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jianshuo发布的文章

客齐集最近的大学公益讲座

最近的客齐集大学公益讲座,大家可以来听听。这些讲座,我个人隆重推荐。

从入学准备毕业

客齐集就业论坛,上海交通大学站

主题:从入学准备毕业
主要内容: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定位自己的目标
主讲人:刘润
时间:2005年11月10日7:00PM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电信群楼3号楼100号
人数:150人
讨论

刘老师诲人不倦,《从入学准备毕业》是大学讲座中的精品课程。开复也是作为精华文章倾情推荐给大学生的。其中提到的从入学的时候就开始关注毕业之后的路,其中融入了很多《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的精华,很值得一听。我和刘润在微软共事多年,一起做了很多项目,一起做社区,一起做培训,还一起做合作伙伴计划。刘老师是我见过的一个很有风度,很博学,也很自恋的人。他最近的捐献时间项目开展得红红火火,这次的客齐集讲座多亏他和志愿者的帮忙,才得以实施。我们也把这个讲座的需求部分放在了捐献时间网站上。如果大家需要同样的讲座在你的学校开,在上面提交要求吧。

从微软到Internet

客齐集就业论坛,上海交通大学站

主题:从微软到Internet
主要内容:技术的不同层面和前景/从事技术工作的职业发展道路/从微软到Internet
主讲人:顾少丰
时间:2005年11月8日
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逸夫楼208室
人数:100人
讨论

Jack,人称小杰的,瘦得让人见了就难忘。Jack在微软多年,做过技术,做过安全相关的产品,现在义无反顾的投身互联网,实在是勇气可嘉。刘润在Jack离开微软的时候大呼一声:互联网,jack来了 。Jack的两个产品,http://igooi.comhttp://www.podlook.com/都是很有想法的东西。祝Jack成功。

互联网创业的风险管理

客齐集就业论坛,复旦大学站

主题:互联网创业的风险管理
主讲人:郑峰(IBM)
时间:2005年11月9日18:30-20:30
地点:复旦大学3108教室
讨论

郑峰我不认识,是复旦客齐集俱乐部请的嘉宾。我隐约听过一些故事,相信也是非常好的嘉宾,下回一定见一见这位高人。

项目管理初步

客齐集就业论坛,上海财经大学站

主题:项目管理初步
主讲人:黄晓凌
时间:2005年11月8日 18:30-20:30
地点:上海财经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三楼报告厅
人数:100人
讨论

黄老师是微软的资深讲师。当年的微软开发管理高级培训的核心讲师,关于软件项目的管理,流程,微软的“开发-测试-程序经理”三驾马车的开发方式,“每日编译,bug管理,以及源代码管理”的流程等等熟烂于胸。以前微软全中国的最佳讲师奖得主就是他。和刘润一样,他是中国最早的几个PMP(Professional Project Manage from PMI.org)他讲的项目管理,是我听过得非常有收获的一堂课。

Road Ahead

客齐集就业论坛,复旦大学站

主题:Road Ahead
主讲人:郑子颖
时间:2005年11月16日 18:30
地点:复旦大学3208教室

郑子颖就不说了,大家去看他的blog吧。细腻的,聪明的,小资的,自恋的。。。。我刚刚看了他的PPT,提到了非常多学生一定会面临的问题,从选择哪个公司的哪个部门,到30岁后能不能写代码,到著名公司还是钱多的,还有创业还是加入大公司等等,都有些实用的想法和建议。

谢谢大家的参与

就像刘润开始捐献时间时说的:当他到南京大学,到东南大学,到很多大学作演讲,希望能分享一些体会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力量越来越渺小,所以有了捐献时间的想法。很多人愿意分享,只是缺少些组织和一些协调。客齐集就业论坛也是基于这个想法,有周围的好朋友的鼎力支持,还有eBay内部对公益项目的支持,才可以在5月到6月的时候完成了10场,才有可能在今年的第四季度完成40场的目标。希望这一点点微薄的力量可以帮更多的人。如果大家听完讲座,有任何需要和主讲人讲的,欢迎大家直接在每门课的后面留言。

