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互联网之子 Aaron Swartz – RSS, Creative Commons, Web.py, Reddit…

在互联网上,Aaron Swartz 这位同学,不断的引起我的注意,好像我总是绕过不去他,不经意的就能看到他的作品,被他或多或少的影响。

Aaron 的短暂的一生,完成了互联网领域绝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成就。我们随便列一些。

最早,他是 RSS 1.0 协议的主要创作者,推动了整个 blog 的写作和阅读。RSS 工作组聚会的时候,他说他吗吗吗估计不会同意他出门,大家才知道这位主要的作者才14岁。

16岁的时候,发明了 ATX 语法,后来的 Markdown 语法就是基于 ATX 语法的一个改进。

同一年,完成了 Creative Commons 的基础架构。世界从仅有 “All rights reserved”,变成了可以 “Some rights reserved”。

他18岁的时候进入斯坦福大学( 互联网发明者 Tim Berners-Lee 为他写的推荐信),但大一就辍学,加入 Paul Graham 的 Y Combinator

在19岁的时候,他把自己的项目和另外的项目合并,成为 reddit.com ,一度是全美访问量第三高的网站(2021年依然是第7名)

同年,他写了web.py , 直到今天依然是三大最流行的 Python 网站后端框架。

20岁的时候,他在 W3C 参与了完成了 RDF 标准的制定,RFC 3870 就是他靠一人之力写的,其中规定了 application/rdf-xml 这个 MIME 的类型。

我日更了10年的 blog,每天都依靠 RSS 把内容发给订阅者,现在正在写一个基于 Markdown 语言的视频编辑器,发布了很多 CC 协议的文章,服务器端的小项目在用 web.py ,空下来就会刷一刷 reddit.com 。不夸张的说,我的生活的1/10 时间是都在享受这个天才在14岁到20岁之间为世界贡献的众多伟大的发明。

在之后,在24岁的时候进入哈佛大学做研究员。同时发起了抵制 SOPA 法案的运动。这场运动是如此的成功,2012年1月18日全球十几万个网站同时把页面变黑并且很多停止了服务以表示抗议,包括Wikipedia,Google,Cragislist等等,随后这个即将通过的法案就消失了。

直到今天,我觉得写作风格最像 Paul Graham 的(甚至包括 blog 的排版),就 是 Aaron。强烈推荐大家去看他的blog (aaronsw.com)。有一个纪录片《互联网之子》(Internet’s Own Boy),就是关于他的一生。

天才人生的最后一年,用自己的电脑在 MIT 的网络里面用爬虫下载了 JSTOR 大量的学术资料,被联邦检察官起诉,主张35年有期徒刑。最后检察官说,只要 Aaron 认罪,只需要服刑 6 个月。

Aaron 拒绝。

2天后, Aaron 在纽约家中自杀,结束了自己26岁的生命。

整个互联网世界为他哭泣。

用 Excel 来预测一下明天的上海的阳性病例数量

这个是《上海发布》过去两周半的数据。新增阳性,包括了新增确诊病例加上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日期 第几日 上海每日新增阳性
2022-03-11 0 83
2022-03-12 1 65
2022-03-13 2 169
2022-03-14 3 138
2022-03-15 4 202
2022-03-16 5 158
2022-03-17 6 260
2022-03-18 7 374
2022-03-19 8 509
2022-03-20 9 758
2022-03-21 10 896
2022-03-22 11 981
2022-03-23 12 983
2022-03-24 13 1609
2022-03-25 14 2269
2022-03-26 15 2676
2022-03-27 16 3500
2022-03-28 17

4477

把这个表格放入Excel,选择后面两列,点击 插入 —> 散点图,就得到了下面的这张图:

在这个小点组成的线上,点击右键,有一个“添加趋势线”。在类型里面,选择“指数”。在把最后的两个选项:显示公式显示R平方,就得到如下的图:

