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私房小彩虹制作手册

今天傍晚,上海出现了超级大的彩虹。下面这个是我在楼下随手拍到的。

观察到彩虹需要有几个条件:

  1. 需要是正在下雨,或者刚刚雨过天晴。总之就是天空中应该布满小水珠。

  2. 太阳必须直射。也就是可以直接看到太阳,而没有被云层遮蔽。

  3. 太阳必须在自己的正后方,彩虹才可以出现在自己的正前方。

  4. 太阳和地平面的夹角不能太大。最好是太阳刚出来,或者马上就要落山的时候。

像画面上的上海那样,暴雨刚刚停止,雨过天晴,太阳出来,而且在下午六点半,太阳马上就要落山(19:03 分落山),照片面向东方拍摄,太阳在西方。这几个条件正好具备,我们就看到了彩虹。

这个彩虹是一个完整的圆在地面上面的部分。

连接任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再做一条直线中点的垂直线,这些垂直线都会交汇到一点,这个圆心,和自己的眼睛,以及脑袋后面的太阳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

所以,如果我们的眼睛这个点足够高,或者太阳这个点足够低,我们就有可能看到这个完整的圆的更多的部分。比如下面这两张今天盛传的无人机拍摄的照片:

上移而移出了地平线,看到了一个超过半圆的弧形。如果观察点继续上移,甚至可以观察到完整的圆形彩虹:

按照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没有天然彩虹的时候,自己制作私房彩虹。

比如,只要在下午太阳西斜的时候发现有细细的喷水池,那里必然会有彩虹。你只需要围着喷水池转圈,把低垂的太阳放在自己的背后,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彩虹。(如下的彩虹发现于墨西哥城罗马区)

再比如这么小的喷水枪也可以。

若是连这样的喷泉都没有的话,可以自己动手,只要艳阳天(最好再低垂),找到一个水管,往天上喷水雾,也可以制作出自己的彩虹:

三亚的人工彩虹

西雅图的彩虹
最不济,如果连阳光和水龙头都没有的话,至少还有最后一个办法:三棱镜。到淘宝买一个简单地三棱镜,在家里,在任何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让阳光通过三棱镜,就可以制作出一小段最纯净的彩虹,可以随时待在自己身边。

我就是一个超级彩虹爱好者,除了去捕捉大自然里面的彩虹,也喜欢自己动手制作。只要喜欢彩虹,是可以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制作出来彩虹的。

私房小彩虹制作手册

傍晚,上海出现了超级大的彩虹。下面这个是在楼下随手拍到的。朋友圈被彩虹刷屏,看来彩虹爱好者很多。

观察到彩虹需要有几个条件:

  1. 需要是正在下雨,或者刚刚雨过天晴。天空中应该布满小水珠,从而可以反射阳光。

  2. 太阳必须直射。也就是可以直接看到太阳,而没有被云层遮蔽。

  3. 太阳必须在自己的正后方,彩虹才可以出现在自己的正前方。对着太阳是看不到彩虹的。

  4. 太阳和地平面的夹角不能太大。最好是太阳刚出来,或者马上就要落山的时候。

像画面上的上海那样,暴雨刚刚停止,雨过天晴,太阳出来,而且在下午六点半,太阳马上就要落山(19:03 分落山),照片面向东方拍摄,太阳在西方。这几个条件正好具备,我们就看到了彩虹。

这个彩虹是一个完整的圆在地面上面的部分。

连接任意两个点画一条直线,再做一条直线中点的垂直线,这些垂直线都会交汇到一点,这个点是圆心。彩虹的圆心,和自己的眼睛,以及脑袋后面的太阳在同一条直线上。

所以,如果我们的眼睛这个点足够高,或者太阳这个点足够低,我们就有可能看到这个完整的圆的更多的部分。比如下面这两张今天盛传的无人机拍摄的照片:

上移而移出了地平线,看到了一个超过半圆的弧形。如果观察点继续上移,甚至可以观察到完整的圆形彩虹:

按照同样的道理,我们在没有天然彩虹的时候,可以自己制作私房彩虹。

只要在下午太阳西斜的时候,发现有细细的喷水池,那里必然会有彩虹。你只需要围着喷水池转圈,把低垂的太阳放在自己的背后,就可以看到这样的彩虹。(如下的彩虹发现于墨西哥城罗马区)

再比如这么小的喷水枪也可以。

若是连这样的喷泉都没有的话,可以自己动手,只要艳阳天(最好再低垂),找到一个水管,往天上喷水雾,也可以制作出自己的彩虹:

三亚的人工彩虹

西雅图船坞的彩虹

最不济,如果连阳光和水龙头都没有的话,至少还有最后一个办法:三棱镜。到淘宝买一个简单地三棱镜,在家里,在任何有阳光直射的地方,让阳光通过三棱镜,就可以制作出一小段最纯净的彩虹,可以随时带在自己身边。

我是一个超级彩虹爱好者,除了去捕捉大自然里面的彩虹,也喜欢自己手工制作。只要喜欢彩虹,是可以在大多数地方制作出来彩虹的。

版权和 Web3 的关系,就像邮政编码和电子邮件的关系

我们在邮局寄信,需要填写邮政编码。为什么发电子邮件就不用填邮政编码吗?因为这是两套体系,相行不悖,平信的世界用邮政编码,电子邮件世界不用邮政编码。

NFT 和 版权?这两个也没有任何关系,也是各走各的,井水不犯河水。

在 Web3 的世界,不存在违法,因为没有办法违法。一个人的账户的所有操作就是需要密钥签名。没有密钥的情况下,你没法「偷」别人的资产。

我们来写一个荒诞的剧本。

张三知道一个账户 A 的密钥。账户里面有 200 个以太币。李四冲到张三的家中,拿出手枪指着张三的脑袋,让他把 200 个以太币转入李四的账户 B。张三照做了。五天后,张三报警,警察抓到了李四,并且法庭判李四抢劫罪成立,要求李四归还 200 个比特币加 5 年有期徒刑。李四被迫用自己的账户 B 的密钥签名了交易,把 200 个比特币还给账户 A。

在物理的世界里面,我们看到了违法行为。李四的肉身违法了。他在物理的世界犯了抢劫罪,被以物理世界的方式,被限制肉身自由,强制执行还款操作这样的方式了结了这件事。

但是在 Web3 的世界看来,没有违法事件发生。有一个账户 A「合法」的转了 200 个以太币到账户 B,五天后,账户 B 「合法」的转了 200 个以太币回账户 A。所谓的「合法」中的「法」,是 Web3 世界的法,就是有密钥就可以转账这件事情,这件事情没有被打破。也就是在 Web3 世界里真正的「违法」,是没有密钥就干了什么事儿。而这件事情,在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你干了坏事,有人会来找你;而是你根本干不了这个世界定义的「坏事」。

「Code is law」。从来没有人宣称智能合约里面写的都是合理的,但是所有人都知道,智能合约写的,一定会被执行的。在现实世界,从法律,到法律被执行,需要大量的警察,法官,证人,律师等等。而在 Web3 的世界,法律以代码形式被写成以后,不需要追溯任何人违法,因为任何人不能违法。注意:这个「法」,值的是区块链上的合约。如果合约里面之规定了一个人可以拥有 NFT,并没有规定这个 NFT 必须有版权,那任何东西在这个世界交易都不违反这个世界的「法」。

但是,因为这个世界的控制者的肉身还在物理的世界,他们同时受两个体系管束。在 Web3 的世界,他们控制的账户,要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没有能力「违法」;在肉身所在的世界,他们的肉身需要遵循这个世界的当地法律,或许有能力「违法」但要付出代价。这两个世界会并行很久,而且相互配合,顺畅工作。就像我们既遵循物理规律,又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现实世界的法律,又遵循 Web3 新世界的法律。我们同时在多个世界里面,遵循多个世界的法律顺理成章,互不违背。

我们一直同时生活在多个世界里面,就像绘图软件的图层,每一层都有它自己的规则,我们必须同时遵守。没有道理说我们遵守了国家的法律,我们就可以不遵守物理学规律拽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拎到月球去。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问题,Web3 世界怎么看待版权问题呢?版权是现实世界的产物,未来依然会在现实世界被执行。一个人上传了别人的内容做成了 NFT?这个就跟一个人上传了别人的作品到互联网上贩卖一样,自然会有现实社会的人来找这个人的肉身的麻烦。至于区块链世界?暂时没有代码管这个事情。但是,Web3 暂时不管这个事儿并不意味着可以借此获得了免死金牌,而是数字世界管数字世界的,现实世界管现实世界的,一边不影响另外一边。

无聊猿等 NFT 的发行方,宣布你买了我的 NFT,也同时拥有这个猴子的版权,可以随意使用;还拥有了一些会员权益。这明显的就是把两个世界的东西一起卖了。就跟我给你发了一封电子邮件,同时也打印了一份,签了名,用平信寄一份给你一样。至于电子邮件和平信之间有什么关联吗?其实除了我同时做了这两件事情以外,并没有啥关联。