有书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周一早上刚到办公室,就收到一一给我的一个包裹,寄自杭州。好朋友庞小伟送了我一本书,《洛克菲勒信札》。小伟说:“这是本年度我读过的最出色的商业书籍”。一定要好好读一下。谢谢小伟。

书是非常好的礼物。就像《旅行的艺术》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把它送给了很多我觉得会喜欢这本书的朋友。现在的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让大家把读一本书的时间分成读10本书,却不见得比读一本好书更有收获。所以朋友的推荐就格外重要。最近海松送了一本《Blink –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也是不错的一本书,读了有1/4,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时间来读。很多人送的礼物现在记不太清楚了,或者忘记了,或者还记得礼物,却忘了是谁送的。只有书,让我清楚地记得,谁送的,并且对自己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有书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在中国网志大会上

坐在中国网志大会的最后一排,发现以前的很多担心都是多余,一个活动,参与者最重要,组织并不见得是决定因素。

我见到很多人,留了照片,列如下。

王佩

叶子

Christina

小没

忍痒

11:18 AM

Topku

李宇

车东

Jack Gu

庞升东

王建硕

Paul Denlinge

袁子

王文斌

15:33

雄杰

王庆胜

方刚

横戈

毛向辉

卢亮

吕欣欣

会议现场

这个大会至少是很好玩的。

更多照片在Flickr.com

注:同意Christina的说法blogger·china’s photos 这样专业的,专注的做一件事情,把它做好,才是最快乐的。我也来学习一下。
注二:昨天从Livid那里发现,Dash同学做了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他对Google广告的研究非常专注,不仅仅送了我一个Google广告做礼物,并更加善于利用Google的公益广告。比如在很多站点上都有这个广告“世界上最大建筑”。大家看到以后,去点它,就到了Google的这个结果页,而Dash就成功的优化了自己的网站,并成为第一个返回的结果。这也叫做专业。

Blog能赚钱吗?瞧这问题问的!

周六有幸被斯坦福的Andreas Weigend教授邀请到交大EMBA课堂,和CEO们分享什么是blog。大家问的第一个问题,“Blog能赚钱吗?”问的第五个问题:“Blog能赚钱吗?”问的最后一个问题还是:“Blog能赚钱吗?”瞧这问题问的!

什么是blog?

在讨论以前,先分分清大家说得blog是不是一个blog。

Blog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

Blog可以用来指blog工具
Blogger用来表示写blog的人
Blog可以表示按时间顺序用blog工具写作的行为
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 表示提供blog服务的提供商

通常大家把这些都笼而统之的叫做blog。所以说blog能挣到钱是什么意思?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blog工具,免费的很多,收费的也有。总之,是有挣钱可能性,却不保证挣钱的。

Blogger写blog能不能挣到钱呢?这也不一定。

写字容易,却十有八九挣不了钱,反而还要掏钱买笔墨纸砚。而写得像金庸那样出书的人就能挣到钱。

吃饭说几句好吃,没听说过就不给钱的;不过吃到有见地,吃到美食家的地步就能靠吃挣钱;

以此类推,绝大多数blog不挣钱,就跟绝大多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都要花钱一样;只有那最顶尖的一小部分有非常大的阅读量,或者特定的阅读量的,才可能挣得到钱。

那么提供blog服务能不能挣钱呢?这很明显,如果经营的好,应该可以挣钱。虽不必一定要收(挣不到钱的)blogger的钱,但广告,出书,增值服务等等还是大大的有希望的。

那为什么要写blog呢?

“既然不挣钱,你为什么要写blog呀?”有人问。

这个问题是个好问题。原因很简单,人是要交流的。

世界上最吸引人的广播节目在哪里?在广播电台里吗?未必。广播电台每天播出的内容无论再好听,也比不上电话中亲人的一句问候。每天网站编辑们写出来的文章再多,也多在邮件系统里传递的海量的邮件信息,更多不过这个世界写着情话的小纸条。大家看看,再挣钱的电视台有电信公司挣钱吗?

