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jianshuo发布的文章

创业公司需要孵化吗?

同样的旅程,去程总比回程显得短一些。又是一个多小时的火车,从杭州回到家中。不费气力的把逸凡小朋友哄睡觉,回到房间里面继续写点最近思考的话题。

那天在北京和开复聊了一个多小时创新工厂的想法。我大致明白了这个项目的意图,的确是一种新的模式,不同于传统VC,不同于天使投资,在国外能够看得到的,估计只有Bill Gross的IdeaLab,和Paul GrahamY Combinator。这三个人都是我非常敬重的,碰巧都写得好文章,有哲学家,散文家,兼科学家的气质。

创业孵化器的想法

我听到的孵化器的想法,大约包括这些支持:孵化器更像小公司的集合,传统意义的公司在这里以项目的方式存在。除了资金,孵化器还提供各种服务,包括办公室,财务,行政支持,甚至包括员工招聘等等环节,当然还包括资金支持。

我对此,有如下不确定的地方,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创业者应该是野生动物,不应该温室养殖

创业者从本性上是野生动物,常见于大学宿舍里,或者蜗居在居民楼中,衣冠不整,睡眼惺忪的多于看起来光鲜的。他们成功靠的是野,是不走寻常路,是不可理喻的坚持,他们的杀手锏是数量众多,来势凶猛。再大的公司,也顶不住上百个小公司各显神通,从方方面面尝试新的做法。在一个创新比积累重要,快比强重要的市场上,创业公司天生就是比大公司有优势。如果自然规律真的不是偏袒创业公司,而是确定谁老,谁大,谁占便宜的话,现在统领所有市场的,都应该是500年前的公司。这种野是顺应自然规律的。

孵化器是一个温室,把温度湿度和阳光都调到最适合公司生长的状态,培养出来的,一定是温室的植物。在严寒的环境中,死的几率大,但活下来的更强。在温室里活下来太容易,但离开温室,和外面饿大的野兽狭路相逢,我很为这种温室公司担心。

我开玩笑说,可能真正有用的孵化器,就是反着做:公司挣到的钱孵化器先拿走一半,办公室租金加倍,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可以活着出去的公司,那真是天下无敌了。

创业公司需要服务吗

孵化器常常提供一整套的服务,让创业者不需要管财务,行政,甚至招人,专心做项目,而我却觉得,这些繁杂的事物,恰恰是在最开始最不需要有的功能。

以财务为例,见过一个真正的创业公司第一天就有财务的吗?在创业的最初阶段,公司里面有个财务是破坏气氛的,就像谁见过新婚夫妇的两室一厅里,一间是卧室,另外一间里坐着个财务吗?不是必要不必要的问题,而是那种感觉不对。

创业是一个很细致的工作,很多细小的事情都会影响到创业者的心态。自己经手付每一笔钱,和从来没有拿到过账单是不一样的;亲手从用户那里收到10块钱纸币,和财务直接入账是不一样的。非常的不一样!

公司的优化

一家公司只能为一件事情优化,这种优化包括公司的环境,组织架构,对待市场的方式,以及作为CEO的风格。不同的公司优化的方向不同:有的以擅长技术,有的以设计见长,有的是销售说了算的,有的公司最牛的是市场经理。不同的公司,就是应该有不同的性格,并且大家要坚信这些特质。如果把几家本应该个性张扬的公司放在同一个屋檐下,互相感染,互相渗透,真不知道其结果会是如何?是不是不为任何一个方向优化呢?当所有项目在一个方向上还好些,但如果方向不一样呢?看似是在尝试用多个项目,会不会实际上因为在一起办公,在一起开会,公用一样的服务,而变成一家公司,一家注意力绝对分散的公司呢?

总之,我对孵化的概念很是疑虑。孵化解决活的问题,却不解决强的问题;孵化归根到底使用一种方式做样事情,却不是用多种方式尝试一件事情。孵化孵出来的是家禽,却不是野兽。

中国的硅谷在哪里?

