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jianshuo发布的文章

大学里的不务正业

我对大学里面不务,因正业的学生总是有特殊的偏好的为我自己在大学里面就是这样的类型。保守的估计,我或许旷掉了一半的课,相当的愧对于险些拿不到的文凭。

在交大的日子,现在回忆起来,虽然缺了课堂上面打盹或看小说的记忆,却并不无聊。如下非正常的活动,反而无意插柳般的填充了课堂外面的空白。

  • 机房。机房粉红色的塑料上机票,两块钱一张,是我最大的投资。从投资回报率上来讲,是仅次于大学寝室合资180块钱一个月租的电脑。尤其是写程序,如果有些定期的强行打断(比如机房刺耳的下班铃声),反而更容易理清思路,不会掉到一个坑里太久。
  • 英语角。每周四晚上的包图门口的英语角,让我花费了很多个夜晚。想起来都是些无聊之极,天天重复的话题,但除了稍微提高了一些英语口语以外,也结交了不少可能在学校里面其他场合遇不到的人。
  • 实习。大四从12月4号得到微软的offer之后,整个人就从学校里面消失了,常常是熄灯了以后才像幽灵一样的摸回寝室的床,又在别人醒来之前云一样的飘走。我不知道这一年失去的是什么。或许有些时候聊到反馈环什么的东西的时候我的脑子就开始短路跟那段教育的缺失有关,但我很清楚得到了些什么。对我来说,那时的微软是更好的大学。
  • 自己的项目。没事找事的想干些什么是脑子里面里面一直都有的冲动。写过小游戏,写过网络聊天程序,参加过各种竞赛(仙童公司的那个印象深刻),还有在互联网刚刚开始的时候,天天更新建在http://kaili.com.cn/~jianshuo的免费个人主页,总之只要不是老师要求的,都想去鼓捣一下。现在也就只有这些连很多细节的都记得清楚。
  • 参加各种组织。当过系辩论队“一朵绽放得不是很绚烂”的四辩(评委老师经典点评),和网友小光创办过火速,重开学校定义的非法组织“河南老乡会”,甚至莫名的不是很光彩的卷入了一场传销的骗局,这些经历,也填充了我的学校的大多数时间。

现在回想起来,我认识的很多我欣赏的人都有类似的经历。甚至还有很多没有拿到毕业证。但这些人,是一种人。

我在想,现在在交大,还有这样的学生吗?是不是大三的重新划分专业,已经逼得大家把大一变成了高四?是不是就业的压力,已经让学生更加务实?很想知道。

在现在的交大,有和我当年类似的人吗?很像找到你们,一起聊聊。就像后来有些不了了之的咖啡豆计划那样的形式。如果你觉得我找的人就是你,给我写信吧:jianshuo at hotmail dot com.下一次去闵行校区,估计可以聊聊。

2011年注定是中国互联网第三春

我预测,2011年将会是中国互联网继1999年,2005年之后的第三个春天。这个推论不仅仅是用差数列推出来的,而是因为这些天,我真切的嗅到了一些春天的气味,这些气味,和2004年底如此相似。

人到

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起,说最近两年的互联网沉闷得很,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我就觉得这正孕育着有趣的事情,就好像沉闷得2002和 2003年一个样。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让整个行业安静了整整3年。2004年底,新鲜的东西已经开始出现,蛰伏的创业者开始活动,因为让一个有创业冲动的人忍3年是有可能的,再长下去,鲜有忍得住的人。沉闷了三年的互联网,把大家憋坏了。想干些什么,却又不知道方向;有了方向,却又没有足够的勇气,不想单独行动;想行动了,却又没有足够的诱惑临门一脚,促使自己心情澎湃,毅然决然的跳入创业的洪流中。。。就这样等呀等呀,直到另外两个条件成熟。

人是互联网这个行业最重要的部分。最近的几个月,我听说的离职的人比以前一年多多。就像《中国的硅谷在哪里》这篇文章里面分析的,一个人在一家大公司里面工作超过5年,就更可能思考去创业,或加入创业公司,让自己当螺丝钉时候学到的东西可以用在一台完整的机器上面。从概念上讲,创业的上一步就是大量优秀的人离职,不是吗?

