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大家来看《赢在中国》(二)

昨天刚写了一半,太晚了,又困了,就睡觉去了。今天把其他的记录的东西补上来。

忘了谁说的了:

“想办法挣钱,不要想挣大钱”。

这句话跟小丰转述的他的导师说的一句话神似:“盈亏平衡,在任何时候都是重要的”。对于小公司,对于大公司,都是这样。让我又想起来我在去南京的火车上,在玄武湖边,在将军山上念念不忘的小地主理论。

江南春说:

“用怀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经验,颠覆现有模式,创造新模式”

还有

“十年如一日的挖井。遇到树根,挖掉;遇到石头,也挖掉。这好过十年挖十口没水的井。”

正应了王志东的说法,“坚持还是变通,没有人能告诉你”。坚持十年挖井,一定是有以前挖井的经验或者教训,才能让人看得远。看未来的10年的远见,是需要有过去的经验积累的。

严介和讲了一个故事,关于第一次创业,20几万标地的工程,接下来,要亏5万块钱。结果他们按亏8万块钱的方式做,最快最优质完成任务。结果质量被认可,从第五包(五次转手后到他那里)直接到指令性分包,两千万项目挣了八百万。通过这个故事,就可以理解严介和最被广为传颂的名言:

今天的真诚是明天的市场,后天的利润

最近发现反反复复看到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就是“对贡献有激情,对回报有信心”。这又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后注:Jason说了很多次,要我帮他在我的blog上加一个链接,一直忘记。今天看到电视了,就想起来了。罪过,罪过。好了,链接加好了。他是做广告出身的,自己给自己想好了广告词,也让我原封不改的加上去。好,就是下面这个链接:

比王建硕的更好看的博客 – 江南春博客

(画外音:本网站广告谨代表广告主个人观点。。。。嘿嘿)欢迎大家多去捧场。

注二:晚上和我们请来的老师Barry共进晚餐。他推荐《触及巅峰》(Touching the Void) 给我。里面讲到一个面对无比绝望的境界的时候地那种坚持。影片讲的是一个人,在高山遇到风雪,拖着摔断的腿,怎么样一步一步的用两天的时间爬回大本营故事。问及他怎么回来的时候,他说,要爬回去这个目标对于他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不去想那些,仅仅把每20分钟的目标设在前面的一块石头上,然后又设定下一个目标。。。后来,积少成多。。。嗯,听起来是个好主意。

推荐大家来看《赢在中国》

周二晚上10:05分,《赢在中国》节目。非常优秀的一档节目,关于创业的,建议大家都去看一下。刚刚看到23号的一期,比以前更能理解大家在谈些什么。有道理的话总在那里,只有当自己想明白了,从别人的嘴里以比自己更精炼传神的表达出来的时候,才会引起自己的注意。记录嘉宾语录如下(记了个意思,可能不是原话)。

王志东说:

“炒股怎么赚钱是个经典的问题,有一个经典的回答,就是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必然赚钱;创业遇到困难应该选择坚持还是变通?也有一个经典的回答:该坚持时坚持,改变通时变通。”

这就是创业公司面对的迷茫。 就像告诉你如何可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人自己也不百分百确定一样,更不会有人告诉你该坚持,还是该变通.唯一能做决定的是自己.

王志东说

“没有对特定的产品,技术的需求,只有人性的需求”

这一点印证了远景的重要.所有的需求,最终都落实在人性的需求上了.今天IdeaFactoryChina里面一句话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互联网是人的互联,不是电脑的互联”.说的就是人性.

杭州Mashup Camp 捣浆糊 2 归来

杭州回来。7点半出发,11点到达杭州;7点出发,9点半回到上海。杭州当天往返,就这么简单。谢谢Jim辛苦驾车,还有晓娣,薛盈,Johny来回陪伴。

黄伟说,杭州政府是一个科技乐观派汇集的地方。他们相信科技可以改变生活。这个判断我完全同意。看到了杭州刚刚开始运行的快速公交专用线路,站台的设计还有18米的车体,已经和地铁相差不大,就是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时速还是稍微慢了点。科技在杭州的应用,是我见过的城市中最迅速的,从实时显示公交车位置的站牌,到数字电视的全面推广,再到西湖景区的重新规划,都让我觉得杭州是个有想法的城市。