每当大家谈及blog的时候,总觉得一定要变态的每天写blog的人才是blogger。其实,这真是大大的误解了blog。Blog写给谁呢?

不写给任何人看的文字,可以放在网上吗?以前看到好文章,拿写字板记下来,不还要输一个文件名,放一个地方,还要自己作索引,改天就找不到了。现在一直连在网上的人,打开网页,往里面输内容,按个保存,万事大吉。这样叫不叫blog?写好的东西不见得就是为了分享,但也不保密,这叫写给自己看的blog。作为简单的记事工具,blog的流行,有它的原因。

写给一个人看的blog,可以吗?恋爱中的两个人,懒得写电子邮件,省得丢了,直接各写一个blog,给对方看可以吧?写给老师当作业的,可以吧?像公开的电子邮件一样用blog工具,可以吗?作为简单的网站发布工具,blog的流行,有它的优势。

写给一小群人看的blog,可以吗?当然。给自己周围的朋友分享旅行的照片,和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分享经验,这都可以用到简单发布的blog。

当然,写给上万人看的可以吧?这样的blogger,数量少,却名气大,但就像写字的不全是写书的,写书的不见得都是著名作家一样,著名的blog启发着一批又一批的新的blogger,但不代表blog最广大的群体。刘韧语:“立志将Blog写成专栏的人,其实是在写专栏,不是Blog”。甚是。

为什么要持续的blog?

有位CEO问,“你坚持三年blog,会不会很难?”

我问:在座有人坚持三年持续的写电子邮件吗?估计不在少数。除了周末,平常总归是要发出些的。有人坚持连续10年如一日的和人讲话吗?几乎所有的人都是。三天不讲一句话的才是真功夫。我仅仅是选择用英文向世界介绍上海的普通的生活而已。所以不要叫我blogger,我顶多算是个选择了MovableType这样的blog工具,并选择blog这种形式的一个志愿者而已。

有多少种交流的理由,就有多少种blog的理由。用blog还是用电话,用电话还使用电子邮件?选择不同。

Blog的生意到底是什么?

“既然不挣钱,为什么这么多人blog?blog的生意到底在哪里?”

我问:

– 在座的各位有人写过blog吗?
– 没有。

– 有人打过电话吗?
– 都有。

– 有人写过电子邮件吗?
– 几乎都有。

打电话的人挣不到钱,是不是意味着电话公司挣不到钱呢?写blog挣不到钱,是不是意味着blog服务的提供商挣不到钱吗?所以挣钱要看是谁。一棒子打死说blog能挣钱或者不能挣钱,太武断了。

话又说回来,不说blog服务提供商,就写blog的人,挣得到钱吗?

打电话挣钱吗?非但不挣钱,还要花钱。但,大家都同意,电话帮他们挣到了钱。
写电子邮件挣钱吗?也不挣钱,但从电子邮件中得到生意,挣到钱的不在少数。
写blog一般来说挣不到钱,不过通过blog产生更多的机会,现在大家感觉不深,因为blogging的群体还是以尝试者居多,将来会慢慢展现blog对商业社会的影响。

所以,blog这个生意是比较复杂的。最简单的模型就是:为了满足基本的交流需要,有些人付费写blog,更多人免费用BSP提供的服务(以为BSP产生内容作为交换),BSP靠这些额外的价值赚钱。Blog中写得好的,也能赚钱,但是少数。这和社会现在的状况,不是惊人的一致吗?

blog能挣钱吗?瞧这问题问的!

