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中三个反直觉的真理

面试的时候我们常常请对方描述他/她当下的工作环境,从这里得出的结论有不少是反直觉的,需要提醒自己注意。大家的回答,有时候反着听更接近真相。

一个人的行为,经常更接近和他所说的,不喜欢的行为

比如,一个候选人描述,无法适应一个企业节奏慢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他是个喜欢快节奏的人,他只是不适应过分的慢而已。

曾经有来自大公司的工程师抱怨一个项目要6个月才能上线。他是以他心目中合理的上线时间,比如是3个月,来判断的。如果真的希望他适应3天上线一个项目的节奏,他一定不适应。他的习惯和技能都是围绕着6个月打造的,所谓向往快节奏更有可能是叶公好龙式的想象。

当一个人觉得周围太复杂的人,会相对复杂。

讨厌黑的人,不见得喜欢白。

不喜欢吃辣的人,不见得喜欢吃甜。

敌人的敌人,不见得是朋友。

负负不见得得正。。。

一个人对世界的描述,其实是对自己的描述

我常常会问一个人对于一些事情的看法。但是,不要把这当作他对世界的描述,而是他对自己的描述。

“那个20公斤的包裹重吗?”

有人会说重,有人会说轻。我们作为观察者,得到的信息,一定不是这个包裹的轻重。

“这个1000块的衣服贵吗?”

“你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吗?”

“你觉得你现在的公司优秀吗?”

“你觉得过去一年在原公司学到的东西多吗?”

我们通过把这个世界/公司/同事当作尺度,用它去丈量人。

一个人如果说他现在的公司各种不好,不要得出结论,说是他的公司不好,而是他倾向于看到公司的不好,并且没有能力挖掘公司的好。

当A和你商量一起骗B的钱的时候,千万不要以为他只是惦记着B的钱。

一个人看到的,不在于程度而是角度

比如:能看到公司政治的人,通常是公司政治的制造者。

因为我们都有一套这个世界是如何运作的理论体系,从而用这个体系去解释外界的事物的原因。看到了公司政治的人,习惯了用公司政治的原因去解释任何事情。

我喜欢的一个亲历的例子就是,有一个小伙在家乐福结账的时候插队,被后面的几个顾客指责,他口中大骂,说“你们上海人歧视外地人”。我认为心中有歧视的恰恰是这个小伙本身。把不相关的因素引入讨论就是歧视。心中有规则意识的人会看到冲突是源于规则的遵守还是破坏,心中有歧视意识的会用是否是上海人来解释冲突的来源。

所以,看问题的角度更能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思想。观点截然相反的人之间的相似点会远远大于他们和其他人的相似点。

两个人为了爱因斯坦的某个公式的正确写法而打起来的人,是在一个维度上相对较为接近的两个人。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能和我们发生冲突的人是多么的难得,而更多的人并不在乎或者不理解为什么会有冲突。

当一个候选人描述一个领域的事情的时候,在和他一起跳进去之前,最需要的是要跳出来思考,他为什么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世界,而不是在这个维度里面处在什么程度。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