聚会依然成功。谢谢小伟和edushi的义工。杭州真美,里西湖别有一番情调。关于聚会,我一直相信人的本身比头衔和公司重要,思想比名声重要,言论的价值比涉及的概念重要,讨论的深度比接触的人的数量重要。前者是本质,后者只是影子(关于影子)。

聚会回来,收获颇丰。有机会深聊的朋友不多,还有很多慕名而去,却未及详谈,甚至疏于打个招呼,非常遗憾。《旅行的艺术》里面德波顿引用罗斯金的话说:“我们在旅行时,如果我们放弃每小时走100英里,从从容容地行进,我们或许会变得健康些,快了些或明智些。世界之大,远超过我们的眼界可以容纳的范围,不管人们走得多慢;走得多快,他们也不会看到更多。真正珍贵的东西时所思和所见,不是速度。” “一个人,如果他的确是个人,走慢点并无害处;因为他的辉煌根本不在于行走,而在于亲身体验”。这段话是在谈旅游,也适用于我们对新的朋友的渴望。世界之大,有深邃思想的人之多,远超过我们可以支配的坐在一起深谈的时间。与其在一次一次的聚会里面,发出成批的名片,换回成堆的名片,还不如静下心来和一两位朋友促膝深谈,因为收获,仅仅和你倾听,思考的时间有关。

建标推荐德鲁克的《公司的概念》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定去读一下。书,我是相信推荐的,尤其相信有思想的朋友的推荐。他说“信息过滤“是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同意。又听到的在网络游戏里面卖牛肉干的故事,耳目一新。居然有人开始在网络游戏里面开设柜台,供打累的虚拟战士们购买某种牌子的牛肉干。不但很快物理的牛肉干就会由网吧网管送到电脑边上来,说不定还可以在游戏里面加血。当然,钱还是要付的。

二宁身穿一件印着 [V 1.0] 的T恤衫,遭受广泛质疑,为什么把1.0的广告做到这里来了?结果二宁领出自己可爱的儿子,身上大书:[V 2.0]。这个创意好。很好。

思想,需要mashup。听,问,尝试结论,再去听,去问,去验证。如此反复。

注:这里是部分杭州照片
注二:今天Mashup Camp 北京也成功举办。
注三:二宁邻出的是女儿 ;-)

关于战略

2006年2月12号,就是大概三个月以前,写了一篇关于战略的思考。现在看来,有些想法已经有更深入的思考。刚从杭州回来,路上和Jim聊起这篇文章。当时邮件发给几个朋友,得到很多深刻的想法的回馈。现在看看,还是对我有帮助。于是把老文章贴出来,供大家探讨,并不吝指正其中思考不够成熟的地方。

我从上周五晚上开始,忽然悟出了到底什么是战略。很高兴,和大家分享过程。

战略,这个词都被用滥了。

我一贯讨厌这个词。

我周围都在谈战略。我这个技术出身土包子,战略对我根本就味如爵蜡。每次在开会的时候,听着各路MBA讨论战略,我都头疼欲裂,无聊至极。同时深信只谈战略,不谈执行是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的困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周

老实说,上周是我在客齐集从管理的角度最艰难的一周。对于2006,团队里的人纷纷告诉我,大家对大方向不清楚。虽然我说了很多,今年我们干什么,大家还是不清楚。我和晓雄诉苦,他说,苦恼的总是CEO,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清楚。我当时觉得有道理,不过现在觉得,不是太有道理。

这不是战略

这周讨论的开头就是:今年你的战略是什么?我兴致勃勃地讲我今年在市场上的活动,或者想做的功能,结果大家说:“这不是战略,这是战术”。我说今年我就要做到xxxxxx(现在看看我都觉得太虚),评论是:“这不是战略,顶多算是目标”。最后一屋子的白板画了个遍,还是没有一个战略。这对于我来说,被煎熬得像个白痴。

不过经过了痛苦和备受质疑的一周,觉得在周五和团队讨论的时候,总算顿悟了什么是战略。我把我的战略跟大家讲了以后,所有人都非常兴奋。都在叫着说,这下总算清楚了,明白了,感觉对了。我自己的感觉也对了。具体客齐集的战略就不说了,只跟大家聊一聊我的理解。

