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最广为流传的回答要数教育学家怀特海的阐述:“当一个人把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了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教给你的东西”。剩下的是什么呢?
学习能力
以前在交大菁菁堂,我随便问大家一个问题,这个礼堂有多高?没有人(也不太应该有)立刻举手。但我问:如果明天早上,我再回来,有谁有信心那个时候告诉我答案,举手的人有一多半。有人说“可以查Google”,有人说可以自己做目测的仪器,还有很多方法。我最切身的体会就是,第二天就要考试,但却从来没有读过课本而熬夜的经历,真是大学的精华部分 – 就是学习能力。
在离开学校以后,每天面对的都不会是以前经历过或者学过的东西,这个时候,大学这种系统的训练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毕竟很少有哪个环境,比大学更加不那么实用主义,让人把已经被推导上万次的东西重新推导一遍。真的是“结果并不重要,过程才最重要”,这种标准的无用功程就是提高学习能力的过程。
不知不觉就知道的东西
对于是不是要读MBA,我曾经问过很多朋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许佚同学在大雪里的小木屋中分享的观点。他说从Stanford MBA毕业以后,再也记不得期间学到过什么有用的东西。直到他和以前的同事和同学聊天的时候,才惊讶的发现,他们居然不知道财务和金融的一些常识。这就是学习四个境界的最后一步:我不知道我知道。
我们的很多经历,看似蹉跎,看似没有提高,却不知不觉的,知道了很多,而自己却浑然不知这种变化。在各种经历中间,还有哪些比大学学的东西更加感觉“无用”,却又最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呢?
常识
上大学的时候,我躲在计算机房里面,几乎逃掉了所有的课。考试前有一节《数字原理》的复习课,我去了,被老师抓住上去设计一个十字路口红绿灯控制的题。当时逼得我是绞尽脑汁,用与门,或门那些基本的东西活生生的搭了一个还能用的东西出来。我们和蔼的老师评价很有趣:“这位同学相当的聪明,没上一节课居然能搭得出来,不过,就是缺乏一些基本的常识。”我们就算自认为聪明和刻苦,也必须承认,如果听了一些课程,懂得那些“常识”和“惯例”的话,做事情会轻松得多。
最近在面试的时候,遇到很多非常聪明和刻苦的程序员,我常常惊讶于大家写出来的程序和思路,但就是一个问题,缺少科班出身的人那种系统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认可聪明,但是毕竟承认,计算机学科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是有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数学研究曾经完美解决过的问题。这些,或许也是没有接受过大学的同学们所欠缺的。
到这里,我常常感叹自己和Wendy的差距。以前我花了很多的功夫把百姓网(当它还叫客齐集的时候)的代码“朝歌”用面向对象的方法重写了一遍,自己感觉非常得意,回家向Wendy炫耀,她让我崩溃的问了我一句:“难道不应该这么写吗?还有别的写法吗?”这。。。还有在解决子集问题的时候,还是靠她指点迷津。Wendy做为交大计算机系科班出身的典型非计算机爱好者,经常性的让我这个仅仅是“计算机相关专业”汗颜。有些事情,不承认不行。
能力是判断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每个大学都不同,不同人的大学经历也差异很大,但这一段经历,和其他经历一样,与一些能力的相关性还是很大的。望在校的同学们珍惜这段时间,并且理解,会议中美好的过程,在经历它的时候,常常以丑陋,无聊,和迷茫的形式出现。大学教育教会我们的东西,不总那么显而易见。
没写完?最后一段半截就没了?
网络就是一所好大学
似乎工作几年后,大家都有很多“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同时,可是还是有很多“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东西,有时候,这两者都会干扰人的判断。
btw:楼主是不是补全一下这一篇啊,太吊胃口了
“在经历它的时候,常常以丑陋,无聊,和迷茫的形式出现。”
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迷茫,且很多人还在学的东西有用与无用中痛苦选择,殊不知“大学教育教会我们的东西,不总那么显而易见”
最后一个最重要,因为最近发现很多人没有的往往就是”Common Sense”
感觉LZ没写完的样子~~~~
不过这文章真的实在受用。
我不知道我知道
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说得很对
学习能力,这点我认为很重要。
差点就打上“同意lz观点”之类的字样了,呵呵。
我始终认为,“解决问题”是一条随处可见的思考方式。而大学当中,很多同学都没有去想问题,自然不会用相关的工具和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大学当中,除了掌握书本常识,学会使用工具和方法也非常重要。不过,最最重要的是,改变思维习惯,这也是工具和方法可以帮我们的。
请把“一条”改成“一种”
我觉得应该再增加一点,不知不觉把目标定高一格的能力
:) 在微博上玩久后回来,关注了那么多人后,重新发现,建硕的博客,独特,清新,冷静,温暖的智慧。:)就像是,寒冷街头,会突然想到这样一个朋友,像橘黄色的温暖灯光。:)
学习四个境界的最后一步:我不知道我知道。呵呵
哎,中国的大学,不要提了。。。失望中。。。。。
哎,中国的大学,不要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