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未分类

又到了应该聚会的时候,周日一起来吧

每隔几年,就会有一些新的技术出现,就是该开始一轮新的聚会的时候。很久以前 Web 2.0 时代在滨江星巴克每周的聚会,我一直就觉得是上海互联网圈开始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之后的很多的很有趣的想法,都来自于一些不那么正式,不那么刻意的聚会。

在这个新一轮的技术大潮到来的时候,不如我们继续开始以新技术的名义聚会。

第一场聚会

时间:2021年5月9日 下午2:30 – 4:30

地点:创邑Space,华山路888号

主题:我们可以参与的新科技之 人工智能专场
参与者:谁都欢迎,欢迎随时加入,不需要报名,到时候出现即可。
如果不确定的话,可以用这个判断标准:当你能看到这个邀请,并且心里萌发一丝感兴趣的想法,你很有可能就是合适的参与者。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在一个普通的周末,以好奇心为驱动,愿意花时间去参与一个不那么功利主义的聚会,身上一定有些什么共同的特质。

为了到时候联系,可以加入

聚会内容
这一系列聚会应该是围绕最近一些比较重要的新技术,第一次应该是围绕人工智能的这个领域,对于类似如下的话题进行一些讨论。
  1. 这个领域的一些比较好的模型以及解决的问题

  2. 如何进入人工智能的科技领域?

  3. 哪些是人工智能领域类似于 LAMP (Linux, Apache,MySQL,PHP)一样已经非常成熟技术栈?

  4. 人工智能公司的运营岗位的工作是什么样的?

  5. 来参加的人都是做什么的呢?

  6. 等等等等

当海水涌上沙滩,自然会呈现出美丽的图景
如果有一件事情可以清晰的证明我是一个MBTI性格测试里面的ENFP的话,参与组织第一届网址年会是一个明证。我记得那就是一种很特别的聚会方式,大约4月份的时候我们就宣布第一届网址年会会在当年11月份举行,并且这个消息就这样散播出去了。但是到了10月份,似乎还没有什么动静。我给Isaac打了个电话,说我们还搞吗?结果是,搞呀。结果,志愿者在会议的前一天第一次开始碰头。。。第二天,100多人就这样聚了起来。这是我参加过的最好的聚会,也是我的最好的朋友的密度最高的聚会。Keynote里面,我记得Isaac用一张PPT讲述了这个过程,PPT上有两张照片,左边是金茂大厦,右边是一片沙滩。人类社会里有两种组织方式,一种像金茂大厦一样紧密组织,分工协作,完全可控,而另外一种,则是当海水涌上沙滩,自然会呈现出美丽的图景。很显然,第一届网志年会属于后者。
一个聚会到底是需要精心准备,结构严谨,内容充实,做好注册和后勤工作的,还是仅仅规定了时间和地点,其他自动的发生,按照不同的目的可以选择,我觉得在一个行业刚开始,以认识更多的有趣的人为目标的聚会,更适合后者。

很显然,我们周末的聚会,就是设置了沙滩,就等着大家作为海水,涌上沙滩了。

FAQ: 5月9日的开始的聚会将会是每周一次

又到了应该聚会的时候,周日一起来吧

大家好,谢谢大家对5月9日(周日)的聚会感兴趣。对于一些朋友的问题,我准备了一个 FAQ,一并回答。

Q:我周末来不了,以后还有类似的聚会吗?

A:初步的想法,这是一个每周的聚会,每次2人到10人参加。我们只约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所供大家聚会,而话题,还有谁会来并不确定,就跟盲盒一样,总会有意外和惊喜。5月9日是第一次聚会(因为劳动节调休所以这次调整到了周日),原本按照15人准备,现在看起来感兴趣的朋友比较多。

如果有选择的话,我们更加建议你选择5月15日(周六),以及5月22(周六)的后几期,估计会有更好的体验。

Q:每周一聚?这么频繁?

A:聚会并不是一场讲座,或者一个活动,就跟以前的英语角很像,只是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地点,大家可以在那里约老朋友见面,同时认识一些新朋友。即使对于组织者来说,没有什么成本。

保持一个固定的节奏的原因是,节奏对于一个社区的形成非常重要。从经济上来说,它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某一天聚会的信息,如果看到的人那天没有空,此次传播将无效。而如果是一系列的每周都有的活动,即便是当天没有空,此次传播也是有效的,他可以选择其他的日期。

固定的时间也比较容易提前安排各种事情。在一个万事皆动态变化的世界里面,固定下来时间和地点,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框架,只需要往里面填邀请谁一起来这里聚会就可以了。时间四要素中,时间和地点固定了,人物和事件随意发挥。

Q:我能期待什么,不能期待什么?

A:不要期待主题演讲,或者结构化的分享。这是一个聚会,更多的是点对点的交流,每个人自己去找有趣的人的场合。可以期待一群有趣的人,以及一些新的话题

为了筛选到有趣的人,刻意不做宣传,所以凡是能够看到邀请的人,一定有某些共同的地方(比如是一些大的节点人物的一度或者两度的朋友),或者对某个话题有特意的关注。而消息没有途径到达的大多数人,就保持不知道好了。

Q:这个形式叫啥?