现在坐在杭州城站的两岸咖啡,等我7点半回上海的火车。人在旅行的时候,不仅多出来时间,而且受到更多新鲜的人和事的刺激,又离日常的世界比较远,所以思维会相对活跃一点。下午和久闻大名的冯大辉还有老朋友刘平阳贝塔咖啡见面。大辉也强烈建议我多写中文的blog,把一些想法和经验分享给更多的人。至今未曾谋面的阮一峰也这样建议。我绝对接受这个建议。

中国的硅谷在哪里?

这是个很多人都在问的问题,甚至更退一步问道:中国到底有没有,或者将来会不会有,硅谷那样的创业公司集中,并形成巨大产业的地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美国硅谷的产生。

硅谷的形成

现在的硅谷,FacebookTwitter这样的公司正野蛮成长中,这些团队中,不乏Google这种大公司出来的员工。当Google,Yahoo,eBay,PayPal这样的大公司里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和一个聪明的主意结合的时候,就形成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创业公司。想想看Google现在的那上万的庞大的人才储备吧!下一个问题将是:他们什么时候离开Google!

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往前推,Google初创的时候的员工从哪里来的?是Yahoo!,Netscape, SGI这些大公司。这些公司的初始员工来源于Intel,HP和AMD等等。

硅谷上演的是一出鸡生蛋,蛋生鸡的故事。一个大公司,就是一个人才的高地。它吸引大量的人加入,或者自己培养了大量的相关技能的人。这些人出去创业,形成了更多的伟大的公司,这些公司进一步吸引或培养人,如此生生不息。

如果没有70年代单晶硅行业的发展,开始了这个循环,荒凉的北加利福尼亚地区也不会成为现在的互联网中心。硅和HTTP之间,通过人这一环完成了传承。

中国的硅谷

以杭州为例。杭州原来最大的IT公司UT斯达康,也是一样的人才济济。但是在从几千人裁员到1000人的过程中,一家公司小了,一个产业大了。现在杭州多少的公司的人才都或多或少的和UT有些关系呢?现在浙江大学和阿里巴巴就如同早期的斯坦佛和惠普,形成了再一次的人才聚集。现在的阿里集团,有着互联网领域难得的人才聚集。在未来的五年中,这些人会逐渐离开,在杭州创业。这些创业公司中,就好似“创二代”,开始形成循环。

在深圳,华为等硬件公司和腾讯等软件公司也已经形成了创业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正在形成。我的乐观估计,这需要五年或者更长时间完成一轮。这个时间是以一个人在一个公司的典型学习时间5年为计算的,因为一个人在一个很大的公司里面呆了5年以后,每增加一年学习到的边际效应递减,可能就开始思考创业了。

北京是一个更加典型的周期。从互联网行业,创业第二代,第三代已经从原来的新浪,搜狐和百度员工中诞生。清华科技园周围,俨然已经有一点小硅谷的气氛了。

中国一定有自己的硅谷,只是时间

美国的硅谷形成经历了半个世纪。想象一下,HP的车库时在1939年开始,转型半导体行业都是在1950年代。Intel在硅谷开始制造芯片的时候是1968年。对比中国在那些年月,我们就能意识到时间上的差距。技术或许可以在几年中赶上,但是一个产业的诞生,科技人才的聚集,大量的技术人员重新创业,再次在更高的层次上聚集。。。这个循环,不是靠几年的时间,而是靠几代人才能完成。

我不同意脱离历史比较中国和美国在这个时间点的差距。任何事情,都要看历史。看到历史以后,我们会对未来更有信心。中国一定会有自己的硅谷,但我们需要时间。

后注:此文已供《中国企业家》杂志采用,将发表在下一期杂志上。

杭州是个技术乐观派的城市

现在上海到杭州感觉上的距离越来越近了。动车组D5657早上9点29出发,路上一小时18分钟,10点47分到达。时间本来就不长,加上上海的交通时间随着地铁的延伸变得越来越长(因为可以去以前不能想象的地方上班了),更是相对的近了很多。等到高速铁路通车以后,进一步缩短到38分钟,小于从我家里坐地铁到上海南站的时间。上海和杭州,真的要变成一个城市了。

