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体系的困惑

中国古代的智慧,经过千年,现在依然可以用“子曰”什么什么,或者“俗话说”什么什么的来对我们周边的现象进行解释。但一直没有用一种严密的逻辑推理来帮助我们做判断。俗语里面的正确的事情,基本上都是成双成对的以反义词的方式出现的。这么做,也有道理;不这么做,有另外的道理。事后诸葛亮的情形居多,锦囊妙计类型的比较罕见。

比如对于坚持一事,有人说坚持就是胜利;立刻就会有人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对于失败,有人说,面对失败没有关系,只要接着去做,失败乃成功之母嘛。“我来给你举个例子,某某某在经历了100次失败后,在101次,就成功了。”也有人说,这叫钻牛角尖,这叫不到黄河不死心,这叫。。。。如果我们看语言中的词,也是同义词中间就有褒义词说法,也有贬义词说法:赞扬,吹捧;果断,武断。

任何事物或者行为,都有好处A和坏处B。看似有道理的道理总是仅仅告诉我好处A,却从不谈坏处B;对于恶行,也只告诉我们B,却忽略了A。这就让我们觉得只要是道理,都很有道理,却对于做决定没有太大裨益。

先人们只告诉了我们道理,却缺少系统的推理来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情况下应该应用哪一条美德。比如,在一个人做一件事情已经失败了三万次了,到底应该“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呢,还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呢?给定的信息下做同一个决定,到底是果断,还是武断呢?

“炒股的要义,就是低买高卖。你看啊,老张10块钱买,15块卖,赚了;老李,19块钱的时候,别人都说不要买,结果他买了,你看现在,涨到30块卖了。你要向他们学习啊!”

这些真理一样的道理,实实在在的传奇故事,都没有解决一个问题:怎么知道现在是高点还是低点呢?

你告诉我某A坚持读完大学,成了伟人;某B,大三辍学,成了伟人。但对于我,到底度还是不读下去呢?应该学A还是B呢?就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了。

因为没有设定具体场景,多少年以来,美德A以及和它相反美德B,从来没有正面的争个高下来,好像京剧里的《三岔口》,黑灯瞎火的摸了半天,谁都没有碰到谁,却分别井水不犯喝水的传承了千年。

对于近代的西方哲学发展,我觉得有些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他通过设定一个有一个场景,逼得哲学家对此进行确定的回答。有点像哲学里的物理实验。在参数固定的情况下,追求一个固定的结果。比如在关于道义的讨论中,有一个争论百年的经典问题:

刹车失灵的火车在轨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个工人,另外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作为火车司机的你,会不会把火车扳到只有一个人的铁轨上?

这个给定的场景逼得每一个哲学家回答“扳还是不扳”这样确定的答案。对此,实用主义者,绝对主义者,义务论者,结果主义者,自由意志主义者等等不同的学说,给出不同的答案,或者给出相同的答案,却是因为不同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反对者针锋相对的再次举出另外一个场景,将对方的学说的推论过程应用其中并且产生一个荒谬的结果,并进行改良。如此往复前进。每一个参与者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往前走一步,正如物理学,天文学或者化学等学科那样。

希望我们能够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下面,认真的坐下来,不高谈什么事应该做的,而是多一些固定场景的较真的讨论,进行逻辑上严格的推导。道理,怎么讲都行,而决定,是非此即彼的。

《中国哲学体系的困惑》上的26个想法

  1. 在旧金山时间的凌晨六点多熬夜写稿,看到哪吒上订阅的这个帖子,想起了多年前的那个教室,
    当时导师在教室中间和我们说类似的话题。。。。MAJOR学的是西方美学史,但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史评论界的乱糟糟,导师说,是中国评论界不像西哲一直在“林中路”讨论问题的典型案例。
    然后就去网上重新翻了《林中路》这一最会跳跃性地生造词语的“哲学大师”──海德格尔的最重要著作之一。Fortunately!我在亚马逊订阅的Kindle明天就要到家门口了!

