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2雪季小结

周一从Whistler回来,这个雪季就算差不多了。之前我已经有三年多没怎么滑雪了。2018年3月回国工作后,平时在杭州,就去了一次Whistler、一次新西兰和一次奥地利St Anton。朱苹果还带着娃去过一次北大壶和一次日本,我工作太忙都没去。

去年搬回西雅图了,可能是对前几年的报复性反弹,这个雪季滑的比较多。一个雪季加起来滑了二十几次,应该是有史以来最多的。虽然说起来从2010/11雪季开始滑雪,到现在也好多年了,但之前都滑的不多:生一个娃耽搁两三年,再生一个娃再耽搁两三年。今年是平生第一次买season pass,由此可见。Season pass的确很方便,尤其是今年滑雪的人好像特别多,到后来要买票都买不到了。

夜场

今年滑的这二十几次里,有至少一半是夜场。Snoqualmie这点很值得点赞,夜场开放的天数很多,开放区域足够大,而且开到晚上10点。我家基本上就是平时工作日等哥哥和妹妹放学回家,五点多钟我们出门去雪场,路上在I-90的exit 15或者exit 31买个Burger King当晚饭。从家里到雪场很快,只要40分钟。每次去一般可以滑两三个小时,回到家九点多,也不耽搁睡觉和第二天上学。

夜场的好处,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人少。基本上每次都可以把车停在最近的位置,下了车就可以直接上缆车的那样的近。不用扛着板走好远好远的路,实在是轻松了很多。人少,缆车也都不排队。夜场每次滑两三个小时也够了。像我家妹妹今年刚开始滑雪,滑一天她也滑不动,两三个小时差不多了。

夜场的缺憾就是有些道不开。在Snoqualmie,Alpental 上边 的Chair 2是不开夜场的,Summit East也是不开夜场的。所以今年就完全没去过Alpental,和哥哥一起滑一下 Upper International 的愿望就只能等明年了。不过Snoqualmie开夜场的区域也足够多了:Silver Fir的蓝道和黑道、Central Express的蓝道、还有Triple 60和Parachute。明年打算还是继续这样,以平时工作日去滑夜场为主。

收获

今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snowboard。

很多年前我曾经尝试过一次,那时我们家哥哥还很小。那是我们第一次去Whistler,我在Blackcomb下面的魔毯区域自己练snowboard,练了一个多小时,摔到感觉屁股已经裂开,遂放弃。自那以后就心里留下了阴影,我一直觉得我这辈子都不会再尝试snowboard了。好好滑好ski就好了,滑好ski了也就哪里都能去了,不要再折腾自己去学snowboard了。

今年哥哥先开始学snowboard。他大概是ski这几年滑下来感觉不太有挑战了,想尝试一些新东西。那天是12月31日,他又跟我说想学snowboard。我看他是认真的,就直接冲到店里给他买了全套的板、binding和鞋。回来还被朱苹果说了,说Facebook marketplace上买个二手的就好了,不要每次都买新的出手那么大。不过哥哥还算争气,后来滑的挺好的。

哥哥中间也放弃过。之前有一次在Silver Fir Express,从Outback下来,滑了两趟他放弃了,说要回车上换ski。那天我带他去换了,因为我很能理解那种摔到信心全无的感觉。不过哥哥过几天又继续练了,就觉得Outback没啥难的了。今年哥哥把单板学会了,我和朱苹果看着挺高兴的,平时都羡慕别家娃是自推娃,现在我家的娃终于也有一些东西会自己推自己了。

哥哥开始学snowboard了就鼓动我也学。我因为多年前的心理阴影,一直不太想学,还跟他扯了很多bulls**t的逻辑。后来被哥哥说了太多次了,心一横就豁出去了。俗话说:要鸡娃,先鸡自己。感谢鹿叔叔和鹿阿姨借给我的板和鞋子。第一次去,滑了两趟魔毯,就跟着哥哥去了绿道。第二次是夜场,我自己去练了一个晚上绿道,感谢喝水哥从缆车上帮我拍的video。第三次,在绿道热了下身,就去了Pacific Crest,号称是条蓝道,但我们都觉得Snoqualmie的道有点水,Pacific Crest如果放在Whistler估计会标成绿道的。

我觉得我学的还挺快的。我认为这就像游泳:会自由泳的人学蛙泳,或者会蛙泳的人学自由泳,是要比第一次学游泳的人要学的快的。Snowboard和ski也是一样的道理。今年我半路出家学的snowboard,很多时候要带妹妹滑也没法练,到雪季结束的时候也能turn下不太难的蓝道了。鹿叔叔和鹿阿姨一直是滑snowboard的,他们今年开始学ski,也学的很快。

