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jianshuo发布的文章

洋算命

昨天Wendy培训回来,就高兴得告诉我,我是只海豚。搞得我一头雾水。

今天Henry在MSN上送过话来,“据说你是ENFP”。眼疾手快,Google一把,就知道ENFP跟昨天他们一起参加的培训有关。

我问:“这是什么东东?”

Henry答道:“洋算命”。

哈哈。

客齐集播客节目

刘尧策划,由我们两个主播:Swing和上海都市792的建平。 精心制作的客齐集播客节目正在火热进行中。让我也来帮忙做一做广告。这个是客齐集播客节目本周预报。

本周客齐集播客节目内容:

周日广播:客齐集主题活动月—-无限春光任我行(一)
摘要:(1)你是否也已经染上了节前综合症,整天在办公室里坐如针毡,蠢蠢欲动?
客齐集网站在这个紧要关头出现,推出了“无限春光任我行—-客齐集主题活动月”。在网站上整理了大量发布在客齐集上的五一相关信息,内容覆盖了所有与五一长假相关的活动项目:旅游活动、寻找旅游伙伴、租车和假期兼职。
(2)介绍下个周六的客齐集户外训练营活动,接受现场短信报名。
(3)嘉宾:“驴行天下”野营探险俱乐部的徐凯先生,跟大家谈谈户外旅行应该注意哪些,如何安排你的旅游行程以及急救手册。希望能为大家在五一的出行提供一定的参考。

周一:兼职信息情报站—-世界知名企业暑期实习生计划(一)

微软招收暑期实习生;通用电气(GE)“创想未来(GE EID/Early Identification)”计划;飞利浦半导体部门招收市场,商业分析,财务分析加上部分行政工作的实习生1-2名…….

周二:时尚生活大搜索—-客齐集四月寻情记(男人篇)

重播上个周日上海都市792的客齐集时尚生活大搜索节目。

连续两个周日的上海都市792客齐集时尚生活大搜索节目为大家带来的是客齐集四月寻情记,使单身的上海朋友在客齐集网站上发布的寻情信息可以通过广播和播客更广的传播出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弧。

周四:无限春光任我行—-边逛边听(一)

在“无限春光任我行“旅游活动区的三大板块:同城交友,短途旅游,长途旅游中各为您选出的一个近期最需要关注的,最有意思的活动以及外出信息:

2006上海国际爵士周; 桃红柳绿游西湖;满山杜鹃映眼帘,江西三清山摄影之旅。

周五:京品生活播报(旋律版)—北京单身男女大招亲!(第四辑)

精心打造北京单身男女交友4期系列播客,本周是最后一期,欢迎收听!

screen-kijiji.podcast.png
客齐集播客

客齐集无限春光任我行

还有,春天来了,心情特好。同时,又一轮的 活动开始组织:无限春光任我行。

screen-kijiji.spring.gif

现场Show!
客齐集户外训练营
客齐集租车面对面
客齐集旅游伙伴对对碰

还有
最佳俱乐部评选

欢迎大家捧场。

交大小胖蛋饼网

韩定一一篇文章看到这个叫做小胖蛋饼网的网站。看得我乐了一阵又一阵。


屏幕拷贝来自小胖蛋饼网

你看:

  • 慎重点击,一旦购买,概不反悔
  • 【请网友自觉尊重我们的劳动,鄙视欺骗性订购!】
  • 4.5,南区正式开始营业夜宵档!4.7东1区开始中午盖浇饭!
  • [ ]放辣 [ ]香菜

而且生意看起来相当不错。我简单一看,从4月11号晚上八点到八点半30分钟里面,就有了18单生意,定购蛋饼7个,土家烧饼13个。订单来自9幢楼里的12个寝室。今天还有3个小时,就已经有88但生意了。

这真是个好生意。显然这个网站只是同学们学习ASP.NET的初步尝试,一个一个的页面都用WebForm1.aspx,WebForm2.aspx命名,但丝毫不掩盖脚踏实地的作实事的灵气。我觉得,这个网站比很多Web 2.0网站都有看头。

我在读大学的时候,也做过这样的东西,不过,那个时候的电子商务纯属务虚,估计那个时候可以上网的电脑都不如他们一个网站一晚上订的蛋饼多。。10年过去了,同样的东西,现在可以做了。我绝对看好这样的应用。

看,他们正在搞市场推广活动呢。

发信人: mikexy(小麦·丙戌是关键的一年·<我有罪>·8nT), 信区: F04
标 题: 写博客,送蛋饼(转载)
发信站: 饮水思源 (2006年04月05日20:20:22 星期三), 站内信件