1.战略这个词名声不好,不是本身不好,是因为西方管理学思想在中国遇到的困难太多,而成功的中国的战略,都不叫战略。中国虽然不讲战略,但讲究兵法,讲究韬略,讲究运筹,说得都是一个道理。看到所有的伟人,都已非常清晰的做法,这种东西,西方称作战略,中国不这么叫而已。
2.战略必须作为一条准绳,来衡量什么事情(战术)该做还是不该做,做的话花多少精力做。我作为初学者,喜欢用倒叙的方式讲故事来表达战略。

例子一:从前有一个人带领一小群人闹革命,大家问:我们怎么打?头儿说:“农村包围城市”。好了,所有人都明白了。如果有人要攻打重庆,一枪就毙了,一棍子就打死。因为,这个行动不符合战略。推翻三座大山就不是战略,是目标;四渡赤水不是战略,是战术。
例子二:从前有个人要搞建设,大家说,咱们怎么搞呀?头说:“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好了,清楚了。谁要搞个先定性,再决定走不做,也是一枪干掉。因为off-strategy.

战略的好处在于,让自己,团队,还有所有的人知道,今年干什么,今后的几年干什么。

以前我理解的误区在于,我总觉得有用的事情就做。去年做的事情不可谓不多,报纸也在合作,podcast也在做,互联网广告业在做,各种合作都在谈,线下活动也搞。看起来红红火火,大家很累,看起来每件事都执行得不错,问题是,所有人还是不清楚,只知道干眼前的事情,不知道大方向在什么地方。简单的觉得,只要这件事情对网站有帮助,我们就去做。结果,就算再有钱的公司,所有的地方都在投,都拼不过小公司。一年下来,收效不大。

战略就是帮助大家选择,在100件都很好的事情中,我们选择哪3-5件来做。战略回答的问题是,当往东也对,往南也对的时候,一旦定了战略往东,就不能同时有人往南。并不是往南不对,而是不符合战略,不符合战略的好事情不是不好,是分散精力。

一旦有了战略,再回头看没有战略时候的作战计划,就看出问题了。很容易犯的错误是,钱的分配,人员的分配,产品的重点,和战略并不总是匹配的。比如说:你说战略是“在互联网中渗透链接”,但你为什么分配了20%的钱来做线下?所以这个问题就在于,做线下也对,做线上也对,但是,两个冲突的东西一起做,就是没有战略的体现。

比如今年个人的战略是什么。

如果在以前我会说,我要去认识很多人。对。这件事情对我有帮助。
我会说:我要安心学习管理学。对,这件事情也有帮助。
还会说:我要享受生活。也是好事。
还有:旅游,整理家里,写blog,把上海地图稍微改进一点。。。。。

这个列表长着呢。但到底做什么呢?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在没有战略的时候,我只会这些事情都放在to-do-list里面。问题是,很多事情都在抢时间,我根本没有办法来判断事情重要程度,因为没有准绳。以前5年的经验证明,没有战略,八成以上的事情干不完,或者干了也就干了,没什么影响。这也就是说,为什么我问每一个人,谁都不能清楚地说出来2005年他干了哪几件事情的原因。就是因为干得太多了,太杂了,既让自己每天都很忙,也让自己缺少成就感。碌碌无为就是指,碌碌(忙碌)却缺少作为。

如果有了战略呢?情况好很多。比如说,我把“积累社会资源”作为今年个人的三个战略之一。一下子,我觉得清楚了。

如果在以前我会说,我要去认识很多人。对。这件事情对我有帮助。而且符合战略。结论:做。
我会说:我要安心学习管理学。对,这件事情也有帮助。但是,对不起,这件事情是明年的战略里面,不在今年。再见,不做。
还会说:我要享受生活。也是好事。这个可以和“积累社会资源”沾点边。以后所有的活动,都要在轻松和享受生活的方式完成。做。
还有:旅游,整理家里。。。对不起,战略中没有。写blog,是,可以接着做。把上海地图稍微改进一点,这个。不在战略里面,不做。

战略就是个准绳,让自己向太多的诱惑说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面,并有成果。

那天和Jack聊天,感觉很好,觉得刚刚想通的东西可以帮到他。他说很多公司给钱让菠萝网帮着做企业及应用,有VC来找,有演讲机会,还有很多很多事情,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我觉得,这时候战略就有帮助了。我问的问题是:菠萝网今年到底要干什么?是做最终用户,还是做企业?是踏踏实实做一年产品,还是要资金迅速在市场上作大?这个战略的问题解决了,一切都明了了。

