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现在的很多文章都看不懂了?因为它们什么都没有说

如果想学点东西,还是去看稍微老一点的书,那些真正懂的人写的书。

我在这个封控的周末,花了点时间看了一下费曼教授的《Six Easy Pieces》,只看了一点点,就惊呆了。讲得实在是太简单了,简单得让我停不下来。他从会动的原子开始,没有用任何公式,只用了几页纸,就把物质的一些基本的属性(压力,流体,热胀冷缩,气化,溶解等等)讲得明明白白。

这个体验,和现在读很多公众号,尤其是商业领域的公众号的体验,有天壤之别。

我不禁问,这是为什么?仅仅是因为用了 “大词儿” (《我讨厌大词儿》)吗?还是因为别的原因?我相信,如果不能把这种区别用文字讲明白,就说明我自己并不理解其中的区别。

记住名字和理解的区别

今天,刘韧在朋友圈里面问了这个问题:

请指出下列同义词的区别。“反馈”和“闭环”;“模式”和“范式”;“领域”和“赛道”;“帮助”和“赋能”;“方面”和“维度”;“系列”和“矩阵”

说实在,其中大多数同义词,除了后者发音不同,字形不同,听起来更加 “厉害” 一点以外,我分不出来任何区别。

用这些词写成的文章读了很多,花了很多时间,还能用这词造句,甚至自己也会用这样的词写文章了,脑子里却依然空空。这是为什么呢?

研究事物还是研究人类

比如有一种水果,我教你,它的名字叫 Apple,或者 Manzana, 或者 りんご,或者 Mela, 或者 Apfel,甚至基本上念不出来的  تفاح。。。。

你觉得,我们在研究苹果吗?

不。其实我们对苹果依然一无所知,我们只是在做人类语言学研究。我们在研究,一群人,对于这样东西怎么称呼,却以此来做遮羞布,掩盖我们根本就没有研究苹果的事实。

苹果长成什么样子?

它是怎么繁殖的?

它的核里面有几颗种子?

这些问题,Apple 这个名字都没法回答,就跟 :“赛道”,“降维”,“范式”,“商业逻辑”,“内卷”等等词,都没有回答关于这些事物的任何问题一样。

记住名字和理解事物的差别,就跟文学和物理的差别一样,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大词儿,是一种中国人需要学习的外语

我在墨西哥,听不懂当地人说话,感觉自己是一个傻瓜。

结果我花了时间学了一点点西班牙语。如果还有可能解封,我想我可以再次去墨西哥,我可以在街头用 25 比索买我爱吃的芒果杯,可以和他们谈论天气了。。。我觉得自己聪明伶利,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

实际呢?

我仅仅是一个会说本地语言的普通人而已,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并没有比学会西班牙语之前更加深刻。我不会用中文解释广义相对论,用了西班牙语一样难以解释清楚。

很多人读了充满大词儿的文章以后,感觉很好。感觉融入了,感觉可以看懂了,感觉可以和其他人交流了。但本质上,他们仅仅是学会了一种 21 世纪 20 年代初,互联网圈发明的一套短暂的,在 5 年内注定消失的奇特语言而已。

洞察商业本质?算了吧。(顺便说一句,我也不喜欢 “洞察” 和 “商业本质” 这两个词)。

用最简单的词

我还是不遗余力地推销我发现的好办法,就是用最简单的词,重新描述一下刚刚看到的一句话,或者用一幅素描,把刚看到的东西再画一遍,或者跟一个完全不懂的人讲一遍,或者用比喻的方式,用另外一套东西讲明白同一个道理,这些都是费曼在半个世纪前教我们的。

用这个方法,至少可以分辨得出,看了一篇文章,却依然觉得头脑空空,是自己的错,还是文章的错。

也能理解,为啥现在的很多文章都看不懂了。仅仅,因为它们什么都没有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