每次来杭州,都能发现交通上和上海的不同。科技和创意在交通上面,比上海应用得更多。我举几个例子:

非机动车道的等候大棚

这个不算是高科技,但是不错的创意。在十字路口的机动车道上面,搭起一个(做广告)的大棚子,让骑车人在盛夏酷暑,刮风下雨的时候,可以在棚子下等红灯,的确很人性。

电子公交站牌

在有的公交站牌上面,可以看到下一班车现在走到哪一站了,离现在多远了。这也不是多高的科技,但是他们的确在用,上海还没有开始。

可变车道

在杭州的车道上面经常可以看到编号的,一个方框中间写个数字,1,2,3,4那样的。头上的指示灯指示转向,因为和数字对起来,的确理解起来容易。有的还是可变车道,随着交通变化。杭州的可变车道的确比上海多。

交错汇合车道

在高架上面,当两个车道汇合的时候,上海是使用印在路上标准的锯齿形标记提醒(不过我真的不认为司机理解)。杭州会有一个牌子,画着交错的四辆车,左前方第一辆上编号1,右后方标2,它的左后方那辆是3,右后方是4。我觉得效果不错。

人行道

杭州的人行道也不一样。除了白色的斑马线外,他们把前三条白线的右侧变成朝向前方的折线。我的理解是让过马路的行人知道使用人行道右侧通过。有人猜测是让司机看到一个和鼓出来的坎儿一样,自觉减速。或许两者都有。

另外,还有很多人行道前面印着三个字:车让人。有些公交车的挡风玻璃后面有牌子:让您先走。

数字电视

华数的数字电视有专门的交通实况频道。坐在家里,可以看到一些交通路口的事实情况。据说上次实况直播了正好在南山路十字路口的一次火灾和救火过程。

BRT

杭州有一些类似地铁的快速交通道。叫做BRT的公交车在自己独占的道路上行驶,上下站使用和地铁类似的闸机。虽然BRT的效果大家有很大的问号,但毕竟是一种有益尝试。

以上这些细节都不是高科技,却让人觉得杭州是一个有人情味的城市,有人在细心的让这个城市更美好。世博会的城市最佳实践区,不就应该展示世界上不同的城市面对交通,污染,噪音,压力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吗?

友情链接

我一直没有友情链接的习惯,因为可以节省出来“交换链接”上消耗的时间,我一直说我不交换链接,这里没有友情链接。但总觉得有些很好的技术方面资源,需要向大家推荐,那些blogger也是我长时间希望见面却又从来没有见过的。这里我列出其中的一些。望有机会相见。从大家的blog上面得到一些关于现在在哪里的介绍(不见得准确,请更正)

我有幸见过面且非常熟悉的朋友

(此页不断更新中,会随着时间增加。)
还有很多朋友,原来是技术blog,现在已经彻底是商业的了,另外开文再列。

大学教育教会了我们什么?

这个问题最广为流传的回答要数教育学家怀特海的阐述:“当一个人把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了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教给你的东西”。剩下的是什么呢?

学习能力

以前在交大菁菁堂,我随便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礼堂有多高?没有人(也不太应该有)立刻举手。但我问:如果明天早上,我再回来,有谁有信心那个时候告诉我答案,举手的人有一多半。有人说“可以查Google”,有人说可以自己做目测的仪器,还有很多方法。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第二天就要考试,但却从来没有读过课本而熬夜的经历,真是大学的精华部分 – 就是学习能力

在离开学校以后,每天面对的都不会是以前经历过或者学过的东西,这个时候,大学这种系统的训练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毕竟很少有哪个环境,比大学更加不那么实用主义,让人把已经被推导上万次的东西重新推导一遍。真的是“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才最重要”,这种标准的无用功程就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不知不觉就知道的东西

对于是不是要读MBA,我曾经问过很多朋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许佚同学在大雪里的小木屋中分享的观点。他说从Stanford MBA毕业以后,再也记不得期间学到过什么有用的东西。直到他和以前的同事和同学聊天的时候,才惊讶的发现,他们居然不知道财务和金融的一些常识。这就是学习四个境界的最后一步:我不知道我知道

我们的很多经历,看似蹉跎,看似没有提高,却不知不觉的,知道了很多,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这种变化。在各种经历中间,还有哪些比大学学的东西更加感觉“无用”,却又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呢?

