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出门转了一圈,离开eBay所在的Hamilton Ave, 经过17号公路,沿着US101公路,北上,一会儿到了Sunnyvale。顺便看了一眼Yahoo!的总部,好大的一幢楼。这个10多年的小公司看起来像个大公司的样子了。昨天打开电视就看到Yahoo!的广告,一声很怪异的Yahoooooo!让人印象深刻。
前几天在和朋友聊天,他说得很有道理:Yahoo!的领导风格是好莱坞的,这和他们的CEO华纳兄弟的经历有关,看重内容和广告。Google是技术风格的,这和他们的两个创始人(为什么技术公司的创始人都是两个两个的呢?)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博士背景有关,eBay是战略和财务风格的,这跟公司里面近百人的哈佛和斯坦福MBA有关吧。10 年过去了,过去的疯狂的硅谷的创始公司,现在都长成青年,有着5层以上的大楼了,比如旁边的EMC和SUN。这些楼在一片平房的硅谷,着实是少见。
沿US101接着向北一个路口,就是Google。Google也迅速的长大了。1600 Amphitheatre Ave的对面是个山包,看起来和中国西部稻城亚丁一代的黄黄的草覆盖的土坡很像。Google比我想象的大的多。居然是个庞然大物的样子,延绵的楼连成一片。不知道是不是很快,坐在那些山上的土坡上面,也可以用Google在Mount View部署的无线设备上网了。。。可以预见的是,这个土坡将来一定会被用来造楼,就像10年前的雷德蒙特一样。那个时候,微软为这个区域带来了名气,带来了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交通阻塞也带来了推土机和更多的楼宇。
中午在Mount View街上吃了午餐,叫做百家宴的中国餐馆很好,地址:360 Castro Street,晓良说一定要写入《客齐集赴美生存手册》中去。这几天终于可以吃到中餐,不用吃东南亚菜,美国菜,意大利菜,还有各种各样冰凉冰凉的东西,真是掉到蜜罐子里去。
然后通过一条其貌不扬的Sand Hill大路去斯坦福。路的两边都是些没有牌子的小楼,都躲在大树的后面,下面,或者大树的丛中。。。这条路上全是风险投资公司,不过显然不像我在97年的时候读到的那种“有新主意,在这条街上喊一嗓子,就会有VC跑出来”。这里太静,太偏远,让我怀疑这里有人住吗?我终于想明白我为什么一直错误的觉得硅谷有一条主干道了。
就在离开这条路的时候,在3000号,看到了Sequoia Capital(红衫)。这是我个人认为最成功的VC。就是它投资并造就了Apple,Yahoo!,Google和CISCO等一系列公司。
接下来穿过斯坦福大学,在里面瞎兜了一圈,那个入门的Palm Dr,两边有广阔的看不到边的大树丛林。在中国的大学中间,有这种景致的,估计只有上次去过的南京农学院。
太阳快下山的时候,站在Windy Hill – 硅谷旁边的山脉的制高点,整个硅谷就在脚下。北面旧金山的高楼远的几乎看不见,背后太阳正从太平洋的水平线落下去,旧金山海湾以及对面的山脉从远处蔓延,斯坦福大学的塔楼是最醒目的建筑,US101, I-280上面的车流一刻不停的奔驰,而一片一片的绿色的大树下面,有多少的公司,多少的人,多少的资金,还有多少的梦想,就藏在那里。
硅谷就是这么个神奇的地方,到处都是不起眼的小楼,里面装着一个一个小公司。还记得前几天,下了飞机,从旧金山机场开车到San Jose,不小心错过了一个路口,赶紧在下一个路口出去,转回原来的路上。就在短短的几分钟,看到了两幢小楼。一个挂着Veritas的牌子,另外一个挂着VeriSign。后来知道,VeriSign的那幢楼,曾经还住着另外一家公司:Netscape。
周一早上刚到办公室,就收到一一给我的一个包裹,寄自杭州。好朋友庞小伟送了我一本书,《洛克菲勒信札》。小伟说:“这是本年度我读过的最出色的商业书籍”。一定要好好读一下。谢谢小伟。
