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客齐集小聚归来

刚刚从今晚的客齐集小聚回到家中。天公作美,下午稀稀落落的阵雨在晚上的时候就停了,可以让我们大约20多人在浦东星巴克外面靠江边的露天平台上尽享黄浦江对面外滩百年建筑的的夜景。

这次小聚报名20多人,来得比这个数字更多,我们在5个桌子间轮换交谈,客齐集各个部分的成员都在,聊得畅快淋漓。多谢各位的参与。

客齐集小聚的初衷就是要走向真实的互联网。我们希望建立新型的公司,一种团队成员可以和用户定期的聚会,面对面地了解用户需求,听社区的成员的建议,不断地被用户和业界的朋友教育,提高。同时这个小聚也是非常好的互联网行业的朋友聚会的方式。很多朋友是第二次来了。小聚我们会持续地搞下去,估计以后每两周到一个月一次。大家可以留意网站。

聚会中,有学校的学生,有很知名的网站的负责人还有社区的成员,还有传统行业的朋友。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年纪很大的大妈,看到客齐集在《I时代》的报纸过来,对我们的期望很高,也非常支持我们。一晚上的头脑风暴,我的本子上记下了17条大家提出的建议和好主意,我相信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们会实施一半以上,大家可以经常来看。为了大家的隐私,我就不在这里一一感谢来宾了。

有这么多朋友,这么多顾问,还有良师,真幸福。

又见微笑

午饭后,我在客齐集的小格间旁边,终于又见到了晶晶 – 微笑图书室的主要策划人之一白晶晶。我没忘自己作为微笑顾问的身份,努力每半年和微笑一起回顾一下做的事情,尽自己之力当一个狗头军师。这次见面,距上一次2月2号的见面正好是六个月.

上海的中心在人民广场区域,但从人民广场的一座普通的写字楼里面望出去的景致,并不见得比其他地方好。双层玻璃窗外,一个巨大的打桩机正在咣咣的敲个不停,清洁玻璃的工人乘坐的吊车从窗外挪过去,留下粗大油腻的绳子在窗外摇荡。比起以前几次见面,这里倒是环境最不好的一次了。

微笑的坚持

很开心微笑经过了两年,原来的人马基本还在。微笑是个了不起的组织。虽然遇到很多挫折,还是坚持做下去,而且越来越有韧性。听说能量巨大的Stonesee因为女孩子太多而扭捏不肯正式作为成员,大笑 :-D。

这个志愿者团队起初并不很擅长管理,策划,市场等,毕竟好几位都是医生出身(比如小风悠然),病人出身(比如丹珠),像晶晶这样销售出身的好似就此一位了。但硬是在两年里面无数次开会,义工跑了再招,招来再跑;连搬书这样的体力活,都是几个女孩子自己扛了下了。当时我很怪他们为什么不招呼一下。

微笑的顾问

每年我给微笑一个主意,第一年的主意是“用职位定义书明确每个人的职责”,到第二次建议“改革团队架构”,直到最近一次,就是今年春节左右,建议了“商业运作”以及“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自己也从这两年学到了不少东西,自认为提出的建议开始从管理层面转向理念层面”)。我告诉晶晶说,其实,咖啡豆聚会的目的就是自己尝试一下这两个理念在小范围是不是行得通,如果可以成功,最终还是希望放到微笑图书室这样规模比较大的组织的运作里面。

在现在的中国,做公益不仅仅一颗爱心就够了,更多的是做企业一样的智慧。比如找合作伙伴,人家不会因为是公益就会额外的愿意帮忙;在最贫困的地方,建好的图书室,不出几天,所有的书可能就被当地的学校拿去卖了破烂好大吃一顿。在这种种困难之下,依然笑着百折不挠,我很佩服微笑。所以我答应晶晶,我这个老顾问不是白当的,不仅仅帮他们出更多的主意,更会振臂而呼,帮他们拉更多的资源。

微笑回访

今天晶晶是来谈关于微笑回访的计划。现在微笑已经帮助全国最偏远的地区的27所学校建立了27间微笑图书室,捐出了12248本图书。微笑八月份准备招募志愿者,带着相机,坐火车,转汽车,最后可能转马车,到这每一个图书室去,带去更多的帮助,整理图书,并拍些照片,做些纪录带回来给捐赠者看到,让更多的捐赠者放心的把书寄过去。这就是“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

