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志鸿
Isaac Mao
产生创意
“蒙古人的Wifi”
anothr.com 域名
mashup = 捣浆糊
Zheng 2.0
Semapedia.org
全景
更多的照片
冒志鸿
Isaac Mao
产生创意
“蒙古人的Wifi”
anothr.com 域名
mashup = 捣浆糊
Zheng 2.0
Semapedia.org
全景
更多的照片
注:本文应杨栗小姐邀约,为《时尚旅游》写的一篇关于上海的文章。写于2006年1月5日。当时要到北京出差,看起来有些伤感和酸秀才味道,可见当时不想去出差。今天《时尚旅游》3月期上架,我也就可以放心转载过来了。
今天上海下雪了。
我正准备登上到北京的上航飞机白色的玄梯,忽然发现随着寒风飘摇的,一把一把的白色颗粒,居然是雪。那是一种像鹅毛一样,没有一点重量,看起来丝毫没有造就积雪的可能性的雪。雪片是不规则的,像被子里飘出的棉花丝一样几片粘连在一起,丝毫没有北方那种六角型标准的雪花的样子。
上海很少下雪。这估计是我经历的第四个下雪的冬天,也是我洛阳来到上海的第十个冬天。虽然很多人不把洛阳看作一个典型的北方城市,我却一直以北方人自居。上海,对于我,永远是南方,永远是一个不一样的地方。如果也像很多人一样,急忙的,傲慢的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正常的和不正常的阵营的话,上海,对于在北方长大的我,一直是一个“不正常”的城市。十年,这种不正常的感觉少了不少,却总是固执的认为,不是上海变得正常了,而是自己变得不正常了。
对不正常的城市的心理上的接纳,需要很长的时间。我认识的从北方移居上海的朋友中,从来没有一个在前两年就喜欢上上海的。冰冷,乱糟糟,小气,排外等等贬义词都是大家过节聚在一起吃火锅时,就着热腾腾的锅底常用来形容上海的词语。“离开上海”,“一定要离开上海”,大家七嘴八舌的说。
不过也怪,在我的这些朋友中,过了两年还不喜欢上海的,好像只有一个叫Joanna的姓肖的北京女孩,其它的北方朋友,包括我在内,都融到了这个城市了。虽然口上还或多或少的表露出都这个城市的不屑,却越来越喜欢这里,更是不可救药的染上了以前最讨厌上海人身上出现的那种无时不在的优越感。
我记得95年刚刚到上海的时候,这个城市如此陌生。对于来自一个古都的人,怎么想得通为什么街道都是那么狭窄,并且毫无方向,让人分不清东西南北。比如华山路为什么可以开始是条南北的路,走着走这就变成了东西方向,却又在不经意的时候折回南北?为什么小的弄堂可以小到似乎猫走过去都会费劲?“或许是历史的原因吧”,我坚持这样认为。或许在这个城市里新建的部分,大家会有些“正常的”规划呢。于是,当我看到交大闵行校区的规划中,在广袤的农田上,先画了大大的两个相交的圆圈,以此作为主干路,把楼房乱七八糟的点缀在路的两旁,我就彻底绝望了。后来又看到浦东的规划,在还完全没有路的时候,硬是一望无垠的空地上,划出了一条从陆家嘴到世纪公园的45度的斜线,命名曰世纪大道。在这条宽宽的马路路的尽头,画了一个1/4圆的一段圆弧,包裹起来世纪公园,命名为锦绣路。上海很特殊,很有趣,有他自己的想法。就像她的道路一样,弯的,实用的是她的精神,而不会是有严格的,有气势的,和容易理解的。
这时,我总算明白,我与这个城市的不合,不仅仅在和建筑上,在食物上,在市井的人们的交往上,更是在更深层次的思维的习惯上。不仅仅是城市建筑的形态塑造了这个城市的思维,更是这种思维不断地在塑造这个城市的外观,她的细节,也在默默地塑造着像我这样的一个上海新移民的心态。
两年过去了。慢慢的,开始喜欢这个城市。上海话不见得是一种嘲弄了。糍饭团不见得是不能下咽,上海的冬天很冷,但也有些清凉的味道。百盛门口号称每天都有几万人在那里相约见面,但这已经不是我专程去参观的原因,而是我也成了那几万人中间的一员。平平常常的日子,就一天天过去,不知不觉中,这个城市越来越熟悉,一个又一个偶然的机会中,慢慢的探索这个城市每一个还没有去过的街道还有小店。在街边的小饭馆,小公园,小店铺或者小弄堂里,都留下了一些故事和记忆。自己就这样融到这个城市里去了。
四年前,到成都出差。住在成都的市中心。晚上九点左右走出宾馆,想买包餐巾纸,却发现街道都黑了,好似没有商店的样子。就这样,不经意间就的想念起上海的好似无处不在几乎每一分钟都在营业的便利店,想念起来便利店在深夜里白得刺眼的灯光,柜台上面冒着热气的黄金虾球,以及后面穿着格格衣服,讲着不是很标准的普通话的店员们。进而又想起了上海的或喧闹或幽静的街道,以及熟悉的充斥耳朵的各种声响。。。我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我平生第一次很真切地感到,我想上海了。
我以前是从来不想念一个他乡的城市的。从那个时候起,我开始想念这个城市的各种味道,各种声音,还有她的气质。我很吃惊,怎么会爱上一个那么不正常的城市?怎么会想念一个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踏实,不会讲当地的语言,甚至街道都是歪歪扭扭的城市呢?