  2. 同一现象有褒贬两种说法,这说明语言的丰富……有点积淀的文化都这样,不只是中国如此。

    最后举的例子应该算是伦理学,西方哲学比较严密的是数理逻辑,和这个不相干……

  3. 中国的许多道理太辩证了,有点“骑墙”的感觉,就像个“老好人”一样,怎么说都成,谁都不得罪。要不然,也不会流传了千百年。我猜,只因为那些道理太“博大精深”了,有“兼容并包”的意味,才得以传承至此。但常人不得以借鉴,正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真到正事儿上,还是西方的逻辑体系更适合处理具体问题。说到中国的学问,我觉着“休身养性”还是不错,正可以用来陶冶情操。

  4. 前一阵研究中医,也看懂了个皮毛,总想小试身手,结果其间生病了,立马把刚学到的中医抛在身后,义无返顾的朝着西医大军进发了。

  5. 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需要勇气
    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需要胸怀
    能够分辨两者的不同,需要智慧

  6. 东西方两种思路应该是发展的两种方向,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我们后来大部分人都是接受西式教育,自然先入为主,认为西方的逻辑推演是最好的东西。
    但是如果反观东方哲学上的很多思想,同样让人由衷的赞美。

  7. 俗话说的好:是非经过不知道。嘿嘿~
    一切都只是参考,如果真理就是答案,答案不是A就是B,那人生会缺少很多色彩。

  8. a book suggested to read. Named ‘black swan’. the write wanna explore some concepts and methods belong philosophy.Anyway i guess you mixture the philosophy with methodology.

  9. a book suggested to read. Named ‘black swan’. the write wanna explore some concepts and methods belong philosophy.Anyway i guess you mixture the philosophy with methodology.

  10. 这里用了很多笼统的词句来比较含糊的表达意思,比如中国的哲学体系的问题也并不仅仅是中国才有。西方也是,包括@小骆驼商队说得褒贬两种说法,更是大多数语言都有的现象。不过,对于近代的科学分析方法,的确我们发展得比较慢一些,尤其是我开始接受教育到现在这最近的十几年。

    如果说百年以前的事情,西方科学也仅仅停留在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或者太阳为中心还是月亮为中心的“基础知识”上。但是,科学方法由此,或者说“基于实验验证”的推理方法的流行,让西方在科学领域暂时领先。对于科学领域,我们当然知道用司南是不能帮助卫星上天的,在哲学和人文领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黄金法则,也无法帮助我们理解对于同性婚姻,堕胎,全球化等现代问题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这需要哲学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我们还在起步阶段。

    东方智慧之美,是在千百年前的推理,碰撞,演化的结果。是百花争鸣时期一个中国的贤者站在另外一个先哲的肩膀上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在现在继续发展,就只能在另一个百年让我们的下几代依然传诵那一千一百年前的老故事,和老道理。

  11. 说到底,中国的哲学是不可知论。“道非道,非常道,道可道,非恒道”,这样的话,用来装B比较管用。

  12.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水墨画和西方油画的区别,要写意还是写实?

    国人很多时候喜欢务虚,而不是务实,话说得太清楚了,就没有玩弄的空间,就没有退路了。“接有关部门指示,现决定XXXX” 就是此例。

    我也经常想不清楚:“出于污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到底谁说对了?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国人玩了几千年这样的游戏。

  13. 个人在做决定时,也常有这样的困惑,做“坚持”或者”放弃”选择的时候,都能找到理论支持,前思后想时难免患得患失,做决定前的较量是困难,既定决择之后,反倒感觉轻松了。然后付诸行动。不要怕,不要悔。

    我们无法对那条没有选择的路作出切身的评价,在那条未选择的未知的路上充满的可能性我们无法预知。

    生活没有彩排,每天都是现场直播。

  14. 说到底,中国的哲学是不可知论。“道非道,非常道,道可道,非恒道”,这样的话,用来装B比较管用。
    Posted by: linecong on January 29, 2010 12:30 PM