我们很悲伤的发现,右上角显示的就是一个从日子,转化到阳性病例的公式:

y = 69.501e0.243x

这就是意味着,每日的新增数 (y),在过去的两周多里面,几乎严格的等于 e 的 天数(x) 乘以 0.243 次方 再乘以 69.501

令我惊讶的是

R² = 0.9939

R² 表示这个模型的精确度,取值在0-1之间。

99.4% 是在统计学里面非常少见的精确。

病毒似乎完全没有在乎我们在过去两个星期做的所有的努力,如钟表一样,精确的运行着。

如果按照这个公式运行下去的话,未来的数字会拟合成这么个数字:

日期 第几日 上海每日新增阳性
2022-03-29 18                               5,516 
2022-03-30 19                               7,033 
2022-03-31 20                               8,967 
2022-04-01 21                             11,434 
2022-04-02 22                             14,579 
2022-04-03 23                             18,589 
2022-04-04 24                             23,703 
2022-04-05 25                             30,222 
2022-04-06 26                             38,536 
2022-04-07 27                             49,136 
2022-04-08 28                             62,651 
2022-04-09 29                             79,885 
2022-04-10 30                           101,859 
2022-04-11 31                           129,877 
2022-04-12 32                           165,602 
2022-04-13 33                           211,154 

期待未来的浦东和浦西的封禁措施,可以打破这个指数级的增长趋势,真的看到拐点。

注:真的拐点出现,再经过核酸检测,收集,报告等等,数字也应该会延迟至少2-3天反映在这个表上。

祝上海好运,祝大家平安。

隔离期间,让我们穿着粉红色和蓝色相间的睡衣,去旅行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包括如何在家中旅行

这些天,上海每一个人都面临着帕斯卡尔所说的困境:

人类不快乐的唯一原因是他不知道如何安静地呆在他的房间里

《卧室之旅》

而早在1789年,法国小伙子塞维尔-德-梅伊斯特发明了一种特别的旅行方法, 就是:室内旅行,并且写了一本书《我的卧室之旅》。

他穿着粉红色蓝色相间的睡衣,先走到自己的沙发上,就像第一来到这里一样开始打量自己的沙发,用旅人的眼睛注视它,看它的质地,线条,再观察自己的。当他把这个卧室都游历了一圈以后,在书的最后,甚至冒险地走到了远至窗台的地带。

他用自己的旅行提醒我们:“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我们对拥有的东西会自动的无感

为什么一个巴黎人那么向往来上海旅行,而上海人那么向往巴黎旅行呢?因为每个人都坚信,有趣的生活在远方。“快让我去那遥远的地方,只有那里才有新鲜的东西。”

正是因为我们这么相信,所以只有在另一个城市我们才会把自己的敏感度调到最高,我们瞪大了眼睛,像刚出壳的小鸡一样,去发掘有趣的事情,结果我们就发现了;而在自己熟悉的地方,尤其自己的家中,一定是不可能发现任何新鲜的东西了,家里的一切因此都归于暗淡。

旅行的心态,是敏感

有很多非常具体的建议,可以帮助我们获得这种敏感。

绘画是其中最简单的方式。

当我们拿起笔,去画一个杯子的时候,笔落在纸上,才会发现原来有那么多没有注意到的细节。画一个杯子,至少需要30分钟的观察,而平时,我们看一个杯子超过3秒钟都会觉得尴尬。当画好画,即便我们把画出来的作品扔了,我们也已经第一次在自己的脑子里,拥有那个杯子。

比如我画的这幅小花园,就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但我觉得我到过那里了。

而当我们用手机拍摄的话,咔嚓一下,就以为自己已经拥有了这幅美景,但手机的相机程序还没有退到后台,我们的记忆就已经淡去。

居家隔离,我们失去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我们都以为这个世界一旦失去一些最基本的东西,比如视力,比如手臂,比如足不出户,是一个天大的事情。但经历了,却也未必。