这是个不错的计划,微笑正在筹款来支持者27次旅行,并希望有志愿者报名。客齐集有爱心的实习生王玉当仁不让的揽下了部分工作,估计很快的阳光之旅就可以开始了。如有兴趣(捐赠或者做志愿者),可以在这里留言,晶晶和王玉回帮助协调。注意,志愿者要去的可能都是当地最艰苦的地方,要有心理准备。

更多的媒体支持

我从座位上拿来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红粉笔计划给晶晶作参考,并用笔把网络支持(新浪,网易和搜狐)以及协办方(几乎所有南方的大报)勾了出来。微笑还很弱小,没有这样的支持,所以两年来,仅凭20人之力勉强维持。我知道我有很多在媒体和网站的朋友,如果有任何人可以帮助微笑作些宣传,请和晶晶联系(f o x y p p @ hotmail.com)。

商业捐款

微笑现在终于接受商业捐赠了。这也就意味着,大家可以以公司的身份捐赠微笑图书室了。这是个不小的转变。记得在上一次聚会上,我们就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的争论。我认为商业运作和公益本质并不冲突,只接受捐款而没有任何形式的对捐赠者的回报,不是一种鼓励捐赠的行为。现在,微笑可以在得到公司的捐赠以后,设立以公司的名字冠名的微笑图书室了。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舆论有种不好的倾向,不管这件事情(比如捐赠)对于学校里的孩子们又多大的好处,只要看到企业得到了好处(比如冠名或者宣传),就认为这是不道德的行为,这种要求所有人必须超乎一般道德水平才能办公益的结果是,投身公益的人总这么少,因为“圣人”少。。这种思想压制了公益行为。如果整个社会都在宣传只有舍己利人才是好人,只要看到了“利己”的成分在,就把“利人”的部分用最坏的恶意揣测,这不好。

允许公司捐赠对我是好消息。我心目中立刻出现了一个“客齐集微笑图书室”的影子,并想象如果每个月我们团队都可以为这一个远方的小图书室添几本书,是件多美好的事情。我第一个就要把这个消息告诉老冒横戈,因为我相信他们也会慷慨解囊,建立“优友微笑图书室”和“blogbus微笑图书室”,这样微笑的资金问题就好解决了。如果有其他公司或者个人愿意捐赠,可以和晶晶(f o x y p p @ hotmail.com)联系。

祝微笑好运

大约两点,当晶晶快要离开的时候,连接了几个电话,后来高兴得告诉我,微笑的第28个图书室,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藏区里的一个小学校长(同时是位喇嘛),正好来上海培训,晚上他们可以好好的聊一聊这第28间微笑图书室的设立。28是个好数字,但如果真的产生些大的影响,这个数字至少应该是2008。我准备鼓动微笑模仿客齐集小聚,搞些客齐集小聚,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个项目。

大家看看有什么可以帮助微笑的吗?

愿跨公司的技术交流成为流行

昨天和晓良,Gary(客齐集的Gary,而非土豆网的Gary)一起到亿唐举行一场小型技术交流。这场交流的想法是Dave一周前提出的,我非常高兴的答应了。公司间的交流是个很好的方式,让两个公司的人都开阔思路。道理容易,做起来很难。一定要两个公司的人都有开放的心态。

在亿唐的办公室,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舒服和随意。海松是很好的人,邻家大哥那种,睿智,博学。亿唐上海的办公室,在一个市区里的厂房中,面积大,中间没有间隔,尤其是他们的会议室,清清爽爽,有古色古香的柜子(我开心的把两个大包仍在上面),地上铺着四块草席,空气里弥漫着草的味道。海松穿着时尚,脖子里带着很酷的链子,光着脚坐在一群年轻的程序员和市场,策划人员中间,这图景真不错,我真想一边讲,一边拍张照片,那一定是个完美的团队照片。两个小时,我们从美国的互联网,聊到中国的互联网,又聊到韩国和日本;从Web 2.0聊到AJAX,还看了代码;从Hao123这样的网址站,聊到最新最酷的新一代互联网网站;又从互联网聊到网游,手机,;最后料到客齐集,不亦乐乎。

