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jianshuo发布的文章

愿跨公司的技术交流成为流行

昨天和晓良,Gary(客齐集的Gary,而非土豆网的Gary)一起到亿唐举行一场小型技术交流。这场交流的想法是Dave一周前提出的,我非常高兴的答应了。公司间的交流是个很好的方式,让两个公司的人都开阔思路。道理容易,做起来很难。一定要两个公司的人都有开放的心态。

在亿唐的办公室,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舒服和随意。海松是很好的人,邻家大哥那种,睿智,博学。亿唐上海的办公室,在一个市区里的厂房中,面积大,中间没有间隔,尤其是他们的会议室,清清爽爽,有古色古香的柜子(我开心的把两个大包仍在上面),地上铺着四块草席,空气里弥漫着草的味道。海松穿着时尚,脖子里带着很酷的链子,光着脚坐在一群年轻的程序员和市场,策划人员中间,这图景真不错,我真想一边讲,一边拍张照片,那一定是个完美的团队照片。两个小时,我们从美国的互联网,聊到中国的互联网,又聊到韩国和日本;从Web 2.0聊到AJAX,还看了代码;从Hao123这样的网址站,聊到最新最酷的新一代互联网网站;又从互联网聊到网游,手机,;最后料到客齐集,不亦乐乎。

交流促进发展。文化,艺术,科学,技术都需要更多更快的传播。我一直有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人类的科技的发展,总是以一个固定的速度发展,而无论如何无法超越?我们没有办法把相对论的提出和牛顿三大定律的提出之间的时间从几个世纪缩短为几年,也没有办法更快的促生出下一个惊世的理论。估计其中一个恒定的因素就是知识传播的速度,这口口相传,写书印刷相传,直到互联网相传,都需要时间。但着传播速度越快,创新的速度越快。

老冒曾经满怀期待的搬进了南京软件园,希望可以和园区的其它软件公司多交流。当老冒跑了一圈,和邻居们打招呼的时候,才发现经常聊一聊并不容易。大家都把自己的东西捂得很死,生怕别人知道,更不用谈交流。其实,好的主意是不怕抄的,因为一流的主意加上二流的执行永远比不上二流的主意加一流的执行。好的技术更是不怕说。自己知道了,就捂住不说了,生怕其他公司知道了,这就好比看过一本好书,就试图把所有这本书的拷贝都买来烧掉,以免其他人也学了去一样愚蠢。

对于创新型的公司,每个人都需要充电。关在办公室里,很容易离开互联网最新的技术和想法越来越远,从而缺乏创新,所以要不断的交流。客齐集想做新型的服务,首先要做新型的公司。创新其中之一就是关于团队结构的创新。Google里20%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微软经常请外面的人来微软讲课,我记得连作家陈村也曾被请到微软在徐家汇的办公室,微软研究院更是三教九流,方方面面的人,都可以来交流。与此类似,客齐集每周会有半天是为了充电用的,无论是参加会议,还是参加培训,或者和其他公司交流,都可以放到这半天了。这对个人的发展有利,大家才会把公司当作长久的发展的地方;个人变得更强了,公司才会有利,才会做出对用户好的东西来。

如果大家想在技术上面交流,不妨和产品内容经理晓良联系,在客齐集网站功能与开发论坛里的名字为xipan的就是他了。我希望把客齐集变得非常透明。大家可以随时通过合适的渠道找到我们,了解我们团队里的每一个人。我们的客齐集小聚就是这种尝试,我的blog也算一个,晓良主持的论坛也是一种。有人说,公司的经营者以真实的名字示人,在blog里面沟通还不常见,但我相信,这是一种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进来。

优友地带的很多做法我是认同的,老冒不单写blog,还把照片放上来,宣传片的片花也给大家看了。Blogbus也推出加油时间,都是这种尝试。这种新的公司模式将会慢慢的推广开去,这本身是件令人高兴的地方。这种机制的变化,更比新的主意更令人兴奋,因为他们都是创新的种子,埋在地里,会开花。

注一:吕欣欣下午忽然在MSN上面说:“告诉你一个有意思的消息,我们公司找了一个做饭的大婶,是从客齐集找的”,我满心欢喜。
注二:我们的客服中心经常作调查,追踪大家在客齐集的上面发布信息的效果。在三个月前最开始的一次,100%在24小时内没有任何回复;现在这个比例已经提到大多数有效果了。报纸上面,有些消息会得到50个以上的电话。联系过多或过少都会有问题,这是我们每天都要努力微调的地方。希望经过3个月的调整,会达到一个比较好的值。
注三:最近越来越多的例子让我怀疑我原来的判断:原来以为不会上网的群体到底在不在上网?我上周自己在客齐集上登了一个找清洁工的帖子,第二天接到4个电话,而且都是在网上看到的,这令我很惊讶。欣欣的做饭的大婶好似也在网上。我等着Gary对网站数据进一步分析的结果,来解释这个现象。