A:我能找到的最适合描述这个形式的词,是法文的Salon(沙龙)。维基百科给的定义是:A salon is a gathering of people held by an inspiring host. During the gathering they amuse one another and increase their knowledge through conversation。

这种起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兴盛于18到19世纪的法国的形式,直接贡献了欧洲文学的繁荣。而在硅谷,这样的聚会非常之多,在国内以前北京的DoNoews聚会,杭州的3W咖啡馆等等,都是类似的形式。前一段上海的5G聚会,滨江星巴克聚会,都是这样。

这种聚会形式,不同于大多数公开会议,或者私人聚会,正好介于公开和私人,熟人和陌生人之间。或许这就是上下五个世纪之后依然有生命力的原因吧。

Q:我该如何使用这个聚会?

A:我们都有一些朋友,很久没有见了,但又没有什么具体的事情,需要让两个人从城市的两端跑到一个地方见面,然后正襟危坐的聊一个小时,或者吃一个饭。这样的一对一的见面,成本对双方都有些高。我们可以同步这些随意的见面,把不需要那么正式的会议集中在周末的一个地方,可以有更多的交流,还可以遇到新的朋友。这就是把 1 对 1 的一个网状结构,变成了一个总线结构,提高了效率。同时,很多的话题,或许多个人之间的聊天,对于新的思想的产生会更加有帮助。以后,我会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周末有个聚会,要不到时候一起来聊聊?顺便认识一些人?”,这句话也欢迎大家随意使用。

Q:这次的主题是什么?

A:虽然每次的聚会内容是没有规划的,但每次还会有一个大约的主题。5月9日的聚会的主题将会是”我们可以参与的新科技之 人工智能”。这次我们可以围绕人工智能这个领域有些讨论。比较熟悉的行内人士可以聊一聊一些有趣的算法,一些模型,一些应用场景以及大家已经在做的尝试。完全没有概念的可以来感觉一下这个领域关注的话题,这个领域除了技术,运营,商业等方面的机会等等。下面的主题可能是:视频技术,创业新趋势,3D打印,VR等等。

周日或者以后的某一个周六见!

面试中三个反直觉的真理

面试的时候我们常常请对方描述他/她当下的工作环境,从这里得出的结论有不少是反直觉的,需要提醒自己注意。大家的回答,有时候反着听更接近真相。

一个人的行为,经常更接近和他所说的,不喜欢的行为

比如,一个候选人描述,无法适应一个企业节奏慢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个喜欢快节奏的人,他只是不适应过分的慢而已。

曾经有来自大公司的工程师抱怨一个项目要6个月才能上线。他是以他心目中合理的上线时间,比如是3个月,来判断的。如果真的希望他适应3天上线一个项目的节奏,他一定不适应。他的习惯和技能都是围绕着6个月打造的,所谓向往快节奏更有可能是叶公好龙式的想象。

当一个人觉得周围太复杂的人,会相对复杂。

讨厌黑的人,不见得喜欢白。

不喜欢吃辣的人,不见得喜欢吃甜。

敌人的敌人,不见得是朋友。

负负不见得得正。。。

一个人对世界的描述,其实是对自己的描述

我常常会问一个人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但是,不要把这当作他对世界的描述,而是他对自己的描述。

“那个20公斤的包裹重吗?”

有人会说重,有人会说轻。我们作为观察者,得到的信息,一定不是这个包裹的轻重。

“这个1000块的衣服贵吗?”

“你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吗?”

“你觉得你现在的公司优秀吗?”

“你觉得过去一年在原公司学到的东西多吗?”

我们通过把这个世界/公司/同事当作尺度,用它去丈量人。

一个人如果说他现在的公司各种不好,不要得出结论,说是他的公司不好,而是他倾向于看到公司的不好,并且没有能力挖掘公司的好。

当A和你商量一起骗B的钱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他只是惦记着B的钱。

一个人看到的,不在于程度而是角度

比如:能看到公司政治的人,通常是公司政治的制造者。

因为我们都有一套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理论体系,从而用这个体系去解释外界的事物的原因。看到了公司政治的人,习惯了用公司政治的原因去解释任何事情。

我喜欢的一个亲历的例子就是,有一个小伙在家乐福结账的时候插队,被后面的几个顾客指责,他口中大骂,说“你们上海人歧视外地人”。我认为心中有歧视的恰恰是这个小伙本身。把不相关的因素引入讨论就是歧视。心中有规则意识的人会看到冲突是源于规则的遵守还是破坏,心中有歧视意识的会用是否是上海人来解释冲突的来源。

所以,看问题的角度更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思想。观点截然相反的人之间的相似点会远远大于他们和其他人的相似点。

两个人为了爱因斯坦的某个公式的正确写法而打起来的人,是在一个维度上相对较为接近的两个人。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能和我们发生冲突的人是多么的难得,而更多的人并不在乎或者不理解为什么会有冲突。

当一个候选人描述一个领域的事情的时候,在和他一起跳进去之前,最需要的是要跳出来思考,他为什么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世界,而不是在这个维度里面处在什么程度。

世界不是由天才创造的

这是一篇写于2006年的文章,在过去的15年里面,4000多人参与了这个游戏,都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在朋友的建议下,再发一遍,邀请大家再一次参与,一起来思考这个世界是怎么运作的。

有趣的游戏

前几天晚饭间,老华组织在座的12个人玩一个猜数字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

每人给出一个从0到100之间的数字。把所有人的数字求算术平均值。谁选的数字最接近这个算术平均值的2/3,谁就赢得整场游戏。

这是个很有趣的游戏,建议大家每个人都再仔细读一下题,想一想,试一下?

