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一箭一线:关于做选择的具体的建议

具体的建议才是好的建议。有一些做选择的具体的建议帮助了我很多年。

弯路

我曾经希望建立起一种各种因素加权平均最后算总分的体系,或者用优缺点列表等方式做决定。后来一个心理实验彻底帮助我了解这些方法彻底无用的原因。

心理实验

心理实验是这样的:

假设你需要在一个特别无聊但工资高的工作 A,和特别有趣,但是工资低的工作 B 之间做选择。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你思考了两天了,依然没有答案。

如果你无法做选择,我们是否可以认定, 是因为选择 A 和选择 B 对你来说完全相等?就跟天平一旦平衡,那么左右的重量应该完全相同一样。

这时候,如果工作 A 给你每个月加 100 块钱,你是不是会毫不犹豫的选工作 A?因为如果加了 100 块钱之前,工作 A 和工作 B 两个选项完全相等的话,既然工作 A 又加了 100 元,工作 A 就比工作 B 好了 100 元的差异。

是这样吗?

很显然,你依然无法选择。这不是一个悖论吗?为什么两个相等的选项在任意一个选择上面叠加 100 块,你依然认为他们相等?

这个结果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不同性质的事情是不能相加的。在工资维度的增加无法和工作的乐趣维度的数字进行简单地数学运算,加权平均。

一箭一线

那么,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赵君同学给出了「一箭一线」的心法。

一箭意思就是在所有的维度中,找到一个对自己最重要的维度,把这一个维度,当做自己优化的目标。

比如有个小张,他最在乎的是工作的乐趣。他会把工作的乐趣作为自己优化的目标,所有的工作仅仅以工作的乐趣作为衡量的标准。同时,他会把其他的维度设定一个底线(一线)。比如小张可以对工资设定一个底线,低于这个值他觉得无法幸福的生活,把工作远近划定一个底线,比如必须在通勤一小时以内。在这些底线满足以后,就忽略这个维度,仅仅为工作的有趣度优化。

和小张相反,小李的现实情况让自己只在乎钱,但是他可以划一条工作内容的底线,只要bu不能忍受的无聊,工作内容就不管了,哪个钱多就去哪里。

所以,做选择,归根到底,是要想清楚自己要优化的选择是在哪一个维度上的。做一个高质量的选择,就是选择了维度,在其他没有选择的维度里,只要在自己的底线之上,就可以忽略。选择,需要把维度和维度的程度分开。

否则,如果跨越维度进行取舍,脑子里面就会是一团乱麻,解也解不开。

如果发现一个东西的下一个版本怎么看都比上个版本差的时候,可能是我们误解了他的本质

昨天我看了一下一九九五年的时候比尔盖茨跟在 Letterman 里面跟 Dave 讲,互联网是什么样子。

我天哪!那叫一个痛苦呀!

比尔盖茨告诉他说,在未来你可以在互联网上面可以听 baseball 的 radio 什么的。

那个 Dave 说 「Did radio ring a bell?」 就是说,你有没有想起来一个叫 radio 的东西?

比尔盖茨说不是不是,你不但能听这一场 baseball,你还可以听很多场。你想听哪场都可以。

Dave 说:你说的是不是录音机呀?

无论比尔盖茨讲什么东西, Dave 都会用他的那个传统的那个东西去努力理解。

这两个人就是鸡同鸭讲,彻底无法理解对方。

这很像,当我们现在在讲区块链的时候,有些事情讲着讲着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了。

因为把自己绕进去了。

你刚才先用私钥,然后又加密了,加密完了以又有哈希了,哈希后把它写到一个表格上面了,这个过程中间你还花了二十美金。

然而另外一个人说,那我写在我的电脑上好了,我还有个 homepage ,我还可以把记录放到 homepage 上面去。你说的不是多此一举吗?

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认为 Web3 不是一个好词。

很多人认为 Web3 是互联网的下个版本。但是所有的下一个版本我认为它们的功能都是相似的,仅仅在很多的领域有了明显的一个提升。这才叫同一个东西的下一个版本,对吧?

就是比如 mp3 到 mp4 就是更多功能,比如 iphone 的 iOS 16 就比 iOS 15 在什么什么地方就好,对吧。

但是你拿 Web2, 就是现在这个互联网跟这个区块链的对比的话,你无法跟别人解释,为什么 Storage 从几乎免费,变成了存一张照片需要几千万人民币,这算是哪门子进步?

