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的相对性

我总是一个时间被一种自己想出来的理论迷住,看到什么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近关于观点的相对性。

在上周六5G评论的现场,我潜水一下午以后,在本子上记下这么一句话:

同一事物的不同描述不一定代表事物的不同,而是不经意间泄露了评论者所处的位置。

一件标价n百块钱的衣服,有人说贵,有人说便宜。从评论中我大概可以判断出评论者的收入水平。

一篇blog,有人说空洞无物,有人说心有戚戚。这倒不一定说明这篇文章的本身,却让我大概了解评论者的想法。

上一次和朋友走到一处地方,他说这楼难看死了。哦。我知道了,一句简单的话泄露了这个朋友的品味,却没有泄露任何这幢楼在其他人眼中呈现样子。

在5G上面对于网博会该怎么办。大家众说纷纭:

说应该在展台设计,统一VI上努力的,泄露了我们这位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的背景;
说应该在网络上更长期的办展的,让我知道他来自一个兴盛的B2B企业;
说应该有公益的部分的,来自donatorhour
说应该建立一个生态系统,解决好参展者和参展者,参展者和观众,观众和观众互动的三大问题的,泄露了这个人是老华。:-)

PS. 最近重读《庄子》内篇,觉得自己越发像有满脑子不着边际的庄子了。这种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思考,美其名曰“哲学问题”,实际上就像阿兰德波顿说的那样,作用仅仅是给人的心灵有些慰籍。比如今天思考的观点的相对性,就帮助我在看到不同的观点,甚至是粗鲁的指责的时候,不至于生气,不至于怀疑自己,或者过于难过。

我按死了哥伦布

一天上厕所,忽然看到一只小蚂蚁探头探脑的在我的浴缸边沿探索。

我问他:小蚂蚁,你叫什么名字?

它说:我叫哥伦布。

我问:哥伦布,你在干什么呀?

它说:我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我问:什么新大陆呀?

它说:就是这间房子。这里比我们的蚂蚁洞里干净,又暖和。我这就回去让我的同伴们都搬过来住。

我大惊,轻轻的把哥伦布给按死了。

荀子错了

荀子错了

记得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人性本善/恶》的一场,就有这样的对话

蒋昌建:荀子也说:后天的所谓善是在“注错习之所积耳”,什么叫“注错习之所积耳 ”呀?请回答。
许金龙:荀子说错了!荀子说他看到什么是恶的,还是说没有看到善,你就说是恶的。没有看到善是不善,不是恶,对方辩友。
蒋昌建:你说荀子说错了就说错了吗?那要那么多儒学家干什么?(笑声、掌声)

人一着急就会说出“荀子错了”这样的话,却不知惹来旁观多少笑声。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任何人说“你错了”,但说别人错了不总代表自己对了。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你将无法描述它

我们讨论问题,难免要用到词汇。而只要是词汇,多数是相对值。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样东西,你将无法描述它。

如果你说它大,那么什么是小呢?如果你说它红,那么还有不是红的东西吗?因为世界上只有这一样东西呀。

描述只能表达一个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如果有两个不同的东西,我们才能谈得上大或小,高或低,红或白。

正因为描述是相对与人看到的其他的事物,根据人的处境不同,对同一东西的描述可能就完全不同。

有人说“好”(什么叫好?比这个人见过的平均的状态好的叫好)
有人一定说“不好”(什么叫不好?比这个人见过的平均的状态不好的叫不好)

讨论的时候,我们总默认觉得大家站在一个视角,其实不然。《小马过河》的故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有人说“大”,有人说“小”;;有人说“贵”,有人说“便宜”有人说“高尚”,有人说“卑鄙“。

只有当经历相似,学识相似,处境相似,甚至财富相似,才容易得到一样的结论。不必为了别人的结论和自己不一样就轻易的脸红脖子粗,轻易的怀疑别人或者自己的智商。大家其实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状态,只是大家用了不同的形容词而已。

注:经常想点东西,就写给自己。没有丝毫希望别人也赞同我的想法的意思,也更未尝试过影响任何人。所谓之“自省”。

相关:
我们何需抱怨被误解
盲人摸象的故事

随便写写 – 世界是镜子

那天和Wendy在结婚四周年的时候讨论起来来如果将来的孩子“自私,任性,刻薄。。。”怎么办?总之,如果他带有任何的贬义词汇所描述的性格,该如何?从这里开始,我们开始了非常有趣的讨论,记录如下。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故事的主角?