公益的情节

好久没有更新blog,是因为有很多想法,还没来得及坐到我的电脑前,更没有时间把思路整理清楚,却已经抓起行囊在路上了。Wendy侧面描述了我最近的生活,蛮真实的。

秋夜的北京

现在晚上两点,总算在北京国贸附近的一个宾馆里面有机会打开电脑,用CDMA上网,写点东西。好在明天不用西服笔挺的赶早出发。北京的秋夜并不静。在我住的宾馆,三环路上飞驰的汽车在巨大的国贸桥上朝无数的方向飞奔。天呢,这可是凌晨两点呀。

写blog的时间

有人说写blog的必然是空闲的不得了的,实干家从来不写blog。说得虽不能说错,但不够全面。

有人问我:你三年每天都花时间写blog,不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三年,它让我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在思考,三年后可以有一个访问量每月超过百万的blog,而如果三年每天都在忙碌12个小时,还得到的呢?

我听到过的对于传统时间管理方法中时间的紧迫感的假象最尖刻和直白的质问就是:你已经浪费了整整20年的时间,还在乎这10分钟干吗?这是个好问题。当自己做的事情偏离了个人使命的时候,大量的时间在浪费了。至少英文blog向世界介绍上海的使命,三年没有变过。

我希望通过blog来提醒自己,并不断积累些东西。我真的不想在老的时候才后悔,这一生花费最多精力的事情,比如对传统认为重要的名誉和金钱的追求,却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时间的记号

翻看以前的blog,在《旅行的邀约》摄影展闭展的时候,我发现我居然还留着这样一段话:

记住些什么

我经常问我的朋友:在2004年,你还记得你做了哪几年事情?在2003年呢?那么2002年呢?答案常常需要n长时间,并且,很少有人能够列出超过五条。这让人觉得尴尬。

2004年,整整的365天呀。我们每天都很忙,忙得没有时间去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忙什么呢?

几乎每一次,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才发现,能给人留下记忆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每天都在追逐的东西;让我们忘得最快的,反而是我们说很忙时所用来推托的那些事情。

我在2004年,有印象的就几件事情:我徒步访问了所有上海的星巴克(EN);我骑车去了太湖 (EN),以及(几乎)到达了东经119度,北纬30度 (EN) 的那个整数的经纬度点。其他的,常规的事情,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

关于2005年,在年初的时候,我就设想,今年我要记住的三件事情:办一个基金会,办一个个人画展,和在青岛办一个高中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这前两件都已经完成了,让我很有成就感。画展,就是我在2005年的一个标记,让我在今后的十年中,记得些东西。庆胜说:我参加摄影展的目的,就是在展室里拍张照片,以后给自己的孙子看,告诉他他的爷爷在30岁之前就办过摄影展。我大笑不止,因为,骨子里,我也有这种想法。

我真庆幸那时候把这些想法记录了下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要做的东西。

公益的情节

“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这是常常被问到的问题。我好像从一年前开始到现在的答案是:财务自由。就是说我不必每天工作,就可以干我想干的事情。这“想干的事情”,当然包括“工作”(但不是迫于生计的),更包括对这个世界做些改变。

我和很多朋友有深深的公益情结。或许觉得自己过于幸运,接受过那么多人的帮助,包括听到的讲座,比我年长的朋友的建议,以及免费的学习的机会,所以想回馈回去,希望能做些事情,来产生些影响。无论是间接的启发,还是直接的帮助。

最近到交大,复旦和同济的讲座,这个季度客齐集计划的其他40场上海的高校讲座,以及以个人或者公司的名义参与到微笑图书室的计划里,就是公益活动的一部分。这些尝试也是想在公益和商业直接找到一个平衡,看看“充分尊重捐赠者以及商业化运作公益项目”的理念是不是行得通。这比想象的难得多,受到质疑也多,否则就不用专门来写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的道理了。

随然还是土人一个,也并没有多少钱,但正所谓“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只要念及自己的工资已经比刚毕业或者没毕业的时候多了很多,就足够觉得自己是个富翁,有能力来做些事情了。

捐献时间项目

不知道是年龄到了,还是时间到了,公益的活动如雨后春笋一样子在身边的朋友圈子里面涌现,看得我满心欢喜,深为他们所作的努力叫好。10月23号,刘润志愿者们创建的“捐献时间”网站正式开通了。它是一个公益的需求和供给的一个平台,让志愿者可以在上面做交流。这又是一件“听从自己心灵”而作的事情,对此深表祝贺。