关于Google的两条消息

一大早,电梯里,Johnny说,开复去了Google。这是一条让人惊讶的消息。

开复在微软里面是影响我很大的一个人。刘润,我,还有很多周围的人的大学情节公益的想法,都受了他的影响。开复在的时候创办的微软俱乐部就是这样的大学项目,我非常开心能有机会兼任微软俱乐部在上海的工作两年左右,也高兴的看到三届的微软俱乐部主席都进入了微软。:-) 他教会我长远的眼光,很多事情,虽然谁都知道长期来说有利,但下得了狠心,把眼前紧巴巴的预算投入进去真的去做,又另外一回事。微软在高校的活动,现在过去快十年了,它对于人才的储备和对品牌的建设的功效显露无疑。祝福开复。

第二条,也是19日发出来的消息,上海火速获得Google的首家代理权。这也是个令人高兴的消息。我立刻发短信向小光祝贺。说起火速,我很有感情。还记得1998年寒假,当我在洛阳家里上网的时候,看到小光发来的消息,希望一起做一些事情。于是,回到上海,我们就在交大徐汇校区的草坪见面,两个人一拍即合,一起成立了一家公司,名叫火速。小光以前是海员,跟着大轮船到了无数的港口,非洲,欧洲,美洲都去过,让我好生羡慕。我的第一张名片是印着火速的。火速的名字,是我们寝室的一个叫宗瑞的同学脱口而出,不然我们可能叫它“火烧”什么的。那大三和大四两年的时间,火速人慢慢多起来,但很多的尝试都不如意。当我拿到了微软的offer,就挥泪离开了。之后火速关门了一段,又在2000年小光借钱重新开始,把办公室从浦东搬到莘庄,可以说,现在的火速,100%是小光的贡献。从2000年到现在的5年,我时不时地看一看火速的网站,偶尔通一下电话,每次都有惊喜。小光身上让我学到的就是坚持。3年的辗转尝试才等到了2001年的柳暗花明。火速的成功,是小光的坚持。现在他们500多人的销售队伍,几乎总代理了各大搜索引擎和网络实名在上海或华东的业务,这期间的不确定的细节何止千千万。小光是在企业里面打拼的,他不谈blog,web 2.0,任何这些,比起火速红红火火的走进上万家企业里做互联网扫盲来说,显得太单薄,没有时代的气息。关于互联网的现状,小光是我的老师。

上几个礼拜,我还问小光说:我现在还可不可以以告诉别人火速创始人的身份?小光说:当然,本来就是的。我倒是有些心虚了,有看到革命成功下山摘果子的感觉。能在火速历史档案馆里那最早的一张火速照片里露一个脸,我就很开心了。祝贺小光和火速。

客齐集在北京的活动

上周,我们在北京做了一场合法小广告疏引活动,客齐集和师范大学,传媒大学,外语大学等学校的志愿者一起,骑自行车到北京的街头,清除随处可见的非法的“城市牛皮癣”,并疏导那些合法的广告到合法的渠道去。

所谓“不以善小而不为”,虽然比起整个北京城的非法广告,一天的义务劳动可能只会触及不到万分之一,但总归是个开始。最让我们开心的是,“一些北京老百姓也自带工具自发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一起清理非法小广告”,这是我们策划的时候始料未及的。

我们很幸运,有选择市场活动的方式的自由。比起给城市只留下一堆新闻纸,数十张请帖,和满场喝了一口的矿泉水瓶的活动相比,我更喜欢这种可以带给城市一些哪怕是很小的改变的公益活动,这和客齐集以前做的大学活动,以及以后要搞得很多活动是一个理念 – 好的企业公民是做大事情的第一步。

在林肯艺术中心看《胡桃夹子》,小册子里写着一句话:我们感谢以下企业的慷慨捐赠,让我们的演员可以站立在他们的芭蕾舞鞋上。

企业实实在在的赞助,艺术中心真心的感谢。企业通过赞助提高知名度,艺术因此有经费不断发展,可以让一代一代的人看到芭蕾舞。当企业对社会的贡献,以及社会对企业的回报统一在一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司参与到社会事务里来,这是我想的很多一件事情,所谓机制问题。

beijing-volunteer-sign.jpg

beijing-v-start.jpg

beijing-v-ready.jpg

beijing-v-front.jpg

beijing-v-back.jpg

beijing-v-get.list.jpg

beijing-v-clear.board.jpg

beijing-v-clear.pole.jpg

beijing-bike.sms.jpg

beijing-citizen-pointing.jpg

注:keso兄的《跟王建硕叫叫板》写得很有道理。我是盲人,在摸大象;有时候是没摸到,有时候摸到了没能说出来,就像我写那篇关于习惯的文章的时侯。两篇放在一起,加起来应该是个象腿了。多谢指正。
注二:用户习惯是个大车轮,是一定会改的。不改,客齐集也就没了机会。不过这个轮子的惯性大得惊人,要很多人一起推,慢慢的推,持续的推。它动起来不容易,但一旦动起来,就停不下来。回想起1996年深秋瀛海威“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的牌子,以及互联网泡沫破灭前期北京铺天盖地公交车站广告,恍如隔世。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就是这样,十年的时间,数十亿的资金,弹指一挥间,就改了。。。
注三:客齐集在上海走到小区里,进入了五家良友金伴便利店,客齐集信息收集卡像其他商品一样在柜台上出售了。这是用快速消费品的办法所信息业的尝试的第一步。我们的实习生周永佳在店里面盯了几天,发回的感受是:“这几天跑店跑下来,与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特别是与那些外地打工者接触让我认识到一个和学校、公司完全不同的世界,带给我的不仅是震撼,更多的是思考,我们怎样做才可以帮到他们,同时我们自己也可以营利?”这是很生动的一堂课,我下一周也要去上这堂课。

