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benben发布的文章

喀什 – 惊艳的古城 和 蓄势待发的小城市的合体

喀什古城还是相当惊艳的。

怎么来描述我的感觉呢?在它身上,我看到了几个城市的影子相互交织。有一些些印度新德里,一些墨西哥的瓜纳华托,一些些哈瓦那,再配少许的丽江,差不多就是古城的现在的样子。

像新德里最主要是人文上的,街上售卖的手工艺品,坚果,毯子,似乎都有些印度的例子;其实这是典型的中亚,南亚的风格,但是不幸的是,这个区域我自己去过的,只有新德里这一个城市,所以从相似度上,只能找到这样的佐证。

而土质的房子,弯弯曲曲的街道,就很像瓜纳华托的古城;因为降水少,所有的房子都是平顶,整体看是错落有致的立方体。立面也基本上以土的灰色为主,所以感觉就是一个大漠土城。

喀什古城的土房子

而沿街的无比精致,夸张的建筑立面,还有各种色彩,似乎是一个伊斯兰版本的哈瓦那;简单的房子,就是灰土的里面,而沿街的豪华的房子,立面装饰繁复到夸张。

而在所有这之上,又叠加了一些以丽江为代表的无差别的中国网红旅游地的那些套路。

说到建筑,喀什的伊斯兰风格建筑,无比繁复,很多地方采取了如同菠萝表面那样的凸起的菱形凸起,密密麻麻,我怀疑密集恐惧症患者看起来会发病。

基本上都是金黄色土黄色,在西域刺眼的阳光下或者夜晚的照明灯下,明亮和阴影对比鲜明,看起来那种冲击效果尤其明显。

说到旅游的套路,我虽然整体上认为喀什的旅游改造是成功的,却不是我喜欢的。以民宿街为例,用了几乎类似的模版,把老房子上面用木雕的牌子写满标语似的段子,这几乎是可以复制到中国的任何地方。用一个统一的套路,在任何地方都可以造出一个网红打卡地,大家在这里摆出悠闲地姿态,拍出好看得不真实的照片,然后就可以发朋友圈,引朋友的羡慕嫉妒恨。

这些小段子,很有网红感,却并不喀什感

但是,依然,我认为这个改造整体上还是成功的,或许这是已经被证明了的对于现在的旅游市场的主力消费群体最适合的吸引用户和变现方式,只需要找一个底子还不错的城市,直接复制就好,风险很低,成本可控,而受益在未来的十年里面应该依然很好。

至于香妃园,我只能说,在一个珍宝一样的香妃墓旁边注入了几倍体量的水。作为这所城市最主要的旅游变现产品,策划人员也算是尽力了。

喀什古城这部分是我没有想到的。我本来以为会看到一个废墟,就如同大多数西域丝绸之路上的那些知名的城市一样,比如楼兰。喀什古城虽然有太多的商业化的元素,但是只要离开主街,一个转角就能进入普通的依然生活在城里的家门口,依然是难得一见的景致。

我最惊讶的是喀什古城里面交通体系。喀什古城的小巷子,如同上海的弄堂一样,弯弯曲曲,一眼看不到头。沿着小街道往前走很远,有的时候曲径通幽,一个转弯,就豁然开朗,或者汇入另外一条大路,而有的却是终结于几家的庭院,是个死胡同。刚开始我还不得要领,无法区分这两种街道,直到离开的时候,才偶然发现地砖上的秘密。

喀什古城的大街小巷,只要你看到地上的砖是呈45度斜向铺设的(有的时候则用六角的花纹),这就是一条畅通无阻的通行道路;如果地砖是和行进方向垂直的,平平的铺就,就表示这是一条死胡同。我不知道是在最近翻新古城的时候有人的天才想法,还是历史上喀什古城一直就是这样。但这聪明的做法,和美国高速公路编号体系,三位数的第一位奇数就是死胡同(I-380),而偶数可以绕回主路(I-280)的方法异曲同工。

地上的斜砖告诉你可以放心的往前走

前方横砖告诉你,此路不通

虽然在地理上如此的特殊,未来的前景也比较清晰的看得出来。

今天的喀什,依然是一个中国最边远的城市之一,按照城市吸引力指数分类,属于五线城市。活动的主办方对于在喀什举办活动,依然还有很多困难。比如需要制作一些物料,在喀什还找不到可以完成的供应商,还需要从乌鲁木齐,甚至从北京运过来。对于举办一个北上广深标准的普通的会议,都无法找到合适的场地;虽然有五星级酒店,但是服务的意识和水平,依然还是明显的会有一些差距;平时的沟通也经常不同频。