刘润说:

“捐献时间计划”的理想是,将来任何真正需要帮助的组织、机构都可以在这个网站平台上发布需求,而所有的志愿者可以尽情的捐献自己的时间和爱心,而不必因为不知道哪里需要自己而着急。事实上,“捐献时间”也想到了将新一代志愿者培育的计划纳入整个计划当中,今天的需求者也可以是明天的志愿者。上海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胡副院长在得到了志愿者们的帮助之后,也表示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捐献时间计划”找到能够让学生们也能够参与的需求来献爱心。

刘润是在公益活动中倾注的时间和精力是惊人的。以前在南京大学的义务的演讲,以及最近一系列的大学演讲,都有他的参与。一堂从入学开始准备毕业让南京洛阳纸贵。在上海,我们也一起到过很多高校,他是我非常要好的搭档。客齐集已经把在大学的活动记录全部放在捐献时间的网站上,作为对捐献时间项目的支持,希望有更多的人和组织能够参与进来,让“捐献时间”的火烧得更旺些。

screen-donate.hour-logo.jpg

注:本应在网站发布之日提及,有所延误,算是迟到的祝福。
注二:横戈的老冒的招聘条目里面已经把公益作为一项了,我深知这不是作秀,而是新型的一批公司的对回馈社会自觉的认同。
注三:最近看到icebin推荐的两个网站,一个是关于PDA的,一个是关于汽车的,非常有趣。

Web 2.0 的课什么时候开呀?

昨天在复旦,谈起Web 2.0。问我怎么看。我讲了个故事。

明天早上有节大课,
原本是8点钟开课。

同学甲

听说了有课,
3点钟就去教室占座位,
并坚持认为5点钟就会开课。

同学乙

虽然清醒的知道8点钟才开课,
但看到3点钟已经有人占座位了,
估计6点钟再去没位置了,
不得已3点钟也去占座位。

同学丙和同学丁

4点钟的时候,坚持认为5点钟开课的同学丙可能把占到的座位卖给认为6点钟会开课的同学丁。

同学戊

5点钟的时候,同学戊叫着说,别等了,今天的课不上了,大家撤吧。

祝各位同学好运

同学甲需要坚持,我们不要打击他,
因为他们推动了科技进步,
但做好准备,开课的时间比预料的晚了3个小时;

同学乙也需要坚持,
不过看来是带着干粮来的,
有坚持的准备;

同学丙是聪明的人,
知道自己坚持不了多久,却不想浪费知道有课这个消息;

同学丁在合适的时间进入,也不错。

不要只听同学甲的,因为热情和干粮不见得耗得到8点钟
也不要只听同学戊,课还是要上的,只不过不时5点钟而已。

所以祝每位同学好运。

后注:有人睡不着,开始数羊。。哈哈。

微软的过去和Google的宿命

对于Google,大家总有话说。有Google的铁杆粉丝,也有面对最近Google的扩张而有些迷茫的粉丝,更多的人是今年才听说有Google这个名字,关注起来,并义无反顾的成为新的粉丝。。。

大家喜欢把Google微软进行比较,比来比去,得出结论Google是家比微软好的公司。我看这个结论下得有些早。

似曾相识的辉煌

Google的上市,似乎回应了Netscape在1995年掀起的互联网热潮。Google推出的产品,出一个,大家爱一个,好似到了一个盛世。

想想微软的过去,更加辉煌。那古老的日子里,计算机业界的老大IBM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的时候, “微小”和“创新”的微软给了一代程序员希望。曾记得1995年Windows 95发布的1995年8月24日,整个多伦多CN电视塔被Windows 95的旗帜包裹起来,帝国大厦也被通体刷出了Windows的三种颜色。这这code名为Chicago的操作系统,是多少人追捧的目标。