常识

上大学的时候,我躲在计算机房里面,几乎逃掉了所有的课。考试前有一节《数字原理》的复习课,我去了,被老师抓住上去设计一个十字路口红绿灯控制的题。当时逼得我是绞尽脑汁,用与门,或门那些基本的东西活生生的搭了一个还能用的东西出来。我们和蔼的老师评价很有趣:“这位同学相当的聪明,没上一节课居然能搭得出来,不过,就是缺乏一些基本的常识。”我们就算自认为聪明和刻苦,也必须承认,如果听了一些课程,懂得那些“常识”和“惯例”的话,做事情会轻松得多。

最近在面试的时候,遇到很多非常聪明和刻苦的程序员,我常常惊讶于大家写出来的程序和思路,但就是一个问题,缺少科班出身的人那种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认可聪明,但是毕竟承认,计算机学科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是有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数学研究曾经完美解决过的问题。这些,或许也是没有接受过大学的同学们所欠缺的。

到这里,我常常感叹自己和Wendy的差距。以前我花了很多的功夫把百姓网(当它还叫客齐集的时候)的代码“朝歌”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重写了一遍,自己感觉非常得意,回家向Wendy炫耀,她让我崩溃的问了我一句:“难道不应该这么写吗?还有别的写法吗?”这。。。还有在解决子集问题的时候,还是靠她指点迷津。Wendy做为交大计算机系科班出身的典型非计算机爱好者,经常性的让我这个仅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汗颜。有些事情,不承认不行。

能力是判断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每个大学都不同,不同人的大学经历也差异很大,但这一段经历,和其他经历一样,与一些能力的相关性还是很大的。望在校的同学们珍惜这段时间,并且理解,会议中美好的过程,在经历它的时候,常常以丑陋,无聊,和迷茫的形式出现。大学教育教会我们的东西,不总那么显而易见。

百姓网公开笔试题结果展示

前几天出的一道笔试题《百姓网公开笔试题:查询条件的子集判断》,收到来自各地的很多解决方案,有C的,有C++的,有PHP的,还有Python的。我建议大家把自己的解答放在自己的blog上面,我这里给链接,大家移步到他们的blog上去看。

原文的评论中也有很多精辟的思路,大家可以借鉴。

《程序员》杂志闫辉在邮件里问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认为程序员的成就感来自哪几个方面?

这是我的回答

每个程序员都是不同的,他的成就感也是不同的。有的人看重纯技术的优秀 (以Linux平台上的C程序员为多),有的人看重结构的完整(以Java程序员为多),还有人看重对业务的贡献(我见到的微软系统 的比较多一些)。各种都有,而且程序的世界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可以从汇编,到Python,从几个字节的纠结,到几个 Terabyte的推敲,里面成千上万的技术爱好者在里面乐此不疲。

如果说一定要概括程序员这个行业对比其他行业来说比较独特的成就感,我觉得是“追求卓越”。程序的世界有点像奥林匹克运动,在相对 一致的预设条件下进行公平的竞争。奥运会是在在一样的跑道或球场上,一样的规则下,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程序员的世界,也几乎在一 样的 条件下(标准化的操作系统,语言,和硬件),追求更快,更多,更好。程序员的PK,更加公平。所以当两个程序员在PK最优 的实现的时候,结果常常是两个互相佩服的程序员;很难设想两个文学家,政治家,或者银行家的PK之后,会不会有类似的结果。

在这次大家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的解决方案的尝试中很容易看到这一点。大家其实不是为了面试,就是技术人员看到有挑战性的问题本能的反应就是解决它。

