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很久了。朋友告诉我,我们“与世界同步”,或者顶多有半年的时差。而我却隐隐约约的感到,在中国,好似正上演着美国互联网的1995 – 1998年的历史,我所看到越来越多的现象指向这个结论。其实,这种对应一类话题提出的本身就很不严密的,如此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此不均衡的分布,如此多不同的声音和状态,做出统一的结论不可能,所以没有必要和大家讨论出一个结论。但是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注意到的。
概念同步,应用紧跟,商业模式迅速复制,但是用户呢?
大家讲互联网是一个中国和美国保持同步的一次的机会。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有了一种同步的假象:美国大会,小会,blog,媒体上的概念,当天就可以在中国被关注;硅谷新兴的应用,要不了一个月,我们就有了复制的本土版本;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出不了半年,就被迅速复制到中国。。。最近的blog, SNS, audioblog, podcast等等的火热,就是又一次的翻版。
看似一切具备,只欠东风。
而这最最重要的东风呢?恰恰是中美互联网的差距,又恰恰是等也等不来的,着急也着急不来的。这东风就是用户。
互联网用户数量
2005年的CNNIC报告,中国一周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网民有9400万,占总人口的10%以下。美国的互联网用户,经过了15年的发展,总算稳定在了70%左右。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的上网用户的绝对的数量还算不错。这数量对门户以及流量驱动的网站的贡献或许和美国一致,门户网站和美国的同步崛起是个例子,但是更多新兴的网络应用,互联网相对总人口比例就更重要了。比如,社会性软件,如果周围的朋友都不上网,一个人加了朋友,又有什么用处呢?IT圈子里这个比例高很多,所以看一看blog的兴起,大家谈论的话题最热的,还是blog本身。刘勇所说的例子说,在blog和SNS里面的用户,关注的都是Yahoo推出这样360的IT消息,而利物浦捧得冠军杯这样的体育新闻却寻不到踪迹,我们的应用使用人群的狭小,关注范围的单一就可见一斑了。
新增用户
我的朋友开发了网站,问我意见。我说现在的用户基数太小,不足以形成规模。他们告诉我,“我们等。等到中国用户达到3个亿的时候,我的网站也就成功了。”我却说:千万不要等,在过去的6个月里,中国互联网民新增了700万。这迅速增长,新用户超越老用户的时段,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稍纵即逝的黄金时代,是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的确立自己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时期,这一点,很像美国95年到98年的互联网历史。
举例:1996年,网景占据浏览器市场份额90%以上,微软的IE策略就是,我根本不去抢占Netscape已经占据的稳固的地盘,从不去想如何让老的网景用户转为IE,而去主攻美国每年新增的互联网用户。新增的用户怎么上网?先注册AOL的接入服务。IE出来不久,就成功地作为AOL的默认浏览器就入千家万户;无论Netscape在已有用户的口碑如何好,不到3年,IE已经远远在市场占有率上把网景抛到了后面。
在中国,这样的神话也在上演。PCHOME.NET的李钟伟知道这个诀窍。从2000年开始(未确认)他和电信合作,在上海安装ADSL,安装人员都要当着新用户的面访问一下PCHOME,以表明网络连接通畅。出不了两年,PCHOME已经成为上海第一大IT网站。这抓住新用户的策略,在美国用过了,而在中国,依然适用。在中国,这一招或许还能再用3年。你说,中国现在像不像美国的1995到1998年?
忘了本的IT圈内人士,比如我
我上网将近十年了。看到很多人看着互联网无助的样子,我已经没有最初几年的热情去解释的冲动了,因为上网就像走路一样,成为本能的一部分,就很难和不会走路的小孩子分享如何平衡的感觉了。我更热衷于更新,更酷,更代表互联网潮流的东西。
忽然发现,我是不是“忘。。。了。。。本。。。了。。。”
第一次上网的记忆,你还有吗?
还记不记得第一次上网的样子?还记不记得你到知道后退按钮需要多长时间?右键打开新窗口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网几个月后经高人指点才学会的?Google是什么时候听说的?最终搞清楚服务器是什么概念,服务器如何把本地的文件系统转化为URL的地址,又花了几年?做过个人主页吗?是在第一年就会的吗?这些,就是我们的本,也是每年新增的上千万互联网用户的现实。
现在每年上千万的新网民,你觉得他们眼睛中的互联网还是我们眼睛中的那一个互联网吗?
是笑话,更是现实
新用户的涌入导致互联网的设计要考虑到新的用户,才能有真正大的发展空间。有些事情讲起来像是笑话,更是现实。
MSN Messenger的易用性研究报告中的十大问题的第一名,从我进微软到离开,六年了,一直没有改观:就是用户找不到如何安装MSN Messenger。用户好不容易看到了下载的大按钮,按了以后,弹出一个对话框:打开还是保存?缺省是保存。保存了以后,超过1/3的用户就再也找不到MSN Messenger了。他们惊讶的问:下载了呀,为什么不能用呢?别笑。还有更搞笑的。
1995年Jakob Neilson做的互联网用户调查,美国的用户在1994年的时候,只有10%的用户会拖动浏览器右边的滚动条,而绝大多数,90%的用户,打开一个网站,只看浏览第一屏看到的内容,就以为看到了全部,而不会向下滚动。这1994年美国的互联网的现实,从宏观上来说,和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很接近,在中国,在我们现在所处的2005年,这个比例不见得比1995年的美国高太多(没有数据支持,我隐约觉得)。
“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
中国计算机报的任续烨小姐给我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企业老总认真地向网站设计人员讲述,他希望看到的网页正面是什么样子的,反面是什么样子的;另外一个老总听说要给他们公司分配三个邮箱很是疑惑:我只有两个办公室,一间放一个邮箱,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
“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这是笑话,但绝对代表了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对于上网超过两年的网民,这是笑话;对于每年新增的上千万网民,这是他们学到的第一堂课;但对于90%的非网民,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觉得那两个问题很可笑,他们只会追问答案:“那你说放到哪里去?”。对于这个现状,hao123这样的网站懂得,反而是老网民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网址站会如此流行?为什么高科技,新创意的网站流量老是少得可怜,而最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的网站来个每天百万访问稀松平常?就是因为用户的需求在低端而不是美国现在流行的概念。其实,这就是中国互联网的现实。
我要问,中国的互联网,我们的倒地是为美国人设计的互联网,做给美国投资者看的互联网,还是在中国,做给中国人用的互联网?