当OLE技术出来的时候,它让用户可以把对象从一个应用程序拷贝到可以拷贝另外一个应用程序;COM让一个应用程序可以控制另外一个,就不说 Windows 3.1的彩色启动画面以及Windows 95的Start按钮给人带来的冲击了。这一切出来的时候,在当时所受的追捧程度,一点不亚于现在的Google发布的任何一项产品。只不过这些名词,有些生疏了,记不起来了。

创新和达尔文主义

Google是创新的,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最近接连推出的新产品,让大家眼睛一亮,再亮,直到眼花缭乱。著名的20%的时间自由支配就是支持这种创新的机制。

微软也是创新的。关于创新,它一直在微软的血液里面。微软内部的达尔文主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从Windows 95时代到现在,从来都没有改变过。迈克尔-德拉蒙德所写的《微软帝国叛逆》就讲述了OpenGL组里三个工程是坚持认为世界上有比OpenGL更适合Windows系统的图形引擎,于是掀起了微软内部的战争,秘密开发DirectX引擎。战争最终以更多的内部的部门采用更快更简单得DirectX而不是OpenGL,并使OpenGL组最终转变成为DirectX组而告终。这内部的种种创新的故事,已经有很多本书的记述了。

微软的产品在内部的残酷的竞争,多少团队的产品不及准备发布,就已经被内部淘汰。太多大家没有听到过的产品,就经过内部达尔文主义竞争下岗了。同一种技术,多个部门同时研发,谁找到了更多的内部或者外部的产品基于你的技术开发,谁就能活下来。而选择什么样的技术的慎重程度,也绝不亚于对外部公司的要求,因为如果自己选择的技术没有前途,也就意味着自己的产品前途暗淡。上千人的NetDoc队伍,就是要击败微软自己的Office,结果历经三年,Office如期发布了Office XP,而NetDoc还没来得及发布就被解散。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其他的各项应用,也随之解散或合并。这些殉葬者就是在内部评估的时候,把堵压在了一项技术上。微软内部,所有的团队都要在内部兜售自己的产品,没有合作者,没有使用者,就没有未来。

时代的变迁

一个时代,孕育出一个公司。一个新的时代产生了,它孕育的公司就会有更大的号召力。苹果的乔布斯一句“你希望一辈子卖糖水,还是希望有机会改变整个世界?”让斯卡利毫不犹豫从百事可乐的CEO的位置跨入了个人电脑行业。一个行业取代传统行业的主流地位,说快不快,变化总是那么不知不觉,没个上市或者产品发布这样的大时间做标志,就让人摸不清脉络;说慢也不慢,微软的辉煌看似电脑业最不可能改变的神话,却也在短短的十年间改变了,只不过真正的危险,不是曾经预测的美国司法部。

而微软的成功更在于Internet大潮到来的时候,延续了上一个时代的辉煌,并没有随之死掉。Netscape上市的1995年,微软先是毫无动作。在明显落后的时候,比尔-盖茨在12月7号写的那封长信:The Tide of Internet(互联网的大潮),让微软这艘航空母舰像鱼雷一样的180度大转弯,向新的互联网方向扑去。这个日子倒是选得意味深长。这一天,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纪念日。这天之后Internet Explorer的团队迅速扩大,并一周7天,每天十几个小时的苦干了两年,到98年的时候,已经没有太多Netscape的市场了。回顾历史,微软作为一个公司,做得已经很不容易了。

Google的威胁

最近越来越多地人觉得开始提Google的威胁了。其实Google没有做错什么一样,就像微软也没有做错什么一样,只是它越来越强大,进入了越来越多的领域,让越来越多地人开始觉得害怕了。今天感到害怕的可能还不是你,但明天呢?而更可怕的是,Google的成绩单太好,做得太优秀,让所有的人都固执的认为,如果Google做什么,肯定能成功。就像微软只有操作系统的时候,除了IBM担心以外,大家都开心。慢慢的,微软做办公软件了,做数据库了,做邮件系统了,做家庭娱乐了,每一样都给业界带来震撼,朋友一个一个地变成了敌人,敌人一个个受市场所迫成了朋友。去年微软开始传出要做杀病毒软件了,对于微软巨人这么小的一个举措,让所有的现有杀毒软件厂商都觉得自己头皮发麻,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它以前做得太成功了,给人了压力。