自己拿出纸,选一个数,把它写下来,然后再往后看。

(如果想参加线上游戏,可以先点击页尾 “阅读原文”,然后在网页里面输入你的选项,或者直接留言,然后继续阅读。但阅读完本文以后,不建议参与线上游戏。)

分析一下过程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游戏里的每个人。如果每个人都是真的随机的选择的话,大家平均值应该在 50 左右。50 的 2/3 应该是 33.3,对吗?很多人都写了33.3。(当然还有很多人没有想到这一步)

不过多想一步,如果你写了33.3,难道其他的人不会想得和你一样,也写33.3吗?如果这样,你应该写22.2。如果继续想下去,大家的平均值应该越来越小,就是这样。。。

50

33.3333333322.2222222214.814814819.876543216.584362144.389574762.9263831731.950922116….

最后,把问题想得非常地复杂的人的答案是0。

这是我们那天的结果

3098.1632501233.32288.21828.6837

所有的平均数:31.445,它的三分之二是 20.96333333。选22的人获胜。

世界不是由天才创造的

老华的很多次游戏表明,无论是什么样的群体,最终的获胜的数字,都在22左右徘徊。群体决策的结果和天才的想法总是有些格格不入。这个游戏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由天才决定的。在众人决策的过程中,赢得游戏的人,都是比别人多想一步的人,而不是多想两步或更多步的人。

游戏中的人

这个游戏里面,选择不同的数,或许就代表了不同的人。

先说选超过66.67 的人在开始游戏的时候,我悄悄对 Wendy 说,“肯定不会有人选超过66.67的数字的,要是谁要是写了,一定是没动脑子的”。就算是所有人都写100,获胜的数字也才66.67。结果出来,第二个报出的数字就是98.16。我窃笑。他解释写这个数字的原因是因为没听清楚题。慢着,先别就这样放过这个现象。在现实社会里面,没听清楚规则的人不是比比皆是吗?比方说,做产品的人认为质优价廉用户就会买,而实际上,花高价买差产品的人大有人在,我们不能指望所有的用户都和和业内人士有一样的判别力,一样的了解规则,对吗?

再说选0的。或许这个结果很多人想都想不到,但老华组织的游戏里面,几乎每次都有选零的,而且越理性的群体,选零的比例越高。比如微软研究院30个人里面高达3个人选零。选零的人,沉浸于自己对世界了解的快感中,却知之者甚少。很可惜,在每次游戏里面,比一般人想一步的人就不多,想两步的人更少,经过重重地归迭代到达0的最终境界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只好轻叹一声,说,你是天才,但是你赢得不了游戏。或许原本他们在写0的时候,本来也就清楚的知道自己不可能赢得游戏,而他们就是用这种近似自杀的方式向世界宣称,“我放弃获奖,因为我是天才。我可以接受没有奖励,但我不能接受大家不认为我聪明”。我们假想一下,如果天才的理论有机会向每一个参与者传播,让他们理解,跟随天才的选择,说不定他还有一线获胜的机会,不过让每个人了解,从古到今就不曾在天才在世的时候实现过。天才不是疯了,就是穷困潦倒。

然后我们来说选33.3的。他们是正常的,平凡的人。就像数以百万计的洗发水的使用者或者报纸的阅读者一样,再正常和普通不过。在明白无误的规则面前,按照规则办事,用思考指导行动,却不多想更多。33.3的人是社会的大多数,在他们前面,有引领世界的0和推动世界的22;在他的后面,有大量的选择随机数的更平凡的人。是33们,奠定了这个社会的基调。

再说赢得游戏的22。他们也遵循规则,但是比规则前进了一步,不多不少,刚刚好一步。他们提出的方案让大多数人(33)感觉的有道理,却不像天才(0)提出的解决方案那么晦涩难懂。我们假设,如果布鲁诺要是发现一个新的号称是绕地球旋转的星星或许能为他赢得终生的荣誉和财富,但如果走得像推翻地心说,宣扬日心说那般的接近真理,得来的就是8年的监禁和熊熊的烈火了。

社会上除了这些种类,还有很多,在游戏里也在出现。比如说选50 的。他在公布答案之前就解释说,“我知道这个数字肯定会非常小,趋近于0,而我就是想说一个大一点的数字,把平均值拉大,看看是会不会左右游戏的结果”。这叫做“搅局的”或者说“损人不利己”的。现实社会里面有吗?大有人在呀。

天才的悲哀就在于,他搞懂了规则,却没有搞懂人。他自己想明白了,就想当然的以为别人也会想明白。他不但错误的忽略了只想到33的人的存在,更忽略了没有思考的,或者存心不按规则玩的人的存在。毕竟,这个世界不是一个只有天才的世界。