输入?你是让我敲键盘吗?
有人告诉我,中国会输短消息的人远远大于会用键盘的人。我没有核实数据,但觉得很有可能。3.6亿的手机用户远大于与9400万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就大得多。手机上面ABC在一个按键上,而电脑键盘上A为什么和B隔那么远?光在键盘上找到一个字母已经不易,就不要说敲出一个单词;更不要说,中国年纪稍微大些会用拼音的也不是全部。中国的互联网是鼠标用户远远大于键盘用户。Hao123和百度点一个链接弹出一个新窗口就是方便了中国的网民,门户网站定义的密密麻麻的中文链接加上长达10屏的滚动,就是中国门户网站的标准。这才是中国的标准,拿到美国行不通的标准。
我习惯了盲打,写字反而不习惯了,我认为我很正常,而真正的互联网的用户会觉得我很不正常。这正应了一句话:做IT的,已经不是正常的人了。更要命的是,我们周围的人都不是正常的人,我们以为世界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脑子里的想法,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给不正常的人用的。。。这是很危险的。很多非IT出身,甚至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商人,反而能把软件做得很成功。这不是技术的力量,而是对用户和市场了解的力量。
这个世界很奇妙
我已经决定,在今后的几周,挪到网吧里面办公了。只有网吧,才是互联网真正的终端。我是要做互联网的人,我要亲眼看到中国的互联网长的是什么样子。
同感。今天去听了Ctrip范敏、IDG章苏阳等几个人关于CTRIP案例的讨论,启发很大。Ctrip每个月四十万间的订房中,使用网络预订的居然不到30%(要知道,在线预订的积分是电话预订的三倍),而在美国,在线预订的比例是90%。如果开始让我猜的话,我一定以为Ctrip在线预订的比例在70%以上,认识的人都肯定在网上订的呀。所有,Ctrip至今拥有一支超过千人的Call Centre队伍。相信这个数字让王建硕猜肯定也猜不到。
精彩
在网吧上动脑筋,呵呵,有决胜终端的意思!
但网吧只是打游戏的更多吧,希望能看到一些更有意思的东西…期待
阿里也差不多。
去年在各高校狂招一批人去做电话销售
还有更可笑的,某地计生局的公务员把软盘放进了光驱,打电话到电脑公司质问电脑为什么不读盘,是不是坏的!
还有更多这样的事情,我想不仅现在,将来肯定也会有的。
建硕说的很有道理,上次现场听了之后现在从文字上又一次解读,2次听后感想不同。谢谢。网吧里还只能看到部分现象,毕竟年龄层在20左右,不过请千万不要忽视中老年群体。其他地方我不清楚,但至少上海人口从前几年已经步入老龄化阶段了。我发现现在学上网的叔叔阿姨不在少数。
用户的确是个大问题,面向基础应用的网站越来越来少,大家都去追逐一些离大多数普通用户越来越远的东西… …
hao123是个很好的例子
精彩。很喜欢。谢谢。
[网摘]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 王建硕
[网摘]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 王建硕
hehe, great article.
只是对这句有点怀疑:”我已经决定,在今后的几周,挪到网吧里面办公了”。网吧你会看到90%+的人在打游戏。这只是Internet的很小一部分。
新用户的前几次上网经历却是很重要,而且会影响一生的网络或者计算机使用习惯。老兄的文章确实精辟。
不过至于把网吧称作互联网的真正中端,这个很难同意,中国网吧里面做正经事情的没有几个吧。如果老兄天天去网吧的话,相信不出一个月,老兄会恐怕会想要加入批评互联网是海洛因的行列吧……
面向真正的市场,yes!
好久没有看到你写出这等有点意思的文章了,呵呵,赞一个
1:一个事实是,不少计算机科班的学生现在还不能实现盲打。
2:2块钱一小时的网吧里大多数人在玩网游,20快一小时的网吧里大多数人在喝咖啡。
3:据我观察,40岁以上的人群使用最多的网络服务之一,是打80分和搓麻将。
建硕,挪到网吧里面办公? 如果真这样做,不出一个月,你会改做游戏的。
张智勇以前写的两篇文章很有参考意义,推荐你看看:
http://www.ddup.net/blogview.asp?logID=717
http://www.ddup.net/blogview.asp?logID=768
我们曾经和美国欧洲的朋友讨论过此事,还是有些模糊。
我想3721的周 能够很好的理解此事。
说得太好了!我的一些读计算机类专业的朋友碰到一些计算机的问题还经常找我这个读人力资源管理的来解决。
很佩服王建硕的观察力,本文推荐给同事了。
哈哈,看了您的文章,觉得说的很有道理,真的是那么一种状况.记得自己10年前家里买了电脑.邻居都以为我们在搞什么.那个时候别人都以为科研机构的人家里在要拥有电脑.然后是网络.那个时候的网络费用是很贵的。爸爸给我安装了isdn.可以说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宽带了吧.
从那个时候起,自己好象从网络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当然不良的东西也看到过.