钱到

每一轮的创业热潮,常常伴随着,或者跟随着一轮的投资热潮。绝大多数的 VC的投资周期在5年到7年之间。上一轮的投资,收获的已经收获,失败的已经失败,可以投入精力进新的一轮创业公司中去。当新的概念出现的时候,是VC和PE活跃的时候。最近这一个月,我看到的投资的活跃程度比以前一年都多。很多新的基金成立,很多大牌的VC正在进入中国。好了伤疤忘了疼,对于风险极高的VC行业,这种乐观精神正是推动科技前进的动力。VC其实一直都在寻找机会,万事俱备,只欠一个概念和一个团队。

创业风险很高,但对于有投资的创业公司,最高的风险其实由投资者承担。当有人愿意为了高额回报承担风险的时候,创业者的决定就相对容易很多。

概念到

2005我一直想写却没写的文章题目为:《Web 2.0: 我们借你的名来聚会》,Web2.0在2005年仅仅是一个聚会的名义,在这个名字下,创业者,资本,媒体在这里聚集。名义说重要却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当每个人都有聚会的冲动,只要听说某时某地有乐子的时候,就会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了。

要说概念是最虚幻的东西,却在每一轮的投资热潮中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就像2005年的Web 2.0热潮一样。最近最众望所归的概念,当属“移动互联网”,期间穿插着“云计算”等小一点的概念。概念本身并不是在预测未来,而是在创造现在。未来是不是“移动互联网”的世界,我们不得而知,但今天就已经确定是资本,创业者,大公司以及媒体对这个未来的期待,这种热情是实实在在。赐名给我,我就火了。

成功的诱惑

还有一些和2004年类似的,就是成功模式的诱惑。最近苹果从 iPhone的升级版本到iPad的红火,Andriod手机的热卖,AppStore和其他各种类似模式争奇斗艳,云计算从概念慢慢的变成现实,还参杂着Facebook,OpenTable,Twitter等的红火以及Groupon,Foursquare 这样的新秀。。。这些美国灰姑娘的例子实实在在的搔动着大洋此岸的梦想家,就和2004年一摸一样。

似曾相识

所有观察到的的现象,都在2004年底出现过。以我为例,2004年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接下来要做些什么,开始和老冒,横戈,毛向辉聚会,思考新的模式,开始第一次认识VC的合伙人(他们也是刚刚到达中国),美国的媒体也刚刚连篇累牍的报道新的互联网,中国的媒体也开始把眼光重新放回到互联网领域。所有这些,都预示着新公司层出不穷,新模式不断涌现,以及媒体报道的集中爆发。想法到创业,需要些时间,创建客齐集(现在的百姓网),是2005年的事情了。

前几天北京会议不断,云计算大会之后跟着CHINICT(全球高科技创新者峰会),之后就是移动互联网大会,而最后收场的第五届站长大会,以2500人到场的规模,吓坏了长城饭店的保安,也叫醒了昏昏欲睡的媒体:醒醒!醒醒!新一轮的互联网春天正在酝酿,中国互联网的第三轮春天,就要到来。

后注:这篇文章写于5月份,因为答应了《中国企业家》李岷同学的约稿,所以等到了创业家把《互联网告别 2005派》以及这篇文章《2011年注定是中国互联网第三春》刊登了以后的一个礼拜以后,我转发到这里。本文首发于《中国企业家》。
后注二:Keso同学之后发表了很有想法的文章:《东拉西扯:2005那年》,其中不同意我对于2011年的判断:

我不太同意王建硕的2011年将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春的看法,2500人参加的站长大会,跟44万消失的网站相比,九牛一毛而已。