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人,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有各种各样的人。有多少种?我们的词汇里面有多少中描绘人的词汇,就至少有多少种。如果用儿童的简单的判断划分,可以大概分成好人(用褒义的词来描绘的)和坏人(贬义词的)。而有趣的是,这中间的任何一个人,在读起童话故事的时候,总觉得自己是故事中的“好人”,那个“正义的”一方。不是白雪公主,也是救天鹅的王子,总之巫婆和黑天鹅都是别人。有趣就有趣在,每个人都用这样的方法来看世界。而总是成对成对出现的褒义词和贬义词,其实是在形容同样的事情,就是站的位置不同而已。

在一个圈子里面,总避免有些人和人的冲突和不理解,而冲突的双方,都可以在古典的名著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也可以找到别人的影子,却都认为自己就是罗密欧或者朱丽叶,而其他的人都是拿着棍棒的族人。这不是很有意思吗?到底这个世界有正义和邪恶吗?我相信有,但是我回顾历史清楚的看到自认为自己是正义的人不简单总代表正义。

世界上通用的为了国家英勇献身的故事,不仅仅激励了获胜方的军队,不也一样激励着波兰土地上的德国兵和中国土地上的日本兵?他们也一定以为自己就是英雄故事里的主角?这也就是战争悲哀的地方吗?

名著描述的,是人性,一直未变的人性,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个世界,仅仅是这个真实的世界在自己这个角度的投影而已。

世界是面镜子

常听见有人埋怨中国人怎样怎样,其实,就是像埋怨者,像我们这样的一个一个的人构成了“中国人”的称呼。在大公司里面叫嚷着厌倦了官僚体系的人们,却就是这些人造就了这样的体系。。。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抱怨社会道德沦陷的人,未尝不成为别人抱怨的对象,和别人眼中的“丑陋”的。

在道路上面到处闪灯,按喇叭抱怨其他人不守交通规则的,常常就是最不守交通规则的;

而感觉到自己受到歧视的,常常就是最喜欢歧视别人的。

就拿歧视为例,我们可以做一个分析。

凡是在一个新的城市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动不动就用:“我不是本地人,所以他就。。。”来解释的,还有在网上为了“北京人好还是上海人好争论不朽的,都是用一个逻辑在思考:就是人的好坏是可以根据他的生活地判断的。凡是根据出生地来判断一个人,就和根据这个人的肤色,种族,性别,宗教信仰来判断一个人一样,是典型的歧视。马丁路德金是个有智慧的人,他说希望他的四个孩子将来生活在一个有他们的品格而不是他的肤色来判断的国度。就是说,把除了一个人本身的其他的任何的因素扯进判断标准里面,就是错误的。

我们判断一个人,为什么要根据他是哪里人呢?“北京人比上海人好”这是错误的,“上海人比北京人好”这样的结论也好不到哪儿去,同样是错误的。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北京大学的一位被杀害的女学生说过一句话,“剥夺别人自由的人也无法最终获得自由”,我觉得有道理,一个封建的社会,平民没有自由,皇帝也未必有真正的自由。

当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观点有些时候可能并不重要,但是观点下的逻辑更加重要一些,当我们的逻辑错误的时候,辩论双方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世界真的是个镜子。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看它,它真的就会回复给你同样的东西。

