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齐集广告设计大赛的部分稿件。很多Flash做得更好,不过一个页面里面太多的Flash,速度慢很多,还是只放了图片的。这里有更多的。
这里还有更多的。不长的时间,大约有70幅作品,我都非常喜欢,还有新的不断填加中。大家可以到去投票。真感谢每个贡献作品的人,这社区一起来做一件事情的感觉真好。
原文:
Wendy的西雅图游记(一),我喜欢。
评论:
昨天看到Wendy的西雅图游记,很是喜欢,立刻发了个链接,但转念一想,好像和这里一贯的风格不符,似乎没有给出什么所谓的“高论”出来,便又撤了下来。就在这个时候,我忽然意识到,这个blog已经不再是我的blog了,而更像一个杂志或媒体了。
对于一本杂志,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比如《中国企业家》,再比如《IT经理世界》,我们希望那里篇篇字字珠玑,页页妙笔生花,这是应该的期望,因为那是杂志。但是对于个人的blog,有同样的期待,估计会很失望;若要用这个期待来要求自己,恐怕会把自己搞得太累。Keso兄的blog是个严肃的媒体,但那是多少的精力放进去,又加上多少的个人阅读以及多年的沉淀使然,并非人人可以尝试得来的。
媒体本身就够有压力了,Blog同时是个一个勾画细节的地方。细节是什么?细节是夺去所有人的光环,让所有的人,无论著名的,不著名的,有钱的,没钱的,变得越来越相像,越来越分不出彼此的东西。
一个人可能在世人面前奇妙非凡;然而他的妻子和随身仆人看不出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几乎没有人在家里被当作奇人
蒙田在《随笔集》里是这样讲的。一种理解就是,“本来就没有什么认真的是奇妙非凡的,但只有家人和随从能从近处看到这令人失望的真相,或者,有人的确有意思,但是他的年龄和居处都离我们太近,我们往往不当回事,因为人有种奇怪的排斥身边事物的倾向”。Blog或者保持这种距离,或者打破这种距离。这同样无所谓好坏,只关乎选择。
比方说,当有人真以为我可以引用《随笔集》里的一句话,就猜测我好像看过这本书,这就是假的光环;其实,那令人失望的真相,也就是Wendy知道的细节就是,我只是看到《哲学的慰籍》这本书里对它的一次引用而已。
为了在客齐集上面改一个小东西,晚上忽然突发奇想,作了点尝试,花了大约1个小时的时间,写了点号称是AJAX的东东。简单的来说,就是让任何人可以在我的页面上帮我加批注。尝试一下拿鼠标选中一段文字(最好是一小段)看看。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有红色的下划线的标注,如果重新刷新一下页面的话,应该还在。为了让界面不是太乱,所以只保留了最新的几个批注。之前的先不显示了。
其实,这个应用是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JavaScript应用,只不过被冠以了AJAX这个今年2月份才诞生的名词以后忽然热了起来。AJAX这一个单词,居然可以把一堆98年就开始用的技术推到前台来,成为当今在特定的圈子里最热的词汇,倒是一个典型的tipping point(临界点)的案例。就像99年Netcenter用的RSS终于在2002年开始被从blogger捡起来,并在2005年焕发了青春。
这些用Javascript+XMLHTTPRequest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广阔的空间,可以有很多的想象。比如,在任何静态的页面里面,只要加入这段代码也就可以拥有这个功能了。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home.wangjianshuo.com/scripts/php/markit.php”>
</script>
把鼠标放在上面还可以知道是从哪个IP在什么时间批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最简单的SAJAX应用,如果把它应用于地图,以及应用于多个网站之间的联合,会有更让人惊讶的结果出来。估计,以后客齐集的后台的管理系统将会是最早使用这些简单但是有效的思想的地方。
注:那些红线,只是在Word里面随手画的。
注二:没有经过测试,FireFox下面什么样子不晓得,放在其他页面怎么样也不晓得。。
更新: 把这个演示的功能去掉了。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home.wangjianshuo.com/scripts/php/markit.php?i”></script>
第一次走到新的办公室门口,习惯的去推那扇巨大玻璃门,同时脚步并没有放慢下来。
结果。。。
“哐”的一声巨响,我差点整个身子就撞了上去,鼻子已经贴到了玻璃上。原来,这扇门是只能拉,而不能推的。
这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事情:只能拉的门去推,只能推的门去拉,或者直接一头撞进那种左右滑动的移门上去。。。这个时候常会自责“真不小心”。其实,傻的不是我们,而是门的设计师。门的把手,遥控器,以及任何我们周围的东西,都是用户界面。让人会犯错误的设计,是易用性出了问题。易用性差的门,就像给我们设计的圈套,等着我们掉进去。