但是,这太正常了。我们这些习惯了一线城市思维方式,规则和标准的人,对于喀什有些抱怨和纯熟正常,就如同40年前刚刚打开国门时,世界的访客对于北京和上海的抱怨一样。随着贸易,这些标准,必然会同步,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在新疆纷繁的街头尝试用一笔画的方式捕捉纷繁的线条

这次在喀什,因为时间实在太有限了,我既想画画,又实在没有像以前一样,用我熟悉的方法一笔一笔的画出来,所以开始尝试一种有趣的方法,就是一笔画。

一笔画是一种练习绘画的方法,思路就是尽量保持笔不离开纸,而且尽量不停顿,眼睛时不时的不看纸面,仅仅用余光留意。从某种意义来说,就是“瞎画”。

于是就有了下面这些画:

     

我以前从来没有这么画过,所以作为最初的几幅,也还算可以交差。但是,什么时候能够有有的时候周末一起画的大神Peter的功力,还差1000副不止吧。离DrawingShanghai的很多小伙伴,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笔画是一个很好的打破自己固有想法的方法。它迫使你注意全局,而忽略细节;专注在看到的,而不是画出来的。这有点像人工智能算法里面的Dropout函数,通过故意的“捣乱”,从而把人从舒适区里面推出去。

还有人有一个好办法,就是画了一半的画上故意明显画歪一条线,或者凭空的加一个刀疤,然后再从此画回来。很多很有趣的表现方法就是这样诞生了。可以这么说,大多数画画的技巧的获得都来自于不小心的“失误“。

比如下面的这种,就是属于稍微“认真”一点的,但是画的时间就会更长,灵感的产生也会更少一些。

什么?我原来是个体育生?

年初,在交大的档案馆网站 (dazx.sjtu.edu.cn)上查询在大学的成绩单,意外的发现,成绩最高的一门课,不是计算机,居然是体育!是体育!

94分!

基本上连着几个学期体育都是90分到94分,其中短跑,长跑都是满分。

我太太看了以后,调侃我说,原来她这个优等生嫁了我这个体育生。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靠脑子的,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原来和体育有啥关系。最近看奥运会,看到一些曾经很熟悉的项目,才想起来,原来自己这个胖乎乎的身体,也曾经和体育有那么深的联系。

烙印在脑子里的高中的几个场景

我的体育的底子是在高中打下的。洛阳一高,洛阳最好的中学,当年全市按中考成绩排名,录取前352名,简单明了。一所本不需要那么强调体育的学校,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方面居然就是运动。

三年,住校,每天早上六点种就起床晨跑,在北方冬季漆黑的早晨,清晨总是从万马奔腾一样的错乱的步子开始。当时人类无法躲避的,除了死亡和交税以外,还有晨跑。我的长跑的底子就是那时候打下的。

每周五天中,有四天都有体育课。体育课热身是从操场上跑几圈开始。也就是在自己长身体的那三年,每天啥都没干,几公里的跑量就满了。

体育课相当的系统,我是在高中的时候很认真的练过100米,1000米,排球,足球,篮球,乒乓球,铅球。这些算是比较常见的,但是不常见的比如跳高,跨栏,三级跳,标枪,接力,单双杠等等都是那个时候学到。因为体育课比任何一门课的课时都多,所以跨栏我记得都上了好多节课。

除了体育课,还有在5点左右,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全班都会到操场上踢足球或者打篮球。

我还记得,我初中的时候身体很差,体育几乎在不及格的线上。结果上高中的第一天我就被惊呆了,下午下课铃一打,全校的学生都冲到操场上,足球场横向的自然的分出很多个子场子,十几个班的学生在齐脚踝的草上疯了一样的跑。太阳在北方灰蒙蒙的晚霞后落下,满场的人都在跑,周围都在动,看得人头晕。那时我真的被震撼到了。这种感觉一直记到现在。

依然烙在记忆里面场景,还有太阳已经落到地平线以下,天色开始变得昏暗,宿舍的灯亮起来,在长长的看台台阶上,单腿跳上去,下来,再上去,再下来,如此往复很久很久。。。。

