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硕的朋友圈

2002年,我开始写博客,原因是因为有一个陌生人在MSN上面问我一些关于中国的问题。我以为他是记者,而他告诉我他是一个blogger。我说,并blogger是什么,他把他自己的blog地址给我看。从此,我知道什么是blog,并且知道了MovableType这个工具,并在几个月后在自己家里的机器上架起了MovableType,试着写了第一篇blog,关于如何在Windows机器上上面架设MovableType的经历,从此,我成了blogger。

最近,刘韧邀请我加入5GSNS.com,我发现是自己架设SNS是一个很好的主意,好朋友在一个网络上面更新动态,就像一个自己的facebook。

我试过很多的SNS网络,无论Facebook, MySpace, LinkedIn,还有众多的中国SNS,却始终没有办法找到适合我的。这种感觉,就像Blog到处搬家一样,对于真正认真的人来说,总是有种不安定的感觉。

想到这里,我忽然意识到一直困扰我的如何保存我最珍贵的资产 – 我和我的朋友的关系问题 – 或许有了一个完美的答案。

通过5GSNS,我发现UCenter Home的存在。感谢Discuz团队做的这个好东东,让个人的SNS已经开始成为大家的一种选择。我知道,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架设一个SNS服务器,就像我曾经架自己的blog一样。我并没有野心成为facebook,就像我的blog从来没有想法成为blogger.com一样。Blogger.com或者Facebook.com做的是平台的事情,我做的仅仅是软件使用者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的事情。这本来就是两码事。

这就是我的自己的朋友圈的诞生(网址暂且保密)。

对于自己安装的这个SNS,我希望有几个准则:

1. 所有人用中文名真名。这个是当然的事情。
2. 我会非常有选择的添加我自己的朋友。我的一个目标,就是所有我添加的朋友,我一定会有一张和他的合影。一定。我希望,我和我的每一个朋友,也因此至少有一张合影。
3. 每天添加不多于一个朋友。我可以坚持六年每天写blog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得益于很久以前我给自己定的一个准则,每天不可以写超过一篇blog,这样我在开始的两个月里面,总有写东西的冲动,所以脑子里的话题永远大于我写blog的天数,等到想写的话题都写完的时候,写blog已经和吃饭一样是戒不掉的习惯了。所以,我希望添加为我的朋友的,都是我严肃和认真的认为是自己宝贵的朋友的人,而不是直接把我的通讯录里面上万个人一下倒进去。
4. 我的朋友也可以使用我的这个服务器,就像我的一些朋友也在公用我的这个MovableType安装一样。不过,我建议我的朋友如果有技术能力和资金能力的话,还是尽早在自己的域名下用自己的软件架设自己SNS,因为以后你不会因为早期把blog建在别人的域名下而后悔。不过如果你愿意使用我的这个,欢迎。但是,希望你可以同样坚持我所坚持的上述三条。这不是强制,比如你可以加任何人,也可以每次添加多个,但是,不希望你添加任何你自己不熟悉的人为自己的朋友(为了你好),每天最多也不要多过三个。拜托。

好了。我的朋友们,欢迎来到王建硕的朋友圈。我为认识你而感到高兴!

注:下午和陈实聊天,他倒是提到这个主意,给了我很多启发,所以擦有了我的这个主意。

智商与社会的标准

在从慈溪回到上海的路上,我和朋友谈到关于智商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开端,让我逐步想到了与智商以及社会的标准等诸多问题。

智商

谈起智商,我一直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可能是因为我不知道自己的智商,也很少有人知道。甚至到底什么是智商,大家都有些隐约其词。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倒也罢了,居然还有人像模像样的推出了测试的题目,还给人打一个80-140分数。小的时候还挺相信有智商这种东西的存在,坚信智商越高就越聪明,不过现在,智商这东西对于我,并不显得比通过星座或者血型预测未来更为准确。

我倒是相信,人的性格,特质,和能力有个体的差别,研究这种差别是有科学的必要的,但是因为这种差别就认为对于预测未来有任何的帮助,就有些不合理了。

以智商为例。有的人的脑子就是偏向于事实的收集,细节的关注,而另外一些人就是比较善于理论,善于总结和归纳,在细节中间找出规律来。而智商测试,其实就是测量偏重于“总结“这个能力的测试。把智商叫做“归纳总结因子”倒还是准确一点,如果叫做“智力因子”就不靠谱了。测出来智商高的人,的确能够在1, 2, 4, 7, ___ 这个空中填上11,或者在 | \ — / __ 里面填上|。不过,仅此而已。除了能够说明这种特定的能力比较强以外,真的并不说明太多其他的东西。

是不是有这种能力就更容易成功呢?说不定,要看我们这个社会的标准了。说到这里,让我花些时间,阐述些不着边际的想法。

不平等的社会

人类社会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只不过,我们从根据是否足够强壮到在决斗中胜出的古罗马社会,进化到根据一个人的血统来分配的封建社会,甚至我们还曾经比较搞笑的根据“出身”来决定到底是又红又专的“贫下中农”,还是应该除掉的“地主”的社会,最终,我们来到了一个理论上根据人的才学来做不平等分配。我们还是为了解决社会财富分配问题上用了不平等的方式,仅仅是不平等的根据有些变化而已。