书是非常好的礼物。就像《旅行的艺术》是我今年最喜欢的一本书,我把它送给了很多我觉得会喜欢这本书的朋友。现在的书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让大家把读一本书的时间分成读10本书,却不见得比读一本好书更有收获。所以朋友的推荐就格外重要。最近海松送了一本《Blink – 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也是不错的一本书,读了有1/4,希望能找到更多的时间来读。很多人送的礼物现在记不太清楚了,或者忘记了,或者还记得礼物,却忘了是谁送的。只有书,让我清楚地记得,谁送的,并且对自己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有书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好久没有更新blog,是因为有很多想法,还没来得及坐到我的电脑前,更没有时间把思路整理清楚,却已经抓起行囊在路上了。Wendy从侧面描述了我最近的生活,蛮真实的。
秋夜的北京
现在晚上两点,总算在北京国贸附近的一个宾馆里面有机会打开电脑,用CDMA上网,写点东西。好在明天不用西服笔挺的赶早出发。北京的秋夜并不静。在我住的宾馆,三环路上飞驰的汽车在巨大的国贸桥上朝无数的方向飞奔。天呢,这可是凌晨两点呀。
写blog的时间
有人说写blog的必然是空闲的不得了的,实干家从来不写blog。说得虽不能说错,但不够全面。
有人问我:你三年每天都花时间写blog,不觉得是在浪费时间吗?我说:三年,它让我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在思考,三年后可以有一个访问量每月超过百万的blog,而如果三年每天都在忙碌12个小时,还得到的呢?
我听到过的对于传统时间管理方法中时间的紧迫感的假象最尖刻和直白的质问就是:你已经浪费了整整20年的时间,还在乎这10分钟干吗?这是个好问题。当自己做的事情偏离了个人使命的时候,大量的时间在浪费了。至少英文blog向世界介绍上海的使命,三年没有变过。
我希望通过blog来提醒自己,并不断积累些东西。我真的不想在老的时候才后悔,这一生花费最多精力的事情,比如对传统认为重要的名誉和金钱的追求,却不是我想要的东西。
时间的记号
翻看以前的blog,在《旅行的邀约》摄影展闭展的时候,我发现我居然还留着这样一段话:
记住些什么
我经常问我的朋友:在2004年,你还记得你做了哪几年事情?在2003年呢?那么2002年呢?答案常常需要n长时间,并且,很少有人能够列出超过五条。这让人觉得尴尬。
2004年,整整的365天呀。我们每天都很忙,忙得没有时间去想一想,自己要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在忙什么呢?
几乎每一次,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大家才发现,能给人留下记忆的东西,并不是我们每天都在追逐的东西;让我们忘得最快的,反而是我们说很忙时所用来推托的那些事情。
我在2004年,有印象的就几件事情:我徒步访问了所有上海的星巴克(EN);我骑车去了太湖 (EN),以及(几乎)到达了东经119度,北纬30度 (EN) 的那个整数的经纬度点。其他的,常规的事情,记得不是那么清楚了。。。
关于2005年,在年初的时候,我就设想,今年我要记住的三件事情:办一个基金会,办一个个人画展,和在青岛办一个高中同学毕业十周年聚会。这前两件都已经完成了,让我很有成就感。画展,就是我在2005年的一个标记,让我在今后的十年中,记得些东西。庆胜说:我参加摄影展的目的,就是在展室里拍张照片,以后给自己的孙子看,告诉他他的爷爷在30岁之前就办过摄影展。我大笑不止,因为,骨子里,我也有这种想法。
我真庆幸那时候把这些想法记录了下来,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要的东西,而不是自己要做的东西。
公益的情节