如果说我们的网络社会和美国相差10年的话,那么现实中的呢。
看到大家开始用现实的眼光审视互联网,很好!
http://www.commerce.gov.cn
互联网目前最大的瓶颈在应用,互联网究竟能干什么对我们,实用性太差.如何能刺激大家上网,现在上网除了看新闻外,真的用处不是很大,大家还是塌实做些真正实用的网站才是正路,只强调网民数量没有意义:)
hao123这类简单的不能在简单的网站都能成功,对我们这些网络人士也是一种讽刺,虽然我们理解网络,但真正给大众带来的实用东西有多少,大家反省一下,似乎我们服务的对象不是网民,而是投资商,大家不是在做事业,而是在投机:)
让我们忘记互联网,这样互联网才能够发展。
我想无论何种技术和创新,最终推动他们进入应用的是人民,而且非本行业的人民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这个问题的提出就要考虑人民的素质和能力。
“知道IE左上角回退按钮用途的用户只占很少的比例”。这就是现实。我们的用户素质需要提高。
在我周围的朋友,虽然我们也是做软件,但知道定期清理自己和维护自己系统地人少,用户的信息化管理部门知道维护自己系统地少。更多的时候是我们的售后工程师接到用户的电话说系统有问题了,我们帮助用户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自己的问题依旧。
以上地少的程度为零。
我爱我们广大的网民,可是环顾四周,我们周的人是谁在用互联网,他们的年龄层次、知识结构、意识和思想的形态……,互联网今后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得去做。
一步一步地来……踏踏实实的去做。无论什么事情,只要我们做了,我们就会有所进步,即使我们错了,我们也是知道了今后如何正确。
让更多的非IT的人来“使用”互联网,真正的使用互联网,……
互联网到底只是一种媒体还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决定了他们如何去使用它,如何去定位它,如何去评判它的易用性。
我买个电视机要维护么?所以我老爸宁愿看第一财经,买新闻晨报也不愿意看不要钱的sina。
我打电话订购东西会有人指导我怎么做,网上没有。所以选择电话的人会比网络的人多。
在大多数人看来,互联网只是一种不怎么方便的媒体而已。
中国有中国特色的网吧文化
去网吧,就是去娱乐,开心的嘛
呵呵,网络的便利可能是对于有经验的人而言,对于连计算机还没普及的大众们来说,可能,网络真的是一种不怎么便利,甚至难于使用的媒体吧… …
深有同感!
SNS的特点就在于一个一个的人的圈子。而在IT这个大圈子里呆久了,离用户真实的需求似乎也就越来越远。
抓住新用户、培育新用户,应该是很有挑战性又很有意义的工作。
这是前段时间写的一篇文章,表达的是差不多的意思。
http://www.7vsky.com/oblog/more.asp?name=skyder&id=71
说的很有道理,所以我一直是认为简单就是硬道理。客齐集就很简单,如果可以再简单点的话,那会更好,继续努力,我一直关注着。
这篇文章真是集中要害。
看来需要把中国it领域的人才,分成两拨,一拨专门紧跟发达国家的应用和技术,一拨人专门要考虑怎么搞出适合国人需要的东西,这样和发达国家缩短差距才有可能。
文中提到了上网用户和手机用户,我们正有一个设想,就是怎么样把这两者,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请教一下王建硕,不知美国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希望能给点建议谢谢!
有兴趣的网友 请访问:http://www.zjhm.cn
好文章,谢谢。
我只想知道你去哪个网吧办公?
如果是我也去得起的,我来瞻仰一下:)
很好,作为IT行业的人不说到网吧办公,至少也应该花几个钟头到网吧看看那些最终用户究竟在做什么
两名食客的对话
今早上班走进办公室感觉格外饥肠辘辘,于是偷跑出去吃牛肉面。以下是我刚端上面碰见的两位食客的对话:
食客甲:xx那家伙太不够仗义了……
食
同意王建硕的观点,一定要注意,我们的用户群变化比美国90年代更有其突出的特点:由没有独立经济支付能力的群体向有独立经济支付的群体转移。
这个机会更是千载难逢。
更多的见:给王建硕一个解释
http://shangyeguanli.blogchina.com/1715318.html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
作者:王建硕
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很久了。朋友告诉我,我们%E…
不得不留下个记号,写的真不错。
一年前,老爸在我这里时,我让他没事的时候用家里的电脑,开始我把首页设成sina,后来他问我,有其它的可以看吗?我想了又想,最后只有设成了hao123。这就是需求。
我在想是否能够组织那么一群人
在听了KEJIQI组织/宣传的讲座后
把自己所感觉到有用的 重要的写下来 发到Blog上
然后由一个人整理一下
这也是一种资源啊
非常有同感,记得有一次妈妈告诉我她参加学校的计算机操作考试,[虽然以她的年纪(近50岁)可以不参加考试,但是她已经感觉到电脑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还是加入了学习班。]在考试的时候,在地址栏输好网址,却不知道只要敲回车键或者单机“转到”就可以打开网页,坐在那里苦等好久,直到考试结束也没有完成这道考题。
在看这篇文章的时候,忽然想到,既然中老年人已经开始越来越成为网络参与者,那么有没有一种充满提示的操作系统来为这些记性不好或者反应比较慢的用户服务呢?
PS.在朋友的网页(http://www.yourblog.org/Data/20055/263162.html)看到客齐集的广告,不知道是否有专用代码呢?如有,如何获得呢?我很喜欢客齐集,也想把它做在自己的网页里做推广。
推荐非常好的一篇文章: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Ping Back来自:www.donews.net
看出气魄来了。希望你能成功。
科技以人为本
这句话一语道破天机
看完这篇BLOG,心想能跟你一起做事就好了!思考穿越了纵向和横向
王建硕同学
我想说说你的客齐集
这个名字好难记好绕口啊
我原来以为是客集集
后来以为是客集齐
现在才知道是客齐集啊
写得很有思想。
对于用户对电脑的熟悉程度,我很有体会。
我做PIM.CN时,有用户问“重启IE”是什么意思。
我就给他说“重启电脑”,用户对我的回答很满意。
很多用户将windows office ie 都当成电脑。
给你的kijiji个建议。
我对电脑还算熟,两次都记错了。
kijiji应该是面向中文用户的,易记为keqiji
刚刚和一个网吧老板娘谈成,据说还是抢了她在大学上学的儿子的生意。,20¥/10小时/天。我就和上网一样便宜。:-)
说出了我隐隐感觉到的一些东西,明晰了一些断断续续的想法。
这样的文章值得一读!