最后说一说8.2,就是我了。我对8.2的分析是,这个人有一点点天才的倾向,却又不能像选0的天才一样潇洒的放弃冠军的奖励;他希望赢得游戏,却又过高的估计了大众思考的步伐;8.2被天才斥责有太多功利心,却被22嘲笑过于“自作聪明”,算是一个摇摆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人。自嘲一下罢了。

天才的选择

对于这个社会,必然有看得比别人稍微透彻些的,离真理更近些的,我们姑且称之为天才吧。这些已经窥探到天机的天才,在现实世界里面,选零还是选22,这是个问题。

选零,就注定了要放弃大多数人的认可。这认可可能是名声,可能是钱。选零的人,适合当教授,适合当评论者,不合适自己来做商业。

如果你本来想选0,却又为了迎合大众选了22,就注定了你要伪装的傻一些,要被业内人士批判,会被选0或者8的人认为不紧跟潮流。大家看一看现在大凡成功的公司,从美国的软件业网络业巨头们,到中国的门户和成功网站,哪个躲得过选0的人的指指点点?或者说,选22的人是易中天,会用通俗(甚至有些错误)的方式讲史,而选0的人就是严肃的历史学家。通俗文学,流行音乐和热门网站,在大众和同行两个世界里面有完全不同的声名,大多是因为这样。

没有选0的人,这个世界何以进步?选零的天才们艰难的拖着这个世界前行。我对他们表示敬佩。只可惜,他们获得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的敬佩。对于选22个人,帮助了无数选33的人改善了生活,他们也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没有22,世界怎么可能从33过渡到更小的数字去呢?我对他们也表示尊敬。

世界毕竟不是由天才创造的。

更新 2006年9月9日

注一:为了让大家看到这个游戏的全貌,我把更多的结果,包括前100个人,200个人,和1000个人的结果公布出来。大家可以看一看。很有趣,结果都在21到22之间。注二:每个人对这个游戏都有自己的分析,无论每个人得出的结论如何,觉得有所收获就好。我们谁都不能断定别人看到同样的游戏,甚至同样的分析,可以领会同样的东西(我们不等再当一次0,或者33或者98了)

注三:这个游戏来自老华的启发。老华在很早以前就曾经也写过这个题目,《世界不是由天才创造的》,并且更进一步用《木桶定理》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很有道理,推荐大家去读。

更新 2021年5月10日

注四:从2006年到2021年,线上的游戏由4500多人参与者给出的数字的平均值为 31.49998950,平均值的 2/3 为 22.0368,获奖者猜的是22。4000多人每一个人的选择都可以在原文链接的最后获得。

5月15日 SHAI 聚会预告

上海 AI 聚会 ( SHAI )第二场将在5月15日进行。

地点:长乐路989号世纪商贸广场1楼星巴克

时间:2021年5月15日 下午2:30 – 4:30 

主题:如何揭开 AI 神秘的面纱?

参加者:凡是愿意为了以AI的名义来聚会的人

参加方式:不需要报名,到时候直接过来就好,随时加入,随时离开。当然,也不保证一定有位置。

联系:可以加入如下活动快闪群,获得活动信息。本快闪群会在活动结束的当晚自动解散。

5月5日活动回顾

又到了应该聚会的时候,周日一起来吧

FAQ: 5月9日的开始的聚会将会是每周一次

希望以后可以找到相对固定的地点,就不用发通告了。这样就可以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参与者和话题可以随时变化。周六见!

注:有一个经验值可以和大家分享,就是一般来说,实际到场人数不会超过加入群的人数的 1/4 。 比如上一次的群里面是140人左右,会参加的不会超过35个人(实际是30人)。这一次大约70人,到场的人应该不超过18个, 很有可能是15人。当研究一个群体的时候,有些社会学上的统计数字总是那么惊人的准确。就如同《世界不是由天才创造的》里面的22总是赢家一样。

来一起工作,搞点好玩的,怎么样?

一句话,招人了!

实习生,正式员工,技术,运营,行政等岗位开放。小团队,直接汇报给我。

可以直接加我微信,发简历给我就可以了。我的微信是:

echo “mldqvkxrzdqj” | tr ‘[a-z]’ ‘[x-za-w]’

你将加入的是一个是什么样的团队

为了了解在我们团队的真实感受,我们采访了几位工程师和实习生,这是大家的分享内容。

做一个真正被用到的产品!我虽然也拿到了微软等实习的offer,但是感觉在小团队里面更能接触到真实的需求,不仅仅是去打杂或者学习一门课程一样学完了就结束了,就跟打游戏会被删档一样,而是能够做一款真的可以被用户使用的产品。在这里还真的做到了!— 羊驼(实习生)

在这里,实习生和正式员工之间是没有边界的,面对一样的挑战,并不因为实习生而降低要求,实习生并不只做辅助的工作。

在接受挑战的同时,又有足够多的指导,可以迅速的成长,很快的就可以独当一面。每个人很快就有了自己全权负责的产品。我们一直把技术实习生当作长期的一线工作在做,通过花时间培养优秀的实习生,确保有源源不断的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