“你的生活目标是什么?”这是常常被问到的问题。我好像从一年前开始到现在的答案是:财务自由。就是说我不必每天工作,就可以干我想干的事情。这“想干的事情”,当然包括“工作”(但不是迫于生计的),更包括对这个世界做些改变。
我和很多朋友有深深的公益情结。或许觉得自己过于幸运,接受过那么多人的帮助,包括听到的讲座,比我年长的朋友的建议,以及免费的学习的机会,所以想回馈回去,希望能做些事情,来产生些影响。无论是间接的启发,还是直接的帮助。
最近到交大,复旦和同济的讲座,这个季度客齐集计划的其他40场上海的高校讲座,以及以个人或者公司的名义参与到微笑图书室的计划里,就是公益活动的一部分。这些尝试也是想在公益和商业直接找到一个平衡,看看“充分尊重捐赠者以及商业化运作公益项目”的理念是不是行得通。这比想象的难得多,受到质疑也多,否则就不用专门来写“子路受人以劝德,子贡谦让而止善”的道理了。
随然还是土人一个,也并没有多少钱,但正所谓“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只要念及自己的工资已经比刚毕业或者没毕业的时候多了很多,就足够觉得自己是个富翁,有能力来做些事情了。
捐献时间项目
不知道是年龄到了,还是时间到了,公益的活动如雨后春笋一样子在身边的朋友圈子里面涌现,看得我满心欢喜,深为他们所作的努力叫好。10月23号,刘润和志愿者们创建的“捐献时间”网站正式开通了。它是一个公益的需求和供给的一个平台,让志愿者可以在上面做交流。这又是一件“听从自己心灵”而作的事情,对此深表祝贺。
刘润说:
“捐献时间计划”的理想是,将来任何真正需要帮助的组织、机构都可以在这个网站平台上发布需求,而所有的志愿者可以尽情的捐献自己的时间和爱心,而不必因为不知道哪里需要自己而着急。事实上,“捐献时间”也想到了将新一代志愿者培育的计划纳入整个计划当中,今天的需求者也可以是明天的志愿者。上海商学院计算机与电子工程学院的胡副院长在得到了志愿者们的帮助之后,也表示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捐献时间计划”找到能够让学生们也能够参与的需求来献爱心。
刘润是在公益活动中倾注的时间和精力是惊人的。以前在南京大学的义务的演讲,以及最近一系列的大学演讲,都有他的参与。一堂从入学开始准备毕业让南京洛阳纸贵。在上海,我们也一起到过很多高校,他是我非常要好的搭档。客齐集已经把在大学的活动记录全部放在捐献时间的网站上,作为对捐献时间项目的支持,希望有更多的人和组织能够参与进来,让“捐献时间”的火烧得更旺些。
注:本应在网站发布之日提及,有所延误,算是迟到的祝福。
注二:横戈的和老冒的招聘条目里面已经把公益作为一项了,我深知这不是作秀,而是新型的一批公司的对回馈社会自觉的认同。
注三:最近看到icebin推荐的两个网站,一个是关于PDA的,一个是关于汽车的,非常有趣。
昨天在复旦,谈起Web 2.0。问我怎么看。我讲了个故事。
课
明天早上有节大课,
原本是8点钟开课。
同学甲
听说了有课,
3点钟就去教室占座位,
并坚持认为5点钟就会开课。
同学乙
虽然清醒的知道8点钟才开课,
但看到3点钟已经有人占座位了,
估计6点钟再去没位置了,
不得已3点钟也去占座位。
同学丙和同学丁
4点钟的时候,坚持认为5点钟开课的同学丙可能把占到的座位卖给认为6点钟会开课的同学丁。
同学戊
5点钟的时候,同学戊叫着说,别等了,今天的课不上了,大家撤吧。
祝各位同学好运
同学甲需要坚持,我们不要打击他,
因为他们推动了科技进步,
但做好准备,开课的时间比预料的晚了3个小时;
同学乙也需要坚持,
不过看来是带着干粮来的,
有坚持的准备;
同学丙是聪明的人,
知道自己坚持不了多久,却不想浪费知道有课这个消息;
同学丁在合适的时间进入,也不错。
不要只听同学甲的,因为热情和干粮不见得耗得到8点钟;
也不要只听同学戊,课还是要上的,只不过不时5点钟而已。
所以祝每位同学好运。
后注:有人睡不着,开始数羊。。哈哈。
午饭后,我在客齐集的小格间旁边,终于又见到了晶晶 – 微笑图书室的主要策划人之一白晶晶。我没忘自己作为微笑顾问的身份,努力每半年和微笑一起回顾一下做的事情,尽自己之力当一个狗头军师。这次见面,距上一次2月2号的见面正好是六个月.