交流促进发展。文化,艺术,科学,技术都需要更多更快的传播。我一直有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人类的科技的发展,总是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发展,而无论如何无法超越?我们没有办法把相对论的提出和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之间的时间从几个世纪缩短为几年,也没有办法更快的促生出下一个惊世的理论。估计其中一个恒定的因素就是知识传播的速度,这口口相传,写书印刷相传,直到互联网相传,都需要时间。但着传播速度越快,创新的速度越快。

老冒曾经满怀期待的搬进了南京软件园,希望可以和园区的其它软件公司多交流。当老冒跑了一圈,和邻居们打招呼的时候,才发现经常聊一聊并不容易。大家都把自己的东西捂得很死,生怕别人知道,更不用谈交流。其实,好的主意是不怕抄的,因为一流的主意加上二流的执行永远比不上二流的主意加一流的执行。好的技术更是不怕说。自己知道了,就捂住不说了,生怕其他公司知道了,这就好比看过一本好书,就试图把所有这本书的拷贝都买来烧掉,以免其他人也学了去一样愚蠢。

对于创新型的公司,每个人都需要充电。关在办公室里,很容易离开互联网最新的技术和想法越来越远,从而缺乏创新,所以要不断的交流。客齐集想做新型的服务,首先要做新型的公司。创新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团队结构的创新。Google里20%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微软经常请外面的人来微软讲课,我记得连作家陈村也曾被请到微软在徐家汇的办公室,微软研究院更是三教九流,方方面面的人,都可以来交流。与此类似,客齐集每周会有半天是为了充电用的,无论是参加会议,还是参加培训,或者和其他公司交流,都可以放到这半天了。这对个人的发展有利,大家才会把公司当作长久的发展的地方;个人变得更强了,公司才会有利,才会做出对用户好的东西来。

如果大家想在技术上面交流,不妨和产品内容经理晓良联系,在客齐集网站功能与开发论坛里的名字为xipan的就是他了。我希望把客齐集变得非常透明。大家可以随时通过合适的渠道找到我们,了解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我们的客齐集小聚就是这种尝试,我的blog也算一个,晓良主持的论坛也是一种。有人说,公司的经营者以真实的名字示人,在blog里面沟通还不常见,但我相信,这是一种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优友地带的很多做法我是认同的,老冒不单写blog,还把照片放上来,宣传片的片花也给大家看了。Blogbus也推出加油时间,都是这种尝试。这种新的公司模式将会慢慢的推广开去,这本身是件令人高兴的地方。这种机制的变化,更比新的主意更令人兴奋,因为他们都是创新的种子,埋在地里,会开花。

注一:吕欣欣下午忽然在MSN上面说:“告诉你一个有意思的消息,我们公司找了一个做饭的大婶,是从客齐集找的”,我满心欢喜。
注二:我们的客服中心经常作调查,追踪大家在客齐集的上面发布信息的效果。在三个月前最开始的一次,100%在24小时内没有任何回复;现在这个比例已经提到大多数有效果了。报纸上面,有些消息会得到50个以上的电话。联系过多或过少都会有问题,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努力微调的地方。希望经过3个月的调整,会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值。
注三:最近越来越多的例子让我怀疑我原来的判断:原来以为不会上网的群体到底在不在上网?我上周自己在客齐集上登了一个找清洁工的帖子,第二天接到4个电话,而且都是在网上看到的,这令我很惊讶。欣欣的做饭的大婶好似也在网上。我等着Gary对网站数据进一步分析的结果,来解释这个现象。

关于Google的两条消息

一大早,电梯里,Johnny说,开复去了Google。这是一条让人惊讶的消息。

开复在微软里面是影响我很大的一个人。刘润,我,还有很多周围的人的大学情节公益的想法,都受了他的影响。开复在的时候创办的微软俱乐部就是这样的大学项目,我非常开心能有机会兼任微软俱乐部在上海的工作两年左右,也高兴的看到三届的微软俱乐部主席都进入了微软。:-) 他教会我长远的眼光,很多事情,虽然谁都知道长期来说有利,但下得了狠心,把眼前紧巴巴的预算投入进去真的去做,又另外一回事。微软在高校的活动,现在过去快十年了,它对于人才的储备和对品牌的建设的功效显露无疑。祝福开复。