2022年六月份文章目录

六月份写了大约 25 篇文章。基本上都是我的 Web3 学习笔记(加粗的是我觉得比较有价值的文章)。

  1. 版权和 Web3 的关系,就像邮政编码和电子邮件的关

  2. 私房小彩虹制作手册

  3. 面试投资者

  4. NFT 是专业泡沫冲浪者(Pro Bubble Surfer)的天堂

  5. 安安静静地记录生活的好朋友们之二

  6. 买 NFT,实际是在买什么?从底层代码视角的分析

  7. 准备尝试用直播的方式分享每周的内部技术讲座,附 《Web3 入门》回放

  8. 上海浦东的路名规律

  9. 新世界和旧世界的映射:一件技术之外,人文之内的事情

  10. 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便再也无法回到那以前的纯真年代

  11. 小区自治实验:投票做决定,没有人在乎是否正确

  12. 一箭一线:关于做选择的具体的建议

  13. 做出来的都没啥用,有用的都没有做出来

  14. 如何闭上眼睛默念咒语,就能生成自己的钱包

  15. 送你几个存有以太币的钱包、以及它们的密码

  16. 最基本的问题:比特币到底有什么价值?

  17. 新世界,从来不需要旧世界的批准,参与,甚至不需要他们知道

  18. 不要问比特币为什么波动,而是要站在比特币的角度问,为什么美元在波动?

  19. 关于区块链和 Web3 的文章列表

  20. Web 和 Web3 的关系,就是“雷锋”和“雷峰塔”的关系

  21. Web3 的今天,相当于互联网的 1993 年

  22. 鬼害怕甲醛吗?

  23. 投票的功能和非功能研究

  24. 脐带另一头连在哪里?柏林墙的起点在哪里?

  25. X to earn 都是骗局吗?Web3 学习笔记

同时,六月也讲了三场内部的 TechTalk,分别把内容放在了视频平台上:

  1. 《Web3 启蒙》

  2. 《ERC20》

  3. 《ERC721》

    1. You 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yA7uo00nmk

    2. QQ: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CB4y1v7RU/

六月份也有一些零星的思考:

  1. DAO:这是 Web3 领域下一个正在研究的话题。有任何人愿意帮我讲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东东吗?王雨豪同学的定义是:“所有拥有一个代币的账户的总和”。这个定义虽然没有继续延展出来什么用处,但至少是清晰明确的,给出了加入和退出一个 DAO 的路径。有更好的定义吗?欢迎留言分享。

  2. 以讹传讹。谁第一个说 Web1 只读,Web2 可写的呢?Web从一开始的电子邮件,BBS,新闻网站从第一天的评论,不都是可写的吗?如果对于互联网这个连续的历史进行划分的话,是不是 PC 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变化更呢?Web 2.0 作为 O’Reilly 公司的一个市场宣传,似乎担当不起这么大的断代的作用。

更多思考,7 月份继续。

「请用简洁的话语描述一下 Web3。主谓宾即可」

我经常收到类似的留言,比如:

「请用简洁的话语描述一下 Web3。主谓宾即可」

我正为难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呢,有另外的同学帮我回答:

「请用简洁的话语描述一下量子力学。主谓宾即可」。

这个世界上,应该有人有能力用简单的词语描述任何概念(如费曼那样的),但可能没人能既用「简单」的话语,又很「简短」的描述一个概念。因为简单代表着单个词的信息量少,再加上短的话,只能描述最简单的感念。稍微复杂的东西,需要有人耐着性子来跟你讲,你也要耐着性子去听。

而我们又太希望有一个捷径了!

看东西,只希望看「干货」。干货还不够,一定要每一句都是「金句」。

哪有那么多「干货」呢?

《罗密欧和朱丽叶》的干货是什么?「两个人谈恋爱后来都自杀了」是吗?跳过细节,跳过必要的步骤,剩下的「干货」还有什么价值呢?