上海的中心在人民广场区域,但从人民广场的一座普通的写字楼里面望出去的景致,并不见得比其他地方好。双层玻璃窗外,一个巨大的打桩机正在咣咣的敲个不停,清洁玻璃的工人乘坐的吊车从窗外挪过去,留下粗大油腻的绳子在窗外摇荡。比起以前几次见面,这里倒是环境最不好的一次了。
微笑的坚持
很开心微笑经过了两年,原来的人马基本还在。微笑是个了不起的组织。虽然遇到很多挫折,还是坚持做下去,而且越来越有韧性。听说能量巨大的Stonesee因为女孩子太多而扭捏不肯正式作为成员,大笑 :-D。
这个志愿者团队起初并不很擅长管理,策划,市场等,毕竟好几位都是医生出身(比如小风和悠然),病人出身(比如丹珠),像晶晶这样销售出身的好似就此一位了。但硬是在两年里面无数次开会,义工跑了再招,招来再跑;连搬书这样的体力活,都是几个女孩子自己扛了下了。当时我很怪他们为什么不招呼一下。
微笑的顾问
每年我给微笑一个主意,第一年的主意是“用职位定义书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到第二次建议“改革团队架构”,直到最近一次,就是今年春节左右,建议了“商业运作”以及“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自己也从这两年学到了不少东西,自认为提出的建议开始从管理层面转向理念层面”)。我告诉晶晶说,其实,咖啡豆聚会的目的就是自己尝试一下这两个理念在小范围是不是行得通,如果可以成功,最终还是希望放到微笑图书室这样规模比较大的组织的运作里面。
在现在的中国,做公益不仅仅一颗爱心就够了,更多的是做企业一样的智慧。比如找合作伙伴,人家不会因为是公益就会额外的愿意帮忙;在最贫困的地方,建好的图书室,不出几天,所有的书可能就被当地的学校拿去卖了破烂好大吃一顿。在这种种困难之下,依然笑着百折不挠,我很佩服微笑。所以我答应晶晶,我这个老顾问不是白当的,不仅仅帮他们出更多的主意,更会振臂而呼,帮他们拉更多的资源。
微笑回访
今天晶晶是来谈关于微笑回访的计划。现在微笑已经帮助全国最偏远的地区的27所学校建立了27间微笑图书室,捐出了12248本图书。微笑八月份准备招募志愿者,带着相机,坐火车,转汽车,最后可能转马车,到这每一个图书室去,带去更多的帮助,整理图书,并拍些照片,做些纪录带回来给捐赠者看到,让更多的捐赠者放心的把书寄过去。这就是“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
这是个不错的计划,微笑正在筹款来支持者27次旅行,并希望有志愿者报名。客齐集有爱心的实习生王玉当仁不让的揽下了部分工作,估计很快的阳光之旅就可以开始了。如有兴趣(捐赠或者做志愿者),可以在这里留言,晶晶和王玉回帮助协调。注意,志愿者要去的可能都是当地最艰苦的地方,要有心理准备。
更多的媒体支持
我从座位上拿来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红粉笔计划给晶晶作参考,并用笔把网络支持(新浪,网易和搜狐)以及协办方(几乎所有南方的大报)勾了出来。微笑还很弱小,没有这样的支持,所以两年来,仅凭20人之力勉强维持。我知道我有很多在媒体和网站的朋友,如果有任何人可以帮助微笑作些宣传,请和晶晶联系(f o x y p p @ hotmail.com)。
商业捐款
微笑现在终于接受商业捐赠了。这也就意味着,大家可以以公司的身份捐赠微笑图书室了。这是个不小的转变。记得在上一次聚会上,我们就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的争论。我认为商业运作和公益本质并不冲突,只接受捐款而没有任何形式的对捐赠者的回报,不是一种鼓励捐赠的行为。现在,微笑可以在得到公司的捐赠以后,设立以公司的名字冠名的微笑图书室了。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舆论有种不好的倾向,不管这件事情(比如捐赠)对于学校里的孩子们又多大的好处,只要看到企业得到了好处(比如冠名或者宣传),就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要求所有人必须超乎一般道德水平才能办公益的结果是,投身公益的人总这么少,因为“圣人”少。。这种思想压制了公益行为。如果整个社会都在宣传只有舍己利人才是好人,只要看到了“利己”的成分在,就把“利人”的部分用最坏的恶意揣测,这不好。