第二条,也是19日发出来的消息,上海火速获得Google的首家代理权。这也是个令人高兴的消息。我立刻发短信向小光祝贺。说起火速,我很有感情。还记得1998年寒假,当我在洛阳家里上网的时候,看到小光发来的消息,希望一起做一些事情。于是,回到上海,我们就在交大徐汇校区的草坪见面,两个人一拍即合,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火速。小光以前是海员,跟着大轮船到了无数的港口,非洲,欧洲,美洲都去过,让我好生羡慕。我的第一张名片是印着火速的。火速的名字,是我们寝室的一个叫宗瑞的同学脱口而出,不然我们可能叫它“火烧”什么的。那大三和大四两年的时间,火速人慢慢多起来,但很多的尝试都不如意。当我拿到了微软的offer,就挥泪离开了。之后火速关门了一段,又在2000年小光借钱重新开始,把办公室从浦东搬到莘庄,可以说,现在的火速,100%是小光的贡献。从2000年到现在的5年,我时不时地看一看火速的网站,偶尔通一下电话,每次都有惊喜。小光身上让我学到的就是坚持。3年的辗转尝试才等到了2001年的柳暗花明。火速的成功,是小光的坚持。现在他们500多人的销售队伍,几乎总代理了各大搜索引擎和网络实名在上海或华东的业务,这期间的不确定的细节何止千千万。小光是在企业里面打拼的,他不谈blog,web 2.0,任何这些,比起火速红红火火的走进上万家企业里做互联网扫盲来说,显得太单薄,没有时代的气息。关于互联网的现状,小光是我的老师。

上几个礼拜,我还问小光说:我现在还可不可以以告诉别人火速创始人的身份?小光说:当然,本来就是的。我倒是有些心虚了,有看到革命成功下山摘果子的感觉。能在火速历史档案馆里那最早的一张火速照片里露一个脸,我就很开心了。祝贺小光和火速。

客齐集在北京的活动

上周,我们在北京做了一场合法小广告疏引活动,客齐集和师范大学,传媒大学,外语大学等学校的志愿者一起,骑自行车到北京的街头,清除随处可见的非法的“城市牛皮癣”,并疏导那些合法的广告到合法的渠道去。

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虽然比起整个北京城的非法广告,一天的义务劳动可能只会触及不到万分之一,但总归是个开始。最让我们开心的是,“一些北京老百姓也自带工具自发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一起清理非法小广告”,这是我们策划的时候始料未及的。

我们很幸运,有选择市场活动的方式的自由。比起给城市只留下一堆新闻纸,数十张请帖,和满场喝了一口的矿泉水瓶的活动相比,我更喜欢这种可以带给城市一些哪怕是很小的改变的公益活动,这和客齐集以前做的大学活动,以及以后要搞得很多活动是一个理念 – 好的企业公民是做大事情的第一步。

在林肯艺术中心看《胡桃夹子》,小册子里写着一句话:我们感谢以下企业的慷慨捐赠,让我们的演员可以站立在他们的芭蕾舞鞋上。

企业实实在在的赞助,艺术中心真心的感谢。企业通过赞助提高知名度,艺术因此有经费不断发展,可以让一代一代的人看到芭蕾舞。当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社会对企业的回报统一在一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社会事务里来,这是我想的很多一件事情,所谓机制问题。

beijing-volunteer-sign.jpg

beijing-v-start.jpg

beijing-v-ready.jpg

beijing-v-front.jpg

beijing-v-back.jpg

beijing-v-get.list.jpg

beijing-v-clear.board.jpg

beijing-v-clear.pole.jpg

beijing-bike.sms.jpg

beijing-citizen-pointing.jpg

注:keso兄的《跟王建硕叫叫板》写得很有道理。我是盲人,在摸大象;有时候是没摸到,有时候摸到了没能说出来,就像我写那篇关于习惯的文章的时侯。两篇放在一起,加起来应该是个象腿了。多谢指正。
注二:用户习惯是个大车轮,是一定会改的。不改,客齐集也就没了机会。不过这个轮子的惯性大得惊人,要很多人一起推,慢慢的推,持续的推。它动起来不容易,但一旦动起来,就停不下来。回想起1996年深秋瀛海威“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牌子,以及互联网泡沫破灭前期北京铺天盖地公交车站广告,恍如隔世。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就是这样,十年的时间,数十亿的资金,弹指一挥间,就改了。。。
注三:客齐集在上海走到小区里,进入了五家良友金伴便利店,客齐集信息收集卡像其他商品一样在柜台上出售了。这是用快速消费品的办法所信息业的尝试的第一步。我们的实习生周永佳在店里面盯了几天,发回的感受是:“这几天跑店跑下来,与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特别是与那些外地打工者接触让我认识到一个和学校、公司完全不同的世界,带给我的不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思考,我们怎样做才可以帮到他们,同时我们自己也可以营利?”这是很生动的一堂课,我下一周也要去上这堂课。