我曾经脚骨折过,打了三个月的石膏,本以为生活会有巨大的不方便。

结果发现,仅仅在一些瞬间,比如上下车,洗澡的时候会有感知,其他时候,这件事情的影响消失了。

一旦我坐下来,无论看电视还是用电脑,我的折断的脚,对我毫无影响。

我们都过高的估计了一些东西的重要性

能够随意出门是我们从出生就习以为常的事情,如果突然因为一些原因失去,我们其实失去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毕竟大多数的人的一天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室内获得的,有了一台电脑,或者几本书,或者一些食材,一天就和平常一样的过去了,绝非度日如年。

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塞维尔-德-梅伊斯特的好办法,穿上粉红色和蓝色相间的睡衣,开始一场大胆的居家之旅

我准备收拾好行李,带好登机牌,去我的厨房度假了。

也祝大家在自己家里的旅行丰富多彩,一路平安。

一定是有坏人在捣乱,上海才这么乱成一团

我们迫切地需要坏人

因为一旦把一切不如意的事情归罪到坏人身上,我们自己就是好人,再不济,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受害人,幼小而可怜。

我们渴求坏人,如同我们渴求蜜糖一般。

我们的大脑去制造他们,由他来拯救我们,使我们的内心获得片刻安宁。

这纷乱的世界中的坏人

纷乱的隔离中心的孩子没有人照顾?一定是有坏人在捣乱。这个坏人,要么是不负责任,铁石心肠的护士;要么是没有组织能力的隔离中心领导

有人在等待急救车的时候去世,我们悲伤愤怒,一定是那个没有同理心,不愿意出借设备的医生,亲手害死了病人。

我们作为一个集体,迫切地需要一个坏人。有了他,我们的痛苦得到了安抚,我们的精神能量就可以通过口诛笔伐他,获得出口。在愤怒地谴责那个坏人的时候,正义感崇高感从内心喷薄而出,滋养着我们受到委屈的心灵。

那么,我们为什么那么需要坏人呢?

只要假设了问题是坏人造成的,我们就成功的洗脱了嫌疑

很多事情,其实就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我们在排队抢菜的时候,我们咒骂其他的人为什么挤自己。如果认定是那些疯子冲撞了我,就不需要看清楚自己和对方是完全相互推挤的事实。

当那个两个害得我们半夜抢菜的造谣者被抓住了以后,我们一边用力的唾弃这种唯恐天下不乱的坏人,一边已经把自己在10个群里面生龙活虎的转发的场景忘得一干二净。

如果我们有更广阔的视野,说服自己是政策的错误,我们所有的人的不幸(我自己的,撞了我的人的,还有造谣的),可以由那个坏人负责。而我们,都是受害者。

堵车的时候,我们骂别的车,我们骂交通,我们骂匝道设计者。我们买房,骂房价高,骂好房子少。这些时候,完全不需要花哪怕一秒时间,思考自己的出行和拥堵的关系,自己的购买和房价的关系。

只要假设问题是坏人造成的,我们就可以继续天真的相信,坏事本来就是不可能发生的

在春运回家的车票一票难求的时候, 12306 网站曾经是一个很经典的坏人。上亿的人咒骂这个网站,咒骂它的技术人员,声称就是因为它老打不开,害得自己买不到火车票。其实,它只是如实地反映了 100辆火车的乘客要回家,但最后几天铁轨上只有 10辆火车的事实而已。有了12306,我们就可以相信,只要换掉了 12306 的程序员,所有的人就可以买到梦中的那张火车票。

有了坏人,我们就可以用他的形象,遮盖住现实世界残酷得让我们的小心脏无法接受的事实:

这个世界居然需要取舍

这个世界会有痛苦

这个世界会有地震

这个世界会有病毒

经济会有周期

天气会突然变化,

会有计划赶不上变化

我们不能接受自然界一直有新的病毒产生,“一定是实验室里面邪恶的坏人制造出来的”。虽然我们和西方世界对于是哪国的邪恶实验室有分歧,但共同的人性把我们的思维方式紧紧的连接在一起。

一天出现上万的人需要安置,本来就是一件把大象放入冰箱的难事。但我们不接受。我们如波涛般地去质疑,为什么你们没有给每个人准备一个单间?