能把学snowboard给坚持下来了,要给我自己点赞。后来我遇到各种事情就都拿这个来lecture哥哥:你看,你爸四十三岁了,还不怕摔,把snowboard给学会了。

这个雪季的收获挺多的。除了我和哥哥都学会了snowboard,其他还有:

  • 朱苹果膝盖手术成功。本来十月份动手术的时候担心今年雪季要报销了。后来恢复的挺好,滑的也越滑越好了。
  • 我们家妹妹学会ski了。今年从魔毯pizza开始滑,后来顺利的下了Snoqualmie的 Hogwild。这次去Whistler她下了Dave Murray和Raven。暂时不打算带她去更难的道(比如 Whistler Bowl)。来日方长,现在先把动作练练好。
  • 我学会了ski的倒滑和switch(即360度转圈)。带妹妹滑雪一开始都在绿道和简单的蓝道上,闲的没事我就跟在边上自己练倒滑、练转圈。

教训

那天我能从Golden Nuggets上面滑snowboard滑下来了,我知道我已经不会再像上次那样放弃了,于是就买了块自己的snowboard。

其实学snowboard的一个动机就是可以买新的板 :) 。可以花很多时间研究板,研究各种牌子,看各种视频。后来看上的是Jones的Mountain Twin。那时候雪季已经过半了,整个西雅图地区已经没有这块板了。二月中旬 mid winter break的时候去Whistler,在一家店里看到有,而且还有10%打折,就毫不犹豫的买下来了。

Binding我买了Union最便宜的那款。结果前几天搭扣掉下来了,因为一颗螺丝松掉了。我看了看,那个螺丝的确是很简陋,连垫圈都没有,那三震两震肯定松掉啊。我想明年是不是要去换个好点的binding,至少不能在山上给我掉链子吧。这个事情又一次印证了“buy cheap, buy twice”的道理。

今年雪季的另一个教训就是考 ski instructor 失败了。去了才发现自己准备的太不充分了。别人都是上过不止一次 clinic 的,还有人是已经当过实习教员了。就我,啥都不知道,啥都没针对性的练过。考试失败的原因一个是技术不过关,比如转的时候内板有提起来的动作。如果去上过 clinic 可能就能纠正了。另一个原因是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比如,考官问step turn有啥用,我就懵了。

视频器材

今年拍了很多滑雪的视频。一个是为了多记录记录。现在回过去看,哥哥那些年滑雪的视频太少了,想拼凑一个他的学习历程都不太容易拼凑出来。拍视频另一个就是为了给自己看。有反馈才有改进,没有教练指导、没有高手指点,就要拍了视频自己回家琢磨。我还想过要不要买套Carv来帮助自己改进,但一直没下手。明年可以去搞一套。

今年为了拍视频,先后入了三套设备:

  • GoPro 10和Falcon的稳定器
  • DJI OM5稳定器(配iPhone手机)
  • Insta360 ONE X2加自拍杆

后来用的最多的是Insta360。全景拍摄实在太方便了,可以无脑跟拍,只要拿在手里跟着滑就可以了,不用操心震动,不用操心要对准被拍对象。后期可以重新选角度、重新构图,非常方便。唯一的不足就是分辨率不够,5.7K的视频重新构图以后导出就只有1080P了。

GoPro也不错。配上Falcon的稳定器,体积够小。GoPro本身有自动水平功能,很好的满足了我对水平的执着。GoPro 10能拍4K 120P的,视频画质实在比Insta360好了很多。就是GoPro+稳定器的组合对拍摄者的要求有一丢丢高,要一直把GoPro对准被拍者,还要注意俯仰角度。我是先入的GoPro,但哥哥拒绝拿GoPro帮我拍,他嫌重。所以我才又入了Insta360。现在他很愿意拿着Insta360跟着滑。但GoPro我打算还是留着,以后去rafting、潜水啥的都可以用。

DJI OM5不work。一开始买DJI OM5的原因是看中了它的自动跟踪功能(active track),这样就不需要像GoPro那样需要拍摄者注意对准被拍摄对象。但用DJI OM5拍了以后发现一个很蛋疼的问题:OM5的stablization和iPhone本身的光学防抖(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功能冲突了,导致的结果是拍出来的视频jitter的很厉害(jitter这个词不知道中文怎么翻),素材基本没法用。网上查了查,大家都遇到了这个问题,而且貌似无解:iPhone的光学防抖功能没法关掉。有一个帖子建议用 iPhone的 0.5x超广角镜头,说超广角镜头是没有光学防抖功能的。我试了试,一样还是有很严重的jitter。自那以后这只DJI OM5就躺在抽屉里了。改天去二手卖了它。