接触的知识面特别广!遇到困难立刻有人问。周围的都是大牛,而且有任何问题都有人可以指导,毕竟大牛都是自己做过,有很多经验。我刚加入第一周就有建硕手把手的教我从代码规范开始到代码重构进行指导。 — 鱼翅(实习生)

团队有一套完善的师徒(Mentoring System),帮助聪明的新员工迅速的进入状态,并且通过每周的定时的培训机制,保证一个人的迅速成长。

不仅仅局限于代码,而是可以了解到所有的决策过程,包括客户的现实需求,业界的发展,还有亲历融资的过程,体验很多没有想到会体验到的过程。— 胖子

这一方面是因为创业公司的特殊的时间阶段,每个人天然的就可以看到全局,能够沉浸式的了解一切企业运作的一切。这些经历,如果未来希望一直在一个稳定的工作上当螺丝钉倒并不重要,但如果对于未来希望自己创立一家公司的成员来说,这些经历弥足珍贵。很多经历了这个过程的成员对于创业这件事情就会有很强的亲切感,感觉轻车熟路。

另一方面是我们这个团队的特点,就是所有的信息除了工资信息以外全都是公开透明的,可以让每个人都全方位的看到所有的信息。这样可以把前一个优点发挥到极致。

做的事情本身有意义,有前景。是一个蓬勃发展的行业,能够解决非常多人真实的痛点 — 大熊

视频是一个真实的大的市场,视频的生产,剪辑,协作是一个真实的需求,无数的剪辑师的大量的手工劳动是真实的痛点,而人工智能领域的视觉识别是明确的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个领域是任何对于未来有洞察的技术人员都可以感知到前景的市场和技术方向。同时,这个领域充满了新的技术,新的算法,新的模型和新的主意,对于好奇的技术人员来说,如同老鼠掉到了米缸里面,无比幸福,并且充满希望。

最吸引人的还是方向本身。这是一个很有趣,有价值的方向  — 赵赵

一个优秀的工程师最希望得到的,是一个在技术的最前沿寻求技术的可能性的机会。他们是创造者,是探索者,是不断的用技术来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没有比找到一个有有着明确的前景的方向更能让最优秀的工程师兴奋的事情了。

团队对于技术人员的开放性。团队并不会根据一个人过往的经验来判断一个人,所以给了一个在传统行业优秀的技术人员一个进入崭新的领域的绝佳的机会。 — 赵赵

如此明确的对于经验不做要求,我们可以说被发挥到了极致。我们坚信好的工程师,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于世界的好奇又自信的看法,而不是经验。

所以我们努力的寻找优秀的工程师,却不要求有相应的经验。我们历史上合作过的最优秀的工程,专业大多不是计算机相关专业,化学系,物理系,汽车制造,生物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工程师的摇篮。

对于实习生,只要人足够聪明,对于技术足够有兴趣,我们甚至不要求有编程经验。

如果有在传统的 IT 企业,有着扎实的计算机功底,或者有这数学等理论学科有很强功底的 Geek,对非常欢迎和我们聊一聊。我们和非 AI 或 互联网行业的聪明的好奇的工程师的偏好,远高于相关行业的没有追求的经验丰富的人。

我们直接招工程师,句号。不设限。我们对于工程师的定义,从来就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我们从不把工程师分为前端工程师,后端工程师,或者算法工程师,或者运维工程师等种类。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以及现实的需求,从系统调试,到硬件设计,到算法,或者调度系统,到测试,甚至到3D打印等等的方方面面探索。 — 赵赵

我们其实很不理解大公司的螺丝钉式的分工方式,把工作分成细细的种类,然后让每一个加入的人只专注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面。

这样对于系统整体的效率虽然可能是最高的,但是对于个人发展无疑是一种畸形的系统。当然仅仅把做一件事情当做一个可以稳定的养家糊口的工作的同学,这样的系统或许是舒适的,但是对于喜欢探索,喜欢新鲜事物的工程师来说,这种完全没有边界的不断变化的世界才是让人兴奋的应该花时间的地方。

这里能学到非常多的东西,有很多的大牛。几位资深的工程师都是有20年左右的编程的经验,基本上想学的都可以快速找到答案。通过和他们结对编程,自己感觉每次都有飞跃式的提升。  — 胖子

结对编程,Hackathon,代码日等活动可以让团队的成员迅速的成长,让一个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市场价值在短短的三个月里面就有明显的提升。从小白到独当一面,基本上三个月的时间就会发生。最终,决定一个人的未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看能力是否快速成长,以及是否在一个足够有前途的领域。

下面是一些职位大概的描述:

工程师:

工作内容:

  1. 找到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2. 没有了

我们常用的技术包括

PythonRedisElastic SearchTensorflowPyTorchJavaScriptC++  (一点点)nVidia Jetson NanoDocker 

。。。。总之就是需要用什么就学什么就对了。

要求很简单:

  1. 无法自拔的热爱技术

  2. 聪明,好学,有好奇心

换句话说,如果把通过写程序创造一些东西看成和打游戏一样上瘾而无法自拔的人,会很喜欢我们这里;仅仅因为自己会一些编程能力而需要找一份工作,你大概率会讨厌我们。

爱好之后就是学习的能力和欲望。我们对于经验的要求为 0 。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实习生,或者在一个和 人工智能 / 互联网 / 视频 等完全不沾边的传统IT公司,但是有着优秀的基本素质的工程师,都是很好的候选人。

我们寻找同伴的视角和很多公司很不一样,对一些要求(比如经验)很低,对另外一些要求(比如发自内心的热爱)又很高。

运营 / 行政 / HR

除了纯纯的谢耳朵类型的工作,也欢迎非技术的同学加入,和我们一起:

  1. 定义产品的用户群,功能,并且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

  2. 负责产品介绍,演说,媒体,商务,活动安排和外部合作

  3. 负责定义和接触产品的初期种子用户,通过社交媒体等方式发布产品的介绍,吸引更多的早期用户使用

  4. 通过建立早期用户的社群,通过见面的小聚,线上的聚会,微信群等各种方式,收集用户反馈,提供用户支持,并且通过他们传播产品。

  5. 通过和目标客户的相关人员访谈,了解未被发掘的需求,反馈给研发团队

要求是:

  1. 思维活跃,聪明,有灵气,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有好奇心,愿意融入到新的领域

  2. 对视频制作行业感兴趣,相信技术改变世界的技术乐观主义者

  3. 性格开朗,是一个社群里面的连接者,可以洞察到用户的需求并且能够连接产品和特定的需求

  4. 有个人公众号,blog 优先,在小红书,B站,抖音等已有的任何社区里面的活跃分子优

如上职位也欢迎在校的实习生加入。我们现在最年轻的实习生是大一。我们在上海交通大学也有实习生基地,欢迎同学的加入。

如果感兴趣,可以后台回复 1024 获得详细的职位描述。如果你觉得周围有这样的同学,也欢迎转发本文章给他/她。

如果想加入我们,可以直接发简历到邮箱: 

jianshuo@hotmail.com

或者直接公众号后台留言。我们的团队会在未来的一周里面,手工回复每一份简历。也可以扫码加入群,我们会主动勾搭你的。

等你哦~

身临其境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旅行给人带来的,比增长知识更有价值的,是提供一种亲切感。

这种亲切感,如同在时空里拉了条线,打了个结,把一个遥远的国度和自己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从此对于那里的事情开始关心起来,似乎那是自己生活的延展。

以色列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曾经匆匆的访问过,从此就一直在心里的边缘的地方若有若无的挂念着。当不时有新闻提醒自己,就会想起来自己的记忆中还有一块那里的回忆。

佩雷斯和平中心朝向地中海的一边

记忆中的以色列

这些天看到以色列又和巴勒斯坦一起霸占了国际新闻的中心版面。我就有种冲动把自己看到的以色列和新闻里的内容联系起来。这些内容,对于哪怕只呆了几天的人是常识,对于其他人来说却不太容易理解。

这种现象的例子:我直到双脚踏在柏林的土地上才意识到,柏林墙是一个无始无终的圆圈 ⭕️, 而不是一条线 ;当我到了澳大利亚以后才发现那根本不是一个大一点的岛;当我到印度才知道新德里是德里市的一个区。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冲突

这个说来话长了。在我进入以色列的时候,完全没有做好足够的功课,以至于当我的好朋友 Ami 带我去希蒙-佩雷斯总统的办公室的时候,我并没有理清楚这个常识,也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下午的重要性。

以色列前总统希蒙佩雷斯,照片上的他92岁

在聊了一个多小时的人生的感悟之后,我还是忍不住问,为什么你们就是不承认巴勒斯坦呢?

佩雷斯总统的略微激动的答案是这样的:

“不是我们不承认,是他们放弃了。我们曾经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成立两个国家的议案1948年提交给了联合国(应该指的是181号决议),并且也通过了,但是他们不同意。他们不愿意承认这个方案。” 

我回来以后恶补了好久的那一段历史,才大概理清楚以色列建国,第一次到第五次中东战争的过程,大致理解他的看法的来由。

以色列安全吗?

个人感觉,安全。

这既是一种理性的判断,更是一种感性的判断。

站在特拉维夫的高楼上,特拉维夫的街景尽收眼底:一个典型的欣欣向荣的新兴城市。正在建设的高层建筑比比皆是,风格也基本上是“国际现代”风格为主,就跟很多的亚洲的新城市差别不大。更多的高楼在不断的增加中。

      

特拉维夫的高楼

街头的咖啡馆,一副悠闲的样子。夜里的老城,大家在户外享受盛夏傍晚的凉风。基本上看不到任何特别的战争的影子。

走在以色列街头,如果想要强行感觉到不安全,就必须有一些想象力,在自己的脑子里面强行构想出一种战争的场面来吓唬,否则,就如同走在上海的街头,无论如何,眼前的场景很难让自己警觉起来,说服自己说这里并不安全。

很多对中国有疑虑的西方旅客,回到本国也经常发表类似的观点,就是眼睛看到的安全和脑子里被灌输的不安全之间,他们无法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这种头脑和眼睛的冲突感,在刚刚进入以色列的时候还明显的存在,但是几个小时以后就完全消失。