如果说爱一个人,会从一个瞬间开始,那个时候,我觉得我是开始爱这个城市了。从十年前带着一个箱子只身来到上海,到习惯她,直到爱上他,我花了六年的时间。从成都回来,每一天,我越发喜欢这个城市,被这个城市同化,说起话来,也开始使用“造”房子,而不是“盖”房子;也开始用“不要太开心”这样原来看起来怪怪的说法了。开始很自豪的带朋友来参观每一个新建成的景点。
“离开这个城市?”谁还在乎这个傻乎乎的建议呢?
摄影:张千里
P.S. 和《三联》一样,这次我的名字还是王健硕。我相信编辑用的是微软拼音输入法。。。
七人一天会结束(Isaac称为Future Idea Foundry)。记录笔记如下
更新 2005年2月13日
聚会的照片:
Photograph by Isaac Mao
Photograph by Isaac Mao
Photograph by Isaac Mao
晚上回到家,大约11点左右,照例看了一下中文blog的留言,发现热心的SiliCon在招聘帖后面转贴了一封北斗公园的一篇文章《客齐集…我对你有点失望….》。读后,觉得北斗公园的抱怨完全属实,在这件事情上,客齐集的客户服务的确错了。刘老师的文章《投诉你是投资你》我是非常认同的。我自己也是一个Tough Customer,投诉起来没完的。
多数的投诉是不求结果的,认真的投诉的确是一种投资。这篇文章会对客齐集有很大的改变,对于这个投资,我非常感谢。
网站的根
网站的用户,用户和用户只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是大树的根。网站的具体做什么,无论是卖书也好,卖票也好,交友也好,拍卖也好,或者分类也好,是根生出来的树干。树干上有枝杈和树叶,结出的果子才是商业上的成功。
Craigslist是Mail-list起家,有了这个根,才长出了分类的干,结出了盈利的果.
新浪是个论坛,有了这个根,才结出了新闻的干,结出了广告的果.
没有根,树干难成,更不用说果.客齐集,还有所有的分类网站需要更深的根。这个道理,我懂.