我们排队的做核酸的时候甚至质问志愿者,你们是干什么吃的,把队伍搞得那么长?如果不能把志愿者当坏人,那么谁应该为我这长长的队负责呢?

在倾尽一个城市之力都找不到一个既大于 2 又小于 1 的整数的时候,数学教研组组长就是个千古罪人。

我们像巨婴一样声嘶力竭地哭喊,需要有人,对我们遭受的苦难负责。因为,我们坚信,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坏人,就不会有痛苦降临。

难道我们不能平静的接受,世界的本质就是复杂的,痛苦的,而不要总去寻找坏人来解释一切不如意吗?

只要假设问题是坏人造成的,解决方案就会清晰和诱人

我们相信,这让我们潸然泪下的世界,只要干掉了我们假想的坏人,问题就解决了,从此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完美,清晰,直截了当,不需要自己的脑子转一点点的弯弯。

通过对一个坏人,或者一群坏人无保留的恨,我们把对美好的世界的幻想转化为具象的,又简单的一个小点。

历史上太多的苦难都是这么造成的:

假想坏人,抓出坏人,毁灭坏人。

从此,世界就美好了。对吗?

历史书中哪一个故事不是这个剧本呢?

我们对于我们面临的问题懵懂无知,但是每个人都清楚的知道,谁是那个坏人。解决了这个坏人,苦难就结束了,这样我们就不必去思考复杂的多的问题,比如医生都无法解决的医学问题,专家都无法解决的传染病防治问题,经济学家一筹莫展的经济问题,政治家无法解决的社会治理问题,商学院教授无法解决的组织能力问题,甚至哪怕最简单的数学问题。

理解那些试图解决问题的人们

世界原本的坏人已经不少,但除了已经被法律或者道德确定的坏人之外,又有多少坏人,是因为我们需要他们充当真实世界的挡箭牌,被我们自己的脑子创造出来呢?

看着这混乱的世界,我对所有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而被我们称为坏人的人道歉,为了我们共同的人性向你们道歉。

或许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不足,每一件事情都可以改进,你们做的取舍可能不和我口味,但我们不应该把你们想象成坏人。

我们不应该通过让你们背负十字架,而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救赎

只有当我们把遮蔽真实世界的坏人假象从我们的眼前移除,才能用理性和科学,携手解决一个个真实世界的问题。即便不能帮忙,也至少理解那些试图解决问题的人们

隔离期间,让我们穿着粉红色和蓝色相间的睡衣,去旅行

用 Excel 来预测一下明天的上海的阳性病例数量

为什么3月22日晚上上海那么多人都在抢菜,以及为什么人们相信宗教?

“新冠肺炎”还是不是“肺炎”呢?世界上有无症状的肺炎吗?我总算搞明白了

新冠三年了我才搞明白有没有被传染不是非黑即白,要看 CT 值

100倍的压力下的上海牌操作系统运行状况

做完今天临时通知的核酸的志愿者工作,已经快到深夜了。在过去的9天里面,看到了一个操作系统在重压之下必然会出现的各种现象。简单做个提纲。

  1. 排队系统是为了解决波峰波谷问题。排队用来把时间平移,消峰填谷。

  2. 如果顾客愿意长时间排队到深夜/凌晨吃饭的话,麦当劳用4个位置就可以服务一天的所有顾客。

  3. 当排队的人不断增加,处理能力无法立刻增加,排队长度就会不断增加,从1天到3天,到9天。大家的感觉是什么都需要等。怎么等都等不来。

  4. 如果供应过多,超过了系统承受能力,就如同洪水一样,来时1个小时,却需要几天慢慢退却。

  5. 一个系统,如果是由多个节点组成,一旦一个或多个节点出现过载,会导致依赖它的节点等待超时,从而引发连锁反应。网络里面叫做“雪崩效应”。我们集体经历了一场社会系统雪崩。