不说产品,单就从招人来说,IT公司的经理们有多少有自信自己的员工可以抵得住Google的诱惑?如果自己的开发人员足够优秀,并有幸被Google看中的话,自己担不担心呢?这种优秀人才从四面八方往Google聚集的场面,让人恍然觉得在仅仅10年前曾经上演过,不过那时候让业界担心的是微软罢了。Google不进中国,光环自然在那里,一旦进入这个游戏场,就不是原来那个可爱的Google了。用户选择Google倒是轻松,业界里的厂商们,是做敌人还是朋友,这是个问题。因为一个不断壮大的公司,总有一天回到了你的一亩三分地里来。Google作为公司没有做错什么,错就错在它是家过于成功的公司。当一些人紧张没有关系,如果整个IT届都为了一家公司紧张了,这家公司就是人民公敌。这,就是被称为“邪恶”的微软的历史告诉我们的。Google能够逃脱这个宿命吗?

自然的轮回

一个公司,就像一个人,也像自然中的任何东西,是有生命周期的。当他生机蓬勃的时候,就像幼儿学步一样可爱,虽然谁都知道人必有老去的时候,但没有到那一天真正到来,总觉得还很遥远。今天的花,明年就不在;现在看到的木头,过了100年未必还是完整木头。现在的公司,总是有成年的那一天,也有衰老的一天。只不过这周期,越来越快了。老字号们动辄百年老店,千年老店,只因为“张小泉”剪刀从明朝开始到现在还是那个剪刀,全聚德百年来的鸭子还是那个鸭子,多少的生意的盛衰都慢慢的轮回,都以我们不察觉的速度完成。百年老店经过百年,虽没死掉,在生活中的位置确不能同日而语。而IT这个行业,一两年就可以出一个新产品;到了互联网,更是一两个月就会有大变化。产品研发的加速让公司的兴衰随之加速,才让我们这些寿命不过百年的人们有幸快速的经历一个一个公司从幼年到青年到老年的轮回。

IBM代表着大型计算机和硬件业界的一个成就,没想到,被一个只做软件的微软超越;微软代表着平台和软件系统的一个成就,这个成就,正当大家翘首以待,是不是有更强的软件企业超越的时候(Linux就是一个这样因为思想的惯性而被看好的),没想到从互联网行业会杀出一匹名叫Google的黑马。Google被谁超越,现在还不好说。思想的惯性总是这样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

Google是家好公司,就像微软一直是家好公司,更像如繁星一样的计算机历史上的还存在或者已经不复存在的著名的公司一样,都是好公司。不过,宿命还是宿命。看多了人间的生死,就知道人会死。人的死,从来没有坏死或者笨死的,而是宿命如此;好公司的死,虽有种种的不同的病因,但更是自然的轮回使然。

注一:声明自己在微软工作过,难免有屁股决定脑袋的嫌疑,作出不公正的结论。特此坦白。
注二:本文仅仅是希望我们再看公司的差异的时候,考虑进时间的维度,看一看一家公司的过去,再看看另外一家的公司的未来,才能体谅到每家公司的不易。
注三:手头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刘力明先生在1995年写的《电脑业世纪商战:IBM、苹果、微软创业争霸纪实》,看到几家公司的创业,感触很多。另外一本名叫《硅谷商战》是九九年买的,读了很多遍,硅谷的故事熟烂于胸。不过最近才注意到,作者名叫李彦宏,而这本书的序言落款是:“组稿编辑 张朝阳 于清华园 1998年12月”。那个时候,李彦宏还没有回国创办百度,张朝阳的搜狐也刚刚开张。这才几年,两个上市公司就这样走过来了。

热烈祝贺黄雪斌,魏巍新婚大喜

晚上参加黄雪斌,魏巍的婚礼。真为他们高兴。从大一到现在也已经12年了,不易。说来他们两个真逗儿,一个是交大微软俱乐部的主席,另一个是复旦微软俱乐部的主席,他们两个的联姻,真有点传奇的味道,所以除了微软的老同事,金牌主持刘润作为婚礼的主持人,老华作为证婚人,连亚勤也发了贺词。婚礼上的新娘,新郎,是标准的金童玉女,幸福得好像在蜜罐里一样。

再次祝贺雪斌和魏巍!