千万不要和用户习惯开战

做市场是件有趣的事情。一个月前,我们在大学准备一个讲座。当时的天气还不像现在这样热得让人发狂,学生也没有开始期末考试。活动全程是客齐集优秀的实习生自己策划和安排的。活动之后,他们告诉我一个非常有趣的经历。

照片做传单,效果大不同

刚开始,他们用普通的纸印刷了传单,在食堂门口派发。不幸的是,效果并不好。学生拿到的传单太多了,而且每个人都养成了随手丢传单的习惯,甚至习惯性的拿到传单,看也不看,就丢到了垃圾箱里。。。这是一个不能有任何抱怨的现实:如果用户不接受,只说明使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用户的问题。易用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于是,聪明的实习生拿出了解决方法:他们布置了真实的场景,把时间,地点,电话号码,网址什么的一股脑都刷在墙上,然后用数码相机拍一张照片,在网上数码冲印成真实的照片。在印量大并且绞尽脑汁的寻找最便宜的价格以后,成本大约两毛多,只是原来打印成本多一倍左右,比花哨的小册子要便宜得多得多。但是效果出奇的好。观察结果,学生们拿到新的“传单”,丢弃率0%,保存率100%,认真阅读的显然增加不止一倍,大家会把它加在自己的教科书里,甚至听说有人装进了像框。

原因很简单:仅仅是因为大家养成了人传单的习惯,但还没有养成扔照片的习惯。

从小到大,我没有扔过照片,那种背后带着柯达水印的东东,永远是回忆的代名词,不好看也不舍得扔。电视剧里只有见过有人气急败坏,咬牙切齿的撕碎旧情人的照片,却很少有人不撕就扔照片的。这是人的习惯。一本精美的楼书,印刷成本可能顶10到20张照片,但扔起来还是没有人心疼,因为,扔还是不扔,跟东西的成本关系不大,只跟习惯有关。设想,如果很多人跟风都发照片了,这一招小小的创新也就不管用了,一旦大家扔照片是没有心痛的感觉了,说不定还会殃及自己的相册。一个小小的改变,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好的效果,更给了我把更多的工作交给实习生来做的决心。我永远相信大学生只要提供一个平台,他们就可以飞翔。这件事情坚定了我在客齐集坚持提供这种平台的决心。

扔钱的习惯

说到习惯,我之后自己作了一次试验,来亲自体验打破习惯的难度。实验是这样的,我拿出5元钱纸币,把它放到了人行道上,下定决心,我不要它了,然后大步流星的往前走。从离开这张纸币到走出一百米,这短短的半分钟的感觉,我想大家都能想象得出,至少我走得很不自然。我不止一次想中止这无聊的游戏,掉头把属于我的钱捡回来,而打消这个念头往前走,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信,你试试?试验结果,10分钟以后,我还耿耿于怀,不知道这样是不是太傻了。这就是我第一次扔钱的经历。

结论:我们没有人有过扔钱的经历,所以,做这一步就很难。无论是5毛钱,是一块钱,或者五块钱,无论主人公多有钱或者多没钱,我们就是没有扔过,更不要说养成习惯。而反省自己的生活,请朋友吃饭的时候,多十块还是少十块钱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买衣服一不小心就花去几百块,一是偷懒,打个的士,十几块钱也就这样不留意的花去了。更多的无意中的浪费,举不胜举。唯一的不同是,扔纸币的方式,没有人有这习惯,所以迈出一这步不容易;而浪费更多的钱的时候,因为习惯成自然。这跟金额有关系,但关系不大。(注:本活动伤财,请勿模仿)。

用户的习惯

这个道理从生活拓展到生意上也一样。我们可以在技术上创新,在业务模式上改变,但千万不要和用户的习惯开战。用户的习惯问题,不是可以讲道理的东西,也不是用理性的思辨可以想清楚并讲清楚的东西。

网站收到钱的三部曲

大家问我客齐集是不是会做中国的Craigslist。我认为,客齐集是做给中国人用的,我要走中国的模式。这个模式和Craigslist的模式无关。在5年后的中国,我看好Craigslist的模式,但不是现在。因为,网站收钱,时机未到。为了避免误解,赶紧声明:5年前中国的网站已经可以收到钱,现在很多网站的业务模式非常好,盈利模式清晰,但这是只是春天的开端,是春天真正到来前的一些嫩芽。盖茨一句话我很同意:我们总是过高的估计5年后互联网的发展,却远远过低的估计十年后的发展,讲的就是小成功和真正的大成功的时间先后关系。

