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的故事

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是《盲人摸象》。这个故事不但有趣,给人启迪,还不断给我帮助。故事里,6位盲人分别摸到了大象的一部分,分别宣称大象是一堵墙,一支矛,一条蛇,一棵树,一个扇子和一根绳子。他们争论不休,却永远无法达成一致的意见。

几百年以后,这样的故事还在重演。人们看到了世界的一小部分,就夸大这部分,宣称他看到的版本是唯一正确的版本,争论就是这么产生的。

当我看到这样的宣称的时候,从来没有怀疑过说话的人看到了一部分真实的世界。但问题是,他看到的并不是全部。我呢?也是一样。

意识到每个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小部分,和历史中的这一个瞬间,我们对这个世界会更加好奇和理智。只能看到世界的一部分并不会妨碍我们形成自己的观点,但是我们可以比六个盲人做的稍微好一点的地方是,当我们表达观点的时候多一些对别人观点的尊重,并且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看到的仅仅是世界的一部分这一事实。

以上海为例。我写了《六年爱上不正常的上海》,就有人把它和《上海,今夜请将我埋葬》对比,一定要分得出谁在说真话,谁在说假话。上海是一个很大的城市,里面住着着很多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有些艰难,有些满足;有些人总是充满信心,有些人永远都是愤怒;有些人喜欢冲突,有些人喜欢平和。。。有一千六百万人,就有至少一千六百万不同的生活。我相信,在这一千六百万中生活中,没有任何一种是“代表性的”生活。每一种生活,包括我自己的,都是独一无二并且有意义的生活。“以偏概全”是每一个,包括现在写文章的我,常犯的错误。

在现实世界里,每个人都是一个盲人。所以我依赖我的朋友,看到的文章,听到的思想来告诉我我没有看到的那一面的样子,这些声音无论是同意,反对,补充或质疑,他们的总和一定比我看到的部分更接近于真实世界的样子。而让我感到困惑的,就是在论坛里面的论战为什么屡屡演变成为人身攻击。论战中的盲人太急于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而没有先停下来倾听一下,因为他们断定自己看到的世界。问题的核心在于,不是你看的错了,而是事物的复杂度超过自己一个人可以看到的范围。

为什么对于一个事物的描述只能有一种呢?为什么一件东西不能同时是红的,又是白的,还是绿的,甚至也是黑的呢?为什么它不可以既是大的,又是小的?这些不同的特征难道不能同时属于同一个物品吗?

只有当我们发自内心的理解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止一个正确答案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的开始学会欣赏别人给出的答案。

《盲人摸象的故事》上的14个想法

  1. 经典的故事一直延续至今,不断重复。和谐社会是多元化的,每一种观点都是应该得到尊重的。

  2. 态度也很重要。

    有的人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聪明,说错了,也不承认。

    有的人是为了寻找真理,说错了,则很高兴,因为找到了一条真理。

  3. 从这个寓言可知,集体的思维也胜过个体思维。

    如何形成良性的集体思维机制,是个很不错的问题。

  4. 从来都相信那句话,事理越辨越明,总要有人充当八婆的角色。假设,这里站着 10个人,有 9个都在吵得面红耳赤地讨论问题,不可开交,而那剩的一个人,什么也不说。他在做什么呢?他在听,听好的和劣的。等他们说累了,不想说了。最后,那个人站出来,取众家之处长,他会利用他冷静沉稳的判断,得出一个相对圆满的结论。这个人,也许是王建硕了! :)

  5. 您说的很对.我更进一步演绎一下这个命题.

    1每一个人的视野范围是不同的,存在交集,也存在差异.故应吸收有用的差异.

    2你所谓的盲人是针对所认识事物全部本质来说的.

    现实中,认识一个事物,任何人不可能认识到全部,也没有必要.
    关键是能够认识到最有效用的那些本质就够了.

  6. 我赞同你的观点。首先,每一个人都是盲人,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看到事物的方方面面;但是,每一个盲人又确实触摸到了真实,他们基于各自真实的认识都存在各自的合理性。
    但是把这个情景扩展到社会,就会遇到一个问题:并不是每一个“盲人”都是平等的,这些“盲人”之间有特殊的复杂的联系——社会关系——利益、阶级、地位,等等。正因此,“盲人”有原因对自己所触摸到的真实,背叛、强调、肢解——试图改变其他人,或者改变自己——于是就有了并非为了得到最终真实的争论。

  7. 正想写《般若:盲人摸象的启示——蚂蚁“搬”大象/——怎样达成“和天下人一般见识”》一文,上网一查,就来到您这里。

    的确,真正的聪明人,应该是用尽全部心声的人,懂得“静心倾听,耳听八方;细心观察,眼观六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冥思苦想,潜心悟道”。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