    这样情绪化的语言,无助于问题的讨论。

    从东方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道’确实是不未人所全部认知的。因为道是自然的本源,而‘人’是自然的局部或称为衍生。科学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也只是‘道’的空间形式。例如:基本粒子 God particle。 ‘道’以人的注释形式出现就变成了‘理’,‘理’比较容易被人这种动物接受,因为他出自同类。从你的如上论述来看,你认为天底下B最大,最牛。 因为你是从那里来的,继而你有想到,好像所有的人都是从那里来的(最早的猴子除外)。所以你更加确认B是本源。 故认为天下所有的事和物都远远小于B。推演出“道非道,非常道,道可道,非恒道” 这样的东西无非最终是要奔向B的,现在还没达到,故称‘装 B’。 你或许还要说皇上也是 装 B;本人也是装 B;版主也是装 B… …天下万物皆装B (B 除外)。

    不过看罢以上分析后,你会觉得,你虽然是从B那里来的,但未必要成为B.还有许多’东西‘和‘非东西’ 不是从B那里来的,例如石头或空气。所以你会理解你自说上述话时,确实不是装B。

    周末愉快!

  15. 中国的哲学体系是很大很强的,在这点上,要比西方哲学先进一千年以上。如果西方哲学不向中国哲学体系靠笼,那一千年后他们也还是追不上。

    大多数人对中国传统的逻辑学嗤之以鼻,是因为本身接触得少,体会不深,甚至就是不知道。中国传统哲学包括佛道儒三家,比如道家阴阳五行,这种相生相克的逻辑就是硬逻辑,不可以随便更改的。只是现在能明白阴阳五行的人也没有几个。更深的佛家法理逻辑,那个就更是很多人都没接触过了。佛家讲三明六通,三明是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因明就是逻辑学,而且是非常严密的逻辑学,超过矛盾论与辩证法。数学里的因为所以,就是因果论里面非常非常小的子集。

    中国的哲学,是从整体上看事物,问题都是局部问题。西方哲学,看问题都是从局部看,很多问题或在本身之内,或者在本身之外,解决起来总有解决不了,或者自己不明白的。以有限局部,推无限整体,无法推尽,这是哥德尔定理。但中国的哲学因为本身就是立足于整体的,所以不存在通常哥德尔定理类的问题。

  16. 中国的哲学体系犹如风水.对于同一个问题,每一个风水学家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或者每一个人都有那么一点点道理,是很叫人无所适用.所以对于这样的,无法有明确答案的问题或局面,个人觉得应从自己的解度出发,认为舒服的,合理的,就果断去做.

  17. 尽管我觉得中国人很需要逻辑,不过扯到哲学、道德这类的问题,我觉得,有逻辑有系统只是看上去听上去比较好,想要解决点问题,一样地无力

  18. 其实健硕标题里说的是中国的哲学,而提起西方文化时又更多的着重在西方的科学层面。

    西方的哲学里面捣浆糊的也不少,而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也有很多让世界赞叹的东西,只不

    过中国古代的科学发展受到中国自古以来ZhengZhi体制的影响以及“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影

    响,不能大规模的深入发展下去。而近代欧洲国家尤其英国则很重视科学的发展,很多国家

    那时都有皇家科学院。

    再者,中国古代文化的思维模式是比较辩证和宏观的,西方科学是强调严密的逻辑推演和精

    确的实验,比较偏向局部微观的事物。打个比方,西医里面,对于病人并不显著的且病因不

    明的病症,要靠各种仪器进行检测化验,还不一定能确定病人的具体病因,顶多运气好的情

    况下能靠仪器检测找到病灶,但是很多情况下还是不能确定致病因。这个时候如果能从中医

    的角度进行综合的分析考量,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然这里说的中医是能真正领悟中

    医精髓的人,因为这种辩证的东西很容易沦为江湖骗子的道具。

    所以,还是觉得“陌上清溪”说的比较到位一些,两种思维模式应该是互相取长补短的关系,而不是对立:

    东西方两种思路应该是发展的两种方向,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
    我们后来大部分人都是接受西式教育,自然先入为主,认为西方的逻辑推演是最好的东西。
    但是如果反观东方哲学上的很多思想,同样让人由衷的赞美。

  19. 的确用司南是不能让卫星上天的,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应用领域也不同。就如同,千年以前,日本人只能来天朝觐见的份。就我的浅见看来,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巨大分水岭在近代,中国的近代是在清朝统治下文化科技全面倒退的时期,西方的近代是科学迅猛发展的时期,如同我们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的争鸣碰撞。