允许公司捐赠对我是好消息。我心目中立刻出现了一个“客齐集微笑图书室”的影子,并想象如果每个月我们团队都可以为这一个远方的小图书室添几本书,是件多美好的事情。我第一个就要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冒和横戈,因为我相信他们也会慷慨解囊,建立“优友微笑图书室”和“blogbus微笑图书室”,这样微笑的资金问题就好解决了。如果有其他公司或者个人愿意捐赠,可以和晶晶(f o x y p p @ hotmail.com)联系。
祝微笑好运
大约两点,当晶晶快要离开的时候,连接了几个电话,后来高兴得告诉我,微笑的第28个图书室,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藏区里的一个小学校长(同时是位喇嘛),正好来上海培训,晚上他们可以好好的聊一聊这第28间微笑图书室的设立。28是个好数字,但如果真的产生些大的影响,这个数字至少应该是2008。我准备鼓动微笑模仿客齐集小聚,搞些客齐集小聚,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大家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助微笑的吗?
一大早,电梯里,Johnny说,开复去了Google。这是一条让人惊讶的消息。
开复在微软里面是影响我很大的一个人。刘润,我,还有很多周围的人的大学情节和公益的想法,都受了他的影响。开复在的时候创办的微软俱乐部就是这样的大学项目,我非常开心能有机会兼任微软俱乐部在上海的工作两年左右,也高兴的看到三届的微软俱乐部主席都进入了微软。:-) 他教会我长远的眼光,很多事情,虽然谁都知道长期来说有利,但下得了狠心,把眼前紧巴巴的预算投入进去真的去做,又另外一回事。微软在高校的活动,现在过去快十年了,它对于人才的储备和对品牌的建设的功效显露无疑。祝福开复。
第二条,也是19日发出来的消息,上海火速获得Google的首家代理权。这也是个令人高兴的消息。我立刻发短信向小光祝贺。说起火速,我很有感情。还记得1998年寒假,当我在洛阳家里上网的时候,看到小光发来的消息,希望一起做一些事情。于是,回到上海,我们就在交大徐汇校区的草坪见面,两个人一拍即合,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火速。小光以前是海员,跟着大轮船到了无数的港口,非洲,欧洲,美洲都去过,让我好生羡慕。我的第一张名片是印着火速的。火速的名字,是我们寝室的一个叫宗瑞的同学脱口而出,不然我们可能叫它“火烧”什么的。那大三和大四两年的时间,火速人慢慢多起来,但很多的尝试都不如意。当我拿到了微软的offer,就挥泪离开了。之后火速关门了一段,又在2000年小光借钱重新开始,把办公室从浦东搬到莘庄,可以说,现在的火速,100%是小光的贡献。从2000年到现在的5年,我时不时地看一看火速的网站,偶尔通一下电话,每次都有惊喜。小光身上让我学到的就是坚持。3年的辗转尝试才等到了2001年的柳暗花明。火速的成功,是小光的坚持。现在他们500多人的销售队伍,几乎总代理了各大搜索引擎和网络实名在上海或华东的业务,这期间的不确定的细节何止千千万。小光是在企业里面打拼的,他不谈blog,web 2.0,任何这些,比起火速红红火火的走进上万家企业里做互联网扫盲来说,显得太单薄,没有时代的气息。关于互联网的现状,小光是我的老师。
上几个礼拜,我还问小光说:我现在还可不可以以告诉别人火速创始人的身份?小光说:当然,本来就是的。我倒是有些心虚了,有看到革命成功下山摘果子的感觉。能在火速历史档案馆里那最早的一张火速照片里露一个脸,我就很开心了。祝贺小光和火速。
最近有趣的事情一件接一件。看这么几个。
VeryCD的礼物
那天,戴云杰在MSN上面让我去Google里查我的名字,结果就看到了下面的这个结果:
甚至拼错的名字:
哈哈。真笑死我了。我立刻致谢道:
链接是礼物,广告也是礼物,生活多点乐趣,真好。(不出我所料,Keso也上了他们的广告关键字列表)
注:为了给VeryCD省钱,千万不要真的去点那个广告,一个要两毛钱呢。如果好奇,点这个链接吧,效果一样的:链到VeryCD首页去。当然,也别点我的,结果也是链到这篇文章来,我放了每天1美元的上限,一天50个点击以后,应该就看不到了。