这篇文章很棒,关于重视新用户的观点,很值得借鉴!
关于网吧的想法,其实只是表达一种意愿,虽然在去北京之前(大约一周前)已经联系好了网吧可以在那里当一两天的网管,但真地了解中国的互联网,哪是这点功夫可以完成的。让大家见笑了。
想一周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网民总算稳定在了70%左右~!还望电信与网通努力建设网络N个年头~!
去网吧就是糟蹋时间
Ping Back来自:www.donews.net
相当于哪一年其实是和整体社会环境有关的,网吧里面最多的是两种人,一种是游戏中,一种是听着音乐QQ。上网吧快成了不良青年的代名词。
推荐找一些大一的从农村,县城来的学生,这里面有不少是刚接触网络的。
我找你算帐
Ping Back来自:www.donews.net
写得太精彩了!喜欢这样的文字!
吕欣欣、邢勃: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Ping Back来自:www.donews.net
互联网向来都是由小众到大众的推广的啦,微软的Windows那么多的语言版本也不是一夜冒出来的啊,首先是英语,然后才是日文,德文,法文,中文。
小王忽略了一个问题,用户的学习程度很快,QQ比MSN更难装吧?为了装QQ,很多用户会去求朋友给他装,让别人教。不会打键盘?为了泡上个MM,练两三天就会了。为了打游戏,一个小孩子懂得显卡的性能可能比这里任何人都要“专业”。为了下载各国MM的色情图片,色情狂电脑中的色情站点的链接可能比小王电脑上的IT站点多上几十倍。
鼓励小王到网吧看看,这样他会对陈天桥佩服得五体投地。
至今还记得我99年做互联网站时,我给我上司的建议:互联网要赚钱,第一做游戏,第二做色情,第三做简单而又骗人的网站。。。如今得以印证。
一个我妈妈的同事打字的时候问大写的 E 是不是读作“俄”,然后感慨自己真的追不上时代了。不过这些人们永远都不会是核心的 internet 用户,即便真正要考虑广大“不会英文的”普通网民,有些人也不用考虑在内的。因为你是做商业,而不是好心做基础教育。只要把那些低端用户里的高端拉拢来就好了,低端中的低端将来不会有很多商业价值(起码说直接的商业价值)。
还有,前几天 msn 中国上线了,bloggers 的另一个话题是“msn 中国太中国了”,其实它离“很中国”还远着呢。假如要考虑更多没(或还没)上过大学的,或者没(或还没)上过高中的,只会打游戏玩 qq 的人,连门户网站着东西都有点太“形而上”了。
BTW, 他们都管 qq 号叫“网号”的,还有一个哥们问网上除了游戏和黄片还有什么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如果你是一个IT人员,竞争将是简单的;你的个人定位就是一个研究如何把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或者是摇钱树;你的成功就是创立新的需求,随着互联网的波浪前锋涌动,期待可以酝酿一股新的强势波浪,去洗染一片未被侵蚀的领地(但你很有可能赶上一股弱势的波浪,无所做为,还没形成气候就被其他浪潮吞没或消褪了。你只能去争当弄潮儿,争取新的地盘。
然而了解用户真正需求的使命一般不会落在IT技术人员头上,否则他的兴趣也会慢慢转到非技术因素上面,想到用独到的经营方法迅速扩大用户群。这里的战争决不是IT人员的强势范围,需要周到的思考、调查、运作、运营、宣传等等,才可能占得一席之地。hao123很成功,但无数的xxx123倒在血泊里。
我认为在中国真正成功的要天时地利人和,落实到互联网上,天时是指我们全国或某些专注城市的网络普及情况,地利是指把国外的技术/应用挪到中国的环境上来,人和是指做一件事情要有刘备、孔明、关羽/张飞的一套班子。
我认为,在天时方面我们的某些指标不如美国,落后的时间很常,尤其是美国的电子化经营体系中国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达到。但是如果在向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里,这些指标便没差的那么远,美国的应用和概念比较容易诺到中国来实施(如google与百度,yahoo与搜狐,ebay与易趣)。没法移植的,我们还可以自己创作(比如说淘宝)。
至于地利和人和,我认为我们与美国没有什么差别;甚至本土的人可以衍生出更多的选择和变种来。3721、搜狐校友录、空中网、QQ就是代表。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我要问,中国的互联网,我们的倒地是为美国人设计的互联网,做给美国投资者看的互联网,还是在中国,做给中国人用的互联网?”kijiji是一个给美国人设计的网站,还是给中国人用的网站?
总之是美国什么都好。
着眼真实的互联网用户
王建硕: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还记不记得第一次上网的样子?还记不记得你到知道后退按钮需要多长时间?右键打开新窗口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网几个月后经高人指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MSN Messenger的易用性研究报告中的十大问题的第一名,从我进微软到离开,六年了,一直没有改观:就是用户找不到如何安装MSN Messenger。用户好不容易看到了下载的大按钮,按了以后,弹出一个对话框:打开还是保存?缺省是保存。保存了以后,超过1/3的用户就再也找不到MSN Messenger了。他们惊讶的问:下载了呀,为什么不能用呢?别笑。还有更搞笑的。
============================—
所以现在改成了不直接弹出标准的的下载对话框,而是改用ActiveX,下载,接着自动启动安装程序了…..