易用性
易用性是一门学问。Donald A. Norman和Jakob Nielson是这方面的大牛。关于门的例子,就是在Donald一本很有趣的书,名叫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的第五页描述的。易用性,对于网站以及软件的设计越来越重要,常常是区分好坏网站或软件的决定性因素。我想通过本文,把我所了解到的易用性最基本的一些想法介绍给大家。
什么是易用性
这三条本身其实是冲突的,需要平衡。微软的Windows界面是这样设计的:菜单是统一的发现功能的入口,通过把拷贝和粘贴放在编辑菜单下是用户容易学习使用,而不像DOS一样,只有通过说明书或者书籍才能发现(discover)和学会(learn)。不过,如果每次拷贝操作都要通过指向“编辑”,然后选择菜单中的“拷贝”虽然易学,但是不易用,所以就设计了Ctrl+C和Ctrl+V的快捷方式,供学会的人更容易的使用。
相反的,在专业领域,可以为了易用而放弃易学,银行柜台终端只用小键盘而不用鼠标操作就是个例子。
有用和易用
我们常常混淆有用性和易用性。
分清了一件事物的这两个方面,在分析的时候会避免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易用性问题。
易用性原理
让我一条一条的慢慢解释。
易见 Visibility
单单凭观察,用户就应知道
关于门的例子,就是易见出了问题。通过观察它,让我没有办法判断我可以做哪些操作,推还是拉?有很多门上贴着“推”或“拉”,其实当一项设计需要用标签的时候,就说明设计本身已经失败了。
与消防相关的设计通常要求比任何物品有更高的易用性要求,以保证任何人可以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几秒内可以准确地使用它。看一下这扇门:这是我原来办公楼的紧急出口的门。

王建硕摄于美罗大厦
即使那个“推”字不写,估计也不会有人尝试去拉它。而那个开的小窗,是为了逃生的人判断这个设备的状态:外面究竟是浓烟还是安全的撤退通路。
映射 Mapping
知识主要分布在两个地方。

© 王建硕
关于上面的这个饮水机的两个水龙头,大多数人不加思考就知道红的是热水,蓝的是冷水。这就是产品的设计和我们脑子里已经形成的火是红的,水是蓝的映射。这简单的映射,让大家对一个产品的接受度大大增加。
微软的DOS,就第一次采取了DIR(目录)作为目录的结构,而不用ls这样Unix的命令行,而且第一次使用了形象的C:盘,D:盘,而不是一股脑的mount到一个以/为根的庞大的文件系统中去。到了Windows时代,把目录干脆变成了文件夹的样子,文件变成了一张张写着字的纸。而Windows 95更加开创性的第一次引入了桌面的概念,反而把我的电脑变成桌面的一部分。这种种变化,都是把产品映射到了大家熟识的生活中的概念。
我曾经用过红颜色代表冷水,蓝颜色代表热水的饮水机,就算有再多的标签告诉我那个是热水,我还是会搞错。顺便说一句,blog对于上网时间不长的人来说,倒是用日记的概念成功的隐藏了个人主页中对文件名,index.htm,超链接等等,这一点点门槛的降低,让成倍的人有可能加入进来。
因为每人脑子里的知识都不相同,易用性也是针对与不同人的,设计者无法知道该产品是否对别人同样易用。不信,如果你用惯了Windows,去用用苹果的Mac试试。首先就受不了那只有一个键的鼠标。而对于一个Mac用户,Windows也是需要不懈的努力和适应才可以用得来的。对于3岁的小孩子,因为脑子里没有太多已有的知识,所以整个世界都这么的不好用,筷子,门,以及衣服,和电脑,手机对于他一样的难用。
反馈 Feedback
反馈对于产品的易用性至关重要。通过不断的迅速的反馈,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操作的结果。比如,Windows的应用中的那个“沙漏”的鼠标,就是让用户知道需要等待,而不是开始挥舞拳头来砸键盘。产品中“正在。。。,请稍后”就远好于死机一样的一动不动。
关于反馈,多数的投影仪做的非常不好。看一个典型的场景:一个人拿起投影仪遥控器,按开的按钮。等了三秒钟,他开始不耐烦,因为投影仪虽然已经开动,但是需要非常慢的时间预热,看似没有反应。我们会以为没有作用,再按一下。这回更耐心一点了,但是投影仪已经被关掉了。十五秒钟以后,接着按那个开关键。如此反复,直到愤怒的离开。。。
没有反馈,会让初次使用的用户非常的苦恼。比如Windows的登录框,输密码时,因为反馈被星号屏蔽了,多少次按了大写键以后没法输入密码就是一个易用问题。好在从Windows XP以后,用一个“大写键打开”的提示框作为反馈,好多了。
易用性和功能
产品设计是个取舍的问题。易用性和功能就存在冲突。更多的功能,可能使用户无所适从。
我讨厌那种好像4×6阵列似的遥控器,还有复印机的面板。很多时候,我被复印机的功能搞得发疯。其实,我理想中的好的复印机就是在面板上只有一个大大的可爱的绿色圆按钮,按一下,复印一张,再按一下,再复印一张。。。
下面这个复印机功能非常少,只能复印,你喜欢吗?