体育背后的人

任何事情的发生,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其中最具决定性的,是让它发生的人。关于一所高中的体育为什么如此之强,我专门感谢过我的一位体育老师(《一位体育老师的影响力》)。是他还有很多像他一样的体育老师,硬生生的把体育的课时给捍卫住了。这在高考压力如此之大的河南,堪称奇迹。

一个好的学校,体育这一项一定要好。清华的深厚体育传统,交大在东京奥运会取得的6枚金牌,还有美国的著名的大学的体育也都普遍强于普通的大学,比如常春藤联盟本来就是几所大学的美式橄榄球联盟。。。都是很好的例子。

而现在,运动几乎等同于减肥。

我们或许都忘记了,体育之美,不仅仅是减肥,而是拼尽全力出一身透汗以后的惬意,还有不断刷新自己的记录,让自己变得更强的成就感,还有和一群人,痛快的打一场球之后那种默契感。

是时候做些改变了。或许奥运会能带来这一点点改变,让大家把运动的功利的目的看淡一些,而去欣赏运动本身的美好。

《龙门金刚》,勾起我的洛阳超级凡尔赛

我在洛阳出生和长大。一旦提及洛阳,我有太多的地方,可以凡尔赛一把。

最近的《七夕奇妙游》的节目里面,《龙门金刚》一段里面惊艳的龙门石窟,让我有一种冲动,记录我小时候的一些片段。

先说石窟

我的小学,就在龙门的这座山的后面,从学校跑步就可以从山脊下到石窟。

80年代的石窟下面的那条路,是一条洛阳盆地通向南部的主干道,车水马龙,偶尔还会堵车。

石窟,只是伊阙西山上的一些历史久远的石像,并没有围栏保护。

我小时候最喜欢的时光,就是爬到卢舍那大佛左手边第二位金刚的大腿后面。凉风习习,有金刚遮阳,一边俯瞰着缓缓流淌的伊河,一边抱着金刚的大腿,嘴巴里面吃着火腿肠,好不惬意。

家里的小鱼,也基本上来自大佛脚下的小溪,一旦没有鱼苗了就会带着小桶去捞几条带回去。大大小小的石窟,够得着的,大都盘腿坐过。

孩子们的童年,就是和这些佛像一起亲密接触,石像千年未变,孩子们在他的膝下一茬茬的长大。

我很有佛缘,除了从小在龙门的佛像边长大以外,我出生的地方,旁边就是白马寺。那是中国第一个官办的寺院,也是中国佛教的起源。《四十二章经》等最早的佛经就是在那里翻译的。佛教从那里开始穿遍全国。

我曾经以为白马寺是为了纪念唐僧取经的白马,后来才知道,《西游记》里面的白龙马却是因为白马寺门口的白马,而这个白马又来自于用白马驮经送到洛阳的印度僧人。玄奘的故里也在白马寺附近,和我的老家不远 。

错过的遗憾

生在洛阳,有的时候会觉得有些遗憾,这座城市13个朝代,1500年的建都史,都没有赶上。

既没有出生在夏商周的建都的年代,也没有出生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甚至连曹操的魏国时期也没有赶上。

现在只能从石窟,寺院还有大大小小的陵墓坟冢隐约揣测洛阳曾经的样貌。不过,好处是,对于很多人的历史,对于自己来说就是生活。

但也不能算太遗憾。

我虽然错过了,但我即便早生一千年,也不见得会真的赶上。

按照我家的家谱记载,洪武二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我的20代的祖爷爷才从山西迁居洛阳邙山。即便是我随着祖先在那个年代出生,武则天都已经是距离他们600年前的古时候,周公定鼎更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他们也没有赶上。

历史,用一代代人的尺度去衡量,就会真切的感觉的比想象的更长远。自己拼尽洪荒之力往前一代一代的追溯,也依然是历史中的沧海一粟。

邙山、黄河和皇陵

我出生的地方,在洛阳市孟津县的邙山之巅。

邙山在我的记忆里有两个典型的场景。一个是黄河,一个是坟冢。

黄河

邙山正好是洛阳盆地的盆沿的北边缘处,我们家又正好是村子里是最北边的一家。

在我五岁离开老家之前,每天的例行活动,就像金刚坐在帝国大厦塔楼一样,坐在位于丘陵最高点的家中后院里,面对着悬崖下面一马平川的广阔平原,宽广的黄河缓缓流淌。在蓝天白云之下,极目远眺,黄河对面几乎看不到的远处,吉利炼油厂的白色油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古孟津,也就是我发呆的地方,正是黄河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黄河从源头奔流上千公里到这里,离开了左手边的山区,进入了右手边的广阔平原。这种变化,在我的院子里,尽收眼底。。。