这只是自己的随笔,比较幼稚。最近的思考,发现我以前所讲的大方向,其实应该是“使命”,或者说是一个公司的理想。Rex在讲到“战略”的时候说,“战略就是关于选择”。战略并不代表方向,而是到达方向的途径的选择。

注:个人的真心建议:在25岁以前,或者在自己没有担任可以开始决定很多人的工作方向的时候,最好不要主动去碰战略这个词。我觉得自己不算太笨的人,但是一次一次的培训,都没有把我这个木头疙瘩脑袋搞明白。只有当经历太多的选择,在每天被强迫的思考中,才能慢慢会用到,并且觉得有用。几年前,说实在,还是“项目管理”,“时间管理”,“人员管理”这些实用的招数,才更适合自己去磨练。武功的招数,过于超前,基本功不扎实,会出事的。

对贡献有激情,对回报有信心

一般的生意人,都在反复评估,自己的贡献回报的关系。如果贡献大于回报,就说是吃亏了。贡献小于回报,就说占了便宜。

而我看到的伟大的公司,或者成功的生意人,发现他们有一种惊人的相似之处,总结出来,就是:

对贡献有激情,对回报有信心。

贡献和回报

打个比方,一个作家,可以关注自己写的稿子的质量(就是自己的贡献),也可以关注自己的稿酬。

只对自己稿酬感兴趣的,却不关心如何提高自己写的文章的质量,他会是一个越来越失败的作家。相反的,如果把所有激情投入提高自己的文章质量,而不关心稿酬的话,他才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家。

有“理想”的公司,都是贡献真诚的感兴趣的公司。微软的任何产品,都在看怎样提高生产率;Google的两个创始人关心的是如何更好的组织世界的信息;皮埃尔关心让世界的任何人都有可能在互联网上实现交易,而爱迪生关心的是给人类光明。。。

回报和坚持

如果一件事情是为了回报,这件事情很难持久。这和一个人的毅力无关。

当一个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的时候,常常会为了显而易见的回报来坚持做一些事情。但很少有事情可以让你立刻看到回报,于是会选择放弃。放弃,多半不是因为无法坚持而放弃,而是因为感觉到自己做这件事失去了意义,所以放弃。

写blog就是这样。如果只是很希望别人来看,来评论,就会一天访问十次自己的blog,看一看有没有人回复。不久就会精疲力尽,而且会发现,自己的努力并不会直接换来多少人回复(像我每天一篇写了第四个年头了,也不会有多少回复的)。这时,就会怀疑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于是就不写了。不用埋怨自己的毅力,这件事本来和毅力毫无关系。

而凡是能坚持的blogger,要么是把blog写给自己的,意识到每天的记录是帮助自己来整理思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要么是为了兴趣,写BLOG仅仅是为了帮助别人,只关心分享,而不关心评论或者浏览量的。无论什么样的动机,只要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是为了贡献,而不是回报,就会坚持。

只有对贡献有激情,不在乎回报的时候,你才能坚持做一件事情,就像伟大的公司因为有一个贡献的理念,才可以持久的保持激情,在取得巨大的成功以后,接着日复一日的寻找更大的贡献。

需要说明回报,绝不仅仅是钱,它可以是各种你追求的东西,甚至仅仅是一个指标。比如,锻炼身体,身体健康就是回报。如果不享受锻炼的过程,而是苦巴巴的咬着牙,说只要我坚持,就一定会身体好。。。八成,这种坚持不会超过一个月。这就是为了回报而坚持的例子。减肥不成功,不用怀疑自己的毅力。当你对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本身没有兴趣而只是为了这种方式带来的回报来勒紧裤腰带不吃东西,又怎能让你长期的坚持?

网站的贡献和回报

网站如何提供给用户更多的价值,这就是贡献;如何提高访问量,这是回报。

我个人的体会是,回报这个东西,就像一个电闸。当你把手摸上去的话,就像摸到了高压电一样,瞬间就会感觉的迷茫,压力,并看到投机取巧的办法看起来很有吸引力,就会像一个商人一样买卖流量。但如果把手抽回来,不去碰那一个电闸,感觉立刻好了很多,开始思考比如如何帮助用户,如何给予更多,贡献更多。世界于是又回到了鸟语花香,海阔天空的状态。

彻底想明白自己努力到底是为了贡献了,还是为了回报,是是否可以持久的,优秀的做好一件事情的关键。

对贡献有激情的时候,还要对回报有信心

和对贡献的激情同等重要的是,对回报的信心,而不是置之不理。历史上成功的企业和个人,不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取得了与之相应的巨额的报酬,以及电影明星般的盛名。并不是每一个对贡献有激情的人都做得到这一点。