特拉维夫的街景

数字上的安全

理性的判断其实就是用数字推算。按我这么个理工男的习惯,喜欢找一些数字,从概率的角度寻找结论。

以色列的每10万人交通死亡是3.6人,而以色列每年不幸死于战争或者恐怖袭击的平民数量,每年都远小于以色列的车祸死亡人数。而全球平均的车祸死亡人数是每10万人18人左右,中国略高于这个平均数。所以说即使加上战争因素,以色列的交通和战争的死亡的风险,也大约是上海交通事故死亡的风险的一半以下。我们总对突如其来的危险过于敏感,却对我们身边的危险缺乏感知。

以色列的安检

我还记得我离开以色列的时候,每一个乘客都需要经过长达20分钟的问答环节。一个安全官问了我一系列的问题,基本上专注在行李是不是我打包的?有没有带人托运什么东西?我在以色列的一些见闻?估计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了解对方是一个恐怖分子还是像我宣称的那样的一个好奇的旅客。

也就是在那次对话中我第一次听说轩达维事件。我对于问这么多问题感到疑惑的时候,安全官耐心的解释了以前30年前从约旦登机的孕妇,在不知情的时候,被未婚夫轩达维在行李里面夹带了三磅的炸弹。。。我想他或许都可以当小学老师了,像我这样的有疑问的人和他这样耐心的回答,每天出现肯定不止一次。

这个过程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当我经过20分钟的问答以后,行李上终于获得了一个像行李条一样的安检标签。我一离开安检,就开心的收拾行李上面各种没有来得及撕去的各种航空公司的行李条, 不小心把那个安检的条子也撕掉了。一只手拿着那张撕掉的安检条,我又一次开始了和那位安全官新一轮的20分钟的对话。还是那个人,但是问的问题并没有丝毫的减少。。。但是态度却依然如问第一遍一样认真。。。

据说要是安全的话,就坐以色列航空的飞机,因为以色列航空都是有防导弹设备等等。我的感知是,以色列给人的安全感和其他国家不同。很多国家的安全都是因为仇人不多没人惦记所以安全,而以色列的很多安全都是即便在仇人的高压测试下,依然没有能力突破防线的安全。一个暴漏在全球的黑客面前,经过良好测试的软件的安全性,总比没有经过测试的软件更加安全。

之后再分几次聊一下亲历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犹太人定居点等见闻。

西贡初体验

《Mojito》 里的古巴,记忆中的哈瓦那

如果想了解80年代初的中国,可以去古巴

印度,我正在接近上瘾的边缘 之一

印度,我正在接近上瘾的边缘 之二

印度,我正在接近上瘾的边缘 之三

京东云试用报告

登陆

京东智联云APP登陆和京东登录还是分开的,这个好处是什么呢?对于一个华为应用市场报告有9万次安装的app,作为主登陆,反而把京东APP的巨大的用户群的优势给去掉了。至少也应该是京东APP扫描二维码也可以登陆,京东智联云APP扫描也可以登陆,而且用的都应该是京东APP的登陆体系。

京东智能云APP的登陆,反而是单独的基于手机号码的登陆体系。这个问题早期解决成本还小一些,以后越来越难解决。

分开两个APP开发的时候工作量变大,用户使用的时候复杂,维护成本大,唯一的好处是产品经理和技术人员不用动太多脑子。

我用京东登陆的wangjianshuo为ID的账号,还有用京东智能云登陆的账户IdMkLojsmL虽然手机号码一样,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账号。非常大的问题。第一印象就是不专业。

代金券

订单12965091267449303购买云主机一台,16Core,32G,5Mbps,代金券使用范围:

云主机|云硬盘|原生容器|公网IP|负载均衡|云数据库 MySQL|云数据库 MySQL 只读实例|云数据库 SQL Server|云数据库 MongoDB|云缓存Redis|对象存储|CDN|NAT网关(经典)|IP高防|视频直播|内容安全|实例抵扣券|消息队列 RabbitMQ 版|京东云分布式事务|电子签章|实名认证|媒体处理服务|性能测试|数据库审计|网站威胁扫描资源包|云数据库Percona 单实例|云数据库Mariadb 单实例|云数据库MySQL 单实例|VR播放器SDK|web应用防火墙|云解析|云数据库Percona|云数据库Percona只读实例|消息队列 JCQ|分布式数据库DRDS|区块链数据服务|云数据库MariaDB|云数据库 MariaDB 只读实例|应用安全网关|容器镜像仓库|云搜索Elasticsearch|云缓存Memcached|云桌面|DevOps|云文件服务|Pod|分析型云数据库 JCHDB|分布式数据库 TiDB|密钥管理服务|物理连接|托管专线|安全运营中心|视频点播|DDoS防护包|数据传输服务DTS|云数据库 PostgreSQL|CFS-ES后端存储|函数服务|微服务平台|网络负载均衡|风险识别|API网关|数据库备份 DBS|微服务平台_注册中心|微服务平台_调用链|分布式网络负载均衡|风险识别资源包|数据仓库JDW|安全加速服务|漏洞扫描服务|渗透测试服务|Kubernetes集群|视频审核|设备指纹|物联网中心|物联网协议适配服务|验证码|物联网智能边缘计算服务|验证码资源包|队列服务|云桌面公网带宽|云数据库 InfluxDB|NAT 网关|NAT公网IP|物联网引擎|数据加密服务|微服务平台_微服务网关|网站威胁扫描|云硬盘快照| 专有宿主机|VPN隧道|VPN连接|对象存储资源包|云数据库PostgreSQL只读实例|云服务网格|主机安全|API中心|堡垒机|视频电商|视频质量检测|智能边缘安全|通知服务|Zookeeper|消息队列Kafka|电子签章资源包|实名认证资源包|内容安全资源包|API网关资源包