多谢各位的回复.它们使这个话题更加生动.关于互联网的新用户,我们有太多的有趣的故事和笑话可以讲了,这些现实,其实不是笑话里的主角笨,而是我们的应用不够聪明.这更是我们的机会.我们不用总觉得美国好.我们只要静下心来看一看我们自己的互联网,机会多多,金矿多多.hhq, 宇蠢:客齐集的名字嘛…会习惯的.
郑泽锋:客齐集当然是做给中国人用的网站,更准确的是,扎根在中国的服务.anonymous:并不是美国什么都好.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说明一个道理,中国的市场,正是机会最多的市场,是美国不可能重新出现的市场.
关于去网吧办公的想法,哈哈,可能夸张了点,但是,我真的去做了,而且会坚持.网吧不是了解中国互联网唯一的方式,但是是一个最基本的开始.我的意思更多的是关注.花些时间和有代表性的网民在一起,这是我的初衷.除了网吧,还有非常多的方式去了解.没有了解,就没有发言权…
手工track一个
http://3w.blog-city.com/read/1315672.htm
那就写点给正常人看的东西嘛,写在自己的BLOG上,多半还不是一群不正常的人在那里看。写点东西到《电脑报》之类的,给还算正常的网友看才是真正有用的嘛。。。
[转自冰刀@blog]http://www.donews.net/eckal/archive/2005/06/01/407200.aspx
也谈王建硕兄的到网吧办公:战略与战术
前天看到建硕兄的一篇到网吧上班的文章,很是感动,看这篇文章使我有一种很久没有的眼前一亮的激动,髓转发给了几个朋友观摩。佩服王兄对互联网的洞察力。
今天看到另一位朋友cathayan的网吧的网管也找不到好出路啊,大意有有点小题大作,其中的观点是:
商业无非两条路,一条路是天才和大佬,天才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也不知道好使不好使,能不能吸引人花钱,但他觉得可行,坚持做下来,突然间被人重视了,他就牛起来了。大佬有钱,在一个东西没苗头之前他就可以投资去支撑它,发展它,只要他投资的10个项目中有半个日后成功,他就赚了。不是天才也不是大佬的,只有第二条路可走,那就是跟随,想当年搜狐名字叫做Sohoo,就是明证。
其实我觉的王兄也好,这位朋友也罢,都道出了各自的成功之处。成功在于对某个领域深刻的理解,巴菲特是成功的,战术需要战略做前瞻;索罗斯也是成功的,因为所有的战略都反映在战术上。有人说巴菲特是在下围棋,讲究战略,而所罗斯是在下五子棋,讲究战略,一城一池也不能放松。中国的孙子兵法,抑或MBA的可操作性,都指引人们去挖掘某个领域不同角度的深度。
当有一天,你可以自豪地站出来说,我是这个领域研究的专家,所有面向你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你是否还在意你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就象巴菲特、所罗斯,期货或和股市都是他们的银行取款机,那种寂寞高手的境界也许是多少代人梦寐以求的。
王兄是否已经在战略意义上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向,cathayan更是在战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可操作性。
成功都是一样的。
本文引用通告地址: http://www.donews.net/eckal/services/trackbacks/407200.aspx
我给小王举的例子补充几点:
1,Hao123是用恶意代码和掌握IE漏洞的技术霸占用户的默认首页产生的流量
2,当初3721采用网站联盟方式推广其AcitveX插件的,因为在没有WinXP SP2的用户机器上,ActiveX是难以屏蔽的,而且3721掌握了系统很底层的技术来“禁止”用户卸载的。
这里都离不开技术的因素,只是他们把技术用在了普通人不察觉的漏洞之上来强迫用户选择他们的服务,而不一定是用户自己有如此强烈的需求。
是时候想想面对弱势的互联网用户群体,是要作恶还是不作恶了。
我为中国那几千万无法抵抗作恶者的互联网用户祈祷!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by Jian Shuo Wang | …
有点书生意气。看了你对比中国鹤美国上网比例这个数字,就觉得这篇文章跟垃圾没什么区别。
因为美国的人均gdp是中国的几十倍,这样的比例还需要做比较么?
“凡我们所为之事,从未被人理解;一直是这样:要么被赞美,要么被指责。”尼采《快乐的科学》第264节
http://home.wangjianshuo.com/cn/20050506_aeaeeeee.htm
说实话,我一直为kijiji能否推广而担心。特别是现在搞了个高校简历收集的活动。我觉得这些事情不应该是kijiji去做的。有些异想天开的感觉。google不是有句名言吗?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我承认以您的能力,能联系不少公司来提供实习,工作机会。但kijiji有那个能力去识别一个人能否真正的适合那个职位吗?如果没有,又怎样把这些活给揽过来?虽然短期能增加kijiji的知名度。但过段时间大家发现这种形式根本行不通,最后还不是砸了kijiji的牌子吗。
我过段时间会专门写篇文章来说说我对kijiji的看法,请大家关注。
搬到网吧上班.丁磊的确就是这么做的.
现作做it的人,都可以说已不是互联网的典型用户了.
王建硕!你对中国互联网的了解犯了严重的理解错误!中国用户互联网的水平并不低!你贬低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水平分明是想替自己的客齐集的低端应用找借口找市场!
中国互联网用户的水平不是被你这样损出来的,好好看看此文,看看中国互联网到底是什么现状:
http://spaces.msn.com/members/vazi/Blog/cns!1p5ZniWCstyH9LQvj_46pylw!302.entry
也希望引起大家对王建硕发文意图的警醒!
