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生活的乐趣

世博会看什么

今天第三次去世博会。本着不花时间排队的原则,本次参观的都是没有不放电影的场馆,毕竟这不是2010年上海国际电影节

其实从世博会筹办到现在,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疑问,就是对于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现在,举办世博会还有没有意义。我逛了一天,感觉至少是部分有意义的。

世博会我最喜欢的,还是演出,有真人的演出。非洲馆的土著歌舞,马来西亚馆的夜场,还有首尔最佳实践区的热舞,都相当的棒。让我最感慨的就是这么大的世界里面多元文化中的那种没心没肺的快乐。没心没肺的意思就是,随意得很,快乐的很,让大家也跟着音乐一起疯,一起闹的快乐。还有花车大巡游,也是我的最爱。一群小伙小姑娘,把自己浑身上下点缀满了苹果香蕉,跳着舞游行,真是“没心没肺”的,“简简单单”的开心。不仅仅小朋友看得着了迷,大人也高兴得手舞足蹈。这和中国区的表演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更多是高难度的,或者有些什么主题思想的,而且整齐是最基本的要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历史,还有更重要的不同的政治现状产生的不同的结果,在世博园混在了一起。

还相当的感慨就是这个世界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非洲联合馆的多哥共和国展示的最炫目的建筑是。。。宜必思酒店(Ibis Hotel),一家法国廉价连锁酒店。还有在太平洋联合馆里看到人口1000人的小国家。

其实世博会里展示的东西,互联网上面都有,但它在那里,我们“有可能看到”和“真的有机缘看到”是不一样的。山在那里,不见得等于我们爬过,或者看过。我们在视频网站看到的搞笑的视频不少,但如果不被“抓”进世博园,“凑巧”走到一个个国家的视频和介绍面前,我们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和叫做博茨瓦纳,或者塞舌尔的地方不会发生哪怕一点点联系。而在这里,我们碰到了,哪怕也仅仅是一小会儿。

逛世博很累,很多场馆很无聊,这也是事实。但是就像旅游一样,它是以一种非常繁琐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都看到,并且用自己的脑子过滤出有趣的东西记住。每个场景里面那么多小字,讲解,图片,信息量多得让我觉得就像我的Twitter上的时间线,只要不报要看全的妄想,合理的走马观花就行了。留下的,必定是最吸引“我”这个个体的。

就像旅游一样,我们看世博是在寻求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正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会发现什么,我们才期待去看。我真的没有想到,在整个浦西的最佳时间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没有任何期望的麦加米纳帐篷城。这就是旅行带来的惊喜,也是世博会带给大家的惊喜。

改天再去。

Tip: 浦西比浦东真的人少很多,晚上5点以后买半价票进去最划算。

鸵鸟政策

昨天晚上,范范很苦恼。

范范说:怎样才可以不要去想这些烦心的事情呀?
我说:睡觉。

范范说:可是明天早上醒了,还是要想呀?
我说:睡懒觉。

结果被她好好的笑话了一顿。

又见好(老)友

下午4点半溜到DoNews的在香港国际中心45楼的聚会,去看看老朋友,忽然发现自己居然变成内向的人。在我的性格测试中,我是挺标准的ENFP(外向直觉情感感知型),在会议中常是说话比较多的,而最近在陌生人偏多的环境里,却有些不自在了。和keso,Jim,老华和钟伟聊了一阵,打了几个招呼,就回来了。衣不如新,人不如旧,看到老朋友有种心满意足的感觉。

有钱的人总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人总没有钱

我的哥哥在观察生活很久以后得出一个非常有趣的结论:

有钱的人总没有时间,有时间的人总没有钱

如果想省钱,有上百种办法。我家门口的乐购一大早总有无数的老头老太太排半个小时以上的队买便宜的鸡蛋;一养的东西在不同地方总有相当大的价差。只要花时间去淘,总能找到便宜货。而社会同时还有很多为有钱人设计的服务,为了可以省一点点时间,总有人不在乎雇专职司机,在市中心买房子等等。

我挺认这个规律的。我试着分析一下原因:

在这个世界上有几种人。一种人,没有人需要他的时间,这些人或者失业或者只有很低的工资;有些人有能力把自己的时间换成钱,比如专业人员;而还有一种人可以把钱变成钱,比如投资者。

对于专业人员,只要有把自己的时间变成钱的办法(尤其是晚上可以干私活的那种),他缺的一定是时间,而不是钱;而对于把自己的时间放到市场上去,没有人需要的人,他一定有很多的时间,但是就是没有钱。