武汉咖啡豆
武汉的咖啡豆项目的筹备会议在今天开了。其实我尝试这个项目仅仅是想试验那两个新的理念(商业运作以及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在公益事业里面是不是可以行得通,所以我个人在2005年只会控制在上海以及10名学生的范围。真的没想到在北京,天津和武汉会有人响应。只要坚持这两个原则,我是非常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叫或者不叫咖啡豆,其实我是无所谓的。
我和周鹏(Blogdriver的创始人之一)通过电话,才发现原来的文档里面没有说明白咖啡豆聚会的“主讲人”的概念没有讲明白,对于主讲人和捐赠人是分开的。捐赠人不一定要主讲,主讲人也不需要捐赠。周鹏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武汉建设一个像硅谷或至少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创业环境的想法我非常认同,并想在任何可能的方面帮忙。同时向william,张文涛 ,周周 ,孙毛毛 表示感谢,祝你们好运。
旅行的艺术
王庆胜托Wendy在美国带回来三本书,两本是美国国家地理的书,关于最美的几个国家公园以及高速公路的,还有一本就是我最爱的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英文版。很有将其扣为几有的冲动。:-) 庆胜正在筹备7月份美国西部的自驾车之旅,也祝他有所得。
世界原本是无序的
和庞小伟在上周聊天,小伟送了我一本他自己出版的诗集,让我非常感动。现在这个以金钱和地位为统一衡量标准的价值单一化社会里,有自己的理想的人不多了。小伟举例说,这个世界原本是无序的,人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相对的有序罢了。桌子本来就会脏的,擦干净了,过三天还会落上灰尘的,更长远些,200年后,估计连桌子也不成其为桌子了。所以我们不必为世界无序而苦恼,就像不必为脚总离不开地飞翔而苦恼一样。很有道理呀。
为了在客齐集上面改一个小东西,晚上忽然突发奇想,作了点尝试,花了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写了点号称是AJAX的东东。简单的来说,就是让任何人可以在我的页面上帮我加批注。尝试一下拿鼠标选中一段文字(最好是一小段)看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有红色的下划线的标注,如果重新刷新一下页面的话,应该还在。为了让界面不是太乱,所以只保留了最新的几个批注。之前的先不显示了。
其实,这个应用是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JavaScript应用,只不过被冠以了AJAX这个今年2月份才诞生的名词以后忽然热了起来。AJAX这一个单词,居然可以把一堆98年就开始用的技术推到前台来,成为当今在特定的圈子里最热的词汇,倒是一个典型的tipping point(临界点)的案例。就像99年Netcenter用的RSS终于在2002年开始被从blogger捡起来,并在2005年焕发了青春。
这些用Javascript+XMLHTTPRequest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空间,可以有很多的想象。比如,在任何静态的页面里面,只要加入这段代码也就可以拥有这个功能了。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home.wangjianshuo.com/scripts/php/markit.php”>
</script>
把鼠标放在上面还可以知道是从哪个IP在什么时间批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SAJAX应用,如果把它应用于地图,以及应用于多个网站之间的联合,会有更让人惊讶的结果出来。估计,以后客齐集的后台的管理系统将会是最早使用这些简单但是有效的思想的地方。
注:那些红线,只是在Word里面随手画的。