这一个复印机功能非常多,该有的都有,你喜欢吗?
如果设计师发现如果他面对的复印机群体80%的操作只涉及复印一张纸,而其他时候还有别的要求,大概会设计成这个样子:
物理世界的“高级选项”可能是一个小盖子,让面板上尽量简洁,也可能是不同的颜色和形状来区分。
一些原则
常常记住以下的原则可能会对我们有帮助。
易用性的评价
知道易用性好坏,最好的办法是让用户来做易用性试验。大公司的做法是有隔音的单面透光玻璃,一边是用户和电脑,另外一边是大量的摄像机,记录仪,更有甚者使用心跳,汗腺等生理监控一起来感觉用户的愤怒。而我建议的方式很简单,找到合适的实验对象,给他一个任务,比如写一篇blog,然后站在他身后,看他操作,同时切记放弃自己帮忙的冲动,只当自己不存在。然后记录两个指标:
通过对这两个值的监控,就可以知道自己设计的每一个版本的易用性是越来越好了,还是越来越差了。
注一:本文的理论来源,出自一下书籍:Design of Everyday Thing, Usability Engineering, Useit.com。表示感谢!
注二:一些观点在《软件的易用性设计》中讲过。这是我在三年前写的一门课程,也是我最喜欢讲的一门,在苏州,南京,武汉,成都和上海的软件园和开发者大会上讲过。
注三:关于中国的互联网现状究竟相当于美国的哪一年?,引起一些关注和争论,比如keso(I, II), xiaobo (I), Vazi (I), 莫烦 (I), 冰刀 (I), xucx等等。他们的观点,我是非常同意的。中国的互联网需要高端应用,也需要低端;有快速跟进的群体,也有还没有入门的;需要领航者,也需要低下头做基层的应用;这头大象,是够大的,大到没有人可以看全,大到没有一篇文章可以说得明白。或许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见解的时候加一个注释说,“这只是我看到,或者现在这个时间段关注的部分”。只有更多人,更多的文章,探讨这个话题,才可以帮助我们有更正确的判断。
Helen是上海商学院的学生,我记得很清楚,上一次在商学院和同学聊天的时候,她站起来,直接质问道:
我们学生经常听讲座,看到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侃侃而谈,依稀给人一种感觉,好象他们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切都成竹在胸,从来不知茫然,彷徨,那么,学生的心理落差怎样去平衡呢?
老实说,这个问题让我很难堪。第一反应是有些委屈,感觉我放弃了十几个小时休息的时间在深夜核实细节,准备这个演讲,却被称为“侃侃而谈的所谓的成功人士”。不过在被人误解的时候,我不希望误解别人。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她说的不无道理。她的感觉,正是因为我在回忆的时候,缺失了他们真正需要的细节.