不用什么风水的知识,任何人都会知道这里是风水超级好的地方,在高处俯瞰黄河以及东部的平原,绝无水灾旱灾的困扰。传说中河图洛书也是出自这里,之后形成了周易,风水等等,出自洛阳,更准确的说,就是出自黄河的这个区域。

坟冢

小时候的另外一个常常记起的场景,是层层叠叠的坟冢。

早晨,雾气还没有散尽,在村口眺望,能够看到大大小小的土堆,近处的大而清晰,远处的小而淡薄,一层层如同水墨山水画一样。大概数数,百个总归是有的。

“生在苏杭, 葬在北邙”。村子前后,就是中国皇陵最集中的区域,从东汉到盛唐,名人贵族,即便在长安做官,死后也要葬在邙山之上,已知的就有几十位皇帝和上千位大臣们埋葬在那里。

举个例子:老家的村子附近,沿着崎岖的山路下到平原上,有一个巨大的土堆,附近是我跟着大一点的孩子藏柿子的地方。把还有点青的柿子在土壁上挖一个洞,将柿子藏进去,过几天就熟了。

后来长大了才知道,那是光武帝刘秀的坟冢。不过,这些都是很多年以后才知晓的,在我迷上田连元的评书《刘秀传》的时候,都还不知道那个村头的坟冢和刘秀的关系。

在我高考前压力有点大的时候,曾经自欺欺人的暗中向汉武帝祷告:看在小时候一起吃柿子的面上,保佑一下我考个好成绩。

现在这些坟冢消失了有九成,历代的盗墓者用一种专门的铲子去探测地下的陵墓。铲子前面有一个半圆柱型的铁头,插到土里,就可以带出地下的土层,从而发现是否有不一致的分层的土壤,这种铲子就叫洛阳铲。

洛阳只要建什么建筑,都会遇到地下的陵墓。老家的村子新拓展的宅基地,遇到了一个稍大的土包不能继续拓展,那个土包里面长眠着写过秦论的贾谊。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

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家属区要盖新的楼,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地底下两层楼那么深的大坑里面的墓穴清理干净。我们就趴在大墓的边上看下面品字形的几房几厅的构造。这些在洛阳人的生活中太平常了。

初中学中国历史,我还以为那是洛阳版的教科书,因为里面洛阳的内容太多了,提起的一些地方,也就是在周围。

洛阳的身上,除了古都的烙印,更明显的,是移民城市和重工业城市的烙印。我从小在设计院的子弟学校里面长大,在十几个超大型的重工厂矿之间游走,那是和古都完全不一样的那个年代的现代的感觉。

这个可以以后再专门写作为重工业城市的洛阳。

既是古都,也是重工业城市的洛阳

上一篇:《龙门金刚》,勾起我的洛阳超级凡尔赛

上一篇写了我在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的点滴的凡尔赛时刻,而我所感知的洛阳,最大的印记,却不是古都,而是移民城市重工业城市。

毕竟历史离生活太远了。身边的历史痕迹,我们最经常用生活的方式去解读。

举个例子,比如“关林”。对于历史来说,那里是曹操厚葬关羽首级的地方,而对于生活,它是每天放学路上躲不过的最堵的一段。在书本中的自己更关心关公的忠义勇武,在生活中的我们更关心如何可以避开堵车尽早的回到家中。

洛阳自从宋代以后,就从来没有回归到全国中心的地位,地面上的建筑也被摧毁了不知道多少次。

而建国以后的洛阳,为了备战,大量重要设施从沿海西迁,而洛阳位于中国第二级地理阶梯的边缘,是在陇海铁路上,离东部最近的山区,于是历史又一次选择这个城市。

我在80年代末倒是赶上了这个洛阳近代短暂的辉煌时代的尾巴。

重工业城市

洛阳建国的时候定位为重工业城市,“一五计划“中156个全国重点项目,8个在洛阳,基本上都是苏联援建。

一个个大厂,职工人数都在万人以上,洛阳拖拉机厂,玻璃厂,轴承厂,单晶硅厂,耐火材料厂,矿山机械厂,热电厂等等,还有各种设计院,研究所,以及407, 612,613等等大量用代号命名的军工企业,纷纷迁往洛阳,或者在洛阳建立。