比如历史上有一个伟大的发明家(或许是最伟大的发明家之一),却鲜为人知。他就是Nikola Tesla。他发现或者开发了一系列伟大创新的基础技术,从无线电信号传输,到交流电,从特斯拉变压器到X光,荧光灯直到现代电网。他和爱迪生一起工作,却相比之下,却回报寥寥。不但老年穷困潦倒,也很少有人听说过他。1943年,这位为人类迎来电力时代的天才去世的时候,身边只有几只他捡来的病鸽子。

这是一个对贡献的激情却没有回报的例子。John Battelle在最近一本新书《The Search》里面就提到,Google的创始人Page就是一个深受这个故事感染的年轻人。Page说“Nikola是个伟大的发明家,但他没有取得他应该取得的成就。我喜欢发明,但同时也希望改变世界。我希望能把我的发明带到人们的手里,这样他们就可以使用我的发明,因为只有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在发明了PageRank算法以后,到底是按照学术传统分享自己的成果,还是像商业公司一样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是两个创办者在1997年夏天最大的问题。

当然,结果证明了,他们可以在像Tesla一样贡献的同时,用一种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回报。这种把贡献转换为回报方法给了他们信心,可以更专注的在贡献部分。

回报是贡献的影子

回报是贡献影子。我是说,如果安排得得当的话。

当一个人奔向太阳的时候,影子会跟着你。

当他追随影子的时候,他将远离太阳,远离光明,最终失去影子。

杭州5月20日 Mashup Camp 捣浆糊 2

庞小伟发出的杭州Mashup Camp 2通告:

一、名称
Mashup2 in Hangzhou
上届介绍:
Mashup1 文字:http://www.uuzone.com/blog/mao/86848.htm
Mashup1 图片:http://www.flickr.com/photos/tags/mashupcampchina/

二、日期
2006年5月20日 周六 上午10点至下午3点
3点以后你可以继续进行

三、地点
杭州龙井路下毛家埠(都锦生故居旁)隽水阁茶楼
TEL:0571-87968927
就在这里:http://my.edushi.com/note/url.aspx?id=3638

四、主题报告(已确认):
1、Isaac毛向辉:创业2.0和投资2.0(暂定)
2、Rebort冒志鸿:主题确认中
3、王建硕:主题确认中
4、继续邀请中……欢迎推荐

五、自由讨论
曲水流觞+自由成群

六、参捣费
人民币100元以内,AA制

七、征集和其他
1、门户开放,征集主题发言中,愿意发表高见者,请和我或老冒联系都可以。
2、请大家大家讨论会议的形式、内容和流程。
3、E都市提供投影设备和义工。有任何的进展和确定,我会及时发布。
4、请老冒将MASHUP LOGO传给我。
5、请大家在此帖后报名:中文名+公司或网站+联系方式。参加人我会补充至下一版中。

八、目前已经报名参与者
毛向辉-UCIVC
冒志鸿-UUZONE
王建硕-客齐集
陈序尔
Johnney
励文杰
叶子
CELL-opml.cn
SevenYuan
刘平阳-yupoo
Zheng Xiaoyun
MaxPang-E都市
孙海涛-E都市
李治国-口碑网
王肖柏-波普播客
王佩
……

持续增加中,欢迎参加过南京Mashup1的朋友参加。

我对上一期在南京的一些记录:

Mashup Camp China
Mashup Camp China 现场

怕得鱼惊不应人

桑林志看到一首改编过唐诗。很喜欢。这里是胡令能的原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尤其喜欢最后两句.

当自己的心静得像垂纶的稚子一样,把借问的路人都置之度外,一心一意的关心起自己的鱼不被打扰,真是难得境界。

上一周工作的时候,经常念起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发觉只要分清了在一个给定的时间里,哪些是路人,哪些是怕受惊的小鱼,工作的效率提高不少。

n x 资源 + 时间 = 快乐

五月三日在家里干了一天活儿。

除了院子里半人高的杂草,把阳台上三个巨大的戴尔箱子变魔术一样的腾空,又把所有的玻璃擦干净。觉得特快乐。以前买的东西也就这样神奇得跑了出来。

现代人的困惑

现代人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当金钱可以买到的东西远远超过可以支配的时间的时候,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忙乱和迷茫。