网站要收费,要完成从证明价值,到用户愿意付费,到用户可以付费这三步,三步缺一不可。

首先要证明网站的价值。这一点本身对于IT圈以外的用户就不容易,尤其当一个人周围的朋友都不上网的时候。第二步,就算是证明了价值,用户也不见得立刻愿意付款。互联网宠坏了用户,以为什么都应该免费的。喝可乐不要钱?听也没听说过。用网站还要付钱?也一样听都没听说过。电子邮件作为互联网最基础的服务,价值毋庸置疑,但看一看每个月收VIP用户几块钱的难度,过了几年了,才到了现在的情形,就知道证明价值和客户愿意付钱,不是直接的推导关系,还要加上时间因素。用自动控制理论的说法,是要加上延时函数的。根本上讲,这不是一个只讲价值的生意。第三步,就算用户开始准备付款了,付款却还并不容易,或者说在线支付还没有形成习惯。习惯不习惯在线支付,这需要时间。这点相对容易解决,就不说了。

我自认为愿意尝试很多新的事务,5年前给万网付钱,最近向Flickr付钱,给Skype付钱,各种域名,服务器的费用也占了日常生活开销的一部分,但是检讨自己付钱的过程,远没有在餐馆里付的任何一次帐那样爽快。理性的讲,一个是半个小时的消费,一个是一年的超值的服务,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便宜,但感性的讲,前者容易,后者难。

教育市场还是适应市场

教育市场是一个产业的活,一家独揽会太累。我是非常欢迎一下子冒出来非常多的分类站点的(虽然有很多称为分类的程序会更好)。这是件好事。同时,更现实的方式是通过适应市场,顺势而为,和市场一起发展。

其几天和一个门户网站的朋友聊天。她说4年前,我们还不是个有影响力的媒体,现在,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的影响力已经被认可了。我笑道:“其实,是因为互联网用户4年增加了才导致门户的影响力水涨船高的”。电视的第一媒体地位,只因中国电视机的拥有量实在太多了,所以电视才超过了报纸。同样的节目,同样的电视台,只有1%的人有电视,看看情形是不是一样?当然,如果不是因为电视台的努力,也不会有这么多的人要买电视。这企业培育市场,市场造就企业的故事在互联网时代又在重演了。

客齐集关注的不仅仅是现在的互联网用户,同样关注未来的互联网用户。现在的用户不习惯上网。所以一方面负担起教育用户的责任,帮助用户上网,另一方面,更要放低姿态,走到用户中去,不上网也能享受到信息带来的便捷。用户不习惯在线支付,除了帮助用户习惯在线支付以外,更要提供更多的支付手段,让大家可以在家门口就能付钱。这是现在的大势。而未来的大势,就是互联网走进家庭,在线支付的蓬勃发展。这些现在的和将来的潮流,都是明明白白的摆在我们面前,只不过我们一不小心就会看不到它,以为以自己一人之力,就可以改变普天下用户的习惯,这无异于希望战胜风车的唐吉歌德了。

注:最近客齐集在网站上面变化不大,信息的表现形式还不够好,用户体验还不够好。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心目中的客齐集会比现在好得多。我们的问题是,心里想的永远比排上日程的计划超前,而计划永远比实际做出来的超前,实际做着的东西比大家网站上看到的东西超前,这多个时差,导致大家看到的东西和我们想象的东西的差距就可想而知。:-) 问题总会出现,出现一个,解决一个。我们做的很多的东西,就是在布棋子,向勾画中的那个目标前进。我愿意把这些想法和作分类的同行共享,希望大家一起做些真正好的东西出来,所谓“网络改变生活”,直到有一天,这个新的领域真的能改变很多人的生活,就成功了。理想和现状之间的距离,需要思考来引导,更时间来实施
注二:我们的产品和内容经理晓良下周一开始上班,我盼星星盼月亮等他过来,估计以他的能量,很快大家就能看到更多的变化了。

客齐集的商业模式

这显然不是一篇严肃的探讨客齐集模式的文章。只是我今天例行的到客齐集论坛上去逛一逛,看到很多人在追问这个问题,就隐约其辞回复了。关于模式,我是胸有成竹的(或者至少能够说服自己了),但有自知之明,不想现在说大话。等做出来写东西,再慢慢解释不迟。下面是论坛里的转贴:

客齐集的模式,可以肯定,将是一种新的模式。大家不要着急,我们的团队最近做的事情,是在为将来3年到5年的发展打一个基础。关于它的商业模式其实是非常清楚的,服务+离线+合作伙伴,就想最近和我们交流非常多的合作伙伴已经认同的一样,我们是一个实际的生意,而不仅仅是一个网站。

