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为,这场景,似曾相识

上一篇:身处史前互联网博物馆里,看 Web3 的未来

欢迎大家参观我的互联网博物馆里的这一个藏品。这是一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现在 Web3 领域各种妥协的一件文物。

通过它,我们可以理解,在一个行业开始的时候,为了达到愿景中的未来,曾经做过哪些妥协,并且这些妥协又如何消失。

169 网

当时电信有 163 和 169 两个网络。163 是真正的互联网,不过很贵,除了 4 块钱每分钟的电话费,还要 6 块钱每分钟的上网费。想象一下,使用一个小时的互联网,需要花费 600 元人民币。当年大学毕业生的工资在 1000 元/月左右,还不够每个月上两个小时网。163 网学名叫做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169 的学名叫做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人家没有叫自己互联网)。

这是一个 169 网的代理服务器列表。拨号 169 上网之后,还需要用这些(免费的)代理服务器,才可以访问真正的互联网。

请注意,这是一个没有宽带的世界。不但没有光纤,也没有普通的网线,甚至连电话线上的 ISDN、ADSL 这样的技术都没有。网民上网,需要一根普通的电话线,加上一个调制解调器(Modem),俗称猫,嘟嘟嘟的拨号过去上网。上网的速率是 56Kbps,这一篇文章的纯文字部分,大约 80K * 8 = 640K 比特,需要大约十几秒钟传输。至于这几张图片,没个几分钟是不行了(所谓「多图杀猫」)。

169 网这条侧链(Web3 的从业者都懂的),就是一个中国的局域网,只提供访问电信本地的资源,比如上海电信的 .sh.cn 结尾的资源,和真正的互联网并不相连,只收取电话费分钟 4 元。但有国际互联网出口的好心人在 169 上搭建了免费的代理服务器,可以从 10.xxx.xxx.xxx 网段访问外网。在浏览器里面设置以后就可以用 169 的资费享受 163 的待遇,有点类似于现在以太坊太贵,OptimismPolygan 的好心人干的事儿。

千万不要低估科技十年的发展

非常快,当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技术快速发展,应用不断涌现,基础设施飞快的前进,当网速经过宽带的几次扩容,资费从按分钟计费到包月,一个月的宽带费降到了大学毕业生半天的工资,尤其是169 网络和整个互联网直接相通,所有的这些好心人搭设的服务器变得毫无必要。

这一页纸,给现在的区块链从业者还有用户的启发是,千万不要低估科技十年的发展。区块链现在满眼都是问题。随便列举几个:费用过高,容量过低,速度过慢,密码丢了无法找回,黑客攻击猖獗,缺乏跨链解决方案,用户基数低,缺少大众应用等等。。。。

不过,有句话叫做「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

想想互联网的初期,现在的问题再大,也比那个时候还是好一些。

再贵,能贵得过早期看一个文字版网页,十几块钱的电话费就出去了?

钱包安装再难,能比那个时候发展一个网民,就需要他先花 1 万块钱(大学毕业生多少个月的工资?)买电脑、再去买猫、再带着身份证去邮电局开通拨号上网难吗?(当然另外一个领悟是,这条路径到了中国一亿网民就停滞了,最终把 10 亿用户统统席卷上网的,的确不是这条路径,而是手机加 5G )

区块链的应用再少,要是看看那个时候 169 网上有啥东西就知道了。别说 169 网,整个互联网上能看的网站都没有。哈佛大学的网站只有一个页面,还是这个样子的:

这个我当时手抄的哈佛大学首页上,只写了「这是个实验页面,有啥改进建议给我写信。」。没有啥链接,啥都没有。其他的大学呢?还没有建立网站。

看见历史,常常可以看到未来

大家都知道我以揭穿区块链领域的大词儿迷惑行为为乐。但是,我从来不嘲笑这个技术,这个行业,从来不怀疑这个大潮将来能带来的我们难以想象的未来。为什么呢?只要看一看我的小笔记本上这两页纸记录的世界,再看看现在的世界,就知道了。现在的世界,远远超过我当时最狂野的想象。

一比特的信息,可以以极低的成本,秒级传递到世界任何角落,这是个底层技术。虽然那个时候那么幼小,但技术人员一眼就能看得到它的未来。

而现在,一比特的信息一旦写入一张全球公用的大表,就永远不可以更改。这也是底层的技术。这将带来什么?现在大多数的疯狂的想象,虽然不见得严格按照这些想象发生,但整体应该大差不差。

这就是我看着现在这个一穷二白的 Web3 世界,依然保持无限乐观的原因。

只因为,这场景,似曾相识。

后注:有谁参加这周末在 Dalifornia 举办的猫瓦街会吗?我在 19 号下午 3 点有一个关于《从史前互联网看 Web3 》的分享。如果过去可以一起聊天。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