注一:随便写写,没什么逻辑。
注二:以前有个好心人在blog上面留言说,“建硕,你挺爱思考,但是摆脱,去读点书吧。”呵呵。深知自己读书太少,却发现一旦读个只言片语,却想的更多。我们总是没法超越古人的智慧,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一翻以前的书本,却发现不止一个人明明白白的写在那里。或许在科技这种地方,我们相对古人还有些先进,但是对于人文,思想,对人生的感悟,却无论多少代,都需要自己重新感受一边的,然后在30万写下这些感受的人后面,再多写一篇而已。就比如人类有能力把人送上天,让信息自由流动,却直到现在还没有只会避免战争。

为什么没有我要的插座?

我想不通一件事情,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我想要的插座:

一个USB控制的电源插座,它可以用这样的语句来从电脑控制开和关:

Set objLamp = CreateObject(“Plug.Lamp”)
objLamp.On = True

更多的带芯片的电器不够,还要能互相连接的

更进一步,就是为什么现在在网络上面可以远程控制的设备还那么少呢?这是我的梦中电器:

objLight = new Light(“2001:db8::1428:57ab”);
objLight.Status = On

我就需要一个这样的一个平台,让大家可以轻易地做这件事情。

我们可以想想这样的应用:

比如有一个一个可爱的电池驱动的灯,配一个可爱的大按钮,按钮按下,灯就亮了,按钮放开,灯就灭了。和其他的灯不一样的是,按钮和灯都是Wifi的,有自己的固化在芯片里的IPv6地址的,就算我出差把按钮带到了纽约,按下按钮,在家里的灯也会随着开关,Wendy就可以看到灯亮了。这种应用,在10年前就应该出现了呀。

再比如,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出现联网的LED显示器呢?就是经常用来显示”欢迎某某某领导前来视察”的那种。它也可以有一个想网卡的MAC地址一样的IPv6网址,可以在互联网上(可以是网站,但我更关心的是一套编程的平台和框架)控制它显示的内容,或者绑定一个RSS源什么的。

为什么还没有这样的应用呢?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没有把触角伸到我们平常的生活中间。互联网和硬件的结合,我相信会是一个大的趋势,就如同Skype电话已经让互联网摆脱了电脑,甚至摆脱了显示屏。

遥想1995年,在我用自己的手接触到互联网的时候,就看到有些有趣的应用,就是你FTP到一个站点,欢迎屏幕上面就会显示地球的一个地方的一个可乐贩卖机里面每个品种的可乐还有几罐。为什么12年以后,那种互联网和硬件结合的应用,还没有出现呢?

其实,我不要多,我只要一个USB接口可以控制的电源插座,有了它,就有了很多的可能。创新硬件和互联网的结合,就是更多人可以使用的互联网。

周六参加5G评论

明天参加5G,话题《客齐集:实战,选择》

地点:在卜老师大力支持下安排的,
在徐家汇的
华山路的
广元西路路口的
上海交通大学的
老图书馆(一百年的老房子了)的
一楼的
左边的
校友活动室

时间:下午两点

更新

做了一个PPT,倒没有投影出来,只是胡说八道了一小时20分,就提前退场,撒开腿向嘉定奔去。

微软失去的机会

看到最近一年里面Google目不暇接的产品,有的时候会暗暗的微软惋惜。

现在Google的很多成型的产品,都在微软雄心勃勃的规划中出现些身影,却最终随着一些产品部门的解散而烟消云散。

Hailstorm

2001年三月19号,微软.NET发布后的一年后,一个秘密的项目浮出水面,内部代号叫做Hailstorm(冰雹),大名应该是叫做Microsoft .NET My Services(好像没有多少人知道的)。

以前单机的操作系统提供像file.open(“c:\\test.txt”)这样的API来存取本地文档,而Hailstorm希望成为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它提供的API让应用程序可以存取互联网上的数据。它提供身份验证,提供个人存储,提供支付等等各种各样叫做building block的服务。