存储的速度。我现在都是毫秒级我都可以存到那个云上面了,对吧。你这个新东西需要十分钟才能确认,甚至还需要更长时间。比特币的话,如果你需要等六个块的话,六十分钟就过去了。

互联网上面可改可删可干什么都行,到这儿,你又只能写还不能改了,对不对?

就是你所有的这种 mapping 的话,你会发现它都是差异很大的时候,就应该知道,我们可能对比错了。就像把一双鞋子错当成筷子,你会怎么觉得这这个新的筷子好像没有我上一双筷子那么好用?为什么这么粗?为什么这么难闻?

这种时候你就应该意识到,它的本质鞋的本质,不是筷子。你愣要把它理解成筷子的话,你就会对它特别挑剔:“”我没法吃饭,味道不好闻,没法洗。”

但是人家就是鞋子呀!是你搞错了人家的本质,还埋怨人家。

区块链、或者说整个 Web3 是建立在互联网之上的一套东西。但是就跟我昨天写的,Web3 跟 Web 的关系,和「雷锋」跟「雷峰塔」的关系是一样的。也就是没有关系。

就是看起来很像,但这都是误解。但是 Web3 的这个世界,其实就是在确权,在 smart contract,在发 token,在信任,在 build 这种完全崭新的这个人类世界上面,因为和 Web 差别太大了,以至于我们所有的人其实很难理解这这么一个事儿的。

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便再也无法回到那以前的纯真年代

有一类知识,和冷知识还不一样,如果我们不知道,也可以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一旦知晓,反而会让自己如同开了天眼一样,看到的世界就会增加一条规则,再也回不去了。

「盘古之白」就是这样的东西。

盘古之白指的是,在中文和 English 混排的时候,中文和英文半角字母之间需要加入的那两个空格。

这样既是优雅的,又是正确的(至少是 W3C 的一个规范,以及中国出版业的一个行业标准)。

同样的,中文和数字之间,比如中文和 123 混排的时候,数字左右也应该留有空白。数字和单位之间,比如「20 元」,也应该留有空白。

正确:中文和 English 混排,和 123 混排

错误:中文和English混排,和123混排

关于这个不显眼的留白,还有一个冷知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微信里面,如果你发送的中文和英文或数字混排的时候,显示出来的消息已经自动地在英文、数字左右加上了空格。

看下面这个截图:computer 的左右,还有 100 的左右,相比起输入的句子来说,都多了空格。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注意到这个细小但贴心的处理,但这是微信使用起来很舒服的一个原因。

我是从冯大辉的某篇文章中第一次知道,从此就开始自觉地在写作的时候加上空白,后来少楠给出的建议,在搜狗输入法有「中文和英文/数字间加入空格」的选项,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加容易。

知道这件事情的问题在于,从此看到大多数的排版,如果混排没有留空白,都会强迫症发作,很想帮忙去把丢失的空格加上。Unlearn 很困难。我再也无法回到不知道这个规范之前,对于英文和数字左右缺少空格的语句毫无感觉的纯真年代了。

注:有朋友希望转载文章来问我,统一回答一下,可以在后台把公众号 ID 发给我,我统一加全局白名单。

新世界和旧世界的映射:一件技术之外,人文之内的事情

在新技术诞生后,如何让使用者尽快对于新技术熟悉起来,是一个常常被遗忘的领域。今天中午和赵君同学的一次聊天又一次提醒了我关注这个大众的适应过程。

「鞋子」的本质是什么?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 StepN 其实把一个类似于用户账号一样的东西,包装成了“鞋子”。只要做了这个映射,一下子,本质上是「注册用户 ID」 这样的事情,就从人们脑子里从完全免费的行为,映射到了「买鞋子」这件天经地义需要花钱的事情。