“我从上海坐火车到了杭州”。
这就好比我回忆从上海到杭州的旅程。我会这么描述:“我从上海坐火车到了杭州”。
听起来好像我瞬间就到达了杭州一般。这其间多少的细节,都被这简单的一句话带过了:比如车厢里的夹杂着汗味和很久没洗的座位罩的味道;比如脚下脏脏的有些发潮的红色地板;比如我们看看窗外又看看车厢内,百无聊赖,无所事事;或许我刚刚吃的午饭还在肚子里翻腾;再比如车窗外面的每秒都在变化的景物。我的回忆,给听众一种错觉,好像其间的两个小时根本就不曾存在:成功的旅客从来不曾经历这些就到达的终点站,而我们必须承受这中间的旅途。
这就是回忆中细节的缺失。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忍受着重复和琐碎的细节,只是当写出了文章,或者在回忆的时候,就变得只有光辉的,井然有序的成功故事,好似主人公一开始就“胸有成竹”的样子,而所有的细节都自然而然的丢失了。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有道理。
不“胸有成竹”的时刻
关于迷茫,每个人都会有。我现在还会有迷茫,有的时候比大学刚入学的时候少些,有时候多些。回顾以前的事情,从来都是“成竹在胸”的感觉。而过着现在的生活,却常常要经历太多不“胸有成竹”的时刻。
客齐集的第二期报纸上的版本明天早上又要在上海的地铁发行了。这一句话里面,有多少的细节,多少的不确定性,多少的不“胸有成竹”都被省略了。不论成功或者失败,我们都忘记了在事情刚刚开始的时候的众多怀疑的目光了,这目光中,有时还有自己的。
我非常敬佩很多人做出的成就,因为我深信我们能够看到的部分,只是他们的故事中最简化,最美丽的部分,而其中的细节,包括迷茫,包括不自信,包括无数无聊的时刻,都在故事中缺失了。而这些时刻,需要的就只有坚持。
更退一步,其实真正的幸福,通常就在这些细节中,而不在最终的结果。
在我写第一篇blog的时候,我不知道在999天以后,我还在写。这够疯狂的。
我干的疯狂的事不少,但持续999天每天都干一件事情,倒是从来没有过的。
回想2002年9月11日,自己高高兴兴的在自己卧室的破电脑上架起了MovableType,并且将wangjianshuo.com的域名的子域名home.wangjianshuo.com指向这台电脑,我的blog就开张了。现在,我的那台劳苦功高的电脑已经卖掉,估计正在被人用来学习打字。同时home.wangjianshuo.com也挪出了我的卧室,放在专业一点的托管商那里。
变化还不止这些,其间,整整的999天,留下了999篇英文的blog和64篇(包括这一篇)中文的blog。刚刚看了一下,5月份的页面访问量第一次突破了一百六十万次/月,真有点让人不敢相信。
999是个好数字,看来我总得写点东西,就作纪念吧。
关于技术
关于内容
关于频率
关于风格
关于隐私
关于信誉
关于评论
关于心态
这些经验,对我自己有用,并不见得每个人都可以用,仅供大家参考。祝大家生活愉快,blog愉快。
翻起以前的blog文章:美国牛的确疯了,还有这个:这个可气的机器人,觉得还是无忧无虑的写点小事比较开心,以后读起来,从心里感到幸福。人不会因为写点被人转载的文章而感到心底的平和与幸福,而只有关注些自己在乎的细节才会开心。
加入客齐集以后写的十几篇文章,承蒙各位错爱,也承蒙其他读者不吝指正,让我感到我所谈论的话题,真的像盲人摸象中的大象,超出了我的观察范围。大家给我了太多的期望,也有太多的压力。blog的精华在于个人化,而不是一个太严肃的像报纸一样的发表官方思考的地方,更不是辩论最佳的场所。我觉得我前十几篇太严肃了,不如放轻松些,大家都轻松些。对此,keso兄和scoble应有更多的感触。2004年,我在英文版blog问blog是否应该专注,英文版blog的读者告诉我:做自己比专注于一个话题更重要。
Geoge说:
A personal view of things is so much more entertaining and genuine than either newpapers or guide books that always have their own and impersonal agenda.