“关于不同的观点
我们都是盲人摸象故事中的瞎子。虽然有人可能天生聪颖,摸到的部分多了些,但还是不可能经历一切。我曾经是Linux爱好者,加入微软才了解到里面有那么多的聪明的人和正义的想法。现在离开,又有些新的想法。否定的否定是痛苦的。最终,趋于可以理解一些想法。在看到网上辩论(或者说有时像骂街似的喧闹)时,恍然觉得辩论的一方俨然是8年前的我,又觉得另外一方有好似3年前的我,而又有些人的说法,仿佛就是现在的我。。。就像10年前我加入到浩浩荡荡的队伍里抱怨上海不好,过了几年,当自己已经融进去了,在这里有了自己的家,又开始感觉到她的好。其实,人的思想在变,随着自己所处的位置在变,所谓“屁股决定脑袋”。辩论,有时就是现在的我,和将来的我,或者过去的我的争论。仿照耶稣关于“谁没有罪就可以杀死这个人”的说法,“谁的所有观点在过去的几年中从来没有变化过,谁就有理由站出来嘲笑别人的观点”。”
摘自《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 http://home.wangjianshuo.com/cn/20050506_aeaeeeee.htm
欢迎大家继续批评亦或是赞扬
我们都是利益社会中的一员,虽然有人更在意自身的利益,为谋求自身的利益所使用的手段会低劣一些,但用得手段多了不免会被别人发现。我没有在微软工作过,也正因为没有进去做过,才了解得到许多用户对微软的抱怨和不满。现在我也没有进去,对微软的伟大和垄断依然有着独特的想法。最终有些想法是坚定的,一定要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话。在看到网上有些舆论制造者或者网站经营者的“广告”文章时,恍然觉得发文的一方俨然是道貌岸然的业界倡导者,而发表评论的另一方又仿佛是揭露阴谋者,而有些人的说法,更象是不加思考互相吹捧。。。就像现在这篇文章有人加以赞扬,有人全盘接受,有人嗤之以鼻,有人不屑一顾。其实,对于任何文章,读者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评论有时会褒,有时会贬。辩论,争论,是促进思考,得知真相,获取真知的一种手段。我喜欢听到不同的声音去评说同一件事情,观点越多,大脑才更活跃。
欢迎大家继续留意和评论王建硕的文章或观点。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这个话题有意义吗?
有人说,这篇文章的历史意义堪比“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觉得我被强奸了。
我不是很清楚“奸说”同志和其他的一些同志做这个比较是想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是大家一起反思我们和西方发达国家全面落后而骨子里却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呢,还是我们大家一起回家躲在被子里哭,抑或是把这篇文章仔细排版并打印出来回去拿给身边的叔叔阿姨们看,看看看看,专家们都是这么说的!!!
我不是来骂街的,我想陈述的一个事实是,我从事IT行业也有将近8年的历史了,但我到现在还不会盲打,我经常在外面的打字复印店里面看见那些小姑娘们熟练的指法,但很奇怪的是,我从来没有自卑过,很对不起。
我想,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不能忽略的,就是,互联网本身只是一个工具(我经常称为农民伯伯手里面的锄头和钉耙),IT技术本身是不能创造任何价值的(可参考《资本论》对价值的定义),换句话说,互联网或IT技术,是为我们的经济、学习、生活服务的,与其去比较中国的互联网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还不如去比较两国目前的经济结构和水平,学习及生活和文化方式上的差异,去比较一个工具有什么意义?
同意楼上说的 “互联网是工具”这一说法。
就那工具做比如吧!
你一想到工具怎么就想到是农民用的锄头和钉耙,我觉得如果一直是用这个来比喻的话,就我们这个社会进步来说,就一定有问题,为什么不用拖拉机,插秧机来比喻呢?
如果你说我们国家经济实力决定了没法让大多数农民用上这些器械。
那么为什么不去谈论怎么样设计出介于机器与锄头之间的工具,来满足我国农民的需要呢。
我觉得王建硕的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让我们去了解我国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工具。而这可能是很多it人忽略的。
想用以上来形容,来比喻 it互联网 。不知道恰当否?
部分同意楼上的观点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如果是不好用的工具,或者是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那他就肯定是要被淘汰的,合不合适,不是讨论出来的,是由市场决定的。合适的,就能存在下去,而且能发展,不合适的,就肯定被淘汰(不可否认,也有冤死的),这个问题不是开几场研讨会或搞几个专家喝喝茶就能决定的。
细分市场的概念,不是今天才被提出来,用什么样的工具,不是取决于农民的意愿,是取决于种植方式和所种植的作物,也就是市场。我老家是苏南农村的,在全国应该算是中上发达吧,但,我从来就没有见过插秧机,不是没有人买得起,而是没法用。土地都被分割得一小块一小块的,一块一、二亩,二、三亩,怎么用?如果是小块地,又想精耕细作,就只能用钉耙和锄头,如果是大块地,机械化耕作,那肯定应该用机械。所以,技术(工具)服务于市场,不可能市场服务于技术,这个先后和主从关系首先是要确定的。不是中国落后多少,“第三个在放在哪里”的故事我想在美国也不是没有可能发生。
好,不好,合适。不合适,方便,不方便,这些都是非常主观的说法,没有标准,如果建硕同志真的要去网吧了解终端市场的话,真的就会象楼上某位兄台说的,接下来就要写一篇,中国的互联网象海洛因了。
Ctrip has 30% online order rate? that’s very high for hotel reservation business in China. Since calling is so simple and much easier than get online to put in an order, I wonder why people go online
I guess it is because of the 积分 3 times
For me, online booking is somewhat like shopping in a supermarket. You don’t have any time pressure and can search as many combinations as you would like. On the other hand, telephone booking is somewhat like shopping outside a counter. I believe that why many people, like me, choose on line booking only.
Another interesting rate for Ctrip is air ticket booking. The percentage of air ticket booked on line is much higher than 30%, although I don’t know the exact figure. Probably people book air ticket on average are more familiar with internet than those book hotel.