注二:没有经过测试,FireFox下面什么样子不晓得,放在其他页面怎么样也不晓得。。
更新: 把这个演示的功能去掉了。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home.wangjianshuo.com/scripts/php/markit.php?i”></script>
第一次走到新的办公室门口,习惯的去推那扇巨大玻璃门,同时脚步并没有放慢下来。
结果。。。
“哐”的一声巨响,我差点整个身子就撞了上去,鼻子已经贴到了玻璃上。原来,这扇门是只能拉,而不能推的。
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只能拉的门去推,只能推的门去拉,或者直接一头撞进那种左右滑动的移门上去。。。这个时候常会自责“真不小心”。其实,傻的不是我们,而是门的设计师。门的把手,遥控器,以及任何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是用户界面。让人会犯错误的设计,是易用性出了问题。易用性差的门,就像给我们设计的圈套,等着我们掉进去。
易用性
易用性是一门学问。Donald A. Norman和Jakob Nielson是这方面的大牛。关于门的例子,就是在Donald一本很有趣的书,名叫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的第五页描述的。易用性,对于网站以及软件的设计越来越重要,常常是区分好坏网站或软件的决定性因素。我想通过本文,把我所了解到的易用性最基本的一些想法介绍给大家。
什么是易用性
这三条本身其实是冲突的,需要平衡。微软的Windows界面是这样设计的:菜单是统一的发现功能的入口,通过把拷贝和粘贴放在编辑菜单下是用户容易学习使用,而不像DOS一样,只有通过说明书或者书籍才能发现(discover)和学会(learn)。不过,如果每次拷贝操作都要通过指向“编辑”,然后选择菜单中的“拷贝”虽然易学,但是不易用,所以就设计了Ctrl+C和Ctrl+V的快捷方式,供学会的人更容易的使用。
相反的,在专业领域,可以为了易用而放弃易学,银行柜台终端只用小键盘而不用鼠标操作就是个例子。
有用和易用
我们常常混淆有用性和易用性。
分清了一件事物的这两个方面,在分析的时候会避免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易用性问题。
易用性原理
让我一条一条的慢慢解释。
易见 Visibility
单单凭观察,用户就应知道
关于门的例子,就是易见出了问题。通过观察它,让我没有办法判断我可以做哪些操作,推还是拉?有很多门上贴着“推”或“拉”,其实当一项设计需要用标签的时候,就说明设计本身已经失败了。
与消防相关的设计通常要求比任何物品有更高的易用性要求,以保证任何人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几秒内可以准确地使用它。看一下这扇门:这是我原来办公楼的紧急出口的门。
王建硕摄于美罗大厦
即使那个“推”字不写,估计也不会有人尝试去拉它。而那个开的小窗,是为了逃生的人判断这个设备的状态:外面究竟是浓烟还是安全的撤退通路。
映射 Mapping
知识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
© 王建硕
关于上面的这个饮水机的两个水龙头,大多数人不加思考就知道红的是热水,蓝的是冷水。这就是产品的设计和我们脑子里已经形成的火是红的,水是蓝的映射。这简单的映射,让大家对一个产品的接受度大大增加。
微软的DOS,就第一次采取了DIR(目录)作为目录的结构,而不用ls这样Unix的命令行,而且第一次使用了形象的C:盘,D:盘,而不是一股脑的mount到一个以/为根的庞大的文件系统中去。到了Windows时代,把目录干脆变成了文件夹的样子,文件变成了一张张写着字的纸。而Windows 95更加开创性的第一次引入了桌面的概念,反而把我的电脑变成桌面的一部分。这种种变化,都是把产品映射到了大家熟识的生活中的概念。
我曾经用过红颜色代表冷水,蓝颜色代表热水的饮水机,就算有再多的标签告诉我那个是热水,我还是会搞错。顺便说一句,blog对于上网时间不长的人来说,倒是用日记的概念成功的隐藏了个人主页中对文件名,index.htm,超链接等等,这一点点门槛的降低,让成倍的人有可能加入进来。