以我常提的网游为例,大家实在看到盛大赚了钱才觉得这个产业是个有利润的产业,这是后知后觉。如果在一个新兴的东西出来之前就预见到,这需要很多年的观察以及勇气。短消息也是这样的一个东西,开始都不看好,却大获成功。

客齐集出来的第一个月,我们的短消息,呼叫中心,报纸的计划,便利超市的计划就已经在构思中,只不过大量的工作,大家在网站上还没有看出变化,现在有更多的计划紧锣密鼓的进行,团队也在不断的壮大。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很多的工作都需要慢慢去做,要脚踏实地,要务实。所以我不着急,也急不来。我们会有长远的目标,并力争以推土机一样的执行力去实现它。

看到大家的一些评论,有些时候有点误解,也很正常,谁让我不能把全程都讲给大家听呢,毕竟涉及了太多现在正在谈的合作伙伴,我不想在敲定前就满世界的讲。

现在已经有人劝我“别做了,没有前途的”,我心里一笑。感谢关心。我知道绝大多数是真心的关心。嗨。所谓的坚持,就是自己认准一个东西,理性的看到它的前途,分析好到达目标所要经历的每一个步骤,计划好下个月做什么,三个月做什么,一年做什么,三年后做什么,并在质疑声中坚持的走下去。苏格拉底建议的,分清楚评论中哪些些是深思熟虑的声音,哪些是随意发表的评论是接收反馈最重要的能力。我想在过去的三个月里面,我和至少80位各种行业,背景的老前辈,资深人士聊过,名片夹已经用了一本又一本,听取了很多的建议,也对这个行业不断加深了解。我是坚信我们这个团队的判断的。如果这样再失败(很有可能呀!)也认了。我可以和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在思考,而不是在砸钱,不是在乱撞。再次感谢大家的关心。

王建硕

最近的版图里面,除了传统的呼叫中心(021-52989197),短消息(移动152838,联通952838),网站(http://www.kijiji.com.cn),又加入了便利店。客齐集生活卡将在上海的良友金伴超市首先和大家见面,大家填写卡片,就可以直接发布广告。关于MSN Mesenger,QQ等的支持,也非常快的推出。

screen-kijiji-post.gif

对于发布,不但我们有网站,现在有报纸,还会有更多的发布渠道。一个多点入,多点出,涵盖不同用户群体的模式慢慢形成。技术方面,借鉴了AJAX,SNS,Tag,RSS的东东也在进行,不过我虽然曾经是狂热的技术分子,现在现实了很多,只会为了提高客户感受而使用技术,不会为了加入技术而牺牲客户感受而已。

这些内容,还只是一部分。我一直坚持,技术非常重要,功能也很重要,但在分类这个行业里面,倒不是最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业务模式和合作伙伴。这个是核心。大家等着看客齐集将来的发展吧。

搜狐中文Blog摸底调查

帮搜狐的雄杰做个广告:搜狐IT第一届中文Blog大型摸底调查。下午在人民广场桑拿室一样的高温里面接收太阳的直射,手机没有听太清楚,希望以后再长聊了。调查问卷我去填过了,并注意到keso也在帮忙做广告了。一种现象(blog),用科学的方法(问卷)作调查,拿到资料,对大家了解这个东西很有好处。我希望大家去填一把。虽然结果可能不是100%反映现状,但总好过我们天天拿着唯一的那一个3百万的数字凭空编故事要好得多。从这个角度上说,我是非常支持这个调查的。注:从我的blog和keso的blog过去的被调查者对于第一道问题的答案已经非常明显了。

我关于blog商业化的三点看法

blog一千多天,经历了周围没有一个人知道blog,到blog火热的过程。对于blog的商业化这个热门话题,总想说几句,却又怕失之浅薄,一直没有动手。不过前一段在和《每日经济新闻》优秀的实习记者朱琳聊起来,无意间说出三点看法,觉得还是可以贴出来供大家指正的。

声明:在阅读完全文前,先不要得出结论:我对blog没有信心。更准确的说法是,我对三年后的blog充满信心。

观点一:不要混淆文化的热点和商业的热点

关于blog和传统的方式的不同,它的好处,它带来的变革等等,这些是blog现在热的原因。但这是在文化,或者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热点,还不是商业上的热点。比照Internet的历史,从70年代末的雏形,到1991年开始的商业应用,再到1994年底的商业上的成功,过了很多年。blog不见得要同样的时间,但也决不是3,4年就可以的。

很多东东,尤其是对大众产生影响的东东,文化先行,导致普及,再到有商业模式,这是常走的路。媒体和引领潮流的人总在追求新的东西,当一件东西在文化领域不是以新锐的形象出现的时候,而是作为常识的时候,就是商业应用开始的好时机。很久没有人跑过来兴奋和憧憬向我讲一种神奇的叫HTML的语言,可以让人方便的发布信息,还有一种叫做HTTP的东东,可以让人方便的看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文档了。这个时候,就是互联网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时候。

观点二:不要混淆blogger的数量和严肃的blogger的数量

现在被广泛引述的中国blogger的数量是3百万。我们无从查证这个数据。“如果其中1%的人愿意付费,那已经是3万了。每个人每月付5块钱,那也是15万了。”BSP对VC说。“像你这样的blogger,每个月付5块钱,你在乎吗?”他问我。