  6. 当复杂系统负载一旦增加,它的运行效率可能会骤降,从而雪上加霜。比如,高速公路负载一旦过载5%,车速就会明显下降,从而导致每分钟通过的车的数量急剧下降。当需求增长十倍,处理能力减少90%以后,100倍的差异,任何复杂系统都会瘫痪。

  7. 当系统瘫痪以后,需求会不合理上涨。正常情况一人一天访问一次健康码,一旦系统变慢或者瘫痪,每人每分钟会刷5次健康码。从中快速恢复是工程上的难题。

  8. 数学:分子除以分母等于每份的数量。如果一个隔离病人有丰盛的4菜一汤,当病人数量增加10倍,可能供应还有余量;再增加10倍,达到系统上限;再增加十倍,每个人平均只有半个鸡腿;再增长十倍,每个人只能吃上一口米饭。再增长十倍。。。。当需求指数增长的时候,总有突破任何储备的时候。

  9. 任何事情都需要调整时间。当业主看到楼下的物资没有人运输,在群里面要求不顾封控,冲下去自己拿;到我们完成志愿者招募,组成志愿者团队,分配保护装备,做好分工,到第一箱货物开始运输,我们用了2个小时。而一个城市完成这样的反应,以周计算。

在一个需求骤增的系统中,排队时间增长,系统死锁,服务无反应,每个人分到的资源少得可怜,大约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慢慢缓解,城市慢慢活过来,这是一个复杂系统恢复必然的过程。

创业者,在上海疫情的不确定状态下,如何帮助小区度过难关?

上海疫情,我看到互联网圈子,很多好朋友都冲在第一线,把自己在创业时候的能力,用在这最需要的时刻。比如刘勇同学网红的《仁恒滨江28号楼防疫保护指南》,就堪称经典。

在这个一切都不确定,大多传统的方式都停摆的时候,创业之身上的那种拥抱改变,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工作,再加上一些组织和协调,尤为不可获取。

我有幸参与其中,远程地帮助自己的小区做了组织的工作。我把提纲列一下,看是否对其他小区有借鉴作用。

信息透明 – 保证信息总线畅通

信息在这个时代是小区的生命线,需要有人来担任小区的神经中枢,实时公开透明的信息。

虽然社会因为 “雪崩效应” 完全自上而下的信息严重滞后,但是小区内自下而上的信息可以第一时间打通。

所以需要一个大喇叭📣,不断的汇总大家的信息,向小区广播最新的准确的信息,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开透明的疫情信息核酸检测安排等信息,以及物资团购信息。

疫情信息,是重中之重。到底小区里面有没有病例,如何分布,如何发现,传播轨迹等,如空气一般珍贵,却又同黄金一样稀缺。

我很感动的看到,酸检测阳性的邻居,选择了第一时间向全小区通报情。而全体邻居,回报以雨点般的善意和鼓励。这种互动会继续鼓励,其他邻居以小时为单位及时通报任何异常,提示周围邻居增强防护。

这使得我们小区时刻知晓核酸异常/抗原异常的住户,从而减少了因为未知而产生的焦虑。大家会有各种生活上的困难,唯独少了些焦虑和恐惧。

核酸安排也是一样,除了整体计划以外,如果以一层楼为颗粒度,实时广播敲门进度,建立一个楼下排队情况到敲门进度的反馈环(大学的自动化专业没白学),保安敲门节奏,电梯调度,跟随总控信号运转,邻居逐户一户一电梯,两户不见面。其他业主可以看到实时楼层信息,安排时间准备。最大限度减少混乱。

