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在环球的89层楼,看着整个上海,心思真的就会变得很广阔,视野就会很远。
我被问到了一个问题:看看最近的网络效应的案例,比如微博,比如Draw Something,比如Zynga,甚至比如Facebook自身,都出现了疲软或者下降的态势。原来网络效应理论,就是一旦形成,很难被颠覆的预期是不是出了问题?百姓网也是网络效应,如何证明不是昙花一现呢?
这还真是问住我了。也是呀,Facebook,这种网络效应为王的应用,怎就一下子就变得不那么酷,而变成“上一代使用的”呢?还有微博,按道理有了几亿的用户在上面,怎么会说不用,就不用了呢?说不行,就在一年之间不行了呢?
在经历了和Sanjay和Mike较长时间的头脑风暴以后,我忽然意识到一件事,社交网络不是网络效应!这个结论听起来惊世骇俗,但仔细分析,这或许是我能解释为什么怎么多各种类型的SNS迅速走红而迅速衰落的原因。
什么叫网络效应?就是当一个用户增加的时候给另外的用户提供了价值。或者说,当网络效应存在的时候,这个网络的价值跟在这个网络上的人的数量有关系。用的人越多,就越好用。
从这个定义上来说,SNS是典型的网络效应,而且每个用户和上面的用户,还是相互认识的朋友。而问题,就恰恰出在了,SNS的用户,正在使用SNS之前,就已经认识了。这一个“认识”,就出了大事了。
对于市场性质的网络,比如百姓网这样的分类网站,正是因为上面所有的人都是陌生人,我作为一个个体,无法在其他地方找到买家或者卖家,这就形成了:这里有多少人在这里交易的最基本的用来判断这个网站是不是好用的判断。如果人少了怎么办?我作为用户毫无办法,因为正是因为他们都是陌生人,我无法去找到他们并且让他们来用这个网站。
SNS则有一个便利,就是说如果我觉得一个网站功能好用,即便我是第一个在这个网站上的人,因为是一个熟人社区,我至少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者手机等方式一个个通知我认识的朋友来使用这个服务,而网站都提供了这方面的功能让这个过程变得一个确认就可以做到。SNS并不根本上改变我的社会关系,而仅仅是把已有的社会关系放到了网站上。
这样用户的获取当然容易了,但是真正的网络效应反而丢失了。打个比方,一个小房屋中介,其实也有网络效应,买家卖家单独找,好辛苦;有聪明的中介,邀请所有已经接上头的买家和卖家来这里办交易。结果,只要有一个人过来,另外一方自动就被拉上来了。这生意真好做。但很快的,他就发现,作为中介,他的价值从原来帮助买家卖家找匹配,变成了纯粹的帮助办理手续,变成了一个工具。这个例子是要说明,网络效应是一个生人社区的名词,套用到了熟人社区,其实质不是网络,而是工具。设想一下一个菜市场里面所有交易的人都是老同学,菜场管理者其实要担心了,因为它提供的价值不再是发现新的卖家或者买家,而仅仅是一个场地而已。如果有更好的场地,所有人会在一两天之内转移过去的。
我和我的朋友至少有一两种最基本的联系方式,比如电话,电子邮件。但是不是很方便,我们试一下一种”工具”,注意,是工具,叫做Facebook,用来组织我已经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如果有更好的“工具”,注意,还是工具,而非“网络”,我们就会一起迁移。社会网络本身是网络效应,而社会网络软件或服务(SNS),不是。
至于搭建在SNS之上的任何服务,比如你画我猜这样的软件,和网络效应具体更远,就像SNS借用了真正的人际网络一样,他们仅仅是借用了SNS而已。
回顾百姓网的生意,我总算找到了百姓网不做SNS,也对于SNS集成不那么热心的一个新原因了:网络效应的价值在于连接陌生人,而不是熟人。熟人需要的,仅仅是工具,而不是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