减少了。原因就是因为很多女性因为生小孩而掉队了。如果男性的产假和女性一样长,女性掉队的情况至少是能够大大缓解的。

男性产假只有两周还会对女性的职业发展产生另一个隐形的负面影响:男性如果只休两周产假,就不能深刻的切身体会到带小孩的辛苦。

两个礼拜时间一晃而过,很多情况下妻子也还没有去上班,加上可能还有上一辈的老人来帮忙。在这两个礼拜里,换尿布、拍嗝、热奶、白天抱着睡、晚上哄睡、给小孩洗澡等诸多caregiving的事情,很多情况下还是被妻子或者来帮忙的老人做掉了。很多爸爸休了两个礼拜产假以后,还是不怎么会换尿布、不知道怎么让孩子入睡。没有大量的亲身体验,就不懂得其中的艰辛。没有经历过抱着孩子午睡一睡睡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抱到整个肩膀和胳膊发酸发麻抬不起来,没有经历过每天半夜里要挣扎起来喂一次夜奶,这些爸爸们因此也就不能够发自内心的感激妻子的付出。他们的观念可能就一直停留在这样的无知和误解上:”抱着睡有什么难的,我还巴不得天天抱着我儿子/女儿呢“,“为什么要抱着睡呢,为什么不把他/她放到摇篮里去睡”,“为什么要喂夜奶呢,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喂夜奶他/她晚上才会一直醒过来的呀”,等等。

消除这些无知和误解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爸爸自己动手带孩子,而且带上一段时间。我自己当时休了一个月产假。那时候朱逢霖已经休完了四个月产假,回去上班了。我的那一个月里,白天就我一个人在家里带郑轶嘉,晚上也是我起来给喂夜奶。那一个月里,我充分的体会了朱逢霖在之前的四个月里有多么的不容易。我相信,如果当时微软已经有三个月产假给男性员工了,我会休满三个月,从而对带小孩的艰辛体会更深。

2015-12-21-blog-parental-leave

那些在两个礼拜的产假里没有学会怎么给小孩换尿布的爸爸,可能之后就再也不会去学怎么换尿布了。之后的一两年或更多的时间里,换尿布可能就都是妈妈的工作了。而且,由于这些爸爸没有学会怎么换尿布,偶尔换一下也换的笨手笨脚的,很多妈妈就索性把这事儿全揽过来了:“算了算了,我来换吧,你去把衣服叠一叠吧”。类似的,很多其他caregiving的活也引起类似的原因就都落在了妈妈身上:“算了算了,我来哄他/她睡吧,你去忙吧”,“算了算了,我来喂他/她吃饭吧,你去把碗洗了吧”。这样,在一个男性产假只有两周,而女性产假有三到四个月的社会里,女性不单单因为休产假造成了那一年两年的职业发展停滞,还在今后的两三年里都比男性承担了更多的caregiving工作,进一步造成了女性在工作上的劣势。

也许有人会说,哪怕国家的法律政策给了男性和女性同样多的产假,比如都给三个月,很多男的未必会休啊。这是绝对是有可能的。我见过很多人,他们每年的带薪年假也都没有休完。但给了男性和女性同样多的产假以后,至少有那么一部分爸爸是会休的。今天,也许有一部分的丈夫会有这样的借口:“我是想多休一点产假在家里帮忙的呀,但国家规定只给我们两周产假呀”。到了那时候,至少这样的借口就没有了。哪怕一开始几年里只有10%或20%的男性休满了三个月的产假,那也能促进社会风气和观念的转变。在我所知道的公司里面,Facebook是做的最好的。Facebook无论男女,都有4个月的产假。而且,相当多的Facebook的男性员工都休完4个月的产假的。这让我相信,如果国家的法律规定,所有的企业和政府部门都必须为男女职工提供相同时间的带薪产假,很快就会有很多男性愿意休更多的产假的。

我认为,在中国制定这样的法律,不但是有益的,而且应该尽快的制定和生效。否则,全面放开二胎的效果会大大打折扣:原先只生一个,就会对女性的职业发展产生这么大的影响,那现在要是生两个了,那工作基本上就算是毁了。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职业女性要么不愿意生第二个,要么生了第二个以后就索性不工作了。无论是那种结果,最后都会导致放开二胎所要达到的劳动人口增长的目标无法实现。

德胜门

高晓松说,他小时候能从德胜门看到香山,后来就只能从德胜门看到西直门,而现在,在德胜门都快要看不到德胜门了。蛮有意思的,典型的北京人的调侃。

德胜门,听着好亲切的,因为我也算是北漂过一年,那时就住德胜门。严格来说是德胜门外大街,简称"德外"。对应的另一侧就是德胜门内大街,简称“德内”。那时候有人问我住哪里,我回答说"德外"的时候都觉得自己特神气。我在北京工程院那一年里就一直住那儿,每天早上走十分钟路去积水潭站坐地铁,每天就都会路过德胜门。我特别喜欢从德胜门前路过的那感觉,所以后来回了上海,有时候上班会绕一点点路,从南丹路的家里去港汇上班,我会从徐家汇的天主教堂前面过。