同时,因为最近几年,特殊款的鞋子还有收藏和升值的可能性,这又进一步映射到一些用户对于这个东西会升值的预期上。

如果开发团队把鞋子起名为「账户」,或者「ID」,估计不会有多少用户能够理解,更不要说参与。

所以,Web3 领域,教育市场依然是从业者主要任务的阶段。如何把现实世界映射到一个大家不熟悉的新世界,需要好好地动脑筋。

易用性

易用性(Usability)的三原则:映射,反馈和易见。其中,映射是提升产品易用性最常用的办法。

以饮水机为例。

大多数的水龙头,把热水映射到了火的颜色上,把冷水映射到了大海的颜色上,不需要额外标记,就让人轻松理解。

如果我们标新立异,用绿色代表热水,橙色代表冷水,用户就会极为困惑。

水龙头的颜色,就是一个技术之外,人文之内的事情。

文件系统的例子

从技术上,有很多新世界到旧世界的完美映射,可以事半功倍。

比如苹果和微软的操作系统,就是 Unix 这个产品的人性化包装和改进。

他们都使用了「文件夹」这样的东西去表示文件系统的父子关系,并且把文件夹形象地画成日常使用的文件夹的样子,把文件用折了脚的纸表示,和日常的生活完美映射。

技术人员脑子里的文件,仅仅是磁盘上的个二进制数的链表结构的组合,文件夹仅仅是文件描述表里的一行记录。而用这种思维设计产品,可能会忽略这一层映射对于最终用户的重要度。

互联网的例子

另一个展示这个过程的产品,是 GeoCities。我觉得 Web3 世界的公司应该向他们学习如何帮助大众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这家公司于 1994 年随着互联网商业化诞生,到 1999 年成为全球仅次于 AOL 和 Yahoo! 的第三大网站,它在 1994 年开始,需要帮助大家建立免费的个人主页。

那个时候的互联网,连可以访问的网站都不多。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这种事情,太难理解了。GeoCities 就做了一个映射。

它推出 14 个城市,比如 Hollywood,SilliconValley 等和真实世界的城市同名的城市,用户可以先选一个城市,然后再选一条街道搬进去(我记得很清楚,我当时就选了 Hollywood 这个城市的 University 这条街),我的网址就是:https://geocities.com/Hollywood/University/Jianshuo

现在,我们会觉得这么长的网址一点都不酷,不如 https://twitter.com/jianshuo 这样的简洁的地址好用,但把时钟拨回互联网的初期,当绝大多数人不理解互联网这个纯虚拟世界的时候,用一个和现实世界完全对应的城市的概念,的确帮助了几百万人第一次在这个虚拟世界安下了家。

为什么我总把老古董拿出来分析呢?因为现在的 Web3 世界,太像 GeoCities 年代的互联网了。现在看起来简直小儿科到爆的个人主页服务,在当年,都是无法理解的,并且成为了主流应用之一。从这段历史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对于未来的信心。

Web3 的例子

Web3 其实已经默默地开始了这个映射。比如 Bitcoin 叫做 coin,其实很讨巧,虽然冒着被无数人误解的风险,但至少让大家心里有一个映射的锚点:币。

很多 Web3 都从虚拟土地开始思考,也是把现实世界里面大家对于产权的基础认知往一个新的世界映射,土地有产权,而且可以升值;币有价值,可以用来交换;数字宠物有一个形象,可以饲养和买卖。。。

所有这些形象的背后,从技术上讲,他们都是一堆数字(由哈希算法产生的数字)。但给他们戴上了人类可以理解的面具,就让人们的大脑容易接受一些,不至于从心理上疏远。

未来会有很多以前没有过的应用,如何把已经有过的类似应用映射过去,是一个技术领域之外,人文领域之内的重要事情。

如果发现一个东西的下一个版本怎么看都比上个版本差的时候,可能是我们误解了他的本质

新世界,从来不需要旧世界的批准,参与,甚至不需要他们知道

注:关于文章的讨论,欢迎加入Discord 讨论区 https://discord.gg/TMXuanUXyF

上海浦东的路名规律

地图是一个好东西,盯着看,总能发现隐藏在道路里面的类似于藏头诗一样的有趣设置。尤其是浦东新区的地名,很明显是有规律可循的。

碧云国际社区

我最喜欢碧云社区在杨高路罗山路西的西南角,路的名字好象一幅油画:

东西方向三条小路:

蓝——天——路碧——云——路明——月——路

南北方向,是四种树:

黑 白 蓝 红| | | |松 桦 桉 枫| | | |路 路 路 路

整个碧云国际社区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夜景图。

外高桥富特新村

富特新村在上海最东北角,并不显眼。

东西方向四条路:

春——晖——路夏——碧——路秋——霞——路冬——融——路

南北方向,一条横批一样的路呈“丰”形状贯穿着四条路:

季|景|路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景就在一个不到一平方公里的角落悄悄展现。

张江高科技园区

至于张江,显然就不像那些居住为主的地区那么有诗情画意,全都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

牛 居 哈 高| | | |顿 里 雷 斯| | | |路 路 路 路

东西方向就用中国古代的科学家命名:

李——时——珍——路郭——守——敬——路祖——冲——之——路张——衡——路

这个张江的大学气氛倒是非常相符。软件,微电子,制药,生物等产业就在这里安家。张江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举动就是,在我还在交大读书的时候,同一天开出了两条公交线路:大桥五线通往复旦大学校门口,大桥六线通往交通大学门口。。。

金桥出口加工区

碧云社区的东边,金桥路以东,就是制造企业云集的金桥加工区。这里的路太多,结果就用了简单的办法,南北路一概叫做“金X路”,东西就叫“X桥路”。X就是一个中国省份的简称。比如: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 | | | | | 藏 新 沪 滇 湘 港 | | | | | |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金 金 金 金 金 金| | | | | | 豫 皖 京 吉 苏 穗 | | | | | | 路 路 路 路 路 路

东西路有:

秦——桥——路榕——桥——路冀——桥——路宁——桥——路鲁——桥——路云——桥——路川——桥——路桂——桥——路

好在中国的省份多,这区区十几条路还是排得出来的。而且,大概的分布也和中国地图上的相差不多。

外高桥保税区

如果其他的新区还是以居住和工业为主,路的数量还不是很多,像外高桥这样的大型港口,横平竖直的在同一时间建成的路就显然多得多了。比如港区里面可能还有网格一样的二三十条路,到现在还没有名字。因为在港区里面,估计大家都会用集装箱泊位的名字直接标记地点,不需要名字。如果真的要起名字,估计也用 A1,  A2, B1, B2 这样的方式了。而港区外面的路,就无论如何得给起个名字,以便非港区的人们可以找得到方向。于是,就用国家和城市和城市的名字命名。

马——吉——路 马来西亚吉隆坡菲——拉——路 菲律宾马尼拉奥——纳——路 奥地利维也纳日——京——路 日本东京华——申——路 中国上海美——盛——路 美国华盛顿泰——谷——路 泰国曼谷加——太——路 加拿大渥太华荷——丹——路 荷兰阿姆斯特丹德——林——路 德国柏林华——京——路 中国北京爱——都——路 爱尔兰都柏林希——雅——路 希腊雅典新——灵——路 新西兰威灵顿法——赛——路 法国马赛英——伦——路 英国伦敦德——堡——路 德国汉堡澳——尼——路 澳大利亚悉尼 

加 美 日 芬| | | | 枫 桂 樱 菊 | | | | 路 路 路 路 

如果教小学生学世界地理,拿着这一小片的地图,也就能背个八九不离十。载满集装箱的货车在这样用世界地名来命名道路上川流不息,把货物运到外高桥港区准备从长江口驶入太平洋的巨轮上去 。。。

上海的快速命名法

在最近的 30 年的浦东开发过程中,常常就是在一片广袤的农田上按现代化标准迅速的拓展出几横几竖的道路,原来连村子也不曾有过,命名也就不像随人口缓慢增加而发展起来的城市那样每条路名的后面都有很多的典故。于是这样的快速命名法,就应运而生。

这些浦东的路的名字从 30 年前就一直在那里,从来没有变过。但是,愿意拿起地图,仔细端详,并且发现背后的规律的人却不多。

准备尝试用直播的方式分享每周的内部技术讲座,附 《Web3 入门》回放

每周的公司内部技术讲座,是我从微软学到的众多优良传统中执行得最好的一个。每周,都抽出一个晚上,相互分享自己最近学到的新的技术 ,对于分享者和参与者,都是有益的促进。一个技术菜鸟,一年 50 几场各种类型的讲座听下来,怎么着都不至于太菜。

只不过以前的所有的讲座都是内部的,后来开始有了 Zoom,可以供一些成员远程参加,直到最近,开始尝试把团队内部的 TechTalk 用直播的方式分享给更多人。如果有兴趣现场参与的话,欢迎直接给我寄简历:jianshuo@hotmail.com 常年欢迎有想法的全栈工程师。
Web是一个巨大巨大的“泡沫”
Web是一个巨大巨大的“泡沫‘
用 1000 个常用的英文单词描述区块链是什么
用专业术语来描述区块链是怎么工作的
原子世界和数字世界有很大的gap
智能合约 Smart contract 
一家互联网公司怎么做web3
Web 和 Web 3的关系好比“雷锋”与“雷峰塔”的关系
下次的 TechTalk 是下周三晚上 7 点。这一次是 ERC721 协议,也就是 NFT 背后的标准。我们拥有的 NFT,其实就是某一个链上的某个合约地址的某一个编号。我喜欢这一种简洁统一的表示方式。下周最主要是dai代码演示,如何制作 NFT。(周三前寄简历过来有机会被邀请现场参加)
还有,大家是否可以帮忙关注一下视频号,或者转发。我遇到的一个技术的难题是,视频号需要 1000 个关注者才可以开通推流。为了能把电脑屏幕的 Visual Studio Code 的内容推到直播里面,还需要两百个关注。否则就只能手机对着电脑屏幕拍了。多谢。