例子一:旅游越来越不能带来兴趣。因为有钱可以去一趟云南,却忙得无法在起程前两个星期给与足够的时间来憧憬和筹划,最终,这此旅行仅仅是去过这个地方罢了。
例子二:疯狂的买新的镜头,却发现并不见得用他拍了照片。
例子三:每天往自己的RSS阅读器里面加新的种子,却发现认真读过的越来越少。
例子四:下载堆满硬盘的软件,用的却不到一半。。。

种种这般,都是当自己可以获得的资源超过自己可以给于的时间后,出现的状况。更不幸的是,大家以为解决的办法,是获取更多的资源。。。如此恶性循环,把人拖入了物质极大丰富后却精神匮乏的境地。

选择过多,却没有时间来享受

现代的商业雪上加霜,不断的贬低不能用来买卖的东西,比如说慢跑,朋友,自由,而宣扬可以买卖的解决方案。比如用昂贵的健身俱乐部,来隐讳的满足人们对于锻炼的需求。用洋酒的广告,来燃起人们隐藏的对朋友的渴望。而自由,在物质社会里面,就简单的固化为汽车和别墅。

当我们没有时间来锻炼,却又渴望锻炼的时候,我们不会想到,一双球鞋加上1个小时专属于跑步的时间就可以解决问题。很多人会选择几千块钱的俱乐部会员卡。在会员卡过期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去的次数还不过5回。更不幸的是,大家会接着用买更贵的健身卡来试图解决问题。

同理可得,大家希望有朋友,却诉诸于昂贵的洋酒或者奢侈品;希望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可以到达自己想到的地方,于是开始购买别墅和汽车。

当没有时间匹配的消费进入我们的生活的时候,它们不像资产,倒更像灰尘,蒙蔽了我们的心灵。我们以为用钱可以买来快乐,但如果不匹配等比例的时间,买到的只是更多的困惑。

诉诸于获得自己现在没有的东西来解决眼前的问题,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不改变,健身卡并不能带给我们健康,洋酒并不能带来朋友,而汽车也远不能带来自由。

就像这个化学式:

2H + O = H2O

一样,有再多的H,如果没有O,就没有水。

那么我们能不能得出一个类似的等式:

n x 资源 + 时间 = 快乐

这里,n可以等于零。

快乐或许真的来之不易,但障碍决不是金钱。

公园长凳上的梅纳德

和有智慧的人一起工作,比拥有很多的钱而在家呆着更有意思。他们可以教会你东西的,能够给你启发,尤其是能够改变你在工作之外,对于生活的态度。我很庆幸在30岁以前就认识很多这样的人。

今天,看到给我启发很多的一个人就要退休,回到自己的个人生活中去,我才发现,在短短的一年里面,我的生活因为这个人,有了一些改变。这个人就是梅纳德·韦伯。

公园里的长椅

印象最深的是在一次全球大会上,灯光亮起,空荡荡的舞台中间就放了一个路灯,旁边放着一个公园里面常见的可以坐两到三个人的长椅。我以为要上演话剧了。这时Maynard上场。他一个人坐在长椅上面,自言自语的说起,“我常在想,如果有一天,我退休了,我就会在公园的长椅上面坐着,然后一个一个的回想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每一个人。。。这个人见到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子,是会做过来打个招呼呢,还是转身就走呢?”。

我现在脑子里还经常想起,当时在台上的那个木头加铁艺的长椅,上面看起来孤单的老人,还有台下众多的心有戚戚的听众。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真的不像一个eBay的COO,而就是一位的长者。

生活的思考

经常想一想未来,设想一下几年,十几年之后的自己,像Maynard那样,会使自己的生活来得更轻松些。很多事情,发生的时候对自己很重要,回顾的时候,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忙而推脱的事情,却发现是最值得做的。常常设想发生在未来的回想,让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在对于长期不重要的事情上。各种学说,其实都在宣传这一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的“以终为始”,管理学里的Personal Statement,或者藏传佛教里的“死亡冥想”,都鼓励我们去设想未来,从而改善自己现在的生活。

后注:记得在圣何塞第一次到到他。握过手后,他问我在做什么,我说我在负责Kijiji中国。他说很酷。然后我很礼貌的问,“你是做什么的?” 于是,我开始出名了,作为“那个问Maynard是干什么的人”在公司里出名了。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