公开透明的信息是小区恢复运转的第一步。我相信过几天中文群发布的 376 条,英文群 172 条小区情况通报,对于小区的团结和运转是有帮助的。

这条信息总线,串起了住户,志愿者,和物业工作人yuan1。

所有人的信息向这里汇集,从这里获取信息,信息一致,是战胜混乱的第一步。

微信群分布 – 信道分离,避免广播风暴

组织全体业主大群极富挑战。超过200人的群大多不是终日吵架,就是归于寂莫,能够良性互动,并不容易,。

一个350户 ,1000多人的小型小区,不能只有一个两个信道,会产生信噪比过低,产生广播风暴。如下是我们的一个样例:

o o o 小区主要微信群列表

【业主自己的o o o】🔒 最大的群,欢迎所有说中文的业主/住户加入。信道留给全小区广播,紧急医疗协助,安全相关事项。

【o o o Group(o o o)】🔒 最大的说英文的业主/住户的群

【抗疫1号楼】【抗疫2号楼】。。。物业组织的每幢楼的住户的抗疫群,在里面可以呼叫物业

【o o o.聊天群】 24小时畅聊,不设规矩,没有重要事项,随时进随时退

【o o o.吵架群】居家久了,有火气进群随便吵架,其他人负责认真煽风点火,确保架不要停息。注意吵架可观赏性,吵出水平。禁止物理攻击。

【o o o.物资群】🔒 参加团购,物品交换,物资求助等。不设审核,大家提高警惕,注意安全。

【o o o.宠物群 Summit Pets】宠物交流,相互支持,转运临时相互照看

【o o o.物资志愿者群】每幢楼物资分发,配送的志愿者。欢迎加入。

【o o o.物资统筹群】所有团购的发起者协调团购种类,送货时间等事务。仅需要团购组织者加入。购买者进物资群。

【o o o.物业人员防护物资群】帮助物业人员筹款,购买防护物资的志愿者工作组

【o o o.关怀特需群】🔒 1对1结对关怀独居老人,哺乳期婴儿等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的志愿者群

【o o o.求加群】如果需要加入如上任何群,请扫码进群求助,说明要加入哪个群,请邻居邀请进群。

等等等等

其中,特别说明几个群:

聊天群。最大的业主群大群里面不适合聊天。200人以上的邻居群一旦开始聊天,重要信息就会被淹没,信息过多邻居就不会关注,从而恶性循环。

堵不如疏,我们把小区第二大需求聊天单独分出去,大家提醒大群里面聊天可以到聊天群去,把主信道留给小区的信息总线,信息通报和医疗呼救等紧急事项。聊天群也会减少负担,最近的段子,信息在那里满天飞,两不相碍。

物资群。团购是小区第一需求,所以自然成为最活跃的群。为了《团购群》配备了《物资统筹群》,是为了团长之间协调种类,通过合并种类,小团变大团,尽量减少物流感染风险。通过和物业,物资配送志愿者小组提前提交团购到达单,确保物资的消毒和及时配送到户。大家用投票解决分歧(有趣的是,对于“团购是否需要提前批准”,经过一天的拉锯投票,现在依然焦灼在126 对 125 票,难解难分)

吵架群。邻居之间的观念相差大,微信无表情,一不小心,插枪走火,两人开骂,一小区人糟心。我们开个专门的吵架群,发现任何群有开吵迹象,邻居们立刻发群二维码,把各个群里面的愤怒转运到 “微信方舱” 去。这个过程本身也欢乐不已。

志愿者体系 – 从下而上,建立系统的系统

封控开始,大多数小区一头雾水呆若木鸡

但很快,就会自发的形成很多的小组织。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尊重这些草根生成的组织,建立自下而上的协调互通机制。

大家不需要领导,只需要一个叫做志愿者小组的小组的东西,让大家互通信息就好。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在出现重大混乱的时候,常常来不及响应。

自发生成的,除了防疫组物资统筹组配送组等大组,还有一些补漏的。比如,有针对十几户80岁以上独居老人和临产孕妇的特需组,居民给留守工作人员捐款的捐款监管组,也都是从下而上的自动产生。

只需经过一些简单的梳理,一个自治的志愿者体系就从业主中间长了起来。

创业者们应该行动起来

疫情是一个百倍以上增量的输入脉冲(《100倍的压力下的上海牌操作系统运行状况》)。对于任何系统,面对这样的脉冲,都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反应。

但这个恢复过程,应该从小区这个毛细血管开始,而毛细血管的流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有创业精神的实干家撸起袖子开始干活:

从一个小区开始,

让血液在城市里重新流动起来,

让上海重新活起来!