北斗公园的经历
在管理员审核帖子的事情上,北斗的帖子就是属于误删的。网站管理员每天要看所有城市,所有类目的数据,虽然是不能完全避免误删,但是后面的自动回复的语气,还有之后没有及时回复,如果我是北斗,估计也会非常愤怒。尤其是在久等不复的情况下。
比如这次的错误在于:误删。这是机制所致,希望尽快把所有的权利交给斑竹和用户,而不是我们的工作人员。在茫茫多的帖子中(注意,是后台工具,而不是直接看网站)看到一个太原,又看到一个上海,知觉好像城市除了问题,出错的可能性太大,这很危险。这是体制上的改变。这个有待于工具的提高。
错误之二:发出的信中间,不知什么时候漏掉了标准的声明:这是没有监控的邮件地址,请勿直接回复。请联系:kijiji-cn-support@kijiji.com.cn。正如北斗看到的那封回信,发到ended@kijiji.com.cn,回信却来自ended@ebay.com,因为这两个地址是一个邮箱,连进了eBay.com的后台支持系统,也就是说,那一封信没有到达客齐集的客户服务。这是个很大的bug。需要解决。老实说,这个bug,我刚刚知道。这要多谢北斗的提醒。
被这个bug害的用户估计不止北斗一个,发多封信去催的,估计也不止北斗一个,写一篇blog把事情讲清楚,帮助我们的改正的,却只有看到北斗一个。
大的系统的难于处理的原因就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人的智力,眼里,脑力能够理解大系统的复杂度,所以对于大的系统,难以像小系统这样容易看出来问题。这是其难之一。就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他还是无法适应所有人在所有情况下需求。这是其难之二。
家家有本难见的经。不论多难见的经,总要念好它。。。这需要大家帮忙。
在《创业公司的欲望]》写完,还没有发上来的时候,在老华的号召下,六个朋友在藏珑坊聚会,喝下午茶。大家聊了很多,都收获颇丰。我把我写的草稿发给大家,结果得到精彩百倍的回复,经允许,转贴在这里。
- 我觉得是创业前最需要考虑的是风险,10个公司能存活下1个这是客观规律,startup所能做的只是尽可能减低这种风险。
- 其次才是预测或战略,我很喜欢你关于ebay对战略重视的描述,大方向对了,风险就会减低。顺势而为总是容易许多。
- 我很同意永远是”所在的环境选择了成功的公司”,而不是相反。在每个关键点做了正确的事并不是市场正好顺应了公司,而不是相反。但不断顺应市场调整改变的公司往往是更容易成功,我觉得Microsoft就是。
- 合适的时间地点,”创业公司的欲望”也是重要的。我最欣赏盛大的一点是中国在五年前根本没有网络游戏这个产业,连美国都没有。而盛大活生生在中国创造出了这个产业。
- 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最让人Exciting的一点,因为你知道你有可能去改变一些事情。
小丰
在硅谷,公司成长过程中的领导角色也是被细分了, 把vision变成产品或服务,然后把这它做成一个真正的Business,再把它带到$10M, $100M,$1B, $10B的公司,大多数情形这是若干个人完成的,像Bill Gates, Larry Ellison 一路到底是不多的。在admire 他们之余,我想我能把其中的一个phase做好了就不错了。只有在我做好了一个phase之后,我才能得到其他phase的入场券,有资格去试试我是否有能力做好两个,三个phases。
真的非常高兴认识大家,并且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
- 市场选择和环境选择的力量非常大。不仅仅是创业公司被选择的对象,大型公司在市场和环境的选择下,同样是非常渺小的。自然环境中,恐龙这类超级霸主都被自然选择掉了,所谓的大型跨国公司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我们经常听谁在说,XX公司离破产永远只有XX天,倒不一定是在做秀,这里的压力和苦衷只有自己才知道。
- 对于大公司来说,战略确实比执行更重要。大公司就象火车,启动慢,但是一旦启动,速度和势能非常强大,但是如果经常要改变方向,或者走到了错误的轨道,要纠正的代价非常大。而对于小公司来说,执行比战略更重要,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市场很大,不论方向是否正确,总有各种空隙可以穿梭。也许你抱着非常远大的理想,可千万不要“出师未捷身先死”,否则只能“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 创业公司是一个弱势群体,没有钱,没有出色的人才,没有名气,没有了 reference case, 还要经常被别人BS,嘲笑,不理解,etc,能够苦苦支撑的很大的原因就是有那些“创业公司的欲望”。正因为有了这些“欲望”,整个社会就多了很多创新和变革的机会,也多了许多令人眼热的传奇人物和传奇故事,激励着许多人朝这个方向努力。
杨劲松
▲ 每个人都可能是别人的宝藏