比如今天正在进行着的高考。我的问题是,根据考生的父亲是不是市长或者主任来录取显然已经不能被人接受,但根据学生能不能知不知道第一产业到第三产业的定义就决定他的前途,虽然进步了一些,但是不是依然那么有道理呢?是不是只有可以解出复杂的二元一次方程的人,才更优秀呢?从单一的教学的角度来说,是的。但是,就像智商一样,它仅仅是衡量了人的一种能力,而我们根据这个能力的衡量,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就不尽合理。如果说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并非正统教育出身其实就已经暗示,这种衡量体系的偏颇所在。

不平等中的平等

1948年的联合国人权宣言里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现在各国都在实行或者努力实行的样板:通过尽量控制在中等教育以及之前的教育的平等机会,给予每一个足够长的起跑期,然后在高等教育或者以后的工作中,采取根据考试和才智来做不平等的分配。这也是不平等和平等的折中。也就是说,先给予平等,然后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选拔,并根据此选拔结果,给予不平等的对待。

对于一个考不上大学的人挺难以回答的难题就是:“请告诉我,为什么你和其他学生一起学习了12年,获得了平等的教育,却不能考出同样的成绩?”这个问题的确让人尴尬,却无法正面回答。对于成人的世界也是一样。如果中国明朝的农民家里一贫如洗,他或许还可以狡辩“我并非生于王侯将相之门,纵使我聪明,有能力,我也只能贫苦”,而在现在的中国,尤其是竞争更加公平,公开的沿海地区,甚至取消了高考的分省录取,户口制度不再阻挡人的流动,如果一个人没有钱,就挺难回答同样的诘问:“亲爱的穷光蛋,请问为什么你被给予了同样的机会,同样的教育,同样的不加歧视的招聘机会,你却依然这么穷呢?”。在明朝的时候,如果说贫穷仅仅代表着物质匮乏而带来的痛苦这一件事情的话,现在的贫穷,就不仅仅要忍受物质匮乏带来的痛苦,而且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羞辱了

所以回到智商的问题上,测出来的智商高,仅仅说明在无数种能力中的一种出众,决不可认为是全面的出众;而这个社会,也切不可仅仅以一种才能就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否则虽然打着平等的口号,却可能和封建社会仅仅根据出身就决定一个人的未来一样可笑。

多样的社会标准

经过几个世纪的进化,很多社会终于可以认可人本身的多样性,用多样的方式来衡量一个人的能力,并且给予响应的认可。比如在高考分数的维度上,就以少得可怜的几门课的规定的几百个知识点作为考核,而身体强壮与否没有关系;而在奥运会上,是不是算得出排列组合的题目,或者肤色,国家已经不重要,而仅仅考核身体的强壮。当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标准可供选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要被衡量的标准,这个社会才能人尽其才。

换一个衡量标准,这个世界的人就呈现另外一个样子;用同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人,是社会的悲哀。

洛一高的菜票

注:这是我大学的时候写的一篇分析高中的菜票经济的文章。10年过去了,发现那时候我写的菜票,说的好像就是今天的美元。不过过了这么多年,就算我自己都能看出不少不成熟的想法,但在整理原来的文件的时候,发现了,就不甘心仅仅仍在那里,不如提出来给大家看看。

———————–

洛一高(洛阳第一高级中学)是省重点,全市最好的高中,是百年老校。每到高中录取的时候实施直截了当的录取办法–全市的考生按成绩大排名,前面的大约360人进入洛一高,就这么简单。因为是百年老校,所以坐落在比较落后的瀍河区,周边全是居民区,几乎没有像样的商店。旁边的学校也不少,比如林业学校,回民中学等等。这是个相对封闭和简单的经济环境。

买家的货币成为通用货币

像每个学校一样,洛一高发行了自己的菜票,林校也发行了林校的。。。学生可以用菜票在学校里面消费。

学校门口的爽明街,随着大量学生的进入繁荣起来,供应午饭晚饭的小炒摊位一个挨着一个。洛一高的学生几乎都是来自比较富裕的西工,涧西等工业和商业区,购买力明显较强。为了招揽生意,慢慢的,越来越多的商贩开始打出“收菜票”的广告,因为不收菜票就等于失去了最主要的客户群,而此菜票仅指洛一高菜票。很快,洛一高菜票在商贩中流传起来,成为了人民币之外的另外一种通用货币。而林校等其他学校的菜票并不流行,林校等学校也不使用洛一高菜票。

点评:买方的货币会成为通用货币。美国二战以后,强大的购买力导致美元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使用,成为主流货币。买方的语言(美式英语)成了最通用的语言。