只想读干货和金句,会降低自己的思考程度。

少楠有一个思考:「一个人的思考纯度,和他引用金句的程度呈反比」。(我冒着自己思考纯度大幅下降的风险,引用了这个金句。)

对于需要干货的同学,推荐阅读很多专门为这类同学准备的公众号。只要题目里面明白无误地写了「干货」两个字,应该就足以让读者心满意足,以为读到了干货,也懒得判断内容是否真的如自己所愿。这叫:皆大欢喜。

DAO 学习笔记(一):迷宫的入口是 DAO 软件

从今天开始的一周,每天发布一篇自己学习 DAO 的学习笔记。DAO 或许是区块链世界创造出来的,最模糊,最被误用,也是最不知道啥意思的一个概念。希望用自己的研究,和大家一起游一游这个迷宫。如果有错误,或者更好的解释,欢迎留言告诉我。

任何一个概念,从语义来说,常常有多重词性(比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或者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每个词性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一个新的概念出现的时候,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对此进行区分,所以当我们说到一个新流行的概念,常常一股脑地用一个词来代替所有这些相关的概念,导致沟通产生障碍。
当原本的意思都不清晰的时候,这种混乱尤其发严重。
DAO 就是这样的一个,被严重混用的词。

历史上一词多用带来的混乱

为了理解这件事情,我们不妨用一个 2002 年前后大家都不理解的词来做对比,这个词是 blog。
与 blog 这件事情相关,至少有如下这些截然不同性质的概念:
blogging:按照一定时间节奏写作的行为
blog:用 blogging 的方式写成的文章、网站
blogger:写 blog 的人
blog tools:类似 WordPress 这样的让人写 blog (或者说 blogging)的工具
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类似 blogcn.com 这样的托管 blog tools 的服务商。

大家可以想象,在除了 blog 这个词以外的其他几个词都没有被发明和广泛使用之前,用 blog 这一个词指代如上五个完全不同性质的概念,是一个多么混乱的世界?下面就是当时常见的新闻标题:

某 blog 获得一千万美元融资(指的是 BSP)
blog 都是一群什么特质的人?(指的是写 blog 的人)
如何推广你的 blog?(指的是写出来的文章、网站)
如何选择合适你的 blog?(指的是 blog 工具)
blog 有商业模式吗?(指的是 blogging 这个行为)
今天,大家把 DAO 这个概念带入,就可以理解,混用词汇,一样导致了我们沟通的混乱。
DAO 代表的几种不同的东西
要搞清楚 DAO 到底是什么,我们得先做一个最简单的功课,就是用不同的词描述不同的概念,然后对每种概念分别讨论。
DAO – 是一个使用 DAO Software 运作的组织
DAO Software – 是一种软件,一般包含运行在区块链的代码
DAOer:是一种人,DAO 的参与者。DAO 的每一个成员

DAO like Organization (DAOLO) – 虽然没有使用 DAO 工具,但是用相同理念运作的组织(这个是我发明的词)。

这几个概念中,当前阶段最容易混淆,也最需要分开的,就是 DAODAO Software

DAO Software 是迷宫的入口

带大家游览这些相关的定义组成迷宫时,我选中的入口,是 DAO Software。只要知道了什么是 DAO Software,我们就可以用「使用 DAO Software 运作的组织」定义为 DAO,而把不使用 DAO Software 运作的组织,定义为 DAO like Organization (DAOLO)。

为什么把定义的基石放在软件上呢?

首先,DAO 毕竟是因为一个技术革命而产生的新概念。脱离了工具(software)本身,空谈组织理想,生产关系等社会学、经济学的概念,就脱离了事情的本质,也就无法回答:为什么 DAO 没有在 20 年前出现,而一定是今天,才有了出现的可能性的问题。因为毕竟是一切的开端是技术的进步,解开这个谜团,也要从技术入手。

其次,从应用而不是从概念入手,是了解一个新概念的最直观方式

我们用一个件,要不了几分钟,能大致了解这是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背后的可能性是什么。第一次用浏览器访问一个网页,第一次用 Google 搜一个词,第一次用 iPhone,第一次用美团点单,第一次用微信发消息,或者第一次用 DAO 软件发起一个转账投票,都是分分钟搞定的事情。

如果不用这种方式,转而从概念入手,大家可以试着向一个上世纪 80 年代的哪怕最聪明的人分别解释一下「互联网」、「搜索引擎」、「移动互联网」、「O2O」、「即时通讯」、「DAO」这几个干巴巴的概念吧,看你需要几个小时能够让这些从来没有触摸过应用的人理解你说的是个啥东西。

从应用入手,简单直接,直达要害;而从概念本身入手,如小猫咪拆线团,越拆越乱。

所以,下一篇,我会以 Aragon 为例,生成一个 DAO 组织,发起一个转账投票。这个过程,曾经是我的「DAO 醍醐灌顶时刻」,也希望成为你的。

未完待续。。。
DAO 学习笔记(一):迷宫的入口是 DAO 软件
DAO 学习笔记(二):用 DAO 软件创建自己的 DAO,并且发起投票,完成转账
DAO 学习笔记(三):DAO 之迷惑行为大赏
DAO 学习笔记(四):DAO 和现实社会的桥梁
待续。。。。