陈安之说《自己就是一座宝藏》,没错,但我想这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如何从别人那里挖掘到宝藏。这些所谓的“宝藏”,可能对于别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可能对于自己就是价值连城的。所以,各位要做好准备,我要着手挖大家的“宝藏”了,呵呵,可能太直接,不过这样符合我的风格:)
▲ 自然规律的异化
自然选择在之前是一个客观规律,即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但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异化,自然选择现在成为了“人化自然”的选择,一个物种可能并不是因为不能适应自然,而是因为人们的经济诉求、益害的价值判断而繁荣或灭绝,比如有的濒危灭绝的物种,又因为人们“保护濒危灭绝”思想指导下的行动而得以留存并反转。
有趣的是,假如大熊猫也探索自然规律,不知道它们可否理解这个“自然选择”规律的“客观”性。假如规律也如此“主观”的话,想到很多年争吵不清的UFO和外星文明。。。
▲ 创业成功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建硕:事情的真相是,创业公司是被选择的,而回顾的时候,看起来好象是创业公司的欲望使然。
的确是这样,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伪规律”,即一个结果表面上是被一个原因导致的,其实不然。
从社会经济到IT的发展变革,宏观来看应该是有规律可寻的,比如互联网在十年前就会预期到今天的发展,比如五年前可以预期到上海的房价会猛涨等等。但从微观上,究竟成功的是张三、李四,还是王五;可能真相就是这样——是被选择的,因为不可测的因素实在太多了,甚至你对这个“不可测因素”的估测和判断,也会改变这个客观的结果。
但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我认为他一定需要有这个信念——成功是必然的。如果没有成功,那么一定是自己的哪些判断有问题,哪些决策有问题,哪些行动有问题,还缺乏哪些导向成功的要素,还缺乏哪些导向成功的资源,然后一项一项加以落实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增加他创业成功的必然性。因为除非停止创业,他一直都存在着成功的可能性,虽然可能之前他一直处于失败状态。
同意Jean的这句话:不确定中有确定,确定中似乎有不确定
▲ 未来改变现在
Jack:未来的不确定性才是最让人Exciting的一点,因为 你知道你有可能去改变一些事情。
物理世界和自然世界的现在是由过去和规律决定了的,即物理学家、数学家们已经在做的事情。惟独人性是面向未来的,在人的世界里,现在永远是烙着未来烙印的,差别在于,有些人的未来属性弱一点,而有些人几乎一生都生活在未来之中——为了成为自己理想中的那个人或者做成自己想做成的事情。
其实强的未来主义者不仅仅只有创业者和vc,还有NASDAQ和那些有趣的投资者们
▲ 上帝(或者形而上学)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XiaoFeng:人在处于宗教活动中,进入一种通常所没有的体验
假如所有证明上帝存在或者所有证明上帝不存在的活动都是徒劳的话,我现在反而不关注是否真正有一个外在于我们的上帝,而是关注人们所进入的这种体验状态,或许每个人并不完全相同,但这种状态是如何产生的,这种状态的生物学特征是什么,这种状态是否只有在宗教状态下才能获得等等。
▲ 选择的多样性
老华的Blog中谈到:有时候想想,这个世界可能最奇妙的就是多元化。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年龄的人对同样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路径选择;
XiaoFeng:有些人会选择从小做大直至NASDAQ,有些人则选择其中的一段,有些人选择卖掉,活得也很好。
康德认为有两样事情非常奇妙,一个是夜晚抬头看到的星空,一个是内心的道德律。我想还有两样事情更奇妙,一个是人的知性,一个是人的选择性。
有思想的朋友是自己的宝藏
有这些朋友在周围,聊聊现在,寥寥未来,开心。就像陈俊说的,这样的聚会在上海不多。春节后,毛向辉,冒志鸿,郑云深,建硕,Bruce Wang,我,还有另外一一个又一个”七人一天会”,就是讨论互联网的技术派和未来派的,很不错。不过那个聚会的原则是,不超过七个人。
在《旅行的艺术》之后,最近又读了一本书,名字叫《植物的欲望》。作者迈克尔·波伦讲述了一个从奇怪的视角来看到的世界,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所说的,“植物眼中的世界”。
“作者在五月份的一天,在院子里播种马铃薯的时候,蜜蜂正在开花的苹果树中间嗡嗡飞行。‘这些蜜蜂或许正在以院子里的主体自居,鲜花视为客体,自己在开垦这客体吧’。他突然想到。然而,如果蜜蜂真的这样想的话,那就是它的幻觉了:花朵在聪明的利用采集花蜜的蜜蜂来搬运花粉。那么,对于人与正在被人种植的马铃薯来说,到底人选择了种植马铃薯,还是马铃薯诱使人这样做呢?谁在利用谁?谁在支配谁?”