这些厂矿在涧河以西(也就是现在的涧西区)这片如同早年蛇口或者浦东一样的空白的土地上,一个并着一个建设起来。北边是工厂,南边是对应的家属区,在50年代的中国,与其说是一个城市,更像一个整齐的大学校园,80%的居民可以步行上下班。整个城市以车间,工人,知识分子为主体,清一色的大中型国企,也就从此造就了一种工业文化。

在五六十年代,在一个大多数地区还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度,这样规模的重工业城市是少见的。正是因为重工业的异军突起,洛阳这个几乎被废弃的古都,在一五计划期间,GDP全国排名第五,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武汉。也因此,这个城市比其他城市更早的显得现代、洋气。

移民城市

这些厂矿,很多都是从上海,广州等地方整车间为建制的迁移过来,短短五年,一下就来了3倍于本地人口的移民。洛阳一下子变成了一个标准的移民城市。

所有的移民城市,都有一些鲜明的特点。比如,通用的语言是普通话,并且偶尔可以听到各地方言。这样的城市,和周围似乎有些格格不入。这样的城市我知道的有三个:深圳,洛阳和兰州。就像深圳并不是典型的广东城市,兰州不是典型的甘肃城市一样,洛阳似乎也一度不是典型的河南城市。

来自不同区域的移民聚集在一起生活。上海人聚集的区域叫做上海市场,广州人聚集的叫广州市场。涧西的道路,青岛路,太原路,天津路等等,透漏着原来的移民的来源。

我是到上海读书以后,再回到洛阳的上海市场,才忽然听明白大马路上还有人在说上海话,只不过以前并不敏感,并不能从嘈杂中捕捉到这些方言。

我和我很多的小学同学一样,都只会说普通话,并且因为我们父母工作的单位是从东北移民过来,所以东北人居多,所以我用的一些词汇,还微微的带有一点点东北口音。

厂矿的记忆

洛阳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中就是厂矿的记忆。

玩的玻璃球,来自玻璃厂的废旧玻璃原料;家里的液化气,来自石化的炼油实验厂;钢珠,来自轴承厂。反正在那个玩具匮乏的年代,没有什么工业品不可以拿来玩的。

涧西区苏式的厂房,苏式的红顶住宅,带着浓浓的那个时代的印记。

比如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俄罗斯大諾夫哥羅德的火车站,我看到大吃一惊,这像极了洛阳火车站原来出站的样子,如果在洛阳,对面的这条路应该叫金谷园路。。。

经济的先进带来了文化的繁荣

现在洛阳仅仅是一个三线城市,似乎存在感越来越低,但是我还是幸运的,在80年代末的时候,赶上了这个城市的最后的荣光。

那个时候,因为经济的发达,似乎文化也异常领先。

每当有什么新的电视剧,总能第一时间看到演员。在父母单位的工人俱乐部里面,就可以看到《西游记》剧组,还有《济公》剧组的演出,游本昌穿着破破的袈裟在舞台躺在舞台的边沿上晃来晃去的印象非常深刻。还有热气球,飞车走壁等等巡回嘉年华活动,也时常在家属区的操场上上演。在现在看起来,这些领先的文化活动,无论如何轮不到这样的一个小城市。

其中有件事情尤其令人恍如隔世,那就是1986年的洛阳长江漂流队。那年女排四连冠,正在冲击五连冠,全国激情澎湃,为了赶在美国人之前首次漂流长江,几个洛阳小伙开始漂流长江。每天新闻联播时万人空巷,挤在电视前看洛漂队的进展,就跟前不久看女排决赛一样,而和女排不同的是,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名大家熟悉的队员在全国人民的注视下牺牲。每牺牲一个人,全国就掀起更高的爱国热潮,漂流队继续前行。最终洛漂队和科漂队七人死去,漂流完成。