买 NFT,实际是在买什么?从底层代码视角的分析

0xBC4CA0EdA7647A8aB7C2061c2E118A18a936f13D 

这串乱码是什么?

这个 42 个字母组成的字符串,其实是一个地址,存在以太坊那个全球所有人公用的大表上。这个神秘的地址里存着什么呢?我们用 web3js 的代码 getCode 去拿一下:

// use `npm install web3` to install web3const Web3 = require('Web3');const web3 = new Web3("https://mainnet.infura.io/v3/593eb6ca2f004e8eae398e0d77283dc9");const ADDRESS  = '0xBC4CA0EdA7647A8aB7C2061c2E118A18a936f13D'web3.eth.getCode(ADDRESS).then(console.log)

得到了如下一堆数字(为了简化,我没有把很长的数字全拷贝过来):

0x60806040526004361061021a57600.....6f6c63430007000033

这一堆数字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代码。只不过这是机器可以读得懂的 OPCODE,大家简单地理解为汇编语言好了。直接翻译成人可以看懂一点点的代码就是下面这个样子的:

PUSH1 0x80PUSH1 0x40MSTOREPUSH1 0x04CALLDATASIZELTPUSH2 0x021aJUMPI...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把以太坊理解成一个 Github,大家把自己的代码编译以后,放到一个地址去。任何人都可以把这个代码拿下来(Github 叫做 clone 下来)执行。

我们可以执行这个代码里面的函数。在其中的十几个函数里面(这个函数的列表就是 ERC721 规定的大家都用的),我就对三个函数感兴趣:totalSupply(),symbol(), 还有 tokenURI()。

// use `npm install web3` to install web3const Web3 = require('Web3');// please use your own ID since this one may be deleted laterconst API = "https://mainnet.infura.io/v3/593eb6ca2f004e8eae398e0d77283dc9"const web3 = new Web3(API);const APE_CONTRACT = '0xBC4CA0EdA7647A8aB7C2061c2E118A18a936f13D'web3.eth.getCode(APE_CONTRACT).then(console.log)const ABI = [    {        "name": "totalSupply",        "type": "function",        "inputs": [],        "outputs": [{ "name": "", "type": "uint256" }],    },    {        "name": "symbol",        "type": "function",        "inputs": [],        "outputs": [{ "name": "", "type": "string" }],    },    {        "name": "tokenURI",        "type": "function",        "inputs": [{ "name": "tokenId", "type": "uint256" }],        "outputs": [{ "name": "", "type": "string" }],    }]const contract = new web3.eth.Contract(ABI, APE_CONTRACT)contract.methods.totalSupply().call().then(console.log)contract.methods.symbol().call().then(console.log)contract.methods.tokenURI(1).call().then(console.log)

执行得结果如下:

10000BAYCipfs://QmeSjSinHpPnmXmspMjwiXyN6zS4E9zccariGR3jxcaWtq/1

分别是这个合约的总发行量,Token的简写,以及 1 号 token 的地址。

我们接着如福尔摩斯一样跟踪 1 号 Token 的 tokenURI 函数返回的地址:

ipfs://QmeSjSinHpPnmXmspMjwiXyN6zS4E9zccariGR3jxcaWtq/1

这个地址是一个普通的互联网地址,或者 IPFS 地址。IPFS 地址是另外的话题了,不展开,简单地说,可以把 ipfs:// 替换成 https://ipfs.io/ipfs/ 就可以转换成普通的互联网网址:

https://ipfs.io/ipfs/QmeSjSinHpPnmXmspMjwiXyN6zS4E9zccariGR3jxcaWtq/1

访问这个地址,得到如下一个描述文件

{    "image": "ipfs://QmPbxeGcXhYQQNgsC6a36dDyYUcHgMLnGKnF8pVFmGsvqi",    "attributes": [        {            "trait_type": "Mouth",            "value": "Grin"        },        {            "trait_type": "Clothes",            "value": "Vietnam Jacket"        },        {            "trait_type": "Background",            "value": "Orange"        },        {            "trait_type": "Eyes",            "value": "Blue Beams"        },        {            "trait_type": "Fur",            "value": "Robot"        }    ]}