等不及的同学,可以在 Discord (https://discord.gg/TMXuanUXyF) 以及小报童小册预览已经写完的几篇。

关于非中心化自治组织 (DAO) 的醍醐灌顶时刻

上一篇:迷宫的入口是 DAO 软件

我们都有过一些特殊的时刻,仅仅瞟一眼一样原来没见过的东西,立刻就明白了它是什么,并且后面的很多年,这种认知就没有变过。这些时刻,被我称之为“醍醐灌顶时刻”。

王建硕,公众号:王建硕关于 NFT 的醍醐灌顶时刻

有很多 DAO 软件可以选用。比如 Aragon,DaoaoStack,DAOHaus 等。我们随便选一个。

建立一个 DAO

先访问 Aragon.org。(不用惊讶,Web3 的软件还是以 Web 的界面示人的,就跟互联网的入口「浏览器」终归也只是一个Windows 或者 Mac 上的一个应用程序一样)
第一步:选择创建一个 DAO,选择一个名字(为了省钱,可以使用测试链);
第二步:然后规定一下投票的基本准则,设定通过比例(参与投票的票的 50% 投“YES”,才可以通过),设定一下最小批准比例(所有持有的票的 15% 以上投“Yes”才可以通过),再设定一个投票期限(1 天之后投票结束)。
第三步:设定 Token 的名字和代码,再给自己发几个 Token。
第四步:按创建组织。
到这里,你的 DAO 就通过 DAO 软件(比如 Aragon)创立成功了。
自己创建的 DAO
其实,界面非常简单,几乎和 blog 的后台一样简单。不同的是,blog 用来写文章,DAO 软件后台,用来管钱的分配。
左侧的三个 Tab中,最重要的是 Finance。这就是 DAO 的小金库。
小金库的余额
小金库的转入和转出
向小金库里面转钱特别简单,点击「New Transfer」,选择「存钱」就可以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往里面转钱,不需要批准,比如我就转入了 0.1 个以太币。
转出就麻烦了。如果点击「取钱」,比如我发起了一笔给自己 0.01 ETH 的转账,虽然刚刚 0.1 ETH 是我转进去的,但系统就提示,需要发起一个投票了。不是谁想转就能转出的。于是,一个名为「Finance: Create a new payment of 0.01 ETH to 0x7B77…60D5」的投票生成了。这其实就是自治组织的含义的来源:花钱大家共同决定。
因为我现在在组织建立的时候拥有 100 个 DAO 的 Token,也就是 100% 的投票权,我投了「YES」。在投票之后,不用等 1 天,已经达到了两个条件(超过总票数的 15%以及超过投票人的 50%),动议通过,DAO 账户也同时执行了 0.01 个以太币的转账操作。
这个投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和转账操作是连在一起的,也就是投票一旦通过,不需要出纳或者任何其他人,转账操作自动生效。
投票通过即转账,或许这就是 DAO 组织的最中心的,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吧。
如果我们立刻冲到区块链浏览器上,就可以看到自己的账户下出现了一笔交易,就是调用了制定的智能合约的 vote 函数,函数传入的三个参数分别是:

也就是表达了,我这个账户,对于 0 号投票(转 0.01 个 ETH 的动议),投了赞成票,同时根据智能合约的设置,投票通过后,立刻执行了转账操作。
当然投票功能可以对任何其他的「信息性」的动议进行投票,不过只要不涉及转账(或者其他区块链上程序的执行)的投票,也没啥用处,因为不能在区块链上执行的任何决议其实都如社区的一张公告一样,仅有信息发布作用。
如果我们看一下一些比较像样子的 DAO 的动议,比如 Compound 的( https://compound.finance/governance/proposals/ )的,它的每个动议的行动内容都是这个样子的:

第 110 号动议

或者这个样子的:

第 82 号动议

这个是不是跟很多大家见到的 DAO 那种极富文采、感情丰富的动议不太一样?我把投票通过这样动议的组织称为 「DAO」,而把任何不指向智能合约的函数执行的动议,称为「过家家」。
加入更多成员
除了我一个人自娱自乐以外,我也可以在 Tokens 一栏里面,添加其他的人,给他们 发 Token,这样他们也有了投票权,可以共同决定资金的使用了。
Token 分发
如上就是以 Aragon.org 为例,非常简单地了解了 DAO 软件,并且对 DAO 如何运作窥见一斑。
如果你加入了一个 DAO 组织,但是没有见到过上面这样类似的界面,没有参与过这样的投票,十有八九你加入了一个假的 DAO。因为没有共同资金,没有在区块链上运行智能合约,你也不用有这个 DAO 的哪怕 0.0001 个 Token,恭喜你,你一定只是加入了一个 O(Organization),而不见的是一个 DAO (Decentralized Autonomus Organization)。
DAO 的定义
到这里,我冒着被所有人反对的危险,给 DAO 下一个定义,就是:基于投票方式执行智能合约函数的组织
投票,体现了「自治」的原则。智能合约,体现了「去中心化」(我们在 Web3 世界里面言必称去中心化,其实,我觉得大家在大多数场合用这个词指的就是不可更改这个属性)。
注意:在这里,没有人保证投票是合理的,DAO 软件只保证一定会被严格执行,也就是哪怕最不合理的投票也会被严格执行。是否合理是由智能合约的约定决定的。
投票的结果,必然需要指向某个智能合约的某个函数的执行。我这个定义非常严格,是狭义上的 DAO 的定义。如果投票的结果,不指向智能合约上的函数执行,那么和普通的投票有任何区别呢?我们一直强调的 DAO 的一切的好处,比如自治,比如规则公开透明可被强制执行,都将因此灰飞烟灭。
关于 DAO 的几点澄清
DAO 的本质是一个组织。只要是人类组织,这么多年发展出来的组织形态都可以在这个组织里面继续。就如所有的新技术一样,DAO 是在人类组织上面增加了一层可能性,而不是一定需要替代什么。所以 DAO 里面如果设立经理,设置部门,设置考核,用传统的软件沟通、协作等,也不要奇怪。DAO 并没有一定要替代什么,而是在传统组织里增加了新的功能。
为了避免歧义,最后补充一件事情,不是 DAO 的所有的行为都需要用 DAO Software,更不是所有的行为都需要是基于区块链的投票,并且投票结果都需要直接触发区块链上的某个智能合约里面的某个函数的执行。但是,如果一个 DAO 组织里面不包含哪怕一个这样的行为,我们不妨就叫它「新型组织」就好,这个名字比「DAO」更加贴切。

DAO 迷惑行为大赏

Web3 领域整体上迷惑行为密集,但其中的 DAO 领域,密度更高。我对这个领域的一些迷惑行为进行颁奖。

用「DAO」这个词代替「组织」这个词说话

一个朋友说被拉入了一个电影人的 DAO,我问了一下啥情况。她说就是一个微信群,正在对白皮书表决。我问,他们是怎么表决的?发给我一看,就是一个微信小程序。他们说,表决通过了,这个DAO 的章程就通过了。

我说,「是不是大家对 DAO 这个词有误解?」现在大家基本上用 「DAO」这个词替代「组织」这个词了。

「我建了一个『兴趣小组』」,
「我拉了个『微信群』」,
「我组了个『饭局』」,

只要是类似的意思,现在流行的说法,都是

「我建立了一个『 DAO』」

或许很多人的脑子里面,DAO 这个词已经和组织这个词花了等号,在表达的时候用「DAO」替代了「组织」这个词。所以,我们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一般说来,把「DAO」替换回「组织」,或者「小组 」啥的,并不会影响理解。

同样的道理,如果有人说「大数据表明」,你需要先翻译成他原来想表达的意思:「数据表明」,然后才能愉快的交流(不过,千万不要告诉他本人,否则他会告诉你他说的「大数据」不是「数据」的意思,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不使用 DAO 软件的 DAO

DAO 软件,我狭义的定义为「通过表决运行区块链上的智能合约的函数的软件」。很多如 Discord, Telegram,Trello 等并不基于区块链的软件,也是 DAO 运行常用,甚至是必须的软件,但这些不能被称为 DAO Software。很多人把只要使用 Discord 的组织,就叫 DAO,那为啥不叫 Discord 兴趣小组呢?