因为每人脑子里的知识都不相同,易用性也是针对与不同人的,设计者无法知道该产品是否对别人同样易用。不信,如果你用惯了Windows,去用用苹果的Mac试试。首先就受不了那只有一个键的鼠标。而对于一个Mac用户,Windows也是需要不懈的努力和适应才可以用得来的。对于3岁的小孩子,因为脑子里没有太多已有的知识,所以整个世界都这么的不好用,筷子,门,以及衣服,和电脑,手机对于他一样的难用。
反馈 Feedback
反馈对于产品的易用性至关重要。通过不断的迅速的反馈,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操作的结果。比如,Windows的应用中的那个“沙漏”的鼠标,就是让用户知道需要等待,而不是开始挥舞拳头来砸键盘。产品中“正在。。。,请稍后”就远好于死机一样的一动不动。
关于反馈,多数的投影仪做的非常不好。看一个典型的场景:一个人拿起投影仪遥控器,按开的按钮。等了三秒钟,他开始不耐烦,因为投影仪虽然已经开动,但是需要非常慢的时间预热,看似没有反应。我们会以为没有作用,再按一下。这回更耐心一点了,但是投影仪已经被关掉了。十五秒钟以后,接着按那个开关键。如此反复,直到愤怒的离开。。。
没有反馈,会让初次使用的用户非常的苦恼。比如Windows的登录框,输密码时,因为反馈被星号屏蔽了,多少次按了大写键以后没法输入密码就是一个易用问题。好在从Windows XP以后,用一个“大写键打开”的提示框作为反馈,好多了。
易用性和功能
产品设计是个取舍的问题。易用性和功能就存在冲突。更多的功能,可能使用户无所适从。
我讨厌那种好像4×6阵列似的遥控器,还有复印机的面板。很多时候,我被复印机的功能搞得发疯。其实,我理想中的好的复印机就是在面板上只有一个大大的可爱的绿色圆按钮,按一下,复印一张,再按一下,再复印一张。。。
下面这个复印机功能非常少,只能复印,你喜欢吗?
这一个复印机功能非常多,该有的都有,你喜欢吗?
如果设计师发现如果他面对的复印机群体80%的操作只涉及复印一张纸,而其他时候还有别的要求,大概会设计成这个样子:
物理世界的“高级选项”可能是一个小盖子,让面板上尽量简洁,也可能是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区分。
一些原则
常常记住以下的原则可能会对我们有帮助。
易用性的评价
知道易用性好坏,最好的办法是让用户来做易用性试验。大公司的做法是有隔音的单面透光玻璃,一边是用户和电脑,另外一边是大量的摄像机,记录仪,更有甚者使用心跳,汗腺等生理监控一起来感觉用户的愤怒。而我建议的方式很简单,找到合适的实验对象,给他一个任务,比如写一篇blog,然后站在他身后,看他操作,同时切记放弃自己帮忙的冲动,只当自己不存在。然后记录两个指标:
通过对这两个值的监控,就可以知道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版本的易用性是越来越好了,还是越来越差了。
注一:本文的理论来源,出自一下书籍:Design of Everyday Thing, Usability Engineering, Useit.com。表示感谢!
注二:一些观点在《软件的易用性设计》中讲过。这是我在三年前写的一门课程,也是我最喜欢讲的一门,在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和上海的软件园和开发者大会上讲过。
注三:关于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引起一些关注和争论,比如keso(I, II), xiaobo (I), Vazi (I), 莫烦 (I), 冰刀 (I), xucx等等。他们的观点,我是非常同意的。中国的互联网需要高端应用,也需要低端;有快速跟进的群体,也有还没有入门的;需要领航者,也需要低下头做基层的应用;这头大象,是够大的,大到没有人可以看全,大到没有一篇文章可以说得明白。或许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时候加一个注释说,“这只是我看到,或者现在这个时间段关注的部分”。只有更多人,更多的文章,探讨这个话题,才可以帮助我们有更正确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