这些观点,听起来真是新鲜得很。
“说不定所有的生命在最基本的遗传层面上所关心的东西就是更多地复制自己,并通过种种试验,失误和纠正,这些物种终于发现了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诱惑动物――无论是蜜蜂还是人类――来传播他们的基因。如何诱惑呢?这就是利用动物们的欲望。比如,如今美洲有五千万条狗,而狼只有一万只。从生物学上来讲,狗比自己野性的祖先成功得多。因为狗在进化的这一万年的时间里,他们掌握的对象是我们――我们的需要和欲望,我们的情感和价值观。”狗更适应自然,因为从五千年前,人类成为了自然中比天气,野兽最重要的一种力量。适应了人类,就基本上说,适应了自然。狗,何其聪明。
这样听起来,就好像苹果故意让自己长得又红又光亮,专门为了诱惑馋嘴的人类,同时成为世界上最为广泛分布的果类品种之一;而马铃薯就故意钻在地下,而且每亩能够养活的人比其他粮食多,所以从地球的一个区域被人成车的运送到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得以繁衍自己。看起来他们的智能好像是个奇迹,然而,这些特性只有在回顾的时候才显得聪明。自然界中的设计不过是偶然的事件的串联而已,由自然选择过程来进行淘汰,直到其结果达到了那样的美或者那样的有效,以至看起来好像是植物本身有了欲望,有了智能,创造了这些奇迹。
创业公司的欲望
通过研究自然的现象,让我们发现,在现在的IT圈里发生的种种现象,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我们的IT圈,其实就是另外的一个自然界。自然界的规律,比如优胜劣汰,比如基因复制和变异等等,在IT圈,依然适用。
创业公司的自信和成功
创业,一个人,一个主意,些许资金,一群朋友,立马开张。对于前途,每一个创业者都信心十足。在开始创业的旅程的时候,前方是什么样子?每个人都有一个假想;是不是可以实现?唯一可以告诉你的就是时间。
打一个比方。这就像在长跑比赛中,创业的起点,创业者站在十条跑道上。这时,他们都被蒙了眼睛。十里地外,九条跑道上放着九排刀子,冲着每个人,只有一个空当。那个空当代表着成功的道路。它在哪里?没一个创业者知道,旁观者?他们也不知道。
于是赛跑开始。很快,九个烈士,撞死在刀口,只有一个跑步者,跑到终点,安然无恙。
记者来采访那个活下来的人,问道:你怎么知道你会成功?回答都很类似:“我在起跑的时候,我就坚信。。。”或者“我当时就预测到,未来的市场。。。”看起来信心十足。于是大家的逻辑就变成了,因为有了信心和眼光,所以他们成功了。
我真诚地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表述,因为他说的,千真万确的就是他在起跑的时候坚信的东西。但问题是,另外的九个人,在起跑的时候何尝不是同样呢?这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结果,看似成了创业公司的领导者的聪明才智所为,就像我们觉得,郁金香在自己还是种子的时候,就摸透了人的心思,长成了好看的样子一样。
我要说的是,是我们所在的环境选择了成功的公司。环境的因素太多,太不可控。比如说,谁知道美国的一个911事件造就了blog在美国的流行,这是Evan Williams在创建blogger.com的时候就设想好的吗?
事情的真相是,创业公司是被选择的。而回顾的时候,看起来好像是创业公司的欲望使然。
回顾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的历史,主角都是那些蒙着眼的起跑者,虽然在选择跑道的时候,每个人已经是尽自己所能,在已知的条件中,选择了胜算最大的那里条了。
如果你不信,看一下这一道选择题。上个世纪中国最大的两家PC制造商是联想和四通。联想站到了通用PC的跑道上,而四通坚定地相信只有专业PC才有机会,于是孤注一掷投入了排版机的大潮。二十年后,自然和市场选择了哪家公司很明显。
我的问题是:为什么二十年过后,连小学生都知道通用PC的市场比专业PC的市场大,更有前途,而当时四通的那些高层看不到?因为在当时,即使是现在尽人皆知的结论,也没有任何人可以看得清楚。回顾无数的商战,我们指指点点,好像失败的一方傻得比不上现在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而实际上,他们当时的迷茫以及自信,又有谁会去关心呢?