而事实是,这三百万blogger中,总共写过超过3篇的有多少?估计只有一半吧。试一下,发一篇,知道什么是blog了,就结束的大有人在。其中,写超过15篇的有多少?其中每周有更新的又占其中的多少?我估计全国可能是几万的数量级。中国坚持写blog一年的有多少?2年的呢?所以,当看个体的时候,觉得严肃的blogger愿意付钱,而算总数的时候,又拿来3百万的数字,这不见得会得出正确的结论。(以上的数据,纯属猜测,示例而已)

如果过了一到两年,当每周有更新的blogger的数量真的达到了50万,那时的blog有时完全不同的场景。

观点三:不要混淆BSP(Blog Service Provider)的商业模式和blog的商业模式

当严肃的blogger达到50万的时候,围绕blogger的商业模式就会像现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一样,让人眼花缭乱。这些人可以讲课吧?有人会来组织,并代理收费。这些人要出书吧?有书商会出书,有电视台会来搞节目。这些人要备份吧?有人会来做。这些人的方方面面,稀奇古怪的需求,就会生出商业模式出来。虽然BSP是第一种商业模式,但它远不是Blog商业模式的全部。

当Internet刚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以为Internet的唯一模式就是互联网接入。AOL,MSN都在抢这个市场,中国互联网的开创者瀛海威也从接入做起。就像那时的人想象不到现在网上拍卖也会赚钱,做网站会赚钱,连实名也会赚钱一样,我们现在也很难想出太多的模式。这些,都不是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想得好的。所以,BSP先行,还会有更多的模式出来。

结论:坚持

所以,互联网的神奇所在就是,坚持是网站成功的关键。当文化上热,尝试的多,实际用的少,并且没有明确的模式的时候,你就要进入。不但要进入,而且要做好等三年的准备(包括心理的和资金的准备)。如果这时不进入这个市场,等到三年后,市场成熟了,已经坚持三年的公司会在那里享受这个市场了。互联网不是股票,盈利的迹象早,好东西大家都看得到,所以聪明不是全部,坚持才更重要。

注一:这两天Andreas又到了上海,他说道:第一代互联网就是一堆计算机,用线连起来,并说着相同的语言。第二代,有统一的表现形式。而第三代,用户成了内容的创造者。有趣的概括。
注二:Wendy的MSN Messenger 显示名改为:“人的快乐有四种:呼吸新鲜的空气,被人爱着,放弃野心,创造”。有道理。
注三:客齐集的短消息服务已经做好,还没有发布。发信息到152838(移动)或者952838(联通)发布需求信息。这个是免费的,只要付一毛的短消息费。包月的客齐集精彩商务套餐也调试结束。我们和东方网合作,发短消息swyy到1528订阅。套餐包括每月两条的《I时代》上的广告,还有短消息通知,比如合租情报等,还有客齐集客户服务中心提供的客户代表用电话,QQ,MSN Mesenger人对人的服务。25块钱每个月。注意:服务以最终推出的版本为主,这里不作为产品描述,也不提供任何承诺或保证。:-) 大家可以帮我出出主意。
注四:和团队的李佳,泰琳,登甲等讨论了客齐集的文化,隆重推出这个口号:“网络-同城-生活”我们希望它能承载我们的本地化(将来细到小区,楼宇)以及围绕生活的类目的特点。我还是很喜欢的,大家觉得呢?
注五:晚上和来上海的刘韧老大聊天,他也是认可我讲团队透明化的想法,我希望把客齐集的真实的想法透明的给我们的用户看,有些东西可能会成功,可能会失败,但过程是最有趣的。比如我对7月中旬客齐集在超市里面试点的“客齐集生活卡”就抱有很大的希望,希望大家捧场。刘老大欣然同意我公开他和keso身着客齐集T-Shirt的照片。天呢。我们的广告都做到他们的身上去了。哈哈。刘老大还是鼓励做正确的事,不要急功近利,以长远的眼光做事情。很受用的。

Google广告做礼物

最近有趣的事情一件接一件。看这么几个。

VeryCD的礼物

那天,戴云杰MSN上面让我去Google里查我的名字,结果就看到了下面的这个结果:

screen-google.ad-jianshuo.PNG

甚至拼错的名字:

screen-google.ad-wrong.jian.PNG

哈哈。真笑死我了。我立刻致谢道:

screen-google-verycd.PNG

链接是礼物,广告也是礼物,生活多点乐趣,真好。(不出我所料,Keso也上了他们的广告关键字列表)

注:为了给VeryCD省钱,千万不要真的去点那个广告,一个要两毛钱呢。如果好奇,点这个链接吧,效果一样的:链到VeryCD首页去。当然,也别点我的,结果也是链到这篇文章来,我放了每天1美元的上限,一天50个点击以后,应该就看不到了。