千万不要和用户习惯开战

做市场是件有趣的事情。一个月前,我们在大学准备一个讲座。当时的天气还不像现在这样热得让人发狂,学生也没有开始期末考试。活动全程是客齐集优秀的实习生自己策划和安排的。活动之后,他们告诉我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历。

照片做传单,效果大不同

刚开始,他们用普通的纸印刷了传单,在食堂门口派发。不幸的是,效果并不好。学生拿到的传单太多了,而且每个人都养成了随手丢传单的习惯,甚至习惯性的拿到传单,看也不看,就丢到了垃圾箱里。。。这是一个不能有任何抱怨的现实:如果用户不接受,只说明使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用户的问题。易用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聪明的实习生拿出了解决方法:他们布置了真实的场景,把时间,地点,电话号码,网址什么的一股脑都刷在墙上,然后用数码相机拍一张照片,在网上数码冲印成真实的照片。在印量大并且绞尽脑汁的寻找最便宜的价格以后,成本大约两毛多,只是原来打印成本多一倍左右,比花哨的小册子要便宜得多得多。但是效果出奇的好。观察结果,学生们拿到新的“传单”,丢弃率0%,保存率100%,认真阅读的显然增加不止一倍,大家会把它加在自己的教科书里,甚至听说有人装进了像框。

原因很简单:仅仅是因为大家养成了人传单的习惯,但还没有养成扔照片的习惯。

从小到大,我没有扔过照片,那种背后带着柯达水印的东东,永远是回忆的代名词,不好看也不舍得扔。电视剧里只有见过有人气急败坏,咬牙切齿的撕碎旧情人的照片,却很少有人不撕就扔照片的。这是人的习惯。一本精美的楼书,印刷成本可能顶10到20张照片,但扔起来还是没有人心疼,因为,扔还是不扔,跟东西的成本关系不大,只跟习惯有关。设想,如果很多人跟风都发照片了,这一招小小的创新也就不管用了,一旦大家扔照片是没有心痛的感觉了,说不定还会殃及自己的相册。一个小小的改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好的效果,更给了我把更多的工作交给实习生来做的决心。我永远相信大学生只要提供一个平台,他们就可以飞翔。这件事情坚定了我在客齐集坚持提供这种平台的决心。

扔钱的习惯

说到习惯,我之后自己作了一次试验,来亲自体验打破习惯的难度。实验是这样的,我拿出5元钱纸币,把它放到了人行道上,下定决心,我不要它了,然后大步流星的往前走。从离开这张纸币到走出一百米,这短短的半分钟的感觉,我想大家都能想象得出,至少我走得很不自然。我不止一次想中止这无聊的游戏,掉头把属于我的钱捡回来,而打消这个念头往前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信,你试试?试验结果,10分钟以后,我还耿耿于怀,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太傻了。这就是我第一次扔钱的经历。

结论:我们没有人有过扔钱的经历,所以,做这一步就很难。无论是5毛钱,是一块钱,或者五块钱,无论主人公多有钱或者多没钱,我们就是没有扔过,更不要说养成习惯。而反省自己的生活,请朋友吃饭的时候,多十块还是少十块钱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买衣服一不小心就花去几百块,一是偷懒,打个的士,十几块钱也就这样不留意的花去了。更多的无意中的浪费,举不胜举。唯一的不同是,扔纸币的方式,没有人有这习惯,所以迈出一这步不容易;而浪费更多的钱的时候,因为习惯成自然。这跟金额有关系,但关系不大。(注:本活动伤财,请勿模仿)。

用户的习惯

这个道理从生活拓展到生意上也一样。我们可以在技术上创新,在业务模式上改变,但千万不要和用户的习惯开战。用户的习惯问题,不是可以讲道理的东西,也不是用理性的思辨可以想清楚并讲清楚的东西。