天上会掉馅饼吗?不会,不过蛋饼还是有可能的。^_^

从即日起小胖蛋饼网与饱蠹楼联合推出”写博客,送蛋饼”活动。现在注册饱蠹楼就有机会获得由小胖蛋饼网提供的蛋饼或土家烧饼(用户任选),天天都有机会吃到蛋饼喔~

活动细则:
1、小胖蛋饼网是以勤工助学为目的上海交通大学学生个人网站
2、饱蠹(du)楼 全球大学华人,精英网络社区
3、本次活动最终解释权归小胖蛋饼网与饱蠹楼所有
5、在饱蠹上抽中蛋饼的同学会得到一个认证码,每个认证码可使用一次,七天内有效
6、直接在小胖蛋饼网上定购蛋饼(或土家烧饼),付款时向配送人员出示认证码,并在 配送人员指导下在指定页面提交,即可免费获得蛋饼(或土家烧饼)

交大110年校庆

今天参加交大校庆。记忆中四年的细节都丢失了以后,剩下的是那种亲情一样的淡淡的却温暖的感情。

就像我们无法感知身边的伟人一样,我们无法感觉身在其中的名校。只有回过头,才发现,原来,当时无趣的生活就是“传说中”的大学时光,校友自传中的非同寻常的回忆,其实就在那时平淡和安静的生活中。

看画

自从读了几页书以后,竟然装模做样的开始喜欢起看画,看那种美术馆里面的画。

最近,做了个试验。就是试着盯着一幅画看很久很久,脑子里为它起一个名字,然后去看标牌上的名字和我想得是不是一样。结果,居然发现,猜测的和实际几乎经常一模一样。让我好不得意。

例一:

看到一大幅油画,上面只花了一个大苹果,红扑扑的,画得很细腻,很好看的样子。凝视五分钟,得出结论,画的名字叫做:《苹果》。一看标牌,果然。

例二:

上海美术馆旁边的上海大剧院画廊里面有一幅画,画的是两排树,很显然是白杨树,很密集的在两边。看了很长时间,得出结论,主题是《林荫道》。一看,果然。

例三:

这个最神。也是在同一个画廊,进门,眼睛还没有办法是应画廊里面的光线的时候,就看到一幅一米多高的油画,上面一个忧郁的三十多岁的女人,皮肤白皙,侧靠在桌边,身着黑色的连衣裙。

这个看了几分钟以后,就叫它(你估计也猜得出了),《穿黑衣的女人》。哈,又对了。

玩笑

其实这是个玩笑。

以前看画总是心不在焉的瞄几眼画就急切的想从画的标题里面找到些提示,让自己好看得懂它。结果总是不得要领。最近才发现,标题仅仅是个记录方便的符号而已,比如《苹果》也常被叫做《静物一》,《静物四》什么的。画的本身,才是唯一的,能让人开心,让人共鸣,让人感动的东西。标题根本不能帮上什么忙。

做了猜画名的试验,我空欢喜一番,然后觉得自己好像白痴一样。(昨天自己开始画画了)

MoMA 十件之多的藏品

地铁上看《新闻晚报》,A25班右面有一长条《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72件大师作品来沪》的消息,可能是记者的笔误,其中有一句话倒是颇为幽默: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位列当今世界三大当代艺术馆之一,藏品有10件之多, 。。。

因为我的blog也是错误百出,所以把它当作很有趣的笑话。就像三年前《新闻晨报》的美国牛的确疯了一样。


来源:《新闻晚报》2006年4月4日版

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令我有深刻印象的,就超过十件。


纽约地铁的站牌


地上不被人注意到的矩阵(无数的人不知道应不应该踩上去,我就站在旁边傻笑)


每天从世界的不同的城市的不同旅馆里面寄送一张一样的明信片,如此n年。


纽约机场的机械航班显示系统


莫奈的睡莲系列


梵高的星空,也是我家里的电脑的桌面。


连续曝光三年之久,直到新的MoMA建成的鬼一样的照片


色彩鲜艳的现代工业的画作

还有苹果的Mac电脑以及天天洗澡用的泡泡球都被MoMA作为现代艺术收藏了。

所以我可以负责任的证明,MoMA的展品不止10件。。。

《旅行的艺术》一定要从后往前读

我时常向朋友推荐《旅行的艺术》这本书。年初一个狂风大作的冬晚,在北京饭店的大堂咖啡厅,车东曾经抱怨这本书节奏太慢,读起来吃力。我笑着说,“《旅行的艺术》一定要从后往前读的”。之后,每次送出这本书给朋友,都要叮嘱一下,“要从后往前读”。