武汉咖啡豆

武汉的咖啡豆项目的筹备会议在今天开了。其实我尝试这个项目仅仅是想试验那两个新的理念(商业运作以及充分尊重捐赠者的理念)在公益事业里面是不是可以行得通,所以我个人在2005年只会控制在上海以及10名学生的范围。真的没想到在北京,天津和武汉会有人响应。只要坚持这两个原则,我是非常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公益事业,叫或者不叫咖啡豆,其实我是无所谓的。

我和周鹏(Blogdriver的创始人之一)通过电话,才发现原来的文档里面没有说明白咖啡豆聚会的“主讲人”的概念没有讲明白,对于主讲人和捐赠人是分开的。捐赠人不一定要主讲,主讲人也不需要捐赠。周鹏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武汉建设一个像硅谷或至少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创业环境的想法我非常认同,并想在任何可能的方面帮忙。同时向william张文涛 周周 孙毛毛 表示感谢,祝你们好运。

旅行的艺术

王庆胜Wendy在美国带回来三本书,两本是美国国家地理的书,关于最美的几个国家公园以及高速公路的,还有一本就是我最爱的德波顿的《旅行的艺术》英文版。很有将其扣为几有的冲动。:-) 庆胜正在筹备7月份美国西部的自驾车之旅,也祝他有所得。

世界原本是无序的

和庞小伟在上周聊天,小伟送了我一本他自己出版的诗集,让我非常感动。现在这个以金钱和地位为统一衡量标准的价值单一化社会里,有自己的理想的人不多了。小伟举例说,这个世界原本是无序的,人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相对的有序罢了。桌子本来就会脏的,擦干净了,过三天还会落上灰尘的,更长远些,200年后,估计连桌子也不成其为桌子了。所以我们不必为世界无序而苦恼,就像不必为脚总离不开地飞翔而苦恼一样。很有道理呀。

赐名给我,我就火了

AJAX是我最近看到的最让人兴奋的思想。不过因为新名词的速度远远超过人的接受程度,估计大家对新名词的那种热度早已经烟消云散,时间长了,就麻木了,只有当一件东西被三个以上自己认同的人提及才会引起一些重视,AJAX看似要沦为这个命运了。

AJAX是坛老酒,98年的技术,在7年以后,准确的是在2005年的2月18日这一天,被一名为Jesse James Garrett的男人提及,随口说:“啊,这美妙的东西,我赐名AJAX给你。世人从此将以AJAX称呼你。。。。”(这当然是我杜撰的说法)

从这一天开始,这个带有魔力的单词迅速席卷全球,我好似躲也躲不掉,想不看,随便收几封信,就有一封是关于这个的。刚刚一个客齐集产品组的人,还发了封信,为tag举个例子,那个例子,用的就是AJAX这个单词。刚刚Google搜索了一把,接近3百万个网页一千多条热乎乎的新闻。当然其中也有些许结果是关于某种品牌的洗涤剂,或许是个地名;我翻看到第30页以后,看起来还是指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的居多。

标榜自己比别人知道新东西早是一种向陌生人炫耀自己的好办法。所以大家先别忙着指责那些“不懂技术”就会跟风的人,忙着解释其实这个东东“我早在99年的时候就见过”云云。这98年就有的东西在今天的流行和4个月前的这一篇文章新造的一个单词的关系,才是我真正关心的东西。这种奇妙的关系,在最近的三年内上映了不止一次了。不信,我给你举例子。

这东东不是个人主页,也不是BBS。。。

曾几何时,有一种和个人主页很像,但是可以每天更新,没有太多技术门槛,还可以留言的个人主页;或者一种和BBS很像,但以人为主以事为辅,还可以trackback。不过还是没有人可以说得出来它跟BBS或者个人主页有什么不同。这个东东就在这种状态下慢慢的悄悄的存在着。很多人觉得这是个不同的东西,但就等着一个人来命名。

有一天,有人说,这个东东叫Weblog

两年后,又有人说,这个东东是个新的词,名曰blog

这迟到的名字就神奇的把这个大家感觉得到的东西变活了,期间因为各种各样机缘巧合的事件推波助澜,直到把它推到《商业周刊》的封面,推到尽人皆知的地步。

名字的力量

有了名字,喜爱者奉它的名聚会,奉着它的名字写文章,奉着它的名字吸引了眼球,拉到了风险投资。有了名字,不喜欢它的人有一个靶子可以打了,有一个词可以泄愤了。当正反的双方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全世界都知道了。

芙蓉,小资和BOBO

那天和郑子颖在人民公园附近聊起芙蓉姐姐,两人都大笑不已。郑子颖问:“建硕,你能说明白大家关注芙蓉姐姐的时候是什么一种心态?”