Tick的客齐集公益小聚总结

客齐集聚会之三==公益活动

Tick说:

从这点可以看出,各个公益组织之间本身就可以进行初步的合作,但这种合作也是有局限性的,可能只是在双方的志愿者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接触之后才能进行,并不能在短时间内进行。问题就在于信息的互通,缺乏一个沟通平台,把每个公益组织的信息进行公开。如果能够有一个平台,就可以:

1 把公益组织之间的资源相互分享,问题探讨解决。
2 联合起来活动,扩大影响。
3 让愿意做志愿者的人在对各公益组织进行比较后,找到合适自己的,并参与活动。

Tick和Xena的建议也很好:

PS:Xena已经在她的Podcast里面建议客齐集聚会换地方,换个小咖啡馆会比较合适,显得更加安静吧。我赞同她的想法,因为如果继续参加客齐集的聚会,就会把整个上海的星巴克全都逛完,希望客齐集再下次活动时能够考虑一下。

下回改茶馆。

shanghai-kijiji-meetup.jpg
图片来源:Tick的网站

9月15日,计世网“创业投资”沙龙到上海

王翌的一个通知

9月15日,晚7点,上海,绍兴路咖啡书房(电话021-64455467),由计世网主办的“创业与投资”沙龙,将召集沪上及苏杭各地的20多个优秀创业团队,与VC共同探讨新一轮互联网创业项目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报名条件及方法:必须正在独立运营中的与互联网相关的创业项目,由项目负责人直接发短信联系13520446510(黄志光)或13520700396(王翌),报名并确认后于当晚签到入场。

欢迎大家参加。我把我在上海和杭州的一些朋友通知到了,自己反而不是很想参加了。越发觉得,静下心来在家里做出些好东西来才是正事儿。最近互联网很热,在互联网大会上居然第二天一大早没有了座位。大家都在忙着交流,见VC。真应了那句话,“我的朋友不是在见VC,就是再去见VC的路上”。

很多东西的变化就是这么潜移默化,不知不觉。《旅行的艺术》第一章《对旅行的期待》的第一句就是:

时序之入冬,一如人之将老,徐缓渐近,每日变化细微,殊难确察,日日累叠,终成严冬,因此,要具体地说出冬天来临之日,并非易事。先是晚间温度微降,接着连日阴雨,伴随来自大西洋捉摸不定的阵风、潮湿的空气、纷落的树叶,白昼亦见短促。其间也许会有短暂的风雨间歇,天气晴好,万里无云,人们不穿大衣便可一早出门。但这些都只是一种假象,是病入膏肓者临终前的“回光返照”,于事无补。到了十二月,冬日已森然盘踞,整座城市每天为铁灰色的天空所笼罩,给人以不祥之兆,极类曼特尼亚或韦罗内塞的绘画作品中晦暗的天空,是作为基督耶稣遇难之类油画题材的绝佳背景,也是在家赖床的好天气。

对于这次的互联网热潮的到来,就如阿兰-德伯顿描述的冬季的到来,“要具体地说出冬天来临之日,并非易事”。凡是大的趋势的变化,多是“徐缓渐近”,让我们这些温水里的青蛙,感觉不到水温的升高。

96年的时候,报业人士高呼:“互联网时代来临了,报纸的终结者来了,报业的没落指日可待了”。过了几年,报纸依然红红火火,没有丝毫颓势,大家吃了定心丸,轻松的说“看来是多虑了”。报纸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而今年的报纸广告忽然大滑坡,又让人担心起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的趋势还是趋势,只不过不像互联网刚刚开始出现时大家预料的那么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