我觉得自己前几篇文章有点像报纸了,这不好,非常不好。我哪里是什么大牛,其实,只是一个有梦想,想试点新鲜东西,而又不小心认识了很多真正的大牛的普通人而已。:-)
好了,改改口气,记述几件今天的事情。
晚上到闵行交大,胡诌了一通《互联网的神话》,又讲起Marc Andreessen, Jim Clark, Jerry Yang的故事,以及2005年以来的神话,直到今天早上发生的一些并购。我说我是还债来了。因为9年前,也就是1996年在交大读书时,就是因为听了一场名为《互联网的神话》的演讲,让我热血沸腾,那种创业的精神,从此一直流在自己的血液里。而这次的演讲,算是将这个火种,安全的传递了给了现在的大学生那里,回来后觉得安心了很多。我希望他们在9年后,也有机会,回到交大,把这火种接着传下去。
明天客齐集的第一期的报纸就要在上海的地铁全线以及公交车站通过《I时代报》发行了,其中有客齐集一个整版的分类信息。不知道效果如何。我不喜欢空谈,看准的事情,马上行动,虽然心里还是有些紧张,但不试怎么知道结果呢?地铁二号线显示屏的电视广告下周也要开始了。阿弥陀佛。
客齐集的呼叫中心021-52989197也于明天开始同步试运行了,可以帮助不上网的用户发布信息。我的走线下的尝试从此拉开序幕。欢迎大家试用。
在我的blog中,我倒是愿意让大家看到我的紧张,我的不成熟的尝试,我希望客齐集运行的透明一些,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正在起步的网站的全过程。一些尝试,就算失败了,也给大家当一个案例研究吧。这件事,以前做的人不多,我愿意吃这个螃蟹。Six Apart的mema在自己的blog里面承认MovableType 3.0的质量有问题,并且努力改正,这种坦诚的沟通,是我的楷模。
在北京和Keso开车进一家饭店,进门的时候,有一个横杆拦住,付了停车费以后,收费的人手工把那个杆子费力的搬起来,让车进入。以前我会说,真土。我们有高科技,搞个自动的,也要不了多少钱。其实,说不定这个设备一个月的维护成本就大于我们看到的那个人的工资,这自动的是适应美国和欧洲的高人力成本而不得已而为之。
对于雇佣阿姨打扫卫生,我写过一篇文章,质疑声颇多,说我想帮她们为什么不捐款,而要“剥削”她们。我的回答是:Helping by Hiring。就是说,只有更多的工作机会,才是真正的帮助。有那么多的下岗工人,有那么多收入极低的农民,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不从自己做起,给她们工作,从而使她们也获得更好的生活,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吗?我可以捐款一天,两天,资助一个,两个下岗工人,难道我们的就业问题就靠捐款来解决?有时候,采取人工方式,不但在经济上划算,在道德上,也是有公益效应的。
我在中国。我从来不埋怨什么东西美国有,中国没有,所以我们做不成事情。而尽量努力去想,什么东西中国有,美国没有,这就是机会。我们没有完善的在线支付,没有快捷廉价的物流系统,我们的购买力低,但是我们有更多的东西美国没有。比如,我们有充足的劳动力,我们有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我们有广阔的市场。我们的互联网,估计人力密集型也是一条出路。
在2000年的时候,我干起了电子商务的,那是很幼稚,推崇B2B,推崇电子商务和业务系统“无缝”的集成,推崇一家企业下了单,另外一家企业的生产线的计划就在几分钟内改变,。其实,这个概念在美国热的时候,在中国步履维艰(在美国的现实也不见得好太多)。中国的企业,要的是客户,要的是生意,而不是节省那几分钟的时间。如果供应商能够联系上采购商,坐长途汽车,坐火车从东北跑到深圳不算什么,反而是那一个小小的电脑,将多少人拒之门外?这个现实,5年过去了,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电子商务的大潮里来,但还没有质的改变。
CTRIP是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去美国上市的,其实CTRIP是一家优秀的传统企业。70%的房间预订来自电话[1],他们位于漕河泾的上千人的呼叫中心是这个企业的核心。他们的雪片般的订房单,也是用简单的传真或者电话的方式往返于呼叫中心和各家酒店(当然也有互联网的联系,但不是100%)。互联网在哪里?或许,这是一个不错的订单管理系统而已。当然,CTRIP在互联网上的业务本身也已经是非常漂亮的答卷了。当人们像用电话一样使用互联网,把它当做生意的工具而不是逃离现实世界的虚拟乐园,我们就离互联网的春天不远了。
51JOB是也打着互联网的旗号去美国上市的,其实,在五月八号发布的2005第一季度财务报表中的一亿四千万人民币收入中, 九千三百万来自于平面广告,互联网的收入不到35%。51job的成功,很大部分是因为占领了报纸,而不是先占领了互联网。
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互联网是电子商务的未来,是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我们的现实。我们就处在从现实走向未来的过渡期。
我一直问我自己这句话:客齐集在中国,到底要一个成功的网站,还是一个成功的生意。其中的细微差别,就是看了这么多年的风云变幻后的一点心得。先想好我在做什么样的生意,再想我的网站在这个生意模式里的位置,而不是先上线,先烧钱,最后想生意模式。
中国近二十年的发展,是跳跃式的发展。我们完成的很多跳跃,看起来不可思议,想一想到理所应当。我们的固定电话安装数3.4亿,而移动电话已经突破3.6亿,其中很多是从没有电话直接到移动电话的跳跃,而省去了其中的固定电话这一环。