通过发行货币可以掠夺财富

洛一高的菜票毕竟不是人民币,用普通的牛皮纸印制,洗衣机一洗,就成了纸浆,折得次数多了,也就破了。学校只要发行了菜票,人民币就进了财务的帐,而持有人手里的固定的百分之几的损耗,也就理所应当的成了学校的收入,因为他们再也不能拿来兑换回午餐或者人民币了。同时,流通在一千多学生,以及外面的商贩手上的大量菜票,等于是学校的无息贷款。

点评:发行货币可以掠夺财富。美国发行了无数的美元,当她的货币成为主流货币时,流出国境的是纸,流入的是黄金,机械,石油和原料。

通货膨胀

在我在洛一高读书的几年中(1992-1995),洛一高换了两次菜票,样子彻底变了;更狠的是,旧的菜票限期作废。这一下,学生受到的影响微乎其微,却苦了周围的商贩。手中的菜票转眼间有变成废纸的危险。因为学校的菜票兑换窗口是只对学生开放的,而且限制超过一定数额的菜票兑换回人民币,商贩们只得求学生代为兑换。所以,就有了10元人民币可以换15元老菜票的事情。商贩有所损失,但总比一分钱也拿不到要好。更多的商贩眼睁睁的看这手中的菜票烂掉。

换彩票之后的一段时间,商贩开始拒绝接收洛一高菜票,但只要有人重新挂起收菜票的牌子,那里的生意就会出奇的好,而不收菜票的地方就门前冷落。要不了两个礼拜,洛一高的菜票就又通用起来,丝毫不见了当时经济萧条的影子。洛一高学生相对巨大的购买力,对于靠做午饭为生的商贩如生命线一般。

但是,这手中菜票对于商贩来说是一块心病,所有的商贩都会想办法兑换成人民币。在每个周一学生们回校的时候,聪明的商贩就给出了十元人民币兑换十一元菜票的优惠条件,将手中的菜票成打的快速出手。好在5元一份的菜的成本可能还不到五毛,这点让利还可以接受。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转向商贩买菜票,并在商贩那里消费。当这种兑换汇率稳定以后,洛一高的菜票相对于人民币来说,不知不觉的贬值了。

贬值对于拥有人民币的学生来说是件好事,这意味着同样的钱可以买到更多的午餐。这对于林校以及其他学校的学生一样有吸引力,甚至周围的居民都开始对换洛一高的菜票来买东西,这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强大的购买力促进了该货币(菜票)的流行;较低的货币信用,导致它的贬值;而贬值却更加加速了它的使用。曾经有一时洛一高菜票,这样一个中学的货币,在学校附近相当大的范围里流通着,使用者从洛一高的学生,到商贩,到其他学校的学生,甚至周围的居民。。。

直到我毕业的时候,这种准货币和相对封闭的小市场还依然这样运行着。

又见好(老)友

下午4点半溜到DoNews的在香港国际中心45楼的聚会,去看看老朋友,忽然发现自己居然变成内向的人。在我的性格测试中,我是挺标准的ENFP(外向直觉情感感知型),在会议中常是说话比较多的,而最近在陌生人偏多的环境里,却有些不自在了。和keso,Jim,老华和钟伟聊了一阵,打了几个招呼,就回来了。衣不如新,人不如旧,看到老朋友有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马勒泽布的脑袋

最近有很多热点的讨论,比如:金晶反对抵制家乐福的事情,比如王石关于捐款的事情,比如范美忠老师(大众称呼是范跑跑)的事情,每次都有些什么要说,却在迷茫中理不出一个明确的思路来;虽随手记了些凌乱的思考,却没有想好是不是应该发出来。发出来的结果,三位同志已经试验过了。这个社会,在0到100游戏中,愿意用近乎自杀方式表明自己选择为10以下的人,需要勇气。

不知为什么我竟然突然想起1789年巴黎革命成功后,唯一一个站出来为革命的目标路易十六辩护的马勒泽布。在路易十六统治下保护《百科全书》和那批思想家的是他,路易王朝被推翻后,为其辩护的也是他。他的行为的后果可想而知,”人民“在断头台砍了路易十六的头的同时,也顺手把他的头给砍了。

如果在18世纪末法国人还没有明白,屠杀的对象是否罪大恶极不是关键,关键是它们必须得到公正的审判的道理,我希望300年后,在中国,有更多的人明白理性和制度对于一个民族的得救的重要。巴黎1789年开始的百年腥风血雨,以及在中国最近几十年出现的重演的历史明白的告诉我们。

马勒泽布虽然和现实的论战的关系不大,但就是不知怎地,看到很多评论的时候,心中总惦记着马勒泽布被不经意扫去的脑袋。

后注: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是很值得一读的书。因为这本书,我把他们写的另外八本书,也一并读了。

不友好的人

每周六一定会带逸凡出门见世面。今天到了浦东巴黎春天5楼的儿童乐园。小宝依然比较文静和矜持,还不怎么与人交往。结果一个3岁的哥哥过来捏了他的鼻子,还有一个4岁的小姐姐躲在玩具屋子里,把门关上让他进不去,两件事情好像逸凡都非常烦恼,还哭了两声。掐指算来,这可能是小宝在世界上看到的众多笑脸中间比较不是非常友好的两个人。估计以后还多着呢,这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