对于世界上的第三种人,就是投资的人来说,他们还有一种把钱变成更多钱的能力,所以对于他们,他们缺的永远是钱(或者说是现金)。因为如果他有现金,他一定会第一时间把它投入到一个项目里面,以期待赚到更多的钱。而只有没有任何投资渠道的人,才会在银行里有大量的钱。比如最近一年的股市让普通老百姓从未有过的感觉到自己有钱,也同时少见的让每个人手里都觉得缺钱了。

后注:基于这个想法,那天我在和硅谷的朋友聊天的时候说,在一个不富裕的国家(如中国),最好的生意是“帮人省钱,或者帮人消磨时间(娱乐的价值)”;在一个富裕的国家(如美国),最好的生意“帮人省时间(方便的价值),或者帮人花钱(奢侈品的价值)”。一旦反过来,市场就小了很多。这就是硅谷的很多主意在现在的中国不很行得通的原因(不过完全可以捂上5年再看)。

我按死了哥伦布

一天上厕所,忽然看到一只小蚂蚁探头探脑的在我的浴缸边沿探索。

我问他:小蚂蚁,你叫什么名字?

它说:我叫哥伦布。

我问:哥伦布,你在干什么呀?

它说:我发现了一个新大陆。

我问:什么新大陆呀?

它说:就是这间房子。这里比我们的蚂蚁洞里干净,又暖和。我这就回去让我的同伴们都搬过来住。

我大惊,轻轻的把哥伦布给按死了。

我相信面对面的交流

今天开会Meg请来的嘉宾是GE的Jeff Immelt。这位老兄真逗,虽然掌管着1600亿美金的生意,却是个直截了当的人,他讲自己在GE的想法,居然让我笑得肚子疼,但句句都是很有道理的,我做了5页的笔记。印象最深的两句话,第一句是大公司也可以很快(Big Company can also be fast. Big company and fast always beat small company and fast.),这是他的“规模也是优势”的理论的一部分。第二句话是,增长就是增长(Growth is growth, and it is all sexy),对于已经有的业务,如果持续增长,和创造新业务是一样的。

我们总不能超越前人的智慧,很多道理听了很多遍,不信,或者没有感觉;而如果一个在这方面超强的人在你面前亲口告诉你,很奇怪,就特别容易信。就象Jeff告诉你大公司的大本身就是有好处,我信了。还有去年的嘉宾宝洁的A.G. Lafley讲的”只做自己“,就让我受用了过去一年。我是一直相信面对面是有一种魔力的,当一个活生生的人站在面前的时候,他说的很多话就更容易给另外一个人启发。就像以前和小丰讨论”个人使命”这个很虚很大的话题,小丰说她相信,只因为在Stanford课程中这一节课是Andy Groove讲的。。。。

怕得鱼惊不应人

桑林志看到一首改编过唐诗。很喜欢。这里是胡令能的原诗: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尤其喜欢最后两句.

当自己的心静得像垂纶的稚子一样,把借问的路人都置之度外,一心一意的关心起自己的鱼不被打扰,真是难得境界。

上一周工作的时候,经常念起这首诗的后面两句,发觉只要分清了在一个给定的时间里,哪些是路人,哪些是怕受惊的小鱼,工作的效率提高不少。

《励志讲坛》回来

刚刚从交大的第二十期《励志讲坛》回来,经过灯火璀璨的徐浦大桥,到家里,已经10点多了。我很喜欢这次讲坛的气氛。一个周四的晚上,在咖啡桌边,和同学聊一聊少许感悟,很幸福。姑且自称为“好为人师”吧。

深深感谢为这次讲坛工作的同学和老师。比如一次一次联络和确认的主持人王弈。他主持的很棒,稳重而老练。还有彬彬。老实说,在讲坛上第一次看到彬彬做的纪录片里的31幢402寝室门口,还有从阳台上看下去篮球场的时候,恍然就觉得自己又回到了过去,竟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这份礼物很珍贵。彬彬的钢琴弹得不错,配乐时间恰到好处。还有敬业的苏老师,以及那个装扮成咖啡厅服务员的同学等等。。。看得出来,大家是费了心思的。这就是交大的实干精神。

咖啡很好喝,后悔还剩了小半杯,没有喝完。:-)

最后的时候,真的是突发奇想:这种在学校里面听讲座,10年以后回去办讲座,感觉到这种薪火相传,是最大的幸福。

实在是能力有限,估计所想所讲,还需要深入。希望能够给大家些许帮助,也希望以后还可以常回去。因为这是有意义的和幸福的事情。

交大110年校庆

今天参加交大校庆。记忆中四年的细节都丢失了以后,剩下的是那种亲情一样的淡淡的却温暖的感情。

就像我们无法感知身边的伟人一样,我们无法感觉身在其中的名校。只有回过头,才发现,原来,当时无趣的生活就是“传说中”的大学时光,校友自传中的非同寻常的回忆,其实就在那时平淡和安静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