这件事情放在今天的中国也是不可思议。直播死亡,却没有任何人觉得有什么不妥。要不是还有很多照片和新闻佐证,我都不敢相信我小时候经历过这样的中国。就像我们现在无法理解常年饥饿的人们对于食物的渴望一样,我们也幸运的再也不用理解,为了追求哪怕一点点的自豪感那个时候的人们愿意付出的代价。

随着国企改革和重工业的衰落,洛阳也跟着又一次停滞下来,GDP被郑州迅速赶超并且差距三倍之大。洛阳的城市的形象模糊起来。人才的高低随着一代人慢慢磨平,移民的痕迹也淡化了不少。

最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新区的建设,还有地铁等项目,洛阳的速度又重新提了起来。我回到洛阳,遍地的高楼和高架路让我不再认识。尤其是洛阳并没有采用上海这样的容积率限制,所以有又高又密的住宅楼,整个城市,变得很大多数的城市一样,难以辨认。只有沿着中州西路一路向西,才可以看到这一段历史的痕迹。

我和我的家乡

最近开始梳理曾经经历的事件,再把它和历史对照来看,看到了更加宏大的场景。作为历史海洋里面沉浮的一叶扁舟,一个城市的兴废,背后永远有更大的叙事,不是一个城市本身的事情。

我自己和洛阳的关系,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面,从偶尔可以用来凡尔赛一下的谈资,变成了从曾经经历的事情中,理解背后的故事,最终把自己经历的那些点滴的珍珠,挂在了历史和中国的项链上,从而通过她来了解历史,了解中国。

正所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SHAI 上海人工智能聚会周六继续

因为疫情停歇了一段时间的人工智能聚会,从明天9月25日周六,重新开启。

时间:2021年9月25日周六 9:00 – 11:00

地点:滨江星巴克(上海浦东滨江复都段江边)

就是在正大广场,香格里拉酒店旁边的江边(注意:不是正大广场里面的星巴克)

大家可以后台回复“聚会”,获取加入聚会快闪群的二维码。

形式也从以前的很多次演讲式的,有PPT、投影仪的方式,轮换回咖啡聚会形式。

以后会隔三差五的,聚集一些演讲嘉宾的时候,穿插一些分享。

转换为咖啡聚会的形式的背后的思考,还是希望形成一些更加独特的价值,就是一个地方让大家认识,可以天马行空的讨论一些问题,而不仅仅是来学习知识。

毕竟,单方面的接收知识的地方太多了,网络上的视频也来的比线下更加高效,选择更多。

但是和有趣的人一起互动的聊天,我还真想不出来其他还有什么这样的场合。

人数重要吗?

其实人数是最不重要的,甚至,以我的经验,有些时候在一定数量以上,收获可能和人数呈负相关性。

所以我们一直可以的控制人数,包括不做什么正式的宣传,每次的微信群zai当天聚会以后就解散等,从而不会有太多不活跃的朋友潜水。

同时,这个聚会的目标从来不是做成什么样子,而是一个对于现在世界的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不求是最好的,只要比现在的世界在一个层面对一个人好一点点就是值得做的优化。

滨江晨跑

明天开始,我们也会把这个聚会和另外一个非常悠久的活动连在一起,就是每周六早晨的上海IT圈的晨跑。

这个晨跑从3年前,我,York,Aether等几个人开始,到过去3年里面York同学依然风雨无阻的每周六带头,居然没有停歇(而我倒是消失了多时)。

如果对于跑步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加入我们。

周六早上7点,梅赛德斯奔驰中心的滨江地带起跑,一路到滨江星巴克,全程7公里。不过按照以前的传统,也有7点半在南浦大桥加入的4公里组,还有9点在滨江星巴克加入的0公里组。跑得不快,配速在8分钟左右。

招聘启事

我们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剪辑项目已经有些雏形了,急需工程师加入。如果你对这个领域感兴趣,欢迎明天过来一起聊聊。也欢迎推荐认识的朋友一起。我的左边和右边的座位准备留给10月份入职的新同学。

往期回顾

从静态视频走向动态视频的时代

我们最近做的一些尝试,如果要做个比喻,我们做的事情之于视频,就如同PHP 等语言之于互联网。

怎么理解呢?