虽然没有谁有权威可以明确的定义一个概念,但至少还是要有一些基本的边界。比如,一家网上超市,我们还是期待他至少有一个网站或者 APP 的。如果没有域名,没有网站,也没有 APP 啥的,就是街边开了个店面,它肯定还是超市,但是硬说自己是「网上超市」,有点儿捣乱的意味。

用 DAO 的精神指代 DAO

「如果一个组织,不是用 DAO 软件,但是他们是去中心化的,自组织的,为什么不能叫 DAO呢?」

没有在政府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的组织,你叫它「组织」我没意见,但就是不能叫「公司」(公司这个法律领域的概念是有明确定义的);没有使用区块链技术里面的智能合约强制执行约定的操作的组织,你叫它「新型组织」我也没有意见,但就是不能叫 DAO。

不能无限泛化一个新概念。

怎么定义一个东西的确是个人的自由,如果一个人非得把苹果叫做玻璃球,别人也管不着,但把不管有没有子宫的人都叫做女人;把能不能吃饭的场所都叫做饭店,把无法交易的建筑也称作交易所,仅仅会引起自己和别人的混乱。概念的泛化对于蹭热度有帮助,对于理解新事物只有坏处。 

没有资产的 DAO

大多数的 DAO 是没有资产的。就是 DAO 的小金库里面,没有以太币,没有 Token,啥都没有。这样的 DAO 是不是 DAO 呢?严格来说,也不能说不是,但是阉割了资金的 DAO,还叫 DAO 吗?

DAO 的各种工具的确可以通过任何形式的动议,但是在区块链上,唯一可以被智能合约执行的动议,就是智能合约的某个函数的调用,通常是转账函数(转虚拟货币或者 Token)。除了智能合约的函数调用以外的任何决议,都需要通过人来执行。如果表决结果不能毫无悬念地被执行,就失去了 DAO 的核心作用。

DAO 使用 DAO 软件,通过了一个决议,要求一个人做十个俯卧撑,这样的不可强制,不可确保执行的动议,又有什么意义呢?只有有资产,比如 Token,才有可能直接执行。(注:Token 不见得有现金价值,但是不能没有 Token)

毕竟,小金库(Bank)是 DAO 的核心元素。

我见过很多没有一个员工的公司,比如各种 SPV(特殊目的实体),有限合伙,但是我还真没见过没有银行账户的公司。DAO 更是如此。

无限美化 DAO

找到了一个工具,尤其在工具普及之前,过度美化一个事物。DAO 作为一个有趣的新事物,未来一定会对社会产生某些印象,但是,它不是现在的一切组织协同问题的解药。虽然很多白皮书描述了各种美好的未来,但这些未来存在的唯一原因,就是还没有人做出来。如果有人尝试,并且失败,大多数的这样的梦都会让人失望,只留下 DAO 软件最重要的两个功能:资产合作管理以及集体决策和执行。

DAO 迷惑行为大赏

DAO 本身,因为科技的进步(区块链技术),产生了一系列先进的工具,解决了以前无法解决,或者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比如集体决策,资产分配等)。
如果用狭义的定义去理解它,把专注放在可以控制的部分,八成可以获得我们期待的结果。
如果无限泛化,最终只会变成一场短暂的聚会。
狂欢过后,一片荒芜。
拓展阅读:
关于非中心化自治组织 (DAO) 的醍醐灌顶时刻
DAO 学习笔记(一):迷宫的入口是 DAO 软件
版权和 Web3 的关系,就像邮政编码和电子邮件的关系

「噗噗」是如何变成「苹果」的:论人类语言概念的形成

自然语言处理(NLP)领域近些年最大的突破,或许是 Word2Vec,就是把自然词汇转换成一组数字的算法。比如斯坦福的 GLOVE 模型,就把每个词用 300 个数字表示。

文字向语义空间的映射

两个数字,可以表示一个二维的平面的点;3 个数字可以表示三维的立体空间的点;这 300 个数字,可以理解为在一个 300 维空间的一个点。

研究员把几亿篇网上能找到的文章,一股脑输入进 Word2Vec 模型,算法根据每个单词的上下文的单词,把上下文相似的单词,在 300 维空间里面调整得比较近,比如苹果、香蕉、桔子等就比较接近,铁、铜、铝也比较接近。而苹果、铁和文艺复兴这样的词就相对比较远。

这样产生的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有 300 个维度来描述的语义,可以让各个词之间进行加减运算。经典的例子就是King,Quene,Man,Woman 这四个词都变成这 300 维的数字,对这 300 个数字按照维度分别进行加减:

King – Man + Woman 

会得到一个新的 300 维的数字,这个数字附近最近能够找到的单词,居然是 Quene。(从语义上,国王之于男人,相当于女王之于女人)

用一个特别简单的程序,就可以问这个纯数学模型一些比如:北京之于中国,相当于巴黎之于________。算法会找到法国

机器翻译

现在的机器翻译已经早就不用字典了,而是用类似的模型。把中文一堆文字放进这个模型,「苹果」这个词会映射到一个 300 位的数字,如果把英文也灌进去,「Apple」这个词也会映射到几乎一样的位置,同理,manzana, mela 等等都会映射到同一个点附近。

