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云计算

我的一个朋友要做提醒服务,发现如果帮用户注册139.com的邮件,发邮件过去,用户就可以收到短信通知。免费,简单。唯一的问题是,139.com的注册过程有一个识别码,就是那种写的乱七八糟,机器无法识别而人却很容易看出来的那种图片(学名CAPTCHA),真的把这个自动注册服务给难住了。

他用了一个简简单单的做法:就是把图片拿过来,原封不动的给注册他的服务的用户,当做自己的CAPTCHA图片。当用户识别之后,他再把用户的输入原封不动的给139.com,这样,电脑要解决的问题归电脑,人脑要解决的问题归人脑。倒还真是个好主意。

其实,这种借别人之脑,解决自己之问题的办法,早在2004年就出现。有人建立免费色清网站,由大量的用户来解决只有人才能容易的问题。他们的用户有足够的动力,来解决哪怕是最简单,最复杂,最无聊的问题。

Google也在使用这个聪明的主意。除了Image LabelerSearchWiki这样基于兴趣和自愿的工具,我觉得最绝的一步棋是收购reCaptcha项目。reCaptcha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spin-off项目。原本是为了帮助网站防止spam。Google收购的原因,确实为了帮助识别图书扫描中遇到的不可识别的扭曲的文字。每次用户会看到两个词。一个词是reCaptcha已经知道正确结果的词,另外一个词是不知道结果的。只有答对第一个词,就可以证明你不是机器,而第二个词的答案,如果和另外一个或者更多用户一样,就把这一答案作为正确答案,放入正确答案库里。就此轮回。可想而知,每天有多少人基于自己的目的(比如发个邮件,发个帖子等)来帮Google解决计算机解决不了的问题。

不仅仅是这些小的应用,现在越来越多原来认为很难解决的问题,开始由人脑来解决。比如说搜索(很多人在尝试social search),还有新闻(social news),还有很多类似的带social的词,暗示的都是这种用互联网把大量的人脑连在一起,共同解决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这种趋势,如果一定要起一个名字,我会把它叫做“人肉云计算”。它是“人肉计算”(参见人肉搜索),也是云计算(分布的,作为服务的计算模式)。

P.S. 再次重申这个blog的留言政策:广告性质的签名,或者包含广告性质的链接,无论内容是否有价值,直接删除。

做好人的原因

在一个培训里,我们做了个有趣的游戏。那个游戏是一个囚徒困境的翻版,是为了证明双赢的可能性和重要性的。简化来说,是这样的:

两个人猜拳。
每个人都可以出剪刀或者布。
积分规则如下:
若两人都出剪刀,各得1分;
若两人都出布,各得3分;
若一人剪刀,一人布,剪刀者得5分,布者得0分。
如此往复很多次,积分最多者获胜。

如果是你参加这个游戏,你会选择以何种逻辑出拳呢?如果是几百个人,两两玩这个游戏,8个小时以后,最高分获胜,你又会怎么玩呢?

局部和整体

如果从个人自私和理性的角度判断,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出剪刀。在对方出剪刀和布这两种情况下,自己出剪刀总比出布得到更多的积分:

如果对方剪刀,自己出布,得0分;自己出剪刀,得1分。
如果对方出布,自己出布,得3分,出剪刀,得5分。

同时,把两个玩家的积分相加,就得到总财富的增加。两个人都是剪刀的时候,总财富加2,一个剪刀一个布,总财富增加5,而只有两个人都是布的时候,总财富增加最多,是6。从集体的角度,每个人都出布最佳。

这是一个虽然游戏双方都知道出布对于整体更加有利,却又不得不出剪刀的困境。

最优解

在二十年来的竞赛中,最高分的算法如下(相见维基百科的解释):

第一步永远出布。
第二步和对方上一步出的相同,以此类推

这是个出奇简单的算法。尤其是第一招就出布好像挺傻的,但最终,这种做事准则总能赢得最多的分数。为什么呢?

出布,可以说是一个友好牌。他向对方表明自己的善意,虽然这对自己而言危险,等于把赤手空拳的自己把一把匕首交给陌生人一样。现实社会,会有人真么傻吗?

出剪刀,是防卫牌,是不合作的牌,是准备损人利己,或者至少也是正当防卫的牌。

赢得战斗还是赢得战争

对于永远出剪刀的人,他几乎赢得了每一次单独的战斗(不是比对手多得5分,也是至少和对手打个平手)。但最终因为

  1. 没有人会傻到当他出了多次剪刀以后依然和他出布,他每次得到的只是1分。
  2. 就算有人因为过于善良或者仅仅是愚蠢,或者他利用第一次接触的机会,占了对方的便宜,得到5分,他的可怜搭档会因为他的欺负,在后面的比赛中会尽快的被淘汰。他能利用的人越来越少了,能够得到5分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少了,直到最后,使出全力也只能每次1分的艰难争分了。

如果把这个世界简单的分为好人和坏人的话,好人喜欢和好人打交道,而坏人也喜欢和好人打交道。最终,是一个好人和好人可以持续生活下去的世界。他赢得了所有的战斗,却最终失去了真个战争。因为,从你死我活的角度来看,他赢了;但从两人整体的角度,他输了。更多的出现在整体失败的回合中的人,也不会积累多少的财富。

对于永远出布的人,也是死路一条。没有原则的“善良”,是没有原则的放弃自己的利益,是最快被淘汰出局的。

对于最终获胜的那个仅仅出于自己的私利(就是获得最多的个人分数),却展示了如下的美德:

  1. 善良。第一个回合向对方表达善意,希望以此找到同样善良的回应,并开创一路“布”下去的搭档。
  2. 复仇。对于不善良的,背叛的行为,立刻不加犹豫的惩罚。因为对方如果处于一己私利,只有在受到惩罚以后才会有重新出布的可能性。
  3. 原谅。当对方重新回归友好以后,自己立刻给予友好的回应。

这是个很神奇的结论。它从实验和推理的角度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要对别人友好,为什么不要做坏人。

现实的意义

这个实验的分数设置是有讲究的,它模拟了我们现在的社会:这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是一个可以双赢的游戏(只有合作,才能让社会总财富增加,自己的那一份也要增加)。

在这样的游戏中,如果只有一次交锋,或许出剪刀是正解。但如果是多次的多人的游戏,最终,选择做好人是可以被验证的正解。

这也告诉我们为什么我们见面的时候会需要握手,虽然对方不见得一定会伸出手;为什么在电梯里面需要向邻居问好,虽然在现在的社会,会给与回应的机会不会很高;为什么在竞争的时候,不要出损人利己的招数,因为看似一个公司占了另外一个公司的便宜,却实际上伤害了两家公司所处的行业,最终伤及自己。

做好人,不仅仅是乌托邦的理想,和不切实际的道德要求,更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必由之路。

小宝对态度的感知

小家伙早上有些哭闹,好不容易稳定下来,一个人在小桌子前玩积木。爸爸上班的时候,悄悄地拉开门,希望避免小宝一定要跟着出门的情况发生。就在我马上就消失在门后的时候,被小宝一回头看到。于是,他就站在那里瞅着爸爸。爸爸很尴尬的看了看他,一转身,溜走了。小家伙倒也没有什么反应。爸爸窃喜。

晚上回来,妈妈告诉我,小宝下午问她,“发生什么事了,爸爸为什么早上不理我呢?”

中国哲学体系的困惑

中国古代的智慧,经过千年,现在依然可以用“子曰”什么什么,或者“俗话说”什么什么的来对我们周边的现象进行解释。但一直没有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帮助我们做判断。俗语里面的正确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成双成对的以反义词的方式出现的。这么做,也有道理;不这么做,有另外的道理。事后诸葛亮的情形居多,锦囊妙计类型的比较罕见。

比如对于坚持一事,有人说坚持就是胜利;立刻就会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失败,有人说,面对失败没有关系,只要接着去做,失败乃成功之母嘛。“我来给你举个例子,某某某在经历了100次失败后,在101次,就成功了。”也有人说,这叫钻牛角尖,这叫不到黄河不死心,这叫。。。。如果我们看语言中的词,也是同义词中间就有褒义词说法,也有贬义词说法:赞扬,吹捧;果断,武断。

任何事物或者行为,都有好处A和坏处B。看似有道理的道理总是仅仅告诉我好处A,却从不谈坏处B;对于恶行,也只告诉我们B,却忽略了A。这就让我们觉得只要是道理,都很有道理,却对于做决定没有太大裨益。

先人们只告诉了我们道理,却缺少系统的推理来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情况下应该应用哪一条美德。比如,在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已经失败了三万次了,到底应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呢,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呢?给定的信息下做同一个决定,到底是果断,还是武断呢?

“炒股的要义,就是低买高卖。你看啊,老张10块钱买,15块卖,赚了;老李,19块钱的时候,别人都说不要买,结果他买了,你看现在,涨到30块卖了。你要向他们学习啊!”

这些真理一样的道理,实实在在的传奇故事,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怎么知道现在是高点还是低点呢?

你告诉我某A坚持读完大学,成了伟人;某B,大三辍学,成了伟人。但对于我,到底度还是不读下去呢?应该学A还是B呢?就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

因为没有设定具体场景,多少年以来,美德A以及和它相反美德B,从来没有正面的争个高下来,好像京剧里的《三岔口》,黑灯瞎火的摸了半天,谁都没有碰到谁,却分别井水不犯喝水的传承了千年。

对于近代的西方哲学发展,我觉得有些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他通过设定一个有一个场景,逼得哲学家对此进行确定的回答。有点像哲学里的物理实验。在参数固定的情况下,追求一个固定的结果。比如在关于道义的讨论中,有一个争论百年的经典问题:

刹车失灵的火车在轨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个工人,另外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作为火车司机的你,会不会把火车扳到只有一个人的铁轨上?

这个给定的场景逼得每一个哲学家回答“扳还是不扳”这样确定的答案。对此,实用主义者,绝对主义者,义务论者,结果主义者,自由意志主义者等等不同的学说,给出不同的答案,或者给出相同的答案,却是因为不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反对者针锋相对的再次举出另外一个场景,将对方的学说的推论过程应用其中并且产生一个荒谬的结果,并进行改良。如此往复前进。每一个参与者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一步,正如物理学,天文学或者化学等学科那样。

希望我们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面,认真的坐下来,不高谈什么事应该做的,而是多一些固定场景的较真的讨论,进行逻辑上严格的推导。道理,怎么讲都行,而决定,是非此即彼的。

小宝对老婆的看法

一天,两岁半的王逸凡一边照镜子,一边问妈妈:
“妈妈,我头上的伤口好了!是不是可以娶到老婆了?”
(小家伙头上撞伤了,妈妈跟他说,不要用手去抓,要不然以后找不到老婆了。)
妈妈说:“是呀。我问问你,要老婆做什么?”
小宝说:“可以给我炖汤喝”。
妈妈心想,这小家伙还挺知道照顾自己的,连给他炖汤的人都想好了。
小宝接着叮嘱说:“妈妈,记得帮我剁得碎一点呀!”
妈妈大惊,原来这个小家伙一直以为老婆是可以用来炖汤的!

汗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