每天上班的路上都能看到一个特漂亮的东西,无论是山水还是宏伟的古代建筑,以那样的方式开始自己的一天,是一种特美好的感觉。

lake-sammamish

后来到了美国,先是在Sammanish湖边上住了一年。每天上班都会沿着Sammamish湖往北开十几分钟,然后才接上繁忙的highway。那段湖滨路特漂亮。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那条路叫做East Lake Sammamish Parkway的原因。好像在美国,凡是叫Parkway的都是风景有点漂亮的路,开着车经过就是一种小小的享受。郑轶嘉生出来以后我们就搬到了现在的家。现在每天从郑轶嘉上幼儿园的路上有一段路正对着Mountain Rainier,那高高的雪山,有时候半遮半掩的在云里雾里,有时候山顶耸入云里像是戴了一顶帽子,有时候万里无云,山上的积雪就闪闪的泛着金色的晨光。每天经过的时候郑轶嘉都会大叫:"爸爸,look,Mountain Rainier!"

我觉得郑轶嘉长大以后一直会记得他小时候每天上学路上看到Mountain Rainier那个moment,就好像高晓松记忆中的从德胜门看到的香山。

郑轶嘉坐飞机

我是到念高中时才第一次坐飞机,从西安回上海。朱逢霖第一次坐飞机是23岁。郑轶嘉才四岁,已经坐了四十几次飞机了:

  • 2012:西雅图往返Honolulu;西雅图往返San Diego;西雅图往返Calgary;西雅图往返上海,经停首尔;西雅图往返洛杉矶。
  • 2013:西雅图往返Las Vegas;西雅图往返纽约;西雅图往返Fort Lauderdale,经停休斯顿;西雅图往返罗马,经停法兰克福。
  • 2014: 西雅图往返旧金山;西雅图往返Tahiti,经停洛杉矶;西雅图往返伦敦,西雅图往返上海,经停东京;上海往返珠海。
  • 2015: 西雅图往返法兰克福;西雅图往返旧金山;西雅图往返Maui;再加上这个月底就要飞的西雅图往返纽约。

我们带着郑轶嘉去了那么多地方,动机其实很纯粹:就是我和朱逢霖我们自己想到处玩。我们家里没有这个条件,不像其它人家那样可以把郑轶嘉留在家里一两个礼拜,让国内过来帮忙的老人在家里看着,或者索性放回国内去放几个月。我们无论去哪里都不得不把郑轶嘉带着,包括好几次陪我们去旧金山搞申根签证。我们没有觉得想要通过旅行让郑轶嘉增长见识,至少不是现在这个年纪。这个年纪的小孩还没什么长期的记忆,比如我自己就只记得五六岁以后的事情。我们发现郑轶嘉基本上两岁之前的事情完全是不记得的。他24个月大的时候跟我们去了意大利,吃了很多pizza和意大利面,在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上被一群鸽子抢手里的面包。这些事情后来问他,他完全不记得了。

IMG_3408

郑轶嘉大概是在两岁到三岁之间开始记得一些事的。去年他30个月大的时候跟着我们去了Tahiti,跟我们去浮潜的时候看到了stingray,似乎就记住了。上个月去毛伊岛的水族馆,他一看到stingray就指着叫出名字了。他将近三岁的时候跟我们去英国,在伦敦的白金汉宫门口看到卫兵换岗,看的特别兴奋,告诉我们说他很喜欢看"叔叔打鼓"。回来后有一次在家里,看到了我们带回来的一个卫兵样子的冰箱贴,他就指着那个冰箱贴对我们说,那是"叔叔打鼓"。我觉得可能从现在起,从四岁往后,他应该基本上就都能记得了,以后的旅行可能会有更多增长见识、锻炼能力的成份了。

话说第一次带郑轶嘉坐飞机是他四个月大的时候去夏威夷。那之前我和朱逢霖还是满紧张的,不知道这么小的小孩出门在外会遇到什么状况。不过那次坐飞机基本还算顺利,就是郑轶嘉晕机吐了。所以之后我们带他坐飞机都会在随身箱里放一套备用衣服。尤其是飞机下降的时候我们会特别警惕,发现郑轶嘉有神情不太对劲的时候,就赶紧把呕吐袋拿在手里准备好。不过好像随着年龄增长,最近他很少晕机了,也许是因为坐得多,习惯了。也许他当时呕吐也并不是因为晕机,也许是因为小孩小的时候胃的贲门没发育好,机舱里气压低,胃里面东西就容易跑出来。大概和婴儿吐奶是个差不多的原理,我是这么猜测的。郑轶嘉倒基本上从来没有因为气压调整而觉得耳朵不舒服。我觉得那主要是因为从小就坐飞机,一年做十几次,早就习惯了。