再次谢谢大家的参与。

后注:今天的公司简单咖啡厅供应的每日水果是菠萝。不过阿姨过于匆忙,又出现了水里泡着菠萝,但是没有筷子的情况。我一直喜欢“有菠萝但是没筷子”,也不要“有筷子但是没菠萝”。很多事情的轻重缓急,常受此场景启发。

义乌之旅

周六一行人到义乌去。Jack (ppdai.com),小伟 (edushi.com),Jim (inezha.com),Yale (baidu.com),Wendy和。这是计划超过两年的一次旅行。对于一个运行市场的人,不去义乌看看,好似总觉得不到家的感觉。速记印象如下:

  • 动车组从上海南站到义乌仅仅两个半小时,中间路过杭州。二线城市的交通潜力正在显现。时间是相对的,现在在上海,地铁坐个一个多小时也是经常的事情,所以感觉两个多小时并不长。
  • 在义乌市场的博物馆里面,看到了义乌“先有市后有场”的历史 – 有趣的是,义乌市场的发展,得益于当时政府的无作为,不查处,才使这个资本主义苗子在改革开发之前就得以生长。历史再一次证明,以“主义”担纲的发展线路总抵不过以“发展”为主线的实用主义线路。
  • 在和市场管理者的对话中,一向受自由市场理论影响颇深的我,开始反思全盘的自由市场。以绍兴为代表的其他市场,因为市场经营主体变为私营企业,通过提高租金以提高收益,由此逐渐黯淡下去,而义乌以政府控股市场管理公司,保持市场的低租金,打造“商业成本洼地”的做法,反而取得了成功。以逐利为前提的市场经营者不见得能打造最好的市场。
  • 分类集聚,划行规市”的方针有意的把同样的产品放在一起,头对头的竞争,买一样东西的商家就是门对门的经营。看似残酷的设置,迫使每个企业创新,压价,提高了整个义乌市场的竞争力。(忽然想起来,最近的综艺节目,比如“非诚勿扰”比起相约星期六来,竞争性越来越强,PK越来越残酷,倒是这个社会的体现)
  • 任何人都可以在义乌做生意,致力于”商者有其铺“,让义乌变得开放。
  • 总结义乌市场过去的成功,开放竞争是我能看到的两个关键字。
  • 在互联网的挑战下,义乌是不是还能保持商业成本的洼地,是不是还能够发挥集聚效应,令人担忧。

百姓网招贤纳士

以下是发布在百姓网上面的百姓网招聘启事。原文在:http://shanghai.baixing.com/zanzhushangguanggao/a49997799.html。有兴趣的同学欢迎和我们联系。请注明来自王建硕blog。我热忱的期待着和业界最优秀的你一起参与创造一家快速成长,改变世界的技术公司。

我们成立于2005年3月1日,前身是美国互联网巨头eBay旗下的一家创业型子公司客齐集中国,成立至今已经发展为每月浏览量近10亿,每月新增信息量超过300万条的超大型C2C分类信息网站。想了解百姓网更多,请亲身体验一下百姓网的方便和效果(http://www.baixing.com)

为什么要在百姓网工作?我们总结了以下2大理由:
一,享受创业型精英小团队才有成就感
1. 我们只有竞争对手1/10的人员,但是却始终保持着行业领先地位
2. 我们在09年平均每个百姓网员工给公司贡献的收入超过100万
3. 我们每天都经历着高压力、高成长、高回报

二,享受国际化大公司才有的优越感
1. 我们与全球各个国家的顶尖C2C行业专家分享成功经验,公司一半以上员工去过欧美学习培训
2. 我们有完善的业绩考核体系和人事系统,可以确保按劳分配,多劳多得
3. 我们的办公室位于上海交通最便捷的徐家汇,紧靠地铁1号、9号、10号线
4. 我们为外地来上海的员工全额提供前两个月的房租,并在之后持续提供房屋补贴
5. 我们每天提供免费早餐、新鲜水果,每周组织篮球、羽毛球活动,每季度组织公司旅游,让工作之余充分放松
6. 我们这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实习基地,动不动就有牛人过来: Facebook CTO、linkedin创始人、amazon的首席科学家…都来过了

如果你对百姓网的职位感兴趣,请将你的简历发送至:shhr@baixing.com,请在邮件主题注明应聘职位。

*****************以下是正在招聘的职位***********************************************************************

信息编号:49997799  
转发给朋友

百姓网公开笔试题:查询条件的子集判断

这是发布在百姓网官方blog上的一道公开笔试题。转发到这里,我知道我的blog读者有很多优秀的程序员,还有我敬仰的一些技术大牛,热切希望能够得到你的来信,并且有机会一起解决一个又一个这样有趣的技术挑战。也欢迎转载,多谢!