互联网初期,当人们还惊讶于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如此迅速、便宜的传输的时候,做出的所有的网页都是静态的。也就是拿编辑器(早期是纯文本编辑器,后来是 FrontPage,DreamWeaver 等等)制作好 HTML 的文件,然后放到服务器的文件系统里面,等着用户来下载,然后用浏览器展示。

后来技术进步了,开始有了叫做 CGI (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这样的技术,可以让一些技术爱好者用 C 语言来写网页的生成程序了,那个时候互联网上的个人主页的标配就是 “计数器” 。那个网页上的计数器可能是页面上唯一可以动的东西。

再后面,PHP, 微软的 ASP 等专门为了写服务器端的动态页面的技术诞生了,从此,互联网进入了动态互联网的时代。所有的网页都是动态生成的。我们现在看任何一个网站,虽然内容本身是有一些是手写的,比如标题,内容什么的,但是整个网页,从头上的导航条,到下面的广告,到类目等等,全是动态生成的内容。你无法想象还有人为每一篇文章手动的编辑这些内容。

我们打开电子商务网站,图片,价格,购物车等等,都是动态从数据库里面提取并且合成的。这就是动态生成的网站。

动态视频

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大多数,95%以上吧,都是静态的视频,就是博主, Vlogger,Up主用视频编辑软件手工剪辑视频,然后以 MP4 等格式上传到视频网站,或者抖音,快手去。这和早期的静态的互联网几乎一模一样。

我的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新产生的视频的90%将会是动态生成的,也就如同动态网页一样。有一个动态的生成语言和引擎,动态的生成视频,然后根据不同的用户看到不一样的视频。这个过程并非是提前生成大量的不同的MP4(那样成本太高),而是借用现在的技术架构,动态的生成视频的 Markup Language,然后由客户端动态的播放,或者在需要和传统静态视频兼容的场合下,在服务器端烧制成静态视频。

动态视频的应用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像动态视频的地方就是弹幕,不过这个弹幕仅仅是在视频上面加了一层,就如同小小的计数器给静态页面加入的变化一样。但是动态视频是视频本身一直是动态的。比如,视频的左上角会有一个实时的天气预报,视频的下面是实时的新闻滚动,视频的内容是根据用户的不同用他的名字来称呼他的,视频的场景的墙上挂的是用户喜欢的名画,视频的内容,也根据用户的互动,一边播放一边调整。

总之,就是现在所有的动态网站的那些可能性都在视频里面呈现。

视频的自动生成

很多人听说我们在做视频的自动生成,自然的脑补的场景就是我们要生成虚拟偶像,或者完全以假乱真的视频,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就如同动态网站的最基础内容还是人提供的,比如文章还是人写的,商品的价格最初也是人设定的,但是这些信息不再是低效率的从一个视频编辑软件倒入另外一个软件,而是从数据库直接生成最终的视频。

技术栈

为了实现这个动态视频的世界,需要这样几个大的模块。

第一部分,是一个新的视频标记语言(我们叫做MiraML),就是用XML等方式描述动态生成的视频。这样子可以完成文本的动态网站技术和视频技术之间的桥梁。只要能生成动态网页的地方都可以生成动态视频

第二部分,是一个视频的播放器。也就是可以播放动态视频的前端的播放器,可以自动的播放动态视频。

第三部分,是一个后端的视频烧制引擎,可以快速的把视频变成传统的静态视频。

罗胖跨年演讲提及的那个关于左手边玻璃杯的实验

新年第一天,几位朋友问我罗胖2022年跨年演讲里面提及的那个《左手六分满的玻璃杯》的实验具体是怎么回事。

我把很久以前的那篇文章转发一下。谢谢罗胖的提及。

喂养青龙的、左手边六分满的玻璃杯

缘起

有本关于风水的书提及

在办公桌的左手位,放一玻璃杯,一直保持6分水,大吉!

解释是这样的:

左青龙,右白虎
青龙喜水,左手位放一杯水,青龙随时有水喝,主人的生活就会比较调和。

我心想:“见过不靠谱的,没见过这么不靠谱的。” 然后把书扔了了事。

实验

不久前,我整理完桌面,在琢磨玻璃杯子应该放在哪里的时候,想起这句话,决定不妨试一下,把杯子放在左手边,并且盛了六分满的水。同时暗笑自己迂腐,居然这等玄学也信。

过了两天,我就意识到,自己喝水的次数明显增加。每当我有意识的注意到杯子的时候,杯子却总是空的。什么时候喝的?不记得了。于是赶紧盛好水,心想,“青龙要紧”,然后再忙自己的事情,当再看杯子的时候,水不知不觉的已经喝到肚子里去了,于是又加到六分。。。一天下来,我居然平均能喝八到十杯水。

我之后试了一下,放在右手边,大约 4 杯左右;放在身后,经常一天不喝水。

道理

万事皆有其理,不过不是原来他们说的那个道理。我就努力的想这其中的道理。

为什么一定要放在左手边呢?