我们如果发现了一个新的原始部落,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认识他们的文字,但不用着急,只要把能找到的他们的文献输入进这个模型,自然会把所有的他们的词汇都对应到了这个 300 维的空间里面,最接近「苹果」这个词的那个词汇,我们断定,肯定是他们的语言中,表示苹果的意思。现在 Google 提供的上百种语言之间的相互翻译,都是使用这种方式,一气呵成地完成的。

我们有的时候看到 Google 翻译的时候,会出现翻译的啼笑皆非,却有那么点可以理解的错误,就是因为这种方式造成的。比如有人发现特朗普在有些语言中被翻译成了笨蛋。其实,仅仅是因为在日常使用中,越来越多的人用「笨蛋」这个词替代了本来应该出现特朗普的位置,机器学习会学会这种方式。

我们的大脑学习新的词汇

我们大脑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一个新的词汇的。比如一个两岁的孩子,某一天开始说「噗噗」这个词了。如果没有上下文,我们无法知道他要表达什么意思。但是如果听得多了,我们会慢慢学会他发明的这个新词。

比如:「我最喜欢吃噗噗了」,我们就知道这应该是某种吃的,在我们大脑的神经元组成的语义空间里,把这个词挪到了表示吃的的那个区域。

「我要吃噗噗,不吃香蕉」,这样我们知道大概率是水果。

「我要吃红噗噗,不要吃绿噗噗」,大致苹果的形象已经出来了。

如果在加上手的比划等其他方式的验证,我们可以从上下文发现,他把我们用「苹果」这个词的地方都填充了「噗噗」,我们就此理解了他的「噗噗」就是苹果。

语言的进化

人类的语言的进化就是这样。比如我们很多年前把「想象」这个词说成了「脑补」,估计字典还来不及跟进,机器算法已经学会了,并且把「脑补」,「想象」和「imagine」这些词都映射到了语义空间的同一个位置。就这样,脑补这个词就拥有了想象这个含义。

「内卷」vs 「竞争」,「手势」vs 「规范」,这些词不断出现,第一次看不懂,看的次数多了,不需要任何人解释,凭借上下文,我们就能理解。

同时随着语言的进化,很多词因为不方便说,不断地用新的词隐晦的替代。「同志」已经慢慢地在语义空间里面移动了位置,不再代表原来的革命同志的意思。「小姐」也不是很多年前的「小姐」,而原来的词所处的那个语义向量空间的位置空了出来,被新发明的「小姐姐」这个词填了进去。

那些我们不懂的新词儿

无论多新的词,只要语义相对稳定,我们都会很快学会。

怕就怕一个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都争相恐后地跟你用「噗噗」这个词。不过,有的用「噗噗」指代「苹果」,有的指代「马桶」,有的指代「凳子」,估计一周以后,这个幼儿园老师依然搞不懂「噗噗」到底是啥意思。

这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搞不懂「元宇宙」是啥东西的原因。不要伤心,如果不懂,这不是你的错。

要阅读原文

学习最好的方法就是看最原始的第一手资料,看原著,看原作者写的文章。比如学习区块链就应该看中本聪的比特币论文。

除了作者真的懂以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作为首创的最早关于一个领域的文章,他们无法使用这个领域后面发明的词汇,所有这篇文章里面发明的新的词汇,也必须加以说明和解释。跟随者写文章反而都假设这些词别人都懂了,虽然自己不太懂,但只要别人懂了就行,结果谁都看不懂别人在说什么。

还有一个原因,原著者一般先构建一个事物,再给它起一个名字,以便于流传,以「是什么」开始,以「叫什么」结束。而后来者,从名字入手,希望去解释这是什么,反过来了。再贴切的名字也就几个字,无法表示一个事物的全部。这就给了解释者巨大的空间,自由发挥,添油加醋,叠床架屋,带领读者误入歧途。就比如读了原著,很容易知道许仙和白娘子相遇的那座桥是什么样子;后人仅仅从「断桥」这两个字的名字入手,从字面讨论什么是「断桥」,是必须全断了才叫「断桥」还是断一半就算「断桥」,从而进入「谐音梗」似的讨论中。

最让人惊讶的事实是,和大家的想象完全相反,越是原版的内容,越简单,甚至足够有趣。这是我屡试不爽的结论。或许,表达的清晰程度和理解程度成正相关。只有深刻的才会被流传被奉为经典,而深刻的,常常都是表述简单的,有趣的。

注:感谢 UnlimitedWorld 的贡献想法
注二:天气好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