=====================================

百姓网需要最聪明,最有潜力的技术牛人来帮助我们给世界惊奇。为了让我们互相找到的过程变得更加直接了当,我这里有一个公开的笔试题目。这是我们日常的工作中遇到的一个典型问题。如果你有答案,请直接寄到 geeks @ baixing.com而不需要使用 shhr @ baixing.com。

题目

请写一个算法,判断一个查询表达式是不是另外一个查询表达式的子集。

稍微加一点解释

就拿SQL语句为例,如果查询A是

age > 21

查询B是

age > 20

我们知道,A所代表的集合是B所代表的集合的子集。凡是满足A的条件的记录,也一定满足B的条件。我需要一个算法,在给出任意两个表达式以后,判断一个是不是另外一个的子集。

if($queryA->isSubSet($queryB)) { echo(“A is subset of B”);}

为了简单起见,只需要实现最简单的AND, OR逻辑操作,大于,等于,小于三种比较操作就好。最好用PHP,其他语言,比如Java也没问题。

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个我们不到10人的技术团队日常典型需要解决的问题。给个例子:百姓网为了应付更大的搜索数据量,把搜索分布在多个城市的多台服务器上。系统管理员可以根据数据的使用频度等规律,配置几个不同的数据库(MySQL的,和Solr的)。这样,当有一个新的广告出来后,子集算法根据搜索库的配置查询就可以决定,它更新到哪一个或多个库里面。

查询的时候,如果确认给定的查询条件是以前配置的一个库的子集,就可以只从那个库里查询了。这可以让我们轻松地配置几十个搜索库,而不用改一行代码。

热切期待优秀的你和我们联系。重复一遍:邮件请发到:geeks @ baixing.com

这里是百姓网的职位

Facebook的片段

表面看,这只是又一个好运的互联网新秀。但越仔细了解这家公司,你会越觉得他们的成功是有计划出来的,而非巧合—也许这才是Facebook最牛的地方。

2月的湾区阳光灿烂,美国280州际公路两边的绿色山坡,蔚蓝天空和飘逸的白云,让人觉得自己是 Windows XP桌面上的一个图标。下午,2点,终于来到Facebook这个神奇的公司。在他们的新家,Matt向我介绍一个人。他坐在5张桌子拼成的岛的里面一张桌子上,远离光线好的窗户,身后是一个人来人往的会议室。我们握手,然后我看他很眼熟,然后想了半天,总算觉得好像是……“Are you that Mark?”他说是呀。他就是Facebook的Mark Zuckerberg,创始人和CEO。这个比我还小7岁的年轻人,非常的腼腆,低调,不善言辞,就好像一个新来的还有些拘谨的实习生。

Facebook 这家公司一路走来,从外面看起来顺风顺水,comScore给出的从诞生到现在的访问量曲线好似造假般完美,永远稳步的向上。虽然我们可以用好运来解释这家刚刚超越Google的全美访问量最大的网站,但越是仔细的梳理这家公司的历史和文化,我越发觉得它的成功是计划而来,而非巧合。在短短的交谈中,我经常惊讶于Facebook这家公司的战略能力,和对未来的把握。