100倍的压力下的上海牌操作系统运行状况

一定是有坏人在捣乱,上海才这么乱成一团

用 Excel 来预测一下明天的上海的阳性病例数量

隔离期间,让我们穿着粉红色和蓝色相间的睡衣,去旅行

为什么3月22日晚上上海那么多人都在抢菜,以及为什么人们相信宗教?

像一定会解封一样相信,像永远也不解封一样生活

维克多-弗兰克尔在《活出生命的意义》一本书里面讲述了他在集中营的故事。

他说很多被关押的同伴,坚信自己感恩节一定能回家,结果失望了。

又重新希望圣诞节一定可以回去,结果又失望了。

很多健康的人因为希望不断破灭而死去,尤其是在1944年的圣诞节到1945年圣诞节期间。

失望,很容易瓦解一个人的身体,让一个人彻底失去斗志,甚至生活的勇气。

而身体并不强壮的弗兰克尔说,他活下来最重要的两个信念:

1)自己一定能出去。只是个时间问题

2)下一个圣诞节一定出不去。做长远打算。

我总结一下,就是:

像一定会解封一样相信,像永远都不解封一样生活

做长期的规划,把所有临时的,都改成长期的。

假设自己会需要永远这样生活,作息调好,房间打扫,准备厨艺。。。等等等等,就如同永远不解封一样。

但同时,也要告诉自己,一定会解封的,不要担心。医生的一句话,或许很有帮助:

我太太在生宝宝前很焦虑,很多事情很担心。我记得国妇婴的医生的一句话,彻底的解除了这些焦虑。她说:

如果你再焦虑,就到徐家汇广场上坐着。你就看, 街上的那么多人,有哪一个不是生出来的

我的好朋友儿子牙长得很慢。他焦虑的不行,如坐针毡,恨不得过几个小时就看一次。我也模仿医生的话为他造句:

如果你再焦虑,你就去街上看看。看哪个年轻人,嘴巴里面一颗牙齿都没有

当我们对于解封的日子遥遥无期而焦虑的时候,这样告诉我们:

打开地图,再打开历史说,看哪一个城市是一直封下去的

当我们把眼光看向长期的未来,现实的很多问题不见得立刻解决,但我们的焦虑很容易烟消云散。

短期悲观长期乐观。这两种力量可以帮我在一个精神上相对健康的轨道上运行,直到必然到来的解封时刻。

我们活在现实的 Omelas 里面,我们是不是那些离开的人们?

本文充满了困惑和迷茫。自己对于内心的记录。谢绝转发。

曾经读过一篇简短的小故事:《那些离开 Omelas 的人们》。

讲的是一个如桃花源一样城市,所有人过着天堂般幸福的生活。但所有长到一定年纪的人都知道,在城市的地堡里面,锁着一个孩子。而如果一旦这个孩子获得自由,整个城市的幸福就会灰飞烟灭。得知这个秘密的大多数人,从开始愤怒,很快变成和其他人一样,对地堡里面的小孩视而不见。而也有一些人,独自一人,默默的跨过 Omelas 美丽的城门,永远的离开了 Omelas 。。。。

在封控的第二天,小区里面发起了投票。命题是:《对于如果有邻居不幸新冠阳性,我保证本户不驱逐,不强行转运,支持阳性在家隔离》。投票收到小区邻居一边倒的支持,共收到 218 票,其中 216 票支持,2 票保留,0 票反对。在不涉及迫在眉睫的利益的时候,邻居们温情满满,沉浸在自己和邻居的感动中。

