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北京法源寺》早已就听说了,大学时候还下载过电子版,但一直未读(电子版毕竟不如捧着读有感觉)。直到这次去香港看老母鸡,早上去机场去得早,因而在书店里面买了来,在飞机上读了前一半,星期六早上老母鸡还在熟睡的时候读完了后一半。

这本书读的还是很畅快的,李敖并没有令我失望,不愧为“五十年来和五百年内,中国人写白话文的前三名是李敖、李敖、李敖”。最近几年已经越来越少有书可以满足我的“阅读欲”了,上一次还是春天的时候在北京花了一个下午看掉的《达芬奇密码》。《北京法源寺》这次也大大的满足了我的阅读欲:内容及其充实,不单单是小说和情节本身,也不单单是像作者所言的“写大人物”。书中的史料也极为充实,“七实三虚”,让人不忍释卷的读完后有如大吃饱餐了一顿史籍掌故。

这本书还有一层深意,是作者在自述《我写〈北京法源寺〉》中言犹未尽的。其实在《北京法源寺》里面,李敖借着各种历史人物的嘴,表达了他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以及其他各种xx观——包括“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好、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经世济民)等等”。例如,书中专有一张描述谭嗣同如何向大刀王五、梁启超以及其他劝他避难的人亲口解释他为什么想要赴死——其实,书中谭嗣同所说的,正是李敖自己对谭嗣同为何甘愿赴死的理解,巧妙之处就在于别人可能会以此为题写一篇学究气十足的《论谭嗣同的世界观及其为何拒绝逃亡》,而李敖却写成了一篇小说,让人读来饶有兴味不觉枯燥。书中还有多处类似的手法,李敖借历史人物之口说出了他对历史、选择及其他哲学话题的见解。我读《北京法源寺》的时候,竟然有一种仿佛自己在看《李敖有话说》的错觉。

(因为我特别喜欢这本书)所以,我走的时候把书留给了老母鸡,推荐她也看。今天老母鸡说她看完了,于是我给她出了四道题:
1) 根据李敖自己说,书里面的“李十力”是哪三个人的缩影?
2) 根据你的理解,第0章《楔子》里面,被收尸的人(就是那个死人)是谁?
3) 书里面,蔡锷刚刚出场的时候的名字叫什么?
4) 光绪是谁的儿子?恭亲王还是醇亲王?

老母鸡只用了五分钟就给我回信了,呵呵,甚为无厘头的答案的说:
1) 李十力不就是"历史里"的谐音吗
2) 啊,有这个人吗
3) 大丈夫坐不改姓,立不改名
4) 这个我知道,恭亲王

Anyway,这次去了北京以后,我一定会去一次法源寺。虽然李敖曾经在某一期《李敖有话说》里面说过虽然他写了《北京法源寺》,但他从来没去过那里。他还振振有词说他以后也不会去,因为不想破坏法源寺在他心里的感觉(参见《李敖说,不要重温旧梦》)。

Comments on “读《北京法源寺》有感

  1. gg September 3, 2004 01:04 PM

    这本书我也想看看
    不过你出的题目和高考的题型类似

    重记忆不重理解是不高明也
    嘻嘻 不要气馁 有理说理

  2. albertmozart September 6, 2004 12:25 PM

    李敖应该不如钱钟书.李的妙笔是一页有几个,而钱的有时是一句有几个.
    看围城不该用100 pages/1 h的速度,我在不同时期共看了4遍围城,我觉得应该这样看,先背一本之类的工具书,再看.

  3. May 24, 2011 05:50 PM

    很少读书,读亦是武侠,金庸先生著作几已尽读。。当看了李敖先生在北大演讲视频之时听他说到 北京法源寺,就想看一看是什么东西,也没有立即动作,之后许久女友欲读小说,就想起来并下载下来了,又搁置许久,买了部新手机,就放到手机里了,又过许久无聊之余看了开篇,未看出端倪,又搁置许久,某一日,坐公车实为无聊,并读之,结果一发不可停。
    读完确实有饱餐之感。。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