在这里,我把管窥的一些片段和我的心得,和大家分享。

功能的简约和统一

Facebook尽量把所有的功能的设计浓缩到所有用户需求中公共的那一部分需求,并且把握住这个底线,不轻易做得更多。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所有年龄的Facebook都是同样的界面,他们像宗教一样守卫者全球一个产品,一个设计。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的页面,或许唯一不同的是他们自己的名字。至于功能?所有人一摸一样。因为功能的简约,内敛,使人没有办法把Facebook简单的称为美国的网站,或者年轻人的网站,因为,他追求的就是全球沟通需求的最大公约数 – 做的不多,确是被最大众所需要的那部分功能。通过果断的放弃看起来很美的小功能,Facebook可以专注于用简单的界面,满足全球的需求。

忘了是如何进入这个话题的,反正我们聊起了Facebook的蓝底白字的Logo。这可能是众多的 Facebook的特征中,比较代表Facebook的产品特性的一个例子。Facebook的logo非常简单,Mark的本意是尽量减少设计,以使它在所有的文化,所有的的地域都是普通的,好搭配的。我能想到的词,就是“百搭”。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单一规格的笔记本,多是黑色封皮,并且没有任何 logo。越是简约的设计,越是在最多的场合适合各种不同的需求。对于Facebook这样的沟通网站,越是让自己退到一个不显眼的,不张扬的地位,才越让用户的沟通成为主角。

计划下的扩张

与其他的类似网站第一天就开放给整个世界的用户来用不同,Facebook的扩张步伐显得谨慎和有条理。在Facebook开放给其他学校以前,它先获得了哈佛广场的3000个用户。3000个用户对绝大多数网站来说是个不值一提的数字,但是对于哈佛这个5000个本科生的学校来说,等于牢牢地占据了哈佛的市场。

在一个市场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后,Facebook向Boston周边的大学开放,并缓慢的向其他常春藤大学扩展。直到后来才谨慎的加入了高中,之后是公司,直到很后来,才允许所有的用户注册。Mark深知一个道理,与其在各个市场都是第二名(一个最好的反面例子是hi5.com),不如一个一个拿下。当在一个城市达到爆发式增长的临界点以后,才转下下一个战场。纵观Facebook的扩张线路图,每一步都扎扎实实,在扩张的同时,小心的守卫并加强着已经确定的领土。

RISK 游戏

在Facebook两层楼的办公室里,除了硅谷公司标配的开放式办公环境,大得惊人的电脑屏幕以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随处可见的RISK桌游盒子。RISK是一个Facebook的老员工经常在谈话中提及的一款桌游,这款1957年诞生就风靡美国的游戏是在一个世界地图上展开的。2到6个人分别用兵力占据一个个国家。每个玩家既可以把所有兵力放到一个国家保证一定万无一失,却只占据一个国家,也可以分散到很多国家,保证占据最大的面积,或者两者之间折中的策略。这款桌游的有趣之处在于,一个小时到三个整天的不等的对弈过程,总以一方消灭所有敌人占据整个世界结束。这和互联网战争,惊人的契合。

Facebook的扩张,就是一个现实版的RISK游戏。先进入那些疆土,如何进入,在何时进入下一个,变得至关重要。 Facebook办公室天花板的国旗,在现在的阶段是装饰,但在开始全球扩张的过程中,更像是令旗。就像RISK游戏一样,他们的市场部门先发现战略性重要的一批国家(比如德国),然后每天都在问一个问题:这个国家有互联网用户中有多少百分比在Facebook上面?一旦这个比例达到一定的阀值,按照他们的经验,Facebook有99%的可能性能够垄断这个市场,他们再次转向下一批国家。Facebook通过清晰的战略规划,阶段性的,十几个国家一批的方式,逐步从美国,扩张到欧洲,再到亚洲,终赢得了大部分的世界。现在Facebook全球超过70%的流量来自美国以外就是初步胜利的结果。