郑轶嘉第二次去夏威夷就是上个月的事情了,已经过了四岁生日了。这次去夏威夷带郑轶嘉坐飞机,我和朱逢霖基本上已经非常轻松了。Checkin和安检的时候他会一直帮我们拉着那只随身箱。郑轶嘉非常喜欢那只箱子。一个原因是那只箱子的轮子的质量很好,万向轮,而且滚起来特别平滑、顺畅。郑轶嘉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喜欢推着这只箱子在飞机场里走,他总说那是他的箱子。现在他四岁够高了,就学我们的样子拉着箱子走,一路引来不少侧目。

IMG_1309

这次从夏威夷回来,郑轶嘉上了飞机一坐下来就自己把安全带扣好,然后就催着我和朱逢霖:"爸爸,你和妈妈也要把安全带扣好"。机长广播说飞机要开始滑行了,请大家收好小桌板。郑轶嘉就马上把iPad合上,还跟我们说,"妈妈,我等到飞机飞平了再看,OK?" 听得我和朱逢霖都笑死了。飞机飞了一会儿以后开始广播,说开始提供drink了。郑轶嘉那时候虽然带着耳机,但广播一说要开始提供drink了,他噌噌噌就把耳机拿下来,把iPad合上收好,把小桌板上面收拾干净,然后转过头跟我们说“I am ready for drink”, 又把我和朱逢霖笑死了。吃好snack,他又看了一会儿Peppa Pig,就说"妈妈,我困了",就把耳机拿掉,往朱逢霖腿上一趴,片刻就睡着了,连着睡了两三个钟头,连机上的晚餐也没吃,直到要下飞机了才被我们拽起来。郑轶嘉睡了我们就可以做我们自己的事情了,除了要经常帮他拉一下毯子,免得冻着。郑轶嘉睡着的时候朱逢霖看了两部电影,岩石强森演的《San Andreas》和刘青云、黄晓明演的《暴疯雨》,而我继续看我的书,然后写会儿blog,再看一会儿书。

郑轶嘉能像今天这样,也是有一个过程的。他小的时候坐飞机我们也还是挺累的。那时候他还不大会自娱自乐,飞机上地方小,他喜欢玩的Magna-Tiles摊不开,朱逢霖和我就只能轮流一本一本的给他讲书。他小的时候坐飞机也是会哭闹的。不过好在美国这边的航班上的小小孩普遍比较多。经常机舱里此起彼伏的有小小孩在哭。这样我们家郑轶嘉哭的时候我们也就没有那么愧疚。其它乘客里面,很多人自己也曾经有过带小小孩坐飞机的经历,所以特别能理解。我从来没有遇到过有哪个乘客对周围小孩哭闹有抱怨的。总的来说,整个氛围很宽容。郑轶嘉比较小的时候我们会把他的car seat也带上飞机,装在他的座位上,让他坐car seat里面。这样就感觉有点像坐在车里,他在car seat里面睡的比较舒坦,不容易东倒西歪。不过后来他长大一点了,我们就不把car seat带上机了,否则太拥挤、活动不便。

说到郑轶嘉的座位,美国这边不太好的一点是无论小孩年龄多大,如果单独买票有个座位,就要买全价票。不过两岁以下的小孩可以on the lap,那样就不需要买票。这也是我们在郑轶嘉两岁前去了很多地方坐了很多飞机的原因之一,一旦过了两岁就只能乖乖的给郑轶嘉买全价票了。不过一个很贴心很方便的地方是,无论小孩年龄多大,只要小孩是乘客之一,托运小孩的婴儿车和car seat都不要钱。所以我们到任何地方都是自带car seat,从来没有在租车公司花钱租过car seat。

这几年这么多趟飞下来,我和朱逢霖对于挑选适合小朋友的航班也找到了一些规律。主要的选择条件就是时间,尽量把郑轶嘉afternoon nap安排在飞行途中,他睡着了我和朱逢霖就可以轻松一点,干点自己想干的事情。遇到需要转机的,比如我们从休斯顿转机去佛罗里达,我们有时候会选那种中间间隔两三个小时,而且在转机机场停留的时间是early afternoon的,这样让郑轶嘉坐在婴儿车里推着推着就睡着了。另外,如果时间选在飞机上会供应一顿午餐或晚餐的,也会比较好。小朋友在飞机上有东西吃,不容易闹。总的来说,就是根据小孩的生活作息习惯选航班时间,顺势而为会比较轻松。当然,这样选航班可能就选不到最便宜的航班,每次都会贵一点,有时候三个人加起来要贵好几百,但为了一个比较好的旅行质量和体验,那也还是值得的。

郑轶嘉坐的这四十几次飞机里面,有好多是长途trans-continental的。下次再专门写一篇关于带郑轶嘉坐长途飞机和调时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