除了各种类型的描述以外,我们最感兴趣的,是 image 这个属性。根据这个属性给出的地址:

https://ipfs.io/ipfs/QmPbxeGcXhYQQNgsC6a36dDyYUcHgMLnGKnF8pVFmGsvqi

我们总算找到了这个合约里面规定的 1 号 Token 对应的的图像:

谜底揭晓:

0xBC4CA0EdA7647A8aB7C2061c2E118A18a936f13D

代表的就是无聊猿(Bored Ape Yatch Club)的智能合约。一个智能合约地址和一个 Token 的编号,就唯一的确定了一个数字世界里面的藏品。

回顾一下

我们所说的 NFT ,说到底是一个以太坊的地址上的一个支持 NFT 协议(也就是 ERC721)的智能合约,它支持 tokenURI 等十几个标准函数。给定一个 Tokend 的 ID,它可以告诉你一个区块链以外的地址,这个地址里面给出了图像,名称等等信息。

我们购买一个 NFT,说到底是购买了某个合约地址里面的某个 TokenID,或者说,就是在那张大大的表上,这个合约地址上的那个 tokenID 这一行的 owner 属性,记录自己的钱包地址。

除此以外的信息,包括上面这张猴子的头像,其实仅仅如包装纸上的图案一样,仅仅是一个赠品。

准备尝试用直播的方式分享每周的内部技术讲座,附 《Web3 入门》回放

新世界和旧世界的映射:一件技术之外,人文之内的事情

如果发现一个东西的下一个版本怎么看都比上个版本差的时候,可能是我们误解了他的本质

如何闭上眼睛默念咒语,就能生成自己的钱包

新世界,从来不需要旧世界的批准,参与,甚至不需要他们知道

安安静静地记录生活的好朋友们之二

又到了月底。一到月底,就想轻松一下,推荐一些安安静静的记录生活的好朋友的公众号。

毛毛是一个无比细腻的产品经理,因为他加入的时候,公司里面已经有一个女孩叫毛毛了,所以我们就一直叫他男毛毛。他的公众号文章不多,但是每一篇依然浸润着那种细致思考的感觉,让人如沐春风。

阮一峰从十几年前的 blog 时期就一直稳定的输出技术文档。在技术文档领域清新准确的风格,令我佩服不已。啥技术领域的入门材料,我都习惯在 Google 用他的名字加上关键字搜索,比如「flex ruanyifeng」,总能得到最好的答案。
大胖子 TinyFool 的输出体量和他的体量一样惊人,涉猎的话题也很广泛,属于讨论问题的好搭档。
冬瓜是我大学寝室的下铺。看着名字,就如同他不羁的性格一样,率性随意。绝对的安安静静,如同一个阴雨连绵的下午写出的日记。

白光,和少楠在公司的时候就是搭档,现在继续无欲无求地打磨j精致的 Flomo,小报童。不过读白光的文章,才意识到以前没有发现这么深邃的灵魂。

Hotcan 是微软的同事,和我一样,执着的自己动手型理工男。依然还是上手研究各种技术的演进。
晓良喜欢读书,看他的书单有一种愉悦的压迫感。不过他写的很多读书笔记还是很值得读一读的。

刘老师就不用我介绍了。放到「安安静静的记录生活」这一类似乎有些分类错误。很多我的读者也是由他推荐而来。从二十几年以前一起共事,大家就叫他刘老师了,现在是名副其实的老师了。

Fenng 冯大也基本上不用介绍了。我的最早的一部分读者就是冯大推荐的。他的杂碎念风格的写作和直播,实在是一种独特的风格。

NFT 是专业泡沫冲浪者(Pro Bubble Surfer)的天堂

在澳大利亚东部布里斯班附近,有一个美丽如天堂的地方,叫做 Surfers Paradise。那里有世界上出了名的大浪。我曾经天真到想到沙滩附近的海里游泳。结果一个大浪过来,我被抛上天空,脑袋浮在水面,脚离海底一米左右。大浪过去,海水退去,却只够淹没脚踝。没有冲浪板,在这里逗留属于自虐行为。

我最近参与区块链世界的讨论有点类似的感觉。

当我关心技术实现的时候,我能真切的感觉到资深人士浑身散发出不耐烦的气息,看到他们投来怜悯的目光。当他们在认真的切磋什么小图片可以买,什么项目应该抛的时候,我却百无聊赖,在笔记本上画起了帮助自己进入冥想的小圈圈。我们与其说是几个盲人在摸同一头大象,不如说我在摸我的小胖猪,他们在摸他们的赤兔马。

我脑子里面一直无法自圆其说的的一个问题是:这个东西有价值吗?或者这个东西会有长期价值吗?