与此同时,也有些跳跃,却不是那么容易。用户直接上网订房间,找工作固然好,但是这个跳跃,就不是从没有电话到移动电话的跳跃那么容易了,从买电脑,到连上网,毕竟电脑上的100多个个键,没有手机上的十几个键容易。这个台阶,就是CTRIP和51Job的机会。他们帮助用户先跳到电话平台或者报纸平台上,开始用起服务来;如果时机成熟了,用户可以上网了,这个在线的市场还是他们的。这是务实的电子商务。
我的一位名叫吉晖的朋友在MSN上告诉我,“网络游戏之所以那么快成功就是因为一开始就很快形成了类似快速消费品产业链的模式”。从游戏的生产,运营,渠道销售(网吧),到第三方媒介(相关的宣传),这是一条完整的链条,在这个链条里,2000万的网游用户,数万的网吧,上千万台电脑,200多万的相关从业人员,都在这个链条里面生活。与此同时带动的电信,硬件,软件,娱乐产品等产业。网游是个很大的市场,这是在他崛起以后我们才后知后觉的,现在。但是现在更有意义的事情是在寻找有没有更大的市场,更新的市场。老百姓对信息的需求其实是很强的,人数是绝大多数的,现在就是在等有没有一种模式,产生一种产业链,让上万的公司,过百万的个人在这个产业里面可以有生意,有工作,有收入,我相信这是中国下一个成功的神话。引用吉晖的一句话,叫做“山雨欲来风满楼”。
总之,中国的电子商务,是中国自己的路,和美国的流行无关,和欧洲的模式无关。这条路,机会多多。
注一:就像盲人摸象中的那个瞎子,本人囿于自身的经历和视野所限,只看到了现状的一部分,绝不代表互联网的全部。至于自己看到的部分,也惶惶然不知是否正确。但秉于“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唯一正确的是多样的声音”的原则,才敢于贴于我自己的blog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抛砖引玉,请大家提出更多的视角,让我们看到这头大象更加完整和细节的部分。
注二:机会太多,这可能只是其中的非常小的一块。我在探索一条路,但是并不意味着其它的路行不通,不要说我否认技术含量就好了。毕竟对于做了n年技术,debug过Windows源代码的人,对技术重要性的认知已经在刻在我的骨子里了,只是没有专门写而已。
我问自己这个问题很久了。朋友告诉我,我们“与世界同步”,或者顶多有半年的时差。而我却隐隐约约的感到,在中国,好似正上演着美国互联网的1995 – 1998年的历史,我所看到越来越多的现象指向这个结论。其实,这种对应一类话题提出的本身就很不严密的,如此复杂的一个问题,如此不均衡的分布,如此多不同的声音和状态,做出统一的结论不可能,所以没有必要和大家讨论出一个结论。但是一些细节还是可以注意到的。
概念同步,应用紧跟,商业模式迅速复制,但是用户呢?
大家讲互联网是一个中国和美国保持同步的一次的机会。因为信息的快速传播,我们有了一种同步的假象:美国大会,小会,blog,媒体上的概念,当天就可以在中国被关注;硅谷新兴的应用,要不了一个月,我们就有了复制的本土版本;成功的商业模式,也出不了半年,就被迅速复制到中国。。。最近的blog, SNS, audioblog, podcast等等的火热,就是又一次的翻版。
看似一切具备,只欠东风。
而这最最重要的东风呢?恰恰是中美互联网的差距,又恰恰是等也等不来的,着急也着急不来的。这东风就是用户。
互联网用户数量
2005年的CNNIC报告,中国一周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至少1小时的网民有9400万,占总人口的10%以下。美国的互联网用户,经过了15年的发展,总算稳定在了70%左右。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的上网用户的绝对的数量还算不错。这数量对门户以及流量驱动的网站的贡献或许和美国一致,门户网站和美国的同步崛起是个例子,但是更多新兴的网络应用,互联网相对总人口比例就更重要了。比如,社会性软件,如果周围的朋友都不上网,一个人加了朋友,又有什么用处呢?IT圈子里这个比例高很多,所以看一看blog的兴起,大家谈论的话题最热的,还是blog本身。刘勇所说的例子说,在blog和SNS里面的用户,关注的都是Yahoo推出这样360的IT消息,而利物浦捧得冠军杯这样的体育新闻却寻不到踪迹,我们的应用使用人群的狭小,关注范围的单一就可见一斑了。
新增用户
我的朋友开发了网站,问我意见。我说现在的用户基数太小,不足以形成规模。他们告诉我,“我们等。等到中国用户达到3个亿的时候,我的网站也就成功了。”我却说:千万不要等,在过去的6个月里,中国互联网民新增了700万。这迅速增长,新用户超越老用户的时段,恰恰是中国互联网稍纵即逝的黄金时代,是一旦错过,就再也找不回来的确立自己霸主地位最重要的时期,这一点,很像美国95年到98年的互联网历史。
举例:1996年,网景占据浏览器市场份额90%以上,微软的IE策略就是,我根本不去抢占Netscape已经占据的稳固的地盘,从不去想如何让老的网景用户转为IE,而去主攻美国每年新增的互联网用户。新增的用户怎么上网?先注册AOL的接入服务。IE出来不久,就成功地作为AOL的默认浏览器就入千家万户;无论Netscape在已有用户的口碑如何好,不到3年,IE已经远远在市场占有率上把网景抛到了后面。
在中国,这样的神话也在上演。PCHOME.NET的李钟伟知道这个诀窍。从2000年开始(未确认)他和电信合作,在上海安装ADSL,安装人员都要当着新用户的面访问一下PCHOME,以表明网络连接通畅。出不了两年,PCHOME已经成为上海第一大IT网站。这抓住新用户的策略,在美国用过了,而在中国,依然适用。在中国,这一招或许还能再用3年。你说,中国现在像不像美国的1995到1998年?