    说到同性婚姻,这不是哲学能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个如同一夫一妻制一样的问题,关键在于人的观念的转变,人的观念转变又取决于对这种现象的感知,是好的感知,还是坏的感知,这就需要在人们未接触到这种现象时,对这种现象能有中立而客观的阐述,不是妖魔化,也不是美化。

    同性婚姻,也不是正不正确选择的问题,是你自己的需要问题,你真心爱上一个和你一样性别的人,这个人也真心爱你,那这种婚姻就是好的。反之,强迫一个同性恋去与一个异性结婚,虽然符合法律,但对这个人来说却是不道德的、残忍的,因为他内心真实的的情感被践踏、被无视。

    引用健硕的话:

    如果说百年以前的事情,西方科学也仅仅停留在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或者太阳为中心还是月亮为中心的“基础知识”上。但是,科学方法由此,或者说“基于实验验证”的推理方法的流行,让西方在科学领域暂时领先。对于科学领域,我们当然知道用司南是不能帮助卫星上天的,在哲学和人文领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黄金法则,也无法帮助我们理解对于同性婚姻,堕胎,全球化等现代问题正确的选择是什么。这需要哲学的进步。而这种进步,我们还在起步阶段。

    东方智慧之美,是在千百年前的推理,碰撞,演化的结果。是百花争鸣时期一个中国的贤者站在另外一个先哲的肩膀上产生的。我们如果不在现在继续发展,就只能在另一个百年让我们的下几代依然传诵那一千一百年前的老故事,和老道理。

  20. 西方习惯用每一块确定性的砖垒起摩天大厦,但是到了一定高度后,发现还有不确定性的潜意识、黑天鹅,可能令大厦轰然倒塌,东方人大概更早认识到这点,东方的圣贤选择先修身,再去建造大厦──治国平天下,其实就是先修炼管理意念的能力,因为他们认识到唯有按照一定的教化训练身体,才能达到感受和判断的一致性,这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人性,但有助于形成一个和平的世界,所以盛唐之后,随着圣人的褪去,这个民族的活力也下降了。如今西方更多的知识精英在研究脑神经科学,随着人类对自己认知的加深,会出现的盖楼方法。

  21. 曾完整的看过《论语》,虽然里面的确有时代所限的糟粕,但是里面很多的道理,对做人做事确有指导意义。就像现在很多人说读大学没有用处、知识无用论盛行,其实这些人根本不知道怎么学习,认识不到学习的本质是什么。学习是用心领悟,把知识里孕育的思想转化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久而久之,素质和能力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看清世界,更好的分析处理处理问题。知识能力本身不会直接带来金钱和物质,因为社会有自己的游戏规则,中国社会更有中国社会的游戏规则,能力转化为金钱物质,如果不是安于一份简单工作的话,还需要很多催化因素,比如人脉关系,比如机会机遇。只要有合适的土壤,知识能力就会开花。但是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对于普通人来说,寻找合适的土壤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过程。现在很多所谓大学生,急功近利,谈到大学教育时大谈什么素质能力教育,找工作需要生活的时候,却又大谈知识无用,其实是这些人根本没有学到知识

  22. 中国的哲学,很重要一点就是太极,易经思想。
    所以,他们统一且对立。
    但中国的哲学不是问题,中国的哲学教育是问题。
    从小学到大学,您发现没,教材里没有系统的中国的哲学。
    我倒是从小学到大的是马列主义哲学。

  23. 个人的观点是文化造成的差异,东方人普遍偏向于感性思维,讲求辩证统一,而对西方的严密推理的逻辑步进性思维比较隔膜。一个佐证就是黄仁宇提到的中国素来缺乏数目字管理。

  24. 儒释道三家学说对国人的影响来说儒家最重,正在的道家学说从来没有落地生根,佛家也颇为式微。
    儒家讲求现世主义影响到现在的中国人为了追求岁月静好现实安稳采取这种“哲学”。
    不过真正的中国哲学却并未如此肤浅,可以看看冯友兰、钱穆这些人的书。

  25. 恩,我绝的吧,西方重逻辑推理,严谨而理性;东方重感受体悟,松散,感性;西方近水,东方近山;西方重个人和团体,东方重国家和家庭。。。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