我猜测,因为绝大多数的人用右手写字,做事情,用鼠标。水杯放在左手边让我们可以在不停下手里的事情的情况下,甚至在不中断思路的情况下喝水。

为什么是玻璃杯呢?

我猜测,这是容易让人看到水,从而提醒人喝水。

为什么一定要六分满呢?

超过六分满的水一定会比剩一个杯底更容易让人产生喝水的冲动。

以上都是我的臆测,没有经过实验,所以仅仅是猜测。

不过,科学和经验的差别在于,科学在于不断的假设,论证,推翻或者证明中前行。

科学和玄学

Brian Wansink就是一个这样的科学家。他写了一本有趣的书,Mindless Eating(《无意识的进食》)。他用大量的科学实验证明:我们的行动是多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他举了有趣的例子:如果你的勺子比较大,比较容易吃得多;如果把饼干盒子挪开桌子2米远,就会少吃一半左右的零食;如果一边吃鸡,一边有人把鸡骨头拿掉,就比不这么做容易吃更多;如果碗里的汤一直保持在一半以上,人容易吃得更多;如果吃饭的人比较多,人也容易吃得更多。

其实这个说法和风水的说法异曲同工,不过一个是经过经验,一个是经过实验,得到类似的道理。

风水 = 方便 + 时间

所以我开始相信某些风水的说法,虽然它经常被包装,被神秘化,被曲解,但有其事八成是有其理的。

风水研究的事情,从来不是可为还是不可为的区别,都是方便不方便的区别,就像挪一个屏风,摆弄一下花草,换一个床的位置等等。

方便和不方便,导致了每天哪怕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甚至更少的差别。但是,因为它发生在我们的家里、办公室里,我们每天都被这样的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天,两天,甚至几个月或许都不会有什么看得到的区别,但是一年,两年呢?比如我相信,如果我们天多喝一杯水,一年以后,身体还是应该有些变化的。

风水之所以听起来那么玄虚,或许就是因为它产生的变化,是如此之微小,仅仅是一个更加方便一点点的区别;但是我们常常忘了,这一点点的变化,经过足够长时间的积累,就足以产生巨大的改变。

能把一个小改动和长时间的积累联系在一起,看出其因果关系,的确需要几百年的经验和智慧的积累。

最近一直在鼓捣的东西,征集早期用户

最近一致在做视频领域的探索,发现对于大多数的视频制作者来说,如果说制作占三分的痛的话,素材的寻找处理和管理的痛,可能就有七分
所以我们初步判断,对于现实的世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前走一步,且只走一步的方案,就是先解决素材的问题。
如何精准的找到素材,借用人工智能的理解能力对视频进行检索,预处理,进而进入编辑出品的环节,是我们现在发现的最大的痛点和机会。
如果有兴趣,可以扫码和我们的小伙伴联系,让我们听一听你的想法。我们可以一起共创,看看视频素材领域有什么新玩法。

扫码加阿福聊一聊。

无比诚实的人

前几天在常去的日本餐馆点餐。

他们家的麻辣鲜蛤实在是太好吃了,但是量太小。

我们和往常一样,直接就点了三份,一家人高兴地吃了起来。

服务员小哥看着我们,有点欲言又止的样子,后来实在忍不住,告诉我们:

他们的这个菜是直接买现成的做的,给了我们链接,说到网上买,同样的钱可以买一桶了。

真是个诚实的小伙。

这让我想起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服务员。

那个是在环球金融中心顶楼的餐厅。

我们点了一种菜单上看起来很可口的寿司拼盘。

过了一阵子,点单的小姑娘面露难色地回来了,小声跟我说,

“先生,您点的这个寿司,我们的客人,凡是吃了都说难吃。不如您换一个?”。

我当然立刻听从建议换了另外一个。

这姑娘也是少有的实诚姑娘。

不知道为什么,要过年了, 忽然想到偶遇的这些不按常理出牌的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