原因是,这本书的九个章节里面,我最喜欢的部分,偏偏都在后面,而前面的章节却要在看过后面的部分,才品得出滋味。

个人认为,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第九章,《习惯》。德波顿引用帕斯卡尔的话说,“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233页),并且通过穿着粉红色荷兰色相间的睡衣,心满意足的呆在自己房间里的塞维尔-德-梅伊斯特的《卧室之旅》来提醒我们,“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244页)

其次精彩的两个章节是第七章《令人眼界大开的艺术》和第八章《对美的拥有》。讲艺术的那章,让我开始粗浅的理解绘画的作用,正如梵高说的,“衡量每一个杰出画家的标志就是他们能否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世界的某些部分。”(185页),并通过普罗旺斯的柏树的例子教会我在美术馆里究竟要看些什么,“就像看了梵高画的的柏树之后,我们更知道如何欣赏柏树。”

而《对美的拥有》的一章里提到,旅行时“真正珍贵的东西时所思和所见。”(215页),而不是走得多快。他建议我们通过绘画,而不是照相,刻字,或者卖纪念品,去真正拥有美景。罗斯金告诉我们,“我宁愿教我的学生绘画,从而让他们学会热爱自然,而不会教他们盯着自然,从而让他们学会如何绘画”(230页)

另外让我深为感动的一章,就是第五章《乡村和城市》了。英伦诗人华兹华斯“谴责城市造成一系列窒息生命的情感,包括对我们所处社会地位的焦虑、对他人成就的羡慕,以及在陌生人面前炫耀的欲望。”(135页),并建议“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罪恶的必要良方”(135页)。阿兰-德波顿2002年写在英国湖区的感想,让2005年的我由衷的喜欢和我院子里的桂花树呆在一起。

这个月华兹华斯的诗《水仙》会进入上海的地铁车厢,我满心欢喜,不过真正能够通过诗治愈自己在城市里的创伤的人,估计少之又少。

除了这五章以外,第四章《好奇心》和第六章《壮阔》虽然没有后面的部分那么让我有所触动,却也是我喜欢的部分。而放在最前面的三章,包括第一章《对旅行的期待》,第二章《旅行中的特定场所》,还有第三章《异国情调》,只有在回过头看的时候,才可以用德波顿建议的“缓慢的”步伐,慢慢读完,才会感觉到它的好。

所以,如果你正好有这本书,不妨用“九,八,七,五,四,六,二,一,三章”的顺序来读第一遍,估计会有更多的收获。

注:多谢Wendy推荐,王晨借给我的这本书。我翻了几页,就扔到了书架上,直到一年以后,从最后一章读起,才开始喜欢上这本书。

注二:很多人对这本书感兴趣是因为喜欢旅游,读了一半发现这原来是以一本讲艺术的书。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介绍的是如何快乐的生活

简单的,独立却互联的东西

多谢Keso在《东拉西扯:依赖自己还是依赖合作》中两次提到“王建硕说”,给出的链接是我们一个邀请制的讨论组,很多人想知道我说了些什么。这里是其中提到的两段话,稍加修改后放在这里。原本的意思是抛砖引玉,供大家随便看看之用的。

第一封:

我的想法是,当一件事情有赖于多于一个人的努力才能成功的话,他成功的可能性就小很多。

写blog,就算全世界都不写,我也可以写,并且感染别人,所以blog能火爆。

做Ping,需要发的人要支持,收的人也要支持,这就形成了网络外部性-就像一个对讲机没有用,多个才有用处。

网络外部性的东西(email, TCP/IP协议,MSN Messenger,电话)必然需要强大的外因(或者极好的运气),才可形成,一旦形成,会病毒性复制。

这个就像核反应堆。谁有能力击破第一个原子,以后的事情就不用你管了。

这种分布的方式的唯一问题是,你需要很多人的协作。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协作的,圣经里的通天塔Babel就是一种努力。

所以,搜索引擎不需要被爬的网站的配合,就可以工作,所以成功。如果依赖于别人的ping, 就像C2C的平台,却没有巨大的市场经费或者万里挑一的自然选择来轰击原子核,很难达到Critical mass。这个和技术无关。

后注:当然,也正因为看到巨大的投入以后,核反应一样的巨大回报,才会有很多人进入这种门槛很高的生意里。

第二封:

我亲身参与的很多这样的标准,感触颇多。

曾经有一个叫做ebXML的东东,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xxXML,现在都无疾而终。

还参与过UDDI的声势浩大的推广,当时觉得一个全球化的通用的Ping + Database的结构可以改变世界商务的结构,结果,刚刚去看UDDI.org的首页,最新消息2005年一条,2004年两条,2003年一条,2002年两条 – 这个项目的进展可见一斑,显然这个最新消息中间还忘了推荐一下微软2006年一月12号关闭运行了5年的UDDI数据库的消息。