暗流

说道Facebook的扩张,一个很有趣的细节就是,Facebook巧妙的利用了一些传播的暗流,把自己从一个很强的区域,或者人群,带到另一个比较弱的区域。以大学为例,Facebook在哈佛大学的绝对优势,对于西海岸的斯坦福大学却是鞭长莫及。Facebook的市场部门聪明的发现了高中的校友网络是连接这两所大学的纽带或者说暗流。通过有策略的开放高中,哈佛的学生带动了他们的高中的其他高中同学,而这些高中同学有些就在斯坦福读书,并且由此渗透进一个新的疆土。同样的道理,跨国公司和国际的经常旅行者就是这样的暗流,把Facebook从一个国家带入另外一个国家。。。而Facebook是如何发现并且掌控这些暗流的呢?是数据!Facebook的杀手锏就是他们贡献给阿帕奇基金的项目Hadoop Hive。Facebook每天产生250T(25万G)的数据,这些数据进入上千台电脑组成的Hive集群计算,并且快速的产生对于所有问题的回答。一个大的惊人的数据处理能力让他们可以在海量的数据中获得信息,并且用信息指导作战。Facebook在设计暗流的流动,其实就是口碑传播的渠道。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遍了世界。

用户和管理团队的迷思

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Facebook对于用户的态度。 Facebook的每一次改动,都会影响上亿的用户。在海量的用户的声音中,找到正确的方向并不比大海捞针更加容易。比如2008年的一次改版,当天就有超过一百万的用户联合签名抵制,上百个用户组在巴黎,在伦敦,在几乎你能想到的任何地方集会,抗议Facebook的改动(在Google的图片搜索中搜索Facebook Protest就可以看到很多夸张的图片)。结果,这个改动依然在众多的批评中铁打不动的保留了。这让外界颇为迷惑。对于用户协议的修改也是同一现象的翻版。在Facebook中,我听到一种有道理,却又总觉得有些怪异的说法:”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默然(indifference)”。到底Mark有多么确定,他比百万的用户更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呢?

对于管理团队,同样的迷惑也在外界的脑子里打转。Facebook的管理团队是如此的不稳定,不断传出Mark身边的核心成员离职的消息,包括只工作了三个月的HR和CFO(原YouTube的CFO),也包括另外两个共同创始人。媒体劈头盖脸的指责和怀疑Mark是不是还仅仅是一个25岁的孩子!

现在,当这些来自用户,内部,外部的猜疑统统淡去的时候,我们发现在迷雾里走出来的是出奇的强大的Facebook。Facebook的发展不但没有停步,而且从来没有那么快过。而新一轮的资深得多的管理团队的到位又让围观者人闭住了质疑的嘴巴。在Facebook的办公室,我简短的和Facebook的新任COO Sheryl Sandberg打了个照面,她正站在会议室每口,精力充沛的招呼大家开一个短会。这个以前Google的全球销售和运营副总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惊讶的意识到,牛人就是牛人,她可以帮助Google成为巨人,也可以帮助Facebook。

Facebook在备受质疑的2008年做了些什么,我知道现在也不得而知,那段历史对我依然是一个谜,希望有机会可以更加深入的去了解:Mark当时是如何做那些大胆的,甚至有些胡闹,却事后被证明是正确决定的。

对我们的启发

当我收拾行囊,离开硅谷的时候,我仔细的回顾了我得到的一个个片段。我仅仅能够从不小心开着的门缝里窥到Facebook的一些成功的细碎的小点,还没有办法拼成一个更大的图景,但我是如此幸运,在这次旅行中拜访了像 Yelp, Twitter, Craigslist等等有趣的公司,从他们的创始人或者近距离的投资者听到了这些公司的一些片段,并从这些片段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印象,那就是,Facebook的成功,并不仅仅是一家公司的成功,而是一个产业的成功,或者一个地区的成功。我惊讶于硅谷的这一个公司群的管理团队的战略思考的深度,而这些思考,又如此相似,比如:Yelp也是RISK游戏的实践者,Second Life也有对数据的痴迷,更不要说Facebook和Google千丝万缕的相似点。对于中国的创业公司,我们需要竞争,也需要人员在公司间的流动,以及更好的大学,把战略的思考能力,对数据的挖掘能力,以及创业精神深入的解读能力不断提升,因为伟大的公司,毕竟更经常以群体。而不是孤立的形式出现。

=============
后注:这个是我的原文。经修改后发表在《中国企业家》杂志4月期,题目是《Facebook片段:最年轻首富基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