Ping Back来自:今天我跟keso打了一架 http://www.donews.net/sayonly/archive/2005/06/03/410061.aspx
很准确,给了我很多启发,谢谢~
真是醍醐灌顶啊! 网址站已经做烂了, 底端用户现在的主要光顾应该是网址站.最近在思考rss的问题,你的这篇文章对我太有启发了!!!
转一个帖,顺便测试trackback
转一个帖,顺便测试trackback
呵呵,记得我做网址站时朋友跟我讲:我从来都不用这种网址站。我回他:你搞技术的不一样,但是你要考虑到互联网的用户不是都搞技术的。8000万网民,有个10%的用户关注你,就很厉害了。
同意作者的部分观点。
个人觉得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中国都差得远。以前有的人说互联网业中国基本是和世界同时起步的,应该是最接近的产业之一。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即使同时起步,你发展的水平,发展的模式,发展的结果也还差得很远。
大门户都放一些狗皮膏药广告,弹出窗口满天飞,用一些“女大学生和老师的性交易”这些文字来吸引人,冲着短期利益,给人的感觉是浮躁,没有大家风范。
电子商务方面,国外信用卡非常普及,各方面信誉也高,在线买东西是非常简单的事,敲几个数字而已。这一点中国也是根本不可比,近1亿网民,有多少人在网上买过东西?买了能不能按时送来,送不来我找他解决需要多长时间?这些在国外可能根本不需要想的事,但在国内你都不能不考虑。
功夫全在戏外,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中国的网路还长着呢!
http://www.slashdotcn.org/article.php/20050530111700676
非常同意。做IT的人永远以为别人也懂什么是“缺省设置”,什么是“任意键。”我从1999年开始上网,算是早期的网民了。可是一直到2004年,才在做IT的男友的教导下找到了下载的东西的保存地点。那时,他让我按“任意键”,我十分愤怒和茫然的问:“任意键倒底是哪个键?”
电脑的很多功能离普通老百姓太远了。我成天跟电脑上办公,至今只会用EXCEL里的求和公式——如此一想,恐怕将个人商用软件普及开来只不过是IT人士的梦想罢了。
中国的互联网如果想再有一个突破性进展的话,GDP就要跟上.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这并不能体现在中国在互联网上晚起步了多少年,而更加表现在中国与美国经济上的差距.
美国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作为既是工具(工作,学习,生活和娱乐)又部分代表现代应用科技的互联网,中国具有一定的后发优势,但这就不只是技术的问题。
讨论如果仅限于此的话,是毫无意义的,而可贵的是王先生能够在做具体的探索和实践之前,能够很认真地思考这个最基础的问题。回归理性和朴素应该是这个时代的新的潮流吧
祝愿kijiji能够成功!
其实 kijiji的中文名字 最好应该是 “客济济” 济济一堂的意思
http://blog.sina.com.cn/blog/1495272327/59200b8701000021
做给中国人用的互联网。。
这才是正路。。。
怎么联系你啊。。。
想和你见面谈谈啊。。。
我的邮件:jianshuo at hotmail dot com
难道我们还是起点太高?
在开始做NkWiki之前,我就知道,这个东西不好做,因为太超前。在大家都还是玩游戏、上QQ、看sina的时候,去做Wiki这样一个东西,还是有点难。虽然我是在一个比较牛B的高校校园里面,
我还记得开始学网页设计的时候废寝忘食的找怎么做网页的方法,因为有个高人告诉我你可以直接用人家的就行,所以我一直在找怎么用人家的。
不久好我的研究有了重大的突破,我终于发现从 菜单中的查看->源文件 里的代源,而且这个研究成果很快的就有几个同窗和我一起分享了。。。
我姐姐好几年的网龄了,一直只会聊天\看小说.后来给她开了一个信箱,通过OICQ告诉她用户名和密码,她说打不开,原来她直接把用户名和密码输到了地址栏里.
我是在网吧担网管的
不会打字的多
有QQ号码不会用QQ的多
不懂注册的多(例如油箱啊 会员啊 QQ啊)
要听歌的多
要看免费电影多
不会用电脑的多
这些送给大家参考
Jk, 这和我这些天在网吧里面看到的情形比较一致。据CNNIC数据(我们姑且相信这个数据),大约1/4的中国互联网用户在网吧里面上网。
线下的 blog 和将来时的 we the media
前些日子在书店逛的时候看到了在横戈 blog 屡次提到的周轶君的《离上帝最近》,于是就拿来翻了一下,随即买下了。紧接着的那个下午我一口气把这本书读了一大半,真的是一本好书。这
很有意义的一个话题–
—就互联网来说,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很快就会有世界上最多的网民(据CNNIC“05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上网用户总人数为 9400 万),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网站模式都是复制;复制没有错,错在把手段作为了目的,忘记了创新的下文。我称之为阳痿。
====我断言,随着国家保护壁垒的消失,这些网站最终的结局就是:或被收购,或倒闭。
而技术上的研发情况,不说也罢。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
[b] [/b]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很久了。朋友告诉我,我们“与世界%…
建硕你的js新功能(选择,下划线)不太好用……
看了部分回复,发现建硕像一个谆谆教导的夫子。
不工作后去教学如何?