今天,当我翻看照片,看到布里斯班海滩上的巨浪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一件严肃的事情:我是不是又问错了问题?

专业泡沫冲浪者

有一群人,我给他们起一个名字,叫做专业泡沫冲浪者(Pro Bubble Surfer)①。他们从来不纠结一个东西有没有价值,他们只专注一件事情:

这里有没有波动?

光有波动还不够,还要有像大浪一样波动!光有大浪还不足以展示他们的技术,还必须是是大泡泡,就是那种凭空可以吹起几百米直径的大泡泡,然后「啪」的一声破掉那种级别的波动。

对于找到哪里的水位异动,哪里要起浪,哪里接近浪尖,哪里又是浪腰,他们是专业人士。

他们从事这种运动,在西湖不行,那里死水一潭,没有波动;太湖也不行,波浪小得来不及上板;甚至旧金山海岸都不够。他们大显身手的地方,是布里斯班。那里是天然的浪区,那里有无数的大浪。他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把十几年的冲浪技巧在这里尽情施展,在别人都如我一般呛水摔跤的地方,在冲浪板上叱咤风云。

这样的人的典型代表是索罗斯。他有一句名言 ②:「就跟所有的泡沫一样,正确的事是『骑着它上涨,下降时做空他』。『反正一切都会归零』的心态是错误的。」(As in all bubbles, the right thing to do is “ride it up and short it down”. The “It will end up at zero” approach is the wrong one. )

我猜想,很多现在的玩家,都是这个想法的忠实执行者。把是否有价值这样的事情留给像我一样的笨蛋吧,对于冲浪者来说,告诉他们「这个浪最终会归零」是对他们职业的亵渎。越大的浪,越和他们的胃口。

NFT 是天然的最佳浪区

纵观历史,还是什么比 NFT 更合适做出巨大的浪来的吗?现在用郁金香,似乎已经无法让新时代的年轻人相信了。科技股股票也已经是上一代人才钟爱的东西。土地这样的东西,也不是随便谁都可以空手玩起来的。而那个漂亮的小头像似乎是个不错的标的。

还记得百万美元首页吗③ ?那个 17 年前 21 岁的年轻人 Alex 做的网页?现在我们回顾起来,需要追认 Alex 为一个专业泡沫冲浪者。先别管其他人获得了什么,他手里面的一百零三万美金, 是这个熟悉水性的专业选手的金牌奖章,而所有购买格子的人,创造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大浪,为这个沉甸甸的奖章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当年,一个网页加上复杂的信用卡支付,没有确定的产权保证,没有二级市场,格子没有浮动定价,这造浪难度,堪比上海金山的滩涂;而今天,区块链天然自带支付,有透明的全天候交易市场,有比股票市场还大的价格波动,有海量资金储备的金融专业人士推波助澜,NFT 市场,简直就是如布里斯班一样的天然造浪场。在这里,才是专业泡沫冲浪者的天堂。

靠波动赚钱的专业人士

人家聊的是通过波动赚钱,而我却不合时宜地问人家最终会不会归零。其实答案人家早就有了,只是不好意思告诉我。因为告诉我了这个答案,就显得人家是坏人似的。

从本质上讲,专业泡沫冲浪者是在做一件和我们理解的投资完全不同的事情。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大家作为参与者,千万不要搞错了这个游戏的本质。否则,就如同抱着上历史课的心理准备误入了文学课的课堂,对着发下来的《封神榜》怀疑自己或者老师的智商。

当大多数人还在纠结,「这个小图像是不是有价值」的终极问题的时候,你看到了远处一个个大浪上的小黑点了吗?他们正在做他们专业的事情:就是把所有人齐心协力造出来的大浪,变成他们的动能,变成他们的速度,变成他们的尖叫,直到变成他们手中巨额的财富。