忘了本的IT圈内人士,比如我
我上网将近十年了。看到很多人看着互联网无助的样子,我已经没有最初几年的热情去解释的冲动了,因为上网就像走路一样,成为本能的一部分,就很难和不会走路的小孩子分享如何平衡的感觉了。我更热衷于更新,更酷,更代表互联网潮流的东西。
忽然发现,我是不是“忘。。。了。。。本。。。了。。。”
第一次上网的记忆,你还有吗?
还记不记得第一次上网的样子?还记不记得你到知道后退按钮需要多长时间?右键打开新窗口这高深的技巧是你上网几个月后经高人指点才学会的?Google是什么时候听说的?最终搞清楚服务器是什么概念,服务器如何把本地的文件系统转化为URL的地址,又花了几年?做过个人主页吗?是在第一年就会的吗?这些,就是我们的本,也是每年新增的上千万互联网用户的现实。
现在每年上千万的新网民,你觉得他们眼睛中的互联网还是我们眼睛中的那一个互联网吗?
是笑话,更是现实
新用户的涌入导致互联网的设计要考虑到新的用户,才能有真正大的发展空间。有些事情讲起来像是笑话,更是现实。
MSN Messenger的易用性研究报告中的十大问题的第一名,从我进微软到离开,六年了,一直没有改观:就是用户找不到如何安装MSN Messenger。用户好不容易看到了下载的大按钮,按了以后,弹出一个对话框:打开还是保存?缺省是保存。保存了以后,超过1/3的用户就再也找不到MSN Messenger了。他们惊讶的问:下载了呀,为什么不能用呢?别笑。还有更搞笑的。
1995年Jakob Neilson做的互联网用户调查,美国的用户在1994年的时候,只有10%的用户会拖动浏览器右边的滚动条,而绝大多数,90%的用户,打开一个网站,只看浏览第一屏看到的内容,就以为看到了全部,而不会向下滚动。这1994年美国的互联网的现实,从宏观上来说,和当今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很接近,在中国,在我们现在所处的2005年,这个比例不见得比1995年的美国高太多(没有数据支持,我隐约觉得)。
“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
中国计算机报的任续烨小姐给我讲了两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企业老总认真地向网站设计人员讲述,他希望看到的网页正面是什么样子的,反面是什么样子的;另外一个老总听说要给他们公司分配三个邮箱很是疑惑:我只有两个办公室,一间放一个邮箱,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
“第三个放到哪里去呢?”这是笑话,但绝对代表了中国的互联网现实。对于上网超过两年的网民,这是笑话;对于每年新增的上千万网民,这是他们学到的第一堂课;但对于90%的非网民,他们无论如何也不会觉得那两个问题很可笑,他们只会追问答案:“那你说放到哪里去?”。对于这个现状,hao123这样的网站懂得,反而是老网民想不通:为什么一个简单的网址站会如此流行?为什么高科技,新创意的网站流量老是少得可怜,而最简单,没有技术含量的网站来个每天百万访问稀松平常?就是因为用户的需求在低端而不是美国现在流行的概念。其实,这就是中国互联网的现实。
我要问,中国的互联网,我们的倒地是为美国人设计的互联网,做给美国投资者看的互联网,还是在中国,做给中国人用的互联网?
输入?你是让我敲键盘吗?