这还真不好说。超级自恋?无比自信?互联网的传播性?审美的多样性?看别人出丑的快感,还是对坚持敬佩?为芙蓉汗颜,还是为自己不是芙蓉而庆幸;或许只是看到太多完美的人的一种逆反心理。。。100个人心中会有100种心态,但总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吧。这共性是种什么状态?什么心态?我的词汇贫瘠,找不出来一个现有的词来描绘它。

子颖说他就等着一个艺术家把这种就像火山爆发前的状态用一个词,一个小说形象,或者一种什么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天,就是引爆点,这个赋予的名字,就是更大规模传播开始。现在还不足以有人总结出来那种捉摸不定的东西,所以以“芙蓉教”来描绘了,但这还没有到实质,我们就在等那个名字,或许,我们没有办法等到那个名字。

这是另外一个命名的故事。在上海,淡淡的灯光,雅致的咖啡屋,桌上一瓶红酒。。。这种状态叫什么?多少年没有人说得清楚。有一天,有人说:这叫小资,并写了本书,从此,这种状态就流行了。同理,现在的BOBO族(那种非小资可以概括的状态),就是拜大卫•布鲁克斯2000年所赐。

命名常常就是Tipping Point

类似的,这种一触即发,却没有爆发的状态,到底是什么呢?2002年一月份,Malcolm Gladwell 写了一本书,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做Tipping Point,讲的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和大众不同的时候,如何可以通过口口相传,像传染病一样在某个点爆发的故事,这个点叫做“Tipping Point”。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是在2003年从毛向辉口中。他说:这个点就是火柴头划过火柴盒的侧面,一直很安静,直到一个引爆点。Tipping Point这本书的流行,也奇迹的遵循这种模式,在出版后的两年,非同一般的火了。他这么一说,我们就明白了。“噢,原来是Tipping Point”。

就等那一个名字

当有了AJAX之前,我们总觉得Google MapFlickr代表着一种新的东西,那种拖一下就过去了,点一下就编辑了的用户体验。这种东西让人眼界大开,让人为之激动,但这个东西是什么呢?临界点上,就等一个名字。AJAX这四个字母来的恰在其时。

那我要问一个问题了:难道是因为有了名字,某种状态才存在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说是,是因为这种状态不管有没有人来命名他都在那里;但说不是的原因是,把所有人看得到,听得到,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的东西说了出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王尔德说:”伦敦是没有雾的,因为惠斯勒把这雾画了出来,伦敦才有了雾。” 我同意。如果让我举个类似例子,我猜在凡高拜访普罗旺斯之前,估计那里也没有风中摇曳的柏树。鲁迅的祥林嫂出版之前,乡村里也不多见唠唠叨叨的老女人。

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赐名,就像画家的写真,也是一种艺术。

看看网友帮客齐集设计的广告

客齐集广告设计大赛的部分稿件。很多Flash做得更好,不过一个页面里面太多的Flash,速度慢很多,还是只放了图片的。这里有更多的。

1133.gif
作者:孙登甲

1154.gif
作者:梁溢

1171.gif
作者:孙登甲

1236.gif
作者:甘靓

1255.gif
作者:陈滨

1234.jpg
作者:甘靓

1305.gif
作者:曹元

1055.gif
作者:陈滨

这里还有更多的。不长的时间,大约有70幅作品,我都非常喜欢,还有新的不断填加中。大家可以到去投票。真感谢每个贡献作品的人,这社区一起来做一件事情的感觉真好。

Wendy到了西雅图

原文:

Wendy的西雅图游记(一),我喜欢。

评论:

昨天看到Wendy的西雅图游记,很是喜欢,立刻发了个链接,但转念一想,好像和这里一贯的风格不符,似乎没有给出什么所谓的“高论”出来,便又撤了下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这个blog已经不再是我的blog了,而更像一个杂志或媒体了。

对于一本杂志,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比如《中国企业家》,再比如《IT经理世界》,我们希望那里篇篇字字珠玑,页页妙笔生花,这是应该的期望,因为那是杂志。但是对于个人的blog,有同样的期待,估计会很失望;若要用这个期待来要求自己,恐怕会把自己搞得太累。Keso兄的blog是个严肃的媒体,但那是多少的精力放进去,又加上多少的个人阅读以及多年的沉淀使然,并非人人可以尝试得来的。

媒体本身就够有压力了,Blog同时是个一个勾画细节的地方。细节是什么?细节是夺去所有人的光环,让所有的人,无论著名的,不著名的,有钱的,没钱的,变得越来越相像,越来越分不出彼此的东西。

一个人可能在世人面前奇妙非凡;然而他的妻子和随身仆人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几乎没有人在家里被当作奇人

蒙田在《随笔集》里是这样讲的。一种理解就是,“本来就没有什么认真的是奇妙非凡的,但只有家人和随从能从近处看到这令人失望的真相,或者,有人的确有意思,但是他的年龄和居处都离我们太近,我们往往不当回事,因为人有种奇怪的排斥身边事物的倾向”。Blog或者保持这种距离,或者打破这种距离。这同样无所谓好坏,只关乎选择。

比方说,当有人真以为我可以引用《随笔集》里的一句话,就猜测我好像看过这本书,这就是假的光环;其实,那令人失望的真相,也就是Wendy知道的细节就是,我只是看到《哲学的慰籍》这本书里对它的一次引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