滑雪的意义

今年二月份去Whistler的时候和哥哥一起去滑了 Whistler Bowl。这是我们第一次滑Whistler Bowl。早在回国之前就想去了,但每次要么是山顶缆车因为风大关了,要么就是哥哥觉得有点犯怵怂了。于是就一直处于一个心心念的念想状态。二月份的那次去滑了,下第一个turn前做了一下心理建设,但开始下了也就蹭蹭蹭的下来了。滑过了,一直没迈过去的那个坎儿迈过去了,心里也就放下了。

这次在Whistler滑的时候路过了很多以前做过心理建设的地方,回忆起最初几年来Whistler的情景。那时候即便是Blackcomb那条easiest way down的盘山绿道都把我们滑得累趴。后来滑Cruiser等蓝道,每滑一个坡就觉得腿酸,要休息一下。当时看到身边有些厉害的人直接风驰电掣般从上面下来,扬起一阵雪,绝尘而去,那时候就想,我以后能有这样的水平就好了。现在我们自己也是这么滑的了。

滑雪就是这样一种不断的自我实现。曾经需要心理建设的坡,现在已经马不停蹄的直接下去了。曾经自己羡慕的高手的样子,现在自己也是那个样子了。但又有新的坡需要心理建设,又有滑的更好的人的样子成为自己的目标。有时候会有plateau,觉得进步很慢,但继续滑,总会变得比原来的自己更好。

虽然有时候也会有些气馁,觉得自己也许永远也无法达到小红书上那些视频里的水准。这时候就再想想自己滑雪的初心,提醒自己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

当初之所以开始滑雪,就是觉得如果不会滑雪,冬天有很多很赞的地方没法去enjoy。当初之所以想要滑得更好,就是觉得如果水平高了就可以去山上人更少雪更好的地方,就不用和很多新手挤在一起排好长好长的队坐缆车了,就可以更轻松的背着更重的摄影器材滑,就能拍出更好看的照片了。

现在滑雪,也是给以后留点事情做做。Whistler有好多白头发白胡子的滑雪教练。以前还在杂志上看到东部有个九十几岁的ski patrol。现在练滑雪,以后说不定也可以像他们那样。有事情做,还有那么漂亮的风景,还挺好的。

明年

小二的计划是滑遍所有开过冬奥会的雪场。我没有什么太具体的计划,就是有一些想去滑一滑的雪场:

  • 去Cypress滑个夜场,从雪道上看温哥华的夜景。“Breath-taking”这个词已经被用烂了。我觉得那个景是真正配得上“breath-taking”这个词的。Cypress就在北温,也是每次去Whistler的必经之路。照理说这个愿望要实现并不难,但就是阴差阳错每次都没实现。希望明年可以去一次,有Snoqualmie的season pass可以免费在Cypress滑三天。
  • Big Sky也是可以用Snoqualmie的season pass免费滑三天的。去年开车去黄石的时候路过过Big Sky,就在从Bozeman到黄石的路上。去Big Sky滑雪的话也可以顺便去一下黄石,拍拍冬天黄石的景色,拍拍雪地里的野牛。雪地里的野牛和大眼睛的女孩是常见的国家地理型糖水片。
  • 美西北有几个不错的雪场还没去过:Mountain Bachelor,Mountain Baker 和 Mountain Hood。
  • 犹他州和科罗拉多州那些雪场都没去过,像Vail、Breckenridge等。我对大的雪场有偏爱。Whistler就很大,道巨长。每次滑完Whistler回来再去Snoqualmie就觉得道怎么那么短,下了缆车才转几个turn就到底了的感觉。犹他和科罗拉多那几个雪场好像也很大,想去滑一下。我就喜欢那种山顶有饭店、半山腰也有饭店的雪场。
  • 三山谷是欧洲我最想去的雪场。大,非常大,非常非常大。那里有高大上的高高雪维尔。去三山谷的话还可以顺便去一下Chamonix。
  • 采尔马特好像也不错。尤其是上次看到小红书上有人发了个视频,在采尔马特一路从瑞士滑到意大利。种草了。
  • 日本。虽然那边的雪场好像都不大,但总也是去要见识一下二世谷的粉雪的。还有藏王的树冰。

这个list估计可以干上好多年了。

有时候计划外的也有惊喜。2017年圣诞节期间去的西班牙,中间有一站在Granada,发现边上的Sierra Nevada 雪场挺近的,就临时起意去了一天。到现在哥哥还一直记得Sierra Nevada。那天在Whistler的7th Heaven上面他就说这里到tree line上面就光秃秃的一大片,很像Sierra Nevada。每个家庭都有一些shared memory。我们家的很多shared memory都是和滑雪有关的。

那天在Sierra Nevada顶上的风好大好大的,几乎吹的人都在坡上停住不会往下滑了。后来每次在雪场山上遇到刮大风,他都会跟我说“比起那次在Sierra Nevada,还是那次的风大”。

Comments on “2021/22雪季小结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