如果认为你可以说得清楚的话,往前看一下,告诉我Yahoo! 中国全面转型到搜索,盛大战略转移到盒子,以及分众进军手机广告等等赌注,到底是站在了联想的跑道上还是四通的跑道上?就算你真的对自己的想法百分之百的确定,过十年在来看看吧。
进化中的公司
IT公司都在进化的进程中。进化本身就是一座自然运转的大磨房,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这里面的复杂度,没有人可以准确的预见。
这就给了创业者很多的鼓励。因为你的迷茫,每一个成功的人都有过;你的自信,估计失败的人曾经比你更自信。
成功的人粉饰自己的迷茫,失败的人不谈过去的自信,这才苦了后来的创业者,觉得自己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成功者,而就是这些不觉得自己像一个成功者的创业者,一次一次的演绎了成功的创业故事。
注:更多的讨论,参见 关于《创业公司的欲望》的评论
不是不想写。是blog坏了,没有时间去修它。一停就停了一个月,跨了一个年。
今天出门转了一圈,离开eBay所在的Hamilton Ave, 经过17号公路,沿着US101公路,北上,一会儿到了Sunnyvale。顺便看了一眼Yahoo!的总部,好大的一幢楼。这个10多年的小公司看起来像个大公司的样子了。昨天打开电视就看到Yahoo!的广告,一声很怪异的Yahoooooo!让人印象深刻。
前几天在和朋友聊天,他说得很有道理:Yahoo!的领导风格是好莱坞的,这和他们的CEO华纳兄弟的经历有关,看重内容和广告。Google是技术风格的,这和他们的两个创始人(为什么技术公司的创始人都是两个两个的呢?)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背景有关,eBay是战略和财务风格的,这跟公司里面近百人的哈佛和斯坦福MBA有关吧。10 年过去了,过去的疯狂的硅谷的创始公司,现在都长成青年,有着5层以上的大楼了,比如旁边的EMC和SUN。这些楼在一片平房的硅谷,着实是少见。
沿US101接着向北一个路口,就是Google。Google也迅速的长大了。1600 Amphitheatre Ave的对面是个山包,看起来和中国西部稻城亚丁一代的黄黄的草覆盖的土坡很像。Google比我想象的大的多。居然是个庞然大物的样子,延绵的楼连成一片。不知道是不是很快,坐在那些山上的土坡上面,也可以用Google在Mount View部署的无线设备上网了。。。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土坡将来一定会被用来造楼,就像10年前的雷德蒙特一样。那个时候,微软为这个区域带来了名气,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交通阻塞也带来了推土机和更多的楼宇。
中午在Mount View街上吃了午餐,叫做百家宴的中国餐馆很好,地址:360 Castro Street,晓良说一定要写入《客齐集赴美生存手册》中去。这几天终于可以吃到中餐,不用吃东南亚菜,美国菜,意大利菜,还有各种各样冰凉冰凉的东西,真是掉到蜜罐子里去。
然后通过一条其貌不扬的Sand Hill大路去斯坦福。路的两边都是些没有牌子的小楼,都躲在大树的后面,下面,或者大树的丛中。。。这条路上全是风险投资公司,不过显然不像我在97年的时候读到的那种“有新主意,在这条街上喊一嗓子,就会有VC跑出来”。这里太静,太偏远,让我怀疑这里有人住吗?我终于想明白我为什么一直错误的觉得硅谷有一条主干道了。
就在离开这条路的时候,在3000号,看到了Sequoia Capital(红衫)。这是我个人认为最成功的VC。就是它投资并造就了Apple,Yahoo!,Google和CISCO等一系列公司。
接下来穿过斯坦福大学,在里面瞎兜了一圈,那个入门的Palm Dr,两边有广阔的看不到边的大树丛林。在中国的大学中间,有这种景致的,估计只有上次去过的南京农学院。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站在Windy Hill – 硅谷旁边的山脉的制高点,整个硅谷就在脚下。北面旧金山的高楼远的几乎看不见,背后太阳正从太平洋的水平线落下去,旧金山海湾以及对面的山脉从远处蔓延,斯坦福大学的塔楼是最醒目的建筑,US101, I-280上面的车流一刻不停的奔驰,而一片一片的绿色的大树下面,有多少的公司,多少的人,多少的资金,还有多少的梦想,就藏在那里。
硅谷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地方,到处都是不起眼的小楼,里面装着一个一个小公司。还记得前几天,下了飞机,从旧金山机场开车到San Jose,不小心错过了一个路口,赶紧在下一个路口出去,转回原来的路上。就在短短的几分钟,看到了两幢小楼。一个挂着Veritas的牌子,另外一个挂着VeriSign。后来知道,VeriSign的那幢楼,曾经还住着另外一家公司:Netsca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