就好像从文件,到网络,从图形,到声音,凡是个人电脑提供的功能,Windows都提供了API给第三方开发一样,Hailstorm这个宏达的计划就是把互联网上的基础服务做好,提供给予SOAP的接口,让大家对互联网编程。

直到现在,这个想法对于我来说,还是一个瑰丽的构想,是一个有前途的方向,不过老实说,当2001年看了具体的接口的时候,还是很有些失望。微软渐渐失去了在DOS时期的简洁高效的作风,变得臃肿和难于理解。

(想想吧,一个可爱的int21居然涵盖了DOS的几乎全部功能!这种风格,我最近在Google Map API身上反而看到了影子)

Hailstorm团队最终被解散,无数没有完工的API和没有正式发布的规范也就埋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了 。而以用户数据为中心的应用和轻量级API在此之后的5年里面,不断由Google发布。

NetDoc

Google最近推出的Google Docs & Spreadsheets是一个和微软Office竞争的产品。其实按照微软的内部达尔文主义的安排,微软内部和Office竞争的产品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已经成型,代码名是NetDoc(好像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当时上千人的团队的目标,就是和Office团队争分夺秒的竞争,提供一种可以在线的,用浏览器就可以编辑文档,编辑Excel的新型的应用,最终可以击败Office。结果,一年以后,NetDoc没有在内部打败Office,Office团队发布了Office XP,而NetDoc团队没有来得及发布他们的产品而被取消。一个就在指头尖的产品就这样流产了。5年以后的2006年,Google收购了Writely,推出了这样的产品。

重要的是做出来

市场上的竞争就是这么残酷,主意不值钱,产品值钱,获得市场认可的产品最值钱的。

微软在2000年的时候,资源已经太多了,多到可以组织起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软件开发团队,而用“工程”的方式投入很多人,共同开发大型软件项目;而Google却可以用微软曾经用过的“艺术”的方法来,用很少的人来做出产品。前几天,和大学的一个朋友在北京吃饭。他离开微软去了Google,做出了一个产品,叫做Google Calendar,他们组,7个人。嗨。这种小团队作风曾经是微软的一贯作风,现在却不是了。

面对互联网,微软失去了太多的机会。

一个2000年的难题(续)

关于《一个2000年的难题》我当时的做法不像Erning那样隐蔽,不过思路是一样的。就是

<img src=”http://msweb/img/logo.jpg” onload=”this.location=’/page4everyone.htm'” width=1 height=1>

http://msweb/img/logo.jpg 是内部网络的一幅图片,
/page4everyone.htm是给其他人看到的主页。

而这个页面的正文是很正常的一些文字。原理就是,只有微软内部的人才能访问到那个图片,而不在微软里的人,会在一段时间的停顿以后,自动跳转。

不过就像有人说的,如果看源代码没有什么藏得住的,通过源代码,什么都可以看得到,比如/page4everyone.htm这样的文件名。不过,谁让我只有HTML的存放地方,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

不过这又引出来那个时候的另外的一个难题,比这个还简单点,就是:

我们有一份高中同学的通讯录(包括所有的人的联系方式)。我把这份通讯录放在网上,要求:所有我们的高中同学可以轻松的拿到,而其他的人就很难看到。

因为是基于HTML的,也就是说,只要有URL,没有什么能够藏住的,但是有什么办法可以保护一个很难记得的URL(比如/45831-8fdaurewqp.htm)不被别人发现呢?总之不能写进HTML的源代码。

大家想想这个问题?(回头想一想,那个时候真是空呀,总想这些事情)

后注:昨天在客齐集上面发了一个帖子,把我用了两年的诺基亚6670卖掉。半个小时成交。今天中午把机器在徐家汇给了人家,拿的钱补足了换了个Dopod D600。周末在收拾书房的时候,把旧的打印机,电话机,还有各种各样的旧的电子器件都找了出来,放在一个大箱子里面,这周晚上统统放到客齐集上面去卖掉。大家注意我的首页右面的我的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