有人告诉我,中国会输短消息的人远远大于会用键盘的人。我没有核实数据,但觉得很有可能。3.6亿的手机用户远大于与9400万的互联网用户,基数就大得多。手机上面ABC在一个按键上,而电脑键盘上A为什么和B隔那么远?光在键盘上找到一个字母已经不易,就不要说敲出一个单词;更不要说,中国年纪稍微大些会用拼音的也不是全部。中国的互联网是鼠标用户远远大于键盘用户。Hao123和百度点一个链接弹出一个新窗口就是方便了中国的网民,门户网站定义的密密麻麻的中文链接加上长达10屏的滚动,就是中国门户网站的标准。这才是中国的标准,拿到美国行不通的标准。
我习惯了盲打,写字反而不习惯了,我认为我很正常,而真正的互联网的用户会觉得我很不正常。这正应了一句话:做IT的,已经不是正常的人了。更要命的是,我们周围的人都不是正常的人,我们以为世界就是我们所在的世界。脑子里的想法,设计出来的东西,都是给不正常的人用的。。。这是很危险的。很多非IT出身,甚至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商人,反而能把软件做得很成功。这不是技术的力量,而是对用户和市场了解的力量。
这个世界很奇妙
我已经决定,在今后的几周,挪到网吧里面办公了。只有网吧,才是互联网真正的终端。我是要做互联网的人,我要亲眼看到中国的互联网长的是什么样子。
第一
《三联生活周刊》还是在23日出版的杂志上转载了我的《喜欢有之,还是喜欢用之》,题目选为《你用手机看电视? 》,挺酷的,多谢undersound等留言告诉我。美中不足的是,我的名字被印成了王健硕。谁让微软拼音缺省Jian Shuo Wang用的写法就是这样。我并不惊讶,但要努力看到一处,指出一处,以免以讹传讹,让写对的朋友也转了过去,从而不可收拾。感谢写对了的所有的朋友,你们是花了额外的注意力和精力来写对我的名字的!
第二
庞小伟先生带领的edushi.com位于杭州,上一次在客齐集小聚上相会。他们做的地图很有新意,是下了功夫的,而这人力密集型的一幢楼一幢楼的描绘工作,优势一旦形成,不容易超越的。
图片为edushi.com所有
我非常开心能在上一次的小聚上,请庞先生向参加小聚的其他客齐集用户介绍了他们的地图应用。这倒是给了我新的启发,我们周围的小公司就需要这样的论坛(客齐集也是小公司),哪怕就是十几分钟,来展示自己的产品。COMDEX在美国高科技界的影响力已经不比以前了。因为这个展览的费用越来越高,展出的内容却越来越没有新意。那些已经成为超大型公司的巨头花巨资在这个展览上,反而没有小公司的空间。同时,像e-Tech这种专为小公司设立的展览,吸引到越来越多的注意。del.icio.us, flickr,Wikipedia等都是在e-tech上走红的。或许,过几年,当e-tech的活跃者都成为巨头以后,小公司们还会组织新的讲坛,叫f-tech,g-tech什么的。我很遗憾错过了2005年在旧金山的e-tech,因为很多在硅谷的朋友都向我推荐过,说“建硕,你是一定会喜欢这种会议的”所以我一定要参加明年的。那天和老冒,横戈,张伟曾经准备筹划这样的小型展示,开玩笑叫做“后泡沫的互联网”。至于泡沫之后是新的春天,还是又一轮泡沫,我们就没有这个能力判断了。初步计划在7月底在上海举办。
第三
24号,客齐集的大学活动在复旦,华师大,上海大学和上海商学院同步进行。反馈看起来不错,多谢各位同学和嘉宾。
后面几场,会同样精彩:
时间:2005/05/26 19:00~20:30
地点:同济大学电信楼51
主讲人:微软全球技术中心合作伙伴支持部经理,刘润
主题:从入学准备毕业
还有唐震先生,花旗银行客户关系管理部经理 原交大最佳辩手在上海交通大学的演讲也将在近日举行。
第四
我现在在北京,第二次的北京客齐集小聚的详细信息:
时间:2005年5月27日星期五下午12点半到2点半
地点:国航万丽星巴克(三元桥附近,霄云路上)
题目:信息的产业链(关于通过构建渠道,形成信息的产业链的想法)
欢迎各位光临,无需注册,开放给所有关心客齐集的朋友。
明天下午,我会参加在北京天鸿科园大酒店二层聊吧举办的2005 客齐集SNS高层沙龙。
注:今天见到了我一直想见到的方兴东方博士,卢亮,搜索之家车东及夫人,还有方刚,非常高兴,更坚信北京的IT圈子,有思想的人很多,应该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