毕竟,如何在泡沫中获得最大的利益这件事情,他们是专业的。

作为非专业人士,你有两个选择:成为专业人士在这里冲浪,或者去游泳池游泳。底线是,大浪里面,不是游泳的好地方。④ ⑤

注 ①:我 Google 了「专业泡沫冲浪者」这个词,没有人使用过。为了符合 Web3 圈子大词儿,难词儿的文化,我们不妨把它缩写成 pbs(注意,还得是全小写才有 Web3 的调调)

注 ②:听人口述,还没有找到原出处。

注 ③:http://www.milliondollarhomepage.com

注 ④:感谢大元宝启发我了我的想法。

注⑤:我并不否认 NFT 本身的价值和可能性,也无意否认 pbs 的专业。凯恩斯说的:从长期看,我们都会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pbs 相比来说,都是浪漫主义者。(by TX)

面试投资者

今天和一位硅谷的朋友电话,聊起关于融资的话题。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他让我给建议。其中最重要的三条我已经在以前的文章(《买保险,书面为准,市场定价 — 融资的三个小提示》)里面写过了,基本上就是三条:

  • 在可以融资的时候选择融资,等于是买了一个保险;

  • 百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不要把非书面的交流误解为投资者正式的承诺;

  • 不要自己报自己的估值,交给市场去定价。

具体的信息就不重述了,大家看原来的文章就好了。

不过其中一个问题,以前没有给出过答案。就是什么样的 VC 是好 VC?

这个问题显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有一个心法,是可以帮忙的。就是一定要记住,作为创业者,哪怕是再没有经验的创业者,再没有信心的创业者,也一定要把和每一位投资者的会议,当做一个面试过程:你是面试官,投资者是被面试的人。

这并不是要大家无论从心里面,还是从行为上显现出来傲慢,而是希望对双方的关系进行一个纠正。很多创业者每次和 VC 会议的时候,总是很紧张,好像自己是被面试一样,努力粉饰自己和公司。对于 VC 的问题和疑问,经常会受到打击,更有甚者会根据每一轮 VC 的反馈,来修改自己要做的事情,以迎合 VC 的口味。其实,大可不必。

如果内心把双方的地位至少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创业者可以从 VC 问的问题,对于自己的产品、技术、商业的反馈中,得到对这个 VC 的评价。

正常情况下,对于特定的领域,自己是全职的浸泡在里面思考了相当长的时间,而这仅仅是 VC 涉猎的很广阔的空间的一部分,他们不应该在这个领域比自己更熟悉,更有经验(如果是这样,就出问题了)。所以他们问出来一些不太专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创业者需要理解这一点,并且从 VC 的问题中,判断这个 VC 的经验和态度,是不是会对自己做的事情有帮助。尤其看他们是否是一个谦虚、坦诚的态度讨论这些领域的问题。他是说「你做的这个具体的事情我并不是很了解,但是以我投资过的某某某公司的经验来看, 或许这么思考这个问题会有帮助」,还是说「你这事儿肯定不靠谱」,「你为什么不这么做」”。

底线是,当把自己也带入面试官的角色,可以避免犯一个没有经验的创业者常犯的错误,就是把 VC 的评价,或者很多 VC 的集体的评价,当做真理。其实,这也只是几个候选人对一个问题的答案而已。这些答案,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的看法,但是仅仅是这些候选人的答案,不见得就是真理。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杠铃,有人说太轻,有人说太重。你想他们的答案,仅仅是在描述杠铃的重量吗?

VC 是自己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尤其是早期的 VC。是公司里那个不能开除的员工。所以,要以比找员工,找合伙人更高的标准找 VC,千万不能假设,谁给钱就开心得蹦了起来。你能想象自己在面试一个岗位的员工的时候,只要他愿意加入,你就完全不需要面试吗?

世界上虽然有海量的创业公司,也有数量不少的 VC。而且早期的 VC 的特点,是他们的看法非常多样。最优秀的早期 VC,只有能够坚定地和其他人想得不一样,才有可能获得万倍的回报。所以,创业者面对的本来就是看法不一,互不买账的一个群体。选择到和自己看法相似的 VC ,不但可能,而且必须。

好的 VC 带来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他们和创业者一起塑造了公司,尤其在下一轮融资,或者一些关键选择的时刻。所以,要以面试投资者的心态去认真地对待每一次会议,面试的结果,你有可能给他 Pass,有可能他 Fail。

只要带着面试投资者的心态,自然会知道什么 VC 是好 VC,自然能够最大化和 VC 交流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创业者们,千万不要忘了自己也有选择的权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