9天后,一名外国邻居被疾控中心通知核酸检测阳性。本人希望能够居家隔离。

大家认为按照政府规定,当小区/楼栋里面阳性,会拖后小区的解封时间。刚开始,讨论还是礼貌和理性的。但经过一天的酝酿,不断出现的误解和对误解的误解,最终在楼栋群里面,发声的邻居们一边倒的要求这位邻居,立刻离开小区隔离,并且迅速的升级成为一场暴风骤雨般的舆论,夹杂着谩骂和诅咒。

或许为了调和自身处于利益考量的愧疚感,大家终于在过去的各种沟通中找到了这位邻居撒谎的证据,以及表达中的把柄。当可以说服自己,此人是一个劣迹斑斑的人的时候,人们就可以用正义感代替自己前后矛盾的负罪感,并且用更大的音量给自己壮胆。所有人的声音,汇在一起,让人感觉到悲凉。

当一小区的人的解封,依赖于一个人去方舱隔离的时候,如果没有读过 《那些离开 Omegas 的人们》这本书时,我可能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多数人的利益大于一个人的利益。

而现在,我并没有答案,只有深深的迷惑,和对人性的叹息。

我很痛恨那一刻的自己,同时也在面对他人的愤怒

在《一定是有坏人在捣乱,上海才这么乱成一团》这篇文章下,一名署名华震宇的读者留下了像诗一样美丽的语言:

也有竭尽全力

没法解决问题的时候

我很痛恨那一刻的自己

同时也在面对他人的愤怒

把这首诗献给在这场疫情中,竭尽全力,却孤立无援的居委会干部,物业员工,志愿者,物流人员,以及所有的人。

出一个好主意最大的风险,是会被指派去做这件事

小区微信群里面一直有很多的好主意。

“ 你去跟居委说一下,让他们给我发物资吧 ”

“ 我们一起集资买个xxxx吧 ”

“ 你去让 xxxx 干 xxxx 吧 ”

这些好主意后面,有两大类人:

一种是默默地去做的人。他们有的建立专门的微信组,制作筹款海报,找供应商,进货,分发等等;有的默默地联系相关的人,做沟通,解决一个细节的问题;也有的一声不吭,就是穿着大白服,在楼下8个小时,16个小时的工作。

另外一种,就是正义感爆棚的聪明人。他们分析时弊,他们出好主意,他们抱怨好主意没有人听,他们抱怨和嘲笑那些不听他们主意的做事情的人。

当第一种人做事情的时候,会被邻居们更多的 “ 好主意 ” 淹没。空中指挥的手,多得如春天里飘动的树枝。凡是选择题,选了A,就会有人告诉你 B 有多好。选了 B,有人告诉你 B 的弊端。小区的微信群里,洋溢着求真务实,积极参与,智慧和幽默并存的热闹场景。至于谁做这件事情,那还用说,别人呀。

对待 TT 的办法

在很多年前,我上过一个关于如何做工作坊的课。其中专门对于课堂上几种典型的人物类型进行了分类和应对。其中一种就是 TT (Talking Terror) ,翻译成 “言语恐怖分子” 吧。就是在课堂上面不断地发表意见的学员。

有经验的老师,对待 TT 的方式,就是分派任务

“这位同学,你真的非常聪明。你能帮我们个忙,掐个表如何?每一分钟,你就稍稍举一下手?”

“那位同学,你能帮忙做一个记录吗?最后你把大家的主流思想跟大家讲一下?”

从此,TT 就安歇了。在之后很多年的课上,这一招屡试不爽。

在小区的群里面,如果大家一窝蜂地要干一件事情,只要问一句:

这真是个天大的好主意。有哪位邻居愿意牵个头,我们一起把这件事情给做了吧?

十之八九,这件事情就过去了。

当大家都说,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自己下楼配送的时候,只要开一个接龙,报名志愿者,话题就开始迅速转换到另外一个好主意上去了。

而与此同时,另外一群人已经又开始默默地开始行动了。他们就如同隐藏在跑车华丽的外壳内部的发动机,真正驱动着这个小区的运行。。。

《旅行的艺术》是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