网站收到钱的三部曲

大家问我客齐集是不是会做中国的Craigslist。我认为,客齐集是做给中国人用的,我要走中国的模式。这个模式和Craigslist的模式无关。在5年后的中国,我看好Craigslist的模式,但不是现在。因为,网站收钱,时机未到。为了避免误解,赶紧声明:5年前中国的网站已经可以收到钱,现在很多网站的业务模式非常好,盈利模式清晰,但这是只是春天的开端,是春天真正到来前的一些嫩芽。盖茨一句话我很同意:我们总是过高的估计5年后互联网的发展,却远远过低的估计十年后的发展,讲的就是小成功和真正的大成功的时间先后关系。

网站要收费,要完成从证明价值,到用户愿意付费,到用户可以付费这三步,三步缺一不可。

首先要证明网站的价值。这一点本身对于IT圈以外的用户就不容易,尤其当一个人周围的朋友都不上网的时候。第二步,就算是证明了价值,用户也不见得立刻愿意付款。互联网宠坏了用户,以为什么都应该免费的。喝可乐不要钱?听也没听说过。用网站还要付钱?也一样听都没听说过。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最基础的服务,价值毋庸置疑,但看一看每个月收VIP用户几块钱的难度,过了几年了,才到了现在的情形,就知道证明价值和客户愿意付钱,不是直接的推导关系,还要加上时间因素。用自动控制理论的说法,是要加上延时函数的。根本上讲,这不是一个只讲价值的生意。第三步,就算用户开始准备付款了,付款却还并不容易,或者说在线支付还没有形成习惯。习惯不习惯在线支付,这需要时间。这点相对容易解决,就不说了。

我自认为愿意尝试很多新的事务,5年前给万网付钱,最近向Flickr付钱,给Skype付钱,各种域名,服务器的费用也占了日常生活开销的一部分,但是检讨自己付钱的过程,远没有在餐馆里付的任何一次帐那样爽快。理性的讲,一个是半个小时的消费,一个是一年的超值的服务,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便宜,但感性的讲,前者容易,后者难。

教育市场还是适应市场

教育市场是一个产业的活,一家独揽会太累。我是非常欢迎一下子冒出来非常多的分类站点的(虽然有很多称为分类的程序会更好)。这是件好事。同时,更现实的方式是通过适应市场,顺势而为,和市场一起发展。

其几天和一个门户网站的朋友聊天。她说4年前,我们还不是个有影响力的媒体,现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影响力已经被认可了。我笑道:“其实,是因为互联网用户4年增加了才导致门户的影响力水涨船高的”。电视的第一媒体地位,只因中国电视机的拥有量实在太多了,所以电视才超过了报纸。同样的节目,同样的电视台,只有1%的人有电视,看看情形是不是一样?当然,如果不是因为电视台的努力,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人要买电视。这企业培育市场,市场造就企业的故事在互联网时代又在重演了。

客齐集关注的不仅仅是现在的互联网用户,同样关注未来的互联网用户。现在的用户不习惯上网。所以一方面负担起教育用户的责任,帮助用户上网,另一方面,更要放低姿态,走到用户中去,不上网也能享受到信息带来的便捷。用户不习惯在线支付,除了帮助用户习惯在线支付以外,更要提供更多的支付手段,让大家可以在家门口就能付钱。这是现在的大势。而未来的大势,就是互联网走进家庭,在线支付的蓬勃发展。这些现在的和将来的潮流,都是明明白白的摆在我们面前,只不过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看不到它,以为以自己一人之力,就可以改变普天下用户的习惯,这无异于希望战胜风车的唐吉歌德了。

注:最近客齐集在网站上面变化不大,信息的表现形式还不够好,用户体验还不够好。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心目中的客齐集会比现在好得多。我们的问题是,心里想的永远比排上日程的计划超前,而计划永远比实际做出来的超前,实际做着的东西比大家网站上看到的东西超前,这多个时差,导致大家看到的东西和我们想象的东西的差距就可想而知。:-) 问题总会出现,出现一个,解决一个。我们做的很多的东西,就是在布棋子,向勾画中的那个目标前进。我愿意把这些想法和作分类的同行共享,希望大家一起做些真正好的东西出来,所谓“网络改变生活”,直到有一天,这个新的领域真的能改变很多人的生活,就成功了。理想和现状之间的距离,需要思考来引导,更时间来实施
注二:我们的产品和内容经理晓良下周一开始上班,我盼星星盼月亮等他过来,估计以他的能量,很快大家就能看到更多的变化了。