订单信息收起 详情¥1,596.00



商品名称
详情
费用(元)



订单编号:12965091267449303 自营
¥1,596.00



基础云 – 云主机
地域:华东-上海可用区:可用区A名称:deki镜像:Ubuntu 18.04 64位规格:c.n2.4xlarge 16核 32G系统盘:100GB 云硬盘子网:subnet数量:1
¥1,432.00
基础云 – 公网IP
地域:华东-上海线路:BGP带宽上限:包年包月 5Mbps数量:1
¥125.00
基础云 – 云硬盘
地域:华东-上海可用区:可用区A名称:deki类型:通用型SSD云硬盘容量:100GB用途:系统盘数量:1
¥39.00
使用代金券(可用代金券 0 张,不可用代金券 1 张)收起详情

报错:结算商品不符合代金券使用规则。没有任何提示。不知道为什么。这样会丢失客户,影响客户体验,并且增加客服工作量,增加成本。

本地镜像非常快

京东云的 APT 还有 http://mirrors.jdcloudcs.com/ubuntu bionic-updates/ 等各种镜像,可以明显的感知到比腾讯云快。感觉快1/3左右。这个很惊人,对于开发者来说很重要。不知道怎么做到的,或许可以作为一个针对开发者的卖点。(虽然不是那么大,但是用起来真的还是挺爽的,可以找机会宣传一下)

这个对于商务谈判没有帮助,但是关注开发者体验可能是另外可以独辟蹊径的路子。

挂载硬盘

挂载了一个云硬盘/dev/vdb的硬盘,直接用

sudo mount /dev/vdb /data

发现居然没有格式化成EXT4,而其他的系统盘是格式化好的,我印象中腾讯盘也是格式化好的。

这个是否可以做得更体贴一些?

对系统不熟的,需要现学。对系统熟的,估计不介意重新格式化成自己要的盘。

不得不说,有人注意过这个配色吗?好难看!

缺省配色虽然可以调整,但是缺省的好难看。建议有一两个工程师,就是专注在这些小小的影响开发者体验的事情上。

阅读这个公众号的正确方法

作为一个写了很多年的博客作者,我发现微信公众号的众多优点(最突出的是分享的方便和因为限制而产生的简洁)之外还有很多我至今无法适应的地方。推送就是一个,不可更改是第二个。

推送

我的内容大多数是写给我自己的,公开是可以促进自己写的更好的方式,就如同请朋友到家里做客可以催进家里的整洁一样。我更希望写好的文章可以安静的出现,给有兴趣的人来参观,而非推送。我对于推送有一些心理压力。想到把明明以自己为读者的内容强行推送给有可能和内容毫不相关的上万个人,出现在人家的手机里,就觉得自己很没有礼貌。以前blog没有这个压力,毕竟是大家主动过来看的。

不可更改

不可更改也是一个问题。我写过的文章常常会返回去更改的。有的时候是为了更改事实错误,有的时候是思考有了新的进展。所以才会有好多 “更新:2016年8月9日”这样的标记。但微信一旦发出就是终稿了。改了以后也只有自己可以看到了。错别字的更改都不可以体现了。

内容

当然这两个特征也使得从内容上面有格格不入的地方。一是内容的时效性。看我blog的人都知道,我很少评论现实的新闻。因为我希望写的东西尽量是长期的,就像书一样按照一个逻辑选择话题,而不是新闻。新闻的价值和深层的原理一样的探讨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短期的价值,一个是长期的价值。

对于内容的广度,我是以自身的关注点为维度组织的,并没有特定的读者群,也没有特定的话题,也没有固定的规矩。内容也不见得每篇都能和百姓网扯上什么关系,有时候是画画,有时候是城市建设,有时候是管理,偶尔还有技术反正相当的杂。这显然不是一个好的公众号的特质。

这更像一本强行寄居在公众号的壳里面的散文集。虽然到处都有不适合的地方,却是现在我所知的最好的场所了。

所以,阅读这个公众号的正确方法是:

若是发布的频率(可能偏快),内容(我知道没有人对另外一个人感兴趣的所有内容感兴趣),或者推送时间(凌晨1点50?)或者任何地方让你感觉到不够礼貌,大家可以毫无压力的先取消关注一段,然后什么时候来看看历史消息即可。我并不介意也完全理解。当然这也绝不是赶人的意思,就是希望沟通好这件容易让人迷惑的事情,同时缓解一下我的心理压力。

拜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