我相对比较乐观。互联网自身有一些野蛮生长的力量,创业公司本身也有相似的力量。阮一峰在今天的blog《未完成的革命》里面所描述的150年前的铁路展示的就是这种“这是一股巨大的、难以预测的力量”。新打败旧,小打败大,这是自然规律。我(近似于天真的)信奉自然规律。

下个月代表百姓网参加财富论坛

7月22日到7月25日之间,非常荣幸的受《财富》杂志邀请,参加在美国科罗拉多州Aspen举办的2010年财富论坛

大家可以follow #FortuneTech了解最新的情况。

这也是我第一次访问美国除了东海岸和西海岸之外的地方。听说那里民风淳朴。

期待中。

他们问每一个参会者怎么过去的(开车,商业航班,还是私人飞机),然后问了里程,这是为了根据参会者的碳足迹中和二氧化碳排放。实打实的为低碳做事情的会议这是第一个。

还没有想好要讲什么。估计会上会被问中国互联网的问题。这让人怎么说呢?

之前在硅谷,会组织meetup。如果你正好在硅谷,欢迎留言,我们可以碰一下。

百姓网的晓良同学现在在硅谷参加会议,写了好几篇关于硅谷的文章。

晓良对于硅谷的评价和我的感受很像,欢迎大家移步去读。

中国互联网不缺乏创新

中国互联网总被诟病为缺乏创新。中国的很多成功公司做的事情都可以在美国找到鼻祖。但我觉得大家是误解了中国的创业者了。

互联网的新技术1夜可以传到中国,商业模式1周就足够拷贝,但是最难拷贝的是用户的成熟度(参见: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成功的企业不是技术或者模式的成功,而是迎合了用户需求而成功。如果大多数用户的需求总比美国慢上几年,我们如果做美国的创业者还没有做过的事情,在中国的用户基数上如何成功?符合用户需求的主流应用,因为中美互联网的时间差,一定是“跟随”的。

对于类似的需求,解决方案也会很类似。纵观互联网历史,各个市场大都经历了从网址站,到邮件,到门户,到娱乐,到搜索,到社交等过程。如果一个市场比另外一个市场晚了半拍,主流应用也会晚半拍。这就像小芳同学先拿到考卷,看到题目是1+1,就答了2;小明拿到考卷晚了,看到的也是1+1这道题,小明同样写了2。小明是后给出答案的,无论是自己想出来的,还是瞄了一眼小芳的,我们都说小明是抄袭的。这对小明同学不公平。

微软的愿景正在被其他公司实现

我所知道的微软,至少在Bill Gates做CEO的时代,永远有着强烈的愿景支撑。他的愿景永远足够高远,远到总在提出之后的二三十年才有实现的可能。

A Computer on Every Desk in Every Home

“每个家庭的每个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这是微软从75年到95年的愿景。这是个伟大的想法。这个目标,直到今日还没有完全的实现,但是已经和70年代几乎没有任何人家里有“计算机”这中庞然大物不是同一个时代了。

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 tips

“信息在你指尖“,这是微软一个最不知名的一个过渡期的愿景,只存在于95年到2000年短短的5年。显然微软虽然成功的在和网景争夺浏览器的大战中漂亮的完胜了,却在追求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的过程中,被互联网的大潮甩在了后面。后来整整15年的互联网风云变幻中,微软怎么努力,也没有得到与自己体量相近的位置。而这个愿景,被Google一步一个脚印的给实现得差不多了,一个微软在95年没有想到的细节是,information不仅仅在指尖,而且在搜索框的后面。本来,“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 和 “organizing world information”两种说法本身很相近。

Empower People, Any Time, Any Where, on Any Devices

这是微软从2000年开始使用的新的愿景。这个愿景,怎么看,怎么像是刚刚推出了iPhone, iPad的苹果的愿景。“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在任何设备上”这个愿景,也一定会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帮助实现。