客齐集的商业模式

这显然不是一篇严肃的探讨客齐集模式的文章。只是我今天例行的到客齐集论坛上去逛一逛,看到很多人在追问这个问题,就隐约其辞回复了。关于模式,我是胸有成竹的(或者至少能够说服自己了),但有自知之明,不想现在说大话。等做出来写东西,再慢慢解释不迟。下面是论坛里的转贴:

客齐集的模式,可以肯定,将是一种新的模式。大家不要着急,我们的团队最近做的事情,是在为将来3年到5年的发展打一个基础。关于它的商业模式其实是非常清楚的,服务+离线+合作伙伴,就想最近和我们交流非常多的合作伙伴已经认同的一样,我们是一个实际的生意,而不仅仅是一个网站。

以我常提的网游为例,大家实在看到盛大赚了钱才觉得这个产业是个有利润的产业,这是后知后觉。如果在一个新兴的东西出来之前就预见到,这需要很多年的观察以及勇气。短消息也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开始都不看好,却大获成功。

客齐集出来的第一个月,我们的短消息,呼叫中心,报纸的计划,便利超市的计划就已经在构思中,只不过大量的工作,大家在网站上还没有看出变化,现在有更多的计划紧锣密鼓的进行,团队也在不断的壮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的工作都需要慢慢去做,要脚踏实地,要务实。所以我不着急,也急不来。我们会有长远的目标,并力争以推土机一样的执行力去实现它。

看到大家的一些评论,有些时候有点误解,也很正常,谁让我不能把全程都讲给大家听呢,毕竟涉及了太多现在正在谈的合作伙伴,我不想在敲定前就满世界的讲。

现在已经有人劝我“别做了,没有前途的”,我心里一笑。感谢关心。我知道绝大多数是真心的关心。嗨。所谓的坚持,就是自己认准一个东西,理性的看到它的前途,分析好到达目标所要经历的每一个步骤,计划好下个月做什么,三个月做什么,一年做什么,三年后做什么,并在质疑声中坚持的走下去。苏格拉底建议的,分清楚评论中哪些些是深思熟虑的声音,哪些是随意发表的评论是接收反馈最重要的能力。我想在过去的三个月里面,我和至少80位各种行业,背景的老前辈,资深人士聊过,名片夹已经用了一本又一本,听取了很多的建议,也对这个行业不断加深了解。我是坚信我们这个团队的判断的。如果这样再失败(很有可能呀!)也认了。我可以和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在思考,而不是在砸钱,不是在乱撞。再次感谢大家的关心。

王建硕

最近的版图里面,除了传统的呼叫中心(021-52989197),短消息(移动152838,联通952838),网站(http://www.kijiji.com.cn),又加入了便利店。客齐集生活卡将在上海的良友金伴超市首先和大家见面,大家填写卡片,就可以直接发布广告。关于MSN Mesenger,QQ等的支持,也非常快的推出。

screen-kijiji-post.gif

对于发布,不但我们有网站,现在有报纸,还会有更多的发布渠道。一个多点入,多点出,涵盖不同用户群体的模式慢慢形成。技术方面,借鉴了AJAX,SNS,Tag,RSS的东东也在进行,不过我虽然曾经是狂热的技术分子,现在现实了很多,只会为了提高客户感受而使用技术,不会为了加入技术而牺牲客户感受而已。

这些内容,还只是一部分。我一直坚持,技术非常重要,功能也很重要,但在分类这个行业里面,倒不是最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业务模式和合作伙伴。这个是核心。大家等着看客齐集将来的发展吧。

搜狐中文Blog摸底调查

帮搜狐的雄杰做个广告:搜狐IT第一届中文Blog大型摸底调查。下午在人民广场桑拿室一样的高温里面接收太阳的直射,手机没有听太清楚,希望以后再长聊了。调查问卷我去填过了,并注意到keso也在帮忙做广告了。一种现象(blog),用科学的方法(问卷)作调查,拿到资料,对大家了解这个东西很有好处。我希望大家去填一把。虽然结果可能不是100%反映现状,但总好过我们天天拿着唯一的那一个3百万的数字凭空编故事要好得多。从这个角度上说,我是非常支持这个调查的。注:从我的blog和keso的blog过去的被调查者对于第一道问题的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