不错,我很赞同,中国网络的发展要加油啊!
jack black
Take your time to check some information dedicated to jack black craps
相当于美国建国以前……
落伍意味潜力巨大,对于it何尝不是好事
sina.com.cn的易用性比较糟糕,国内网站多比较喜欢爆炸式广告,我有点不适应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
互联网技术上传播迅速,造就中国互联网的思想超前性质,大部分都是存在泡沫的可能性质的。
yrt
关于互联网普及率: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达到70%的水平的
我认为极限在30%左右
这些剩下的群体真正需要的工具是什么, 确实应该引起大家的思考了
关于不同观点:
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的文章都是好文章
从这一点来说, 作者的文章无疑是非常棒的
谢谢作者的文章: )
fwyszisxzizdeomjieudvlhvfqfhgboapuvumnzwqrdx link http://jzneqw.szfyj.com
numerable dismissals resumed lubricant.vocational posters,woof penalized xxx xxx http://www.realestateseller.net/car-credit.html http://www.realestateseller.net/car-credit.html swollen blueprint
发觉中国互联网的普及趋势就像是一个大金字塔,最底端的是数量庞大的初学者群,随着对互联网的不断了解,开始不断往上攀爬,而下面也不短地出现新的初学者群。越是往上爬,越是接触新的东西,越是觉得自己应去追求更高端的东西,就越是容易忘记自己是从哪来的。忘本,就像是把金字塔的地基敲碎,后果可想而知。
每个勇于往上攀登的人,除了要往上看,更应往下看,看自己是从哪来的。
初学者群是基础,如果不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忘了本了,中国的金字塔就早晚会倒。
总体上是一篇好文章, 很有意思.
不错,有些观点很让我受启发。
分析到位!
jianshuo大哥读过不少书啊。。。
真的很不错。
我已经决定,在今后的几周,挪到网吧里面办公了。
其实这好像是发展线下延伸吧!通过从网吧(线下的代表地方)了解到线下的习惯。
国内互联网真的是线上开花、线下无瓜啊~
发展线下,继续努力!
我觉得您前面几段说的不错,不过后面的说法过于片面了,如果把中国互联网每年增加的700万网民比做大一学生,把老网民比做大四学生的话,这种用户群体的演变其实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新老网民更替的过程,所以我不完全认同你所说的应该考虑用户需求的问题,如果您只去考虑初级用户的使用习惯,那么高级用户就等于完全的抛弃,一些弱智的操作习惯对高级用户而言可以说就是难用。针对某一个产品的不同定位,他自然会根据其定位的用户群体来改善用户体验!
IE和pchome的成功并不是捉住了初级用户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捆绑式的销售方式!他们只是强占了平台而已。这可以算是一种商业策略,跟用户体验和中国互联网现状并不存在本质的联系!
完全听用户的并不是一个完全准确的做法,用户是很自私的,他们只想到他们自己的利益,思维是很狭小的,也没有一个产品会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这也许是一个永远也讨论不完的问题,一切真理只能在实践中去根据实际情况寻找并不固定的解决方法。
我也不太赞成你直接去网吧工作,陈天桥可以。。。。。
呵呵, 你以为呢,
不过现在这个差距越来越小,最后能迎头赶上也说不定
不过,个人感觉,美国人建站是当成事业,而中国人更多只是为了玩
Come and visit the most incredible search engine of the Brazilian internet. You’ll not regret. Come and see how far can our technology goes.
Number one Brazil !!!!
恩~互联网公司如同神经病院,开发设计人员如同神经病,一群神经病在思考怎么才能做出让正常人喜欢的产品。许许多多的公司用户需求用户调查部门都没有,纯粹靠想象。
老文章 现在看来仍然有效 牛人啊
看了王兄的帖子,让我有了回忆自己接触计算机 接触网络走过的路,想想当年的我们 也就是现在的初次接触这个新东西的其他人,我们做产品 做服务必须要把贴进用户才可以啊。网络是什么?只是一个工具罢了,而一个工具是否被使用或是被推广 我理解第一要使用门槛低 第二 要有实际价值
关于中国,关于互联网,我愿意与大家一起探讨。
我觉得楼主和楼上的很多人是不是太小看中国的网民了。我初二的时候第一次上网(现在我大四刚毕业),那次上网就是为了装qq。仅仅从朋友那里知道了怎么打开IE怎么输入网址,居然就下载了当时的qq一步一步安装最后申请成功(当然,离不开朋友电话中的指导。可是很多时候还得靠自己揣摩和领悟)。当天晚上兴奋得聊天到4点。
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不会,只是没有去学。windows那么多的很不错的快捷键组合,我想没有多少人会弄懂的吧,甚至包括搞it的编软件的。但是大家要学起来也是很快的。我外公78岁的人了,现在都会从163邮箱下载附件了。我大学室友的爷爷奶奶都懂得如何视频聊天。
网站做的复杂,确实会丧失最初级的用户。但是说白了,最初级的用户除了看看网页(小孩子还打打游戏),他们还需要干什么呢?你们真正做的网页,还是为那些成熟用户服务的阿。
网站:
说明帮助-有多少人看
没有说明-有多少人要看
你要抓住的用户是?
有价值的用户是?
待开发的用户是?
现在感觉作互联网就像
在上一演一出喜剧,我是主角,谁是导演?我剐了他!
我想这也是微软的WINDOWS成功的根本原因
手工Trackback一下:
我所见过的最有文采的网吧网管_那些人的互联网之一 http://ssing.folo.cn/user1/7/archives/2008/56830.html
…….最近,在调研某款网吧管理软件的使用情况的同时,开始观察“那些人”的互联网。这里的“那些人”,并不特指所谓的“非白领”,也并不泛指民工、低收入者、学生、二三线城市、刚开始上网者、在网吧上网者………他们是自己所在行业的主要客户群,而他们的日常喜好和上网习惯自己偏偏那么陌生,这简直不可原谅。
王建硕先生:读您的帖子,很受启发。我还认为,对互联网使用还有一个工具问题。比如word办公等办公软件,使用起来远不如美国的一些软件。现在有许多人都在网上干活。尤其具有知识含量的工作,应该都能在网上干。就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其实王先生大可不必撤到网吧,只要对在网上干活的人做一个调查,it界就有吃不完的饭。
说的很好,新用户不懂电脑。。。。
什么叫需求”慢”几年?
不同地区的市场和用户有差别,并不一定就有发展的时序关系。
针对市场的特点开发出适合的应用即可。
2265.com 安卓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