这种全球化统一的,一致的,需要多方参与的项目,多半是Babel的下场。结果,大家发现,互联网上,唯有简单的东西,才能为王。SGML(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 希望能统一文档格式,结果未果。然后只好简化,成为著名的 HTML,才得以流行。当年的SMTP协议所规定的someone@domain.com的方式,就是比X.400规定的简单。如果大家想联系我,不妨也可以用那种统一的,严格的,学术界喜欢的X.400来找到我: “X400:c=CN;a=;p=Kijiji;o=Kijiji;s=Wang;g=Jian Shuo”。

简单的,独立却互联的东西才能流行,这是这一代互联网教给我们的。当然,这个经验,也时刻阻止我们进入下一代互联网。

这个讨论的原始话题是由Isaac提出来的:

昨天没有时间多谈Tag:bbcc和edgeio.com,实际上昨天已经有人提到了类似的思路。如果只从颠覆现有市场的心态来思考,也至多做出一些拷贝现有模式的微小竞争,要想颠覆现有结构,就要撕裂模式。Edgeio简单地采用了tag:listing作为收集分类信息的基准,过于泛泛,不但会把“性感”、“浪漫“收录进去,还会把很多无用的东西加以收录。更加分散和特殊定义的Tag则让人们有更好的针对性,把权力彻底交给个人。真正Mashup 起来个人Blog+ Tag:bbcc+ Micro-Payment和其他Social Software的尝试还刚刚开始,期待中。

http://isaacmao.blogbus.com/logs/2005/09/1471987.html

注:我和Keso讨论从来就没有过急霍霍的论战,只有观点的不断深入(就像上一次的叫板一样),是件大好事。(Keso现在人在旧金山,发回很多养眼的照片,也是大好事情。)

唯有讨论,唯有冲撞,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揭示
同一件事的不同方面,
同一件事在不同的时间的不同表现,或者
同一件事在同一时间的同一表现在不同人之间的不同观感。。。
(估计大家都看晕了吗?)

世界本来就是乱七八糟,我们的观点越乱,才越有可能接近真实的世界。在认真的做事的人的眼里,不常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就正应了尼采在《快乐的科学》里《思想家》一节用嘲讽的语气写的一句话:“他是思想家,这意味着:他善于简单地---比事物本身还要简单---对待事物。” 我们都不想当“思想家”。

唯一有些不爽的是看到原文下面的一条很长的评论,让我想起来尼采在同一本书里的另外一句话:“要破坏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歪理为它辩护。” 抱歉,我也从不需要辩护

SES大会中Google印象总结

Google这次算是正式大亮相,来了25名员工。还办了一场声势浩大的Google大派对(Google Dance)。几点感觉,和大家分享。

1. Google的员工总体上非常优秀(对交谈过的40%的人印象深刻,也有我觉得不是很优秀的)。

2. Google中国化的进程依然坎坷。Google很好的继承了硅谷创业公司的风格,自信(高傲),有激情。大量来自硅谷的工程师混合了本土的大学毕业生,是有闯劲的一群人。但明显还不愿意去了解去面对中国的互联网以及竞争的现实。这种“精英”改变中国的气势,这种让人感觉“我们的东西最先进,你们如果不喜欢是因为不懂(包括不懂英文),我们一定会改变你”的思维方式,让我清楚地看到了2003年时候的eBay中国,或者是98年的微软中国。Google到底要重走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路,还是自己能迅速的明白过来,走自己的路,这是个未知的谜。这条中国的路,Yahoo!走了七年,eBay走了三年,才开始慢慢学会怎么走。Google要走几年?我在问这个问题的时候,几个人都(盲目)自信的告诉我,Google要走Google自己的路。显然,大家都还没有开始了解到作为跨国互联网公司的中国公司,她所要遇到的种种冲突和必须要做的变化。忽略规律性的东西,忽略历史,就无法学习。

3. Google Dance的布置,和微软的活动惊人相似。劲爆的音乐,迪斯科舞步,挂起来的大显示屏,五颜六色的Logo。一个让人眩晕的Google王国。如果把Logo换成微软,我觉得一切都没有区别(不过微软最近已经很少搞这样的活动了)

4. 王怀南是Google的一个宝,是我看到的Google中国的重要希望。我非常喜欢和他聊天。(回答陈俊的问题:能把创业的激情带进大公司,把中国的元素融进全球化公司,理解现实和理想的差异, 在中西文化碰撞的时候能够认可中国文化的价值,这几点,因为难能,所以可贵。 )

衷心希望Google能够走好。毕竟,这是个有梦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