提出一个伟大的愿景是容易的,实现要难得多。而只有实现以后,人们才会记得这个公司曾经提出过这个愿景。

最好的分账表格

这次和Jack (ppdai.com),小伟 (edushi.com),Jim (inezha.com)一行的深圳广州之行,身体疲劳,收获不少。本着AA制的原则,旅程结束了以后要分账。因为不同的项目不同的人付钱,而且有的是只有部分人需要摊销的,结束了还有复杂的三角债关系,这是件简单,但是很乱的事情。

这个时候,我想起了和Stanford一群MBA在Tahoe滑雪的时候,他们分享的一个小Excel工具,可以做这个事情。我把我收到的账单拿来一用,真的是惊讶得很。这东西简单(甚至简陋),但是真好用,在这里分享出来。

分分账1.2版本

感谢ZHILONG GU在2004做的这个表格,我简单汉化了一下。

如果以后大家一起出去,随便谁付钱都行,然后拿上发票,结束了,每个人在第一页报账,第二页确定谁需要承担每一笔费用,第三页就把谁应该收多少钱,谁付多少钱算清楚了。

好东西呀!强烈推荐。

深圳广州行

结束了三天的深圳广州行。参观了腾讯和网易两家著名的互联网公司。感触还是很深的,但最主要的印象,在于华南互联网界的低调,让人难以置信的低调,其中尤其以腾讯为胜。为了尊重大家埋头做事,不张扬,不急躁的做事风格,不在这里透漏太多。希望以后多有机会交流。

不做得最好的学问

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是在微软顾问咨询部的时候。当时我们讨论的问题是:测试是不是做得越多越细越好。有经验的顾问分享,从高层次这是一个业务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按照火星探索车的测试要求测试普通自行车是可以的,但是这辆自行车可能没有客户买得起。这个讨论,测试是不是应该太强涉及到。第一个问题是投入多少资源,第二个问题才是在这个框框下做得最好。

最近在创业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感觉。对于任何事情,不见得做的最好就是唯一的正解。在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任何事情都要追求卓越,因为大公司里,资源常常不是最紧缺的资源,同时公司的平台足够大到任何一点的改进都会有比成本大得多的回报,而一点点疏忽就可能搞砸整个计划。比如在微软准备PPT,台下基本上都是几百人到上千人,容不得一点差错。而小公司的时候,错了的影响没那么大,而有的资源(无论是时间,钱)都小的多。而进入小公司,就是从一个高成本-高质量,向低成本-低质量的方向移动,而这个质量对于小公司恰恰好就行了。不过这里说的是这篇文章那个中,可以用贬义词描述的部分。

程序员也有类似的转变。最典型的就是Java程序员开始用PHP编程的时候那种不适应。凡是用C++或者Java编过程序,尤其是钻研得最够深的,看到PHP那种没有变量类型,没有命名空间,上来就直接写页面的方式,常常不屑一顾,就算被逼着写起来也是老大的不情愿。原来的5年积累起来的构架的能力,在各种Framekwork里面游刃有余的能力,还有严谨的分层和复用的能力,在PHP的世界里面变成了累赘。尤其在自己还没有把基础的类搭好,隔壁的PHP程序员已经发布了能用的(虽然是恶心的)版本,那种不服,却不得不服;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却找不出什么可以说出口的苦恼,估计经历过的人,都会心有戚戚焉。

面对这种情况,我的建议是,保持足够开放的心态,去适应新的环境。还以编程为例。当自己熟悉Java的时候,我们是站在A点。当我们学会了PHP的那种思路的时候,我们并不是从A挪到了B,而是站在了比A和B高得多的C点,一个可以在两种思路中间游刃有余,自由选择,没有个人偏向,而仅仅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的C点。

我们学会的东西就是一味一味的草药。当各种药都会用了,我们才会对症下药,而不是因为自己会用那种药,就给所有的病人吃一样的药,然后对吃死的病人埋怨一番,说他不懂自己的药的好处,说自己的药是好的,要不是这个病人虚火太重,我的药一定药到病除云云。

不仅仅是做得最好,而是最对,才是真的好。

后注:逸凡小朋友现在102.5厘米高,15公斤重,好像是高了点,瘦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